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稳像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稳像技术范文1
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必然会带动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现代化数字、互联网、电视新闻视频制播网、电视台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等不同的传播载体,电视新闻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电子特技与动画随机应用开始融合。
1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电视与电子技术关系密切,电视传播形式的每一次变革本质上都与电子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媒介中又以电视为突出代表,从电子新闻采集转变到卫星新闻采集,从新闻今天报到新闻实时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电视新闻传播史上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加快了传播效率,而且拓展了电视新闻维度,使得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和便捷,着重体现在两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在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过程中不断提供信息,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效率、机会不断增多;二是在电视新闻采访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直播室采访三位一体的电视新闻采访新形式。电视新闻采访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立体化呈现方式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机遇。生产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生产力产生直接作用。电子技术发展使得电视新闻信息量出现量变,新闻信息出入更加简单化。新闻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素材的内容质量,对电视新闻受众对内容的理解有重大影响。电子技术发展突出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快速整理与传播,社会效率的提升必然会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迅速普及。电视新闻与制作网络化形式的风靡,使得数字技术融合各大网络系统逻辑的盛况出现在人们视野,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又迎来一次新的飞跃。人们与网络传媒互动性增强,这也是互联网技术与通讯网络技术融合的良好表现,信息传输渠道与电视新闻采访效率都有了不错的发展前景。新闻信息传播形态不仅能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网进行信息传送,网络采访与异地采访也成为一种常态。在电视新闻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传播媒介整合层面,数字与双向性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加深电视新闻媒体特征。电子技术发展也使得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画面素材更为丰富,记录更加及时,传播更加迅速,新闻现场的画面质量与速度不断提升,甚至夜视技术发展也使得夜间突袭场景得到有效采集与传播。另外,字幕也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说明物存在,对画面、声音等作出进一步解释,字幕在某些特别报道的新闻节目中意义重大,是新闻传播的第二大主体。
2电子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不断拓展电视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和多样化发展形态。随着移动端技术突飞猛进,大众开始接受更为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比如手机网络,以丰富的报道形式与传播渠道赢得人们认可。电视新闻传播在强大信息渠道竞争对手面前,要及时引进国际一流的电子应用技术,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改善社会工作效率,尽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市场定位。并不断培养与总结后期特效技术人才,推动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更加契合人们实际需求。电视新闻制作必须充分结合电子技术,并积极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产生价值。电视新闻从业者应主动将电视新闻业务实际需求理解为应用系统与技术结合体,只有形成有效适用技术方案,才能充当新闻制作与电子技术之间的桥梁。相关从业人员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种关键作用,是生产技术更新迭代的智慧源泉,准确把控新闻制作与传播实际需求,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开发适用系统,在国际电子应用市场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做好电视新闻传播工作需将新闻制作与传播业务进行融会贯通。电视新闻媒体中每项技术也都需通过观众来体现其内在价值,一档具有高标准经济与社会收益的新闻媒体,其自身具备的一流电子技术与新闻节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日常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需及时反馈受众与要求,从而推动电视新闻传播可持续发展。随着时展,人们接受画面语言的方式也变得不尽相同,抽象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正确指导应用下,两种语言都能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细节语言体系存在。尊重客观事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根本原则,但随着电视表现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动画、特效等制作技术与新闻制作的融合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闻素材的传播效果,与大众实际诉求相结合,这是时展必然要求,是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创新的结果,也可在电视新闻主题意义上进行挖掘,以此来塑造新闻节目内容的深刻性,增强观众记忆。
3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建议
3.1不断促进双向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
当下国内不断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电视频道资源较之前有很大发展,从少数几个台甚至拓展到上百个,大众对新闻源的选择更加广泛。各地方都大力推进双向改造,电视服务由单向传输转变成双向互动,电视在大众生活扮演的角色又开始重要起来,人们观看行为也从“看新闻”转变成“选新闻”,对新闻行业时效性提出一定要求。
3.2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拓展传播形态
电子技术发展推动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移动电视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在不看手机、看新闻外,在地铁、公车上也能看到实时新闻节目。除此之外,也需扩大电视新闻传播范围,在人群密集区域定点投放,比如电梯、出租车等位置。据全球策划服务中心调查表明,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之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对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既为电视新闻传播业带来发展机遇,也为其安全绿色传播带来挑战,信息技术与安全成为电视新闻在融合移动通信技术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3.3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传播范围
互联网普及让网络电视成为全球传播中最具革命性的新媒体形式,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视觉文化正逐步占领这个世界,诸多新型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自媒体等类型服务逐步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社会关注、广电发展的热点,运用何种方式能成分发挥广电主导作用,不断建设发展网络电视台,成为目前包括电视新闻传播在内的媒体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德辉,张梦姣,李大威.我国体育电视资源的垄断对体育传播的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2):13-19.
