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走势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上涨;调控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85-04

自2007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6月份以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突破5.6%后便持续上扬,到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达到7.1%。在8类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动中,食品价格上涨最快,上涨幅度最高(见表1)。比如,从2007年6月份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从5月份的8.3%上涨到11.3%后,就开始连续上升,到今年2月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达到23.3%。就是说,在价格总水平上涨中有80%左右的份额是由食品价格贡献的。对此,有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引起的。如何看待食品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它与通货膨胀是什么关系,这里试提出一些分析和看法。

一、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特点

首先,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从部分农产品开始的,具有由点到面的特点。2006年11月份,当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只有1.5%的时候,全国集贸市场上的猪肉和玉米价格就出现了10%以上的涨幅,12月份集贸市场上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涨幅超过10%的品种增加到10种,它们主要集中在猪肉类、蛋类、食用油、油料和玉米等方面。进入2007年,农产品涨价范围继续扩大,只有水果、蔬菜等集贸市场价格仍然是负增长。但到了2007年6月份以后,农产品涨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开始上涨。

第二,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低到高持续上升,涨幅越来越高。从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看,自2006年11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指数一路上扬,从2006年11月同比上涨3.7%开始,2007年5月升到7.7%,7月升至15.4%,8月18.2%,此后就一直在16%以上波动。分品种看,2007年5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9%、油脂21.4%、肉类26.5%、蛋类37.1%、水产4.1%、鲜菜-2.3%、鲜果-11.2%、调味品-4.1%;8月份粮食6.4%、油脂34.6%、肉类49%、蛋类23.6%、水产6.2%、鲜菜22.5%、鲜果22.5%、调味品4.4%;今年2月,粮食、油脂、肉类、蛋类、水产、鲜菜、鲜果、调味品等食品价格同比又分别上涨了6.0%、41.0%、45.3%、6.0%、13.8%、46.0%、8.7%、4.1%,其中猪肉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3.4%。无论是从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看,猪肉、油料、食用油、牛羊肉、禽蛋、鲜菜等农产品涨价幅度最大,个别农产品在不到一年时间上涨一倍多。比如2007年5月底,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猪肉价格最低位9.17元/公斤,到2008年1月25日,猪肉均价已达23.07元/公斤,上涨了1.53倍;大豆油东北产地报价从2007年1月每吨6850元上涨到今年的13000元,上涨了近一倍。

第三,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地区范围上既带有广泛性,也具有差异性。从城乡看,2006年11月份以来,我国农村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幅度连续15个月都超过城镇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幅度,比如2007年1-12月,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7%,而农村上涨了13.6%。从31个省(市区)看,本轮农产品涨价范围广,涉及到全国所有省份,其中有20个省(市区)去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比如,河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省市区食品消费价格涨幅都超过14%,涨幅最高的省份是贵州(16.7%)。从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都在10%以上,其中有16个省份涨幅超过20%,黑龙江、湖南、广西、重庆等省份分别达到31.9%、36.7%、31%、41.5%。分品种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有19个省份畜禽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同比超过30%,其中有12个省份涨幅超过40%,涨幅最高省份是湖南(65.9%)。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成因分析

这次农产品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货币溢出效应、经济周期影响作用,也有成本推动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传导作用。

首先,本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溢出效应。2007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投放达到40.34万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82%,而同期农业增加值仅增长21.8%,粮食产量增长16.4%,油料增长-12.5%,糖料15.2%,棉花56.4%,肉类-1.9%,水产品0.7%。在货币增长远快于农产品供给增长速度时,货币与农产品价格比例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食品需求弹性低,增产或不增产的产品价格都要上涨,往往是减产的农产品带头涨价,而且上升幅度较大。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货币超经济发行的最终反映和结果,而不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与农产品价格是一种特殊关系,受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支配,当政府决定要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央行就必须按照计划发行相应的货币,此时确实是农产品涨价引起货币供给的增长。但现阶段不同,货币发行在先,农产品涨价在后。因为农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货币是在投资、外汇储备等持续高增长条件下超经济发行,当货币供给不断快于国民经济和农产品供给增长时,农产品价格迟早会上涨。

其次,农产品涨价与经济增长周期密切相关。从周期理论分析,每一经济增长周期都可分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上升阶段称繁荣期,下降阶段称为收缩期。在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特别是顶峰时期,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超过供给的增长,农产品价格就会在“珠网效应”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增长幅度向上攀升;当经济增长处于收缩时期,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慢于供给的增长,农产品价格又会在“珠网效应”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下降速度向下滑落。当前,我国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恰恰处于本次经济增长周期的繁荣时期。经济高增长既带来了非农产业对农产品原料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也带来了居民对食品量(以肉蛋、植物油为代表)的快速增长。在农产品生产增长低于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必然迅速上扬。

再次,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也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2003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表2看出,2006年六种农产品的总成本比2003年提高幅度在17.8%―50.5%之间,其中蔬菜、棉花、生猪成本提高较快。进入2007年,农产品成本提高还有加快的趋势,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从1月份同比上涨3.9%开始也一路上扬,11月份达到11.8%,12月份达到13%,今年1月升至14.3%。毫无疑问,步步攀升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会将农产品生产成本向上推进。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必将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计算,当粮食的生产费用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就会提高0.875%,当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也会提高0.75%。很显然,在市场上,当农产品生产成本明显提高后,如果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生产者就会自动压缩生产量,直接引起市场供给减少,农产品市场供给减少又直接导致价格上涨,最终农产品供求在价格上升中达到新的均衡。比如目前的生猪、油料市场供求变化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在一个时期里,只要农业生产成本出现了较快上升趋势,在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农产品市场价格就一定会上涨。

