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可靠性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可靠性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可靠性培训

电子可靠性培训范文1

【关键词】 电子设备 整机 可靠性

科技不断的进行发展,组成电子设备的原件其精确度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并且承担的功能也大幅度的增加,对原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设备的原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技术较弱或者是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从而影响电子设备的整机运行,对设备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后期加强电子设备可靠性措施的建议中,应该在设计、制作和装配的方面进行关注,三者之间实现相互之间的制约和平衡,提升设备的可靠性。

一、整机设计步骤

1、整体机构规划。在进行整机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客户的需要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客户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原始材料,进行一定的设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适的方案,设计的电子设备需要符合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进行产品的稳定性测试中,需要将各原件的线路进行合理的布局,制定合适的电缆铺设途径,防止出现电磁干扰的现象。在进整体的设计中一定要将整体的流程进行规划,尽量的避免后期出现修补,这样会对稳定性造成影响。

2、散热设计。现阶段的电子设备,因为处理数据速度不断的增加,导致设备在运行时产热较多,对设备后期的运行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设备在使用中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的电子设备设计中,传统的散热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技术的要求,应该针对散热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严格的控制原件的温度,防止出现因为温度过高造成电子设备不稳定的情况。

3、对兼容性进行关注。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逐渐的向着体积小、工作量大的方面发展,这样就人为的将设计的空间进行缩小,电子设备的原件相互之间的距离较小,容易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原件之间的兼容性进行考虑,对设备内部的原件进行一定的抗干扰处理,消除相互之间的电磁波的传输,将这些抗干扰的因素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屏蔽。

二、提升电子设备整体稳定性措施

2.1加强对制造工艺的审查

电子设备整体性主要包括电子设备的设计、结构的完善和后期的电讯实验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电讯的设计和结构方案的制定不能为了设计而进行设计,而是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设计,因此进行电子设备制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设计结构审查,将一些设计不合理的部分及时的进行更正,使得电子设备的整体控制可以更加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要求,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更改,防止后期因为原件的更改影响整体的可靠性。

2.2提升设计的超前意识

现代社会是技术的时代在,技术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新的技术不断的涌现。因此在进行技术的设计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对新出现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一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前瞻性在,这样才会在技术领域游刃有余的完成工作,在进行电子设备的制造中将新的可以熟练的运用到电子设备中去,克服电子设备自身的传统缺陷,实现技术的进步。

2.3对可操作性进行关注

电子设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实际的操作,因此其可操作性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电子设备的设计和结构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同时,还需要对电子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关注,在电子设备设计完成以后,对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进,进一步的完善技术。

2.4对操作人员进行关注

设备使用的是否正常,除了和技术本身存在相关性以外,和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操作人员本身的技术能力不强,长期的不规范操作也会给电子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让技术人员熟练的掌握电子设备的操作流程,防止出现损害设备的现象。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的操作也是在更新,需要定期的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及时的将技术的更新进行传输,培养技术操作人员新的操作技巧,从而维护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设备整机稳定性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将电子设备的整体设计、监督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进行综合的考虑,加强技术设计结构的完善,在设计完成以后对实用性进行分析同时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将电子设备整机的可靠性进行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奚慧. 浅析提高电子设备整机可靠性措施[J]电子机械工程. 2014, 30(4):58-60

电子可靠性培训范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

实现产品的生产能够在无人条件下实现自动化作业一直是各个行业追求的目标,而电子信息技术以及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日益延伸到生产的各个领域,也日益实现着这个目标。电气自动化作为一种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其普及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而作要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性能,其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就是一个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问题。虽然我国自上世纪以来在电气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得到有效提高,然而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现状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本文就将根据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现状分析造成其可靠性降低的原因,并由此得出增强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的相关对策。

1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现状

1.1 工作环境不稳定降低了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通常电气设备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无论是气候、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还是机械作用力、电气干扰等物理环境都是复杂多样的,这种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到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气候条件中的温度、湿度、气压、污染等都会通过作用于设备的升温、电气性能、结构运作等影响控制设备的性能。而机械作用力包括电气设备受到的冲击、震动等作用力使得控制设备出现损坏。电磁干扰也会对控制设备造成噪声、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总之,不稳定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要求。

