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生态农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生态农业范文1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农村资源 物质再生循环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61-01
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在学到生态农业这个问题上,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现如今在污染无处不在、资源大量流失的形势下,生态农业就好比是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一定会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收获。
所谓生态农业,指的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合理利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的综合农业体系。创建一种非静态的均衡机制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环境的质量,通过这种行为,有利于把农村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因子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以便进行统一筹划、协调管理,同时对农村的土、肥料、农药、种子等众多生产因子进行统一筹划,并通过各种手段来节约资源,削减其消耗,从而保护生态农业所处的环境,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农村资源可持续使用的目的,促使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通过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究以及生产上的实践,不断推进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生态农业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融合是其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论探究以及生产实践。根据当前以及今后中国所处的生态环境可以看出,发展以及不断壮大生态农业是比较适合当前国情的,同时它也代表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农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内的生态农业也处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在人口逐渐膨胀、有用资源短缺以及所处环境不断受到污染的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很多好处,它不仅可以迎合现代人的种种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为后人保留了一定的资源以供他们生存、发展,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环境和资源、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达到三者之间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国内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总理以前就提出:“本世纪是达到国内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所谓的现代化农业指的就是较为高效的生态农业”,“应该将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两者融合在一起,与完善生产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和发展无污染农业融合在一起,将国内的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二、生态农业将会变成将来农业发展的主流
按照国内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采集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5年的时候,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新公司有1839家,产品数量为5077个,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合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公司为3695家,产品数量为9728个;产品实物总重量达到6300万吨,一年的销售金额总计为1030亿元,产品出口金额总计为16.2亿美元。随着绿色食品的不断普及,有机食品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根据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采集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5年的时候,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新公司有208家,保存身份的公司达198家,占87%左右,公司总数量为416家,产品数量为1249个,产品实物总重量达到66.9万吨;一年的销售金额总计为37.1亿元,产品出口金额总计为1.36亿美元;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占地面积是2483万亩。在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大的影响下,国内生态农业产业已经有了其最初的发展形式,同时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2005年的时候,有305家企业向上级申请成为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的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以上,所占的比例为18.4%;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国家级相关企业总数为192家,所占的比例为33.3%。和上一年比起来,2005年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企业增长为59.9%,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产品增长为61.6%;企业的总数量增长30.3%,产品的总数量增长为49.8%。相关人员表示,生态农业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
三、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是现展思想,主线是主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技术支撑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具备现代化的物质设备,使用的是现代化的经营方法及管理策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是整个现代农业实现的保证。现代农业能够全面的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上的作用,实现工业和农业相结合,形成产和销相一体的多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但是生态农业的生产是把资源的连续使用及生态的保护作为基础,按照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发展以及输入输出产品均衡发展等理论知识,使用系统工程的相关办法,依赖当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科学使用以及再生农业资源,注重提升太阳能的使用效率,完美体现其具有的特点,创建优良的资源循环系统,推进农业有序、健康的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相融合的目的。所以,生态农业是一个聚集知识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是农业不断发展的又一种方式。这两个在含义以及本质上是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的。根据“生活宽绰富裕、面貌整洁、生产壮大、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需求,把市场作为努力的方向,把利润作为重心,在发展的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保护,完美使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建立资源合理使用、健康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逐渐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四、重视生态农业相关技术的探究、使用以及普及
国内生态农业已大致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相关技术体系,然而该体系只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未来生态农业的探索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把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作为中心,加强和深化生态农业的理论知识;(2)加大农业生态技术使用和普及的工作力度,以便更好的为生态农业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将来国内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对技术策略进行调整以及技术创新进行开展,以建立一套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又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生态农业技术系统,同时还要在农村积极使用和扩大。
当代生态农业范文2
关键词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路径;浙江丽水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80-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对于促进农、旅战略性产业融合,推进农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具有重要意义。
1 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2011 年以来,丽水市陆续出台了《丽水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规划》等生态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明了发展方向。丽水市地处浙西南,位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界处,市域面积173万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盖率达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0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2013 年丽水市荣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近年,丽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状态下以民宿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也快速兴起。回归乡野、返璞归真的休闲旅游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旅游,而以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耕体验、生态蔬果采摘等个性化生态旅游渐成趋势。目前,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丽水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具有高关联度、产业链长的特性。一方面,乡村旅游是生态农业的传播纽带和营销载体,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灵魂,有助于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金融基础、人才基础,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存在耦合关系,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
