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展销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展销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展销活动

农产品展销活动范文1

2011年,山西省主要领导多次赴北京与农业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开展农业合作对接,取得丰硕成果。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签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合作,丰富首都农产品市场,加快转变山西农业发展方式作出重要决定。

签署《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农集团农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建设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畜产品网络,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合作,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

签署《山西省农业厅、北京首都农业集团关于加强产销对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确保北京市场有效供应,加强晋京两地产销对接,双方在建设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中部农产品物流中心、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合作、区域农业合作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搭建平台,全面打造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牌

山西省以“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为平台,全面强化与国内外交流合作。历时7天的第二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观展人数18万人次,共有10个国家、22个省(市、区)1700多家企业参展参会。共签订贸易成交项目3209个,签约金额332亿元;现场批零销售5576.3万元。投资签约项目159个,签约额398.6亿元;签订了51亿元的京津晋农业战略合作协议,20.88亿元的农机贸易项目,3.5亿元的农超对接项目。

与此同时,山西省也一直坚持走出去战略,在北京建立多个山西农产品展销中心,强化品牌宣传,占领市场。目前已建成的有“农展馆山西农产品北京展销中心”、“朔州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吕梁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东城区天镇县蔬菜直销店等,在建的还有新发地山西农产品展销中心等。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

2011年,省农业厅共在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上投入117万元,用于对各个调查点的经费补助,其中1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补助42万元;23个超市、23个集贸市场共补助28万元;40个县补助49万元(其中3个蔬菜生产大县每个县多补助3万元),用于产地价格的重点监测。确保了价格采集、供需信息及时、准确报送。省农业厅每年还拿出330万元,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冷链物流等系统升级改造,并在市场出现供需矛盾时,及时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其集散功能,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

2011年,省农业厅把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作为本年度一项重点工作,并在全省确定了1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超市、23个农贸市场、40个县为农产品价格采集点。14个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批发价为主,每天报送一次,并对每周的价格进行供需分析,作出价格预警、判断;23个超市、23个农贸市场每周报送一次,以零售价为主,每周要进行环比、同比分析,并对市场供需提供综合分析报告;40个县每半月报送一次农产品价格,以产地价格为主,主要了解农民是否有卖难问题,同时也作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每个月初,由省农业厅有关部门、专家和各市农业部门专家联合对上月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分析研判;每季度组织厅有关部门和各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季度经济分析会议,为参加省政府全省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议提供素材;加大分析研判,及时《山西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山西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成立山西省农产品流通协会

2011年2月28日,山西省农产品市场流通协会成立。该协会是省农业厅和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一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其业务主管单位为省农业厅,为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成员主要来自省内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及高层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相关中介机构。该协会主要功能包括: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维护行业及会员合法权益;制定行业规划,对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提出建议;组织会员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发展同国内外相关组织的联系;组织会员单位共同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等。

2012年,山西省财政继续投入330万元,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信息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等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手段,确保产销对接效果,确保农民生产利益。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继续加强对1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超市、23个农贸市场、40个基点县农产品价格的监测,特别是要加大对产地出售价、农民出售价的监测力度,及时分析、研判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做好《山西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确保不出现大的“卖难”现象。

农产品展销活动范文2

2007年11月1日~5日,江城武汉将迎来第四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本届农博会以“绿色农业 健康消费”为主题,以促进企业发展、培育农产品品牌为重点,突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展示和展销,安排了“现代农业展示,农产品展销、招商引资、企业推介,优质农产品评奖、农商对接,农业机械展览、农趣比赛,旅游景点及旅游产品展示”等几大板块的内容。

同前三届相比,本届农博会规模更大,展场面积50000平方米,预计将有国内外近3000家企业前来参展,档次更高,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将成为展会的主角,包括双汇,在内的近1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将在展会上一展风采;外向度更强,国内的郑州,厦门,长春,兰州,漯河等20多个城市都已组团参展我国台湾省也将组织企业参展,境外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印度,越南、中亚五国等18个国家都将组织相关企业参展。同时,武汉农博会的专业化程度也更深,花卉苗木展区,农业生产资料展区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内容更加丰富、种类更加齐全。

