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安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生态安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生态安全

农业生态安全范文1

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生物之间的互相生存供养,由此而形成的某种规律。这是人和生物还有环境,这三者之间,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进行的能量互相交换,以及因地制宜,由而建立不同的农业结构来进行发展,这是有着较高效率的,没有危害作用的,能量互相转换的模式。生态农业同时也是将各种各样的生物的生存互相联系起来,由此而做到生物与生物直接的能量互换或者互补。生物和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环境能够作用于生物,同时生物又能回馈于环境。生物与环境这两者之间,即使互利互助的关系,又是互相制约的关系。生物与环境这两者的关系,就充分表现了生态农业这一概念。

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它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的集合体,是农业生产体系,是人工生态系统。我国的生态农业包含了很多的成分,层次和部门,由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由此而形成了复合农业系统。在上世纪年代,生态农业主要就是实行粮,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和机械的投入等等,而进行的。生态农业是综合性的一种生产体系。

2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是关系到农业整体质量提高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也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生态农业有很多的功能,并且生态农业是我国,目前为止,有效的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手段之一。生态农业能够安全有效的生产出食品,而不是含有危险物质或者某种物质严重超标的食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农民将得到更大的收益,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可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从而为维护粮食与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二是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的农业都是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严重的危害,由于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使得对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让农业生产力造成下降。生态农业从传统的农业方式进行转换,注重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使得农作物病虫害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让农业用水和农业土壤得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从而起到保护农业生态的作用,甚至起到回复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安全食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安全食品市场的兴起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全食品的发展必然势头愈猛,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实施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省、强国大有裨益。

3 相关对策和建议

3.1 做好发展生态农业基础工作

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开发要认真对待,国内和国外的对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要仔细了解并且制定计划,然后进行研究。主要是动植物的资源研究。

3.2 加强领导

把发展和开发安全食品摆上日程,加强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实施步伐,坚强这一方面的领导,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由此做到高效生态农业。

3.3 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今后生态农业更进一步的发展,要广泛宣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倡导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引起更广泛的重视,提高全民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知识。要全面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觉性。

3.4 抓好试点

由现在的关于农业生产的企业来看,为了发展较好的农业生产,将关于高效生态农业的试点,以及农业方面的项目,全部都进行了重新而又全面的计划,以方便今后在生态农业示范县进行实施。在建设各种促销手段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开拓市场,因为抓好安全食品的销售环节是重中之重。其中,可以建立出口商标,可以创立品牌和可以举办展览会等等手段,由此而来提高。

当然,食品安全开发时需要多重力量的,仅仅只是农民和企业是肯定不能满足的。食品安全开发还需要各阶层的政府和国家机关提供一定的帮助,将发展优秀的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开发相互结合,由此形成优秀的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开发相辅相成。培育为安全食品生产加工服务的配套产业。这些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肥料业、农药业、种业等。

3.5 全程监控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之所以需要进行全程监控,就是因为农业生产需要全程,每个环节,都要清洁生产,都要操作规范化,一是对于农业生产之前的管理,要做到事无巨细;二是对于农业生产之间管理,也要做到事无巨细,即要强化农田生产过程的农事操作;三是对于农业生产之后的管理,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事无巨细。总之,全程监控,就是需要对农业生产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控,由此维护好食品的安全。

农业生态安全范文2

【关键词】Spmis系统;运用;意义;关系

一、农电生产标准化作业支持平台(Spmis系统)运用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不断推进,县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起点低、人员结构复杂和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基层单位基础管理仍然比较薄弱,制度落实很不到位,执行力不强,农电队伍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仍然存在,安全管理还存在较大风险。如何不断提升生产人员的安全工作水平,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有效管控作业现场,是摆在管理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农电生产标准化作业支持平台(以下简称Spmis系统)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机通讯技术、逻辑关联技术、电力作业技术流程业务模块等,实现了照相、录音、逻辑控制和无线通信等功能,是信息化办公在生产领域新运用,固化了作业流程,规范了作业行为,达到电力生产作业的“可控、能控、在控”的目的。

在目前安全生产工作水平还未达到规范自觉的情况下,正确的运用农电生产标准化作业支持平台,能使生产人员的安全工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实现在生产过程中人的作业行为与工作组织措施、安全技术措施的正确有效的执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二、Spmis系统的运用及管理过程