2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特点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1]。在不同的产业内,产业融合会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2],主要分为3种方式: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产业融合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5类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还可以重叠交叉。
3 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掌握市场动态,明确农、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导向
丽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为主,绵延起伏、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丽水市政府关于生态休闲养生经济的定位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丽水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任何新业态都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展开生态农业与旅游市场的调查,摸清现状,掌握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要以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去研究产业融合问题,探索产业融合契机,寻找产业融合切入点;必须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场,挖掘旅游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共性,才能发掘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才能在掌握“农”“旅”2个产业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型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农、旅融合新业态产品。
3.2 整合资源,构建新型农、旅融合产业链
当前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4条路径[3]。通过对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的整合,满足旅、农融合需要以及新型业态自身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增强农业被动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在丽水山区快速兴起,但现在乡村旅游中“乐”的功能欠缺,过分依赖餐饮,项目建设出现同质化倾向。利用乡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态农业内容,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加快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设软环境,建立农、旅融合协调组织
乡村旅游是阻止农业衰退、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视乡村软环境建设,是实现农、旅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建设,丽水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服务环境等软环境仍存在“短板”,需迎头赶上。通过软环境建设,确立农、旅融合的协调组织,发挥组织效应。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电商平台,参与各种有利于营销的商业活动和组织,如合作社、协会、公司/企业等,是推动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手段,搭建平台,建立起基于政府、乡村、社会间有利于信任、规范、学习、创新的乡村社会组织,增强其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创新营销传播方式,完善有利于农、旅融合的市场经营制度
根据乡村自然景观和资源特点,以生态农业创意为特色,从生态、审美、康体疗养等角度创新营销传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园风光、花卉苗圃果园,特色养殖园、生态休闲庄园等,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此外,完善市场经营制度,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应通过银行贷款贴息的形式对农户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银行、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形式形成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资金需求的多层次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约关系,从利益角度来锁定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制定联盟之间的规则以及分工合作、运营的规章制度、各类商业活动的制度等,实现利益的锁定。
4 参考文献
[1] 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22):146-147.
当代生态农业范文3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生态农业;企业化生态农业;建设
1 贺州市八步区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情况
贺州市八步区位于广西东部,地处亚热带,属南岭山地丘陵区,在东经111°12'~112°03',北纬23°49'~24°48',东与广东连山、怀集、封开县为邻,南与梧州市苍梧县交界,西与广西钟山、昭平两县接壤,北与湖南江华县相毗,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9.9℃,日照1 587.3 h,降雨量1 550.3 mm,无霜期299 d。全区共有63万多人,总面积3 686 km2,境内河流密布,大小河流共404条,总长875 km,水力资源的蕴藏量达70万kW,可装机容量35万kW。丰富的农、林(果)、水电、牧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八步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经形成了以粮、林、果、菜、猪、禽为主的特色农业,为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现了百万头牲猪、千万羽家禽、亿万斤蔬菜下广东的好势头,为八步区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初具规模。
1.1 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进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骨干企业
农业企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八步区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使得农业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含量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八步区的农业企业化经营已具雏形。经过几年的发展,至2006年底止,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有223家,50万元以下的农业企业有619家。全区种养流通大户119户,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339家,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种植企业、养殖业、种养流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系列化的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企业。
1.2 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产品,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发展
根据八步区区委制定的“三带一圈”、“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生财,以财补林”等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创建和扩大名、特、优农产品的基地化生产,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体系,通过抓好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粮食、速生林、生态养殖瘦肉型猪、优质家禽、马蹄(荸荠)、三华李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通过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产品在生产面积、产量以及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形成了“猪―沼―果菜、粮”、“猪―沼―稻―菇”、“猪―沼―蚕―果”、“猪―沼―果―鱼+灯”以及“山上经济林―山下米粮川”、“生态富民小康村建设”、“果―灯―鸡”、“节水生态种植模式”等多种优良的生态农业模式,使八步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全国第一批农村100个电气化县(市)之一。现规划建设中小型水电站100多座,已基本建成42座,装机容量13万kW,在建电站45座,装机容量10万kW,水电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建设沼气池4.3万座,沼气池入户率41%,无公害水稻面积达3.99万hm2(复种),无公害蔬菜面积1.29万hm2(复种),三华李、青梅等无公害水果面积达6 000 m2,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户)达2 215个,无公害家禽标准化养殖场(户)521个,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企业化经营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数量型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求品质、重卫生、保健康的更为安全可靠的方向转变。发展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的安全性,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显得尤为迫切。发展安全农业,必须用科学的安全观加以指导。具体而言,就是在安全的农业基础条件下,保障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有效抵御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冲击,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业保障。 这就需要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农业集约化、精准化的路子。
2.1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相互依存
当代生态农业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旅游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81-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由传统农业类型向生态农业类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正日益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城市郊区的旅游观光农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农业形式应运而生,同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新模式,并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促进秦皇岛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观光农业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重要思想内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以及共同性原则3个方面基本原则。
