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印刷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印刷技术培训范文1
海德堡与印刷技能大赛的情缘可追溯至2008年的首届比赛。此后,每届大赛的前后,人们也都会看到海德堡热情而忙碌的身影。长期以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先者,海德堡不仅致力于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入中国市场,更一直在认真思考中国印刷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坚持为行业提供优质培训、培养高素质印刷人才的海德堡,行走在公益的道路上。
与印刷技能大赛一脉相承的,还有海德堡技术资格认证。2010年4月,海德堡首次面向中国用户推出该项目,并结合同年8月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对入围决赛的126人进行认证。
如今,技术资格认证已经走过了4年历程,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印刷人汇聚在海德堡深圳印刷媒体技术中心(PMC),并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飞跃。“眼界变得更宽,视线铺得更远”,来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印务总公司的张新华在培训结束时一语道出所有学员共同的心声。
深入了解海德堡团队为技术资格认证付出的心血,便可体会到这一事业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海德堡技术资格认证分为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两个环节。在技术培训阶段,海德堡专门组建了一个“精英讲师团队”,设置针对性课程,并确立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授课方针:对于那些接触过海德堡胶印机的学员,培训主要在于熟练、强化和补充;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的学员,则着重讲述操作设备的要点和操作规范,并时刻关注学员反馈并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在技能考核环节,海德堡资深调试工程师则会为学员保驾护航。
一些细节或许更能展示他们的用心良苦。为确保考核阶段设备性能保持在同等的最高水平,在培训启动前两个月,调试工程师们就已经开始进行性能测试和调节;在比赛过程中,每一位选手考核结束后,调试工程师都会及时将墨量、水量等相关参数归零,并进行洗车,然后还要让设备空转至少5分钟,以便洗车水完全挥发;深圳PMC还通过招标形式为选手们挑选宜居的酒店,选取卫生条件优秀的餐厅,聘请专职医师为选手们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甚至还为每位选手购买了期限1年的个人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这些举措看起来细致得近乎琐碎,但正是这些小细节的存在,为培训考核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运行、为比赛结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印刷技术培训范文2
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包装印刷业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平衡。包装印刷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而西北地区则比较落后,粤、闽、浙、沪、苏四省一市的包装印刷总产值约330 亿元,约占我国包装印刷业的52%左右,而西北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12个省市包装印刷总产值约为72 亿元,占我国包装印刷总量的11%左右。东南部五省市的包装印刷产值是西部12 个省、市、自治区的5 倍左右。
而同在西部的这12 个省、市、自治区之间差距也非常明显。政府有关部门近年的调查资料显示,云南省包装印刷产值是27.4 亿元,陕西省是15.5 亿元,四川省是10.6 亿元,而宁夏仅0.1亿元,新疆是0.2 亿元,是0.26 亿元,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东西部差距不仅反映在产值上,还反映在技术、装备、人才、管理、质量、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
专家认为,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差异,政府应积极鼓励东部地区包装印刷企业通过合资、参股等形式为欠发达地区输入适用的机器设备、人才资源、专业技术及管理理念。推动西部地区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行业水平。
精品生产能力不足
按包装印刷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包装印刷产品可划分为精制产品与一般产品。目前,能按精制产品标准生产的包装印刷产品的比例并不高,据估计大约只占四成左右。
据云南、江西等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这些省拥有丰富的土特产品资源。但缺少与之配套的精制包装印刷产品,造成每年都有十分可观的包装印刷业务外流,阻碍了本地区精制产品生产能力的培育和印刷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本地区精制产品生产能力与商品包装需求之间的矛盾。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宏观引导,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印刷业的准入门槛,积极促进印刷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增强实力。逐步改造和淘汰生产规模过小、技术落后的印刷企业。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使优势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
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这在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都做得非常出色,他们在这方面不断有新的知识产权、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推出。而我国企业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在华东地区连续21年开展的行业质量评比活动,从前年开始为引导企业创新,特地增设“设计创意奖”、“新工艺(新技术)创新奖”、“新材料开发奖”等三个奖项。但非常遗憾的是从近两届华东地区质量评比和今年全国首届质量评比情况来看,得到这三个创新奖项的产品和企业少之又少,不足1%,三个奖项每年都空缺一、二个奖项,即使已获得这三个奖项的产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也不多。这是我国包装印刷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之一,也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弱点。
要加强行业管理及对企业的引导,使之避免内耗式的恶性竞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选择新的增长点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你追我赶、一较高下,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通过这种竞争,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的发展。增强中小印刷企业的竞争力。只要敢于开拓创新,中小印刷企业同样是可以有前途的。今日困难重重的企业,只要注重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善于管理,明日就有可能焕发青春。譬如,可否走联合重组之路或小而专的道路?总之,小企业不能搞成过去的作坊式生产,要求工艺要先进,设备要少、精、先进,人员要精干、一专多能,在市场需求多变的情况下,拥有快速应变的能力。