Spmis系统平台安全效能的发挥,主要是依托对现场作业全过程进行控制,对设备及人员的行为全过程进行管理,这是保护作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1.Spmis系统是以安全工作规程、规定、文件及相关规章制度等为依据,进行应用程序的编制。程序编制时对相同类型的工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江西省电力公司电气两票管理规定》的要求,固化了系统流程,统一了操作程序。按照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应用流程由现场勘察、绘制停电区域图、填票、审票、签发、打印下载、许可、现场作业、终结上传等环节组成,执行过程中不得擅自修改或跳项,明确了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同时依据工作流程生成可执行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控制卡。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在该程序设计中得到了充分执行。

2.标准化作业流程控制系统是执行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的关键。Spmis系统利用手机通讯技术,将系统生成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导入手机PDA系统,作业每一个操作流程都会在手机PDA系统显示,它将按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引导作业人员按要求执行,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等每一项安全技术措施都需经执行、拍照方能进入下一个步骤,现场作业手机主动引导及控制员工作业,不再担心违章作业,可以放心工作,现场作业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和监控。

3.Spmis系统音像等数据实现了共享,是现场有效规范和监控现场作业人员行为的保证。通过工作手机将逐项工作过程摄取的数码照片和录音传回数据监控处理中心,真实地记录了施工人员在现场的作业行为,并将其置于江西省电力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十二地(市)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九十六个县级供电公司安监部;三级管理人员的视线中,有效督促作业人员在现场作业时的自我约束能力,达到了不断规范作业行为的效果。

4.实现标准化作业闭环管理,有效提升标准化作业质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Spmis系统整个流程相关责任人必须通过各自帐号及密码才能进入平台,各级人员通过网络远程审查填票质量,审查执行图片评价执行质量,能及时反馈给操作人员,从而不断提升标准化工作质量。

三、Spmis系统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

2011年江西赣东北供电公司所辖六县公司开始试推行Spmis系统,成立了Spmis系统应用领导小组,根据职能划分,安全监察质量部是开展Spmis系统应用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系统应用工作的宣贯、培训、推行等工作。工作初始阶段,因该系统流程较复杂,执行人员短时间内不能熟练掌握,运用效果不佳。经过初步培训,执行人员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点到多点,从不停电到停电作业,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及运用,大部分基层生产人员已基本掌握了该系统运用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逐步推广。

在实施Spmis系统过程中也遇到种种困难,由于各基层单位人员认识不同,有的认为使用Spmis系统是额外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对Spmis系统持怀疑态度,感觉又在搞什么“新花样”,干这活即花钱又遭罪。有这些想法也是很正常的,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相对纸质“两票”来说,确实存在操作繁琐问题;同时,因为人的行为及思绪习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惯性的做法,比如有些人从事地面工作时不愿戴安全帽,戴安全帽也不会扣好下颚带,杆上作业时不使用安全带的后备保护绳,验电及装设接地线时不使用绝缘手套,上杆时直接携带工器具等,即使有些人想改变这些习惯性违章的做法,但大家都这么做,怕麻烦、图省事、抢时间,没有外来因素的干预很难得到根本纠正与改变。Spmis系统拍照留底的痕迹管理,把作业人员每一个关键性动作都置于各级管理人员监督之下,促使他们不得不按规范的行为开展各项工作。运用初期,系统反应出习惯性违章还不同程度存在,“两票”合格率低,运用率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公司制定了《Spmis系统应用奖惩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应用管理,要求全公司10KV及以下配网检修、抢修、倒闸操作和网改、业扩等施工作业都要使用系统开电子票,未使用者按照无票工作处理;各单位管理人员及工作票“三种人”必须熟练掌握Spmis系统的应用;同时细化了Spmis系统填票要求,落实了考核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赣东北公司所辖县公司Spmis系统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作业人员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习惯性违章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四、Spmis系统应用的培训

农业生态安全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 绿色食品 农产品安全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养生。这一日渐吸引大家关注的产业,越来越被中国众多企业所重视和参与,甚至连美国大使都在淘宝卖起了大樱桃。从联想注资3000万进军新农业开始,这块曾经悄无声息的领域开始热闹起来,究竟生态农业有多大的魅力,让众多商界大鳄们趋之若鹜起来?

