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印刷工艺讲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印刷工艺讲解范文1
丝网印刷工艺以其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历来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根据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书籍五感”理论,“嗅感”、“触感”的实现势必要通过印刷或手工做出实物。在学时紧凑的课堂教学中,丝网印刷成为快速实现书籍成品制作的首选工艺。
本文旨在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在书籍设计课程中通过丝网印刷教学环节的科学统筹,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丝该工艺并将其应用到书籍设计中。
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
在吕敬人先生提出的“书籍设计/3+1(BookDesign 3+I)”概念中,一本完整的书籍设计要求设计师完成装帧、编排设计和编辑设计三个层面的工作,这是一个信息视觉化再现的过程。丝网印刷可定位在装帧环节。
丝网印刷的教学环节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学时比重是相对明确的,以其教学需要来看,该环节少则4学时,最多也只能分配8学时,更多实训操作只能靠课下训练作补充。在学时量占比小的情况下,任课教师更需明确: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务必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书籍设计课程重在基础性概念和设计技能的讲授,丝印工艺教学也应定位于技能培养,通过强化实训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该工艺制作出美观的书籍实物。
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但它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功能定位是不变的――丝网印刷是一种把书籍设计创意转化为实物形态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可有效传达作者和设计师的思想内涵,传递书卷的美与韵昧。
丝网印刷教学环节的设计
1.丝网印刷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以多媒体教学、案例解读和课下自学形式,让学生掌握丝网印刷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丝网印与书籍设计之间的关系;以现场演示、实训指导和课下训练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丝网印的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印刷形式,并印制出效果丰富、富含美感的印刷品。
教学重点:在“课堂8学时模式”中,重点是丝网印刷基础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每项环节工艺操作技能的实训指导;在“课堂4学时模式”中,重点是丝网印刷的流程的讲解和“丝网印刷工艺环节”的实训指导。
教学难点:手工操作过程中经验性、技巧性的操作体会要靠学生大量实践才能获得,单一的理论讲授较难实现。
2.丝网印刷教学模式的设计
(1)课堂8学时模式
书籍设计课程总学时在64学时以上时,用“理论4学时+实训4学时”的模式是比较可行的。
(2)课堂4学时模式
书籍设计课程总学时低于64学时,可以尝试“理论2学时+实训2学时”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时间短促,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丝网印刷的流程,掌握“丝网印刷工艺环节”的操作技能――同时辅以大量的课下训练时间。受学时限制,其他环节的工艺如制版、晒版等可以外包给专业的印刷公司完成。
丝网印刷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教学体会
1、重技术更要重思想
丝网印刷是一项技能和设计形式,为了丝网印而去丝网印的书籍设计终究沦为形式,只右赋予了深刻的设计思想,恰到好处地借用丝网印刷的特性传达韵昧的书籍才更易被人们记忆。教学中更应强调设计的思想性与创新性,强调书籍设计立意与视觉形式的统一性。
2、应保留丝网印刷的手工特质
手工作坊式的丝印工艺在个性化、手工特质的书籍制作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丝网印刷从无到有、亲自体验的参与感,近距离感知纸张油墨等元素而独有的经验感,都将是机器印刷和数字化阅读无法实现的,丝网印因其不可复制的独有性而富有美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书籍设计课程中保留丝网印刷工艺手工操作的特质是很有必要的。
印刷工艺讲解范文2
关键词:职校;印刷理论课;一体化教学
一、当前职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都在积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整合教学资源,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但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理论都能有相应的操作环境,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印刷专业搭建的一体化教学平台上,《印刷概论》《印刷工艺与计价》《印刷色彩》等理论课被安排在第一学年学习,就无法实操,也无需实操。因为它们是用来衔接下阶段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的初步理论知识,具有概括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往往对这种坐着听讲而没有实操机会的理论课反应冷淡。如对于《印刷工艺与计价》课程,前半部分将平、凸、凹、丝、柔印和数字等多种印刷方式的特点、应用范围一一阐述,知识概括全面,但都是泛泛而谈。这些抽象、综合的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
而我们知道,实践的教学效果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但理论知识真正丰富、系统,思考空间广阔,是提升专业水平的必经之路。那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如何让知识变得有用、有趣呢?这为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
二、影响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一)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近年来,职业学校发展很快,充实到教师队伍的大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这种欠缺往往造成这些教师在上专业理论课的时候,泛泛而论,照本宣科,不能结合生产实践来进行讲授课程,使学生失去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即使有过企业经历的实习教师,有的也只是曾经呆在老企业的经验,不了解企业现今发展现况,无从掌握不断革新的工艺技术,如科技发展带来的的网络输出,ERP平台的广泛使用;印刷从手动上墨、调机到中央供墨系统;远程控制的CP2000;传统印刷向数码印刷的发展;自动化集成化更高的一些新机型等专业知识。企业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前沿的地方,教师不熟悉专业知识在企业运用的脉络,缺乏实用的技能知识,怎能将教材内容讲解的透彻明晰、活灵活现、实现一体化教学呢?
