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停车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停车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停车管理

道路停车管理范文1

关键词:道路停车管理;停车管理者;道路资源;合作治理

随着城市发展,2012年我国正式进入汽车社会,道路资源分配矛盾也日趋严重。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汽车社会研究网的《汽车社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超过20辆。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扬州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达到22.97辆,市区接近30辆。截至2013年扬州市相关部门统计显示:扬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87.03万辆,其中汽车40.67万辆,摩托车46.36万辆,全市机动车驾驶人117.47万人,市区道路以及周边空地临时停车泊位总数达5900多个。通过走访调查,扬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停车办”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扬州市市区道路及周边空地临时停车位总数3000多个,收费车位978个,数量较往年呈减少趋势。可见,随着汽车的普及,扬州市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而扬州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承接苏南和苏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扬州市道路停车管理问题能够反映出综合情况。

因此,实地调查扬州市道路停车泊位使用及管理现状,分析和评价扬州市道路停车管理现状,对推动扬州市城市交通建设发展,实现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实现扬州市道路资源最优使用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扬州市道路停车管理现状

(一)管理主体职能划分不清晰,权责不一

调查发现,扬州市道路停车管理应用PPP模式。市政府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采取了企业竞标的方式,选取3家物业公司对扬州市路内临时停车位进行收费管理。同时,扬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针对违停行为进行执法。但是,由于PPP模式的发展不成熟,看似划分清晰的职能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存在衔接疏漏,各主体之间权利和责任不统一。

1. 行政部门监管缺位

在扬州市道路停车管理过程中,市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在与3家物业公司进行协同治理中对于物业公司的管理行为缺乏监管,体现在停车管理者的人事管理、收费票据的监制、磨损车位的维护修缮等方面,比如据调查显示,11.11%的停车管理者认为票据使用不规范是停车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扬州市政府针对停车管理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和协作,职能划分过于分散,责任主体不清晰。

2. 交巡警支队执法不力,规划设置不善

(1)执法不力

扬州市交巡警支队依法享有执法权,但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只针对违停车辆进行管理和处理,与停车管理者的协调较少。同时,执法力度较小,违法停车行为整治不到位,对于违停车辆的管理和处罚不能做到令行禁止。

(2)规划和设置不善

扬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停车办”负责对道路停车泊位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设置,并交由扬州市交通停车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具体招标建造。停车管理设施投入不科学,缺乏路内停车诱导设施。路内停车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或过于简单,不能有效提供路内停车的相关信息,缺乏引导停车者寻找允许路内停车地点的手段。

3. 合作企业管理不当

扬州市现有的道路停车泊位管理者共有80多名,隶属于三家物业公司,管理着978个道路停车泊位,工作时会佩戴扬州市物价局统一监制发放的工作证,工作时间是每天8:00-21:00,都是按照扬州市城市道路停车泊位收费标准进行收费的。但是,由于这样的市场化运营型管理模式是在2016年7月才投入使用,运行时间短,管理体系不成熟,从而导致诸多管理问题。

首先,现有的道路停车泊位管理者只有80多名,对于978个道路停车泊位的管理难度较大,工作量分配不均。通过访谈调查,我们了解到每个停车管理者管辖的车位数量不等,少则8个,多则203个,其中,55.56%的收费管理人员仅管理着长度不到100米的道路,而44.44%的收费管理人员管理着长度超过100米的道路,工作量存在巨大差异。

其次,部分停车管理者工作效率低,态度差,管理行为失范。

再次,据调查,66.66%的收费管理人员从事道路停车管理工作不足3年,33.34%的收费管理人员从事相关工作超过三年,其中仅有11.11%的工作人员从事道路停车管理工作超过五年。由此可见,大部分收费管理人员不具备过硬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专业素养不高。

(二)管理手段不合理

1. 收费策略

目前扬州市大部分的路内停车位没有实施收费管理,数量多至2000多个,即使中心区路内停车实际上普遍实施“按次收费”的停车收费政策,也未得到有效的执行,不利于停车管理结构的合理化。