那么,生态农业在中国有着怎样的机遇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为中国农业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群体,生态农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古语有云,食色性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口腹之欲”,无论菜系还是街边小吃,民以食为天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然而,在今天,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从婴儿毒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到人造假鸡蛋,再到转基因食品充斥超市柜台,人们发现自己每日入口的食物居然没有任何安全保障,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业产品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外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吸引国人的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国外农产品的种类丰富,还因为对国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更多的信心,而这一片不应该称之为蓝海的蓝海,人们的需求越积越多,市场机会越来越大,为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预备着发生的前提。在社会大环境中,一方面是环境的肆意破坏,人们生存环境的日渐恶劣,环保意识的大激发和污染恶果的不断凸显,另一方面是国家大环境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加大治理污染企业力度等一系列举措,生态一词越来越不容忽视地跃入商业意识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速,中国制造在风靡全球的同时,在产品安全和污染的层面越来越多地遇到挑战。国人在大范围的抢购香港奶粉的同时,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同时,也在期待着中国生态农业的崛起。

那么,生态农业在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

生态农业对于投入成本要求较大,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基础支持前期运作。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成本可以说是众多挑战中相对最容易解决的一个难题了。因为生态农业有着相对较长的投资回报期,且受到自然环境和气候资源的限制,这就要求投资人对投资回报期要有相对的资金和时间准备。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化学品的限制严格,这就需要有安全有效的技术和流程来控制生产过程。无论是杂交水稻还是化肥农药的普遍推广,亦或是种子品种的控制,都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同时给消费者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广为人知的。然而如何能够在有效控制产量的同时,又能控制化学药品的投放和农业产品的食品安全,无论是在流程上还是在合作方式上,这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挑战。当今中国工业污染的普遍存在,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中国目前还处在污染治理的初期,重工业严重地区,土地污染,农作物同时亦受到严重影响,畜牧业产品也因为工业污染带来的影响而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健康。污染的治理一直都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生态农业能否在中国良性发展,中国的污染治理依然是其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为追求短期利益驱使生产者不顾及农业产品安全,有悖生态发展要求进行生产,这也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无论是注水牛肉,毒奶粉,还是假鸡蛋和人工酱油,抑或是福尔马林浸泡仿佛便于运输的水果,这种种因为短期利益趋势而进行的短视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更加伤害了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信任和消费热情。如何控制生产过程的安全健康从而挽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不容忽视地面临着这一挑战。农产品的产量也是影响生态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对于自有渠道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他们面临着短期利益驱使的同时,还面临供应需求的压力,一方面要保证采购商需求的满足和保持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为节约成本,一系列的“人造”产品不断涌现,媒体越来越多地曝光其中的极端例子,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业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系列农产品问题引发了国人对农产品的信任危机,一方面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大家也期待着能有一种购买方式和渠道能够保证他们的健康权益。每天媒体都在曝光各种农产品安全隐患和引发的事件,这更是让国人对中国农产品产生了不信任。

那么,生态农业在中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在中国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作后盾。相关生态农业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能有效调控和监督农产品安全,而政府这个中国最大的中枢“企业”,在生态农业这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生态与否,很多时候取决于大环境,而大环境却更多地受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政策扶持将会是生态农业企业的一大助力,极大地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推广成本。中国目前的农业虽然以小规模农户为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农场主和大规模作坊也已成为主流趋势,商农合作对于中小型生态农业投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方面节省技术和土地等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降低管理成本,只需要一套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就可实现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参与生态农业的企业在与农户直接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节省投入成本,又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农户本身对农产品的质量负责,在农商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合作模式和供需协调,实现双赢。与此同时,采取适当方式对生态农业产品进行适当宣传,也是生产商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宣传对于消费者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是让大众了解产品的终极途径。对于生态农业来说,透明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大众了解生态农产品,接受生态农村产品,这块绿色商业才能蓬勃发展起来。让消费者参与到生产环节,让他们对每一步加工都放心,保证生态农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透明公开,允许消费者的参与和监督,这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体验营销就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参与到生态农业宣传中来。体验营销可以让消费者直接深入到生态农产品的第一线,甚至可以加入种植养殖,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家庭作坊,农场认领等体验营销方式来直接激发口碑,而口碑传播又能直接促进信任,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方式。

