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道路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园道路建设

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1

【关键词】整车、零部件、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D411文献标识码: A

一、区位分析

项目所在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项目所在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也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之一。

汽车产业园位于该镇东北部,东邻规划的高速公路,西为现状工业园的居住区,现状一条城市主干道在产业园中部东西穿过。

二、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

1发展条件分析

1.1优势分析

(1)区域产业优势起到带动作用

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广东省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已形成围绕广州本田的黄埔、增城汽车产业带,围绕广州丰田的南沙汽车产业带,围绕东风日产的花都汽车产业带及广州白云区汽车配套产业园以及中山、顺德、南海、三水等以汽车为主的若干产业集聚区。以广州为中心、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及其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提供基础保障

近年来,该市加快推进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打造“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该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跃居全省第二位,“五横四纵三支”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良好的区域位置和交通网络,将产业园和珠三角紧密联系起来,为汽车产业园提供基础保障。

(3) 大面积规整用地利于建设实施

汽车产业园地势平坦、用地规整。用地范围内除少量建筑外大都为鱼塘和空地,可以有效节约建设成本。

(4) 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道路、供水、供电、燃气等设施基本建设(规划)完成,为汽车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劣势分析

(1)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动力略微不足

(2)水系过于天然,缺少亲和

2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

2.1 汽车产业园定位

上位规划中提出该市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定位,依据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结合国内外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五大主体产业,全力建设七大现代产业基地,大力推进该市现代产业100 强重点培育项目建设。

根据该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将汽车产业园定位为:

珠三角地区的大型汽车产业基地。

2.2汽车产业园发展目标

以产业集聚为手段,以引进大型优质汽车整车生产及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提升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产业选择及战略

1 产业选择

汽车产业园主导产业:整车制造及与汽车相关的各种零部件的生产配套。

整车制造:年产40万辆整车及年产45万台发动机。

零部件制造:与汽车相关的各种零部件。

2 产业发展战略

(1)产业集聚战略

优化产业园区的内部结构,培育主导优势产业,积极引进整车制造战略伙伴,推动和形成具有园区产业基础、特色及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2)空间协调发展战略

综合分析产业园区与镇区的发展关系,以资源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原则,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产业区可持续发展。

四、总体布局

1 规划布局

1.1规划理念

(1)产城一体,融合发展

(2)生态环保,持续发展

1.2规划结构

根据汽车产业园的建设目标与功能组成,形成满足功能需求的形态特征与用地布局,通过构建“一心”、“两轴”、“五区”的结构布局,充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一心――产业核心。整车生产区作为产业园的主导龙头产业,构成了产业园的产业核心。

两轴――指南北交通主轴和园区产业发展轴。

五区――指产业园五个主要功能区。整车生产区、零部件制造区、物流仓储区、配套居住区和管理服务区。

1.3规划布局

(1)整车生产用地

整车生产作为产业园的产业核心,充分考虑产能及建设的需要,将其布置在现状城市主干道北面,构成南北产业发展轴的核心,以此带动产业园的产业向南延伸发展。

(2)零部件生产用地

以围绕整车生产区布置为原则,根据零部件种类,将零部件生产区分成两个区域布置。小件零部件布置在现状城市主干道北面,大件零部件布置在现状城市主干道南面,靠近整车区,便于物料输送。

(3)物流仓储用地

在用地东部、靠近从莞高速设置物流仓储区,充分利用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这一便利的交通优势,为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区提供更好地服务。

主要承担整车的暂存、缓存和整车对外发运的任务,以及零部件的储存、缓存、配送的任务。

(4)配套居住用地

在产业区西北部、靠近铁场工业园的居住用地布置汽车产业园的生活居住片区。配套居住区靠近石湾镇区和铁厂工业园,在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上与镇区共享,促进产业园与镇区的协调发展,促进园区与镇区的融合,保障产业园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5)管理服务用地

在产业园中部,临现状城市主干道规划了产业园的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布置产业园的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产业园的管理及服务中心。

