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背景范文1
关键词:网络营销;互联网技术;农产品;创新发展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2015年地中国政府报告中将“互联网+”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报告显示,互联网+开展实际中,会推动着互联网本身、数据计算能力与制造活动多方面的全新发展。所以,借助于对互联网+的利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农产品产业完成新一轮的产业建设促使农产品的销售活动得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利润,完成对发展建设战略的报告。
一、中国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活动的开展成效将会直接决定我国的社会稳定程度与国际竞争力的表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产品销售活动本身的开展,也应做到不断变化与发展,即,加强过往传统模式单一性、阻碍性的认识,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提高销售业绩,进而更好地适应这样的销售需求。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中,农产品首先应当建立其品牌形象,其次,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客户的需求作为销售活动、生产活动的开展前提,促使企业与农民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润。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充分地认识到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是能够切实提高农产品销售业绩的。虽然,目前,其在我国的发展规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能够做到研究结合实践,也就能够更快地实现农产品供销一体化,突出产业链条的建设优越性来。并且,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本身也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而逐步提高着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其主要表现在网购销售额的逐年增长,与网购用户人数的不断增加,其增长速度快且销售利润十分可观。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网购这一新型生活方式的认识正在以一种较快地速度转变着,而农产品通过这样的网络销售活动是能够帮助自身得到更好发展的,其市场领域势必会受此影响而得以有效拓展。
二、农产品实施网络营销必然性
农产品在以往的销售活动中,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的传统销售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活动本身的开展也就面临着来自于市场竞争体制所带来的活力削弱。所以,加强对网络营销活动的重视,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来让其为销售活动提供帮助,促使网络营销能够成为农产品销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这一销售方式的使用,让农产品销售的范围得以有效拓展,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地降低产品销售成本,促使企业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能够做到与客户的广泛交流,使得这样的销售活动能够成为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积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影响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
1.农产品供需矛盾的日益激烈
就目前我国的农产品销售活动来说,其受销售渠道的阻碍因素影响,使得供需矛盾显得较为突出,这也就为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总值的逐年稳步提升,这样的供需矛盾有了更好地产品资源得以弥补。无论是单纯地粮食需求还是对各类食物原材料的需求,都有着较大的缺口,这样的矛盾存在,使得农产品网络销售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可是在实际情况中,虽然,这一缺口切实存在着,但是,农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还是有着大量的滞销,影响到了农民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造成这样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信息流通的不畅,使得农产品信息难以做到及时地传播。因此,网络营销活动本身的信息传播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缓解这一供需矛盾的有效举措。
2.农产品网络营销环境良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地不仅仅是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更多地也是在对社会大众的生活思维进行转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超过了8亿的网民,其中,以和农村地区的人数增长最为迅猛,同时,在对网民结构进行探究的时候,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年龄层面来说,还是网民分布数量来看,我国已然进入了网上购物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移动电子客户端与网上销售平台自身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网上销售活动能够更加方便地被运用起来,农民本身也能使用这样有利因素来推动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经营利润。再者,物流行业的内部改革,为农产品的运输与配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即冷冻链条的有效建立,使得农产品可以在较短时间地配送到客户身边,且其新鲜程度也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当然,我国的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一定差距,对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水平也还需进一步地提高,但是,就销售前景来说,我国处于高速上升时期,只要能够采取有效地方式方法,想要拉近这样的差距还是极有可能的。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分析
因为信息技术与物流链的影响存在,在我国网络营销这一购物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大众认识,其中,以京东、天猫等为代表的电商为网络营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这也就为农产品的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提高机会。但是,从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来说,想要让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得以多样化、全面化,其需要地是就农产品自身的不足因素来具体思考、具体分析。
1.农产品销售主体的定位存在偏差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到了网络销售平台,但是,就其所占整体的比例来说还是较低的。这是因为,农产品销售者自身认识与知识水平的不足进而影响到了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比如,网络营销活动开展需要销售者能够基本掌握对计算机的操场技术,这也就使得销售平台的与使用需要注重于对互联网技术、销售技巧的有效掌握,而这些技术需求对大多数的农产品销售者来说是一个具有难度的挑战,这样的困境存在,也就给网络销售本身带来了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与发展风险。
2.电商销售配套环境有待提升
农产品销售活动的开展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产品运输的配套设施的选择与使用需要根据产品的特征存在,来做好保鲜工作,即,注重于对冷冻技术的使。可是,在市场的实际运营中,因为物流技术与市场调节能力的不足,使得这样的销售环境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销售人才无法到位,销售针对性有待加强、销售产品又显的单一而缺乏竞争力,进而阻碍了农产品的网上营销活动。虽然,以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型购物平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但是,总的来说,农产品网上销售活动的开展依旧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新形势下绿色农产品营销模式
在2015年的两会之后,互联网一时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词汇,想要让网络销售成为农产品提高销量的重要举措,需要让农产品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销售的特征存在与销售需求,做到与传统销售渠道的有效结合,以此来实现对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条的建设。
1.绿色农产品营销
绿色农产品营销实质上就是农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长期过程。这一方面,指的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无污染生产,降低农产品的在生产互活动中可能面临的生产污染影响,提高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指的是销售活动中受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存在,而得以开展的一系列销售活动,其内容能够满足新型的销售模式,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2.增强绿色认知,加大绿色营销推广力度
通过对社会大众的有效宣传,使得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认识绿色农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作为引导政策,进而扶持企业的宣传工作得以落实到位,同时,也能让农产品的销售者更好地去认识绿色农产品、投入到这个生产活动中,在帮助消费者提高消费信心的同时,让这样的产品能够拓宽销售渠道,实现销售业绩的有效提高。当然,借助于网络销售平台可以让传统销售活动与网上销售活动紧密结合,帮助企业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3.增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树立产品品牌
在对生产基地进行选址建设的时候,应当选择在污染较低,适合于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地区。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对现代农业的高效利用,严格地按照绿色产品的生产需求来做到对生产活动的严格把控。同时,也要将这些生产数据运用到销售渠道中去,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其的了解与认可,实现品牌效应的突出作用,让产品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着更加优异地表现。
4.建立新型的价格策略和供应链模式
在销售活动中,针对于价格制定来说,可以使用高价策略以及对差异化定价。因为,绿色农产品自身的生产过程有着较为复杂的程序,其生产成本较高,通过对这些策略的使用可以让消费者提高对产品的信任,伴以不同产品的包装与质量可以让差价策略得以落实到位,进而让不同的消费者选择适合其的农产品,促使产品销量得以提高。