在生态农业的运作环节中,快速反应的供应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农业的品质保证在于它的绿色安全,输送及时,方便卫生,而如何使生态农产品一方面能够有序且迅速地提供给消费者,另一方面没有库存积压,及时输送产品到指定渠道,对于企业来说,是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从供货到送货,这一系列的环节都要求着生态农产品企业要做到高效精确,能够及时地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并第一时间协调供货。这就要求生态农产品企业要有着敏捷精悍的供应链系统。而优秀的渠道管理又是生态农业在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保障。如果一个企业有着优秀的经营渠道,能保证自己的农产品第一时间进入消费者手中,那将大大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保证服务时间的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时间要求。农产品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不仅仅是在消费者的餐桌上,更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独特需求,尤其是生态农业产品,更是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客户需求,而在拥有优秀渠道经销的前提下,及时的物流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企业的物流足够迅速精准地送达渠道和客户,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当企业的生态农产品被广为接受,越来越多的人信赖和购买产品后,售后服务就成为了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农产品的售后服务不像电子产品售后服务一般及时和可量化,农产品的售后服务一般可以概括为对于自身产品的监控系统的一个环节。

在生态农业中,资金技术合作是一个基本条件,如何使自己的农业产品真正实现生态?是单纯的靠天吃饭?还是依靠技术实现新农业生态?中国农业目前一大部分实现机械化种植,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出抗旱抗虫的生态农产品,最高限度控制自然风险,这是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关注的又一个关键点,也是生态农业企业要面临的一大挑战。吸引国内外的农业科研成果,广泛运用于企业农业产品的同时,一定保证产品的原生态和安全,因为这是生态农业产品的立足点,是基础,是绝对需要被保证的,需要严格的鉴别科学成果并运用才能实现生态安全和取得消费者信任。

中国的生态农业虽然面临从环境污染到信任危机等等的严峻挑战,但是它所面临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现在国内的农业环境受到很大挑战,但满足了国人生活需求的同时,却带来了质量的负面影响,而在这一条件下酝酿出的对生态业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显露出广大的市场,而面对这块市场对于企业所需求的全新的监管结构和技术需求,将是未来生态农业企业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最终,谁能攻下这片硬土,都将改变农业市场的现状并成为最后的赢家。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农业[M].气象出版社,2003.

农业生态安全范文4

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机遇和优势

1.1 政策机遇良好

2010年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循环农业以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为前提,以沼气为纽带,将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态循环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3 农业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奇台县气候条件独特,光热水土等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宜农土地200万(667m2),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63万(667m2)。适宜生产优质小麦、玉米、啤酒大麦、裸仁南瓜、打瓜、豌豆、糖料甜菜、油葵、高淀粉土豆、各类杂粮、辣椒等各类蔬菜。粮草充裕,畜禽养殖规模大,年内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310万头(只),出栏牲畜206.7万头(只),家禽1100万(羽),是做大做强生态循环农业的天然宝库。此外,奇台县距首府乌鲁木齐仅200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

2 奇台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奇台县现有户用沼气池6734座,完成“改池、改圈、改厕”配套建设4200户,建成生态温室3000座,生态家园生态循环经济示范村5个,温室沼气生态示范户260个,2010年将新增700户。主要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和“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使沼气、标准化养殖小区、无公害基地和沼气“四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为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如金奇万头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奇台县鑫源种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总容积为1600 m3,每座大中型沼气池年产沼气21.5万m3,可为300户农民供应清洁能源,年节约煤炭585 t,年产沼液1.4万t、年产沼渣661 t。通过加工转化,使畜禽粪便得到集中处理。奇台县秸秆还田量为872 t,堆肥量为9.1 t,秸秆青贮量达到14万t,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4万(667m2),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667m2),以上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了不合理使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认识不够.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到位,还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意义,因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愿望不够强烈。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尚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能涵盖“生态”、“循环”全部内容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2.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2008年开展的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现今种植业污染主要有农用地膜、化肥和农药。地膜年用量13.7 t.残留量1.95 t;农田化肥年使用量462 t,使用量仍然偏高;养殖业污染表现在农村人畜粪便的处理方面不到位,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2.2.3 秸秆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

奇台县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年秸秆产量为24.6万t,因各种原因,部分作物秸秆被焚烧、随意丢弃,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用作其他方面的有163.1 t,因此。秸秆循环再利用空间比较大。

3 奇台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3.1 制定发展规划,理顺发展思路

按照奇台县委提出的“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以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产品为着力点,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和无工业“三废”污染等条件,高标准、规范化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2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技术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采取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发放资料等方式,深入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引导群众树立生态安全和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体系