1.2 操作维护不当降低了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不稳定的工作环境是造成控制设备的可靠性降低的自然原因,而操作维护不当则是降低其可靠性的人为原因。在进行电气化工作时,一些操作人员由于素质过低,没有完全掌握控制设备的原理,从而无法熟练正确地进行自动化操作,一些不当的操作行为也会对控制设备的性能造成损害。而在控制设备作业后期,由于缺乏及时的维护和保养,控制设备的性能很难得到可持续的维护,也就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1.3 零部件质量低下降低了控制设备的使用寿命

控制设备是由许多元器件构成的,这些零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控制设备的生命力。而我国目前的零部件生产厂家虽多,但质量良莠不齐,且大都规模较小,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质量监管体系,这些零部件的质量在进厂检查时存在巨大漏洞;另一方面,为了生存,零部件厂家之间的压价竞争使得厂家将成本转移到质量上,,这就严重影响了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极大地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2 增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的策略

如前所述,设备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确保设备使用功能与价值的重要因素,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性、操作维护的不恰当以及元器件质量不合格等都是造成控制设备可靠性降低的原因,综合来看,要增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就必须从提高元器件的质量、考虑环境因素、加强可靠性设计等入手。

2.1 加强对控制设备设计阶段的重视

在生产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时候,控制设备设计是其基础环节。在进行控制设备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控制设备各部件的技术研究,设定有关控制设备调试参数,进而确保控制设备的使用性能。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强对控制设备产量的控制,在确保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控制设备生产数量,进而以最经济的模式开展控制设备生产与维护工作,实现控制设备应用性能与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对控制设备设计阶段的重视,可以在确保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控制设备的生产成本,从而减少控制设备使用与维护费用,促进控制设备的全面推广与应用。

2.2 严格把关电子元器件质量,提高零部件选用准则

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控制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严格把关电子元器件质量,提高零部件选用准则是增强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元器件的进厂质量检查,根据相关电路性能和质量要求设定元器件的选用标准,所有元器件必须经过性能筛查才能投入到生产中;其次要加强对零部件厂家的把关,选择技术精良、价格合理、质量保障的生产厂家,并按合同规定好产品所需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等相关内容。

2.3 加强控制设备的散热、防潮等气候防护的设计

作为影响控制设备可靠性的重要自然因素,工作环境的不稳定并非不可控的,要提高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就要加强其对环境的防护设计,增强控制设备对环境的适应性。散热设计是控制设备的气候防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温度是影响电气设备工作性能的最重要因素,过度的升温会使得设备产生噪声增大、信号失真、运作不稳定等现象,做好散热设计可以通过增大器件外壳与散热器的接触面积并保持接触面的光滑,导热膏的使用也会有所帮助。潮湿环境是另一个影响控制设备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过于潮湿的环境不仅会侵蚀电气设备,还会造成短路、漏电等现象,因而做好控制设备的防潮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加强设备的密封、灌封等工作。

2.4 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加强控制设备的后期养护

设备能否按照要正常运作以及是否及时维护和保养也是影响控制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方面,因而加强控制设备的后期养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而这就需要加强操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一方面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工作,加强其对设备操作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实现工作绩效与工作表现挂钩,从而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工作事故。

3 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发展趋势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发展还不够先进,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在对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控制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我国工业自动化的有序、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进而逐渐减小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生产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其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不断提高控制设备的自动化与可靠性,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全面、高效发挥控制设备的性能与作用,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4 总结

根据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现状的分析,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控制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而要提高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就要加强其对环境的防护设计,增强控制设备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设备能否按照要正常运作以及是否及时维护和保养。因此,要增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严格把关电子元器件质量,提高零部件选用准则、加强控制设备的散热、防潮等气候防护的设计、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加强控制设备的后期养护。

参考文献

[1]张伟林,宋修臣.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09).

