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业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的现状范文1

一、云南芒市生态发展农业基本现状分析

1.特色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是优质稻产业。近年来,芒市在生态农业发展上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绩。2014年底,全市以种植遮放贡米优质品种为主,种植面积超过134467公顷,每亩单产400公斤以上,总产超过8.2万吨,总产值超过2.3亿元。优质稻订单面积4333公顷以上,产量2.7万余吨,产值9864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二是冬农产业。在2014年,芒市冬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超过18813公顷,总产量达到12万吨,冬季农产品总产值为27244万元,冬季生态农业开发效益大幅提升,特别是冬马铃薯、甜脆玉米、冬早蔬菜等品类的种植,成为芒市广大农民增收新亮点。

2.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在“特色农业稳市”战略下,芒市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大力推进优势生态农产品精加工,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生态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坝区以优质稻、冬农生态产品为主、坝边二台坡以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主,山区则主要种植优质茶叶等。根据本地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和安排种植,各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芒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有些农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品种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升,自产自销率降低。此外,农产品进入市场范围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中,冬蔬菜、水果、蘑菇等己进入全国诸多大中城市。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销售规模也得到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口量也有明显增加。

二、云南芒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芒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芒市既有的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协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整体合力。生态农业市场基地建设和芒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相符。当前,全市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试点合作社47个,包括国家、省级生态农业示范社。生态农业产业化还不够,辐射影响力较弱。这些都使得从事家庭经营农民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需要。

2.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

芒市农产品加工总体处于初级阶段,规模相对小,产业链还不够长,精深加工较少,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还较低。据调查,芒市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仅仅为15%,如扣除烟草产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还不到0.3∶1,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大多数生态农业产业仍处在粗加工阶段,主要对外输送原料或中间品,且企业生产生产设备、技术更新慢、管理上相对落后。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芒市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处在中等水平,和国内、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一是生态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药、化肥应用不够科学合理。二是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当前,芒市生态农业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未达到30%,不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芒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选准并有效开拓市场、培育龙头农业生产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是在主导产业重点环节有关的产品上建立,可以是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或中介组织,可以是国有、集体或个体私营企业,是能够严格依照生态农业经济规律发展的企业。要选定生产规模大、起点较高、技术及资金力量较强的强龙头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生态农业产业的骨干,要积极推进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要积极解决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市场拓展及生产技术研发的制约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应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指导并扶持生产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对于局部技术研发条件企业,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人才培养、补贴等优惠政策;应对政府设立的精深加工农产品项目和满足精深加工要求的生产企业自建项目,应给予一定的研发补贴。

3.增强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有效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的危害,全面提升生态农产品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作物布局、农作物合理搭配轮种等方法预防和减少病虫害,进而减少农药、肥料使用率,实现生态、绿色农产品种植。二是重视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发展芒市生态农业中,一方面要积极有效的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再利用好现代科技,通过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及先进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与省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中心合作,利用好人才、技术优势,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和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历史人文,选出重点优势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品牌。现阶段,应立足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做好品牌整合工作,要保护好传统品牌,并深入挖掘,提升品牌影响力。

生态农业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海南;热带;生态农业;旅游;探析

引言

随着我国海南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海南许多相关产业跟随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其中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就是依靠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起来,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以其旺盛的发展势头,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热带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每年的旅游季节都吸引着大量的人流量,为海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不断地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海南的综合发展的趋势,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①。但是就海南目前的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还存在着很多能够制约海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下面就实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探讨解决的对策,为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措施。

1、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的认识

我国的海南素来以宝岛著称,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不仅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海洋气候,都是游客们所向往的热带生态渡假的不可多得的地方,海南拥有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完全具备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础。这些良好的条件,对于海南建设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出了良好的契机②。

2、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海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在所具有的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海南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这些基础使海南的生态农业具备发展的条件。首先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有着海洋性气候,到海南旅游就会感觉到这里是天然的温室,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同时这里的水果也特别丰富,有着热带果园的美称。丰富而独特的农业资源,为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绿色。

2.2海南的热带生态产业丰富

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呈现出许多亮点。海南岛有很多地区的槟榔园、胡椒园、橡胶园等基地都是远近闻名。文昌市的椰子的产量高居海南各地区之首,海南还有全国主要的咖啡生产基地,还具有很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岛上有汉、黎、回、苗等多个民族,海南中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民族性强,具有垄断性,这些自然环境的独特信息、农业资源的丰富发展与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交融,为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3.1以科学规划,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