(1)收费标准制定

扬州市物价局和相关财政部门对道路停车收费标准的制定公开度透明度较低,信息不对称。据调查显示,私家车主中仅有10.98%的人认为收费标准合理,普通民众中仅有7.66%的人认为收费标准合理,21.95%的私家车主认为道路停车费用过高,由此可见,扬州市政府政务公开还有待展开。

道路停车管理范文2

【关键词】 大中城市;停车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2011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大关,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1 年国产汽车产销量只有207 万辆,2010 年达到1800 万辆,汽车社会来得太快,配套机制严重准备不足。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交通矛盾都逐渐显现出来:第一,现有的城市道路布局、设施设置规划不够合理,道路的通行能力严重不足;其次,停车设施也不充足,停车场规划不合理、管理制度不规范,这些无疑加剧了交通与停车的发展矛盾,不可避免的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以及人民生活、出行和休闲的品质,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方面停滞不前。《雅典》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为长远发展目标计,从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出发,建立并完善能够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停车管理系统,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一、我国大城市停车难的表现与原因

正如前述,我国私人汽车数量增长过于快速,私人汽车已逐渐的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难免给各大城市的停车问题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上班停车难,如果是在市中心上班,那停车更是难上难;第二,办事进城停车难,几乎所有停车场都是满的,往往要在目的地周围转上几圈才能勉强找到车位;第三,下班回家停车难,现有住宅小区大部分缺少必要的停车库,马路边、人行道、甚至草坪上都停车,甚至有时小区紧急的救护车和消防车“望路兴叹”。可见,多时段多路段多方面的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活可持续优化的重要瓶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概括为三种:机动车拥有量的大幅度增长是停车难产生的直接原因;停车管理体制不顺、停车政策落后是停车难产生的重要原因;停车收费不尽合理,停车未能真正产业化是停车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借鉴国外有关停车管理的措施与经验

面对停车管理这个城市发展过程中世界性难题,自20 世纪 50 年代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投入科研力量和经费支持,进行越来越深入的研究,陆续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一些措施,经过实践验证,已被证明行之有效。这些方面,对中国大城市停车状况和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应该具有可行性的借鉴意义。

1、德国:路侧停车标志系统最完善

德国城市的停车管理十分规范,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路侧停车标志系统。每个停车标志牌都指明了可以停车路段的起点、终点和时间段。停车标志牌的间隔非常密集,甚至一个路边停车位会有两块停车标志牌(起点和终点)作指示。

2、美国:停车收费标准多样

美国纽约市80%的街道旁都设有停车计时表,不同的地段和时段有不同的收费标准。晚上七点钟以后纽约90%的街道停车都是免费,直至第二天早上七至十点钟。纽约市共有600 万辆机动车,其中有60%的车是“在马路上过夜”。停在街道旁过夜的车,每天早上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前开走,否则将被拖走并罚款200 美元。

3、日本: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场

日本各城市对经营性停车场给予了减免税的优惠。在一些特别繁华和拥挤的路段,通过政策来经营者多修建立体停车场,积极推广“小而分散”的指导原则,有的“停车场”小到只有两三个车位。各城市均在道路较宽、车流量较小的路段设置了临时性的收费停车位,以将路边的潜在停车位利用好,白天停车最长不超过一个小时,晚上则全部免费开放。

4、意大利:NICE停车管理系统,而且通过手机来支付停车费

意大利的居民,开车方便到这样的程度:发展到了NICE停车管理系统的第三代产品(循环式,遥控器在出厂时已经设定一组不可仿制的循环码密码,即遥控器每次发射的脉冲信号都不一样),解决了读卡系统存在着读卡距离近车辆通过缓慢的问题。还有,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登录网站预订停车位,而且可以使用手机直接支付停车费,所以没必要再携带很多硬币或购买停车票。

5、新加坡:建造ERP停车场

新加坡人口密度很大,但停车管理非常科学,都是全自动化停车场,有效缓解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大多数大厦、所有的购物中心内部都能找到停车场,不仅如此,各街道邻里也大多设有停车场。如果你只要没有看到私人停车位标志的停车场,那尽管放心进去停车。还有,车主简单的把车子停在入口处(设有大电梯),走出电梯开动停车程序,然后简单的输入个人密码,这时,系统就会自动寻找合适的停车位。反之,您要取回车子,只需要把之前牢记的密码在等候室的触屏上输入一下,系统自动完成找车、挪车、取车的一系列过程。而且全部是电子缴费,所有的停车场见不到一个收费专员。

