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业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专业

生态农业专业范文1

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但我国受封建社会、战争等影响,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生产也逐渐趋向平稳化,农业技术、化工技术因此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居世界首位,与外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上要早于我们,他们在经过化学农业侵害后又向生态农业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接受和改变。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土地休耕和轮作是很难大面积实现的,而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提高农产品产量,导致化学物质不断渗入到土地和水资源中,一旦达到土地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土地盐碱化、板结等现象,带有污染和有害物质的化学物还会污染地下水,也会影响农作物和牲畜的健康,最终产生恶性的食品链,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大力建设之余,应该倡导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占据中国绝大部分的农业市场。

2加强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策略

中专院校是职业院校之一,其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是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加强生态农业教学成为了中专院校教学的当务之急,只有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正在不断提升,提升生活品质,发展生态农业与当前的社会主流趋势相吻合,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对如何加强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力图为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农业技术人员。2.1转变学生的学习观。传统的化学农业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节省了很多劳动时间,带来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化的。生态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其在经济效益的获取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和学生对此有偏见。因此,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开展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及对农业的偏见,让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既看到价值也收到效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发展[1]。从目前农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生态农业必然会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农业的大方向,并且我国的很多农业技术已经在世界农业中实现了高科技的发展。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利用好我国已经研发的农业高新技术,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化发展。2.2创新学校的办学模式。首先,中专院校生态农业教学要结合当地和各地区的市场需求,实现多元化的新型的办学模式,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培养等一系列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出校后更好的适应专业的需求。其次,开展学生返乡创业培养的办学机制。鼓励青年学生毕业之后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返乡带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发家致富,同时学校为他们提供再教育和培训服务。再次,开展农业、中职、高职联合办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再学习的机会,调动各方优秀的学习资源,让致力于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青年有可学习的机会。最后,实行“农林牧副渔”结合的办学模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如:增加农产品加工专业、农业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服务专业等。通过跨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能够使专业人才向通用人才发展,培养出更多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2.3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简单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中专生态农业教学力图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主动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融合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中专生态农业教学以技术人才培养为主,所以教师要明确生态农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在课堂上不断引进和倡导新理念、新技术,并引导学生逐渐接受这些新思想,增加课堂互动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的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2.4拓宽中专就业渠道。就业问题是中专院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在为社会输出人才的同时也应该解决本学校生源的就业问题。因此,中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去调整专业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另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能够为学校老师提供调研和学习的机会,丰富教学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之时,中专院校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农业教学研究,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不断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能性人才,继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冯海昌 单位:河南省太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专业范文2

关键词:资源;生态;农业;转型升级

一、天台的农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近年来,天台立足自身特色,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以效益农业为主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势稳步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新绩效;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天台区域、生态和资源等特色优势,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做足农业特色文章,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天台农业发展潜力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首先,生态资源优越,“三品”农产品发展潜力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更趋热衷。丰厚的利润与庞大的市场,为有机食品生产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天台是省级生态县,山林覆盖面广,生态环境良好,这为生产高效生态的“三品”农产品提供了资源条件,塑造了差异竞争的优势。

其次,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天台地域特点具备优越自然资源,孕育了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特别是天台山区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种质资源,使得一些产品特色十分突出,近年来,畜牧业、中药材、山地蔬菜产业比重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些产业比较效益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可见,在平原地区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天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空间、开发潜力主要在山区。

再次,文化底蕴深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前途光明。从文化层面提升对农业的认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深入挖掘具有天台特色的农业文化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市场的先导,既可大大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可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

最后,农业生产水平偏低,农业发展后发优势明显。目前,天台农业与台州南边县市相比较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土地等资源利用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水平较低,农机化应用水平较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该县农业发展潜力之所在。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欠发达地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在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这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大机遇。通过认真分析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挖掘优势,扬长避短,天台农业完全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当前制约天台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土地经营规模小