人才结构不合理
印刷技术培训范文3
商品条码作为商品的全球统一标识,俗称产品的“身份证”,是实现生产流通环节自动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重要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特别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更显示出商品条码标识的重要性,而条码的印刷质量直接影响到商品条码的识读应用。所以,控制并提高包装上商品条码的印刷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一家市级条码质量检验站,在2016年底对100家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商品条码实行监督抽查情况,分析当前产品包装上商品条码存在的印制质量问题及改进方法,给条码的使用和印刷企业提供参考。
监督抽查概况
本次商品条码监督抽查,任务数为100家企业,实际抽到产品95批次,有5家企业因停产或者暂时没有使用商品条码等原因未抽到样品,抽到率为95%。经检验合格的有74批次,不合格的有21批次,抽检合格率为77.9%。
质量分析
1.具体检测结果分析
2.不合格条码质量分析
从本次监督抽查中,暴露出的条码印刷品检验的不合格项主要集中在平均曲线等级、符号等级、空白区宽度、条高及放大系数等项目中。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①平均曲线等级、符号等级的合格率偏低。
本次抽查中,平均曲线等级和符号等级不合格的有21批次,占抽样总数的22.1%。这两项反映出商品条码的印刷精度和光学特性,是商品条码印刷质量的总体显示。造成平均曲线等级、符号等级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条码的条空颜色的搭配、印刷载体和油墨的光学特性、条空尺寸印刷精度等因素造成的。有些企业选择直接在瓦楞纸这些不适合作为条码印刷载体的材料上印刷条码,这就直接降低了条码的质量水平。如果在瓦楞纸上覆盖铜版纸后再印制条码或用双胶纸印制条码后,再粘贴在瓦楞纸上,则就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②条码空白区宽度不够
空白区是条码符号左右两端外侧与空反射率相同的区域。其作用是提示扫描器一个条码符号的开始与结束。在本次监督抽查中,有4种条码的空白区宽度小于国家标准,占抽样总数的4.2%,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设计人员不熟悉条码相关标准,或没有使用条码标准胶片所致。空白区宽度是影响商品条码能否被扫描设备正确识读的重要条件。抽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对标准中“最小空白区”理解不到位,认为空白区宽度窄点无关紧要,制版时没有留出足够的空白区,致使在应用中发生一些因条码空白区宽度不够而引起的拒读和误读。
③条高截短现象普遍
在本次抽查的95种产品中,70种产品上使用的商品条码高度在不同程度上被截短,占抽样总数的73.7%。条高被截短的条码符号,在使用中会直接影响到识读设备对商品条码符号识读的首读率。虽然条高在标准中不是强制项,但高度尺寸被过分截短的条码符号要增加扫描次数,影响识读速度与商业POS的运行效率。要注意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环境会对条高有不同的要求,要按照标准规定条高23mm执行。
④Z尺寸和放大系数过小
在本次抽查的95种产品中,18种产品条码Z尺寸小于0.264mm的最小标准,占抽样数的18.9%,17种产品的条高存在着小于0.8的情况,占抽样数的17.9%。商品条形码的标准尺寸是37.29mm×26.26mm, Z尺寸的取值范围是:0.264~0.660mm,放大倍率是0.8~2.0。当印刷面积允许时,应选择Z尺寸0.330mm以上,放大系数1.0倍率以上的条形码,以满足识读要求。放大倍数越小的条形码,印刷精度要求越高,当印刷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易造成条形码识读困难。
3.不合格原因分析
①部分条码使用企业质量意识淡薄,对正确使用商品条码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缺乏条码设计、使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不太重视产品外包装上的条码质量,未能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正确的设计条码,或委托当地条码机构制作条码标准胶片。产品包装进厂入库缺少必要的条码检验制度,往往也忽略向印刷企业索要条码检验报告,从而导致这些企业进入流通领域商品上的部分条码难以识读,严重地影响了商品条码及商业自动化的发展应用。
②个别印刷企业缺少完整的印刷商品条码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一些小型印刷企业,没有建立商品条码印刷品出厂检验制度,既没有基本的条码检验设备,也没有委托当地质检部门检验条码,印刷设备及工艺相对比较落后,更没有申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认定》,从事商品条码印刷的相关人员也缺少与商品条码相关国家标准、印刷技术及质量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因此,容易造成印刷的商品条码质量不合格。
③商业企业在经营上缺少严格把关。按照国家《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规定,经营单位应对生产商索要条码证书(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并核实存档。但是,由于部分超市对商品条码给商业企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理解不深,在进货验货时,把关不严格,向生产供应商索要条码证书(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往往不仔细核对,对因条码印制不合格的,也只是加贴店内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商、印刷企业放松了对条码质量的要求。许多商品条码印刷质量不合格的商品进入超市,这样不但影响了商场的正常经营及效益,同时也间接影响了该产品的销售,从而给生产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改进建议
通过这次监督抽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存在的原因分析,建议进行下列改进:
1.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商品条码监督抽查工作。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商品是产品的“身份证”,其质量问题关系到产品质量的追溯、流通和结算,不合格的商品条码不仅不能起到快速方便,更有可能给消费者和信息化管理带来麻烦和混乱。
2.印刷企I应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把握条码的设计到印刷质量的控制,主动到当时质监部门进行《条码印刷资格认定》。印刷企业对包装上带有商品条码的包装,应向对方索要商品条码证书(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并进行核对存档。有义务帮助条码使用单位,对商品条码的设计进行核对把关,以确保商品条码的印制质量。
3.商品条码使用企业在印刷包装前一定要把握好商品条码的设计关,以确保条码设计合格。如果难以确认,可以送当地条码管理检测机构帮助检测。企业在选择印刷企业上,要优先选择取得《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证书》的印刷企业,并要求印刷厂在包装印好后,出具条码质量检测报告,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印刷技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教育图书;数字化出版;教育游戏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19-02
自古以来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或是以人传,或是以书传,且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式,都离不开图书这一重要知识载体。教育活动与图书几乎是从一诞生起就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互为依托,共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本文旨在通过探寻教育图书出版的发展脉络,分析其演进过程,为业界思考未来的教育图书出版提供参考。