三、大中城市解决停车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1、限制策略:减少汽车增长,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众所周知,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土地资源紧张程度越发凸显: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有限,停车泊位的不断需求不可能无限的满足正是由城市土地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大城市的中心区更是矛盾凸显,所以,各地实行停车控制供给政策十分紧迫。只有控制是不够的,政府应在管理上采取措施:比如积极兴建停车换乘设施,尤其是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坚决实施“公交优先”的政策,不断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效率,满足市民需要的安全、舒适、便捷、实惠的公交服务系统,以求不断增加公共交通系统对市民的吸引力,来逐渐降低私人小汽车的出行量,有效调节、改变人们的出行观念的更新,从而达到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的目的。

2、建设策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布局

政府要遵循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规划停车需要考虑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路外停车设施、交通管理水平等因素来进行。适当划设路边停车位,建立立体式机械停车库,根据实际情况,既要结合城市规划、人防工程设施,又要满足停车需要,在不同地区的大厦楼宇等建筑物、道路、公园、广场、绿地等停车需求区域修建地下停车场,积极发展机械式立体化停车,这些措施将是缓解大城市用地紧张、提高土地使用价值的可行策略,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也可为城市环境增姿添彩,美化了城市景观。

3、管理策略:加强智能管理,提高科技手段

以人为本、美化环境的城市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依据这个理念,要不断建设并积极优化停车诱导信息系统、停车位预定系统等,并在停车场的外面(尤其是入口)和主要交叉口处设置光电显示的标志,这样可以实现路外停车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自然能够缩短寻找路外停车场的时间。同时,提高管理道路设施的精细化,积极利用部分道路资源全时段或部分时段来规划好路边临时停车安排;有效的加强管理,提高合理的收费标准,如考虑实施累进制停车收费,减少整日停车的数量,促进居民的出行效率以及城市化管理水平。

4、体制策略:注重监管体制的协同一致性

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城市停车管理的做法和经验,防止停车行业主管部门相互扯皮,政府统筹成立专门的停车管理机构,以便进行统一协同的管理,不仅来负责制定规章政策和监管制度、理顺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相关管理职责,而且要负责停车管理与城市其它相关方面管理的协调关系,以求严格、规范管理城市停车场。同时,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产业化政策,以积极的投资为引导,采取多种措施:例如鼓励银行贷款、租税减免、提高流程办理效率、给予适当补贴以及加强对违规停车和违法经营停车场的治理等,有效吸收社会资本,发挥体制优越性。

5、法治策略:制定和完善停车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据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结合交通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停车需求,广泛征求专家、市民意见,有效的研究交通政策,把各方面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融为一体,同时,一举多得,科学的停车政策也带来消减汽车利用量、缓和道路交通拥堵的外部效益。例如新建项目,停车位配套指标就必须达标。要促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定停车设施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制度与标准还必须得到立法的保证,停车法规的完善与有效执行是公共停车设施得以顺利建设、停车问题得以逐步解决的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XIN Xiao-mei,A study on the solution to car parking problems in cities, Journal of Foshan,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10.

道路停车管理范文3

一、建设互联信息平台

为加快建设南昌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必须充分利用南昌市智能交通发展规划,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入手。在动态的交通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南昌市现有的智能交通指挥体系进行改造,完善集成管控平台、事故警情三合一系统、交通流量监测和指挥中心大屏显示支持等应用功能,增强对大量交通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让动态交通信息的采集更加完善、处理更加迅速。此外,通过建立互联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互联网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为百姓提供实时出行路况信息、交通警情信息、道路施工绕行提示等交通服务信息,优化交通出行,改善百姓道路出行体验。在静态的交通管理方面,南昌市交管局可建立内部的物联网停车管理系统,将各小区车辆停车出入信息、公共停车场、营业机构停车场等信息接入共享,以实现对静态停车管理的审批,让大家共享停车资源。同时积极采集实时动态泊位信息,完善停车管理,优化停车管理的策略,用以保障市政部门对车辆行驶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还可以构建开放的静态停车公共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停车运营机构使用,提供各种车辆停车信息等管理服务功能。完成资源最优化利用和动静态交通管理的完美衔接,优化城市静态停车分析、规划和建设,提升停车经营企业的服务和运营水平。