最后,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国内农产品的涨价。从2005年初以来,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和食用油等农产品连续涨价,并屡屡创下新高,也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方面,我国大量进口大豆和食用油,必将直接引起同类产品和相关副产品的跟随式涨价;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普遍涨价,还抬高了国内流通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涨价预期,由此形成了农产品涨价的波及效应。

三、对未来农产品价格走势判断与对策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受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的影响,美欧经济增速趋缓,对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这将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向下拉,去年以来的宏观紧缩也是要将偏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在这“双重力量”作用下,我国经济从高位下降会使农产品的总需求下降,由此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会有所减轻。但是,今年开春后,燃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快速上涨,流动性过剩矛盾还在不断积累,这些因素又会给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增加较大的动力。因此,今后几个月,农产品价格可能还将延续上涨的趋势。

农产品价格上涨既有内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要想将当前农产品价格调整到合理范围,就必须采取内外结合的政策措施。

第一,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过剩,从宏观层面减轻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压力。在货币连续超经济发行,形成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时,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将是一个趋势。控制食品以及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首先必须解决货币供给从松的问题。去年以来,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须加大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综合利用利率、准备金率和票据对冲等手段,继续减少资金的流动性,改变市场流通中货币篮子与食品篮子两者的比例关系,挤出货币溢出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第二,要从政策上支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本次农产品涨价与前几次有所不同,前几次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先从粮食开始,尔后扩张到棉油国菜肉禽蛋等方面。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先是从肉类、油脂、禽蛋类开始,最后蔓延到所有农产品。因此,当前我国农业政策除了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外,还应该支持油料、肉类、禽蛋等农产品的生产,政策支持重点要放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可对这些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补贴对象是规模化种养殖户。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在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科技推广与农业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农业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搞好农业的公共服务,既能明显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增加对农业公共服务的支持。

第三,加强对重要农产品的市场调控,利用进出口和储备调节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2007年12月以来,为了抑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国家首先取消了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接着又增加了这些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可以肯定,这些出口限制措施对增加国内粮食有效供给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对抑制畜禽产品价格没有直接影响。为了抑制国内畜禽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可以考虑采取一些出口限制措施,对猪、牛、羊、禽蛋等产品采取临时的关税限制政策。另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畜禽产品的进口数量,并动用国内主要农产品储备进行必要的市场抛售,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最后,增加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减少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本次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很难降下来。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低收入群体已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群体收入水平低,食品支出费用比重高,粮食、食用油和肉禽蛋菜涨价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只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和救助强度,则可以将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因此,面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级政府应该筹集一定财力,尽快提高低保标准,向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家庭发放食品价格补贴,以减少他们的损失。

参考文献:

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2

(一)全年蔬菜价格高位运行,走势与2009年趋同

2010年,全区蔬菜价格(15个蔬菜监测品种平均价格)普遍高于2009年,价格走势与2009年基本趋同,上半年全区蔬菜平均价格达到2.77元/500克,高于全年平均价格。其中,一季度价格偏高,进入二季度以来,价格开始有所回落,7月份价格达到谷底,之后开始回升,三季度保持小幅上扬趋势;进入四季度以来,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价格明显走高,涨幅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从全年价格走势来看,与去年价格变动趋势基本趋同,但价格波动较大。

(二)蔬菜价格同比增长明显,增幅波动剧烈

2010年以来,蔬菜价格涨幅较大,截至11月上旬,较上年平均涨幅超过22%,而进入四季度以来,涨幅一路走高,11月上旬达到41.22%,价格远高于上年同期。从全年涨幅走势来看,一季度保持高位,二季度增幅有所减缓,三季度以来增速波动较大。

(三)“大众菜”价格走势平缓,“细菜”价格波动剧烈

从各月蔬菜价格情况来看,土豆、萝卜、白菜等大众菜价格走势较为平缓,而黄瓜、西红柿、豆角、青椒、茄子等“细菜”波动剧烈。黄瓜最高价由年初3.91元/500克到最低7月1.14元/500克,11月上旬达2.5元/500克,并开始逐步走高。青椒最高与最低价相差2.86元/500克,豆角最高与最低价相差3.77元/500克;而土豆、萝卜、白菜等大众菜价格最高相差不超过1.25元/500克,且全年价格基本在固定区间平缓波动(详见图3-5)。

(四)各地蔬菜涨价明显,价格过快增长

从自治区价格监测中心监测地区显示数据来看,11月上旬,除乌海市蔬菜价格低于上年同期外,其它监测地区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牙克石市涨幅达到71.17%,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科尔沁区、集宁区、东胜区、临河区涨幅超过50%,其它涨幅均超过24%,价格显著增高。满洲里市蔬菜平均价格高达3.10元/500克,蔬菜价格最低的赤峰市也达到1.82元/500克。

二、蔬菜价格走势原因分析

(一)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蔬菜价格全年波动较大

受2009年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全国蔬菜生产受损严重,产量大幅减少,加之北方地区连降大雪,运输受阻,部分地区蔬菜供应紧张。同时,2009年12月下旬国内成品油价格连续上调,使得购进蔬菜的运输成本增加。随着春节临近,蔬菜市场需求量增加,一季度,我区蔬菜价格涨幅明显,呈高位运行;进入二季度,由于气温回升,我区地产蔬菜尤其应季蔬菜大量上市,蔬菜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蔬菜价格降幅明显,但土豆、胡萝卜、萝卜由于不是大量上市的季节,市场供应依然较为紧张,价格呈现上涨的走势;三季度,随着本地菜供应量进一步加大,蔬菜价格基本达到全年最低,呈小幅波动;10月以来,蔬菜价格明显上扬,在15个蔬菜监测品种中,除白菜、土豆、萝卜3个当地产蔬菜品种涨幅趋缓外,其它蔬菜价格上涨较快。随着天气转冷,输入型蔬菜比例增大,进入冬季,运输用柴油由0号变为-10号、-20号柴油,运输成本增加。当前全国油气短缺进一步加剧蔬菜运输成本,蔬菜价格仍会继续走高。