(6)公用设施用地

指为产业园提供服务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靠近污水产生量较大的整车生产区,便于污水排放。

2 产业布局

汽车产业园主导产业为整车生产和零部件生产。

整车生产区布置在现状城市主干道以南,用地形状方整,形成完整独立的区域,便于整车厂大型生产厂房的实施。整车生产区可以满足年产40万辆整车及年产45万台发动机生产的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可以一期20万整车,二期20万整车。

零部件生产区靠近整车生产区布置,据零部件体积、形状、重量和生产特性,分为六类,分布在现状城市主干道南、北两个区域。

南部区域主要布置:车身中小冲压件和焊接组件类、发动机零部件类;北部区域主要布置:车身类、汽车电器类、底盘类和附件类。

3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以已建道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道路系统为基本骨架,充分利用产业区的高速公路作为主要对外交通的通道,考虑功能布局的需求,形成了以“一横一纵一环”为主要道路的道路系统。

4物流组织

结合用地现状,以避免园区物流对城市交通造成干扰为原则,通过有效组织,让园区外部物流沿园区进入,内部物流通过园区支路解决,高效满足生产需要,保证城市交通的有序、安全。

5绿化系统

受现状布局的限制,产业园位于现状居住区的上风向,为保障居住用地拥有良好的环境,除了在用地布局和产业布局上尽量减少对居住区的影响,同时加强绿化种植的防护作用及公园绿地的建设,在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为职工提供休闲的场所,形成点、线结合的绿化系统。

6建设时序

(1)起步阶段

目前,汽车产业园已有企业进驻的初步意向,但初期拟进驻的多为零部件生产企业,建议将初期进驻企业布置在用地中东部,符合相关土地政策并独立集中形成区域,便于实施管理,避免对整体用地规整性的影响。

(2)发展阶段

随着产业园的逐步发展,将加强引进整车厂的力度,推动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发展期使用产业园中部用地。

(3)拓展阶段

主要任务是提升园区的配套服务,并为产能的扩大提供保障。主要建设园区的相关生活设施和为产能扩大做好土地供应。

五、结束语

各大汽车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的机密,我们无法准确选址信息。但是此汽车产业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一定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础,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2

青岛首个资源化学基地将启用

位于滨海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南的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从2011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其目标就锁定为建设我国东部重要的新材料和资源化学基地。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崂山生物产业园内第一个即将投入使用的高科技项目,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主要建设科研楼、办公楼、孵化, 楼以及办公车间等,总占地面积达到91亩。投资方中科院兰化所将利用其在资源化学和新材料方面的传统科研优势,为青岛乃至山东企业以及地方经济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撑。, 据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科技开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目前建设进展,已有部分项目投入使用,这其中就包括中试车间等。

记者看到,无论是研发楼、孵化楼等都已建成,装修也接近尾声。今年内,该项目不仅要完成建设任务,园区内的道路也将平整完毕,投 使入用。这意味着届时我市乃至 国东我学部重要的新材料和资源化 基地将投入使用。

青岛企业受益兰化所研发中心

据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科技开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将依托中科院兰化所的传统研发优势,承担多种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为新材料与资源化学产品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将与青岛本地有这方面需求的企业一起组建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共同进行相关技术开发和研究;另一方面,将着力培养适合青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把青岛研发中心建成青岛乃至山东高新技术的研发平台。”这位负责人表示。

中科院兰化所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目前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其在青岛设立的研发中心意在使其优势科研项目在本地实现产业化。以新建设的研发中心材料楼为例,其将来主要承担高性能油(脂)添加剂、酯类合成油、特种油(脂)、表面工程材料、海洋特种防腐耐磨材料、空间特种体材料、高技术领域固关节轴承和滑动轴承材料等关键技术及制备工艺的研发任务。

据估算,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达产后,其年产值有望达到2亿元,为当地带来税收两千万元。

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3

【关键词】道路交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类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全国各地兴起,业已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及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作为产业园区骨架、血脉的道路交通系统,对产业园区的空间结构发展、人们出行和园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分析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内涵、特点及其交通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产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一、产业园区的概念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二、产业园区的交通特征