二、深挖现有系统数据

南昌市交管局现有的平台功能相对完善,数据流量大,但是日常对于数据搜集数量较少,应加大对智慧交通体系的技术开发,深入研究数据对交通警情的预测和研判作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找出事故、拥堵等各类影响交通的警情发生的规律,为道路交通管理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以根据行驶条件、天气状况、行驶流量、车速、通过该路段大约行驶时间等因素,分析研判上下班高峰期以及平峰时期的交通流量路段、交通事故易发路段、道路易拥堵路段以及交通违法行为集中的路段,在电子大屏幕中标注显示,一眼明了。

三、整合各领域数据资源

在科技信息的浪潮下,大数据下的交通管理信息已远远超过以往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人、车、路。南昌市交管局应加强与其他道路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例如城市建设管理、交通运输、运营车辆管理等部门以及其他的社交工具运营商,充分获取大量交通管理数据信息。一是共享交通管理、运营车辆管理部门的各类车辆数据信息,例如驾驶人、车辆所有人、车辆行驶路线和时间、载客载货量等信息。二是共享城市建设部门的各类道路交通信息,例如出入辖区主干道路、支路、乡村公路的里程、路面宽度、路面性质、坡道的海拔变化、弯道、交通标志的分布、时段分类机动车流量等。三是共享经营性场所合作的各类停车管理信息,例如协调各类商场酒店、医院等公共场所的位置以及人员、车辆的容量等信息。四是与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开发商沟通共享各类与道路交通有关的数据信息,通过部门、单位间的密切配合,进一步拓展交通数据信息采集方式,切实搭建南昌交通大数据平台。

四、加大交通管理智能设施设备投入

一是发展智能交通信号灯。根据路口、路段不同时段交通流量的不同,科学调整交通信号配时,实现信号灯的“绿波”通行,充分提高路口通过率和道路使用率。二是发展停车智能诱导系统。通过智能系统监控政府机关单位、医院、学校、商场以及社会公用停车场等地停车位的实时数据,通过指挥中心连接到停车管理系统数据库,实时将各停车场总容量以及剩余停车数量等数据向驾驶人反馈。如此,既能保证市交警指挥中心全面掌握全市停车场的停车数据,从而做好宏观调控及紧急调度工作,也能使广大驾驶人方便查询,减少在道路上停车的时间进而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便民、惠民的目的。三是鼓励汽车生产厂家发展自主车辆联网技术。通过在销售的车辆上安装软件,掌握到该车的动、静态信息,然后将这些数据集成到中央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中央数据库实现与交管部门联网,两网间实行数据共享,从而真正实现车辆、驾驶人、道路的有机结合。

道路停车管理范文4

确保停车场内的设备、设施和停放车辆的安全,保证车场内整齐有序。

2.适用范围

本公司辖区内停车场(库)