(二)理论课程没有融入实践经验。
理论课程如果没有融入教师的实践经验,将会导致理论课的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前面提到《印刷工艺与计价》课程中的工艺部分,内容全面而空泛,学生不感兴趣,但如果融入印刷生产中活生生的例子,就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印后加工一节,由于学校没有整套印后设备,导致学生无法直观了解该知识点。因此,笔者结合实习时拿来的两样产品进行对比:一个是先烫金后过胶再击凹凸;另一个是先过胶后烫金再击凹凸。前者工艺更易把握,后者视觉效果好,客户更喜欢。结合生产案例,整节内容增添了新鲜感,再为学生播放印后设备工作原理视频,明了有趣,学生自然有兴致听。再如最抽象的“印前参数设置”这节内容,各种规定的参数繁琐难记,可一旦放映“海德堡拼版软件”的参数设置和拼版过程视频,该知识在这种实际运用中马上条理清晰,重点凸显,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下厂实习是推进理论课教学一体化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在专业教师实习前后教学评分的提高和实习与未实习教师评分的差距中也得到充分的证明。
三、印刷理论课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丰富课堂。
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感性的、具体的东西供学生观察、聆听或触摸,使课堂活动在一个虚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这些素材来源于企业,因为企业到处都是可感知的实物:订单、各种类别纸张、蓝纸、样张和印刷故障废品等。此外,印刷企业的供货商在销售印前处理软件或印刷机械的同时定期委派培训师过来,培训新员工,培训过程会以课件或录像形式保存下来,这些都是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调动求学热情的宝贵资料。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拉近了课堂和企业的距离,让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仍以《印刷工艺与计价》为例进行分析:由于印刷设备昂贵,学校大多延用着旧设备,导致学生毕业后常常抱怨学校所学与工作所用差别很大。这种状况可以通过企业资料得到改观。因为,被企业购入的海德堡印刷机配有加密光碟,光碟是很棒的学习载体。从印机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到详细操作要领和维修保养,一系列实战经验条理分明、丝丝入扣的以视频方式展现学生的眼前,以教师结合实习经验代替了以前的抽象的语言描述,大大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配以教师的实习经验,以及讲解海德堡最新机型的使用方法,以直观、生动地方式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企业实习不仅能帮助传统印刷方式的教学,也可以以相同的模式使其他印刷方式变得轻松。数码印刷是近代新技术印刷的主要代表,它印刷周期短,工艺流程简单,但传递数字化信息的电子线路板繁杂,使保证印刷质量的稳定性变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对印机每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要熟悉、理解。销售商的定期培训提供了所有重要机构部件的动态立体原理图,将人类视觉无法捕捉的高速、瞬间的运转过程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使书本上静态的、生涩的原理变得容易懂。
除了动态资料外,还有文字资料。文字资料并不是补充的理论知识,而是经典的案例分析。印刷企业为了提高印刷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减少出错率,一般是边生产边总结,定期开碰头会,分析问题症结,将一个个工艺陷阱以案例文本的形式积累起来。每个案例从订单、工艺单到废品,都要收集装袋。每份废品都标识错处,并写明造成原因,作为小档案列入档案柜中。这些都是形象有趣的实战经验,能够引发学习者深入思考,增强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热情。
企业资源举不胜举,如样张、设备说明书、各种印刷材料等,甚至是印刷车间试印过程中的废纸都可以作为教具,用来认识印刷效果和哪些条件有关,说明如何使印品套印准确、如何看色。这些都充实完善了教材内容,实现了理论内容的一体化教学,为印刷理论课注入生机。
(二)利用实践体会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说企业资源还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但实践经验只能亲临车间、作业部门才可以学到。教师不下厂实操,即使拿到资源也无从体会其中的妙处,更谈不上绘声绘色地讲解给学生听了。印刷展览会展出各大公司最具实力的设备,并配有专人解说,也能增长见识。可这仅仅能够开阔眼界,唯有下厂实际工作,深入到工艺流程的各环节学习锻炼,才能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业务员洽谈订单、跟单到核价,再到工程部形成工艺单,最后到车间印刷、印后加工,教师应认真学习所有环节的操作要领,留心观察工艺陷阱和注意事项。同时,要注意机器故障期间的拆装维修,因为机械原理掌握得熟练,理论就会讲解得透彻。在不影响他人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多动手参与,加深理解。特别对较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多花时间研究、操作,做好记录,将学校缺乏的更新知识加以储备,以便推陈出新,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活跃学生课堂氛围。
例如:《印刷工艺与计价》的计价部分是对订单进行核算,生成核价单,仅仅展示企业订单、核价单、工艺单、各种材料价格等资料还不够,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加以体会。我们从课本上知道:印刷总价=纸张+CTP费用+印数费+后加工+杂费,其中每项费用的计算公式也有,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却讲不出。下面举纸张费用案例加以说明:“280×280,4+0,250克双铜5000份”(纸张单价2.08元/张) 的印刷成品,如果客户要的印数在一万张以上,我们采用的方式是两页拼成一版,用六开纸印刷 (宽:280+10+2=292,长:280×2+3+3=569;开纸:1194÷569=2, 889÷292=3;2×3=6开),核算结果:(2500+300)÷6×2.08=292元;一万张以下时则不必拼版,直接用六开机印刷便可,因为计价结果显示这样更省时省钱,核价如下:(5000+300)÷12×2.08=219元。这样的实践体会才能教导学生计价问题需要灵活掌握,因为它不是单纯通过公式的数学计算,而是直接关系到成本、员工收入的利润核算。
通过实习体会的知识点很多:正反版、自反版的理解;正反版的中间飘口位的理解;补漏白的理解;粘位预留出来,不能印刷等,这些课本上都没有,但却是与课本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教师只有下厂实践才能将课本理论与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融会贯通,实现理论内容的一体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点缀课堂。
教师下厂实习不仅令学生在专业层面耳目一新,还可以让他们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为即将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实习中点点滴滴的见闻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艺术、激励措施和员工状态,激励学生斗志,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生活。