5.对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地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比如,对农村道路与铁路的建设与维护、对运输设备的配置以及对存储设备的升级用户完善,促使市场需求可以得到更好地满足。其次,加强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让农产品信息得以较快传递,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能做到针对性发展,特别是,当有假冒产品出现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打击。再者,设立直营的店面,在提高产品销售业绩的基础上,降低中间物流费,提高配送效率。当然,伴以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下单模式供其选择,与配送方强强结合,形成自身的销售渠道,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链条。
五、总结
针对于农产品自身的营销特征与销售表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需要结合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模式以及客户关系等方面来实现网络营销效率的提高、做到在拓宽网销渠道的同时,降低营销活动的开展成本,真正意义上地让农产品成为网络营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李珊珊,赵h,孙腾飞.烟台大樱桃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
农产品背景范文2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拓展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21-04
从2008年开始,国家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超对接”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国范围内“农超对接”的实践快速开展起来,总体来说效果积极。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农”与“超”之间的对接不顺畅。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它们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这些生产基地从功能上来看大多局限于农产品的生产,而超市作为零售终端与之相衔接时,农产品的分拣、包装、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流通功能如何分担的问题就突出出来,成为影响“农超对接”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拟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拓展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途径。
一、文献回顾
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论上对“农超对接”的含义和本质进行了研究。陈尧、杨为民(2012)提出“农超对接”既是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的产物,也是一种新型的纵向一体化。隋姝妍、大岛一二(2010)认为“农超对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超市直接到农村采购农产品;二是指农民把他们的农产品送进超市。李莹、陶元磊、翟印礼(2011)提出“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混合治理模式,符合现今农产品交易的新兴特征。另有一些学者实证分析了“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刘振滨(2012)发现蔬菜产地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偏低是蔬菜“农超对接”不畅的主要原因。李莹、杨伟民(2011)证明了物流能力的具备对于合作社进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影响重大;配送对于专注于销售、不专注物流的超市而言十分重要。
现有文献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蒋永穆、王丰(2010)认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以农户、政府和市场为主体,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增色,而根据比较优势在适宜区域,利用科学生产、规模化经营从事相关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并且作为规模化经营的载体,农产品基地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及载体功能。王超、王磊(2007)等结合黑龙江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情况,从吸引投资、质量检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科技投入方面提出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思路。穆新伟、任建兰(2004)以山东省为代表,提出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生产活动必须立足于规模化、特色化和标准化,要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刘孟山(2010)认为农产品基地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建立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同时要尽快形成蔬菜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提高生产基地产品的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大多数文献仅将农产品生产基地单独或者作为参与“农超对接”的一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探讨,将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的完善与促进“农超对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研究的还较少。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运作模式
随着近些年农业产业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农超对接”的蓬勃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强、农业发展较快的省市陆续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农产品生产基地主体以及运行方式的区别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四种模式:
(一)松散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是指基于当地气候、土壤等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长期生产习惯形成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是一些农户对某些传统产品或优势产品的商品化经营获利形成示范效应,最终带动了整个地区相关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形成了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北省沧州金丝小枣、赵县雪梨等生产基地就是这种类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代表。一般来讲,这种基地生产的农产品种类相对较少,生产较为专业化,产量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最终产出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也较高,但农户除了生产相同的农产品外,没有更多的联系。从整个供应链角度来看,松散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在流通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地头农产品收购,或者进入产地批发市场,接下来经过配送和运输进入到销地批发市场,最终进入销地的超市或者农贸市场。总体来看,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专业化的生产功能为主。
(二)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一定的组织化程度,一般是由当地的农民合作社组织建立,主要存在于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这种生产基地的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他们依托合作组织完善的内部组织管理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按照科学合理的生产标准进行农产品的生产。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从选种到种植、施肥等一系列生产活动都是在合作组织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的,并且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质量和外观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从各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本地区的农产品生产优势,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质量和价值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提升了农民在农产品供应链和市场中的地位,使得当地的农民既增产又增收。总体来看,生产功能是这种类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功能,少数综合实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有部分流通加工的功能。
(三)依托于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具有一定的组织化程度。在这种类型的生产基地中,当地的龙头加工企业与基地内的农户签订合同,由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龙头企业则负责收购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出的农产品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在这种模式下,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引导着基地的生产并且生产基地的规模与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大小是相关的。这种模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在农业产业化趋势下订单农业发展的产物,基地只有生产功能。
(四)由涉农企业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销售等业务的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将当地的土地集中起来后雇佣劳动力,使其按照企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基地完全从属于涉农企业,是涉农企业的组成部分,完全为企业服务。一般来说,由涉农企业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化程度相对较高,主要的功能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
国家大力推进“农超对接”的目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农民卖难、农产品收购价低,市民买贵、买不到放心农产品”的局面,使广大的农民和市民从“农超对接”中真正获得收益。依托于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涉农企业自建的生产基地拥有较为成熟和独立的流通渠道,所以本文主要研究松散型和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建立的生产基地的功能拓展问题,因为它们是“农超对接”中“农”的主要代表。
三、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内涵的变化
