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质量农产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1
1.“一个到位”就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位
要站在产业发展、社会影响的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这是由延边州所处的区位环境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延边州山多农耕地少,大宗农产品,特别是蔬菜70%~80%全靠外进,外进农产品不仅安全风险管控难度系数大,而且运输成本很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带来双重影响;延边州外向度比较高,不仅常年居住和往来一些外国客人,每年有一定数量品种较大的农产品出口,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会带来国际影响;农业是延边的基础性产业,是农民的致富产业,目前,农产品的收入仍然占到农民收入的将近一半。如果农产品质量出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民收入,对产业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基于上述认识,延边州农委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同时,针对延边州行政区划的特点,制定了州里抓节点、县里抓域面的总体思路,形成点面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领导层级上无漏洞,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工作无缝对接。
2.关于“四个保障”
2.1高度重视组织保障,建设三个队伍 即州直专业处与执法支队、县市专业科和执法大队、乡镇监管服务站。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多年来全州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充实、完善州县乡三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2012年州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新增公益岗位1名,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新招聘专业人员2人,新成立州农业执法大队。县(市)农业部门在加强执法大队和监管科室建设的同时,又按照省农委部署,全面完成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任务。
2.2高度重视措施保障,建起三道防线 即抓源头,治本;抓基地,堵漏;抓平台,打现。通过在全州农业生产源头上广泛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在生产企业、合作社等生产基地上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通过治理农资经营平台,打击违法活动等方式,筑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先后完成了敦化市大豆、珲春市出口蔬菜等5个国家级,大豆、蔬菜、苹果梨、水稻等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任务,2012年有效使用“三品”认证标志的产品数量达到245个,其中: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214个。全年新申报“三品”认证95个,其中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75个。绿色食品基地已达到30万亩。2012年围绕风险较大的蔬菜品种的生产,以禁限用高毒农药为重点,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蔬菜生产环节的用药指导,强化农药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实施检打联动工作措施,全州各县(市)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219人次,共检查生产基地93个,检查经营单位1411次,印发宣传资料6.98万份,办案数134起,罚没款23.53万元,查获违规农资11550公斤,挽回经济损失372万元,受理涉农纠纷案件34件,协议赔偿数额55.2万元。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深入贯彻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我市不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下面我提三点意见:
一、认清三大形势,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立了市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大力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三品”认证、农业标准化、行政执法等方面成效明显。但是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必须清醒地认清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认清国内安全事件频发的形势。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生猪“瘦肉精”、水产品孔雀石绿及硝基呋喃等问题,特别是今年海南毒豇豆事件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认清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抬高的形势。近年来,国内北京、上海、武汉等一些大中城市相继实行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欧盟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对我市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挑战不小。毛坝乡在茶叶农残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今年我市的茶叶出口又受到了农残超标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购货方要求越来越苛刻,另一方明说明我们的标准化生产和监管还不完全到位。
(三)认清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忧大于喜的形势。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部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仍然不强,由于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投入不足,监管盲区和漏洞仍然存在,从而导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二、加强四大监管,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局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确保各环节监管的无缝对接。
(一)加强农产品投入品监管。农业等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抓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和放心农资下乡活动,严厉查处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高毒高残留、违禁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一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二是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加强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监管,积极开展“三品”认证。三是着重抓好高山蔬菜、茶叶基地以及世博会供沪蔬菜基地监管。特别是对供沪蔬菜基地加强基地和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严格产地准出制度,确保供沪蔬菜生产有记录、质量有检测、包装有标识、产地有证明。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3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稳定发展。**县农产品质检站有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1人。化验室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对**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蔬菜进行监测。**县农产品质检站没有设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4
【关键词】 加强 认证后监管 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企业年度检查、产品抽样检查、市场监察等。企业年度检查是指各级管理机构对辖区内获得“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在一个标志使用年度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质量及标志使用行为等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定。企业年度检查的重点是企业产品控制体系状况,特别是生产投入品使用状况、生产记录档案留存等;产品抽样检查是指对已获得“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权的产品,采取监督性抽查检验,产品抽样检查的重点是产品质量重要指标的检测与评估;市场监察是指对市场流通中的“三品一标”产品的标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市场监察工作的重点是有效标志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1.1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条款的贯彻落实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质量安全法》和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强了农产品生产法制法规建设,强化了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意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全程全面监管,生产经营者负首责、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监管理念;《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指出,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认证认可条例》要求,认证单位要对其认证实施跟踪调查,对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要追究责任;《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要求,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必须包装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法律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到执法管理工作范围,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将全面促进各项法律法规条款的贯彻落实,对安全生产农产品起着重要的督导作用。