(二)冬季输入菜居多,蔬菜价格受产地影响较大

由于本地果绿蔬菜通过温室培育成本价远高于外地菜,而5、6月份收储菜冬季销售则需放到恒温菜室,蔬菜损耗率高,贮存成本大。因此,我区冬季蔬菜供应大多依赖外地调运,仅有部分白菜、大圆菜等冬储菜能本地供给,外运蔬菜主要来自山东寿光、淄博、河北唐山,云南昆明、广东、四川、海南等地区。近年来,宁夏、甘肃等地冬季叶绿菜供应量逐步增大。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进入冬季以来,外地菜供应量占总供应量高达80%-90%。本地蔬菜供给少,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使得冬季蔬菜价格、供给量主要受制于蔬菜产地。2010年以来,我国气候表现反常,持续不断的干旱、雨雪冰冻、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严重影响到各季蔬菜的生长,在不少地区鲜菜产量大幅萎缩,使得菜价阶段性、季节性价格走高。

(三)农资价格上涨,是蔬菜价格持续走高的趋势性原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产品生产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农产品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10月份CPI达到4.4%,创下25个月来新高,而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涨幅“贡献”了74%。随着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了城郊地价,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此外,一些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大规模租地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价,从而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农产品价格。同时,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用工荒”现象也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农产品尤其是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必然会更加高昂。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郊菜地大量被占,直接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近郊的土地大量被征为建设用地。2009年,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十一五”期初增长了17.5%,土地征用面积达到“十一五”期初征用面积的2倍,许多地方的菜地都成了城区的马路和商品房,而新的菜地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造成菜地大幅度减少。同时,城市化向前推进,使得城市人口不断膨胀,2009年,全区市镇人口达到1293.5万人,较“十一五”期初增加了129.9万人,市区人口密度较“十一五”期初增长了59%,使城市蔬菜消费量大量增加,蔬菜需求缺口加大。呼和浩特市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近郊的菜地基本有50%被征用成为建设用地,使得蔬菜种植面积因此大幅度减少,本市的蔬菜种植基地只留下8万亩,保护地温室大棚不足1万亩,地产蔬菜供应能力锐减,大量蔬菜依靠外地供应。按照呼和浩特市总人口每人每年最少150公斤的需菜量计算,需要蔬菜量100多万吨,而目前呼和浩特市全年的蔬菜产量是60万吨左右,缺口高达40多万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随着市区扩展,本地产蔬菜仅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的30%, 70%的蔬菜需求要靠外运。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观念改变,对蔬菜特别是“细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许多原来自给自足、有富余还出售蔬菜的农民,现在已经变成到菜市场买菜的消费者,也使得蔬菜消费量大量增加。本地蔬菜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直接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三、对稳定我区蔬菜价格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保证蔬菜供给

在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重视和关注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和建设。各地要切实做好规划,并在规划基础上分步实施好各蔬菜基地的建设,对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的地区,建立和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保证蔬菜种植面积,特别是要加大对城市周边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对城市扩张征用的菜地收取蔬菜基地补偿金,并真正用于发展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扶持菜农,通过专项的政策性补贴来促动蔬菜的生产和扩大供给,保持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加快蔬菜等鲜活农产品 “绿色通道”建设,降低蔬菜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主要是油价和过路过桥费两方面,而运输成本又都增加到菜价里面,增加了市民支出,减少了市民购买量。要进一步完善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对蔬菜运销企业,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帮助,发放绿色通行证,建立绿色通道,缩短蔬菜运输时间。同时,蔬菜运销企业要加强自律,搞好交通法规培训,杜绝“超重”、“超速”现象发生,保障蔬菜运输安全。

(三)加大市场设施建设力度,促进蔬菜商品的流通顺畅

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通过企业自筹、多元化投资、政府扶持等方式,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推广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配套清选、分级、包装等净菜处理及相关设备,改善市场场地、道路、交易厅(棚)、水电、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加快城区蔬菜市场和零售网点建设,在场地环境、设施设备、质量安全检测、垃圾处理、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立便捷、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零售平台。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价格秩序

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3

关键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

中图分类号:F740.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特点及来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1日

大宗商品一般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非零售环节),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和消费品大批量买卖的商品,主要包括三个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如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大豆和棉花等。其特点是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由于大宗商品一般属于工业基础,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因此反映其供需状况的期货及现货价格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参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自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超过一半以上。201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占全球贸易量的55%。到2010年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在这一年进口铁矿石占全世界的2/3左右。而在铜、铝、棉花、天然橡胶等其他大宗商品方面,中国的进口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在大宗商品方面的进口依赖程度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的特点,了解和掌握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化趋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任务。

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剧烈

近30年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跌宕起伏,“大涨之后大跌,大跌之后暴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世界经济停滞不前,进而引起多种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整个九十年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一路看跌,直到2002~2003年才开始回升,2004~2005年升速加快,到2008年抵达顶峰。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开始暴跌,到2009年中期开始复苏,2010年到2011年初开始迅速攀升,到2011年5月,又开始直线下跌,2012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在持续下跌后,6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主要大宗商品突然暴涨,国际油价一度大涨近10%,出现近年来罕见的涨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趋势越来越让人捉摸不定。