与城市道路不同,产业园区道路交通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城市道路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根据出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三种,通常是采取人车分离的交通规划。而产业园区道路交通主要是为人流和货物流服务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相对单一。由于交通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园区内的道路横断面类型基本采用一块板形式,而且园区内部交叉路口不设交通信号灯。

(一)外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对外交通主要通过三津大道、沙井大道、下津路、智和路和同乐大道对外联系,结合周边道路共设置两个物流出入口、两个货车紧急出入口、十个人行天桥上落点、六个人行与小汽车综合出入口及两个人行紧急出入口。

(二)人口结构及出行方式构成

产业园区人口主要由产业园区的员工、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组成。从职业特征分析,从事生产、运输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的比例很大,出行次数相对较少,出行目的相对单一,主要是上班。在岗职工其出行的范围主要在产业园区内,距离较短,通常选择步行或自行车,而要离开产业园的出行通常选择公交车或自行车。

(三)道路景观主体的视觉心理感受

道路是构成园区空间结构的骨架,也是形成园区整体意象的视觉要素。道路在提供了进出场所的条件的同时,也形成了视觉通廊,影响到空间的视觉形态,沿道路的景观丰富着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成为人们审美欣赏和生活体验的日常性视觉审美客体。产业园区的道路交通主要是车流,并且以货运为主,这就决定了在产业园区的道路景观规划中应该更重视动态景观,重视道路绿地的建设,并且根据不同道路上的感受不同来决定景观的设置和规划。

本园区通过结合园区不同位置进行不同要求的规划设计,在满足园区生产、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灵活的利用空间营造生态绿地,增加绿地面积,形成有利于生产正常运行、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厂房工艺环境有益的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要求。

三、产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产业园区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生产与生活的地域单元特色,其道路交通规划有自身的特点。下面以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道路交通规划为例来进行探讨。

(一)路网布局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东、西地块厂区内以环型加方格网道路结构为主,使得地块形状比较规整,与道路的连接相对便利。通过主、次干道联系,形成东西向道路为主,南北向道路为辅的方格状道路系统,总体呈现“三横十五纵”的网络格局。这样的布局不仅能适应产业用地的要求,而且利于厂房建筑布设的需要。

(二)效益最大化的交通组织方式

1、车行系统

根据园区结构及用地功能布局,园区主要的车行流线分为三种,货物流线、梭巴流线和小汽车流线,货物流线与梭巴流线、小汽车流线在空间上彼此分离,防止相互干扰,降低交通事故,提高生产安全。

货物流线从下津路的北大门和北二门进出,抵达各组团的厂房一侧货运码头或临时停靠康三路北侧货运码头区,其主要活动分布在园区北部。物流路线在园区内通过北侧地下隧道形成东西连续的四个“T”字形线路。

梭巴流线不与城市道路联系,主要为园区内上下班员工出行与各厂区内单元行政人员出行联系使用,其主要活动分布在园区南部。梭巴路线下穿南侧地下隧道联系东、西地块厂区,沿途设置梭巴站台,并在两端设置回车场。

小汽车流线从三津大道、沙井大道、智和路和同乐大道的东大门、西大门、东二门、西二门、南大门和南二门进出。。

物流(红线)及梭巴(蓝色)系统规划图

2、人行系统

人行系统采取地面和地上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错峰管制。上下班高峰时段,限制货运车辆和小汽车通行,开放南大门和南二门,各条道路同时疏散员工。上班时段,以连廊通行方式为主,地面人行步道通行方式为辅。