职校学生大多懒散,而企业中有很多年轻的机长、主管,和他们同等学历,他们的事迹可以激励学生。如可以让学生知道企业都有自己内部员工的激励机制,通过公开竞聘走上领导岗位或实现换岗,机会随时为那些努力奋进的人准备。企业中经常失误被罚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懒散、怨天尤人或态度消极、被动做事的人。在质量管理方面,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质量评价职业化。学校对学生成绩可以有优良中差等多个评价层次,而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指标。也就是说,员工只有一丝不苟地作业,达到质量标准才算是合格。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办公室物品摆放没有条理而全体被罚的小事向学生介绍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这种理念应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团队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再如:讲到印刷流程,印刷班学生往往只知印前部门和印刷车间,不知印刷公司其实由多个部门组成。业务部、核价文员工作的前台、图文设计室、印前处理和打样室、CTP制版室、印刷车间、印后车间、精装部和送货部。有的公司为了保证生产过程正确、顺利地进行,独立出一个工程部,监督、跟进整个工艺是否严格按工艺单规范进行。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帮助自己岗位定位,锁定学习目标,为前程而努力。
四、结语
印刷工艺讲解范文3
与摄影家的密切融合
《心照》的印制成功是与摄影家密切融合取得的结果。林国志先生对印前人员详细讲解了他所追求的摄影风格、艺术个性,以及印制质量要求。他希望在印制时要保持画面色调自然、协调,照片虚就虚,实就实,不要有电脑过度处理之后的那种匠气。此外,他还协助我们分析了每张原稿的主题思想、内涵和意境,以及当时想要拍摄的效果和存在的缺陷。由于受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原稿在拍摄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林国志先生希望在印制时可以对这些原稿加以处理,以达到更完美的效果。通过与林国志先生的深入沟通,印前人员做到了心中有数,操作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此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如果印刷技术人员不了解摄影家的要求、摄影风格及艺术个性,就不能用审美眼光深度解读原稿的思想、内涵、意境和色调特点,也就难以印制出令其满意的产品。
例如,林国志先生要求《心照》中的《流水觅知音,集思成大智》、《清流》、《漓江烟雨》等摄影作品须原图、原貌、原汁、原味地忠实再现。因此,笔者采用“标准化色彩再现管理法”,从而达到原稿再现的升华,在流动闪烁的色彩中,在具象、意象的和谐中,在层次线条的变化中,在宏观、微观的交替中,充分表现出风景、物体的气质、气势、气韵。林国志先生看到样张之后高兴地说:“好极了,就是这个味!”
表1
表2
表3
以色彩管理为纲
色彩是彩色印刷质量控制的核心,为了满足摄影家的要求,在印制《心照》时,首先要明确“以色彩管理为纲”的指导思想,完善和提升印刷企业的色彩管理系统,配齐各种测试工具,推动印刷质量的全面提高。
色彩管理是以色彩空间转换为核心的色彩控制方法,即在一个与设备无关的数字平台上,生成扫描仪、显示器、打印机、CTP及印刷机的ICC Profile文件,通过ICC Profile文件对印刷全流程进行色彩控制,使色彩信息损失最小,从而实现对原稿的忠实再现,笔者也将其称为“标准化色彩再现管理法”。印刷技术人员要明确,色彩管理是印刷复制的基础,在生产中应努力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
其次,在实施印刷全流程色彩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配备各种精密设备、软件,又要有各个部门、环节、细节的相互配合,还要把握好五大关键技术。
1.印刷工艺的标准化
实现印刷工艺的标准化,需要建立印刷ICC Profile文件,以保证屏幕软打样、数码打样、CTP印刷补偿曲线的有效性,确保印刷出与客户签样一致的产品。在印制《心照》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实现印刷工艺的标准化。
①调整海德堡CD2000印刷机,使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②规范采用定量为157g/m2的金东亚光铜版纸、日本DIC油墨等原辅材料的标准。
③规范接近ISO 12647-7∶2004/ Amd.1∶2007的单张纸印刷机,采用标准油墨在铜版纸上印出的标准密度所对应的CIE Lab值,如表1所示。
④规范实地密度值、50%网点增大值、相对反差K值,如表2所示。
⑤待对上述印刷工艺参数进行规范后,印刷ECI 2002 CMYK il色靶,然后用Eye-One分光光度计测量色靶中的1496个色块,生成印刷ICC Profile文件,作为显示器、数码打印机色彩管理模拟的基准及CTP印刷补偿曲线调整的依据。
2.扫描分色的标准化
模拟原稿的扫描分色和数字原稿的分色类型设置是高品质印刷的基础。实践证明,要获得高品质的印刷品,在扫描时,就应该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颜色信息。为此,对于模拟原稿,要建立电分机的ICC Profile文件;对于数字原稿,需要正确设置和建立其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
(1)模拟原稿扫描分色的标准化
①选用高精度S-3900电分机,调整电分机使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②认真做好白平衡,保证C、M、Y三个通道的电信号平衡,以产生准确的校色信号,使中性灰再现良好。
③通过透/反射灰梯尺,建立内置灰平衡曲线,选用GB05灰平衡曲线,参数如表3所示。
④通过透/反射彩标,建立内置标准校色文件。
a.主校选用T4,层次曲线选H4。
b.通过选校功能对24个颜色通道进行调整,打印出数码样张,经过几次对比、修改,直至能够良好再现色标色彩,并作为标准校色文件。透射稿标准校色数据如表4所示。
⑤进行标准黑、白场定标。白场采样点为透射白色块,黑场采样点为反转片的黑边框。
对色彩准确的反转片进行标准化扫描分色后,打印出数码样张,如果能够忠实再现原稿,即可签样付印,不需要再进行后期调图处理。
(2)数字原稿的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设置
针对不同数字原稿的内容和色调特点,应在Photoshop软件的分色选项中设置不同的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
①以复色、黑色为主的原稿,如《心照》中的《归舟》(如图1所示),应采用GCR分色类型的中调黑版,其设置如图2所示。CMYK四色网点值总和应为360%左右,其中,C为95%、M为88%、Y为88%、K为 90%。这样印刷出的图像层次丰富,复色沉着稳定。
②以彩色为主的原稿,如《心照》中的《清流》(如图3所示),应采用三原色为主、黑版为骨架的UCR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其设置如图4所示。CMYK四色网点值总和应为365%左右,其中,C为97%、M为90%、Y为90%、K为85%。这样印刷出的图像颜色饱和鲜艳,层次清晰细腻。
表4
图1
图2
图3
图4
3.屏幕软打样的标准化
显示器是印前色彩管理最重要的预打样工具之一,应尽量做到“所见即所得”。为此,一是要做好显示器的校正和ICC Profile文件的制作;二是要做好屏幕软打样,实现显示器色域与数码打印机、印刷机色域之间颜色的一致。实现屏幕软打样的标准化主要须进行以下3个步骤。
(1)显示器校准
选用高品质专业显示器,如艺卓Color Edge CG222W等,采用Eye-One屏幕校正仪对显示器进行精确校正,保证色温为6500K、伽玛值为2.2、亮度为110,使显示器达到最大的色域范围和最佳的显色性。
(2)制作显示器ICC Profile文件
校正完成后,使用Eye-One自动测量显示器上显示的42个色块,存储测量数据,并进行必要的设置,即可生成显示器的ICC Profile文件,这样校正后的显示器即可准确显示颜色。
(3)在Photoshop CS3软件中进行屏幕软打样
将显示器的ICC Profile文件和由色彩管理软件生成的印刷ICC Profile文件复制到相应的地址下,作为屏幕软打样的调用文件。经过两次色空间转换及相应的设置后,即可进行屏幕软打样,此时,显示器显示的图像颜色可与印刷品的颜色一致。
4.数码打样的标准化
数码打样是印刷全流程色彩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既要准确再现前端分色处理的质量效果,作为客户签样的依据,又要模拟印刷颜色,作为印刷追样的标准。因此,须精心做好数码打样的色彩管理。