生产基地的基本功能是生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随着产业链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其质量与安全需要每一环节的主体共同努力,各环节仅考虑自身的利益和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要将目光关注于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和完善,尽可能使自身的活动更好地为促进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服务。从这一点出发,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不能仅关注自身的生产活动,更要兼顾如何更好地参与流通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换句话说,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生产优质的农产品
首先从农业内部的变革来看,随着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越来越多的农业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也有了很大进步,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生产优质农产品是其应有之义。其次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得饱”,更加强调“吃得好”,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所以为了满足销售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有能力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
(二)使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更加方便
正如前文所述,农产品生产基地处于整个供应链的最前端,最重要的功能是生产农产品,但在“农超对接”的条件下,很多参与“农超对接”的超市对销售初级农产品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希望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商品化率较高的产品,所以生产基地仅将农产品生产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初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满足下游主体的销售需要,此外,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也是农产品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国内,除了少数大型超市具备物流配送功能外,很多中小超市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所以如果农产品生产基地能够提供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服务,不仅能使生产基地和超市之间的对接更加顺畅和稳固,还能更好地提升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效率。
(三)使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和政府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的食品,是农产品生产基地义不容辞的责任。农产品的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前文提到的生产优质农产品,强调了农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二是农产品流通及加工过程的安全性,众所周知,很多农产品的产地和销地距离较远,运输的时间较长,并且中间环节也较多,这些都增大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变质等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就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超市等主体共同努力,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信息系统,就生产基地而言可以通过给产品附带上具有完备信息且可以继续登记、读取相关信息的标签等措施来保证食品安全,此外,随着市场上农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就要求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通过打造品牌进一步完善产品的信誉和质量保证等信息,确保消费者吃得舒心,吃得放心。
四、农超对接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拓展措施
农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内涵的变化为其功能拓展指明了方向:在生产功能基础上,重点拓展标准化生产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配送功能、品牌创建与经营功能。
(一)完善标准化生产功能
生产基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对农业投入品管理规定,严格规范对生产投入品的经营与使用行为,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等,按照标准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基地要建立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完备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生产投入品、生产管理活动、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档案,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二)发展流通加工功能
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雇佣当地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然后建立负责农产品包装、分拣等活动的加工部门。在发展流通加工功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流通加工的目标一定要明确,那就是以市场和超市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农产品特色,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农产品做分类、包装等加工处理活动,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和附加价值,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与超市更好地进行对接并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增值带来的利益。其次,在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要坚持“安全优先”、“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加工标准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并在加工完成后及时对完成品进行安全和质量检测,务必做到安全,无污染的加工,保证产出农产品的品质。再次,在流通加工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积极使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更要充分利用好从事流通加工的劳动力距离农业生产一线近、熟悉农产品特性、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努力提高流通加工的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扩大收益。
(三)发展物流配送功能
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自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向与其对接或者合作的超市配送生产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自身的条件以及与超市的远近、超市的大小等指标,积极寻求当地政府政策或者信贷支持,充分整合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开展农产品配送时首先应该对农产品的运输方式、运输车辆进行合理的选择,优化运输线路、加大冷链物流等先进技术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使用,提高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登记和传递制度,实施流通全程监管和调控,确保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和品质。其次,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的储存环节,减少农产品储存费用。再次,合理规划装卸搬运方法和程序,减少装卸搬运的次数,杜绝无效作业。最后由于农产品是农民直供超市,流通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经济合理的包装,并且做好包装物回收和再循环利用,推进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和轻薄化,降低包装的费用和包装成本。
(四)发展品牌创建与经营功能
1. 科学规划农产品的品牌核心价值与内涵,其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应该紧紧围绕“优质”这一中心展开,同时还要以农产品的口味、营养价值等独特品质为卖点,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偏好。
2. 要有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实施商标策略。品牌名称要与农产品特性相符,具有产品联想功能;要具有独创性;要易读、醒目易记等。在河北已获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中不乏好的例子,比如邢台的富岗苹果,沧州的金丝小枣等。在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要实现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就必须重视商标注册和商标权的应用,并求得法律的保护。
3. 确立符合基地农产品特点的广告创意与策划,实施广告策略。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结合其产品的个性特征,挖掘其独有魅力,借助各种媒体和渠道做好广告宣传,以此作为开拓更广阔市场的重要手段。
4. 注重品牌保护。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严把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关,要做到杜绝一切以次充好、生产劣质产品的行为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要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假冒侵权现象。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配合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的工作,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商标和信誉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李莹,陶元磊,翟印礼.“农超对接”生发机制理论探析[J].农村经济,2011,(10):95-98.
[2]刘振滨.河北生鲜蔬菜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221-225.
[3]王超,王磊,李昌宇.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现状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2007,(3):130-133.
[4]陈尧,杨为民.基于供应链的“农超对接”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2,(1):121-123.
[5]王丰,蒋永穆.论农产品基地:内涵、功能与发展形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59-64.