3.职责

3.1车场收费员负责按标准收取驶出车辆的车位有偿使用费,放行。

3.2车管员负责指挥车辆整齐停放、存放、巡视、监护并做好进出场记录。

3.3安全班长负责车辆管理的监督、指导。

4.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

5.工作程序

5.1硬件标准

5.1.1停车场内应按消防要求设置、配备手提或便携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

5.1.2停车场和车行道路应做好停车位和行车线以及禁停、转弯、减速、禁鸣、限高等醒目标识。

5.1.3停车场内应设置垃圾桶(箱),在必要的位置设置路障和防护栏。

5.2车辆进场必须服从车管员的指挥,遵守停车场管理规定,履行相关手续,按规定交纳费用。

5.3停放好车辆后,必须上锁,车箱、车篓内贵重物品随身带走。

5.4驾驶员、车辆使用人必须保持车场清洁,不得将车上的杂物和垃圾丢在车场内,车辆发生漏油时,车主应即行处理。

5.5停车场内禁止洗车、修车、试车、练习。

5.6任何人不得损坏停车场内消防、清洁、电器、供水等场地设施。

5.7停车场由专职保管人员24小时值班。

5.8不准酒后取车启动机动车辆并驾驶。

5.9停车场内禁止吸烟。

6.车辆进出

6.1车管人员应引导车辆使用人在指定位置停放车辆,主动、礼貌上前接待。

6.2车管人员在办妥相应手续后方可允许车辆离场,如因私自放行导致车辆失窃,车管人员承担一切责任。

6.3夜间停放的车辆,车管员应做好记录并办理交接班手续。

7.巡视

7.1车管员每半小时或临时详细检查车辆的车况,发现漏油、未上锁、车箱(车篓)遗留物品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通知车主,同时应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做好记录,特殊情况报告班长处理。

7.2逾夜车辆,或遇交接班时应清点、核对车辆数量,确保安全。

7.3班长检查手提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发现逾期或其它异常情况应在交接班记录本上记录并及时上报,立即处理。

7.4车管员负责维护好车库内清洁卫生,保持车库整洁。

8.意外事故的处理

8.1当车管员发现停车场内的车辆被盗或被损坏时,就立即通知业主,同时逐级报告班长和公司领导。

8.2属撞车事故的,车管员不得放行肇事车辆,并应保护好现场。

8.3属酗酒或寻衅肇事而引发的砸车事故,车管员应立即制止,并通过巡逻安全员上门通知车主,对造成的事故进行确认。

道路停车管理范文5

引言

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商务区集聚效应的体现,处于经济转变、产业转型中的上海也在加快自身的建设步伐,逐步打造低碳绿色、生态宜人的国际商务区。但中心城商务区的停车供不应求,矛盾突出的现状,对商务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心城商务区的停车问题分析、借鉴相关先进的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相关经验,希望为商务区停车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上海中心城商务区停车的多重瓶颈

(一)城市机动化增速与停车资源的失衡

2011年底,上海市注册机动车总量达到252万辆。机动车的迅猛发展对城市的停车供应,特别是重点商务区的交通运行提出了较大的考验。

(二)规划滞后导致城市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上海市中心城的商务区老外滩区域日吸引人流55万,但受历史建设的限制,其停车配建水平为0.2车位/100平方米,可以说是“一位难求”。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发展,上海也发展了多个商务区,如小陆家嘴商务区、徐家汇商务区等。但90年代初期,我国及本市的停车配建标准还较低,对于城市今后的机动化发展预计不足,两大区域的停车供应水平约0.3~0.4车位/100平方米。从上海市2009年的交通大调查来看,这两大商务区的停车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高峰时段用于公共活动车位的饱和度都接近或超过1.0,高峰车位供不应求。[1]

(三)管用分散致使停车资源难以统筹

部分以办公为主的商务区,如小陆家嘴地区地下车位大多为工作人员专用,缺乏区域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导致地下车位不对外开放,而单位员工由于出差、公务等活动,地下车库在工作时段基本处于不饱和的状态。来访及公务车辆大多停放在地面,从而导致原本就较少的地面车位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供不应求。这种管用分散,造成地面超饱和、地下有空余两种截然不同的停车供需情况。

二、上海中心城商务区停车瓶颈破解的多元攻略

(一)以公交优先破解停车资源有限瓶颈

从国内外各大商务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停车配建设施的供应多寡对商务区的交通发展模式影响深远;但同时,商务区以公交优先的出行结构、有限的道路资源也对停车设施供应提出了适当控制的要求。

对比国内外各大商务区配建水平与公共交通出行结构,可以发现:停车配建水平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基本呈现反向的函数关系,但随着各大商务区配建指标的提高,其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最低也维持在50%以上。

国外已建的商务区由于本身建设年代、当初建筑对停车考虑较少、区域路网建成较早的原因,其区域交通比较合理的出入就是走高公交出行方式比重的道路,在高公交比重和低配建停车中找到了自身的平衡。