在进行数码打样色彩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GMG色彩管理软件和Epson Stylus PRO 9910数码打印机,这主要是由于GMG色彩管理软件是一个闭环校色系统,且采用独特的四维色彩转换技术,可保证色彩管理的持久性和色空间转换的一致性。而Epson数码打印机则能更好地再现印刷色彩。
数码打样的色彩管理流程如下。
(1)读取标准印刷色靶的目标值
首先在GMG Profile Editor中创建新的色彩管理文件,然后选择测量设备与测试色靶,用Eye-One来读取标准印刷的ECI 2002 CMYK il色靶的目标值。
(2)进行墨量设置
测量数码打印机的墨量,选择合适的墨量。
(3)做好数码打印机的标准线性化,制作其色域文件
首先,调用选好的数码打印机墨量,打印TC3测试图表;之后,测量刚打印的TC3测试图表,保存测试数据,即可生成此台数码打印机的标准线性化文件;最后,调用刚做好的标准线性化文件,打印ECI 2002 CMYK il色靶,并用Eye-One测量其数据,进行相应设置后,即可输出数码打印机的色域文件。
(4)制作数码打印机的色彩管理文件
①用刚做好的色域文件计算目标值,具体步骤如下。
a.将数码打印机的色域文件添加到“共用”面板的“色域”选项中。
b.设置黑版值,最大黑度为95%,起始黑度为5%。
c.在“4D色彩空间”面板的“测量”选项中,选择“目标值计算”,再用目标值计算初期的色彩管理文件,并保存色彩管理文件。
②循环校正色彩管理文件,具体步骤如下。
a.打开一个新任务,添加ECI 2002 CMYK il色靶。保证数码打印机的各项设置正确,然后进行打印。
b.使用GMG Profile Editor软件测量打印出的ECI 2002 CMYK il色靶。测量前,检查GMG Profile Editor软件的设置,最大色差应为0。
GMG Profile Editor软件会根据当前值和目标值,自动计算各个测量区的平均色差和最大色差。在分类区域中可看到色靶上不同测量区的平均色差和最大色差。如果平均色差大于1或最大色差大于3,就重复上述当前值和目标值的计算步骤,直至平均色差符合ISO 12647-7的数码打样标准,即平均色差在0.5左右,即可保存该色彩管理文件。
如果局部色域模拟还有微差,可进行人工校正,使色彩再现准确率达到95%~97%。
5.精细的后期调图处理
印制高精细产品时,为了弥补原稿的缺陷、满足摄影家对色彩的一些特殊需求,突出原稿主题和焦点色彩,通常需要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原稿进行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从而满足摄影家的要求,使观赏者在不与原稿直接对比的情况下,体验到舒展、悦目的视觉效果,笔者将这一调整处理过程称之为“印刷复制的二度创作”。这是由于我国出版业的原稿没有标准,存在缺陷较多,为满足客户要求,在印刷时为弥补这些缺陷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属于印刷复制再现基础上的再创作范畴,是印刷复制的艺术性所在,印刷技术人员应努力将其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印刷工艺讲解范文4
众所周知,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型应用专业,涉及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较为广泛。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开设的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必要的包装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包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印刷、包装质量检测、包装技术与工艺能力,能够从事包装设计师、包装印刷工、包装质量检测员、包装技术员等职业岗位群工作,面向包装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保护产品、方便流通、促进销售的包装基础理论、包装设计原理和方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包装测试、包装艺术设计、包装设备等基本知识。如此看来,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学、食品学和电子学,还交叉艺术、印刷学等多门学科,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包装专业培养目标虽然充分展示了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的特点,但也存在目标过大,目标模糊和不明确的问题。包装工程专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大部分高校都不可能将包装专业办成各科门类齐全的专业,它必须借助于实力较强的其它学科来发展,依据现有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地域特点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因此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本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特色。我校于2015年开设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下设在机电工程系,通过前期多次调研,走访多所企业院校,结合河南省包装企业人才需求、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实验室条件等多方面分析,将学生的就业面向定位为在包装及印刷企业、模版制作公司从事包装印刷设备(胶印机、凹印、柔印、模切、糊盒)的操作与维护、盒型设计、包装材料及包装品检测等工作。基于企业设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这样才能保证在后续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调整和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环节配置上有所侧重。
二、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就业对接
以就业来指导教学,这是高校创办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要坚持的原则,也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尽可能地满足和协调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校包装专业的培养方案会不断完善,以我省包装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组织教师和有关专家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对包装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进行考察调研,及时掌握包装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技术发展动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面向、培养模式等,共同完善和改进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体现专业与包装产业、就业对接。同时,根据就业需求包装专业每年都对人才培养方案作相应调整,目前根据企业调研与同类高校走访,我们的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有包装概论、印刷色彩、包装工艺、包装印刷、包装材料与检测、包装印刷设备与实训、包装结构设计、造型设计、包装CAD等。例如包装印刷设备、包装工艺与实训、包装结构设计等核心专业课的课程设置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主要都是讲授包装印刷工艺流程,纸盒的结构设计、生产设备及工艺,瓦楞纸箱的结构设计、生产设备及工艺等。