结合奇台县气候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研究总结利于本县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将秸秆还田、生态沼气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无害化处理技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整合集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4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结合牧民定居工程,继续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一次性规划,让牧民长久受益;结合日光温室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的发展,推行“畜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要以沼气清洁能源利用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沼气建后服务体系,提升沼气池运行水平和质量,发挥其联结畜禽养殖、温室蔬菜种植的作用,促进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沼气、沼液和沼渣,解决农户炊事照明用能需求,清洁、卫生、无害化的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肥料,保证农产品品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此外,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探索并推行“农作物种植一畜禽养殖一畜产品精深加工一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模式、“畜禽养殖一粪便一沼气一有机肥一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农作物秸秆一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多种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3.5 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生态农业品牌

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环节,创造满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重点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操作,推行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及机械防治技术,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使农产品达到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中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证,开展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确保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生态安全范文5

关键词:生态;农业;战略

一、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相协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效农业,使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下,通过种、养、植、深加工、农工贸并举和产加销一条龙形式,促使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围绕区域化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和基地连农户形式,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使农业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生态动态平衡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生态农业产业化按照市场经规律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有机结合。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吸收各种农业发展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化技术手段,因地制宜的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高效、安全、无害农产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产业化不仅囊括了农业产业化的全部内涵,并赋予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强调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即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提倡与产业多样化并存,尽管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为适应市场及生态环境风险,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提倡产品生产与产业多样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控实现结构的“柔化”,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对外界经济环境(市场)风险的耐受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强调产业链条的有效对接,实现清洁生产。即要把整个区域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产业交织网络,进行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

3.更加注重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即在倡导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建立与规范环境友好的(双赢)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确保生态产业的生产效益最优化。

4.强调产品的品牌化,在注重健康安全化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基础上,倡导实行名优特品牌战略。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化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比重小,只占整个农业产值的10%。二是水平低,效益不高,处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面小四是生态技术体系不完善……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生态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首先,生态农业维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净化污染,调节气候,为城市的生存空间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生态农业提供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提高了食品的安全系数,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这些绿色食品不仅包括农业的粮食、茶果,还包括林、牧、副、渔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品;再次,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精细农业,生态农业及其产业链可以吸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趋向饱和、农村耕地面积扩大有限、复种指数难以再提高等严峻形势下的各种矛盾,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农业资源,更避免了在当前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失去土地及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民工就业不稳定而成为新的贫困阶层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综上所述,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安全健康的粮农产品,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污染,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如何使荒芜的土地、凋敝的村庄、萎缩的农业重现生机,不再以牺牲农业和农村来推进城市化是当前传统农业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在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任何时候都要大力发展的第一产业,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时期的老路。正确认识农村发展的潜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走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农村自有广阔天地”这句话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另有一番新义。

参考文献:

[1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编号:2002-2-3-54

[2张涛.《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南京农业大学经贸

[3刘成果.《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态安全范文6

关键词:有机农业;粮食安全;生态环境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必需品,更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诸如耕地的数量以及质量的下降、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会影响粮食的数量,也会通过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加大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在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中,有机粮食生产因其独特的理念、管理体系和生产方式而成为非常有效的选择。有机粮食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识与销售以及管理体系都有严格的监督措施。有机粮食生产不使用农药、化肥和化学添加剂等,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粮食,因此有机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1粮食安全与影响因素分析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完善,其内涵被完整地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这个表述对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理解,即不仅在数量上要求获得足够的粮食,而且在质量上强调既安全又富有营养,把粮食安全从数量安全提升到质量安全。现代粮食安全包括四层含义: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图1)。粮食的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为日益增长的人口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涉及到居民粮食安全(买得起和买得到)与国家粮食安全(总量供给与分配)。目前中国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耕地的数量质量、种子的品质、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物质、农业基础设施、气候条件、国家对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粮食的产量构成重要影响。耕地是生产粮食的必须生产要素,耕地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为此中国制定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最低耕地要求。研究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可使粮食增产0.88%[2];此外优质耕地的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贫瘠耕地的粮食产量;优质良种必然能够提高粮食产量,通常良种具备抗病、抗虫、高产等特征,因此能增加粮食产量。研究人员通过对杂交水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杂交籼稻平均产量为7.720t/hm2,比常规籼稻高11.72%[3];就化肥而言,增施化肥是增加作物产量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学者经过相关分析发现,粮食的单产和总产与化肥用量的R2值分别达到0.9818和0.9591,均呈极显著相关性[4];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灌溉设施等也会增加粮食的产量;气候条件比如干旱、洪灾以及暴风雨等一些自然灾害都会对粮食的产量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此外国家对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会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粮食产量。粮食的质量安全,是指生产的粮食要具有较高的营养质量和安全质量,必须是纯天然、无污染、高质量、安全营养的健康食品,涉及到粮食的品质。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包括转基因种子、农药与化肥的超标使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污染及土壤、大气、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粮食的质量下降。中国对转基因产品持谨慎态度,长期食用转基因粮食可能导致人体基因突变、诱发癌症;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物质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的污染、土壤的硝酸盐以及重金属含量加重、大气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最终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一个污染的环境中生产出的粮食的质量肯定会含有各种农药残留,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致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不仅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着人体健康。粮食的经济安全,是指农民要通过从事粮食生产有较好的经济保障,即要使得粮食生产者有利可图,确保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影响粮食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农业政策扶持,即国家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要关注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对粮食生产者进行补贴以及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等,这些政策有利于改善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农民获得粮食生产的平均利润,最终真正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的生态安全,是指粮食本身没有污染和生产过程不造成污染,即在粮食的生产过程中不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能够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粮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农药化肥等一些化学制品作为投入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只有粮食本身没有被污染、生产过程也没有被污染、生态环境没有被破坏才能促进粮食的可持续生产。各因素对粮食生态安全的影响见图2.总之,全面意义上的粮食安全既有基于单产和一定种植规模的数量要求,也有基于安全的投入物质和健康土壤的质量要求,还有基于良好自然环境的生态要求以及基于对生产者充分激励的经济要求,只有充分理解粮食安全的真正内涵,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2有机农业的基本理念与行为剖析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通过化肥农药的禁用、作物间作轮作、物理和生物方法治理病虫害,施用有机肥料、禁用转基因品种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以使产品可追溯,经由第三方认证等制度体系,不仅向人们提供了健康的食品,还传播了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有机农业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识与销售以及管理体系都有严格要求,在整个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中均实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之路,强调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其过程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准则,其中对于产地环境的要求、转换期、种子和种苗选择以及病虫草害的防治等都有明确的界定和方法,以此来约束和规范有机生产者、加工者以及从事有机经营或销售人员的行为,其建立的管理体系为检查、认证、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最后,有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强调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确保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利益。

2.1有机理念的涵义分析

有机农业四大原则表述了它能为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做出的贡献,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目标,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原则要求有机农业应当将土壤、动植物、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加以维持,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健康的土壤可以生产出健康的粮食,而健康的粮食又是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的保障。生态原则要求有机农业应以生态系统和生态循环为基础,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而以使用有机肥料取而代之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如轮作、间作、建立缓冲带和减少耕作等措施,从而建立生态系统内稳态机制,提高生态系统的效率,保证了生态安全。公正原则要求有机农业以共享环境和生存机遇的公平为基础。应当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公正,用一种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方式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公正”要求生产、分配和交易的系统都是公开透明、平等的,而且需要考虑到真正的环境和社会成本。关爱原则(谨慎原则)要求本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管理有机农业,以保护人类以及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福利,同时保护环境。有机农业对于新技术持一种谨慎负责任的态度,它拒绝一切不可预测的技术,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影响人的健康。

2.2有机行为分析

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及利用生物多样性、轮作、间作、缓冲带和减少耕作等措施,建立生态系统内稳态机制,挖掘系统内部资源,帮助保持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生态安全。有机农业采取与自然融合的耕作方式,强调尽量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主张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主张通过轮作、机械除草等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有机农业还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确保双方所需的能量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即根据土地的承载力确定养殖的牲畜量,防止出现“公地的悲剧”,以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有机农业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它强调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持土壤的长期生产力、采取一些轮作套作等耕作方式以及人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了生产体系以及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有机农业对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研究

有机生产既有利于粮食的质量安全,也有利于粮食的生态安全,对粮食的经济安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机农业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见图3。