[6]王丰,蒋永穆.论农产品基地发展形态的演进[J].农村经济,2010,(11):29-32.
[7]李莹,杨伟民,张侃,胡定寰.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5):65-71.
[8]穆建新.山东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4:25-27.
[9]隋姝妍、大岛一二.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2010,(8):122-124.
农产品背景范文3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一)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共享率低且传递不畅近年来,虽然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全国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基本上完成了联网或者搭建了企业网站平台,但是经过调查却发现,重复建设、信息分散、信息滞后、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内容质量低下、信息查询及获取不便等问题依旧存在。这就会造成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批发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进而致使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只是被动接受市场自发性的调节。
(二)给予农民的信息服务力度不够目前,虽然涉农机构都搭建了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但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信息网络平台在乡、村一级出现了断层,加之农村的信息化团队尚未切实建立健全,还不能对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统计、综合分析和及时等工作,造成所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严重滞后且质量较低,不能切实有效地起到市场信息应有的指导和服务功能,造成广大农民获得信息的难度和成本升高而实际效果却下降。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掌握信息较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难以很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筛选能力不足。因此,无论是所做的决策还是农产品的流通都有很大的盲从性,盲目跟风的现象还是时常发生。
(三)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不足且农产品流通渠道有限原本应该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在现实中却难以切实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生产,统一组织程度低,而分散、细小的生产模式也限制了农产品的交易方式。另外,农民的观念素质、经营理念和经济实力也都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所需“成熟市场主体”的要求,因此,农民_般很难与产品销售区域构建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另外,农民在准确获取市场信息、有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并得到相应指导等方面也都存在一系列的难题,这导致了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信息阻断现象的产生。不成熟的市场主体以及有限的产品销售渠道很难承担和消化无限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就使农产品的销售陷进“因规模小而销售难,因销售难而无法增加规模”的恶性循环中。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分析
(一)电子广告模式电子广告模式是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初级模式,是一种为农产品企业进行网络宣传,强化其广告效应,为农产品实物交易提供服务而不进行实际交易的模式。该模式具有覆盖面广、广告时效性长、实现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但这种模式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行网站的建设和曰常管理、维护,因此,对参与者有很大的限制,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企业才能参与,并不适合我国农产品市场参与者的主体普通农户,另外,这种模式受到百度、谷歌等大量搜索引擎的挤压,自身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发展前景很不乐观。
(二)网络直销模式优点是能给买卖的双方都带来较好的收益。卖方的收益主要体现在推销和广告投入的费用下降,在维护好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有效打通网上销售渠道,以较低的成本打开新的市场。买方的收益主要表现在可以获得详细的商品信息、实惠的价格、便捷的购物、多样的选择等方面。这种模式下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该模式一般为卖方驱动,对买方来讲,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购物过程中产品的可选择性等都是由卖方来控制,这就使得该模式下不能有效代表交易双方的利益;二是宏观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用户对网购的偏好情况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流通模式的发展。因此,综上而言,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模式的投入成本较高,对于广大的普通农户来说,一般很难负担的起,另外这一模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后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优势,而目前我国分散性大、规模较小的普通农户根本不具备这一条件,只能依靠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企业才能很好地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再者,仓储物流、网络支付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也是普通农户无法解决的。因此,这种模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不适合广大农户参与。
(三)网络信息平台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专业化媒介的身份为平台用户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和客户等方面的信息。优点是有效降低了农产品企业捜集相关信息的成本,且因参与用户众多,客观上分担、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种模式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得到了一些市场参与者认可和使用。这种模式只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提供信息服务,并不进行具体的农产品销售,实际的交易都是在线下开展的。但这种模式也有不足,它仅仅实现了信息流的高效传递和畅通,而缺失了与之配套的物流和资金流,未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效统一起来形成“三流合一”,这使普通农户在使用该平台时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物流和资金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模式的便捷性,发展前景不好。
(四)电子交易市场模式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市场模式是指由农产品中介机构搭建电子交易市场平台,只负责平台的运营管理和曰常维护,并为农产品企业和农户提供各种电子交易或增值服务,而自身却不参与网上交易的模式。这种模式涉及到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交易主体可以是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农产品的批发、零售企业,同时也可以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市场模式中一个完整的交易流程包括:商流一物流一资金流一物流。该模式是整个价值链优化的内在要求,主要运用网络专业化的分工来得以实现。该模式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行业性,主要体现在作为行业供应系统聚集平台,价值链条上的各方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易,这不仅能有效拓宽流通渠道,对于价值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而言,也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供货方(或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另外,由于该模式既可是卖方驱动型,也可以是买方拉动型,因此,其服务客户类型的基本不受限制,相关农产品企业可充分利用该模式节省捜索和交易的成本,同时在平台上可接触更多的供应商和采购商;而农产品供应商也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得到更多的客户群,从而拓宽销售渠道。这种模式市场规模很大,发展前景广阔,但进入的门槛却很低,普通的参与者既不用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不需要过多的投入,操作流程和管理维护简洁易懂。综上而言,这种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推动中小农业企业和农户的积极参与。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充分发挥其积极导向作用将电子商务环境充分应用于农产品的流通过程,需要依托一定的信息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它也需要诸如信息网络、市场经济和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等多种繁杂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要做到这些,仅依靠农户和企业的力量明显是不足的,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整体规划和引导全局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要制定并施行利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搭建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障碍、明确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策略和必要的政策支持、提供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环境。要想让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具有一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特色,只能在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大力推进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工作进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电子商务品牌发展和产品营销策略,使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小规模、大群体”是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普遍特征,具体体现为参与主体的种类繁多、分散性强、层级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等。因此,应积极构建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的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的流通网络,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将原本比较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机连接起来。这些农业合作组织一般都比较了解农村市场和农户的需求,当前应以此为依托,逐渐将其转变为农村最大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利用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平台收集和推送各种农产品实时供求信息,并综合运用多种网络资源平台,形成一个由上而下并全面覆盖农村的完善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促进农产品市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参与者实现广泛的信息交流,最终推动农产品交易流通模式的根本变革。