[2]林旭.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现状分析[J].机电信息,2010 (18).

[3]李平.关于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测试方法的探讨[J].建筑与预算, 2010(05).

电子可靠性培训范文3

一、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收集取证原则

原则的制定对于司法实践的执行具有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因此,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收集原则对于司法机关在实践中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有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

一是确立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合法原则。司法机关在收集证据的时候,应确保收集主体、收集程序的合法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收集证据的真实可靠性。

二是确立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及时迅速原则。电子数据类证据具有脆弱性,易被删除、篡改和破坏,因此,应及时迅速地将收集的电子数据类证据备份、鉴定,以防止出现因不当操作造成的意外灭失等情况。

三是确立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全面无损原则。在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时,应全面无遗漏地对电子数据的内容、附属信息等进行提取,确保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全面真实性,同时也要做到对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无损性。

四是确立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的专家辅助原则。电子数据类证据具有高科技性,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的帮助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证据的收集。

二、加强对收集主体的专业技术培训

电子数据类证据的高科技性,使得司法工作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存在一些不规范、不适当的行为,对于案件证据的收集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法律法规目前对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收集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为了应对高科技的犯罪,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需要对司法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对电子数据类证据有一定的了解和鉴别,熟悉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技术形成原理并能对其作用进行解释说明。必要时,应要求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司法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一定的资格认证,具备司法工作经验和电子技术的能力。

三、规范电子数据类证据收集流程

规范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收集流程有助于合法地收集取证,更全面地收集证据,并能保证收集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司法实践中,收集电子数据类证据,首先,要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明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全面熟悉涉案的计算机系统特点,明确侦查方向,准备好收集证据的设备,制定完备的勘查计划。其次,要成立现场勘查收集证据小组,分派至少两名具有资质的收集取证人员。再次,要封锁收集取证的现场,维护好现场秩序,不能出现其他任何干扰收集取证的工作。最后,要进行收集取证。在现场要保证供电,保护涉案的计算机设备等不受其他人的干涉。

四、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审查认定机制

一是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可采性认定。电子数据类证据如果具备了可采性,则表示其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采用标准,能够作为证据在法庭上提出。电子数据类证据可采性的认定,需要根据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作为定案的依据。

二是电子数据类证据的证明力认定。电子数据类证据的证明力是指电子数据类证据材料信息与待证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子数据类证据信息材料对于其要证明的案件主要事实所产生的作用的强弱和大小。电子数据类证据证明力的审查要从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证明力大小三个方面来考察。

五、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公证制度建设

电子数据类证据公证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保证电子数据类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导致无法保证电子数据类证据的真实可靠性。例如在一个商标权纠纷案件中,原告人提交了公证过的电子邮件证据,但是被告人提出质疑,认为原告提供的公证过的电子邮件是在原告的计算机上,而且原告可以控制计算机并能做任意的修改和删除,其公证的电子邮件不具有可信性。最后法院认为电子邮件证据在公证过程中存在重大的不规范性,对电子邮件证据未进行采纳。因此,只有加强完善公证制度,提高公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规范公证程序,才能更有力地保证电子数据类证据的真实可靠性。

六、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鉴定机构工作

电子数据类证据鉴定机构的完善对于实现公正客观地出具电子数据类证据有重要的作用,能确保电子数据类证据鉴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一要加强规范鉴定人员,从鉴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进行规制,以确保鉴定意见的专业性。