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信息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引起人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还是由于金融投资者大规模介入造成的。由于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很难证明金融投资者的过度投机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剧烈变动。但是,人们还是普遍认为,起码在短期内,金融投资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宗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的中长期变化趋势,而金融投资却会对短期价格的变动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在短时间内制造市场泡沫。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市场预期对价格形成至关重要,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市场信息的质量,可以增强市场演变的确定性,改善市场的运作效率,这不仅适用于期货市场,同样适用于国际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2011年在法国戛纳召开的G20国家峰会上,稳定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问题再一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改善现货市场信息,减少市场震荡,被列为大会的优先目标之一。联合国贸发会议近年来也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改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信息的必要性。国际能源组织指出,可以通过更好的市场运作,提供更加透明的市场状况和未来预期的信息,控制市场的过度震荡。信息透明是更好理解石油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了市场需求、供给和库存等市场基本面的更准确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市场的走向。

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的分类

国际大宗商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即农产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和热带饮料等;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品和原材料,包括铁矿石、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各种商品性质不同,因此其市场供求和价格等信息也各异。

国际农业大宗商品市场的短期变化主要由供方决定,需求通常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需求冲击不太可能比供应冲击更加剧烈。天气条件变数很大,可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强烈的影响。因为农作物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收获,所以可能并不需要一年中每天都盯着供给和需求的详细信息。但是,农作物产量的预期会对市场预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断改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预测方面的信息至关重要。

在能源和贵金属等大宗商品方面,由于这些商品的需求与经济周期联系密切,所以需求因素对市场短期变化趋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世界经济的走势及其对能源和贵金属需求影响方面的市场信息,对掌握能源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另外,地缘政治因素对能源和贵金属大宗商品的供应影响很大。

对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市场的供求信息是他们准确预测价格变化趋势的关键,也是市场有效运转的关键。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可以按照加工程度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1)原始数据,包括与大宗商品有关的各种生产、消费、交易、库存及价格的各种数据;(2)加工过的数据,包括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和分析产生的数据;(3)关于市场走向的各种预测数据,包括短期数据、中长期数据。

各种来源的数据时间间隔不同,有的每天都有,有的却是一年一次,但是一般公开的数据多以月为基础。

四、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信息来源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提供者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种:(1)综合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2)国际专业组织,如国际咖啡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等;(3)各国政府机构,如美国农业部、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等;(4)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5)研究机构,如国际铝研究院、国际橡胶研究机构等;(6)各大通讯社及各种媒体,如路透社、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专业网站;(7)专业网站;(8)大型企业公司,如英国石油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等;(9)商品交易所,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等。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来源丰富,但纷乱繁杂。有时候同一种信息可能有多个来源,而不同信息来源的形式又各不相同。因此,对某一种商品而言,要想获得最相关的、最有用的、最可靠的市场信息绝非易事,需要花费时间和具备专业技能。另外,即使是官方机构提供的数据,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付费。

国际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主要信息来源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粮农组织的全球信息和预警系统各种报告,对国际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市场进行监测和分析,这些报告包括“全球食品价格”(月刊)、“农作物产量预测与食品状况”(季刊)、“食品展望”(半年刊)、“谷物供应和需求简报粮食新闻报道”(月刊)、“大米市场监测(季刊)”、“大宗商品市场监测与展望”等。

农业大宗商品市场信息的其他来源还包括:区域性组织欧盟的“欧盟近期农产品与食品价格变动(月刊)”、“国际价格监测”、“欧盟代表性产品市场价格”;美国农业部的“世界农产品供应与需求预测(月刊)”、“全球农业信息网”、“种植预测报告”、“全球农产品生产分析”、“农业展望统计指标”、“气候与产量周刊”;非政府组织国际粮食理事会的“粮食市场报告(月刊)”、“世界粮食统计(年度报告)”,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与科学研究所的“澳大利亚大宗商品统计”、“澳大利亚小麦供应与出口(月刊)”、“澳大利亚农产品报告”、“澳大利亚气候与农业月报”,国际咖啡组织的“咖啡统计(季刊)”、“咖啡市场月报”,国际可可组织的“可可市场情况每月评论”、“可可统计季刊”,国际橡胶研究机构的“橡胶统计(季刊)”、“橡胶产业报告(季刊)”、“世界橡胶产业展望(半年刊)”。

石油数据联合倡议组织是国际能源大宗商品信息主要来源之一,该组织包括分属于不同国际专业组织的90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如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拉丁美洲能源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局,约占全球石油供应和需求的90%。该组织的世界数据库每月更新一次,可以免费使用。数据库包括7个产品类别:原油、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燃油和全部石油产品;8个生产环节:生产、需求、炼油厂入厂和出厂、进口、出口、库存水平和变化;3个不同单位的数据:桶、吨和升;数据期限从2002年1月到当月。

国际能源消费方面的信息主要有国际能源机构出版的“石油市场报告”、“中期石油天然气市场”;国际能源生产方面的信息主要有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版的“每月石油市场报告”;美国能源信息局出版的“短期能源展望(月刊)”、“每月能源评论”;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年度)”。此外,剑桥能源研究协会是一家声誉卓著的能源咨询机构,它的客户包括国际能源公司、政府、金融机构和技术提供商,咨询范围包括关键知识、能源市场、地缘政治、行业发展趋势和战略分析等。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出版的“石油与天然气杂志”是世界上最广泛阅读的石油行业出版物。该杂志每周提供最新国际石油和天然气新闻、问题和动态分析;提供包括设计、操作和维修的实用技术;提供国际市场活动的重要统计数字,涵盖生产、消费、加工、进口、出口、库存等每个环节。