[2]王文娟.浅析电子技术发展与电视新闻传播的关系[J].工程技术,2015(8):34-38.
[3]付宗沩.当前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23-26.
电子稳像技术范文2
1.1完善管理制度学期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项目,更多地可将其看成一门综合了多门课程的复合课程。面对这类综合性的项目建设,不再是单个人就能完成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考核等方面需要综合安排,落实专人负责。完善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专业负责人为中心,明确学期项目实施的组织结构,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学期项目团队成员间的分工与职责,方可使学期项目有序、有效地实施。
1.2组建项目团队要想使学期项目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实施,还需要有固定的项目团队成员,并为各个项目团队确定好项目负责人,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首先,应是以专业带头人为整个专业学期项目的负责人,每个分项目还应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然后由各项目负责人联系科任老师,组建项目团队。形成教学系部、专业带头人、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明确分工,使项目有序实施。
1.3完善学期项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期项目作为综合性的教学项目,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期项目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学期项目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项目评估手段与方式等内容。完善的课程标准,能够更规范地让任何一位团队老师清楚学期项目的教学要求,方便做好整体教学设计,也方便规范教学。
1.4学期项目教学内容设置思路对于学期项目这类综合实训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课程解决某些问题,为进一步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在设计这类综合学期项目时,则应该认真思考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设计一个真实、课程间衔接紧密、应用性强、易于实施的综合性项目。以第二学年秋期的学期项目为例,该期学期项目主要体现《音响技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protel印刷电路板设计》、《单片机》等这五门课程间的衔接和应用。设计这期的综合项目时,如可以考虑设计一个有数字调频和显示功能的收音电路,收音功能需用到《高频电路》的相关知识,数字调频和显示则可用到《数字电路》和《单片机》课程的知识,音频信号处理则可用到《音响技术》课程的知识,最后还可用《protel印刷电路板设计》的相关知识,设计出电路的PCB。总之,让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综合项目,既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到5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实现课程间的有效衔接,又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语
电子稳像技术范文3
1、概述生物识别技术,又称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等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识别身份的技术。该技术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安全卫士。在实际应用中,生物特征识别通过特定的设备进行特征取样测量,转化成数字代码;对代码取样后形成特征模板;用特征模板与实际个体取样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是否匹配来决定接受或拒绝该用户。常用于识别的生物特征有指纹、人脸、掌纹、血管纹路、DNA等;行为特征有签名、语音、步态等。
2、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优势生物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与传统身份识别方式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进行身份识别。传统身份认证识别采用用户名+口令验证的方式来验证用户身份。生物特征同样可以完成身份识别的功能。
(2)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防伪性好,难以被伪造或盗用。传统身份识别技术中的用户名和密码会因为信息泄露而带来身份认证漏洞。生物特征则是个人特有的,极难被仿造或盗用。
(3)携带方便,不会遗忘或丢失。传统身份识别技术采用口令验证或实物验证,两者都有遗忘和丢失的风险。而生物特征是人类的体貌和行为特征,携带方便,也不存在丢失和遗忘的风险。
(4)用户使用体验好,不容易被损坏。传统身份识别技术依赖数据库记录用户名和密码,常因为字符输入错误而被拒识;IC卡一类的实物验证技术则有因损坏而被拒识的风险。生物特征大大降低了此类风险。即使是容易受到手指表层皮肤破损而影响验证的指纹识别也可以通过存储多个手指的指纹来达到顺利验证身份的目的。此外因为生物识别技术使用友好度高,用户体验好。