3.1有机生产对于粮食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

有机粮食生产禁止使用农药,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农药接触,从而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安全。当前中国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且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末端,由于粮食中的农药残留很难被分解掉,最终会通过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循环以及食物链进入人体,使农药残留富集在人体中,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相反,有机粮食种植推荐使用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粮食中农药残留量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粮食的安全性。有机粮食生产要求特定的投入物质,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因此土壤中的硝酸盐、重金属等各种化学物质含量都会下降。研究表明,粮食中高含量的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硝酸盐也能削弱血液的携氧能力,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5];化肥中的重金属通常比土壤中重金属有较高的可溶性,容易被粮食吸收,因而危害更大,由于重金属不易被消化,长期食用这类水稻,重金属会在人体内积累最终引起中毒,危害人类健康[6]。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在常规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连年施用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累积,从而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而有机粮食生产禁止使用化肥,可以降低这方面对粮食的污染。在对有机水稻和常规水稻的安全性研究中发现,有机稻米中所测得的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的限量标准(除Cd),而常规稻米中As、Cr、Hg、Pb、Cu5种重金属平均值含量分别是有机稻米的10、1.8、6、2.9和1.2倍[6]。不难发现常规水稻的重金属含量均普遍高于有机水稻,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有机稻米的安全性高于常规稻米。有机农业的关注焦点在于土壤,只有健康肥沃的土壤才能产出丰富健康的粮食。研究表明,每增加0.1个百分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就可释放600~800kg/hm2的粮食生产潜力[7];常规农场在转换成有机农场后,同以前相比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碳储量明显增加了,有机农业比常规农业表现得更出色,同时有机农业也可以促进土壤中的生物活性,保持土壤质量。总之,使用有机肥不仅可以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而且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可以将一些物质转化为农作物可利用的养分及有机质,此外,使用有机肥料还可以通过土壤生物的协同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粮食的产量以及质量。

3.2有机生产对于粮食生态安全的保障作用

有机粮食生产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从而减少氮素淋失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了对地下水以及土壤的污染,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且有机农业可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水土得到了保持,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或恢复,使粮食能够吸收到清洁无污染的水分,生长在一个健康的没有被污染的土壤环境中,从而可以向人们提供无污染的健康环保型粮食。有机农业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能源的消费,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土壤侵蚀,增加碳的存量等。由于有机粮食生产禁止使用化学制品以及大型机械设备,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明显降低,有利于环境的保护。Dalgaard等[8]估计,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降低农业源CO2的排放,在丹麦如果将常规农场全部转换成有机农场,那么农业生产中能源的消耗以及N2流通的减少可使该国家整个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13%~38%。有机农业能够改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持水循环、稳定水文功能、维护集水区的植被调节和防止水分流失及促进土壤生成和保护、减少土壤肥力的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等多种经济价值[9]。李现华等[10]在内蒙古磴口县分别就常规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发展有机农业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如益虫数量的增加,其中七星瓢虫最为明显,另外蚜虫的虫口密度降低,益鸟等生物的数量有所增加。总之,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以及土壤的生产力。有机农业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它不使用农药、化肥和化学添加剂等,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并且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长期的粮食安全。一个健康的环境必然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粮食,从这方面讲有机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安全进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3.3有机生产对粮食经济安全有重要作用

有机农业能够增加有机生产者的收入。这主要是因为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手段防治病虫害,取而代之以人工劳动来完成诸如病虫草害防治等工作,而且在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环节的专业分工上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从而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特别是增加了农村老人与妇女的就业机会。有机农产品因为其生产过程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杀虫剂等化学投入物质,因此其产品也就避免了这方面的污染,不仅体现在其营养、安全、健康等方面都要高于普通农产品,而且也体现在其优良的品质和环境友好、社会公平等高的附加效用。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常规食品高20%~50%,有的甚至可高出一倍以上,有机产品的需求人群主要为一些白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教师以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这些人愿意以比普通农产品更高的价格去购买有机产品,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营养及安全价值。最后国家对有机生产者进行的补贴政策可以不同程度上降低生产者的投入成本,如中国对从事有机生产的人员或单位进行资金直接补贴和技术支持,大大降低了有机生产的投入成本,使粮食生产者获得了市场的平均利润。总之,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可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有机产业还会带来生态旅游等附加值功能,为旅游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使有机产业同旅游产业良好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有机农业在转换期间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转换期间有机粮食种植虽然按有机标准进行规范操作,但是销售价格却低于有机价格以及转换期间产量的突然下降造成的,相信随着转换期的结束以及技术的成熟,这些弊端最终会被克服,有机粮食的生产会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