武汉农博会自2004年在汉口江滩举办首届以来,以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为其发展目标,经过三届的历练,已然成为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综合性农业展会。本届更是划分了包括湖北省展区、武汉市展区、龙头企业展区、湖北省外展区及境外展区、花卉苗木展区、农机展区、综合展销区、宠物展区、农业科技展区、农资展区、生态旅游展区、食品加工机械展区等十二大展区。着重展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并通过设置加工农产品展区、农趣活动、“网上农博会”等活动,促进湖北省农产品的对外交流,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湖北省名优农产品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从而更好地服务农民、促民增收。另外,为突出湖北“鱼米之乡”的地方特色,本届武汉农博会还将举办“楚天鱼王争霸赛”、“侨米之乡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据主办方介绍,2004年第一届农博会吸引了50万人参观,其中农民2万人。参展企业现场销售2.2亿元,签订订单10亿元,签约农业合作项目23个,总金额7.1亿元,第二届农博会参展企业1300多家,参展产品6000多个,共有35万人次参观,现场销售达3.1亿元,项目签约23个,签约金额10.5亿元,第三届农博会规模达到了3万平米,实际参展企业多达2100家,吸引了来自10个省市的950家企业,另外,美国、韩国、日本和台湾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龙头企业共87家到展。展示、展销的优质农产品共1.2万种,其中品牌农产品100多种,参会观众50万,现场实现销售10亿元。前三届农博会总计实现现场销售153亿元,签约金额更是高达近45亿元,还有几十个有关农业产业化的合作项目借助农博会的平台得以签约达成,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农博会对湖北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拉动效应。为确保所有参展企业必须“涉农”,不合格产品没有“后门”流入展会,农博会专门设立了招商质量审核员,对所有参展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正是有了这样严格的制度,让光明、惠尔康扬子江、超大、正大,维维集团、湖北天种、武汉中百仓储、高农集团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及湖北种子集团等纷纷进场,极大地提升了农博会的规格档次和品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三届农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四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成功实现了以政府引导为主向市场运作为主的转变。政府把握办会原则和方向,具体事务由会展公司承担,而政府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宣传农业企业和农业品牌让农民、企业得到真正的实惠,使政府投入实现增值放大。有了这一成熟高效的办展模式,相信本届农博会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提升。

农产品展销活动范文3

屯昌是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为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屯昌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并制定了《屯昌县渔业种苗扶持补贴办法》、《屯昌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办法》等15个配套相应优惠措施,要求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大局中谋划,坚持以绿色、生态、健康、文化为基调,通过发挥热带高效农业优势的条件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做大做强“屯昌黑猪”、“屯昌黄鸡”和“枫木苦瓜”等传统农业产业。依托农博城、林产品交易市场、槟榔交易市场、农机农具交易市场,创建省会经济圈纯天然的绿色蔬菜园、肉类食品生产基地,打造海南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促进该县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增进农民的收入。

农民博览会原叫屯昌县农民博览会暨民间技能大赛,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届,其知名度逐年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的农民博览会除了省农业厅、省供销联社外,还得到了农业部市场司、科教司,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和部门认可和大力支持,经省政府备案,更名“第四届中国海南(屯昌)农民博览会”,成为了海南省大型农业综合性品牌盛会。本届农博会的主题是: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本次展会共设置了26个展区,布展面积达17805平方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4个参展单位,148家企业参会。