三、强化实践育人,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印刷包装类实验室(包装印刷设计实验室、印刷实验室、包装及印后加工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取新增加包装测试实验室,打造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教学工厂,强化学生核心技能培养。另外,本专业已与河南邮电印刷厂、新乡成林纸品包装有限公司等4家包装印刷相关企业接洽,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并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争取打造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在学生实践培养的过程中,力图结合全国包装类技能大赛,在教学中嵌入技能竞赛的标准和项目,以赛促训、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依托校企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包装工程涉及面广,包装技术发展迅速。要求授课教师能及时地将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体现在授课内容中,目前,我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学位,在年龄层次上以青年教师居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首要任务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同时要重视与企业、高校的交流合作。另外还可聘请企业成熟的包装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企业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沟通和联系。
五、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
实践教学是包装工程学科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包装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果学校开设包装实验室较少或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降低了包装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针对各个院校中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现在的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包装专业为交叉性应用学科等特点,个人建议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沟通,将部分实践教学地点安排在企业当中,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将实践教学分为几个层面。首先,针对刚刚入学的新生可开展第一层面基础性实践教学。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这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将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引入学校,聘请专门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包装专业课程中用到的实验设备、实践环节给学生进行初步的讲解,并使学生养成在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里面的生产观念、劳动观念、集体观念等相关职业素养。使学生初步接触本专业的业务范围,了解现代包装及加工的企业生产技术及设施设备,以达到专业入门。第二学年,学生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技能,针对掌握专业理论的学生开展第二层面的专业性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包装工程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包装行业有初步认识,学习包装企业的实际工艺生产流程,增加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这一阶段性实践教学需要包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感受包装企业内部并现场讲解包装工艺流程。最后,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第三个层面的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结合毕业前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开展有目的、有科研、有收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责任编辑/欧定军生走到基层包装企业,有针对性地学习社会上所使用的包装工艺、包装检测等知识体系。具体措施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在企业进行,主要参与包装装潢设计、包装机械辅助操作、运输包装设计以及生产管理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包装工程的发展动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法相结合,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的互动性,为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投身包装工程类企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六、结语
印刷工艺讲解范文5
我国的标签印刷业起步较晚,较发达地区和国家而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些技术在国外发达地区已不算是最新技术,但在中国是。为了让印刷同仁及时了解最新技术,今年10月即将在上海举办的全印展上将会有很多国内外供应商带来与标签印刷相关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全印展开幕在即,笔者依据个人的知识和实践,以及对标签领域新技术的理解,结合中国标签印刷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地解读一些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数字印刷技术
数字印刷技术是标签印刷领域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今年德鲁巴展会上,数字印刷技术是展会的最大亮点,其中,班尼?兰达的喷墨转移印刷技术和惠普的电子油墨转移印刷技术最受青睐。
班尼?兰达的喷墨转移印刷技术目前虽没有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却是一种可行的概念,而应用电子油墨转移印刷技术的惠普设备却早已在市场上遍地开花,其印刷效果与传统胶印效果最为接近,且更接近于无水胶印效果。由科印传媒标签印刷事业部承办的2016“太阳杯”亚洲标签大奖赛获得“印刷特等奖”的标签作品就是采用惠普设备印刷的成品。
通常,数字印刷常采用喷墨、墨粉、电子油墨和喷墨转移4种方式印刷,在今年的全印展上参观者将会看到采用前3种方式印刷的设备,采用第4种方式印刷的班尼?兰达的喷墨转移印刷技术能否来到中国,尚待确定。总之,每种数字印刷设备都有自己的特点、应用范围和性价比,标签印刷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求了解和选购设备。
数字印后整饰技术
数字印后技术主要分为激光模切和整饰两大模块,这里主要以数字印后整饰技术为例。传统标签印刷的印后整饰技术主要有网印、烫印、凹凸、上光等工序。现在这些工序均可通过特种喷墨技术搞定,完全替代了传统的印后整饰工艺。
今年德鲁巴展会,以色列SCODIX公司推出了数字印后整饰的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印刷品的高光泽局部整饰、模拟铝箔烫印、金属色油墨印刷、局部闪光整饰等。此外,其还展示了他们的印后整饰作品。