道路两侧均设置人行步道;厂房和附楼一侧设置连廊,且连廊与城市天桥连接,上落点设置在城市道路人行道上。

人流(绿线)及电动自行车系统规划图

(三)灵活的交通设施布置

与城市相比,产业园区对人口吸引力较弱、建筑密度较低,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若设置过多,将造成用地的浪费。规划停车场主要分为电动自行车停车场、小汽车停车场及客车停车场。电动自行车严格限制停放在厂区,停车场沿城市道路周边靠近园区出入口集中设置,方便员工使用和快速疏散;停车场分厂区内外两种形式设置,靠近园区出入口集中设置以方便管理和使用,并在内部厂区道路设置少量临时停车位。此外,还将合理选择道路交叉口形式,完善交通标志、标线、隔离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保障整体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四)支持交通空间的公共环境组织

道路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园区环境,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同时还能改善园区的小气候环境,其宽度宜为道路红线的15%~30%。园区内道路结合绿地系统,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

本园区总绿地面积为330193,绿地率为19.96%,由园区绿地、厂房组团绿地以及中心绿地组成。

1、园区绿地:指临城市道路、位于园区外层的绿地。本绿地区域内主要布置有为园区服务的停车场、辅助用房、商业用房。本绿地是构建园区空气洁净度、温湿度、净化空气的第一屏障,以种植大乔木、灌木、草地组成的复层结构的生态绿地为主,只在停车场处采用大乔木+草地的组合,保证视线的通透性,强化安全因素。

2、厂房组团绿地:指的是厂房与厂房之间的绿化区域。本绿地区域以服务园区的生产为主,要保证厂房的安全生产、产品的方便装卸、人员及装卸车的安全通行,因此种植以乔木+草地的组合为主。这样,绿地可在需要时成为临时的装卸场地、通行空间。另外,注重厂房的垂直绿化,以减少建筑的热量吸收和损耗,起到降温的作用。

3、中心绿地:指的是位于厂区主要入口处、厂房组团之间宽度为77~150m的大绿地。中心绿地是实现园区环境要求、低碳、生态的基础。中心绿地以林荫空间为主,局部地区结合区域内布置的办公、餐厅等人流量大的建筑,形成以大乔木为主,花坛、花境、草坪、运动场为辅助,可供人员休息、交流、运动的活动空间。林荫空间依据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采取“以乔木为主”的种植方针,加大绿化面,以实现园区绿化规划目标,起到低碳作用。

(五)合理选定指标

1、道路红线宽度。不同规模和不同用地强度的产业园区对道路的红线宽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园区道路红线宽度主要是由园区的生成交通量来决定,尤其是园区主干路和次干路,一定要与园区的生成交通量相匹配,否则要么造成园区道路资源的浪费(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过宽),要么造成园区内部道路交通的拥堵(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过窄)。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总用地面积166.24公顷,但从节约用地出发,确定主干路红线宽度为22 m、24 m、26 m;次干路红线宽度为18 m、20 m;支路红线宽度8 m。

2、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反映规划区内道路建设的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用地面积上有道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用地为东西向长方形状,东西长达3000m,南北较窄,只有约600 m。这使得园区东西向的交通流较大,需重点解决园区东西向交通,因此在东西向规划三条主干路,间距约为300m;南北向规划十五条次干路,间距约为200m;整个园区的路网密度约为13.5km/ km 2。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的交通比一般的城市交通都更具特殊性,可控性也更强。如果能够根据产业园区的类型和交通特点,对产业园区的道路网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对园区内部货运运行路线进行优化,对整个产业园区的运输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拥挤、堵塞等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产业园区整体的交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范晓屏. 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M]. 北京: 航空出版社,2005.

[2]吴新纪. 工业区规划之思考[J]. 江苏城市规划,2007( 2) : 8-11.