期间,海南省18个县市的品牌农产品一条街也已揭牌开业,以后游客到屯昌就可以购买到海南省各市县的农特产品。

今年农民博览会展示产品多,活动内容丰富,亮点不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农民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许多特色农产品不仅在省内畅销,还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不少农户表示,农民需要这个平台,也喜欢这样的平台。今年除了省内18个市县组织项目参展外,还邀请了湖南、浙江、吉林等省市的厂家、商家、农民朋友前来参展、观摩、洽谈业务,并邀请了北京市的10位专家作为经济顾问。在民间技能竞赛活动中,组委会组织了一些如沉香技艺比赛、创意果蔬篮项目比赛、风筝制作比赛等创新性强、观赏性强的项目来提升屯昌知名度,扩大农博会的影响力。通过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以及农业生产竞技活动,努力将农博会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海南品牌农业产品展示展销、农民展示生产技能的年度盛会。

二、立足农业,体现特色。本届农博会组委会在秉承往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农业发展形势,紧扣时势发展要求,以“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主题, 力争使农博会和技能大赛的“农”味更浓,力争为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及农业品牌搭建更宽、更广、更好的产销对接平台。

三、节俭办会,力求实效。组委会围绕突出现代农业主题,注重实效、与时俱进、安全节俭的要求,将农博会会展浓缩为主体活动,即:开幕式和农产品展销街揭牌仪式、全国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海南特色水果品竞买、农副产品和特色美食展销、民间技能竞赛、农业科技研讨、招商推介和洽谈及项目签约、颁奖晚会和闭幕式。整个展会的日程安排更紧凑、内容更精炼,力争把本届农博会办成一届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盛会。

农产品展销活动范文4

发展环境逐步优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淮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一段数量激增的快速发展时期后,如何帮助其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规范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提升其带动力、扩大覆盖率的关键。

强化示范建设。 2010 年起,淮安市开展了以“服务成员好、利益分配好、管理民主好、经营效益好、示范带动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示范社创建活动,市委办、市政府办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的通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了县(区)、乡(镇)级示范社标准,市、县、乡三级联动,有序推进示范社创建,组织合作社进行政府优先扶持名录库申报。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措施,提升合作社运作理念,优化合作模式,规范合作质态,强化指导服务,打造出了淮阴区棉花庄绿源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楚州区浦马蔬菜专业合作社、金湖县兴全禽业专业合作社、洪泽县祥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省、市级示范社,提升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整体质量、合作规模和带动能力。

营造发展氛围。自 2009 年起,淮安市将每年的 7 月份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月”。在宣传月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激发农民合作热情,做到报纸有文字、电视有画面、电台有声音。据统计,全市累计开展送法下乡和现场咨询活动 165 次,印发宣传资料 38000多份,张贴宣传标语 4200 多条,在电视台、电台、报社报道 190 余篇(次)。加强合作社培训工作,分层次培训合作社理事长、财会人员和辅导员,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 65 期,培训 8500 人次。

优化服务环境。市委农工办,市农委、粮食局、农机局、供销社、农业开发局和淮安工商局等市直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开展调查研究与统计监测,分别选择 5 个合作社作为帮扶对象,帮助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问题。淮安市已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以“比规范运作、看整体质量,比建章立制、看管理民主,比辐射带动、看成员增收,比经营规模、看发展层次”等“四比四看”为主要内容的县(区)、乡(镇)结对竞赛活动,并实行“双月督查、半年考核、年终考评”,营造比学赶超、竞相发展、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工作,有近200 家合作社与超市或流通企业直接建立了产销关系,连续四年组织 50 多个优秀合作社参加江苏省合作社产品展销会。2010 年 9 月,有 10 个合作社的产品亮相全国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2011 年 6 月,有 15 个合作社参加了第六届跨国零售集团采购大会。

组织规模逐渐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成员规模逐步扩大。全市 5208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成员在 50 个以上的 2177 个,占 42%,其中,1000 个以上的 308 个。参加农户方面,由 2009年的 32 万户增加到目前的 61.9 万户,参加率由 2008 年的 32%提高到目前的 62%。