3、常用生物识别技术的特性分析在众多的生物特征中,最常使用的用户接受度较高的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签名识别。指纹识别是应用最早、应用面最广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指纹的特点,开始使用指纹进行身份的识别。指纹识别主要是利用指纹记录仪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通过人类手指表层皮肤上交替出现的脊和谷进行指纹图像的读取、提取指纹特征、制成特征模板,再通过模式匹配,最终实现身份的自动识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而且终身不会变化的指纹。指纹识别技术可靠性高,识别简便,是一项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应用面上也体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目前国内外指纹识别应用已经覆盖了公安刑侦领域、公共安全领域等。由于指纹识别技术是将输入的指纹和数据库中预存的指纹模板进行比对从而验证身份,因此要求指纹信息数据库的容量足够大,并且要不断更新。人脸识别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识别技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涉及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感知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等科学领域。人脸识别是通过摄像机读取人类脸部特征信息,分析现实人脸的空间图像映射到机器空间的过程,分析人类脸部共有特征和个体人脸特征之间的关系,形成人脸图像模板,最终实现人脸自动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具有方便、直接、友好等特点,在使用者接受度方面表现极好。但是人脸图像信息的数据量巨大,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运算速度,必须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压缩,这就有可能降低识别率,造成一定的误识率和拒识率。签名识别是通过分析使用者签署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进行身份鉴别。签名识别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不同,它属于人类行为识别技术。签名识别分成在线验证和离线验证两种形式。离线验证是使用纸张上的字迹通过扫描仪等电子设备转化成数字图像再与数据库中模板信息比对;在线验证则通过手写板或压敏笔等传感器设备记录签名过程中的各项动态特征数值(写字速度、力度、角度、加速度等)。签名的动态特征是难以模仿的,因此签名的在线验证方式比离线验证方式要更加可靠。此外签名识别与人们平时的签字行为极为相似,因此具有很高的用户接受度。
二、生物识别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和寻找更加可靠方便的身份认证方式成为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的新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培育上都日趋完善,人们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全球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化发展程度在不断扩大。2002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面像检测与识别核心技术”项目获得突破性成果,该系统能够在1/10~1/20秒之内自动检测到人脸,并且在1秒内完成身份识别。2003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布启用基于虹膜认证技术的针对被驱逐外国人的国界控制系统。2006年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内试点使用指纹识别认证,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认证进入银行系统,自助完成各项操作。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全国营业网点内推广应用柜员指纹身份认证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使用了基于人脸识别的酒店门禁管理系统。2010年波兰BPSSA银行宣布引入采用生物识别技术的自动取款机。国际民航组织确定从2010年起,其所有的成员国和地区必须使用基于人脸识别的机读护照,此项规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此外日本三菱银行开发了基于手指静脉的认证系统用于金库管理。欧美国家将生物认证技术广泛用于医院病人资料库管理、政府信息中心出入境管理、小学生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由此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更加平民化的电子商务应用走入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
三、生物识别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影响趋势
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可靠方便的身份认证识别技术,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目前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中不乏因为过程监控不够周密而出现的货物丢失、冒领,并由此引发纠纷事件。未来,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认证识别能够覆盖电子商务的全领域,彻底解决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身份认证问题。
1、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全领域覆盖电子商务在运行过程中涉及了买卖双方的身份认证、订单信息认证、支付安全认证、物流运输安全认证等多项认证。其流程之繁琐,认证技术运用频率之高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可靠便利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能够确保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未来,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生物特征认证技术证明自己的身份;通过生物特征认证和数字签名的双因子认证确定订单的真实有效,并完成相应的支付;物流公司的物流派送人员通过指纹验证确认接收到需要派发的货物;最终收货人通过提供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签收信息表明身份,确保货物安全送达。由此,生物特征技术确保了电子商务安全领域内的安全性、可用性、可控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保障电子商务系统正常有序运行。