天台总体上人均耕地少,而且土地平整度差,地块小,规模分散,直接影响了农机作业和土地流转,使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以组织,也导致了众多小规模兼业农户难以与龙头企业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下“订单”难,兑现更难。

(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作坊式生产、初级产品加工占主导地位,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业产业链较短,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产品精加工少,导致相应的高端消费市场的占领份额也少。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低(档次低)、小(规模小)、散(经营主体分散)、弱(抗风险能力弱)”状况,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服务能力有限,难以带领农民闯市场、组织农民扩大再生产。

(三)市场体系很不完善

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偏少,除高山蔬菜、茶叶有较规范的专业市场外,其他产业都还没有相应的专业市场,新建的城区农产品综合市场尚处于起步状态,流通中介组织也不健全,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量增、价贱、卖难和结构性过剩现象依然存在。

(四)留守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留在家中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劳动力结构性素质下降,接受农业科技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对于采收季节性较强的茶叶、水果等产业,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对茶叶采收造成了很大影响,已经制约天台云雾茶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科技支撑较为薄弱

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加上原有基础、体制、投入、人力资本等原因,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依然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较小,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更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县级农业科技人员断层严重,乡镇科技推广服务后备力量短缺,村组科技推广服务基础不牢。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谋划天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农业平衡协调发展

1、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注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保护收购价格保障种粮基本收益,继续将小麦、早稻谷和晚籼谷列入订单范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与种粮农户按最低收购价签订“储备订单”,凡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价的,按市场价收购。

2、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等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严格执行耕地抛荒“黑名单”制度,加强耕地抛荒明查暗访、开展通报、整改通知书等,减少抛荒面积,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9.7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

3、积极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鼓励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支持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着力提升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等服务,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4、重视粮食作物高产示范方建设。推广超级稻种植,各乡镇水稻示范方实施面积不少于当地水稻播种面积的10%,其他粮油作物的示范方面积必须达到百亩以上。

(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壮大发展主导产业

1、牢固树立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理念。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7大主导产业和新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包装项目,引导不同的产业联合包装项目,引导不同的生产环节联合包装项目,并重点包装好以小狗牛、信息化大联动为内容的项目,全力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

2、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抓住当前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探索和创新工业反哺农业、工商投资效益农业的新途径、新方法,走产业招商与资源招商相结合的路子,特别注重健全完善产业与资源合作长效机制,实现长期合作、长期共赢,努力形成全县农业新的增长点。

3、创新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批配套政策”的思路,分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协调和专家会商机制,整合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加大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区的投入,总结推广三州乡的生态养殖等先进发展模式,推动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建设,加大绿色安全的标准化技术指导力度;完善质量监管网络,全力实施《高山蔬菜质量检测点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初级农产品监管工作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工程;加强农业执法,以全县269家“小农资店”专项整治和规范为重点,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源头的整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力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提高突发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农业文化新内涵,培育扶持新产业

1、发展创意农业。鼓励和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实施创意农业项目化管理,注重挖掘高效农业新的内涵,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营销、农业旅游开发等环节注入农业文化、农业文明的新元素,使其产生更高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挖掘产业新亮点。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度挖掘小种蕃薯、紫莳药、黑鸡、小狗牛等地方特色资源,在石梁、龙溪、泳溪、三州、南屏建立3个小狗牛保护区,成立小狗牛产业协会,开拓牛肉和副产品深加工,研制小狗牛名品、名菜。

3、实施“万元田”建设。编制全县“万元田”建设规划,加强技术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种子种苗的引导和研发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加大节工省本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和经营机制创新,争取制定、出台鼓励“万元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万元田”建设。

(四)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1、搭建农产品走出去宣传平台,借助台州电视台农产品宣传专栏,常年性免费宣传时令的特色农产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级农博会、对接会,促进全县农业品牌的进一步提升。逐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在更大、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联合,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复合型组织模式,引导苍山顶2600亩有机茶基地、2200亩三州乡茶叶基地与上海蒂芙特茶叶市场相联合,缔结稳固的产销合同关系,既为蒂芙特茶叶有限公司提品的原材料保障,更为茶叶产业拓展销售空间,提升茶叶价格的话语权。