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的规划,规划是发展的首要步骤,需要依靠科学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地立足于长远,对不同时期的工作目标,提出具体的措施,细致地划分步骤进行实施,以规划性科学性的发展,切实地带动和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③。

3.2以政府职能的推动作用,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制定出总体发展规划,以政府为推动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建设建设发展的核心,在项目总体规划上,要充分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基础,不断地明确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发展方向,采取积极可行的发展措施,支持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努力营造出一系列有利于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为建设和完善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建章建制,不断地促进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

3.3以规范化的管理,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

对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制定出热带生态农业发展标准,从交通、资源、环境、服务等方面,树立起规范管理 ,建立各种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到人员上岗,还有安全和卫生保障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都要按照规章办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热带生态产业的服务意识,加强对这些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从规范化管理上, 促进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整体发展。

3.4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 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

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应该建立起系统的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应该从管理的角度,建立起有效的热带生态农业人力资源,能够准确地反映热带生态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状况,为制定热带生态农业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培训政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热带生态农业企业招聘,以及热带生态农业专业人才应聘,提供更方便的条件④。

总之,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是我国新型发展的一种旅游经济,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在的发展力量,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促进农村旅游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需要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以此来更深入地发展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在我国旅游市场的推广。

参考文献:

[1]伍冠锁. 我国热带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4) .

[2] 郭凯峰.基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视角下的热带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生态农业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超级秘书网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生态农业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技术;技术推广

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的意义

认识到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是树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意识,激发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动机,产生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行为的前提与基础。对此,在发展生态农业、进行相关技术推广时,需要全面了解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由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可知: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在已有农业建设经验基础上,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方法,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将粮食生产与林业、渔业、畜牧业等有机结合;将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实现资源开发、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生态农业具备综合性、高效性、持续性、地区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对此,有必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构建适应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改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不足。由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可知:相对于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而言,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滞后性,主要表现为推广体系不完善、推广方式单一、推广人才匮乏、推广资源配置不合理、推广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不够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对此,有必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的要求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化高效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性决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备新要求、新挑战。对此,在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需要全面了解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从而能够确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原则与建设方向。基于经验归纳与总结,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2.1注重地域差异性分析

地域不同,生态农业构成要素不同,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农业资源也不同。这就需要我国在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时,能够立足地域差异,包括区域地形差异、区域土壤差异、区域气候差异、农区种植物差异、区域农民职业素养差异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技术。

2.2强调“授人以渔”

生态农业的综合性、多样性、持续性等特征,决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心不仅仅在于现代化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设备的宣传与推广,更在于让农民知道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发展意义,掌握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如能够根据生态规律进行农作物种植;能够与农副产品加工商、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自主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能够自觉引入先进生产理论、田间管理技术进行生产模式创新等。

2.3要求政府主导,关注综合效益的提升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决定在技术推广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技术推广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仅需要具备计划价值,也需要具备市场价值,能够推动农业经济化、市场化、社会化、生态化发展。

3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策略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决定着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从多层面入手落实体系构建策略。首先,根据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要求,结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实际情况,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由机构专业人员负责生态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教育、培训、指导与服务。其次,借助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搭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数据库,设置信息交互平台,将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宣传、技术服务等有机结合,为农业生产者、销售者、技术研究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此外,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在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计划,明确技术推广目标、方向、内容、要求、职责和权利等。另外,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丰富体系内容,完善体系结构,激发工作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综合能力。

生态农业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园;现状;问题;发展策略;规划;江西南昌;南新乡

中图分类号 TU986.5;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46-02

Planning of Eco-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of Nanxin Town in Nanchang County

LU Li

(CCDI(Suzhou)Exploration & Design Consultant Co. Ltd.,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agriculture is the lifeli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If combin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tourism,develope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it will bring grea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took eco-agricultural planning of Nanxin Town in Nanchang County for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ources were introduced,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solutions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explore further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 planning.