(三)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力度农户的积极参与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能够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但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其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难以很好地运用电子商务流通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因此,我国当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方案,积极培养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必须的理论技术知识、熟悉网络营销策略的新型农民。经过培养的新型农民应能够深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熟悉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操作使用,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并能在相关的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上进行相应的农产品交易。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制定并施行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大力引导大学生下乡,有效开展电子商务的示范和推广活动,进而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农产品背景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流通成本;利润;市场行情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93-07
一、引 言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价高伤民”和“价低伤农”交替出现,“种菜赔”与“买菜贵”同时并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产品价格低迷时,农民损失惨重,但在农产品价格高涨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农民的增收非常有限[1]-[3]。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农民的价格谈判能力弱, 利益容易受批零环节的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蔬菜的大部分货币流向了中间环节的流通主体[4-5]。那么,在农产品价格高涨的市场行情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利润在不同流通主体之间究竟是如何分配的?中间商是否真的截留了更多的利润而导致农民增收乏力?本研究将借鉴以往农产品流通成本解构研究的经验[6]-[8],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微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入手,分析在价格高涨的市场行情下,农产品流通成本和利润在不同渠道主体上如何分配。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难题的日益加剧,尤其是农产品生产价格和零售价格两重天,引发了学术界对农产品流通的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认为生产价格和零售价格差价过大的原因在于中间商的暴利[9]-[11],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中蔬菜流通中间商的利润很低,并无暴利可言[12]。
农产品两端价差过大问题是在从农民到市民的流通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一些学者开始从农产品流通过程入手,解构不同流通主体的成本构成情况。王学真等[13]分析了蔬菜从山东寿光的菜农到北京市最终消费者全程的流通费用情况,发现从农户到产地批发市场的费用最高,销地零售环节费用次之;所有环节中费用占比最高的分别是包装费、燃油费、市场管理费和运费。杨志宏和翟印礼[14]以沈阳市蔬菜市场为例分析了超市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各流通环节的费用构成,认为当前蔬菜流通存在流通环节过长、中间供应商过多等问题。文晓巍[7]调查了广州市的蔬菜流通渠道,发现农产品流通成本对零售价格影响极为明显,同时还发现农产品从批发市场到零售终端的流通成本过高,“最后一公里”现象是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马翠萍等[15]以番茄为例调查指出,从生产端到零售端的累计流通成本费用占零售价格的69%,过多的流通主体层层放大了蔬菜流通成本,同时过多的流通环节导致损腐率的提高又推高了蔬菜零售终端的价格。
另一些学者在解构成本的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农产品流通中利润的分配情况。许世卫等[16]分析了价格上涨时番茄和尖椒流通渠道中的成本和利润分配情况,认为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是成本增加。孙侠和张闯[6]以大连市茄子流通渠道为例分析了蔬菜流通成本和利润在不同渠道主体间分配的情况,发现中间商比农户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张喜才等[17]在实地调研山东省、北京市蔬菜流通各环节上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探讨了蔬菜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模式。李林阳和王秀娟[8]对西安市蔬菜流通的实地调研指出,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是批发商、零售商所得利润,同一时间段销售同种蔬菜,生产环节获得的单位利润最低,零售环节获得的单位利润最高。席恺媛等[18]通过对武汉市蔬菜市场的调研分析,发现农民生产者仅能获得不足20%的利润,在利润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大部分利润都被批发商和零售商获取。刘思宇和张明[5]通过调查城镇消费者的蔬菜消费现状,也认为中间商拥有对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高议价能力,中间商的强势议价能力限制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蔬菜流通成本与利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一般都没有考虑市场行情的影响。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在农产品价格高涨时,中间商可以凭借自己更强的渠道权力将更多的利润截留在中间环节,从而导致农民增收乏力的现象[3-11-19],但这些观点仍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因此,本文以油菜为调查对象,采用已经比较成熟的农产品流通成本解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5-6],分析在农产品价格高涨情况下,流通成本的构成和利润在各流通环节上的分配情况。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考虑到农产品流通涉及生产、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且不同环节的调查对象与流通细节差别较大,不宜采用统一标准的问卷调查方式,因此本文选择了案例研究方法,以便通过对农户、批发商、零售商等流通主体的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本研究根据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取了油菜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油菜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油菜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叶菜,具有易腐烂且流通损耗大的特点;其次,油菜是城镇居民消费较为普遍的蔬菜,是中国农业部和各地农业部门重点监测的蔬菜品种;最后,油菜价格在2013年7月25日至8月10日期间处在历史高位,满足本研究对市场行情的要求。根据大连市双兴综合批发市场公布的每日油菜价格编制的统计图1显示。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13年7月25日至8月10日,调查时点位于该年度的8月份价格曲线的波峰上,调查期间油菜的最高价格9.00元/千克,最低价格5.50元/千克,平均价格6.76元/千克,比同年5、6月份平均价格上涨了约200%,比3、4月份上涨了约72%,这表明本次调查正值油菜价格高涨期间。
虽然选取一种蔬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在访谈中同时调查各渠道主体的总体经营规模,并按照油菜的重量占比和销售额占比,对该渠道主体的费用进行分摊。而且,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不同渠道主体的成本构成和利润分配情况,因此以一种农产品为例已经可以满足研究的目的。
2.调研设计与样本分布
大连是辽宁省第二大城市,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户籍人口超过670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大中型城市。在正式开始流通成本分析研究之前,课题组在2013年3月19和4月12日,先后前往大连市服务委和大连市农委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大连市蔬菜流通的情况。总体看,大连市的蔬菜供应中本地菜和外地菜各占50%,但占比又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大连市的蔬菜供应主要来源于大连市周边农村,本地菜占总供应量的70%左右。但在冬季,大连市的蔬菜供应主要来源于山东、河北、海南等地,外地菜占总供应量的70%左右。
本文以大连市油菜作为调查目标,选择市场行情好的时间段对油菜的种植户、批发商、零售商等流通主体进行实地访谈获得真实可靠的一手数据,进而解析蔬菜流通成本构成以及利润分配。在实施深度访谈之前拟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访谈内容根据流通主体的不同有所差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学历、家庭规模、从业人口与从业年限等。第二部分为被访者流通环节发生的主要成本费用,包括生产环节的土地投入成本、生产资料费用、人工费用等,批发、零售环节的包装费、运输费、市场管理费、雇佣工人费等。第三部分为被访者的相关收入,包括销售收入、政府补贴等。
本研究按照采用典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时间从2013年7月25日至8月10日。由于当时大连市居民消费的油菜基本都是本地菜,因此农户调查主要在大连市周边进行。我们组织了由8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小组,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直接通过与农户和中间商的访谈获取一手数据。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让受访者向我们推荐其他油菜种植农户和中间商。
本研究共调研各类农产品流通渠道主体64人,其中油菜种植农户24户、批发商15位、零售商23位。访谈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四、经验研究