2、搭建绿色农产品进社区新平台,设立常年性农产品展示厅,展示展销时令的名优特农产品,邀请台州市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开展“绿色农产品进社区”活动,扩大绿色农产品进社区平台的影响力。

3、搭建品牌整合平台,引导制定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利益带动统一打同一品牌,供成员单位使用,成员单位可在集体品牌下,再加注成员单位的个别品牌,这样既有统一的品牌标识,又不失个性化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五)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全面开展责任农技人员提素质项目建设,实施首席专家课题研究负责制度,落实每位首席专家每年8万元的科研保障经费,根据农业生产的源头性需求,研究提出相应行业或专业领域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等方案,带头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加速新科技推广应用,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本产业或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2、农技指导员在首席专家的指导下重点承担面上的工作指导、咨询培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试验示范,联系乡镇责任农技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等。

3、乡镇责任农技员分片包村履行农技推广“班主任”职责,做好责任区内的农技推广服务,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并且积极开展农业科技试验和示范,加强乡镇农技阵地――农技快餐厅建设,配备电脑等设施,使乡镇责任农技员有加强自身学习培训、为老百姓提供咨询服务的阵地。

4、实施农村信息化大联动工程,以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整合远教平台、农民信箱、农业在线、天台气象网等网络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设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畅通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为广大企业、农户广泛接触网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提供便捷的平台,提高农业外向度和开放水平,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加宽阔的平台。

5、全力培育职业农民,支持大学生毕业生、打工返乡农民投资农业进行创业,着力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使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农业创业时能详细了解政府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了解当前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以便选择自身最适宜的产业进行创业;进行技术服务与培训,全力跟进科技增收能力、实用技术、市场经营能力等方面的服务与培训,解决创业者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意识偏差等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林宝义.立足山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J].浙江现代农业,2008(106).

生态农业专业范文3

关键词: 农业生态技术 生态养殖 食物链 直接生产环 功能加强环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迅速发展,生猪养殖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能源缺乏、疫病频繁、环境污染等。

一 、运用生态技术,实现生态养殖,改善生态环境

据测算,一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七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这些没经过处理的废水如果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养殖场还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而且,养猪场产生了大量的粪便,成为污染周围环境最大的凶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还会使得养猪场疫病频繁,最大的特征是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加困难。由于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致使养殖场大量使用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又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就是利用良好生态环境,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投放无公害饲料,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养殖的猪肉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于是一些生猪养殖企业开始着眼于未来,发展生态养殖。那么,生态养殖有哪些好处或者优势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大家都喜欢吃土鸡,哪怕价格贵也愿意掏腰包。我们经常看到打针、吃药不见效、少儿早熟等现象,几乎都和这些动物食品残留在人体的激素有关。 时下,许多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来喂养经济动物,虽然达到了动物长得快、成本降低的目的,但所养殖出来的动物品质却大幅度地降低,肉质疏松、粗糙、缺乏原有的甜香味。特别是靠人工合成激素养殖出来的动物,人类吃了后会残留在人体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那么,怎样不用或少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呢?我认为,人工生产动物蛋白饲料如蝇蛆和蚯蚓等是切实可行的。众所周知,蝇蛆和蚯蚓等体内含有极高的蛋白质,还含有极为丰富的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天然的氨基酸和生长激素。而采用生态技术生产的动物食品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前景将非常广阔。