一、教育图书出版载体: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并举
图书作为文明的载体,在人类创造文字后不久就已出现,并很快地从起初主要是为了保存文献,进而发展出教育的功能。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教育图书出版载体的演进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单一出版载体时代,二是多媒体并举的出版载体时代。
班固《汉书》记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作为我国最早的识字教材,《史籀篇》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是以竹简作为载体。而外国出版史考证,公元前2000多年,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大量泥版书被用作学生们的教材,蜡版书则用作学生们练习刻写文字的练习簿。从甲骨、金文、竹木,到缣帛、泥蜡等等,纸张发明前的出版技术主要是手工刻写,书籍和受教育成为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机械印刷技术的使用,使教育图书的传播普及率飞速发展。
然而,不论这一时期出版技术、载体如何演进,其首先是源于满足人们书写、阅读由笨重到轻便、由不方便到方便的愿望,并由此满足人们对教育文化传播的普及性需求。教育图书物质性的进步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模式,它主要依靠文字抓住受教育者的视线,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的“言语思维”。
从单一媒体带多媒体并举,教育图书出版载体的进步基于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使用。出版内容的表现形式,由单向、平面、静止的表现形式发展为交互、立体、多媒体的方式。教育出版商们纷纷建立纸质与多媒体并行互补的教学产品体系,将书本、CD、网络课件等合于一体,集各种教学手段之所长,将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输入方式有效结合,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配合教学过程,使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极大的延展。
教育图书出版载体从单一载体向多媒体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它培养的不仅是被教育者的“言语思维”,还注重培养其以意象为运作单位的思维——“视觉思维”,即教育信息传播时不再单纯凭借文字抓住人们的视线,视觉符号不受国籍、地域、性别、民族、习俗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它的传播范围早已突破文字所带来的局限。不仅不同语言间的障碍被打破,不同文字的壁垒也被打破。人们习惯了影像包围的生活,它开始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判断,使得受教育者改变原有的认知习惯,从而表现出认知模式的变异性和发展性。
二、教育图书出版内容的组织方式:从以过程为主转化为以结构性和主体驱动为主
所谓以过程为主组织出版内容,在传统的教育出版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经过选取的教育内容按照知识体系进行顺序编排,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内容,对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清楚;二是按照按照学习者进行实际工作所需要知识的顺序来组织教育内容,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但缺点是如果组织不当,可能造成知识点的不完整。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使用,使教育图书商们在组织出版内容时,从以过程为主转变为以结构性和主体驱动为主的组织方式。
1.以结构性为主组织教育图书出版内容
以结构性为主组织教育内容,源于“知识服务”的理念。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系列的线性教育产品,而是提供一整套的学习解决方案,包括知识内容、测评、师生互动、资料查询等在内的整套方案。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系列的教育产品:
(1)与传统纸质教材对应的电子版、网络版、有声版教材。以世界最大教育出版集团培生旗下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出版的《c++大学教程》(第五版)为例,该书出版商一共出了五个版本,一是全本纸质印刷版,包括24章;二是精简纸质印刷版,包括13章,是为学制一学期的基础计算机课程提供的一本简洁的教材,价格比全本的更便宜;三是电子版教材,出版社制作该书的电子版,通过网络销售,售价比纸质版优惠50%;四是网络版教材,网络书籍通过连接到互联网的Web浏览器进行阅读,不需要特殊的插件,也无需下载应用软件。学生们只需简单地登录,购买使用权,就可以开始学习。学生根据需要购买教材的部分章节,为自己的学习定制个『生的教材内容,下载并按需打印。五是有声版教材,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使学生还可以用MP3的格式下载下载全本《c++大学教程》教材内容,也可以只下载选定的章节。这样,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通过收听教材的有声版本来进行学习。
(2)数字化的教辅资料。包括:①教师手册,含教材每章的教学目标、知识点、课堂计划和练习建议等。②PowerPoint课件。③教学需要的软件、资料数据库。如其出版的《c++大学教程》免费提供给购书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应用软件Microsoft Visual c++.NET 2003标准版本;④在线课程。这种在线课程不同于远程教育的在线课程,而是基于Web的交互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例如《c++大学教程》所配备的“c++多媒体网络课堂”包括对教材中范例的有声讲解、约一半以上课后练习的解答,和一份在线的紧扣教材设计的实验手册,旨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
(3)题库和智能组卷。目前培生出品的教材都配备专门的题库和小型出题软件,案例《c++大学教程》全书333道自测题及答案和543道习题的答案,如此大量的习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来调整课程,以及在不同的学期布置不同的作业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题目来安排家庭作业、小测验或者大型考试。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加工,使其结构化和有序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是数字出版时代教育图书的发展方向。
2.以主体驱动为主组织教育图书出版内容
在传统的教育图书出版时代,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以点对面的方式传播知识,大多数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类似的信息。知识是以单向的信息传播为特征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各种形式的反馈从受教育者传给施教者,帮助它调节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当时传播技术的限制,送回给施教者的意见是很少量的、反馈的时间也较长。而且在教育活动中施教者总是处于一种主控、主导的地位,被教育者的状态是被动的。