目前,数字印后整饰技术只应用在高档包装盒、书籍相册封面、贺年卡名片等高档印刷品领域,尚没有涉足标签领域。据了解,某些柔印机供应商希望通过与SCODIX公司合作,将数字印后整饰技术应用到窄幅卷筒印刷领域。希望在今年的全印展上能够看到SCODIX公司的展台,见到他们的精美样品。
水性油墨技术
德国KBA生产的柔印机在采用水性油墨印刷厚度为12μm的PET薄膜时,印刷速度最高可达350m/min;W&H生产的柔印机在采用水性油墨印刷铜版纸时,印刷速度最高可达500m/ min。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水性油墨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而水性油墨虽然在国内包装印刷行业应用多年,但其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大,使用环保型水性油墨将是未来标签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凹印中使用水性油墨替代溶剂型油墨,在柔印中使用水性油墨替代UV油墨是必须的,甚至需要强制执行。目前,在国内标签印刷行业所使用的柔印设备中,使用水性油墨的印刷企业很少,多年来笔者只接触过一家制药厂所属的标签印刷企业全部使用了进口的水性油墨;在国内标签印刷行业所使用的凹印设备中,部分印刷企业使用醇溶性油墨替代溶剂型油墨,但醇也属于弱溶剂,环保效果仍不理想,因此,凹印使用水性油墨是最佳选择。
今年全印展上将会有很多国际油墨供应商参展,我们将会见到很多新的油墨产品,包括水性油墨。这对于国内的标签印刷企业和油墨供应商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分析国外样品,努力研发出国产水性油墨。
橡胶雕刻版技术
橡胶雕刻版技术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老技术,以前主要应用于印刷纸箱类的低档印刷品。近年来,随着橡胶制造技术和激光雕刻技术的发展,橡胶雕刻版的质量和特性有了质的飞跃,可以部分替代感光树脂版应用在柔印机或凸印机上,且印刷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印刷需求选用不同硬度和厚度的橡胶雕刻版。橡胶雕刻版的耐印率是传统树脂版的几十倍,且可适应各种类型油墨,如UV油墨、水性油墨、溶剂型油墨等。在欧洲,橡胶雕刻版目前已经完成实验阶段,即将替代传统树脂版进入商业化生产。
今年德鲁巴展会,德国的橡胶雕刻版供应商CST公司展示了他们的激光雕刻设备及印版产品。笔者有幸参观了他们的工厂和生产车间,亲眼目睹了橡胶雕刻版的制作过程。通常,橡胶雕刻版分为整体印版和单张印版两种,整体印版是在橡胶辊上完成雕刻,单张印版是在金属基的橡胶布上完成雕刻。电脑控制激光雕刻机可以在橡胶版表面雕刻出不同的平面、不同的网点形状,即印版上的实地、网点和线条文字可以雕刻出不同的高度,以适用于不同的印刷压力,从而达到整个版面墨色均匀的目地。
本届全印展,德国CONDI公司将参展并展示他们的橡胶雕刻版及制版技术,其是生产国际“马牌”橡胶的著名供应商,主要产品是汽车轮胎,橡胶雕刻版仅是他们的产品之一。借助本届全印展,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其橡胶雕刻版的详细情况。
7色印刷工艺
据《世界无水胶印》杂志报道,在美国芝加哥2014 Labelexpo Americas标签印刷展会上,法国标签印刷机制造商Codimag展出了一款窄幅无水胶印标签印刷机Viva 340,该设备配有7组UV油墨印刷单元,每个印刷单元装有特殊的、伺服驱动的无键Aniflo短墨路输墨系统。在展台每天的现场演示中,印刷4种不同版式的标签印刷品,在工艺上使用了扩大色域范围的7色印刷,即在传统CMYK四色印刷的基础上添加了OGB油墨。因此,在两种印刷品转换过程中,不需要改变油墨或者清洗输墨系统,只改变印版就可以了。7色印刷可以达到所有潘通色彩匹配系统PMS的90%以上,而利用普通无水胶印中的CMYK油墨只能达到PMS的60%多一点。
标签印刷的最大特点就是专色多,每个标签的专色都不一样。所以传统的方法就是每个专色配一种墨,每印一种专色就要清洗一次输墨系统,也就是说每印刷一个新标签都要重新配墨、清洗胶辊墨斗。这种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油墨和准备时间,生产效率很低,而7色印刷的方法是墨不变,版变,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7色印刷是软件、硬件的结合,软件主要使用ESKO的Equinox(溢彩)系统,硬件主要是柔印机和无水胶印机。因为这些设备为短墨路系统,墨色稳定,叠印后效果好,而其他类型的设备如凸印机、普通胶印机墨路长,速度变化时无法控制墨量,色差太大。一些高档数字印刷机如惠普、爱普生等,本身都有7色印刷软件,所以很容易进行7色印刷,印刷色彩非常好。
7色印刷在国外标签行业中已有部分应用,效果很好。现在这些标签印刷企业新的订单普遍采用该工艺,旧的订单也逐渐采用该工艺。国内标签行业7色印刷工艺也推广很长时间了,但成功的案例不多。笔者认为主要还是硬件原因,柔印机如果频繁地更换网纹辊,传墨量会发生变化,ESKO的软件就不起作用了。
全印展上,ESKO和爱色丽X-rite都有展台,会有7色印刷的潘通色卡和7色印刷的技术资料,大家可以一睹7色印刷品的风采。
印后加工技术
参观国内标签印刷企业时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印后加工车间里面有大量的小设备,大批的操作工人,而印刷车间却很安静。“小印刷大印后”是国内标签印刷企业的特点。而参观发达国家的标签印刷企业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整个印刷车间只有一两台组合式加工设备和一两个操作工人,它们采取的是“一步法”加工,即印刷及印后加工一次性完成,特殊复杂的标签才需要采用“两步法”,在组合加工机上完成加工。
最近几年,我国印后加工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今年德鲁巴展会,深圳博泰和浙江力冠代表中国展示了他们最新的印后加工设备,在展区内观看设备演示时,如果没有设备上的中文名牌,如果听不到中文讲解,你会以为是国外的参展设备,因为这些设备的功能、技术参数和外型同欧洲标签展上的设备没有两样。它们基本上都是多功能、组合式标签印后加工设备,但又不仅仅是标签印后加工设备,每个设备上都配备一组或两组印刷单元,如配备数字喷墨单元或柔印单元,可以适应不同版式的标签需求。此外,这些设备的印刷、模切单元还可以根据标签的不同数量和版式要求,在全轮转传动方式和半轮转(往复式)传动方式之间实现完美转换,且运转时可以看到各个工位的不同传动方式。这个现象说明了我国的标签印后设备制造水平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数字化是印后加工设备的最大特点,如包含联机的喷墨打印、激光模切、在线检测、光电传感技术等自动化配置。这些印后加工设备将最新的科技集中体现在了设备的不同工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标签质量,减少了浪费。自动化的印后加工设备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了用户的经济效益。本届全印展期望看到更多国内供应商展出的先进的印后加工设备。
CTP制版技术
CTP制版技术在国内不算是一项新技术,其已广泛应用于胶印行业,但在标签行业的普及率却在10%以下,中小型标签印刷企业仍以胶片晒版为主。而在发达国家,CTP制版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标签行业,很难再找到使用胶片晒版的标签印刷企业。CTP制版技术在环保、质量方面都优于传统的胶片晒版,因此,如果让国内的标签印刷行业同国外先进技术接轨,标签印刷行业普及CTP制版技术是大势所趋。
本届全印展将会有一批CTP制版供应商参展,如国外的艾司科、柯达,国内的爱司凯、科雷等。这些供应商展出的设备各有不同,有的适用于凸印、柔印,有的适用于普通胶印、无水胶印。当然,中小型标签印刷企业最希望有通用型的设备,如普通胶印、凸印能在同一设备上完成等,这样就太方便了。
无水胶印技术
无水胶印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其不需要润版液,油墨的色浓度、网点变形程度、色域范围,承印物范围都比传统胶印要好很多。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于印刷行业,在国内印刷行业,尤其是标签印刷行业,应用的却非常少,因此常被称为新技术。
近年来,由于环保压力等方面的影响,无水胶印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标签印刷行业领域发展很快,主要应用在化妆品、食品和葡萄酒的标签印刷。其中,在葡萄酒标签印刷中无水胶印的使用比例约为30%。无水胶印技术在国内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有几家生产无水胶印标签印刷机的供应商,如昆山金箭、浙江炜冈等。