[3]罗宏. 生态工业园区―― 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4

一、高调亮相 良好开局

2011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加速推进西咸新区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整合资源,正式成立了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时任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兼任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其开发建设管理体制也从过去“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调整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开发模式。同年6月新设立的西咸新区高调亮相,由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正式对外了《西咸新区总体规划》。

西咸新区按照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坚持“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规划理念,以及大开大合的城市发展形态,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并紧紧围绕项目推进新区建设。

陕西省委、省政府对西咸新区寄予厚望,要求其“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2012年是西咸新区成立以来第一个建设年度,在开局之年西咸新区即取得了各个方面的突破。

2012年,西咸新区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构建点状布局的市镇体系,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建设新城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社会建设为先导,探索城乡一体、产城一体。按照确定的“谋篇、布局、蓄势”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引凤筑巢”,集约、集群、集成发展产业,全年完成直接固定资产投资305.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8%,扣除物价指数因素,超过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同期水平,实现良好开局。

二、重点项目 全面展开

2012年西咸新区实现了开工一批项目、建成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成为西咸新区发展的内在驱动,全面建设就此拉开。2012年西咸新区重点项目涵盖民生类项目、基础设施类项目、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类项目等。渭河横桥暨北岸综合整治、兰池大道、长陵绿化以及秦汉酒庄等一批项目全面竣工。秦汉大道、正阳大道、沣泾大道等一批骨干路网建设快速推进。三桥商业街区改造、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空港综合保税区、西部飞机维修基地、周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渭河南岸和沣河综合治理、秦咸阳宫、华润万象城、绿地新城、秦龙现代农业等项目全面开工。能源金融中心、西咸国际文教园、昆 明池、阿房宫等项目已具备开工条件。万通立体城、四医大医教研综合园区以及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数据中心、全国人口信息处理和备份中心等项目已正式签约开工。

三、对接主城 拉开骨架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沣泾大道、秦汉大道、正阳大道、红光大道、红光大道跨沣河桥等“四路三桥”快捷干道启动建设,空港第五大道、尚航路、石化大道、富裕路、富裕路沣河桥、绕城高速东辅道等一大批城市骨干道路及配套管网路开工。已建成通车的兰池大道被誉为“大西安最美城市道路”。渭河横桥竣工,即将连通西安主城。三桥新街、后围寨立交计划于2013年5月建成通车。正阳大道跨泾河桥和跨渭河桥的设计方案都已通过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洪评价。完成了各组团分区规划、道路专项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公共设施布局、市政设施等11个专项规划。西安地铁一号线延伸线地勘等工作已经启动。编制完成西咸新区轨道交通规划,10年总投资将达1000亿元,构建“南岸成网、北岸连线”的轨道交通网络。西宝高速西安至兴平段建成通车,西咸北环线和西安北客站至机场轨道交通正在加快推进。

四、提升环境 美丽西咸

西咸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秦汉新城渭河综合整治18公里防洪工程、堤顶道路、景观工程全面完成,绿化面积达4000余亩,成为全省渭河治理的亮点工程;渭河综合整治沣西、沣东段9.6公里的防洪工程12月已开工;沣河综合改造初见成效,完成投资约2亿元。长陵绿化全面完成,栽植油松1万多棵,帝陵景观效果进一步提升。渭河北岸湿地运动基本建成。

今年秋天,陕西省将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建设“中国暖温带森林文化博览园”,博览园位于秦汉新城东北部,属大遗址生态核心和帝陵遗址风光带,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综合性生态公益性项目。园区面积将达1.34万亩,预计2017年建成,到时将以暖温带森林文化为主脉,成为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国内一流森林生态文化示范园区。该项目旨在加快推进陕西“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战略目标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大力彰显和弘扬森林文化,充分展示陕西林业、中国林业的发展智慧和发展活力,为实现林业创新跨越发展、建设陕西生态美和美丽中国作出表率。

西咸新区把保障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给予规划、土地、资金倾斜,2012年安排保障房建设用地1900多亩,开工28948套,完成任务的102%;已封顶3560套,保障房建设进展顺利。

市场化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与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长安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编制了《西咸新区系统性融资规划》,申报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各2家,1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设立。组建了西咸文旅集团、西咸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和西咸置业公司,其中,西咸文旅集团由西咸集团与陕旅集团、西影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探索与省属大型国企的合作开发机制。

五、产城一体 初见成效

西咸新区以就业为核心布局产业,推动产城一体。规划建设沣东科技统筹示范园区、空港临空产业园区、沣西信息产业园区、秦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泾河物流产业园区等十大产业园区,形成五个新城产业互补、错位布局、协同发展之势。