上海市三大商务区(指虹桥、小陆家嘴、徐家汇)建设年代为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其建设时期城市机动化的水平和相关的停车配建标准相对滞后,这也造成了其在停车方面属于低配建的状态。虽然今后可以通过改造、增建等方式补充,但中心城商务的用地资源紧张情况将限定区域的停车资源,车位供应将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与此相对的,上海市三大商务区的交通出路必须依靠公交优先作为其主要的出行方式,目前基本维持在50%~60%,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交通优化,这一比例需要通过区域公共交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

(二)利用差别策略抑制通勤交通需求

在商务区停车总量有限的前提下,面对三大商务区停车位不足的情况,如果区域内有新增用地开发和改建,应对不同建筑进行差别化对待,严格控制通勤类停车需求,适当满足民生类停车需求。对办公类通勤交通指标应重点考虑设定上限,而商业类指标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提高。

办公类指标:办公类停车指标对区域通勤交通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考虑到商务区有限的道路资源,倡导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建议上海市商务区的办公配建指标应严格控制,与中心城内环内保持一致水平(0.6~0.7车位/100平方米),并设定上限。

商业类指标:商业类停车指标对区域通勤交通影响不大,主要考虑平峰及节假日停车需求,如果有进一步新增的可能,应适当提高建设配建标准以弥补商务区停车的缺口。现行的商业类停车指标过低,中心城各大商业中心都由于停车位不足导致区域交通绕行严重,建议可以适当提高商业停车的配建指标(0.8车位/100平方米)。

(三)依靠综合改造建设公共停车设施

为弥补和调节上海市现有商务区停车设施不足的现状,公共停车场库的建设势在必行。作为配建停车的补充,公共停车场库的功能主要是弥补配建停车设施的不足,以及调节停车供应布局,满足重要地区的经济活动要求(如市级中心和副中心、商业区、交通枢纽等)。

公共停车场库的建设方式在用地紧张、交通压力大的商务区应以小型化为主,结合建筑改造、新建及充分利用各种空间进行规划建设。作为调节配建不足,缓解重要地区停车矛盾的公共停车场,是弥补商务区停车供应不足现状,平衡停车供需矛盾、发挥配建与公共停车设施的互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2,3]具体建议如下:

1.必须超前制定公共停车场库规划,及时预留用地。对于土地资源紧张、道路交通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各重点地区,特别是部分商业集中区域,宜采取“分布均匀、规模适中”的原则,规划小型公共停车场库(一般不超过200车位)。

2.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宜采取“政府制定计划、社会各方参建”的做法。为了推动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提高公共停车场投资效益,需要政府在停车场土地批租、征用、融资贷款、捐税减免、规划设计技术、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全面推动多元化投资体制。

3.鼓励建设用地方式的多样化。由于用地资源紧张,在中心城内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应采取结合绿地,包括人防广场等公共设施改建、配建增建、独立用地等多种方式。

4.鼓励小型机械式停车楼建设。由于用地原因,建议推广建设小型机械式停车楼为主,节约商务区紧张的空间用地,并减少土地价格成本,有助于回收建设成本。

5.对于成熟的商务区,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区域改造的契机,充分利用旧建筑和地下空间,弥补调节区域的停车供应能力。

(四)优化价格体系提高车位使用效率

面对商务区停车设施有限的情况,停车价格管理是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也是调节中心城商务区静态和动态交通的重要组成措施之一。为此要从区域交通需求管理的角度,按照不同类型、不同时段进一步细化价格和停放时间,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提高路内、路外停车场库的利用效率,引导路内、路外车位功能定位区分(路内短时,路外长时停车),平衡“停车-行车”之间的矛盾,加快商务区的停车周转,提高商务区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1.针对商务区道路停车时间长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商务区白天道路停车单位时间收费价格,重要商务区及拥堵区域路内停车采取累进制,停车时间越长,平均每小时的停车价格越高。

2.针对商务区停车高峰和平峰时段,上班时段和周末时段等设置不同的停车收费标准,通过时段的价格差别,调节道路状况和控制停车需求。

3.进一步细化商务区路外停车场停车收费的时段标准,建议从原先一小时的收费标准,调整为半小时或是以15分钟为单位计时收费,利用经济杠杆调动停放车的积极性,提高车位的周转效率。