2、多项生物特征融合应用从目前的应用看来生物识别技术虽然前景良好,但仍存在有漏洞。例如,利用塑胶可塑性的特点采集指纹应对指纹验证系统;利用3D打印技术欺骗静态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多项生物特征的融合使用就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多因子验证。这种对多项生物特征的采集、融合、联合验证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就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未来发展趋势。该项技术能够对所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多方面、多级别的处理,得到更加完备的数据特征信息,从而完成精准度更高的身份认证,为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电子稳像技术范文4
关键词:高清数字技术;电视节目;推动;影响
电视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现代电子媒介,高清电视技术的出现必然给电视节目制作带来新的活力,自从2005年9月1日,中国第一个《央视高清》频道正式开播以来。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8年数字高清电视地面传输全面推广;2009年央视新台址全部启用高清制作系统,每天需要高清节目自产量达50h;而中国高清接收设备的发展早已超前于高清节目制作和播出,有统计资料表明,仅2005年国内就卖出支持高清电视的接收机100万台以上,中国高清时代已经大踏步走来。
1标清与高清技术标准之对比
目前,中国执行的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SDTV,简称“标清”)标准,是1982年2月公布CCIR601,现改为ITU-RBT.601《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标准。分辨率720×576、总有效像素41万、画幅宽高比4:3、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576/50i。2000年8月公布GYfr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标准》。对应国际标准ITU-RBT.709,这是中国规定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HDTV,简称“高清”)标准。分辨率1920×1080、总有效像素207万、画幅宽高比16:9、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1080/50i。高清画面像素数5倍于标清,16:9画幅比标清宽了1/3。其画面细节的丰富度和色彩还原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使用大屏幕宽屏电视机观看高清节目时,那恢宏辽阔的宽幅画面、清晰细腻的逼真图像、丰富分明的层次、自然亮丽的色彩,无不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极大的视觉享受。
2镜头
标清镜头成像面积58.1mm2,宽高比4:3;高清镜头成像面积51.8mm2,宽高比16:9。两者具有不同的感光成像面积,使得两者的感光灵敏度不同。另外,由于镜头折射特性基本不变,而拍摄同样大小的实景转到不同面积的成像面上时,镜头焦距就要不同,这样拍摄的景深也就不同了。和标清比较,用高清镜头拍摄时灵敏度降低、景深范围缩小。另外,由于高清图像像素数5倍于标清,其像素点细小到只有标清的一半左右,而观看高清图像时一般都采用大屏幕电视机,使得图像对调焦误差非常敏感。调焦稍有偏差,立刻就能在屏幕上看出来。这样一来,高清镜头本身景深就小,拍摄的图像对调焦误差又敏感,再加上由于灵敏度低需开大一挡光圈,景深就更小了。因此,高清拍摄对聚焦操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3曝光
调整光圈的目的就是准确地控制曝光量,曝光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层次、细节、色彩饱和度。只有准确把握曝光量。才能得到更完美的图像。因为高清摄像机水平清晰度提高,其画面宽容度更接近电影胶片,层次比标清更加丰富。在拍摄景物时。需认真观察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及明暗部分的分布范围,根据亮部和暗部的取舍及与拍摄主体的关系,确定曝光量并调整光圈的大小。高清摄像机还提供了伽马曲线的调整。当拍摄的景物高亮度部分比较大且超过了CCD所能表现的范围时,图像的高光部分就会出现泛白现象,导致高光部分层次和细节丢失。当被摄景物处于比较暗的环境中,如果超过CCD的最低照度范围,图像暗部就会层次减少甚至丢失,表现为画面一片漆黑。这时可以通过调整拐点、伽马曲线和黑伽玛曲线进行画面的补偿和修饰。为了充分表现高清晰的画面。更需要发挥照明的作用。如果光用得不好,画面上有可能会模糊不清,这类似于焦点不实的现象。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画面水平方向的扩展部分,这就更需要合理运用灯光照明技术。在阴天或多云天气下拍摄时,需要灯光辅助以达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亮度反差很大的晴天拍摄时,使用反光板等会得到效果较好的图像。总而言之,高清拍摄时照明用灯量要比标清多。高清拍摄时照明光线性质的硬与软对物体外观的清晰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画面的总体效果来说,由于硬光能勾划出被摄景物的轮廓,质感十分明显,所以使我们感到空间感强。而柔光照明很容易产生平淡的无立体感的图像,因而就不能提供最佳清晰度。但从画面的局部效果来说,可能由于硬光造成过大的明暗反差,而使物体细部的再现能力降低。而柔光所造成的细腻的影调层次,相反能提高我们对物体细部的分辨能力,故此感觉画面清晰度高。因此高清摄像照明时宜使用较软的光线,这对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是有利的。布光要均匀,光比要小,注意营造透视感。在拍摄现场为保证精确曝光,要使用专业监视器和波形监视器。波形监视器的参数值可为曝光提供客观标准,专业监视器可得到现场实拍图像的主观感觉。观看图像时要注意保持观看环境黑暗,一般采用黑布将监视器和观看者头部完全遮盖住,观看图像层次是否丰富。亮度是否适中。
4构图
高清电视比标清电视画幅变宽,16:9的宽画幅比4:3标清横向加长了1/3,视角很宽。16:9的构图方式显的大气,而且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这在拍摄大场面或大全景时非常有表现力。更接近电影的视觉效果。从电视画面的角度看,构图就是镜头语言,通过画面讲述拍摄者要表达的内容。在视觉效果上,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尤其是使用16:9画幅比进行构图时。从突出主题出发,画面离不开线、形、色调、影调这四大元素。根据上述要求。在16:9的构图中,由于水平视角的增大,更需要留意线条在画面上的延伸感,形成视觉上的透视感。由于画幅变宽,景物增加,构图上要注意主体和陪衬体的合理位置,既要有对比又不失平衡,虚实的比例也要控制恰当。采用摇摄时,由于水平方向视角变大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变长,若按一般速度进行横向摇摄,观众就会感觉节奏缓慢拖沓。此时适当加快摇摄速度,可加快镜头节奏及加强镜头动感。