在调查期间,大连市的油菜主要由大连市周边的农村供应,经过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具体流通过程如下:农民在当地农村直接出售油菜;本地批发商从产地收购油菜后,直接运输到大连市内批发市场开展批发业务;零售商从批发市场采购油菜,然后运输到早市、农贸市场等零售场所进行销售。
1.农民环节的成本与利润
大连市周边农民多以自有耕地进行蔬菜种植,种植面积在1.90―5.50亩之间,普遍种植规模不大。菜农都采用多茬种植方式,每年可生产蔬菜8茬左右。虽然调研期间的油菜价格高涨,但农户的油菜种植面积普遍不高,油菜种植户的油菜种植面积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比重在1%―10%之间。油菜平均亩产量为1 083千克,最高亩产1 250千克,最低亩产800千克。
在油菜的生产过程中,每亩油菜的种子费为85元,农药费358元,肥料费300元,灌溉费60元。每亩大棚每年折旧和维护的费用在8 969元左右。多数农户会自购农机具,农机购置价格在1 500―3 600元之间,一般可以使用10―15年,平均每茬每亩燃油费约171元。油菜的种植主要由农户的家庭成员承担,一般每户有1―2名劳动力从事蔬菜生产工作。除家庭成员外,少量农户会在农忙季雇佣少量的短工,短工每小时的工资为10元。
油菜种植户同时也种植其他蔬菜品种,因此油菜生产环节中的费用可以分为共用性费用和专用性费用。共用性费用的支出是为所有蔬菜的生产服务,需要在不同蔬菜品种间分摊,包括大棚的折旧和合计1.91100.00维护费用,农机的折旧和燃料费。专用性费用的支出只是为油菜的生产服务,包括种子费、农药费、化肥费等。本研究按照种植面积分摊共用性费用,油菜生产成本构成情况如表2所示。在不考虑农户家庭成员的人工成本情况下,平均一茬油菜每亩生产费用总额约为2 064元,每千克生产成本约为1.91元,其中成本占比较高的是大棚费、农药费和肥料费,分别占到49.11%、18.90%和14.45%,三者合计超过80%,是油菜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调查期间,大连市地产油菜的田头收购平均价格为4.40元/千克,可知农民种植油菜获得的平均利润为2.49元/千克。
2.批发商环节的成本与利润
大连市本地蔬菜的产区距离大连市市区较近,批发商大多亲自组织人员和车辆到地头进行收购。采购周期为每天1趟,一般都有常年稳定的合作农户,并不需要商或中介商。批发商在地头对蔬菜质检、分等、整理后打包装车直接运送到大连市市内批发市场进行交易。批发商一般同时经营多种蔬菜,对于受访的批发商,每车蔬菜中油菜的重量占比在8%―42%之间。批发商在批发市场均租有摊位,面积在6―10平方米不等,每年经营天数在360天左右。
油菜批发商一般规模不大,较少雇佣工人。长期雇工的月工资在2 500元左右,而临时雇工的工资每小时约为20元。交易过程耗费的包装费为每月600―1 000元,油菜在运输与交易过程中发生损耗约4%。运输所用车辆以批发商自有车辆为主、雇用车辆为辅,车辆为载重1―3吨的小型货车,自有车辆的购置费用在4―8万元之间,使用年限为5―10年,平均每年折旧和维修费用约6 850元,每年需缴纳保险费2 000―5 000元,燃油费每月1 500―3 000元。若雇佣车辆运输,则平均费用为每趟200元,与车辆运输相关的费用统一概括为运输费。
蔬菜进入批发市场要统一收取市场综合管理费,每吨大约60元。批发商租用的摊位面积根据批发商实力不同有所差异,每年摊位费在7 200―30 000元之间,所需的摊位设备主要是手推车和电子秤,平均购买价格分别为518元和421元,平均使用年限6年。
合计4.95100.00除油菜外,批发商还同时经营其他多种蔬菜,因此本次调查中发生的雇工费、包装费、运输费、市场管理费、摊位费都属于共用性费用,损耗费属于专用性费用。将共用性费用按蔬菜重量分摊成本后,油菜在批发商环节发生的成本构成如表3所示。批发环节,每千克流通成本4.95元,由批发商采购成本和新增流通成本两部分构成,分别为4.31元和0.64元,其中油菜的采购成本占据了流通成本的绝大部分,其次是新增流通成本中的损耗费、运输费和市场管理费,三者合计为0.57元,几乎占据了新增流通成本的90%,是批发环节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调查期间批发商的油菜平均批发价格为5.66元/千克,扣除流通成本后可知批发商油菜利润为0.71元/千克。
3.零售商环节的成本与利润
批发商收购的蔬菜进入批发市场后即与零售商交易。零售商通过自有车辆将批发来的蔬菜运至早市、农贸市场进行销售,所用车辆类型分为小型货车和三轮车两种,每天运载蔬菜200―1 000千克,其中油菜占比在2%―25%之间。早市、农贸市场等零售场所多靠近居民区,零售商常年租有固定摊位,面积在4―15平方米不等,每年经营天数也在360天左右。
零售商一般由自己家庭成员组成,多为两人搭档,在销售旺季少数零售商会雇佣一名短工,平均工资为每月3 000元。零售商的车辆购置费用从1―5万元不等,使用年限4―10年,平均每年折旧和维修费用等约4 683元,货车每年缴纳保险费1 500―3 000元,燃油费每月1 200―2 500元。三轮车并不发生保险费用,燃油费也较低,每月400―800元。
零售商进入早市、夜市、农贸市场等零售场所需缴纳摊位租赁费,按租赁面积不同每年费用在15 000―60 000元之间,所需摊位设备主要是电子秤和筐子等,平均购买价格674元,平均使用年限3年。零售过程耗费的包装费为每月500―1 500元。零售商进货属大批采购并不会仔细挑选,从批发商处开始的装卸、运输等环节对蔬菜造成的损耗会由零售商承担,而消费者从零售商处购菜时会摘除腐烂变质部分,从而导致零售商环节的平均损耗达到13%。
合 计7.67100.0与批发商一样,零售商也同时经营多种蔬菜,所发生的雇工费、运输费、摊位费、设备折旧费和包装费等共用性费用需要按重量比重在不同蔬菜品种间分摊,与不需要分摊的专用性费用损耗费汇总后,油菜在零售商环节增加的流通成本构成如表4所示。零售环节,每千克流通成本7.67元,由零售商采购成本和新增流通成本两部分构成,分别为5.84元和1.83元,其中采购成本占据绝大部分,其次是新增流通成本中的损耗费、摊位费和运输费,三者共计1.74元,占新增流通成本的95%,是零售环节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调查期间零售商的油菜平均零售价格为8.82元/千克,扣除流通成本后可知零售商油菜利润为1.15元/千克。
4.蔬菜流通各环节成本与利润比较
经过上述农民种植户、批发商、零售商各环节发生费用的计算分析,大连市本地油菜的单位成本利润率汇总如表5所示,整个油菜流通过程中农民的生产成本为1.91元/千克,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流通成本分别为4.95和7.67元/千克。在不考虑采购成本的情况下,批发商发生新增流通成本0.64元/
又以损耗费、市场征收费用、运输费比重最高。损耗费是新增流通成本中的最大支出项,批发商环节发生损耗费0.24元/千克,零售商环节1.13元/千克,共计1.37元/千克,在新增流通成本中的占比超过50%。摊位费和市场管理费都属于市场征收费用,批发商要缴纳市场管理费0.11元/千克,摊位费0.03元/千克;零售商要缴纳摊位费0.38元/千克,市场征收费用共计0.52元/千克,在新增流通成本中的占比达到21%。运输费也比较高,批发商环节发生运输费0.22元/千克,零售商环节0.23元/千克,共计0.45元/千克。可见,损耗费、市场费用和运输费是占据了流通成本的绝大部分。
除了流通成本对油菜的最终零售价格有影响外,各流通主体的经营利润也是零售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扣除流通环节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后,各流通主体最终的利润分配如表5所示。可见,在行情好的情况下,销售单位数量的油菜,农民获得最高利润2.49元,其次为零售商获得利润1.15元,批发商获得最低利润0.71元;农民的成本利润率最高,为130.36%,批发商和零售商成本利润率相差不大,分别为14.34%和14.99%。从销售单位数量的油菜总利润来看,农民所获利润占比高达57.24%,而零售商和批发商利润各自仅占26.44%和16.32%,农民获得了过半的利润,这说明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农民利润是比较可观的。
为进一步检验价格高涨的行情下农民利润是否增长,本文又参考对比了以往学者对蔬菜利润分配的研究成果,将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根据商务部公布的蔬菜价格统计信息 蔬菜价格信息从商务部百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日报监测系统()和商务部“城乡市场监测信息服务体系”商务预报()获得。进行对比,筛选出调查时间符合价格低迷行情的研究案例,最终选定包括孙侠和张闯[6]以茄子为调查品种、马翠萍等[15]以番茄为调查品种、刘思宇和张明[5]以大白菜为调查品种的三篇文献作为比较对象,并分别编号为文献1、文献2和文献3。虽然各研究所调查的蔬菜品种和价格有所差异,但流通费用比例相对固定,因此选取的蔬菜品种对研究结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6-8-20]。
对比结果如表6所示。这些研究中农民获利在总利润中所占比重最低为24.14%,最高为46.15%,而本文中农民获利达到了57.24%,远高于以往的研究结果。这也部分揭示了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蔬菜流通利润并没有被中间商过度“截留”,利润确实从中间商向农民发生了转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该种农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而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了保持经营的稳定和连续,会主动将利润让渡给农户来争取货源。另外,蔬菜购买者在采购蔬菜时往往都会从一家中间商处购齐自己所需的多种蔬菜,这也加剧了蔬菜中间商在行情好时虽然利润较低,也要购进这种蔬菜。
通过对油菜流通利润分配的解析表明,在价格高涨的行情下,利润是能够向农民转移的。然而,调研中也发现,农民种植油菜的同时还种植其他蔬菜,而且油菜种植面积相对偏小,比重不足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0%,因此尽管油菜价格上涨能够刺激农民收入增加,但是从农民种植蔬菜的总收入来看,又表现出了增长乏力的一面,究其原因,应该是农民蔬菜种植结构不合理,利润率高的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太小,对农民增收贡献乏力,这也部分验证了一些学者关于价格高涨时农民增收有限的研究观点。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油菜为例,通过对我国蔬菜流通成本构成与利润分配进行案例研究,考察了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利润在各流通主体间如何分配,发现蔬菜流通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单位利润最高,零售商居其次,批发商最末,农民所获利润占比高达57.24%。通过与以往研究成果的比较可以发现,在价格高涨的条件下,利润分配对农民更为有利,农民分得的利润比重要比以往研究高出11.09%―33.10%。这表明在行情好的情况下利润并没有被中间商过度“截留”,而是能够向农户传递。但是,调查中也发现,即使是油菜种植户,油菜的种植面积也不足其蔬菜总种植面积的10%。因此,蔬菜价格高涨时农民增收乏力的原因不在于利润被中间商挤占,而应该在于农民种植结构的不合理,利润率高的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太小,对农民增收贡献乏力。因此,引导农民合理种植是增加农民收入,降低价格高涨对市民民生产生冲击的关键。
本文也证实了批发商、零售商环节新增的成本费用是农产品价格高涨的主要推手,调查显示油菜在批零环节共发生新增流通成本2.47元/千克,几乎达到终端零售价格的1/3。损耗费是流通成本的最大消耗费用,达到1.37元/千克,占比超过50%,损耗费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绿叶蔬菜易腐易损,从地头采摘到终端消费者耗时过长发生大量水分流失,各流通环节的多次装卸搬运进一步加剧了物理损伤,尤其零售商处作为流通最后一站,还要承担部分蔬菜销售不完不得不处理掉带来的损耗。因此,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升级改造,改善产地初加工条件,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和配送中心建设,改良保鲜和储运技术,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的损耗,是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重要举措。
批发商、零售商所需缴纳的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等市场费用也是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中批零中间商合计需缴纳的市场费用为0.52元/千克,几近新增流通成本的1/4,这些市场费用最终都转嫁给了消费者。因此,为了降低农产品价格高涨对市民民生的影响,应加快推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场所的建设。首先,应当在法律上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其次,通过税费减免,用水、用电、用气的优惠政策,来降低农产品交易场所的建设与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 郑风田,李明.大豆产业链的成本与利润分配:黑龙江个案[J].改革,2009,(5):61-67.