但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交流方式,使得被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由被动转向主动,自主学习的欲望很强,关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他们希望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方案。运用数字技术,以主体驱动为主组织教育图书的内容出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以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为中心,组织教育资源,形成个性的定制的教育产品。自从2000年美国政府为保障每一个孩童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和品质,施行“一个孩子也不放弃”的计划,将个性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中心计划。定制教育出版就开始成为美国教育出版市场的热点,国际和国内的主要的教育出版商纷纷通过构建海量的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和成熟的在线编纂技术平台,以此摆脱传统出版依赖造纸和机械印刷的技术环境,小到针对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不同要求为一个人、一个班、一个年级定制教科书和在线教辅资源,定制教育出版成为迅速发展的出版方式在世界教育出版市场上全面铺开。
其二,以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为中心,建立在线的教学互动平台,提供旨在进行个性化教学管理的产品。运用数字化技术,教育出版巨头们积极地建立教材售后的在线支持体系,如WebCT、Blackboard等等,WebCT定位在高等教育在线学习市场上,目前已经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2200多所院校中使用;使用Blackboard技术支持的在线教学环境被70多个国家的3300多所院校采纳。这些在线支持体系都有两大特点:一是其对教学管理的支持始终是重在内容,而不是技术,因而系统的界面直观、操作简便,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一击式”导航,顺畅地进行各种“教”与“学”的活动。二是帮助建立和保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这些在线支持体系都包括聊天室、白板、文件共享、公告栏和私人邮件等交流对话工具组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张贴课程排期、布置课后作业、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等,与学生进行方便地沟通。
总之,今天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出版对传统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它们提供了灵活的工具、搭载了丰富的内容资源,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最充分的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教与学。
三、“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新一代教育产品开发的设计思路
今天的教育出版商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练习软件,其“人机互动”“多媒体演示”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教材在形式上生动了许多,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交流仍然是生硬和刻板的。于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成为了新一代教育产品开发的设计思路。所谓教育游戏,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它以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设计游戏的时候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旨在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教育过程。
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最初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医学、工业等职业培训领域。例如各种驾驶技术培训、技术工人操作培训等等,推出可训练管理者的《模拟城市》、训练员工的《直言者》、训练医生的《主题医院》等经典游戏作品。教育游戏产业在美国发展迅猛,占据了全美每年上千亿美元企业培训市场的相当份额,而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使得传统的教育出版商也开始重视这个领域,开始在学科教育领域发展“教育游戏”。
2009年1月,世界教育出版巨头培生集团宣布与著名的数学游戏开发者Tabula数码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将Tabula数码公司经典的DimensionM教育视频游戏与培生教育旗下著名的数学课程品牌——enVisionMATH对接。游戏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一位角色在孤岛中冒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代数问题。游戏对象为初中和高中年龄段的学生且支援多人连线。通过参加这种数学游戏,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能力的速度,化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趣味,在游戏中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使学生有机会利用他们掌握的视频游戏技巧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的各行各业对教育游戏也逐渐关注起来。2008年经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商定,设立“全国教育游戏研究协作组”,成立了18个国内的教育游戏研究基地。2010年10月,国内领先的手机游戏开发商——合肥乐堂动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凤凰出版集团一起合作,开发出中国首款手机教育游戏《乐萌学堂之家有小宠》,它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配合一学期的学习时段,将学科各个单元数以千计的习题以同步课堂、单元测试、拓展提高三种形式,通过多达六种可爱的小游戏,巧妙地贯穿在整个教育游戏的主线剧情中。将小学课本知识搬进手机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做习题,学知识,巩固课本与提高,使学习过程的充满乐趣。
印刷技术培训范文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具体描述就是:首先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即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其次,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即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我们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并且指出: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发展,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人--一切为了人本身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开始对于外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自然而然的必须面对各种挑战,不仅来自于自身公司内部的调整与变化,同时也可能来自于外部市场竞争对手的压力。如何面对未来市场的挑战已经成为外资企业目前必须面临的一大问题,不容回避!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清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才能及早找出对策,帮助企业来面对变化,并走在变化的前面。下面我们着重讨论未来的HR所面临的挑战:
1、与国外的同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一致
从宏观上讲,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力”越来越大,将会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将自己的事业重心向中国转移,中国分公司在跨国公司集团的业务比重也会随之大幅度上升,从而将增加其运营的复杂性,并对公司雇员尤其是管理人员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能在更大平台上的管理、运作能力。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对中国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会要求其管理水平与国外的同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致,中国分公司的HR总监也同时需要同跨国集团其他地区的人力资源在同一个层次上运作、管理、计划、思考,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造纸公司-斯道拉恩索有限公司,2003年考虑到未来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开发与维护,公司将亚洲总部和中国总部分别从新加坡和香港移到了上海,合二为一,一起办公,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达到与总部工作效率及思维模式保持一致,公司首先采用的是内部培训提拔,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其次,高薪聘请有识之士担任公司的中层领导职务,保证公司工作的高质量运转。
2、自身定位的思考
从人力资源自身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行业从几年前的过热期在逐渐转向思考期和冷却期,每一个人都在思考自己在人力资源行业和市场上的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会将重点转向如何积累经验,如何发挥更大作用,为业务部门增加价值,所以过去的几年里在人力资源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一度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有所改变,供需市场将日趋平衡。所以在不远的将来,企业考核合格的HR人员,不光考察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更加注重的是对企业战略层面的贡献和候选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能力素质水平。
公司在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员工的素质培训,产品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欧洲工厂的实地考察,参观;公司内部客户技术服务人员对员工进行印刷技术及后道技术培训;公司鼓励员工参加外部培训,例如:我目前参加的东亚商学院MBA课程,也属于培训的一部分,公司明确表示愿意承担部分培训费用。对于公司与员工来说,此举都是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3、同一企业多种薪资福利标准
公司内部出现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薪资福利标准的格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将出现多种经营的局面。多种经营的结果必然涉及不同领域,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各自领域范围内的竞争程度不同,为了在各自领域里取得优势地位,竞争对手之间会用各种办法确立自己的优势。因此人才竞争必然是市场竞争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将抛弃原有的统一薪资福利标准,根据行业或领域特点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新标准。但新标准的制定应只适用于特定领域,因此同一企业内部实行多种薪资福利标准将成为HR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我公司不同职位的薪资福利都是略有不同,同时,员工之间的待遇水平都是保密的,不允许相互沟通,这在目前全球跨国企业中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了。
4、HR职能由执行转向规划和发展
今后,人力资源会更专业化,同时会更注重方法与技巧,以在本企业的战略发展方面起到管理顾问的作用。HR管理者会更侧重企业内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策略,更关注系统的发展,站在经营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更关注公司整体的绩效,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把执行层面的事务性工作陆续外包给专业公司。但我们认为大的公司不会全面外包,而是在基础性工作上与职介、管理顾问公司等在更大范围内合作。
目前公司HR部门更多的是制定未来员工的发展规划-PDP: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为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5、外企留住人才
国企、民企的崛起,在人才竞争方面对于外企是一个挑战。随着WTO的引入,中国国内的各类企业都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价值观、理念、管理方式、待遇等与外企的差距越来越小,外企的竞争力在不觉之间逐渐降低,外企人才有流向国企、民企、私企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外企以何种方式吸引优秀雇员,成为HR不得不面对的课题。面对挑战,外国投资企业将更加注重运用本企业的国际化资源优势,打造深具活力与特色的企业文化,并更加注重员工培养,尊重个人发展,试图探索出个人与企业共赢的理想之路,用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
6、人才竞争的挑战
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在充满了机会的社会高速发展中发生着变化。相对于我们以前所依赖的基本的商业精神——信用、勤奋、敬业,年轻人更多地关注个人成长,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IT的发展亦为他们提供畅通高效的渠道中、信息,这将加速人才流动。在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企业对人员编制和人员配备将更加紧凑,职位要求复合功能,人员要求复合技能。但人力市场的供应却无法很快满足这种变化,一段时间内将出现企业职位空缺,却难以找到合适人选的现象。
印刷技术培训范文6
1.德国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第一,产学结合的“双元制”管理模式
德国学习型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产学结合的“双元制”管理模式。教育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教育企业”由审核通过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担任。该模式将企业生产实践中需要的职业技能与学校的专业理论教育有机结合,将传统的“学徒”式培训方法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有机结合,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双元制”的教学管理由两部分组成,管理体制上存在企业实训管理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两条线。企业实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教学费用由国家及州政府负担。通过学生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学习的方法,掌握最实用、最先进、最需要的职业技能,做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第二,“双元制”专兼职师资队伍管理方法