在贵金属方面,世界黄金理事会和国际白银研究院都通过自己的网站,有关金银的生产、消费和市场价格信息。在有色金属方面,世界金属统计局出版的“世界金属统计杂志”向全球金属行业提供最全面的国际数据。它针对特定需要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和整理大量主要的有色金属生产、消费和贸易数据,尤其是可以提供有色金属市场的最新信息。在铁矿石方面,现在并没有专门负责铁矿石市场信息的国际组织,但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与原材料集团合作举办的信托基金铁矿项目可以提供铁矿石方面的信息。该项目每年的年度报告“铁矿市场”和“铁矿统计”,是关于铁矿石最新、最准确和最全面的世界市场变化信息,既有统计数据,又有深度分析。

五、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还存在很多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宗商品库存数据可靠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库存由私人掌握,在数据收集方面有很多障碍。有的大宗商品统计范围不够完整,如大多数非OPEC成员国并不报告石油库存数据,海洋中的油轮数据也不完整。

2、在采掘业中,储量信息、探测和加工能力的扩大等信息也很不完善。

3、信息的时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情况下,信息的周期过长。有些先进技术将对及时信息有很大帮助,如在粮食生产领域,卫星技术应广泛应用于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监测。

4、在大宗商品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信息都需要付费才能获得。

5、在现有信息的协调和统一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信息的统一和系统化,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大有益处。

6、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主要参与国应该在信息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尤其是刚刚加入市场的发展中国家。

7、大宗商品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也要及时反映在有关信息中。比如,关于农产品中有多大比例用于生物能源的全球数据很难找到。

8、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日益广泛深入地加入大宗商品市场。这些机构也提供越来越多的市场信息,但其可靠性却令人怀疑,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研究部门和贸易部门并非相互独立。

由于上述信息方面的缺陷,人们很难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做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交易决策。如果人们依靠不准确或错误的信息做出决策,市场价格与大宗商品的价值可能会产生大幅度背离,价格波动会很剧烈。因此,及时提供可靠、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于稳定市场、减少价格波动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即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得准确信息,市场仍有可能产生震荡。这是因为人们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会使市场价格产生波动。石油就是一个例子。由于人们对石油市场的预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向市场传递错误的信号,从而导致市场价格背离基础价值,造成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剧烈震荡。

如前所述,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参与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短期波动较大,为了对冲大宗商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利用现有的国际市场定价体系和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国家储备,以及建立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等。但是,了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掌握世界主要信息来源,准确把握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主要参考文献:

[1]龚雄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0.5.

[2]李继峰.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0.22.

[3]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金融化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形成:信息的作用[M].联合国出版物,纽约和日内瓦,2011.1.

[4]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2010.改善农业和农村统计的全球战略报告[R].第56719-GLB号.华盛顿,2010.1.

[5]P.法加尔内斯.2012.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主要信息及分析来源概述[R].联合国贸发会议.讨论文件第202号,2012.6.

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4

*年,我国多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比上年有所加快,整体经济基本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1.经济增长率再创新高。*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逐年小幅加速趋势,总体经济运行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预计*年GDP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5%,加快0.4个百分点。

2.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物价增长明显回升。今年1-8月,累计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9%,比上年同期加快2.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增长9.8%,比上年同期加快8个百分点,对CPI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拉动CPI增长3.2个百分点),即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是食品类价格短期爆发性增长。预计全年CPI增长4.3%,超过年初预计的调控目标,但仍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3.就业增长形势良好。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创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同期最好水平。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突破1200万人。城镇净增就业量将首次突破1000万人,达到1011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这得力于经济增长的快速平稳增长,也与积极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密切相关。

4.工业增长创10年来的新高,效益进一步提升。受出口和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带动,今年工业增长比前几年明显加快。1-8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比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四季度会有所放慢,主要是受出口增长放慢的影响。企业效益继续好转。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增长42.1%,比上年同期加快16.6个百分点。

5.三大需求继续强劲增长,内外需增长的不平衡与内需结构不平衡均有所改善。投资增长继续偏快。今年1-8月,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12.1万亿元,增长29%,比上年有所加快。从内需增长看,一个积极的变化是消费增长明显提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强。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7%,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万多亿元,同比增长16.2%,比*年加快2.5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继续高增长态势,受出口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8月份以后出口增长将趋于放慢。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分别达1.2万亿美元和948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20%,外需放慢内需加快(主要是消费增长加快)有利于改善内外经济的不平衡。*年贸易顺差至少可达2570亿美元。

二、*年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一)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对*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11%以上的高位增长。从季度和年度增长来看,经济正在达到或接近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经济增长从年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年,而季度上最高点可能是*年上半年),*年下半年或后年很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

一是消费增速明显加快是经济增长周期处于中部区间(繁荣期顶部区域)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是因为,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增强及前期收入的快速增长,开始扩大消费,即经济扩张由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增长仍处于高位)。因此,经济增长将处于周期性最繁荣的区间。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周期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一次周期即是如此。当消费增长达到顶点时,投资增长便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也随之回落。这次繁荣期持续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长,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及与世界经济景气重叠而形成的投资与出口的持续性“双扩张”。

二是物价增长进入第二波上升,其中价格增长的结构变化最引人关注,显示经济周期中增长率变化的信息。当前,价格增长的特点是CPI加速而P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减速、生产资料价格放慢而生活资料价格加快,这是经济处于扩张后期的基本特点。两轮价格上涨中生产资料价格的不同走势,可能意味着经济周期中增长率阶段性变化正在酝酿中。