合作范围逐步拓宽。淮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初期的村内、乡内合作发展到跨乡、跨县、跨市合作,合作范围越来越宽。2010 年,有 382 个合作社跨村发展、193 个合作社跨乡(镇)发展、45 个合作社跨县(区)发展、27 个合作社跨市发展。

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根据工商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显示:淮安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植类占 38%,养殖类占 34.5%,渔业类占 11%,农机及农技服务类占 6.3%,合作社服务几乎涵盖了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专业合作更加巩固,经营规模不断扩张,实现了农村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正在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

联结机制更加紧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在服务功能上,由原先单一的技术、信息服务逐渐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转变,由单纯为成员提供服务向带动非成员延伸扩大。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产加销一体型的占 24%,产销合作型的占 38%,农村专业服务型的占28%,初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统一经营上,2010 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总额 45 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 9.2 亿元,有 41%的合作社统一购买比例超过 80%,有 34.6%的合作社统一销售比例超过 80%。据调查分析,入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高出 20%以上,合作业务范围和区域的拓宽,逐步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统一“大市场”的对接问题。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受到考验,引领合作社之间开展联合与合作,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淮安市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引导同行业、同类型的合作社开展联合,全市已组建 18 个合作联社。清浦区在成功注册“淮安红椒”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联合黄码辣椒营销专业合作社、宝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淮安市辣椒协会组建了淮安市红椒合作联社,做大、做优、做强淮安红椒品牌。

内部管理逐步规范,社会效应日益显现

淮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依法办社、依章办事”。一方面,各级农经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强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成员账户、盈余分配、财务管理、社务公开、议事决策记录等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合作社服务带动农户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合作社的运作水平,对合作社的主要运行指标加强评估与考核,实行定期公开和动态管理,全面落实重点合作社的季报制度和动态监测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效应逐年放大。全市各地重点选择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的合作社进行培育,帮助上规模、提档次、增实力。市委、市政府已连续三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表彰,2008 年表彰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四类“十佳”和综合“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 年表彰了 100个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 年表彰了 50 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目前,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作为各级劳动模范,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活跃在全市各地,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也积极创办合作社,合作社的影响正在深入人心。

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成员收入显著提高

农产品展销活动范文5

今年以来,我国蔬菜生产平稳发展,供求关系总体平衡,价格走势基本符合常年季节性波动规律。近期,随着蔬菜集中上市,价格总水平出现季节性回落,个别地区、少数品种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出现了滞销卖难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农业部高度重视,已采取多项紧急措施,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工作,努力促进蔬菜市场稳定运行,均衡蔬菜市场供给,保障菜农合理收益。

一是开展实地督导。近日,针对个别地区出现的滞销卖难现象,由部领导带队的农业部督导组分赴山东、湖北、四川,实地调研鲜活农产品产销情况,了解地方目前在蔬菜产销中存在的困难,并指导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近期,农业部与相关产区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日前,农业部与新疆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和2012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上海展示会正在进行;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与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2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等农产品展销会即将先后开幕,将搭建更多的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

三是搞好信息服务。启动应急监测制度,加强对蔬菜主产区产销信息跟踪监测,抓好对重点蔬菜品种的生产监测和市场监测,及时了解生产状况和上市进度,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大信息力度,正确引导生产和市场。做好农业部官网“农产品营销促销平台”和“一站通”产销信息工作,促进网上产销对接。

四是促进均衡上市,指导适时采收。今年秋季光照充足、适宜生长温度持续时间长,生育期普遍提前5-7天左右,目前华北、西北等地大白菜、结球甘蓝大多已结球紧实。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有关地区适时采收,避免出现因采收过晚引起田间裂球而无法长期储存的情况。加大冬贮力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大中城市基本蔬菜品种储备制度,把出现滞销的大白菜、萝卜等作为优先储备品种,适当增加储备量。同时,积极动员农民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加大产地贮藏保鲜力度,缓解销售压力。增加加工数量。协调食品加工企业,在上市旺季尽量多收购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蔬菜附加值,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尽可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农产品展销活动范文6