师资队伍由企业的技术专家和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组成,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超过了教师总数比例的一半,如柏林高专等学校,兼职教师约有500多人,专职教师约300人,职业学院兼职教师比例则更多。尤其是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实践类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由兼职教师承担。“双元制”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都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该模式促使教职工应不断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各项能力要求颇高。学生技能学习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模块中进行的,学校和企业是学习的两个促进机构。教师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实训教师和学校教授专业理论课的理论教师两部分人员担任。学生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
第三,“双元制”管理具有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
“双元制”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非常明确。强调职业教育是为特定企业培养“专门人才”,不是为全社会培养“通用人才”。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决定完成。每个专业都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由企业和学校的专家代表共同组成,其职责是制定和监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考试的组织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进行研究制定。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
第四,“双元制”的课堂教学管理
“双元制”课堂教学以间接经验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强调过程化教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采取研讨型小班化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通过项目任务的实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对具体的产品及生产过程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仅起到引导参谋作用。学生的成绩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测评完成。基础理论课程成绩由学校组织考核给出,实习课程成绩由企业组织考核给出,部分任职技能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考核给出。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的评定,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进行。
“双元制”管理模式由政府、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组织实施,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双元制”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预先制定管理方针和政策,对市场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考试、监督、协调等微观管理方面的工作。
2.日本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第一,“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
日本学习型职业教育机构采取的是“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该种模式集职业院校与产业界合作办学、科研委托、人事交流、资金资助等方面于一体,成立学术振兴会,学院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平等互利的新型关系,不断促进职业院校的学习管理能力。
第二,学术振兴会在“产学合作”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学术振兴会是日本学术振兴事业的中心实施机构,其功能是促进职业学院的学术研究,促进职业学院与社会及企业的精诚合作,其工作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支持。学术振兴会下设的“综合研究联络会议”由产界和学界专家组成,对产学联合、未来发展的领域和推进发展的方法等进行综合调查、研究部署。“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对技术开发、和重大课题研究负责攻关落实,下设的若干个专业委员会根据各研究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最终使企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和当前最新的科技成果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第三,“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分析
“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由职业院校向产业界提供人才,输出最新科研成果,产业界向职业院校提供实践岗位,资助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该模式有利于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物力、财力上的资源共享,缩短科技人员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了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院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互相需要、互利互惠,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加快了企业的技术革新,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职业院校的科研发展。
3.澳大利亚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第一,TAFE管理模式
澳大利亚学习型高职院校采用的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管理模式,该模式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管理,充分发挥行业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以实用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形式,有利于知识更新、思维开拓和人才培养。
第二,TAFE管理系统
TAFE的决策系统。TAFE决策系统组织成员以各州行业的技术专家为主,相当于委员会形式,对TAFE的发展、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学校专业设置、经费投入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决策,行使权力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行业的主导作用。