三是预计国内房地产在*年下半年后将进入适度调整期,会使投资增长有所减速。房地产特别是住宅繁荣已持续10年,估计在*年奥运会之前,房地产仍将保持偏热增长态势,正处于中期繁荣的顶部区,但由于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房地产在奥运会后可能步入中期调整期。主要原因是:持续过高的房价对住宅需求的抑制作用、供给的释放及货币信贷的收缩效应,以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上涨预期的变化等。房地产调整将明显地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整体投资增长将会逐步放慢。另外,受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及世界经济增长可能逐步放慢的影响,出口增长将趋于放慢,对投资增长也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GDP增长的高位走平,主要是源于周期性的因素及人们对奥运会房价预期的一定变化,当然还有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变化的影响。预计*年,我国GDP可望突破28万亿元,增长11%,其中,上半年可能超过11%,下半年会有所回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将受出口放慢的影响有所回落,但受国内消费旺盛的支撑,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增长17.5%。为了与以前经济增长目标保持一致,国家对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仍将设定为8%。

(二)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分析和预测

受高收益率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等的影响,*年投资增长呈逐季上升趋势,但*年投资增长可能趋缓,并逐渐步入周期性的调整期。房地产增长和出口增长可能双双调整,将是投资回落的直接动因。正因如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在*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性变化。与之相反的是,消费增长将继续有所加快,成为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因为投资增长放慢意味着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长和产出增长的放慢,同时,由于经济的适度调整,将影响企业的利润,一些高耗能的落后企业将会被市场逐步淘汰。

预计*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15.07万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万亿元,增长16.5%。

*年,我国的就业增长形势依然较好。目前,尽管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有放慢的迹象(主要是由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增长有所放慢),但工业企业就业增长一直会保持6%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年这一趋势会延续。利用就业弹性预测方法,预计*年城镇净增就业量将达到103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继续突破1200万个。*年,城镇就业增长的目标可设定为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三)物价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进入*年以来的第二个上升期。二季度,CPI同比增长3.6%,比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三季度继续加快,特别是7月和8月CPI增长分别上升到5.6%和6.5%的相对高位,引起了社会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忧。事实上,此轮物价加速上涨,不是一种内在的长期趋势,而是由于部分粮油及肉类产品阶段性的供应紧张而形成的价格“扰动”,不会对未来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年,物价继续加速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原因有:一是目前推动物价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本轮经济周期以来,除食品类的核心产品价格上涨率一直在1%上下窄幅波动,今年核心产品价格上涨率仅为0.7%,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内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农产品涨价带有恢复性质,原因是短期性的供求不平衡;而且,我国农产品的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猪肉的缺口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因此,此轮物价上涨的走势在性质上与*年至*年相似,持续性不强。*年10月,食品价格上涨首次突破5%(5.1%),持续了13个月,成为导致CPI短期内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这次物价上涨也是源于食品价格的明显上升。*年12月,食品价格再次突破5%(5.8%),目前已持续了9个月,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二是在现阶段的增长环境中,流动性过剩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偏快增长难以传导到CPI上。多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M,都保持了17%-19%快速增长水平。去年以来,虽然MI增速明显加快,反映了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但由于实体经济中绝大多数产品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反是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冲击的不是物价,而是资产价格,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的明显上升,并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投资的膨胀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通过增加产能、抑制产品价格上涨),即近阶段货币供应量增加或流动性过剩与CPI关系较弱。因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不在货币方面,所以,这是对近期物价增长走势比较乐观的原因。

从长期物价增长走势看,我国现阶段发生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较小,经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仍是“高增长、低通胀”。这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年GDP增长10.1%,CPI增长3.9%,*年和*年GDP增长10.4%和11.1%,CPI则仅增长1.8%和1.5%。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5%,CPI增长3.2%,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11.5%,CPI增长4.3%。相对于GDP增长,目前CPI增幅仍较低,处于可承受的增长区间。

因此,可原则判断,明年物价增长将像*年一样,趋于回落。预计CPI增长3.5%左右,宏观调控的目标可定为不超过4%。

(四)出口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预测

在宏观经济增长的各项变量中,出口增长特别是贸易顺差的预测难度较大,影响因素较多,而且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预计*年出口增长将是回落的,主要是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逐步显现。今年8月份的出口增长已有所表现。8月份,出口总额为1113.6亿美元,增长22.7%,比1-7月放慢5.9个百分点,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显示了7月份开始实施的出口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可能导致出口增长回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经济增长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趋于放慢,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会继续深化,虽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进入明显的衰退或萧条,却会使经济持续一段时间处于相对低位增长,对世界经济景气和外部对我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白*年以来,我国出口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是国内工业产能释放所产生的“外推效应”,如*年受钢材产能大量释放及国内需求放慢的影响,我国钢材贸易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年,我国净出口额为2450万吨,*年上半年,则达到2510万吨,全年钢材净出口预计将超过5000万吨。最近几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为7000-8000万吨,即70%的新增产能是通过出口增长来消化的。预计*年,我国出口的这种“外推效应”会继续加大。外贸出口政策调整在相当程度上是抑制这种“外推效应”的扩大。受以上“两减一增”因素的影响,预计*年出口增长将回落到20%左右。贸易顺差将继续有所扩大,但增幅明显放慢。预计*年,我国贸易顺差为3084亿美元,增长20%。

三、*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考虑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影响,“三过”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尽管正在或逐步接近经济周期的顶部区间,但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仍十分强劲;同时,受政府换届效应及对奥运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等因素的作用,*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高涨。因此,可将“双稳健政策”调整为“稳中适度从紧政策”,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健性和连续性,但货币政策要适当加大紧缩力度,特别是要防止实体经济偏热与虚拟经济偏热的相互强化,形成全面过热的风险。