5聚焦
由于高清摄像机水平视场角大,清晰度高,景深范围又比标清小。画面包容景物多,就使我们容易忽略某些细节。再加上摄像机的寻像器尺寸小,分解力低,使得我们在寻像器中看起来很清楚的画面,放到大屏幕监视器上会发现焦点并未调实。因此我们在拍摄现场要尽量使用专业监视器,而且屏幕越大越好。比如屏幕20英寸,分解力1000线以上的专业监视器就可以保证拍摄画面清晰。标清拍摄聚焦时,一般先将镜头变焦至最大推上去聚焦。因为此时景深最小,焦点是否调实较容易判断。调实后再将镜头变焦拉回来到所需景别,这样焦点就算调实了,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能这样了。因为变焦镜头在变焦时,普遍存在着微量的像面漂移现象,不同焦距处的最佳焦点位置并不精确一致。这在标清拍摄时不成问题,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允许了。因此高清拍摄时要先把镜头变焦至所需景别,把它作为定焦镜头直接在该焦距状态下精确调焦,此时当然离不开专业监视器了。在没有专业监视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电影拍摄的方法,先直接测量调焦距离,再将镜头上的调焦基线转动至该调焦刻度值上。
6清晰度
高清技术要求在整个制作环境、制作态度等方面要更加严谨,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在标清时看不出来,而在高清大屏幕监视器上却非常刺眼。甚至一只蚊虫落在头上或者布景上,就会导致拍好的镜头前功尽弃。
7兼容性
中国的现状为标清、高清两种电视标准并存。为适应由标清到高清的平稳过渡,高清节目制作也要考虑标清接收机收看的问题。除去清晰度下变换问题,主要问题还是16:9画幅如何转为4:3画幅。我们可以将16:9画面横向直接收缩为4:3画面,但画面要产生变形(变窄),此方法不可取。不变形的转换方法有两种:
7.1信封模式
也就是“伪遮幅”画面。上下用两道黑条遮挡住画面,画面完整,但不满屏。为适应这种模式,高清制作时不要将同步字幕直接制作在画面上。可以单独制作一个字幕文件,高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中,而标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下方的黑条上,以使画面最大限度地无遮挡展现在屏幕上。
电子稳像技术范文5
笔者试着再剖析两岸华文市场未来定位时,发现载体(手持阅读器)的多元不会影响华文电子书内容发展,而市场才决定一切。市场绝对不单靠大陆内需市场,国际化才是重点。若要走向国际化,那质量与产业大小,就会决定谁可以赢得市场。因此,笔者认为在现今两岸互动交流渐趋良好时刻,如何打造属于华文内容主导的电子书机会点,笔者认为相当可行,试从两点说明如下:
一、市场潜力与产业规模:大陆的出版集团与出版社,其产业规模远大于台湾的出版集团与出版社。单就本版书出书量与单次发行量来说,大陆一年光纸本新书发行数量高达15万种,每本书单次发行量少说10,000本。这样的市场潜力与产业规模,是台湾出版社无法比拟。这不单是人口数量问题,还包括大陆经济正在起飞,文化需求量渐渐提高;而台湾确仅于持平,甚至就阅读人口的调查报告来说,有下滑趋势。所以,若两岸出版产业可以一起合作,至少大陆的出版产业可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来合作,利用大陆目前的经济规模与市场潜力,轻松打入国际市场,然后再利用台湾出版产业的优势,慢慢抢占国际市场。
二、国际市场熟悉与人才:基于过去政治因素,台湾比较早打交道的对象,并非大陆,而是欧美。台湾的出版产业对整个国际出版产业来说,可谓是小而精,小而全。不仅有国际出版集团来台投资,甚至有跟国际接轨的版贸公司、数据库平台厂商,以及常年国际学者打交道、出书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值得大陆出版产业借镜与学习。所以,如何去利用大陆的市场与产业规模,辅以台湾对欧美市场了解,然后再辅以台湾过去较优质的内容编排、发行与作者等因素,两岸共同携手抢占海外市场,并非不可能。
合作,对两岸出版社绝对是一项契机,但绝非台湾单方面依赖大陆市场。大陆市场的确广大,但是如何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的多元性,才是出版产业应该走出的困境。反观世界上几大出版集团的经营方式与集团市场范围,绝非单一品项或者单一区域。两岸彼此截长补短,或许更有机会能早日向国际出版集团的目标迈去。
电子稳像技术范文6
[关键词]国际图联 经济危机 数字信息环境 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谷歌图书计划和解协议 著作权 知识获取 知识服务
[分类号]G250
国际图联第75届年会于2009年8月23日~28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全球3 5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学术专场会议对未来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开放获取、长期保存、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的融汇、图书馆教育等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期问,国际图联主席鲁克斯女士主持了一场专家论坛“IFLA与经济危机”(Libraries on the Agenda:IFLA and the E-COllOITaC Crisis),国际图联版权与法律事务委员会(Committee on Copyright and other Legal Matters)组织了对谷歌图书计划和解协议的讨论。这两个专场分别涉及经济危机和数字时代对图书馆的挑战,笔者将结合会议的讨论和其他资料,对此进行分析。
1 经济危机:狼来了而且还不再走了?
在“IFLA与经济危机”专家论坛上,英国图书馆与信息专业人员协会执行主席Bob McKee、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部主任Mike DowIing、巴两图书馆协会主席代表和我作为特邀专家参加。国际图联主席鲁克斯女士介绍了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国经济状况,并向符位专家和与会代表捉出了三个问题:经济危机对图书馆的影响如何?图书馆怎么应对这些危机?图书馆应该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新的发展机会?