Key words eco-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current situation;problem;development strategy;planning;Nanchang Jiangxi;Nanxin Town

观光农业是以生产为基础的观光旅游业,其观光活动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的渴望。农业观光园不是简单的农业与景观的叠加,而是一个集高效农业、旅游观光、生活体验、提升文化、优化生态环境的复合式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一方面依托于农业生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传统旅游业功能更为多元化;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的功能[1-2]。

1 项目概况

南昌县隶属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省首府首县,也是江西省第1个百强县。东临进贤县,南部紧靠宜春丰城市,西、北隔赣江与新建区相望,鄱阳湖位于东北角,三面环抱南昌市主城区。距南昌市中心15 km,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渔业重点县,享有“江南粮仓”“鱼米之乡”等美誉。

1.1 基地现状

项目位于南昌市南昌县南新乡境内,距离南新乡镇区2 km。规划范围在福银高速东侧、X020和X241乡道两南范围,分为4个地块,总用地面积155 hm2。基地处于未开发建设状态,用地以农田和水系为主,整体农田环境优美,但农业生产仅限于农民自留农耕地,没有形成规模,缺乏规划,农业开发建设也处于初始阶段[3-5]。

1.2 资源现状

1.2.1 交通便捷。基地距离南昌机场15 km,距离南昌主城20 km,区位优势明显。交通:G70福银高速公路从基地西侧穿过,在距基地500 m处设有南新收费站,并通过020乡道与基地相连,交通便捷。

1.2.2 地块完整。基地内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为种植瓜果蔬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2.3 水系连续。基地内修有水渠,为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以及景观的营造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2 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2.1 生态效益层面:现状水质较差,环境品质亟待提升

基地内河渠的自我恢复功能低,河渠水源不佳,污染严重;基地内植被单一,缺乏生物栖息地。

对策:一是建立沿河截污湿地净化系统。在水渠的四端建立截污湿地净化系统,恢复自然水系的弯曲状态,增大受污水质与水生植物群落的物理接触面积,从水源处净化水体、确保项目区水体的初步净化。二是建立项目内部水体湿地净化系统。即:一方面清理污染物,进行河渠清淤。河内的淤泥堵塞严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清淤,污泥可就地处理作为水生植物肥料;另一方面补充水生植物,完善内部净化系统。根据现状水系,完善水生植物岛链及植物廊道,使其内部形成较为成熟的净化系统。

2.2 经济效益层面:低产出、低效益的生产方式,经营效益有待提升

传统的农业园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率低、效益低。如何提升经营效益是农业观光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一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走精致农业之路,结合新型种养品种,引进高新技术,增值园区效益;同时引进先进的现代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推动三产联动发展。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及O2O模式,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线上线下的互融平台。

3 规划思路

3.1 规划目标与定位

结合整体定位和现实基础,确定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为:树立江西现代高效农业的新标杆;打造南昌康居养老养生的新典范;创造南昌智慧农业产业的“心”硅谷;服务周边,成为农业旅游度假的新中心。

3.2 功能布局

根据本项目的功能定位要求,结合现状资源优势,强调功能的符合,确定了地块由五大功能板块构成。其功能构成由以下类型组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A)、高效农业生态园区(B)、综合管理区(C)、加工仓储区(D)、综合服务区(E)(图1、2)。

3.2.1 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包括休闲水产区和四季鲜果基地两部分。休闲水产区主要功能为渔菜共生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俱乐部、莲鱼共生基地3种功能,并采用新技术,实现新型、高效生态复合开发模式。四季鲜果基地主要功能为生态果林、采摘园、热带水果园和四季鲜果园4种功能。

3.2.2 高效农业生态园区。高效农业生态园区是本项目最大的区域,该区包括高效蔬菜基地、露天蔬菜基地、科普践基地等。局部区域配备现代化高科技温室系统,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并且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品药剂使用。

3.2.3 综合管理区。综合管理区位于基地的北侧,同时也是园区的主入口之一,紧靠主要道路,规划用地面积约7.57 hm2,园区以农技培训、科普教育、农产品O2O电商管理、科技研发、办公管理等功能为主,同时配套休闲广场、生态停车场等。

3.2.4 加工仓储区。加工仓储位于基地东北角,主要功能是园区农产品加工、冷藏仓储。

3.2.5 综合服务区。该区域位于园区南部,主要功能包括生态停车场、晴耕雨读和一田一苑及配套设施,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健全、舒适宜居的康居养老度假中心。

4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我国农业观光园是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正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时代的来临,为观光农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本文以南昌县南新乡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为例,打造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旨在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5 参考文献

[1] 王乃举,徐明,黄翔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实践研究:以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69-72.

[2] 曹洪亮,樊哲文.“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2011(25):300-306.

[3] 陈银,马兴军.农业观光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51-352.