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创新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数据存储、呼叫中心、IDC中心、灾备中心、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等业态,做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后台服务中心。在沣西规划建设了20多平方公里的信息产业园,推动和国家部委、世界顶尖高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已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通讯运营商数据中心、全国人口数据中心、美特斯邦威西北电子商务中心、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项目签约落户,国家林业灾备中心初步达成入驻意向。周陵新型产业园区七通一平基本完成,引入企业20家,投资38亿元的海荣集团新能源汽车电机装置生产项目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中国锂产业园、空港国际物联城项目正在施工。未来将建设一个真正的“智慧城市”。

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园区在推动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促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就建设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制定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多次投资”的原则,镇(港区)、经济开发区(镇)、镇、软件园(镇)要凝聚与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企业发展支持体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优化园区创新环境,建成集科技研发、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全市创新创业引领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创新要素集聚区、集约节约发展示范区。产业园区整体规划不少于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不少于5平方公里。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千亿级科技产业园1个,百亿级科技产业园3个。

二、突出工作重点

1.强化招商引资。以创新招商理念为根本,优化招商队伍为手段,开拓招商渠道为抓手,坚持招商引企与引才、引智相结合,吸引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到科技产业园创业发展。突出产业链招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的主攻方向,创新招方式,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超亿美元的旗舰型项目落户,以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

2.完善功能配套。主体功能区要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产业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人力资源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完善产业园内道路管网的建设,提升园区内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各项配套水平,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3.探索合作机制。探索筛选培育机制,对高、新、优、特项目重点支持。探索长效合作机制,加快由单一技术、项目合作向整体性、战略性合作跨越。探索中介服务机制,让创新型企业获得更多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风投等支持。探索诚信管机制,使科技对接的频率更高、效率更高、产学研结的成功率更高。

4.提升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一批研平台,为园区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型和成长型创新企业,使更多企业成为国家、省创新型企业。积极扶持核心竞争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骨干型企业,着力打造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带动当地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三、加强组织领导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政府办、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住建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镇(港区)、经济开发区(镇)、镇、软件园(镇)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建设领导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宏观指导、部署协调和检查督促,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加快科技产业园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解决和协调产业园建设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2.优化服务环境。各相关部门要创造性地履行职责,本着“特事特办、难事巧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加大对科技产业园的服务力度,为科技产业园的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在规范科技产业园运行、加强物业管理的基础上,为园区落户企业在注册登记、新产品鉴定、专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进和融资对接担保、优惠政策兑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6

――推进观念更新,坚持富锦特色发展之路。几年来,富锦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三集”建设理念。一是土地连片集中。实行土地连片开发,整体布局,统一规划,推进空间集中;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全方位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功能集成;优化产业定位,打造产业园品牌,推进项目集聚。截止2013年底,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1亿元,其中2013年完成投资达2.92亿元,同比增长17%,初步形成了具有富锦特色的建设框架。二是设施集成配套。目前,产业园除实现6平方公里土地“五通一平”外,还先后配套建成变电站、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功能设施,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产业园铁路专用线,为产业项目入驻提供了全面的生产要素保障。三是产业特色集约。围绕建设专业化绿色食品产业园这一基本定位,突出高端、高质、高新“三高”,严把投资强度、环境容量、财政贡献“三关”,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集约建设最大化、社会化生产及服务保障最大化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水稻、大豆、玉米、乳品、肉类、甜菜、南瓜、马铃薯、果蔬、酒类、高精食品11项重点产业,确保入园项目高起点、上规模,凝聚鲜明的产业特色。

――推进规划区域化,描绘产业园蓝图。委托黑龙江省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园区规划区内18平方公里测绘工作,先后聘请哈尔滨工大建筑研究设计院和新加坡CGNA设计公司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近期三年规划6平方公里,中期规划12平方公里,远期规划30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划分,产业园分为绿色食品产业区和综合服务区。在建园方针上,坚持生态优先、低碳立园,努力做到产业园园林化、厂区景观化、生产低碳化。