(二)养殖原料来源丰富人、畜、禽的粪便和一些有机垃圾就是最好最廉价的原料。通过生态养殖,不断地循环利用这些原料,整个过程无废物生产。

(三)能生产出大量供各类养殖利用的优质的活体蛋白养殖动物都离不开一些动物类的饲料,如鱼粉、肉粉等等。如果把它们等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动物的饲料中,经济动物的生长就会加快,肉质也好。但是鱼粉、肉粉价格较高,因此养殖的成本会增加。有什么办法能生产一些廉价的东西来代替鱼粉、肉粉呢?蝇蛆和蚯蚓就能完全代替,并且比鱼粉和肉粉效果更好。猪、鸡、鸭、牛、马等的粪便能生产出大量的蝇蛆和蚯蚓。这就是农业生态技术中,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

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养殖,完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农业生态技术是农业生态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出发所采用的改善生态环境,调节系统能流,物流结构与途径,以及协调系统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它着重解决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量比关系,功能关系和结合方式,以及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生产有机结合,保证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高系统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弃物转化再生技术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原理,采用食物链加环的办法组建新食物链,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得以多级转化利用,从而形成无废弃物的生产体系。

一般农作物产品中,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仅占20%-30%,其余人们不能直接利用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潜能,如将它们直接作燃料,则大部分被挥发掉,能量效率也不高,如用作畜禽饲料,则可提高转化效率,提供动物产品。畜禽的粪便直接作肥料,利用率仍不高,如果在食物链中加入新的环节,使有机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和转化,则利用效率可大大提高。根据食物链环节的主要功能不同,分为直接生产环和功能加强环。

直接生产环的主要作用是生产农畜产品和提供生物能源,还进一步细分为副产品转化生产环,废弃物转化生产环,生物能生产环。

功能加强环的生物主要用作其它生物的优质饲料,从而增强整个食物链的功能。食物链中增加生产动物蛋白的功能强化环,有利于解决动物性蛋白的短缺,如蚯蚓和蝇蛆都是鸡食物链上的一个很好的功能强化环,100公斤蚯蚓相当于150公斤鱼粉或180公斤大豆或750公斤稻谷的蛋白质含量。蝇蛆不仅生长快(从卵孵化到幼虫长大仅4天时间),而且培养料来源广,培养容易,成本低,2公斤干猪粪加10克红糖可收获鲜蛆哦0。5公斤。蝇蛆营养丰富,粗蛋白质59。39-65。43%,脂肪10。55-12。61%,钙0。47-0。71%,磷1。71-2。52%氨基酸较完全稍优于豆饼,可与秘鲁鱼粉媲美。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目前多将农副产品利用,废弃物转化再生和生物能生产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形式的食物链。

通过农业生态技术,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提高经济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药物使用,预防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现生态养殖,完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留芳等.农业生态学 西北农业大学教材 1991

[2]胡寿田等.生态农业 湖北科技出版社 1988

生态农业专业范文4

    (一)扶持范围

    三峡库区的种植、养殖等生态农业项目及农产品加工和配套储藏、批发等流通设施项目,只要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都应该属于国家投资扶持的范围。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果园、蔬菜、食用菌、苗木、茶叶、花椒、胡椒、药材等种植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生猪、鸡、牛、羊、鱼类等养殖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生态观光、立体种养等综合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以及以上各种农产品的加工、储藏、批发等配套建设项目。

    (二)扶持对象

    国家投资扶持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是三峡库区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我们的调研发现,三峡库区每个县市目前都已经培育了数十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促进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业龙头企业还存在生产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国家投资的大力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从而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共同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三峡库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8亩,如果由农户独立组织生产销售,不仅成本高、产量低,而且市场风险特别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统一组织科技培训,统一进行市场开拓,就可以大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量,显着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第三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农民。生态农业园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国家投资扶持的对象就会有所不同。在“公司+农户”模式下,园区农户已将土地租赁给龙头企业,部分人外出务工,部分人成为龙头企业的雇工,生态农业园完全由龙头企业投资,并由龙头企业承担全部的经营风险,国家投资扶持的对象就是龙头企业;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一般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务,他们会向基地的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提供良种等部分生产资料,并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基地主要还是由农户自主投资、自主经营并承担经营风险,那么龙头企业和农户都应该是投资扶持的对象;在“农村经纪人+农户”模式下,生态农业园由农户投资建设并自主经营,农村经纪人主要通过农产品的购销业务获取利润,并没有参与农业园的投资,只有农户才应该享受投资扶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成立的互助组织,他们服务于全体社员,统一购置农业生产资料,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对农户的增收致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投资扶持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对象。