McKee先生和DoMing先生都描述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场景:图书馆预算被削减,出现普遍裁员,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遭到削减,部分研究与发展项目遭到削减,部分分馆被关闭,文献资源采购也受到影响,而且整个状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同时,英美等国都山现图书馆用户增加的现象,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人们把到图书馆学习、上网、接受培训与咨询等作为应对危机的一种途径,这也为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危机时刻能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例证。因此,多数图书馆在采取灵活措施避免裁员或削减文献经费的同时,积极开展对经济危机中受冲击人员的服务,包括提供有关就业、培训机会、心理调适、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咨询。中国、巴西的情况明显地与英美有所不同,还没有出现基本预算削减或人员裁减的情况,而11国家还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图书馆发展,但某些专项经赀可能受到影响;中国图书馆界(包括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也在积极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对社会、企业的培训教育、信息咨询和情报研究服务,使自己更主动更直接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McKee先生还提到,各国政府实际上都是大举债务来筹措公共资金刺激经济发展,但这些债务迟早是要通过税收或其他公共收人偿还的,因此公共财政可能长期零增长或紧缩,这将造成公共服务更为长期的隐患。所以,图书馆界不应天真地期待“这一波”危机过去,不要寄太大希望于预算恢复到原来水平,也许生活从此就要变样。要未雨绸缪,重塑运行结构,利用数字能力,提高图书馆效率。
会后笔者对此进一步搜索,发现经济危机对图书馆的影响确实很严重很普遍。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报告,2008―2009财年其成员馆(以美国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为主)中有55%遭遇预算削减,有69%预计在2009~2010财年还会削减(另外的11%估计不会增加,9%还不知道命运如何),削减幅度达到或高于5~10%的学校超过50%(另外还有20%在调查时尚不确定削减幅度)。预算削减后,有73%或冻结宅缺岗位的招聘,或干脆从编制中取消空缺岗位,或直接裁员,或要求员工提前退休;30%涉及文献采购经费的削减(有些既裁员又减文献经费)。有报道进一步披露’,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奈尔大学等都削减百万元以上的预算。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由于预算削减,不得不辞退32名员工,冻结另外26个空缺岗位,父闭物理图书馆(员工与工程图书馆合并,藏书大部分转入集中存储库)。公共图书馆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之一。例如,为了缓解预算削减压力,西雅图整个市立图书馆系统(包括市馆和26个分馆以及网站)在2009年8月31日~9月4日关闭一个星期,约700名员工无薪放假一周。庞大的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面临22%的预算削减,有943名员工被辞退,服务时间多从每周52小时削减到每周32小时,布鲁克林区部分分馆只在工作日下午1~6点开放,即使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图书馆分部也遭到35%的预算削减。达拉斯市图书馆系统也面临31%的预算削减,服务时间削减(分馆从47小时到40小时,总馆从68小时到44小时),员工规模将减少89人(包括60个岗位空缺不再招聘),采购经费将削减64%。最令人动容的是美国密西根州因为经济危机计划撤销州立图书馆,密西根州州长行政命令,把密西根州的历史、艺术与罔书馆部(Department of History,Arts,and Libraries)撤销,其中密西根州州立图书馆的职责、人员和藏书被转移到州教育部管辖,州图书馆馆长岗位被撤销,馆藏被肢解到州里不同部门或大学,取消有关特藏的流通或将其转移到其他机构,取消法律藏书的流通和馆际互借,中止在全州馆际合作系统MeLCat中的借出馆服务,并采取其他措施米削减开支。后来在全州普遍反抗下,州长又重新行政指示,要求在削减了的预算下通过优化支结构来继续支持MelCat和全州图书馆协调服务,保证被转移到其他机构的原州立图书馆藏书维持对公众免费开放,在州教育部公共教育总监下恢复州图书馆馆长职务(但仅作为行政官员)。
但是,面对经济危机,图书馆界也不是消极地以更少服务米应对更少资金。许多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变革来争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的服务来应更少的资金和长期的效率压力。例如,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在2009年2月发表对学术出版商的声明,要求学术出版商认清研究图书馆及所有图书馆面临的经济现实,认清当前的预算削减将变成长期的预算压缩,即使是大型的研究图书馆也将面临实质性的采购经费压缩,将不得不削减纸本订购和削减低使用率资源;学术出版商应该履行自己作为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一员的职责,和图书馆一起米应对危机,稳定价格并实质降低价格,采取灵活的订价和组团政策以避免取消合同,采取灵活政策来满足被迫取消订购情况下原订购资源的获取,而且应提高自己运行效率(例如加快纸本向数字版转化)和谨慎投资新功能新系统以减少成本。加州大