(五)以一体化管理统筹协调区域停车资源

从管理方面来看,上海市商务区的停车管理大多是各大楼的物业进行自我管理,大部分以办公为主的建筑物地下车位一般不对外开放,部分地区造成地面车位严重饱和,而地下车位却有空余的现象。

放眼境外商务区(纽约、香港)的停车管理经验,其大多采取引入第三方管理公司,通过和专业的停车管理公司签订合同,利用他们科学、丰富的停车管理经验,引入先进停车管理设施,对区域内的停车设施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并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手段保障开放建筑及停放车辆的安全。

上海市商务区应逐步引入有经验的停车管理公司(如小陆家嘴国金中心已引入香港WILSON GROUP公司负责对其地下车库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试点逐步扩大到整个商务区,通过对商务区停车的整合,平衡商务区动、静态交通。

(六)建设信息平善停车诱导系统

对进入商务区的车辆进行合理引导,减少其在道路上的绕行时间。对于商务区来说,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停车诱导系统必不可少。

对商务区的停车系统应统一整合并形成区域的停车信息平台,从体制和管理源头上把握住区域的停车动态,合理有效地提高区域的停车管理水平。

同时在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应规划、建设整个商务区完整的停车诱导系统,细化动、静态引导标示,在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的同时,减少动态交通中车辆的寻停时间,提升整个动静态交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陆锡明.大都市一体化交通[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道路停车管理范文6

关键词:停车管理;物联网;智能交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2-00-03

0 引 言

停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交通秩序,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停车资源来最大程度满足停车需求,解决我国城市停车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因此,充分了解停车管理与服务的管理体制和业务,挖掘停车业务信息化需求对于解决城市停车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停车业务管理现状

1.1 行业管理职责

停车行业的管理职责主要设置在市级及市级以下层面,主要职责包括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停车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等。涉及的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发改、公安、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财政、国土、质监、工商、税务、园林绿化、民防和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

目前,全国各城市的停车业务主管部门并未统一,主要包括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市容市政管理部门等。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停车业务管理职责设在交通管理部门,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的停车业务管理工作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

对管理职责而言,全国大部分城市将停车业务的管理职责定位在服务和监督管理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相应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和管理停车业务的内容为基础,提出停车管理与服务的物联网应用需求及基于物联网的停车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体系架构。

1.2 法律法规现状

(1)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现状

1988年,公安部和建设部共同起草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文件为规范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作出了相应规定。

(2)省级层面法律法规现状

目前,为规范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适应社会车辆的停车需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部分省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或管理条例。

如河北省、湖南省、辽宁省分别出台了《河北省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停车场管理办法》和《辽宁省城市住宅物业管理区域车辆停放管理规定》等适用本省的停车场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

(3)市级层面法律法规现状

国内主要的大中型城市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停车业务相关管理规定或条例,主要对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价格、安全和信息化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

已出台的相关管理规定有《北京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广州市物业停车场管理办法》、《福州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天津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哈尔滨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合肥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石家庄市道路停车场管理办法》、《咸阳市城区机动车停车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武汉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试行办法》、《成都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郑州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厦门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西安市机动车停车场(库)管理办法青岛市停车场管理办法》等。

2 停车业务架构分析

依据各地城市停车相关规章制度,各城市对停车业务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各有不同,虽然各地城市停车相关管理规定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城市停车管理与服务可分为行业监管、公众服务和企业管理三个方面的业务。

2.1 行业管理

目前,管理部门对城市停车行业运营服务监管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运营动态监管、辅助决策、价格监管和运营服务质量监管四个方面。

(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一般分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根据各城市停车相关管理规定,管理部门对从事城市停车运营的企业准入、开业评审、年审、变更、注销等行为实行行政许可或备案,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实行行政处罚。虽然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执行时提交的材料、条件等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总体都依据了国家的行政许可法与行政处罚法,因此,行政管理的程序、效力等相同。

(2)运营动态监管

管理部门不参与日常运营,但从提升城市停车服务水平、优化城市交通状况、安全等角度对企业提供的运营服务进行监管。主管部门通过对各停车场停车情况的监管,并结合周边交通情况,进行合理的交通诱导信息,保障城市交通畅通,并为停车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3)辅助决策