1.2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实现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生产环节多、链条长,要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必须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模式,实施“全程质量监控”的生产加工方式,建立了“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质量有标准,用标有监管”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入手,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实施载体,通过“三品一标”的品牌效益,带动了农业标准化发展,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就是严格按照“三品一标”的各项制度和要求,依法对“三品一标”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全面监督控制,激励生产者积极、自觉地从事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生产者发展品牌农产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1.3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不容忽视、日趋重要的一项工作,成为农业部门无可推卸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必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来。从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撑。从执法监督角度看,农业部门要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职能,主要是依托各级“三品一标”管理机构工作体系来执行,包括产地环境监督、生产标准化督导、产地准出、包装标识使用、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等。强化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2.我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现状
吉林省自1990年开展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以来,吉林省相继于2003年、2007年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工作。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785个,有机农产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8个,环境监测面积3900万亩;2009年,全省“三品”产量达到3340万吨,实现产值4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带动农户278万户。
我省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以“全面加快事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依法监管进程”为主线,扎实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先后制定了产品抽检制度、企业年检制度和市场监察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属地监督、分层管理”的工作格局。从监管组织看,吉林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主要由省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2010年初,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年度检查计划、产品抽检计划和市场监察方案,由各地管理机构按照计划要求,具体主抓落实。目前,全省具备“三品一标”行业自律监管资质人员15人,并且都集中在省级管理机构中,基层管理机构监管队伍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监管依据看,“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主要遵循行业自律的原则,依据《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实施监管。部分管理机构得到本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授权,主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监督;从监管实效看,全省大部分管理机构还没有得到本级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授权,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完全按照行业自律执行,监管措施还很薄弱,监管实效性不强。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吉林省“三品一标”市场影响力不够强,包装标志使用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发生。面对新形势、新时期和新问题,吉林省的“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3.1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既是是长期性的工作,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性的工作。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实施。目前,“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覆盖了60个县(市、区),能够独立承担产品认证、生产监控、证后监督工作。但是,还有部分县(市、区)的管理机构和队伍不健全,职能职责不明确,监管长效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管实效性不强。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开展,“鞭长莫及”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从“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三方面入手,产地准出的监督管理是监督管理工作基础环节。“三品一标”产品生产前沿是证后监管的关键点,生产者能否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主要依靠基层管理机构现场检查和督导,基层管理机构在“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应及早确立并理顺“三品一标”基层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监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监管职能并落实工作职责。
3.2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明确授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法制管理范畴,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有明确的法律职责,然而,在依法监管过程中,我们还缺少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细则,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够显现。吉林省大多数管理机构还没有得到本级行政部门的明确授权,监督管理层面存在执法空白,监管实效和工作力度呈现较弱的态势。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依法监督农产品,特别是“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依法监管至关重要。应尽快对各级管理机构明确法律委托授权,积极协调法制部门,指导监督“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形成“上下协调一致,对口统一监管”的工作格局,督导“三品一标”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详实记录生产档案,合法规范使用标志。此外,对监督管理工作人员,还要继续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能力。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5
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及意义。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把土壤、农作物、肥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特点,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比例,因此应该:
(1)了解土壤肥力状况。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是农作物所需各种养分的主要供应者。在农业生产中由肥料、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都存在在土壤,最终由土壤直接供给农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但是,由于田间土壤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化验分析的条件限制,有时没有办法根据土壤的分析结果来施肥。那该怎么办哪?在不能进行测土施肥时,可以根据以前的施肥状况和目前的土壤地力情况来考虑肥料用量。一般肥力高的土壤,可以适当降低肥料用量,而对肥力低的土壤,应该增加肥料用量。对土壤比较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一次肥料用量可以稍大一些,而对土壤较砂,保水、保肥能力弱的土壤,则一次肥料用量不能过多另外,由于土壤中的养分还包括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因此还要根据它们带入的养分状况,来考虑肥料用量。
(2)了解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征.要做到科学合理施肥,要知道作物需要什么肥料?需要多少?什么时间需要?作物需要什么肥料?一般来说,所有作物都需要17种营养元素,也称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它们是:碳(c)、氢(H)、氧(0)、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锌(zn)、硼(B)、铬(M0)、锰(Mn)、氯(cl)根据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农作物的需求状况,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壤里相对含量较少,农作物吸收利用较多的氮、磷、钾,叫做大量元素。第二类是土壤含量相对较多可是农作物需要却较少,像钙、镁、硫等,叫做中量元素。第三类是土壤里含量很少、农作物需要的也很少,主要是铜、硼、锰、锌、钼等,叫做微量元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通常把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或肥料三要素。但是,由于作物种类不同,它们对这些营养元素的需求上也明显不同。如小麦、玉米对氮、磷、钾需求较多,而花生、大豆对、磷、钾需求较多,食用叶片的蔬菜、茶、桑等需要较多的氮,油菜需要较多的硼,地瓜需要较多的钾。这就要求在生产中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特点选择不同的肥料种类。