1.要认识到继续抑制投资增长的重要性。*年之前,我国的出口增长是以外部拉力为主,而*年以来,出口增长是以国内投资的推力为主,强大的推力和拉力的结合,是导致*年以来出口顺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推力增大,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持续偏热,导致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外部失衡是因为内部失衡。抑制投资增长是解决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关键。要通过继续小幅升息和发行中长期公共债券的措施抑制房地产和工业的投资;完善信贷结构性调整政策,加大对房地产及相关高耗能产业的信贷收缩力度,同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2.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而不是物价,同时加强物价监管和调节。目前,影响经济增长稳定和金融危险的价格因素,主要来自房价的长期过快增长。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要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主要是调整房地产政策:一是住房基本政策是只鼓励家庭拥有一套住房,而对投资性住房采取较严厉的抑制政策,同时限制外籍人员购买住房;二是加大税收调节作用,尽快出台征收不动产税政策,促进“卖房”;三是对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采取严厉的金融抑制政策,将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提高到40%-50%,并将其利率调整到10%以上,抑制住房的投资需求。要加强物价的监管和调节,严肃查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有关政府部门要及时监测国内外粮油等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同时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等价格的大幅上涨,已对城乡低收入居民形成了较大的支出压力。要建立对困难群体补贴的长效机制,可将对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分成两块:一是常规部分,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二是根据基本生活品非正常价格变动情况,对困难群体进行相应的直接补贴。

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5

【关键词】CPI与PPI月度差值 企业盈利能力 上证指数

CPI与PPI关系分析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的是工业企业在生产环节的价格波动情况,而CPI反映的是消费环节的价格变化情况。

一方面,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其传导方式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工业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二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成为CPI上涨的重要因素,而2010年以来粮食、猪肉价格的上涨,也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从价格链条上看,价格传导主要分为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大路径。成本推动是指由上到下的传导,生产领域产品的价格波动传递到流通领域,最后传导到消费领域的相关商品;需求拉动是指由下到上的传导,价格传导是反过来进行的,由下游商品向上游传导。

根据CPI和PPI的编制过程,我们可知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在特定环境下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但CPI与PPI不会出现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错位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控制。

CPI与PPI月度差值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虽然CPI指数和PPI指数的统计范围有所不同,既包括顺向传导的产品类别,还包括其他的产品类别,但是依据CPI和PPI价格传导机制的相关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在整体上两者都是顺向传导的。鉴于此,笔者假设CPI为整个经济体企业的销售价格P;PPI为整个经济体企业的生产成本C,用CZ代表利润,建立利润模型为:P-C=CZ。

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月度同比增长数据大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月度同比增长数据时,笔者称作正差值,也即价格传导过程中不存在阻滞现象,经济体系中产品价格传导顺畅,代表整个经济体企业盈利;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月度同比增长数据小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月度同比增长数据时,笔者称为负差值,即违反价格理论常理出现的“倒挂”现象,代表着经济体系中,价格关系出现阻滞,价格传导机制出现问题,意味着整个经济体企业亏损。

股票的估价方法与上证指数

市盈率模型。市盈率为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之比,它反映了投资者为获得1元盈利愿意支付的股票价格,它代表市场对公司前景的即时评价。其计算公式为:S=P/E

其中:P:股票的价格;E:股票的每股收益;S:市盈率,假定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越高,公司股价越高。

上证指数。上证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从1991年7月15日起编制并公布的股票价格指数,它是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用全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为样本,报告期股票发行量为权数按加权平均法进行编制的。其计算公式为:

上证指数=(∑NiPi/OV)*100

其中:OV: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市价总值;Ni:上市公司i发行的股票;Pi:上市公司i股票当日收盘价。从公式中可见,如果CZ增长,利润增长,则无论根据贴现现金流模型和市盈率,P上涨,则上证指数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增大,则上证指数上涨。

CPI与PPI月度差值及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上证指数关系分析

笔者利用Eviews5.0软件对PPI与CPI及差值与上市公司1994~2009年每股收益进行相关检验,发现CPI指数和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是0.37;PPI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是0.17;而CPI与PPI月度差值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达到0.55。说明差值和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虽然不成线性关系,但在股市如此多的影响因素中,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成为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重要因素。

当CPI与PPI月度差值为正差值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上证指数关系分析。第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制造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占大多数,其产成品价格与CPI有着密切关系,而构成主要成本的原材料价格与PPI有着直接关系。如果CPI大于PPI,并且正差值越来越大,说明企业产成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大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或者企业产成品价格的下跌幅度远远小于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幅度,各行业企业利润会呈增长状况。经研究,笔者发现在1994~1999年期间,CPI与PPI月度差值一直都处于正差值状态,但是其正差值的状态处于不断缩小的趋势,同时我们观察到,虽然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成正值,但是其收益处于下滑状态。这说明产品价格传导机制在慢慢失灵,产品价格在传导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表明经济体内部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另外,CPI与PPI月度差值从2002年中期以后出现负值,在2005年达到负3.1%后触底反弹,CPI与PPI月度差值处于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转为正差值,这段时间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也开始出现增长状态,表明2005~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出现了增长。也说明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产品价格传导开始趋于顺畅,PPI在向CPI传导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并最终在2007年达到的正差值状态。

第二,上证指数走势分析。2000年之前,股市虽然受到“政策市”的各种干扰,但其总体都是处于上升趋势。2005~2007年,我国股市出现了历史性的大牛市,究其原因,公司利润大幅度增长仍是其根本原因。2008年底,面对次贷危机的困局,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发展和股市上涨,另外我们看到CPI与PPI月度差值由2008年负1%的差值,变为正4.7%,上市公司利润也出现快速增长,上证指数上涨翻倍。