    二、中央财政投资扶持的内容

    国家资金应该主要用来扶持农业园区具有社会公益性或社会正效应的项目和部分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项目,因为农业园的经营者往往不愿意或无力投资这些项目。根据这一原则,国家对农业园的投资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道路交通、土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电网改造、农业技术推广设施、气象服务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作物种子、种畜禽、牧草种子、食用菌菌种、兽药、农机及零配件、蔬菜大棚、高科技杀虫设备、水产苗种、渔药、农机渔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置;三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池、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配套设施建设、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等建设、环境监测设施等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四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粮油储存设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植保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渔政渔港、保护性耕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三、中央财政投资扶持的方式和条件

    (一)扶持方式

    目前,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投资的扶持方式主要采取国家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奖励四种方式,而《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明确规定,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根据三峡库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特征和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发展的要求,国家财政资金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发展的扶持,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分别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四种方式。

    1.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运用国家资金投资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具有广泛公益性而且没有财务收益的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道路交通、土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电网改造、农业技术推广设施、气象服务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设施等部分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单个农业园业主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不愿意也无力投资建设,而这些项目的建设完善对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只有依靠国家资金的无偿投资去完成。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三峡库区大部分县市的生态屏障区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农业园的经营者普遍反映道路交通、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是阻碍他们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主要的难题。

    2.投资补助

    投资补助就是为调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资金压力,按照他们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一定金额给予现金补助的投资扶持方式。这种扶持方式在前期的帮扶过程中采用得比较多,效果也比较好。在后期的帮扶过程中,应该继续对生态农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给予投资补助。

    3.贷款贴息

    贷款贴息的主要扶持对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是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弱质产业,农业龙头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收购农副产品等生产经营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是解决自有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高额的贷款利息成本会吞噬企业微薄的利润。通过贷款贴息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提高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让更多的资金需求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又可以降低农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成本。

    4.奖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园的发展要想实现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应用,所以应该对生态农业园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给予相应程度的奖励,对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业园也给予奖励,以调动农业园经营者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的积极性。

    (二)扶持的条件

    1.预期效益良好

    生态农业园的运营效益可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评价,申请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生态效益是首位的。在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园,首要的目标就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生态农业园正常运营后园区的生态环境必须比建园前有所改善,也就是生态农业园的生态效益必须为正效益才能获得国家的投资扶持。

    2.具有一定的规模

    受制于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单个家庭的农地面积一般都在10亩以下。不论是从生态效益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模式都无法发挥大规模集中经营的规模效益。建设生态农业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资金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投资的扶持应该鼓励或者引导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才给予投资扶持。但是,鉴于三峡库区的经济基础和地形地貌特征,这个规模标准不宜过高。而且可以制定多个规模等级,对不同规模等级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的扶持力度不同。

    3.享受国家投资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是农民自发的组织,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

    4.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符合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的相关建设标准。

    5.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有最低经营年限约束,未达最低经营年限停止经营的生态农业园,要根据未满年限的长短补偿国家投资。

    6.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建立合理的移民收益保障机制,以确保生态农业园的发展能带动移民增收致富。

生态农业专业范文5

其内容涉及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民技术、生态农业的基本知识,着重阐述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理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分害食品的生产以及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废弃物利用、水土保持、土壤污染的防止与修得技术、农民的培养,产业化经营和效果评价等相关内容。另外,本书还针对丘陵地貌特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规模”。本书对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可作为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和旅游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和国家的高度支持,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呈现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相似,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其次是缺乏合理规划,开发者与政府对生态农业旅游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农业环境和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生态农业经济也存在缺乏合理规划、规模小、市场信息发展不成熟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进度。为改善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和推进其发展进度。