在全党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县政府安排召开了冬季农业生产暨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县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县农业局讲两方面内容。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政府重视,主体参与,农业品牌氛围逐渐形成。近年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在这个背景下,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门建立了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农业品牌化战略及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对获得各级农产品名牌和著名商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基地认定、qs认证、标准化建设的进行奖励,县政府在落实农发资金和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品牌化建设。全县已形成农业品牌建设良好的管理班子和创建机制,全县农业品牌建设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开始成为部分生产经营主体的共识,一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和质量认证,创建自己的品牌。消费者越来越讲求产品质量,把品牌作为识别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优质名牌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形势和品牌知识宣传活动,全社会品牌意识有所增强,品牌氛围逐渐形成。

2.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质量基础。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夯实品牌质量基础。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20*年我县制订的《*香柚地方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制订国家级标准《*早无公害生产国家级标准》1项,省地方标准《*早茶地方标准》、《*省柚地方标准》等10项,县级地方标准《无公害田鱼?田鱼质量》等32项,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无公害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实施《*早茶标准化生产推广实施示范》、《无公害獭兔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无公害香芋标准化种植推广示范》项目通过农业部和省质量技术部门验收。

3.加快发展农产品安全认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安全认证是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qs、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认证,20*年我县新增qs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12个。截止目前,我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通过qs认证21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29个。

4.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树立品牌信誉和形象。名牌农产品认定工作是现阶段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和保护知名品牌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荐农业企业参加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认定评选活动,“*早”商标于20*年获得了省著名商标称号,“*”商标20*年获得了省著名商标称号,“*早”商标2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同年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等商标获得了市知名商标称号。我县1999年获得了“*之乡”称号,20*年获得了*早原产地域保护标志产品;20*年获得“*之乡”称号。

5.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品牌支撑体系逐步形成。近年来,我县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品牌支撑体系逐步形成。20*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龙头企业总数6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1家。20*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28家,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91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6家,市级8家;县级17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较迟、基础较差、认识上有差距,农产品品牌还处于低、小、散的局面,竞争无序、规范不够,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具体体现在:

1、品牌认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品牌宣传推介的深度广度仍不够,全社会的品牌认识仍有待提高。部分生产经营业主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注重眼前利益,抱有投机心理,品牌创建、保护意识还不强,对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没有成为自觉行动。一些规模基地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经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基地,存在品牌与基地脱节现象。大多数农户认为创品牌与己无关。部分消费者质量品牌观念淡薄。

2、生产经营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多数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产量低,没有相对稳定的产量和供应能力,适应不了本地及周边市场的需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标准还不够完善,亟需提升,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三是市场化建设落后。目前我县还没有综合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要素保障不够有力。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建、培育、扶持农业品牌的政策还不够稳定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信贷支农力度不够,贷款担保等制约因素较多,农业企业融资艰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传统格局仍未改变,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农技保障不够有力。由于体制原因,乡镇农技组织网络不健全,存在农技人员不务农现象;务农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引种、滥用化肥农药、管理落后等问题较为普遍;农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高科技产品更少,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三是土地制约明显。一方面,农村土地分散到千家万户,难以有效整合,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还不健全,不利于农产品基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存在传统经营无效益、集约经营无资源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建设、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用地得不到有效解决,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

(三)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

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下阶段,我们要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培育、壮大和保护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支持做大做强品牌农业。

一要突出产业培育品牌。重点围绕茶叶、水果、田鱼、畜禽、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薰鸡、*粉干、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要提高质量争创品牌。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牢农业品牌发展基础。要制订简明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农业标准,广泛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图,推行生产记录制度,强制使用相关标准。要继续组织“绿剑”集中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等3个检测分站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自行抽检,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利用多种途径,推广应用植物病害和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治、各种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管理,通过监管来提高农民的质量品牌意识。

三要培育主体创建品牌。深入实施“强龙工程”,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的规范化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壮大农产品生产者规模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