[2] 刘耀森.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5):43-48.
[3] 陈军.农产品价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疆农民可持续增收研究[J].西北人口,2013,(1):52-56.
[4] 李圣军.农产品流通环节利益分配机制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08-114.
[5] 刘思宇,张明.蔬菜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润分配――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大白菜流通全过程的调查[J].消费经济,2013,(2):61-65.
[6] 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39-48.
[7] 文晓巍.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与相关主体利益匹配:广州证据[J].改革,2011,(8):77-82.
[8] 李林阳,王秀娟.蔬菜流通环节成本构成及利润比较――基于泾阳县至西安市蔬菜流通的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6):79-80.
[9] 方昕.农产品物流为何“两头叫,中间笑”[J].中国禽业导刊,2003,(15):28-29.
[10] 洪涛.构建北京市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J].首都经济,2002,(4):16-19.
[11] 彭磊,孙开钊.基于“农餐对接”的农产品流通创新模式研究[J].财贸经济,2010,(9):105-111.
[12] 耿莉萍.城市菜价中的高流通成本分析及解决途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8-32.
[13] 王学真,刘中会,周涛.蔬菜从山东寿光生产者到北京最终消费者流通费用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5,(4):66-72.
[14] 杨志宏,翟印礼.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分析――以沈阳市蔬菜市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2):73-78.
[15] 马翠萍,肖海峰,杨青松.蔬菜流通主体成本构成与收益分配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23-27.
[16] 许世卫,李哲敏,李干琼,等.尖椒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调查报告[J].农业展望,2008,(5):6-9.
[17] 张喜才,张利痒,张屹楠.我国蔬菜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山东、北京的调研[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78-90.
[18] 席恺媛,柯巧,王滢淇.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研究――以武汉市蔬菜市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8):3696-3698.
农产品背景范文5
【关键词】 河北省 农产品 品牌 金融
随着京津冀农业一体化的大发展,面临周遭农业强省对河北省在京津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冲击,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销售日益严峻。通过金融业对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品牌的支持力度优于其他行业,满足县域经济旺盛的资金需求,顺利实现与京津农产品市场的对接,是提升河北省县域竞争力,满足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在贷款需求总量、期限、额度上不断需求,形成县域经济与金融需求相互促进的局面。
1. 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金融支持的现状
河北省金融业对县域特色品牌产品的支持出现良好势头,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末,全省县域贷款余额5622.33亿元,较2007年末增加2446.98亿元,年均增长20.98%。二是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效果显著。全省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支农力度明显增强,有效满足了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发展迅速。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组织加大县域网点建设力度,网点设置基本到位,同时通过推广银行卡、电话银行业务,增设ATM机和POS机等措施,有效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逐步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乡级全覆盖。四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迅速。全省已注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04家,村镇银行1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个,新型金融组织县域覆盖率达到76%,已成为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目前,全省已建立信用档案1149万户,评定信用档案312万户,基本完成建档任务。同时,通过开展“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下乡等金融支农宣传推广活动,全面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农村地区金融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六是金融创新产品日益丰富。河北省各银行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研发推出了不少金融信贷产品。农业银行推广了“惠农卡”农业贷款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开办了“好借好还”小额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推出了农户蔬菜大棚、养殖场、住房、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业务、信用社入股社员诚信贷款、易贷通贷款卡、配套加工企业+核心企业担保贷款、存货抵押贷款等品种。七是保险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末,全省县域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达848家,是2006年的1.4倍。开办了多种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开办了能繁母猪、奶牛养殖和小麦、玉米、棉花种植等农业保险项目,有效地降低了农村种养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提高了县域社会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2. 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金融问题
2.1县域特色品牌产品自身的弱质性导致金融有效需求不足
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产品在京津两地的市场上,知名度也不高,经营分散,缺乏融入京津、利用京津的观念,生产的产品也无法满足京津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加上资金需求具有临时性、季节性强的特点,贷款管理成本高、信贷风险大、可抵押资产少、信用等级低;以规模化种养殖、特色农业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涉农经济需要的资金量大、生产周期长、风险较高,特别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在政策保障和商业保险不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资金回报率与高风险不对称,金融机构主动投入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农户生产效率较低、贷款零散,管理成本高,到目前为止,除了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在努力推动之外,其他金融机构几乎都没有把农户贷款作为业务开展的主要内容。
2.2银行组织体系建设不全,不适应多元化需求
一是县域银行机构和网点收缩,服务功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收缩趋势未减,截至2010年末,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1420个,比2006年末减少了90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机构也减少了58家。县域信贷供给仍然依赖“农”字号金融机构。二是县域政策性金融薄弱,信贷支持乏力。长期以来,县域政策性金融由农业发展银行一力承担,业务以政策性粮油收购贷款为主,近年来虽然逐步放开商业贷款业务,但县及县以下没有任何的贷款审批权,业务发展缓慢。三是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育缓慢,信贷投入有限。全省目前有村镇银行5家,贷款余额2亿元。县域小额贷款公司84家,贷款余额47.9亿元。邮政储蓄银行县域信贷业务仅局限于小额质押贷款。其发展壮大尚需时日。
2.3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是制约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瓶颈
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产品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依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非常有限;近几年国有金融机构在县域内采取了金融产品抑制和机构的萎缩方式;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市场进入机制严重滞后;融资中介组织极其弱小,项目融资人才、资本运作人才缺乏,信托投资、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不能为投资者的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尚不完善。县域内企业融资机制的不健全,使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服务出现真空地带,民营经济和小企业缺乏金融支持的有效渠道。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约占农村资金需求的25%,70%左右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只能通过所谓非法的民间金融渠道得以满足。
3. 金融业支持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政策建议
河北省在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作用,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因此,河北省要切实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改善县域金融发展的环境,增强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3.1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资金一直是困扰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的重要“瓶颈”。 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发展新情况、新趋势的研究,结合本行实际,按年度科学制定支持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的信贷规划,明确县域信贷投放的指标与投向重点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必须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增强县域银行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自身发展活力,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在充分利用外资和内资的同时,盘活县域国有存量资产,有步骤地发展民间投融资机构,引导和规范民间信贷,积极探索激活民间资本的实现形式,启动民间资本,努力形成多个投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格局。
3.2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各金融机构要合理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流程,推广运用在线审批、派驻独立审批人等模式,鼓励对县域优质企业或项目采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综合授信模式;改进授信评级机制,针对县域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侧重分析经营者或实际控制人个人信誉、能力,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纳税、用电、用水情况等“软信息”,综合考虑借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积极推进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全面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农户、企业联保贷款,积极开发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推广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积极发展动产抵押、股权、仓单等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贴现等金融产品。
3.3完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加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国有商业银行要合理规划县域网点布局,增加、恢复或升格机构网点,充实县域机构业务人员;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营业机构,通过派出营销团队等方式向县域延伸服务半径;省内地方性商业银行重点考虑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先期可在全省经济强县设立机构,再逐步扩大覆盖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巩固现有机构网点的基础上,逐步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延伸服务窗口;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网点改造,实现自营网点全部开办资产业务;保险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三农”保险服务网络。
本文是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课题(课题号:201201197),2011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号:SK201101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邵延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状况调查[J].金融时报,2011.