第一、开发者和政府应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宏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应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深入调查、记录并研究现代旅游者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结合现代管理技术,优化其产业结构,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市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者和政府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规律,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宏观规划、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和农业特点等因素,研究及符合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又能满足旅游者消费要求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使该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最大利用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新颖的发展目标,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大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建立专业的农业旅游经济管理机构。农村、农业资源的开发力度是建立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譬如:交通、投融机制以及建设治理能力等,而这些只能由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帮扶和支持下才能实现的建设目标。因此,加大生态农业的投资力度,在实现公共服务建设基础上,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和评价标准。作用在于设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原则、卫生标准、质量标准、从业资格以及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该产业能够形成一个科学、系统且全面的产业开发利用管理系统和标准。

生态农业专业范文6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进行的一项专业调整改革。

党的十六大提出*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传统农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兴的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正适应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兴办旅游业的客观要求。世界旅游业从*世纪*年代中期已上升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年代中后期,产值已达到了*.*万亿美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亿人,年增长速度达*%以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假期制度的改革,旅游交通的便捷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出高速不平衡增长的态势,旅游业产值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截止*年底全国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后,全国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其中绝大多数为自然风景名胜区,属于生态旅游区的范畴。河南省旅游事业近几年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生态旅游的地位逐年提高。河南省委省政府旅游工作会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其健康快速发展并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主要是基于生态农业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一体化趋势和要求,即农业生态资源功能的旅游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化。既提升了农业经济的产业效率,又培养了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使自然生态资源得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双重开发并发挥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农业院校调整办学方向和提高教学竞争力的需要。

首先,农业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基础优势,寻找符合当今社会潮流,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方向。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度时期,农业领域正孕育着一场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变革,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正日益多元化,农业资源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它同人的生态定向、生态环境、旅游景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农业资源开发向更高产业层次转化成为可能,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将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的传统办学优势,转化为培养农业转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这是农业转型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办学思路转型的需要,是农业院校的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所在。其次,高职高专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产业经营属性、实践操作属性基本一致。经与省内外的一些旅游部门和生态农业园区等企事业单位沟通和了解,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广受欢迎,已形成生态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业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生态旅游和旅游农业部门将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该专业的设置是其他任何专业不可替代的。再次,河南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而且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大力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大中城市郊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实践已充分显示出这一旅游事业在河南省的广阔生命力。“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开办,将占居国内在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行列,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产业、高新农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保持该专业教育的入学和就业的人才供求两旺。

传统农业专科教育面临市场就业和生源质量的巨大压力,这与几十年一贯制传统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利用现有优势将传统长线专业改造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新兴的热门专业,必将形成农业院校人才供求两旺的良好局面,高等专科教育尤其是农林高职高专才能办出活力和动力。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到*年初河南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家,开发景点景区*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星级旅游饭店*多家,各类旅行社近*家。近几年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对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容量巨大,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包括:各类生态农业实验场、观赏动植物园区、各类自然风景名胜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旅游接待和市场开发企业、城市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目前,这类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人才奇缺,难以适应自然资源进行旅游综合开发和保护的需要。上述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多数属于新兴行业或朝阳产业,一般认为,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水平越高,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愿望越强烈。抗击非典的教训增强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和追求,生态健康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该专业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这一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二、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可行性

*、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与高等农林院校学科性质相对口,同农林高教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旅游业是一个与多种产业、多种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产业,而生态旅游业重点在于农业生态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郑州牧专是一所以农牧业为核心的农林专科学校,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资源等与自然生态资源相关的学科是该校大多数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经济管理的丰厚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学科优势,如动物科学、牧草科学为我校优势学科之一,其师资和教学设施可以转化为观赏动植物资源,农业经济多年积累的许多教学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的教学资源。将农业资源和新兴的农业旅游资源相结合,既是农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又是农业院校培养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急需人才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