通过系统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可提供智能决策功能,对停车场行业的分布情况、停车情况、经营状况,以及停车场管理措施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在有力提高行业管理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改善行业的服务能力,使停车场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高效的利用;系统的建设,将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致力于监管工作。

(4)服务质量监管

管理部门对城市停车服务监管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现场检查、技术监控、监督检查记录的方式实施企业服务质量考核;二是建立服务反馈与投诉受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等联系方式,解决或协助解决城市停车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5)价格监管

各城市的停车服务费收取规定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城市停车服务收费都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分别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等不同的定价方式。停车服务收费标准一般由市物价部门会市财政部门制定。

2.2 企业管理

目前,停车场运营主体主要是企业。部分大城市的停车场运营企业已经建立起较为先进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各项管理智能化和信息化,同时兼顾与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停车场运营企业的管理业务主要包括运营服务、安全应急两个方面内容。

运营服务主要包括制定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维护和管理停车场及设备设施、对从业人员的服务规范以及停车相关信息的资讯服务。

安全应急主要指制定保障运营安全的管理制度,与相应的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2.3 公众服务

管理部门对公众服务职责主要体现在:主导或引导相关部门或企业拓宽服务方式、扩大服务内容,提高整个城市停车行业的服务水平。主要提供行政管理服务和公众停车信息服务。

(1)行政管理服务

为企业提供行政许可办理业务,提供行政许可办理流程、办理结果等政务公开范围内的信息查询。

(2)停车信息服务

停车信息服务主要面向公众出行,服务方式主要有电话热线咨询、网站查询、信息等,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为停车场信息、车位信息和停车场周边路况信息等。

3 停车管理和服务的物联网需求分析

停车管理与服务的物联网需求主要包括:通过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感知并获取车辆、车位等信息;通过对采集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实现决策支持、运营管理和公众服务等应用。具体需求如下。

3.1 管理部门需求

掌握各个停车场的基础信息和日常运营信息,实现行业数据统计和决策辅助分析等功能,为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政策和制度,创造良好交通环境等宏观决策或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借助物联网感知、传输和等技术,实现对停车场运营监管,实现对各个停车场的统筹监管,整合应用各停车场的实时运营数据,将各停车场实时车位信息及时向公众,实时合理诱导,缓解行车停车压力。

实现对停车场企业的安全监管,提升对正常损害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基础设施破坏的监测能力,提高对突发事故和灾害的反应能力,加强对紧急事件的预警、处置和应急资源调度能力。

需要推进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利用,实现停车行业信息资源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3.2 运营企业需求

掌握停车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状况,实时获取场内的视频监控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实时获取车场内车位的使用情况,并对车位使用情况和预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用于运营策略的调整,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实现对进入停车场车辆的信息和行为识别,实现自动计时收费,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管理成本。

与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可通过各种终端对社会公众实时车位信息和诱导信息,并自动进行数据更新,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

3.3 社会公众需求

社会公众对停车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信息服务需求

①出行前:借助网站、移动终端、呼叫服务等方式实施获取各停车场的车位信息、路线信息,能够实现车位查询、价格查询和车位预订,等方面的停车服务信息。

②出行中:借助车载终端或手持终端和通讯技术获取车辆附近或目的地停车场的车位情信息。

③停车时:可通过车载终端或手持终端实现车位定位和停车导航功能。

④停车后:实现找车导航或自主寻车;如可通过移动终端和通讯技术实现换乘诱导。

(2)便捷支付需求

实现出入停车场的自动控制,并借助便捷的停车电子支付服务,实现停车自动计费扣费,提高通行效率。

(3)服务反馈需求

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停车行业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信息,并可通过网站、电话和移动应用等方式进行停车服务质量投诉和建议等。

4 结 语

智能交通是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停车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的巨大障碍。本文通过对停车业务架构的梳理,提出了停车管理和服务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为通过物联网技术解决停车难问题,打通智能交通要害关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小明.北京交通现状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3,1(1):48-56

[2]陈宇恒.广州市城市道路停车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