电子可靠性培训范文4

【关键词】 配电网 故障 抢修

1 提升配网抢修效率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信息化技术电子商务的大量运用,用户对电网运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配网抢修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我县农村配电网运行发展的需要,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农村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又远离电网管理中心,这样就出现了事故抢修时的困难,影响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原因就是计划停电和故障停电,对配电网的故障停电不能及时进行抢修复电,传统的方法就是在提高配电网故障定位、故障隔离速度时主要对技术进行改进,最终是对复电的时间进行缩短,使抢修的效率与供电的可靠性得到提高,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电力服务体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当前我县的配电网主要是10kv电网,且都是辐射型网络,线路的配置基本是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距离保护、绝缘监视装置,变压器有差动、瓦斯保护及后备保护。配电网的抢修涉及到很多方面,对于我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线路抢修人员的年龄偏低,工龄较短,对线路抢修一知半解。仅能胜任普通线路的抢修,对于大型线路的抢修就束手无策。(2)抢修人员的服务意识差,应对故障时的态度比较消极,工作效率低下。(3)调度人员对于故障的定位判断不太准确。(4)抢修系统内部结构不完善,缺乏问责机制,导致抢修效率低下。(5)抢修车辆以及应急物资无法统一调配,无法对全局抢修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提升配网故障抢修效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涉及到很多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和因素都会对提升配网故障抢修产生影响。要提升配网抢修效率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抢修的各个环节的阶段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在提高抢修人员素质的基础之上,做好抢修“流程”、“预案”、“联动机制”,对抢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2.1 提高抢修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提升配网抢修过程中,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基本决定了抢修周期,是提升配网抢修的重要基础,要提升配网抢修的效率,必须加强对抢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训,对相关人员展开技术普考活动,使得抢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对抢修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应定期组织人员学习案例、经验和故障的分析,做到每年每位电工都能有机会参与技能培训,从而培养其在抢修过程中对工器具的使用、线路、配电、电气安全等方面的技能。公司可以每季度举行一次抢修技能竞赛活动,奖优罚劣,从而充分调动抢修人员对抢修工作的积极性。公司应积极的鼓励职工及抢修人员参加高级工、技师等职业技能的业务考试,对取得职业技能的人员从工资或奖金上进行鼓励,并形成长效的奖励机制。

2.2 流程、预案、联动机制要夯实

对于抢修的流程要进行合理的梳理和优化,抢修的流程是贯穿在整个抢修过程当中的,在抢修过程中物资配送工作也需要优化,确保抢修工作在各个环节都能顺畅运转,建立抢修预案,并在抢修预案中明确故障处理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制定抢修作业指导书,规范抢修作业。抢修联动机制要结合社会和单位的力量和资源,工程量大、技术复杂的抢修可委托外委单位集中施工力量进行处理。

2.3 缩短抢修时间

抢修一般可分解为“到达现场、故障定位、故障隔离、物资到位、现场施工”五个环节。称抢修的生命周期,缩短抢修时间,应从抢修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入手,找准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措施。(1)现场到达时间一般占抢修周期30-40%,缩短抢修时间至关重要,可以利用3S技术(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相结合,减少抢修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2)对故障点进行故障定位技术,快速查找故障,抢修人员应配备电缆故障测试仪,对故障抢修人员进行定位技术培训,提高定位效率。县域电网继电保护基本配备的动作原因如下表1简单分析所示。对架空线路应加装重合器、分段器等设备,利用这些设备的动作特性来缩小对故障的定位范围。(3)快速隔离故障,减少停电的范围,(4)对应急抢修的物资运输方面要进行优化管理,也可采取由抢修人员直接管理,物资管理人员做账务管理缩短配备时间。建立物资调配的“绿色通道”,方便调用。(5)上述工作结束后,现场施工要有序安排进行,设置工程总指挥,减少混乱工作局面,多头并进有序进行。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安全,保护抢修人员的人身健康是第一原则,不可急功近利,冒险进行作业抢修。从而提高现场施工的效率。缩短复电时间,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管理方面应建立可靠的管理制度实行可靠性的目标管理,成立以生产局长为组长,由运维、调控、配电、农电、营销等相关人员组成的供电可靠性小组,编制管理制度,并形成报告,作为下季度的工作目标。杜绝临时停电和减少计划停电,各单位应提前一个月向调控上报线路改造计划,一旦停电计划执行,不准更改。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及复电时间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提高对配网抢修的效率,提高供电可靠性是每个供电部门应该进行思考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供电抢修部门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可靠性及配网抢修的重要性,把握每个环节,制定科学策略,最大限度的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同梅,范伟豪.标准化作业在配网抢修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11.