2.旅游观光农业的内涵
旅游观光农业又称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其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2]。
二、秦皇岛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1.多样的农业产业类型,为秦皇岛市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提供基础条件
目前,秦皇岛已初步形成了粮油、蔬菜、畜牧、水产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和集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社会化服务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8%[3]。
2.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秦皇岛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拥有长城、滨海、生态等良好的旅游资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南戴河旅游度假区、昌黎黄金海岸等40多个旅游景区独具魅力,每年吸引上千万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3.秦皇岛市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农业的要求
旅游观光农业能使秦皇岛市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农业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使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具有旅游观光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旅游观光农业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秦皇岛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秦皇岛市旅游生态农业的典型范例――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
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北戴河,距京沈高速公路北戴河引线500米,东与联峰山公园唇齿相依,西与南戴河风景区隔河相望,南与海滨浴场襟袖相连,交通便利,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也是您接触自然、深入生态的理想场所。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占地面积3600亩,依靠高科技农业,突出农业特色,现已形成了产品系列化、种养生态化、环境园艺化的高效农业生产格局,成为全国首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AAAA级景区。
四、秦皇岛市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取得的综合效益
1.促进秦皇岛市农村人口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旅游观光农业不仅需要懂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还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作用和示范培训,能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同时,旅游观光农业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行业,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游客。通过城乡居民的互动,促使农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自身素质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2.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强秦皇岛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旅游观光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利用独特的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及农村乡村文化生活,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休闲度假。为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必须以当地农业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为基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形成特色和规模。因地制宜的发展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的可观赏性,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了贡献。
3.提高秦皇岛市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为社会带来5个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农业旅游观光还可以带动与旅游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使乡村旅游接待地与周边地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旅游的产业链,扩大了产业面,形成了产业群,并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秦皇岛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并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取得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收益,为秦皇岛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当代生态农业范文5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成效;制约因素;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83-01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南部,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区过渡地带,是一个农业生态环境薄弱、农村人多地少的山区内陆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6%。1988年,纳雍县隶属的毕节地区获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拉开了全面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序幕。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客观因素制约,以及历史、人为因素影响,纳雍县农业生态环境欠账多,农村经济的增长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高消耗为代价。农业生产对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纳雍县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1 纳雍县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1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内容
依托纳雍县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纳雍县农业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适宜区域发展2万hm2高山有机茶叶、2万hm2特色经果林、2万hm2优质牧草、4 000 hm2特色中药材,逐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生态化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样板、建基地、树典型、突重点,在规模、规范、生态化上取得突破,逐步向高质量、高效益和生态化、产业化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向无公害、有机和绿色食品迈进,突出抓好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珙桐之乡、玛瑙红樱桃之乡的建设。
1.2 政策优势
纳雍县煤炭资源富足,储量大、分布广,是织纳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由于煤电开发,导致水源污染、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开裂,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造成空气污染和粉尘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毕节市每年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中专门安排煤矿矿区经济结构调整及后续非煤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扶持非煤产业发展。纳雍县建立了生态建设基金,加快全县生态农业建设步伐。生态建设基金10%作为企业生态治理修复基金,90%用于规模茶叶、经果林、草地畜牧业工程建设,无偿提供种苗,对规模种植达到133.33 hm2以上的,每年补助粮食1 500 kg/hm2,连续实施3年,对育苗企业和大户实施补助,对建设贷款进行贴息。
2 近年的建设成效
2.1 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全县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5 620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9%,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6.67 m2。全县479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25个乡镇通油路,加上通组路、茶山路、林山路、田间机耕道建设,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全县乡镇“农三站”建设基本建成,县土壤化验室、农产品质检中心、动物疫控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有力地改善了该县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2.2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1.32万hm2,人工种植牧草累计8 333.33 hm2,特色经果林种植面积达到8 666.67 hm2,有效提高了全县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2.3 农村能源利用实现新转变,农村环境明显改观
全县农村能源实现由单一烧煤炭为主向煤、电、气并用转变,大力推广节能灶、节柴灶等节能灶具。通过沼气池建设和“一池三改”等新型能源的推广应用及新农村建设“三清六改”的大力推行,大量减少了农村“三废”对环境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3 纳雍县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制约因素