――推进用地和谐化,拓展产业园空间。为了保证产业园的发展空间,富锦市采取三项措施征收和置换土地870公顷:一是通过土地整理要空间。在产业园建设起步阶段,通过整理原4户国有砖厂废弃地获取146公顷土地,腾出产业园第一块空间。二是争取项目支持要空间。集中力量向上争取项目用地指标,依法征收土地332公顷。三是采用置换模式要空间。为了使产业园用地持续有保障,逐步探索出土地“1+1”置换模式,即市政府拿出连片的国有农业用地与农民等面积进行置换并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同时按照省政府颁布的征地标准给予农民经济补偿。完成土地置换的农民还可以实现就近就业,保障了农民长期利益,因而被农户广泛接受,使产业园只用三年时间,就置换近400公顷土地。为妥善解决和安置产业园规划内的居住农民,按照城市规范化居民小区建设标准,规划设计了新吉利家园,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设15栋9万平方米楼房,并配套建设水电路热及休闲广场、农民活动中心等设施。2013年新吉利家园(一期)4栋2.5万平方米楼房及配套设施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推进设施配套化,拉开产业园框架。按照“不建则已,建就建配套、建就建最好”的原则,将城市功能延伸与产业园功能配套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挤出财力优先投入、向上争取政策集中投入、采取BOT模式等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

――推进产业特色化,加速产业园项目集聚。按照产业园产业定位,市委、市政府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全国行业前5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招商,出台了《加强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意见》、《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鼓励投资办法》等优惠政策,采取党政主要领导带任务亲自招、聘请区域专员专人招、选派优秀干部进企业家商会驻会招等方式,营造全员抓项目、全民抓招商的浓厚氛围。

――推进融资多元化,筹措产业园建设资金。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赢得省财源办、省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组、工信委等部门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强与银行合作,以万达公司掌控土地为抵押向商业银行争取贷款。三是积极开展社会融资。

――加快完善施工设计,铁路专用线建设有了新跨越。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2013年完成投资1.5亿元。2013年3月12日,哈铁局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联合召开了铁路专用线核对会,会上就铁路专用线图设计进行核对,并提出优化与改进意见,会后设计单位完善了铁路专用线施工图纸设计工作,并提交哈铁局路外办审查;沿线现有通信线路迁移已完成;改移道路2条,全部完成并竣工通车。2013年7月1日,专用线正式开始进行土建施工,目前线路清基工作已经完成,路基工程已开工,路基铺拳石层200余米。

――加快兑现各项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有了新飞跃。桐荫凤必至,花香蝶自来。随着产业园承载力不断加强,有越来越多企业把目光投向产业园。在做好现有企业的服务基础上,配合做好针对绿色食品产业行业的招商引资,落实、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力促更多的企业到产业园投资兴业。

产业园内已累计入驻的企业23户,同比增长2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户,同比增长30%;工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17%;税收收入实现1.1亿元,同比增长3%。富锦市绿色食品产业园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加快优化环境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进一步强化项目领导包保和专项推进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一个创建、两个跟进”,“一个创建”,就是结合软环境建设,开展诚信园区创建活动。政府坚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确保各项承诺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扶持企业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诚信宣传教育,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库、推动企业实行现代管理制度、建立诚信鼓励、失信惩戒等措施,塑造“说话讲诚信、办事讲诚信、服务讲诚信、经营讲诚信”的园区诚信品牌。“两个跟进”,就是行政服务跟进,进一步强化纪检、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等13个部门驻园联合办公机制,明确驻园部门职能和管理机制,做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服务第一时间代办、园区项目审批不出园。经营服务跟进,完成质量检测、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进园工作。同时,完善吸引周边县市项目进园优惠措施,承接区域项目建设合作。

园区的环境在优化,园区的待遇在提高。随着金融、物流、商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区紧跟时代步伐、迅速崛起,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