生态农业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武汉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的需求,生态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并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强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武汉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是指在保护、改善武汉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武汉的生态农业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有因地制宜性、综合性、稳定性、社会性这4个特点。

第一,因地制宜性。农业种植的作物、畜牧业饲养的牲畜等都是生物,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并受到武汉自然条件的一定限制。生态农业系统正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综合性。综合性具有2层含义。首先,生产的发展绝不能建立在对武汉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之上,反之,也不能片面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联系武汉当地的加工工业、运输条件、市场需要与竞争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综合考虑到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第三,稳定性。武汉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除表示系统的生产力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动而频繁变化以外,还包含营养物质与能量平衡的动态稳定和系统产出经济效益稳定增长2层含义。一般说来,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生产结构越复杂,食物链越多,则系统越稳定。第四,社会性。生态农业系统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这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变化频繁,能量和物质均有大量的输入与输出,如果经营管理不当,系统就会崩溃。

2武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1以旅游、科学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我国旅游业由以往对著名景点的追逐,开始向生活体验转变,武汉作为历史名城,也吸引到很多旅游爱好者的目光。而武汉市旅游主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也正在积极开辟本地市场,并提出以农业为核心的旅游策略,具体在于:一是通过木兰文化、红色文化吸引旅游者,提升地方性旅游收入,并由此向民众传达生态旅游。二是直接以生态旅游作为出发点,例如,武湖生态园等,另外,一些景点临近的村落,也根据政府的号召纷纷开展农家乐等活动。同时武汉市政府的农业部门也力求从根本上帮助农业转变,使农业由“靠天吃饭”中所解脱,例如,高新聘请农业专家,改善地域产业结构,丰富农业种植种类,提升地方性农产优势,进而以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目前,武汉市开设了芦笋、茶叶等新种植项目,效果颇丰。

2.1.2发展态势从封闭低效向开放高效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市积极展开了“开放富强”的发展道路,这也消除了以往封闭所造成了的各类问题。仅从发展上来看,武汉市首先转变产业链,以鸭肉产品,特别是“周黑鸭”作为武汉市旅游食品的标签,并得到了全国的广泛认可,这也促进了本地活鸭养殖、羽绒产业的发展。另外,蔬菜和乳业也随着鸭肉产业链而突飞猛进。随着经济的活跃,武汉市政府财政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并将大量收入再次投放到农产中,包括以政府补贴促进农户种茶等,该行为在商业方面开创了政商合作的创举,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之中。

2.2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2.1生态农业意识不强。虽然生态农业已经改善了武汉市的经济状况,但是,不得不吸取内蒙古畜牧扩大化导致沙化的教训。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过度化的趋势,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武汉地区正面临着水土流失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的农业行为,其终究要考虑到生态性,否则即使农业行为拥有了生态,却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做法也有悖于生态农业的初衷。

2.2.2生态农业缺乏完善体系。整体来看体系问题在于:一是人才资源的不足,武汉市地处内陆,人才竞争力低于东部沿海城市。二是资金匮乏,短短10余年的发展,并不足以支撑武汉全境实现生态农业。三是产业缺乏关联性,武汉的农业产业各自独立,难以实现互相带动发展。

2.2.3政府激励措施不足。生态农业是一种原始的农业形式,在如今也是特殊的农业发展方向。所谓生态农业,主要在于非转基因、无公害2方面,甚至一些地区为了真实还原产品的绿色性,不使用任何的农药和化肥,这也让农产量急剧下降。若此时政府仍旧是以鼓励大型企业发展为主,而忽视普通农业种植户,促使农户对生态农业产生抵制情绪,导致武汉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遭到阻滞。

3武汉市生态农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对策探讨

3.1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态农业宣传

很多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清晰,也不了解农业市场需求,所以,并不敢于以牺牲产量的方式转变耕种方式,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多层面的宣传,不仅要帮助农户认识到生态农业的种植方法,也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农民的市场认识,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使其主动选择生态农业耕种,由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3.2以科技提升农业

科学技术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升生产效率的唯一方式,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农业技术型人才,帮其巩固地方生态农业的基础建设,加强区域教育,结合本地农业优势,高效率的培养农科人才,使武汉市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注入。

3.3建设生态农业补偿制度

由于生态农业“牺牲”了产量,或者转变耕种所造成的等待期,导致农民不愿意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因此,在现阶段,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网络、水电、防灾工程等)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农业物资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建设,并考虑对生态农业生产进行适度的生态补偿,正如鼓励地方茶叶耕种一般,使农民先行得到维持生活的资金,无所顾虑地投入到生态农业之中。事实上,政府所投入的资金,虽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但是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其税收便能够将补偿的支出轻易弥补。这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