3.1 有限的资源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纳雍县境内地形地貌以高原中高山地和丘陵为主,山高坡陡,河谷深彻,相对高差大,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46.67 m2,耕地资源有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茶政策的落实,土地资源日趋减少,严重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
3.2 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投入资金有限,投入标准低,导致管理、维护不到位,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发展[1-2]。
3.3 农业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生态建设缺乏科技支撑
近年来,由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等多种原因,全县农业技术队伍人员总量不足,农民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很低,加上现有农技人员技术老化,不能满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挪作他用现象严重,农业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生态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4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态农业建设进度迟缓
据调查,纳雍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年,人口总体素质普遍不高,农民接受先进科技能力较弱。加上部分群众观念落后,发展意识薄弱,制约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推广应用,延缓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
3.5 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
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周期长、效益低,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农业投资积极性不高[3]。地方财政人均收入水平低,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的比例更低,生态农业投入不足,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
4 推进纳雍县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4.1 提高认识,创新观念,建设新型生态农业环境
要提高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民生福利基础工程来抓,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4]。创新工作思维和观念,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建设积极性,逐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规范、科技、生态化水平,提高农业总体效益。
4.2 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投入
建立政府投入牵引,社会、金融各方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建立财政、涉农部门资金统筹安排、协调投入机制,不断提高资金的规范管理和投资效益,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大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县外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4.3 建立健全支持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体系
要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贷支持、税收、价格调节等方面支持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多环节支持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所的联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4 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在全县形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大气候,实行农业生态环境领导及部门负责制。加大农业污染源治理,减少废渣、废水、废气排放,强化“三废”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5 参考文献
[1] 李强.贵州推进产业生态化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与当代,2010(1):12-15.
[2] 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22-126.
当代生态农业范文6
关键词:东川;生态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01-1
东川是我国著名的铜矿主要产区,素有“天然铜都”的美誉。历史上曾是山清水秀、五谷丰登的富庶之地。由于长期的无计划开采导致森林被毁,加之境内地质古老,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层破碎,地表起伏显著,岭谷高差悬殊,土壤侵蚀严重,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样的生态系统破坏,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短时间内也是难以恢复的,所以,东川农业开发的主线便是: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
1 东川农业生态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东川全区国土面积1859.7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32%,大多数区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民收入也很低。依照耕地的水资源来看:东川区的绝大部分地域不但可耕地质量差,而且可耕地的面积也很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小江流域,由于发生了地质灾害,使本区自然环境向着“沙石化”方向发展,使河谷两岸逐渐变成秃岭荒滩,土壤奇缺,土层覆盖很薄;东川由于植被破坏很严重,加之干旱少雨,雨季暴雨集中,全年雨量分布不均匀且可开发利用效率低,部分地区每年大量的人和牲畜面临饮水困难,很多耕地受干旱威胁,水资源缺乏将严重限制东川的开发。根据环境条件来看:东川地区生态环境很脆弱,小江流域有泥石流沟116条,是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地质灾害频频爆发,土壤大量流失,河流含沙量急剧增加。从东川农业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东川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标准低、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究其原因,根本的问题在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农业发展思路不够开阔,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没有形成一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2 推进东川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化相结合的方法
2.1 加快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东川生态小城镇的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加快东川小城镇发展的步伐,让东川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拥有小区域的依托,从而形成以农业产业化技术、深加工、流通、信息以及人才等为中心的农业与小城镇发展模式。这样一来就会让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民的贫困和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工业化,是形成东川农村经济增长中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办法。
2.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推动东川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需要正确把握和引导市场的需求进而奠定特色品牌,使农业结构调整创新,生态和经济从一个单一的粮食生产中扭转出来,面向森林生态系统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1)积极推广适合当地特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
(2)按照“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增收保稳定”的基本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方针,坚持以市场作为导向,以科技作为动力,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与养殖业。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工作,搞好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
2.3 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农业部门要发挥强处,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坚实的产销关系,逐渐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体制,使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着重培植一批有市场前景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农副产品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要以上档次、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实现向加工成品型农业前进。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企业走以农户为基础,企业为龙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闯市场,共同发展的路子,实行集团化经营,培育出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并且受消费者欢迎的名牌产品,因而形成批量、形成规模、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
2.4 强化农业施设的基础建设
(1)以加强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东川水利建设必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灌区节水灌溉为重点,改变大水漫灌的现象,更好地利用在该领域最先进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而必要的山区水库建设,则会增加径流的调控能力,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
(2)大力发展以沼气为龙头的农村能源体系建设,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植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加快东川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逐步实施“信息入乡”工程,拓宽信息采集和服务范围,逐步建立起覆盖区,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重点农户的农业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延,刘芳.吉林省发展循环农业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生态农业,2011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