TAFE的管理系统。TAFE学院设有学院董事会,董事会大多数成员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师。董事会参与制定学院办学宗旨及具体操作规范,研究学院的办学思路规模、校长选聘、人事安排、课程开发、经费筹措等学院发展重大事项。行业主导制定具体的课程开发,并由州政府颁布实施。
TAFE的评估系统。行业负责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估和不定期抽检,经常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企业实训的满意程度调查,并及时反馈给职业学校和企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对反馈的意见进行整改修正,不断提高TAFE的教学质量。
TAFE的师资队伍管理系统。TAFE学院聘任大量具有企业生产一线经历的高级技工担任教师,行业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到职业学校任课,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每学年要安排两周到企业工厂实习,确保给学生培训的是最切合实际、最需要的、最前沿的内容。
TAFE的实训管理系统。行业通过帮助学校联系知名企业建立企业实训基地,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接待学生实训,企业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真实生产基地培训职业学校学生,同时企业为自己培养出大量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新员工,做到了校企利益共赢。
二、国内构建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习型组织分析
第一,明确清晰的愿景目标
“五位一体”的办学定位。“五位一体”的内涵是成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创新基地;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中心;成为区域中职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成为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高级工和高级技师的培训考核基地。这五项任务确定了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和属性,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和“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
第二,开放式的管理体系
学校“三个贴近”的办学方针,即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专业建设特色是紧密切合区域市场需要,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就把专业办到哪里。该校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定专业,实行以职业素质能力提升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专业群建设新理念,紧追时展需求,积极参与地方现代化建设分工,主动承担起引导市场需求和创造市场需求的责任,专业设置不断更新,以积极的姿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严格按照生产过程化进行设计,仿真流程个性鲜明,针对性强。
第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化
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层次推进。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聘请行业一线近1000名校外专家,与60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各种联系。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共同承担培养任务。与企业行业建立公共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互补、共同革新和共同服务社会。学校与企业建立企业培训学院,如华为3COM网络技术学院、海王星辰药店管理学院、海德堡印刷技术培训中心等,使企业与学院捆绑,把外来资源构建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技服务。近三年,学校承担横向课题97项、市科技项目55项、省科技项目12项,有7项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深圳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有19项研究成果获得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该校授权专利数连续两年进入广东省高校前8名。其中,江世宏博士的“荔枝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三年累计推广200多万亩。近三年,学校承担各类科技服务375项,到款额2281.86万元,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习型组织分析
第一,管理体制灵活
学校采取股份制办学方式,由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共同出资建设。法人股东由区域经济实力雄厚、社会信用良好、具有共同目标的实业集团和组织担任,如江苏翔宇教育集团、苏州光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自然人股东由学院管理层担任。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倡导教职工参股参管,提高教职工参与建设的热情,实现现代股份制院校的集约经营和绩效管理,拓宽了市场化办学之路,拓宽了股本来源和优化了股比结构,在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进一步凸显了股份制院校的体制优势。同时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股东会邀请了包括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荷兰威特立创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VDL)、德国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BOSCH)、韩国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SAMSUNG-SESS)、芬兰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NOKIA)等14家著名跨国公司组成学校董事会,在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师资培训、信息分享等方面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灵活的办学体制,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双化”、“双师”队伍培养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在没有政府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办学、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第二,以实为准“教学工厂”的管理模式
学校坚持“先进、实用、必须、够用”高职教育原则,打破传统的课堂“填鸭式”单一学科教育模式,设计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的仿真“教学工厂”实践环境,依托仿真教学模块实现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实习工厂不同,“教学工厂”将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模块中,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采用工作过程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学习平台,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些什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同时,“教学工厂”的真实生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同步提升,缩短了学生的企业适应期。