电子可靠性培训范文5

关键词:变电站 安全运行 运行方式 职工素质

引言:

电力系统运行体系离不开安全体系的支撑,并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理念也已经成为各地区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基本战略目标。作为变电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系统来说,其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操作电力设备系统、维护电力设备系统。变电运行机构,是电网运行管理倒闸以及电网日常事故处理工作机构,同时也是电网安全建设最前线的工作点,其实际运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局的稳定性,所以要从多个方面出发,提出提升变电运行安全性的方式。

1.变电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及安全教育

1.1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变电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安全教育,是从根本上提升变电运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变电站工作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变电站运行质量,因为基层工作人员才是变电站各项计划目标的直接执行者,因为变电运行需要维护大量的设备,所以经常会出现设备异常、设备障碍等,工作不仅比较繁琐,而且缺少趣味性,很容易使其内部工作人员出现思想松懈等问题。在运行的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规范操作行为,必然会影响到电网的安全性,情况严重时还有可能产生重大事故。如果工作人员个人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执行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判断等问题,导致设备维护、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产生拒动。从当前变电站的运行情况来看,基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也是影响变电运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如果变电站工作人员技术不过硬、在工作过程中精神不够集中、缺少安全意识都有可能导致其无法正常工作。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操作技能培训以及安全意识培训两个方面出发,提升工作人员的个人综合工作能力。

1.2岗位培训工作形式

根据电器生产人员培训制度中的内容,不同的电业生产工人想上岗,必须要先做到三熟三能。在上岗之前,先熟悉各种日常工作中要接触到的设备,掌握如何处理各种事故,并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自己所在岗位的各种工作制度。而负责值班的工作人员要掌握事故分析方法,可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故。变电站的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指定年度培训计划,并严格的执行计划。利用日常交接班或者是上班过程中存在的空闲时间,对站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是岗位技能,也可以是事故判断。让负责运行的工作人员看图纸、绘制系统示意图等。变电站内部经常会出现各种事故,工作人员可以对事故进行反复演戏,让管理人员负责对各种已经产生的事故以及可能会产生的预见性事故进行设计演戏。整个演戏过程都要尽量的逼真,让涉及到的工作人员有紧迫感,使其更加熟练的掌握设备现场布置方式以及反事故工作方案。

2.通过提升设备健康水平的方式来控制故障率

2.1利用新产品来提升设备日常运行可靠性

可以使用高性能且免维护的六氟化硫以及真空的断路器等,来提升设备质量。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线路与变压机继电保护装置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更换为微机保护工作装置。事实证明,如果使用优质的设备,可以有效的减少变电站故障停电几率,控制因为设备原因而导致停电的次数,进而提升其运行的可靠性。

2.2利用提升运行维护质量的方式让设备健康运行

电力系统日常运行所使用的各种电器设备、输配电线路以及自动保护装置类型、数量都比较多,而且可能会因为各种故障而影响到系统正常运行,进而导致用户供电不能正常开展。想要提升设备健康水平,必须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这也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之一,有效减少设备故障产生几率。负责项目运行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加强巡视维护强度的方式来提升其运行质量,及时的发展隐患、解决隐患,为供电提供保障。

2.3配合设备状态检修

根据已经开展的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流程,逐渐的取消定期检修规定。项目的运行人员也要积极的配合来完成状态检修,并合理的调整设备检查内容重点以及相应的工作范围。利用绝缘在线监测以及带点测试等方式,提升设备监测工作质量。

2.4完善管理体系

根据发电站的运行情况来构建可靠性指标,因为可靠性指标属于综合性项目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水平,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需要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来拟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资料管理工作档案,让项目资料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根据项目的开展情况来拟定技术指标与管理工作措施,严格的按照管理制度来安排专人落实,更好的开展管理性工作。可以将供电可靠性承包指标通过分层分解责任制的方式,将年计划工作量和实际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基础,将所下达的总承包时间告知到各个县局以及变电站的值班人员,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工作。各地区的变电所以及县局也要准确的对各种问题的可靠性进行统计,并按照要求将其上报。县局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的方式来分析指标的完成情况,安排专业工作人员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彻底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束语:

变电运行机构,是电网运行管理倒闸以及电网日常事故处理工作机构,同时也是电网安全建设最前线的工作点,其实际运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局的稳定性。上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变电站安全运行以及可靠性管理开展的清理,之后分别从完善管理体系、配合设备状态检修、利用提升运行维护质量的方式让设备健康运行、利用新产品来提升设备日常运行可靠性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提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剑. 关于如何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4:149.