学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提出,将评价所有数字资源以考虑可能的删减,将允许加州大学10个分校中的单个分校退出全校集团采购,将积极考虑撤订纸本期刊;将基于文献价值评价来考虑资源的订购,可利用期刊的效用性(cost effectiveness,可由期刊篇均价格和期刊篇均引用次数来近似),还应把加州大学作者在期刊作者中比例和加州大学教师在期刊同行评议专家及编委中的比例等考虑到整个价格谈判中;同时,还将更为主动地支持开放获取(包括承诺支持SCOPE3项目,与Springer签订作者开放出版协议,积极推动加州大学机构知识库和数字出版的发展等),将学术交流的主动权和控制权重新夺回到学术界手中,也为学术信息交流(不仅仅是图书馆)建立更可持续的基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兼图书馆馆长James Neal也提出,在危机面前不要因为经费更少而做得更少(Do less with less),而要通过结构变化、战略调整、激进合作(Radical collaboration)和富有企业家精神的行动,以更少资源做更多服务(Do morewith less)。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Michael Keller在参加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图书馆的国际化一促进知识的全球共享”国际研讨会期间,与笔者讨论经济危机影响,指出关键在于是否能从危机中创造机遇,并以该校撤并物理图书馆为例说,悲观者看到“图书馆被动关闭”,但实际上斯坦福大学利用这个“机会”加快把到馆使用率很低、数字资源几乎成为全部活跃资源的图书馆转移成为虚拟图书馆,把“解放”出来的人员转移到新型服务中(其实在新建的虚拟图书馆中还新增加了图书馆员岗位)。Keller馆长在随后与笔者的通讯中还透露,斯坦福大学还准备再建立一个覆盖化学、生物和数学的虚拟图书馆,加速图书馆的转型。其他图书馆也有许多努力在争取新的发展空间,例如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走入院系,设置“咨询吧”,将图书馆指南和博客嵌入院系网站;普渡大学图书馆设立数据馆员岗位,支持研究人员或教师收集保护研究数据。
而对经济危机的挑战,我们确实需要转换思路。我在上述IFLA论坛上也谈到,当政府不计成本举债刺激经济时,必须关注隐藏的对长期公共财政状况的消极影响以及图书馆面对这种影响的脆弱性,即使在中国,也必须考虑财政零增长甚至紧缩下如何发展服务(“简单维持”显然不能成为选择,毕竟用户需求不断发展而数字环境又步步紧逼)。因此,改造本已不合理的馆藏结构、服务结构、运行结构和队伍结构,提高创新和运营服务的效率,同时通过深化内涵和扩大外延来扩展市场、扩展服务、扩展发展空间,才是可持续的因应之道。其实,这也符合我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调整结构、转变模式、提高竞争力、提高效率。尤其是在数字环境下,传统图书馆的运行方式及其运营成本已经成为“问题”,只不过经济危机“提前”将矛盾暴露。也许那些首当其冲又勇于创新的机构反而率先走出具备长久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新兴之路,而我们可能还在高额信贷支撑的冬日阳光下享受“温水煮青蛙”的麻木。所以,包括中国图书馆界都应该清醒看到根本的挑战,积极推进服务转型,加强和丰富对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主体及其迫切问题的直接服务,使得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重要议程结合得更加紧密,凸显和夯实图书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加直接更加关键的贡献,才能使图书馆面对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起伏和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2 数字危机:Google图书计划和解协议,魔鬼还是天使?
国际图联大会“图书馆与大规模数字化:知识产权挑战”专场上,美国PolicyBandWidth的JonathanBand详细解读了Google图书计划和解协议,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Herman Spruijt、Google高级技术主管JonOrwant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馆长James Neal分别发表了出版商、Google公司和图书馆界的意见。 Google在2004年启动了Google Print Library Pro-jeel,与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及纽约公共图书馆合作扫描其藏书,现合作图书馆已增加到20多个,扫描图书包括已经失去版权保护的图书,还包括所谓孤儿图书(已绝版且无法找到版权人的图书),被扫描图书可在Google上被检索,每本书可显示至多三个片段。但是,三年前美国作家协会和美国出版商协会以集体诉讼(Class Action)的方式联合Google侵权。经过多次谈判,2008年10月Google与两家原告达成初步的和解协议,将由法院审查。
和解协议是非常复杂的法律文件,笔者下段文字参照Jonathan Band在专场的PPT报告和他为美国图书馆学会撰写的介绍报告来做说明。