第三,敢为人先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学校立足国际化发展之路,不断深化与外资企业和海外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打造“国际化”品牌,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与世界接轨,探索全球化发展道路。学校管理国际化,邀请14家跨国董事企业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比利时鲁汶工学院3所海外董事学校参与管理,为实现学校的国际化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师资培养国际化,依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芬兰帕堪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比利时鲁汶工学院3个稳定的学校海外师资培训基地,以及紧密合作的外资企业,为学校“双化”师资队伍培养搭建了平台。课程标准国际化,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体系,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实施学分互认,推进课程标准的国际化。学生交流国际化,通过学生到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的海外就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比利时鲁汶工学院互派留学生,建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国际研习基地(Suzhou-SIPIVT)”、芬兰帕堪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IVT实训基地”等途径,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习型组织分析
第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中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市场部,整合校外资源。实行学校两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设服务平台,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双赢合作,形成了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合作平台,丰富了知识,开拓了学校视野,提升了办学水平,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发展和地方建设作出了贡献。紧跟市场需求,主动牵头寻求多层面、多角度合作,广泛开展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企业宣传等工作,积极融入到区域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中,不断从中汲取新鲜的先进的科技知识。目前有330多名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工作,与校内教师一起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其中有2个团队被列为“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为提升各部门执行力,学校按照“小机关、大教学、强管理”的原则,以重点专业为主干,相关专业为支撑,设立专业群建设项目。按专业门类整合师资队伍,选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建由行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通过教研室学习、说课比赛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全面促进了师资队伍专业授课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团队学习能力,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对有条件的专业教学团队,引导向科研型团队拓展,通过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实施绩效管理。将校内资源整合为4大基础实验中心和9大专业实训中心。为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和社会培训要求,校内实验(训)设备实行共享和对社会开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通过指导教师负责制、预约登记制、后勤服务保障制等一系列制度,加大实训中心的开放力度,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和受益面。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开发了1000多个课程模块,建成1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和61个职业资格培训资料题库,这些集成优化的教学与培训资源,既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行业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提供了技术服务。
三、国内外学习型高职院校建设比较分析
1.选用开放式学习系统
职业院校开放式学习系统以目标任务为指向,积极与区域经济实体联系,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按照岗位技能进行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孤立自己,不闭门造车,使学校的教育产品有市场需求,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学习方法灵活,学习内容实用,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师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现在的主动学习转变,从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转变,从学校学习向工厂实习转变,发现问题就解决,出现不足就改进,一切以实际出发,与市场紧密联系,做到了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把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机结合。
2.选择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该模式的教学与改革紧密相连,促进了教学不断适应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按企业岗设置专业,提高了教学实用效果。学生由于在工厂实习中增加了认识,对课程内容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校与企合作力度,密切教学与生产的联系,促使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由此可见,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学校、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办好学习型高职院校、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快企业现有人才的学历教育,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力,有利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