[2] 宋效中,程子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1-25.
农产品背景范文6
[关键词]东北经济区;农产品;绿色物流;物流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2.020
1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
物流业是运输物品或产品的服务行业,那么绿色物流指的是在物品或产品以及商品运输过程中注重了环境保护问题,将环保理念融合到物流产业当中,在我国,最早提出绿色物流的是《物流术语》一书,其中对绿色物流给予了严格的定义,是在物流各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以及各种危害进行抑制,在最大限度利用物流资源的同时对环境起到净化的作用。在绿色物流的各环节中,在保证正向物流的同时,也要注意供应链下的逆向物流,再对已有的物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优化整合资源
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集中利用,不但可以提高利用的效果,而且还能减少浪费和消耗;有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物流设施以及资源当中有一半以上处于空闲状态,如此大的浪费与物流业的发展显然是相悖的,绿色物流根本无从谈起。
1.2节能环保的运输模式
农产品的运输过程必须要有交通工具,无论是哪种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都会造成尾气排放,无形地造成了空气污染,绿色物流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运输任务的合理安排尽可能地降低车辆的空载率。
1.3绿色储存
物流业离不开仓储问题,对于仓储既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针对仓库的位置与配送路线设计出合理的仓储方案,争取做到既要节约运输成本又要避免仓储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
1.4绿色包装
在农产品从生产地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对其进行包装,因农产品的特殊性,会使用大量的编织袋进行包装,大部分的包装材料均为一次性使用,使用结束后,大部分被消费者扔掉,一些塑料包装以及泡沫包装不能在短时间内分解,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绿色包装要求一些物流业务的经营者要对包装进行改造,使用一些环保型的包装材料,对包装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
1.5逆向物流
所谓的逆向物流就是指参与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相关活动,比如资源回收再利用、资源替代以及资源处置等。实施逆向物流可以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效果。
2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绿色物流的现状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大区,是玉米、大豆、小麦的主要产地,东北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都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如此数目众多的粮食在存储和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粮食物流是一个很系统的过程,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种植、买卖、仓储、运输、加工一直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一般人看来,粮食物流被看作是单一的运输、存储和装卸,只关心产量和收成以及价格的高低,不考虑粮食的流向,因此造成了粮食物流因环节链的脱节而影响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另外在粮食的运送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运输污染
从国内形势来看,近几年利用汽车运输粮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长途汽车运送所排放的尾气以及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2运输成本
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缺少精加工,经过调查,发现每100吨毛重粮食中经过筛选会产生将近2吨的杂质,这些杂质也就无形地增加了运输的成本。
2.3运输过程中管理不善
各种粮食以及农产品在长途的运输过程中因气候或天气以及人为管理不当等因素造成的腐烂、变质现象比比皆是。
2.4存储不善
粮食存储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多数粮食存储仓库害虫肆虐,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2.5化肥农药残留过多
农民在种植经营过程中为避免植物的病虫害,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以确保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殊不知过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粮食以及一些其他农产品的销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建议与措施
3.1建立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销售系统
根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以及安全条例,在东北地区加大对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商品市场的硬件投入,打造一个高标准的批发地和周转地,免去农产品经过长途运输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和浪费,对于不合格、不达标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配备专业的农药以及化肥检测仪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
3.2增设农产品绿色通道
在东北地区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调度指挥,联合公路、铁路等交通部门,逐渐形成高效率的运输体系,对于路上设置的收费站进行免费直接通行,确保运输过程的快速和运输成本的最大化压缩。改进运输车辆装置,对于高质量要求的粮食或农副产品,尽量使用集装箱,防止变质或腐烂。
3.3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卫生防疫部门要及时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等,执法人员要做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对于“问题粮食”“问题农产品”要坚决严厉打击,避免进入批发地或周转地,保证绿色物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粮食的种植受土地、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地区种植不适宜的粮食品种,其产量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农民的收入也会低很多,劣质粮食会对仓库储存造成严重影响,大量的滞销粮食积压在仓库,严重阻碍了物流的正常运营,因此,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对于东北地区发挥优势和保护农民的长久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3.5优化库存管理
仓储在整个物流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仓储在物流过程中具有时间功效和地点功效,它是减少物流成本的关键,粮食的仓储必须保证来年新粮上市之前的供应量,仓库存量过大或存储时间过长都会无形增加管理的费用,进而增加物流成本,在东北地区仓库存量要保证在一年之内周转4次以上。既不能出现粮满为患,也不能让粮库没有粮源。
3.6改进仓库的储存设备
在东北地区,现有的大型仓库都是早些年遗留下来的,我们通过走访发现了,有的仓库设备老化,有的仓库漏雨漏风,没有熏蒸设施,有的仓库没有灭火设备,从根本上说,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和质量,所以,对现有仓库的设备改进刻不容缓,具体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仓库改造技术,建立起具有现代化、多功能的仓库。
总之,绿色物流赋予了物流业新的理念,它着眼于未来,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就农产品来说,除了关系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之外,还注重安全与健康。在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绿色物流将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物流会成为整个农产品乃至社会经济的主要潮流,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陈子侠.现代物流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