作物需要多少肥料,就相当于一个人一顿得吃多少饭一样,少了他没吃饱,但多了也不行。一般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取决于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一般在蔬菜、果树上的肥料用量要大于粮食作物,产量水平高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要大于产量水平低的作物。,那么,在施肥时就可以根据近两年的产量水平估算今年的产量状况,然后估算肥料用量。
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营养,但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需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就是施肥的最佳时期。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植物对养分浓度比较敏感的时期,多为植物生长的前期。这一时期对养分需要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多,但很迫切,如果此时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或元素间的不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且后期难以弥补和纠正的时期。如磷的营养临界期在苗期,玉米在出苗后1周,;小麦在分蘖始期。氮的临界期比磷稍晚一些,一般在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过渡时期,小麦的在分蘖和幼穗分化两个时期;玉米在幼穗分化期;植物营养临界期的养分供应主要靠基肥或种肥供应。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往往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植物吸收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最多,如能及时满足此时期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如玉米的喇叭口期,小麦的拔节-孕穗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施肥是以追肥的方式施入的。
(3)根据肥料种类和性质选择适宜的肥料。肥料依据不同的目的,肥料可分为不同类型、按肥料来源分:有机肥(农家肥)、化学肥料、绿肥、生物肥料。按营养成分:单质肥料 、复合肥料。按肥料的状态分为:固体肥料、液体肥料、气态肥、按肥料中养分的形态或溶解性可分为:速效肥料、缓效肥料、长效肥料、按肥料施用后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可分为:生理酸性、生理中性、生理碱性肥料、肥料的施用方式施用方式:基肥(底肥)、追肥 、种肥 。施用方法:撒施、条施、沟施、冲施、叶面喷施、灌溉(滴灌、喷灌)施肥。肥料的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施肥可归还由于作物收获所带走和其它原因而损失的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但是,如果肥料施用不当,还可以污染环境,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1)过量施用氮肥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引起农产品硝酸盐累积。2)磷肥加工过程中的氟污染,施用时的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引起水体富营养化。3)肥料施用不当,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抗倒伏、抗干旱能力下降,导致产量减少和品质变差。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6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为扎实有序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活动,洮南市农业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相关基层单位和乡镇站为成员的洮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该项工作列入了年度综合考核内容。领导小组在洮南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汇总、传递、上报和工作协调等日常工作。同时,相关基层单位也都成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和工作机构,全局上下形成了责权明晰、管理有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为顺利开展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加强基地建设,强化生产标准,努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标准为基础,全市重点规划建设了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以黑水镇、安定镇为主的西瓜生产基地;二是以城郊洮府乡为主产区的大棚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以福顺、蛟流河等乡镇为主的辣椒生产基地;四是以吉林省金塔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中心的辣椒生产加工基地;五是以安定镇为主产区的名特优大棚瓜果生产基地。截至2012年,全市建成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西瓜生产基地5万亩,辣椒生产基地20万亩。
3.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源头治理,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为加强上市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市农业局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专项整治,加大对上市蔬菜的例行监测及抽检力度,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有效监管,强化从源头进行治理。
3.1突出重点农时 在农时关键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在备春耕生产期间,洮南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以打假护农保春耕为中心,开展农药、种子和化肥等农资市场专项治理。重点检查农资商店销售禁用农药情况,共出动执法人员60人次,执法车辆35台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00多家,农产品市场及超市5个。
3.2突出重点区域 为了有效遏制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全市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始终坚持把农资市场整治活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拉网式排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临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市区和乡、村96家农资销售商店的检查力度,加强禁用、限用农药管理,特别是对农业部明令禁止在农业领域使用的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加大了查处力度。对农民群众投诉举报的案件,逐一进行排查,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2012年,全市共出动执法车辆100台(次),出动执法人员500人(次),处罚农药违法经营案件12起,结案12起,限期责令整改3起。通过检查未发现有生产、经营和使用5种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了全市农资市场秩序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3.3突出重点环节 为坚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组织检测人员对市区内的关东农贸商城、骆驼岭、物尔美、华辰超市的蔬菜进行了不定期的随机抽检,对洮府乡的蔬菜生产基地随时进行快速检测。特别是对进入采收期的蔬菜,增加检测频次,扩大检测范围,以保证基地蔬菜安全上市。在地产蔬菜监管中,工作人员深入到洮府乡蔬菜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督促农户健全和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监督检查种植户农业投入品情况,告知他们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及违法行为。2012年,全市检测蔬菜和水果18个品种、1900多个样品,使地产果菜的检测结果合格率达到了100%,让广大市民都如愿地吃上了放心菜。
3.4突出重点节日 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重点围绕大型超市、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增加抽检样品数量,突出对芹菜、韭菜、白菜等高风险蔬菜品种的检测,确保重要节日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4.加强品牌创建,强化“三品”认证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为不断提高全市农产品品牌效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洮南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在“三品一标”认证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深入企业现场监督检查和指导,根据使用时效性到期及时组织复查换证。同时协助企业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监督企业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要求,改进生产方式,推选产品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品种纯正、品质优良,提高洮南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能力。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是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2012年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研究探索。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对“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各生产企业能够认真按照生产规程操作,填写生产记录,对个别企业记录不够规范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意见,然后进行跟踪检查。通过督促检查和管理,各认证企业均符合要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