本届全印展,以上供应商都会参加,展示无水胶印的最新技术,是一个参观学习的好机会。
柔印技术
中国的柔印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柔印设备生产方面。从设备的设计原理、机械精度、产品外形到印刷特性、印刷质量,都达到了国际公认的标准。本届全印展是国产柔印机展示的最好平台,以上海太阳机械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供应商都将参展。太阳机械将现场展示STF-340系列机组式柔印机(如图1所示),浙江炜冈也将展出ZJR-330机组式柔印机(如图2所示),广东汇研、多威龙、浙江邦成等也将现场演示各自最新的柔印设备,各显风采,不容错过。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企业(如欧米特、博斯特等)展示的柔印设备将是全印展的重头戏,他们将展示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设备和工艺。
这里要重点谈一谈间歇式柔印设备,该类型设备是全轮转柔印设备的重要补充,可用于全轮转柔印设备的打样,也可独立生产,该类型设备同间歇凸版机、胶印机的原理一样,印刷厂改变印刷品的规格尺寸时,不需要更换印版滚筒,只要调整输纸步距就可完成,适合于中小订单的生产。笔者第一次接触间歇式柔印机是在4年前的欧洲标签展上,日本岩崎公司展出了IF330间歇式柔性版印刷机(如图3所示),设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生产在展会上反响很大。欣喜的是,国内首台中意合资企业(浙江与意大利兰印迪公司)生产的ZTJ-520多功能间歇式PS版标签印刷机(如图4所示)将在全印展展出。这台设备是针对中国标签印刷市场专门设计的,具有很多最新的技术和独特的功能。
现在,国内已经研制出间歇式柔印设备,如深圳博泰和北京欧陆辛达的多功能印刷加工设备上就安装有间歇式柔印机组,其他可根据客户订单制作独立的间歇式设备。此外,北京欧菲特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间歇式柔印机已经通过鉴定,即将开始商业化生产。间歇式柔印设备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所有应用全轮转柔印设备的印刷企业都是潜在客户,是进入柔印领域的最佳选择,是柔印技术的重要补充,是标签印刷行业的新工艺、新事物。
组合印刷加工技术
最常见的组合印刷加工技术就是不同印刷方式的组合,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组合印刷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如十几年前,国外一些标签印刷企业印刷透明薄膜材料,常采用网印加凸印或柔印的组合印刷方式,后来为了提高速度和印刷质量,改为了凹印加胶印或柔印的组合印刷方式,现在又改为了数字印刷加胶印或柔印的组合印刷方式,速度、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另外一种组合印刷加工技术就是数字印刷同传统印后加工工艺的组合,这也是今年德鲁巴展会的亮点之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捷拉斯公司推出的数字喷墨标签设备Labelfire 340,该设备的喷印头是由捷拉斯、海德堡以及数字喷墨印刷的合作伙伴富士胶片共同开发的,可实现2400dpi×2400dpi的视觉分辨率;采用白色、CMYK及扩展的橙色、紫色和绿色油墨,可以模拟印刷绝大部分的Pantone色域;可以组合多种连线加工工艺,如冷烫、上光、凹凸、覆膜和模切等,是标签印刷领域最先进的设备之一。
印刷工艺讲解范文6
一、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现状分析
1.题目类型单一,与实际生产脱节
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产品设计或者解决专业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印前生产流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某一产品包装从设计到打样的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选择的设计题目来源主要是教材内容或者模仿市场现有产品,且学生和老师都比较注重包装的最终视觉效果,对于市场需求、材料选择、参数设定、成本控制、实际生产运用等方面缺乏全面考虑,致使课堂知识与企业生产脱节,从而出现学生的设计不适合实际生产需求的情况。
2.学生积极性低,教学效果难保证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动员课上教师集中讲解设计题目和其他要求外,其他时间都由学生自由安排。很多学生前期懒散,只在最后几天随意做一下应付了事;同时,课程设计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4]。
3.评价方式主观性强,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课程设计结束时,用设计作品或者设计报告的形式来考核成绩。考核时教师评定主观性强,缺乏客观依据。这种考核方法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课程设计内容多样化、指导形式多样化、考核机制标准化等措施,并且提供各种激励等办法,对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进行全面改革。
1.课程设计内容改革
通常印刷课程设计的题目主要来源于书本和已成熟的产品和工艺,一旦确定,很少进行更新。所以一方面是一成不变的陈旧的题目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技术和产品没有及时引入课程设计,无法跟上实际生产的步伐[4]。因此,本着紧跟技术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原则,课程设计的题目从更宽阔和丰富实践生产生活中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要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对课程设计的选题及时更新,应选择具有前沿性、挑战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设计题目,激发学生的挑战兴趣和创新意识[5]。(1)课程设计题目源于学校和学生生活。在课程设计题目设定时,宜选择与学校相关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例如以“改造和包装学校”为主题的印前生产流程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改良校园的各种标识,设计各类宣传展板,设计系部和学校的宣传册等。以“改良校园的各种标识”项目为例,引导学生对学校的各类标识,比如厕所、垃圾回收、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等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其所存在的标识不够明确、不明显、难识别、导向性差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求,利用课程设计让学生改良学校的各种标志,对于优秀的作品可以提供给学校直接使用。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自己设计作品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课程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我们常以包装印刷企业的实际业务为课程设计题目进行实战教学,学生的设计成果企业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从而达到未进企业便已开始接触工作的目的。例如印刷品生产流程课程设计,我们直接将合作企业的订单拿来作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根据订单和企业生产能力制作印刷流程施工单,充分了解和参与实际生产,真正体会实践生产流程和步骤,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全面准备。(3)课程设计题目源于比赛。在教学中我们采取比赛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寓教于赛,教赛相长,把课程设计与实践练习融为一体[6]。