首先,和解协议规定,在Google一次性支付1.25亿美元的情况下,撤消对Google以前扫描图书“侵权”责任的;允许在该协议规定的条件下继续扫描2009年1月5日以前出版的图书(包括仍受版权保护的图书)。协议规定扫描图书的三种默认使用方式:对于无版权保护图书(public domain或out-of-copyright),Coogle可以提供检索和全文显示;对于绝版但仍受版权保护的图书(out-of-print&in-copyright),Google可以提供内容检索和最多20%的内容显示(非小说类可连续显示5页,小说类可连续显示20页);对于在版且受版权保护的图书(in print&in-copyright),Google只能提供书目检索。协议规定Google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提供全文:一是通过Institution Subscription向图书馆、学校或其它机构销售全文电子藏书(主要指仍受版权保护的图书,下同);二是通过Consumer Purchase供消费者个人购买电子图书;三是可以通过“Public AccessService”向非营利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提供有限的免费全文阅读,但限于每个公共图书馆一台终端,或每4000个全日制等量学生(社区学院)或每10000个全日制等量学生(其他高校)一台终端,且读者不能拷贝,需付费打印。对“购买”或“订购”的图书,可一次拷贝至多4页,可一次打印至多20页,但可连续拷贝或打印直至整本图书。Google收取的费用,63%须支付给新建立的Book Rights Registry(BRR)。这个BRR在由出版商和作者组成的董事会领导下,负责登记和管理Google Book项目的图书权益,并负责与Google谈判决定销售和订购价格,这些价格将由订购群体大小和“可比较市场行情”等决定。作者可向BRR提出要
求,禁止Google扫描或撤出自己拥有版权的图书或者图书中的某个部分。那些参加Google图书扫描计划的图书馆可成为“Full Participating Libraries”(FPL),它们需要与BRR签订协议,从而解除“侵权”责任,可继续向GoogIe提供图书(包括仍受版权保护的图书),从Google获得这些图书的电子版本进行长期保存,但必须将其置于安全的环境下(必须满足BRR对“安全使用”的要求),只能对自己的用户提供非常有限的使用(例如每本5页的全文阅读,但这些FPL可以享受至多25年的免费机构订阅)。另外,该协议允许建立对扫描图书集合的“非消费性研究应用”(Non-Consump-tive Research Use)中心,在严格的安全管理下允许研究者利用该集合进行信息抽取、文本分析、自动分类、语言分析等研究(需要说明,这个协议还包含了许多细节规定来对上述情况进一步限制,而在法律上,“魔鬼藏在细节中”,所以在实际参照或应用中还需要研读相关细节)。
对这个协议,不同方面表达了不同的立场。Google高级技术主管Jon Orwant在会议上表示,Google不愿长期处于不确定的法律环境中,通过和解协议为自己争取到继续扫描图书(甚至包括仍在版的图书)而且不用事先支付版权费的权利,扩大了被扫描图书的可使用程度,属于“赢家”。按照Google自己的估计,70%的图书属于受版权保护但处于绝版状态,或者处于版权归属难以确定的状态(即孤儿图书),20%的图书已无版权保护或为公共领域出版物,只有10%的图书属于在版且受版权保护。现在协议不但允许Google扫描和提供已无版权保护的图书,还允许绝版图书的检索和20%内容的使用。即使对仍在版图书,协议也提供了一种大规模数字化和提供检索阅读服务的商业化途径。而且,这个协议所允许的非消费性应用也为人们利用大规模数字内容发现新知识和发展新服务提供了广泛前景(当然,他没有说明的是,这个协议也为Google在数字内容提供及其服务上建立强大优势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同一个会场,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Herman Spruijt似乎并不支持这个协议,认为它实际上承认了Coogle扫描图书和提供公共检索服务的合法性,目前允许的公共使用(包括对绝版孤儿图书的公共使用)都侵犯了出版商和作者的版权。而且,由于这个和解协议只适用于在美国出版的图书和美国作者拥有版权的图书,对于其他国家出版商的利益没有保护(担心Google可以扫描其他国家作者的图书而不受美国法律制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ames Neal则认为,这个协议反映了新的信息环境和经济环境现实,但这类合同协议容易超越法律来限制数字内容使用权限,尤其对公众已经享有的合理使用和著作权保护例外与限制等提出挑战;严格的购买与使用安全管理对用户隐私构成威胁;复杂的图书馆类别划分、价格划分等,可能人为制造新的不平衡,扩大数字鸿沟;另外,这可能将Google造就成为一个数字内容垄断商,因为很少有公司能像Google那样支付昂贵的“和解赀”和进行如此复杂的系统运行与管理,事实上可能形成Google独大的局面,或者Google与出版商联合垄断的局面,而谁又能把知识获取的希望寄托在Google的“Do good”哲学上呢?
许多其他利益相关方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学院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和美国研究图书馆集团联合向国会听证会提出,协议有利于把大量埋藏在图书馆的图书(尤其是孤儿图书)解放到网络上供公众获取,但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对平等信息获取权、学术自由、合理使用和用户隐私权等的威胁,图书馆界特别担心所有读者的平等获取权不能得到保护,出现价格垄断,读者隐私受侵害。因此,它们呼吁法庭严格审查协议含义及其实施,呼吁司法部监督协议各方公正履行协议。据华尔街日报,德国政府9月1日正式向法庭提出,反对这个和解协议,认为该协议无视德国作者权利,与德国相关法律冲突,也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