[2]胡光明. 关于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的主要措施[J]. 民营科技,2015,12:125.

[3]黄渲雅. 综述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及加强安全管理措施[J]. 科技创业家,2012,20:134.

电子可靠性培训范文6

[关键词]变电安全运行;可靠性;举措;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030-01

一、概述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各个领域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目前,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均需要大量的电力资源。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民众越来越注重电网的安全。电力系统的运行原则是安全、预防、综合治理。[1]变电安全运行主要是想确保电力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同时还需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在电力使用过程中,变电运行是进行事故处理的机构,该机构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了确保电网安全,其对于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故要想使电力能够安全运行,那么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变电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电力运行部门还需要针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进行严格管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变电可靠性策略。

二、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

(1)及时进行检修

要想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那么及时进行检修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变电站在对变电运行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来促使设备能够被立体运用,以此来促使人、财、物这些资源能被有效运用。除此之外,由于智能或数字变电站中含有大量的变电设备,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故在及时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变电站可以组织一个对应的设备维修部门来定期对各个变电设备进行检查与维修,从而确保变电设备始终能够正常运转。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变电站可以安排一些人员来进行核查,并将这些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工作小组来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所提升,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变电安全可靠的运行。

(2)抓好班组,进行制度化管理是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的关键

在变电所中,班组是其中最基础的小型单位,该组织往往从事于设备的直接检查和维修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变电所非常有必要注重班组的管理工作,并把各个工作环节的责任细分到每一个班组及其组员身上,以此来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使他们能够及时、快速的找寻出各种问题,并立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处理。而要想促使班组成员的技术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持续提升,那么相关单位则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来针对员工们展开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让他们能够学会那些各种信息化技术,使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能够灵活应对智能化变电站里面的设备。同时,还要做好班组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的工作中,工作人员也要严格依照规范来展开各项工作,违章操作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3)组织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A、第一方面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技术进行培训。[2]现如今,我国部分地区均已建立有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或数字变电站明显更加高级,其采用了诸多智能设备,同时,变电站也已施行智能化管理,故变电站各种设备的技术含量变得很高,从而导致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想提高变电设备的运行安全和可靠性,那么维修人员则必须要对这些智能化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熟知那些变电系统的实际工作原理,从而确保自身能够很好地应对突发状况。孰能生巧是对电力工作最好的诠释。[3]变电站的智能化对于变电安全运行是有利的,其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变电运行的管理和控制,然而,其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样操作起来将会更加得心应手,故变电站需投入一定的资金来针对技术人员展开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B、第二方面安全意识培训。在电力运行工作中,工作人员通常会转变自身的位置,这是安全防护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依照安全原则来展开各项工作,相关单位也要不断落实管理制度体系。除此之外,安全意识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给员工灌输安全原则的具体内容,使技术人员能够熟记于心。同时,还可以通过结合故障来展开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活动,让他们按照要求来进行维修处理。

(4)优化管理体系

优化管理体系是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的重中之重。[4]在我国的变电站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新型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运用,变电站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日益突出,现代化变电站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智能或数字变电站管理过程中管理体系的改进和优化。变电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管理体系的撑持,故变电站应该针对各项工作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以此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三、结束语

变电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是供电事业中非常关键的部门,故很有必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体系。电力事业相对而言比较危险,当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将会引发极为严重的事故,所以要给予重视。单位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展开各项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蔚宁.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21-27.

[2] 黄渲雅.综述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及加强安全管理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2(20):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