当CPI与PPI月度差值为负差值时,上市公司获利能力与上证指数关系分析。第一,企业获利能力分析。笔者分析发现从2002~2005年,CPI与PPI月度差值开始走向负差值,并呈现负差值扩大之势,并在2005年达到负3.1%的顶峰,这时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在0.15之间徘徊,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上市公司利润在这三年虽没有大幅下滑,但没有出现增长的迹象。CPI与PPI出现月度负差值,说明在我国实体经济中价格传导不顺畅,存在成本大幅上升,销售价格受限的情况,因此,导致成本被迫自发消化于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情况。由于我国多年来对某些产品实行价格管制和下游厂商的激烈竞争,导致企业成本上升无法完全转嫁给最终消费者,从而会挤压中下游行业的利润。进入2010年后,PPI一直在CPI之上运行,两者差值始终为负,这时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2011年,全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长速度也是一直处于下滑态势。

CPI与PPI月度差值为负,表明价格传导机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驱动使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推动PPI的不断上涨。工业消费品由于竞争激烈,属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厂商依靠涨价转嫁商品生产成本的能力很弱;近些年来由于居民收入的提高,食品及居住类消费需求非常旺盛,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这类消费品短期内供给缺乏弹性的特点,而消费者对这些消费品的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供求双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类商品价格水平迅速攀升。也就是说CPI与PPI的负差值是投资驱动和消费持续低迷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上证指数走势分析。在我国股市20多年的历史中,CPI与PPI月度差值为负值较长时间的情况出现过三次,并且每次都造成股市大幅下挫。2003~2005年,我国年度CPI与PPI月度差值为负,上证指数从2001年就出现了下降趋势,三年多时间股市持续下跌,出现了历史性大熊市,上证指数由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跌到2005年6月6日的998点,跌幅在55%以上。2008年我国年度CPI与PPI月度差值由正变为负,股市在历史性大牛市后,出现历史性的大暴跌,跌幅达73%之多。

结论

通过分析CPI与PPI月度差值和公司盈利能力、上证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得出初步结论:CPI与PPI月度差值为正或者正差值趋势扩大,或负差值趋势缩小的情况下,公司盈利上升,上证指数上涨;差值为负或者负差值趋势扩大,或正差值趋势缩小的情况下,公司盈利下降,上证指数下跌。即CPI与PPI月度差值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上证指数的变化。

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6

一、着力加强价格监测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和价格监管决策提供依据

一是认真做好全国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价格依据。认真做好全国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工作,建立了象山市场等市直监测点26个,监测人员坚持实地采价,认真汇总分析,严格审核把关,努力做到上报价格的真实、准确、及时,上报监测数据、上报信息和采用信息综合考核得分全省第一。2008年共上报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18973条,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价格依据。

二是切实加强节假日和异常波动时期的价格监测工作,及时预警预测,稳定市场物价。近几年来,我们在应对“非典”、“禽流感”、“稻飞虱”、“冰雪灾害”、5・12地震等“战役”和液化气、粮油、猪肉等价格异常波动中,快速反应,积极应对,整体联动,加强应急监测。与此同时,加强节日期间价格监测工作,加大液化气、成品油、粮油肉蛋菜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的商品价格监测频率,安排监测值班,节假日不休息,向市委、市政府、省物价局上报价格应急监测数据15664条,并及时预警预测,为平抑市场价格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三是在全省率先建立地域性商品和常用药品价格监测制度,充分发挥县市区监测网络的作用。从2004年起,荆门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地域性商品价格监测制度,县市区建立价格监测点近百个,每月二次监测上报54种主要商品、15种农副产品、16种地产品、11种特色农产品价格,年上报地域性商品价格2436条,市物价局价格监测科进行汇总、分析和,做到资源共享,并对价格数据和分析材料上报情况进行季度考评通报,调动了基层物价部门价格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从2005年起,我们对老百姓大药堂等5个药品经销点经营的28种常用药品价格和10种销量大的药品价格每月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并在“荆价网”进行公布,指居民民购药,平抑市场物价。

二、着力加强价格信息工作,为平抑市场物价和服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是把握宣传导向,平抑市场物价。我们加强价格信息和价格监测宣传工作,在报刊等媒体上价格信息和宣传报道价格监测工作690篇,把握宣传导向,引导消费预期,平抑市场物价。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服务领导决策。我们加强调查研究,形成《2005年棉农将有一个好收成》、《荆门市成品油经营情况及建议》、《水泥市场价格监测情况分析及预测》、《浅议液化气市场价格监管问题》和《荆门市2008年物价走势分析及2009年物价预测判断》等35篇监测分析报告被上级刊物采用,其中有7篇价格监测分析报告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是广集价格信息,领导充分肯定。我们广集价格信息,编发物价信息248期,各级领导对我市价格监测信息工作作了21次批示。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领导来荆调研后认为,荆门市价格监测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工作实、效果好、地市不多见。”

三、着力加强网站维护工作,为宣传价格政策和价格信息提供平台

荆门价格信息网(jmpic.省略以下简称“荆价网”)2000年10月开通。2004年8月监测机构成立后,我们把“荆价网”作为物价部门的窗口和品牌来办,对网页进行精心设计、策划和全新改版,在《荆门日报》、《荆门晚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宣传,印发“荆价网”名片,与全国价格信息网站及有关单位进行了交流,并在“价格服务进万家”小册子上对“荆价网”进行了宣传。同时,我们通过对“荆价网”每天第一时间更新、对上千条价格咨询投诉及时回复、明确科室及二级单位的职责等措施,充实上网内容,提高了“荆价网”的点击率和知名度,目前访问量突破8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