选择各类包装印刷的比赛题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平面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大赛,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比赛的各类条件。参加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比赛,指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了解和亲历每一个项目从收集资料到立项、从设计构思的过程转化为实物,最终到应用、生产、销售的全部环节,进而了解概念产品与实际生产的差异。(4)课程设计题目来源社会工作。我们建立了印刷工程专业工作室,包括市场部、设计部、打印复制部、印后装订部等,招聘学生作为工作人员,模拟企业运营,让学生体验创业和工作历程。利用印刷工作室承接各类工作,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学生课程设计题目,如将广告宣传册设计、企业VI设计、书刊设计工作作为平面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包装盒设计作为包装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等。接受任务后,可以让学生与工作室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学生的工作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实际生产经验,锻炼自己的交际和实战能力。
2.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1)多层次小组制。指学生做课程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班级分组制,某些题目可以选择跨年级、跨课程多层次小组合作制。例如一企业来源的题目,要求完成一组包装盒的设计和打样,并给出施工单,计算出产品成本。该题目包含的内容较多,不是单纯一个课程设计可以完成的,所以,我们选择将二年级印前生产流程与三年级的包装设计两个课程结合完成,让二年级和三年学生组成课程小组分工合作。三年级负责完成设计工作和打样;二年级负责完成施工单和成本预算,让学生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也了解整个设计流程。这种团队项目化的训练形式突出了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力、思考力和判断力,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7]。(2)指导教师结构多样化。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课程设计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又要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即“双师”素质的教师。[8]鉴于现在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较少,可以采取引进企业专家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组建多样性的指导教师结构。针对不同题目指导老师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题目进行指导。例如,某些来源于企业的题目可以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指导,既可以提高指导效率,又在实践方面确保教学效果。(3)课堂形式多样化。基于题目来源的多样性,课程设计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课堂时间或者上课场所。例如来源于比赛的题目,由于比赛时间的限定不一定与课程设计的时间恰好相符,而且完成一个比赛题目也不是短暂的两周课程设计可以圆满完成的。因此,可以将此类题目时间放宽。对来源于企业的题目,学生不需要在学校或者教室完成,可以在课程设计的时间内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并由企业工程师来指导学生,最后在企业完成课程设计。这样学生就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生产,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4)细化和规范指导及设计过程。为了便于指导和操作,我们把设计过程进一步的细化并给出具体规范化的要求(见表1)。表格说明:1)对于时间放宽的题目,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设计内容提前完成,各步骤由指导老师控制,参加最终集体答辩考核。2)根据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选择部分作品应用于实践:参赛类题目,选择优秀作品送交参赛;企业题目,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作指导老师,学生的作品若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可以直接用于企业生产;校园题目,选择优秀作品推荐给系部或学校采用;工作室题目,选择优秀满足客户要求作品交付与客户。跨年级合作小组,不同年级学生分别给出各自的课程设计部分和报告书,指导老师进行考核,最终分别参加各自班级的答辩。设计报告书要求内容必须包括:设计说明和介绍,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情况以及完成情况。
3.课程设计考核方法改革
课程的考核办法改革是整个课程设计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设计态度及设计方法。传统的考核内容主要是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书,这样无法考核每个学生的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而且容易出现抄袭现象。课程设计考核方法改革要全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考核内容全面科学,考核方式客观多样,将考核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11]。考核内容和要求如表2所示。师能够确保实践教学与时俱进;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考核办法,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的应用,对于学生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文中所采用的各种改革方法对其他专业亦有参考意义。
作者:杨玉春 薛美贵
参考文献:
[1]李凌霞,齐景嘉,郝春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电子制作,2015-10-12.
[2]王瑞.基于CDIO的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特色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6):28-31.
[3]龚德良,谢燕江,王鲁达,魏莉.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2):5-8.
[4]杨丽曼,沈东凯.机械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17-120.
[5]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94-97.
[6]陈兰,杨经伦,刘立勋.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5,32(8):176-178.
[7]吕念玲,王文锦,殷瑞祥.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79-182.
[8]周树侃,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7:244-245
[9]徐林,关守平,张羽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