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基础笔记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1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可以是少量,也可以是反复多次,个别病人也可能一次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病人一旦反复多次出血和大量出血,尤为恐惧,若处理不当,救治不及时,病人很快发生严重贫血、休克或窒息。因此,反复多次和大量鼻出血在院前急救中积极而正确的处理和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到达急救现场前的护理

1.1 出诊前准备 接求救电话后,根据病情准备好鼻止血包、所需药品、器械、敷料等。

1.2 出诊后 出车的同时即可拨打病人联系电话,详细询问病情,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自救止血,如:(1)嘱病人保持镇静,不要紧张。(2)若出血量不多,可用干净棉花堵塞鼻孔,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5-10分钟,张口深呼吸。(3)也可冷敷鼻背部及前额。(4)嘱病人切勿将血液咽下,血液应吐在一个固定的容器中,便于医护人员到达后估计出血量。

2 到达现场后的护理

2.1 到达现场后立即查看病情,迅速测量生命体征,判断出血原因,评估出血量,了解既往病史,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或侧卧位,若病人未行鼻背部及前额冷敷,可给予冷敷。

2.2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鼻出血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因此,需快速补液,扩充血容量,同时由于路途要搬动,可选用静脉留置针,方便使用,不易脱落。

2.3 局部填塞止血 用1%丁卡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5分钟,取出后再行鼻腔填塞止血,填塞材料多为凡士林油纱条、明胶海绵等。为取得配合,操作前需向病人解释,保证操作顺利进行,避免病人情绪紧张、恐惧;指导病人避免咳嗽、打喷嚏,防止填塞物脱出,且不要随意擤鼻及牵拉鼻腔填塞物,防止再出血。

2.4 由于病人鼻腔填塞只能张口呼吸,特别是双侧鼻腔填塞者改变了病人的通气习惯,用鼻呼吸变成了口呼吸,因此,要嘱病人多饮温开水,防止口腔干燥引起不适;若病情严重为改善病人呼吸困难,可给予面罩吸氧。

3 转运途中的护理

3.1 保持各管道通畅 将病人安全抬于救护车上,协助其取坐位或半卧位,观察输液情况,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固定好氧气管保证有效通气。

3.2 观察病情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快,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口干,脉细速等,提示病人处于休克前期或已经休克,应立即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并报告医生及时协助处理。若发现病人有频繁的吞咽动作时,应嘱其尽量将口中分泌物吐于固定容器内,以便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勿咽下,避免引起胃部不适。

3.3 心理护理 由于鼻出血发病突然,出血量较多,病人及家属一般都表现为紧张、恐惧,因此,医护人员需耐心解释,消除病人的恐惧紧张情绪,主动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其对该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稳定病人的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健康指导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2

【摘要】 目的 探讨难治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用高频电刀电凝止血的方法及护理。方法 通过512例难治性鼻出血病人在鼻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进行电凝止血,细致观察病情、卧位护理、饮食护理、排便护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症状护理等,不仅及时控制了鼻出血,还有效的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512例病人在3~5天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高频电刀电凝止血是在直视下迅速查找出血部位,有效终止鼻出血,较传统的止血方法明显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

【关键词】鼻内镜 高频电刀 难治性鼻出血 护理

鼻出血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高,过去采用鼻腔填塞等多种治疗手段,但效果均不佳,我科从2006年使用鼻内镜高频电刀进行鼻出血电凝止血,术中视野清晰,能迅速查找出血部位,有效地终止鼻出血,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使病人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难治性鼻出血患者512例,男292例,女220例,年龄15-86岁,其中250例是高血压病所致,230例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生鼻出血,32例血液病所致。

1.2 治疗方法[1] 使用GD350—B型高频电刀,进行高频电刀止血,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极电凝止血,另一种是双极电凝止血,其中单极电凝止血时,病人不得携带金银首饰、手表、手机等金属物,头发全部塞入帽内,所有病例采取平卧位,应注意避免肢体接触手术床的金属部分,在止血过程中如患者躁动时,应及时检查电极板是否移位脱落。用1%盐酸丁卡因2支+0.1%盐酸肾上腺素2支+0.9%生理盐水20ml制成麻醉棉片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在0度内镜下用吸引器吸净鼻腔血凝块,查找出血部位,单极电凝止血输出功率40-60W,双极电凝止血输出功率15-20W,每次持续5-10s,反复数次,至粘膜碳化变黑,血管封闭不再出血为止,创面用红霉素眼膏挤于明胶海绵上覆盖,如出血血管较粗大,可用止血材料,如膨胀海绵行局部微填塞。

1.3 护理[2]

1.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处理,并详细记录,做好失血量的估计。

1.3.2 卧位护理 反复鼻出血病人应卧床休息,禁止下床活动,老年体弱病人加强观察护理,防止发生褥疮,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勤翻身。

1.3.3 饮食护理 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富含营养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食物温度不能太高,以免引起再次出血。

1.3.4 排便护理 患者长时间卧床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可造成便秘,而用力排便是造成再次出血的一个重要诱因,便秘者嘱病人多食含纤维素多的绿叶蔬菜、粗粮等,无糖尿病的病人可饮用蜂蜜水,必要时使用开塞露。

1.3.5 心里护理 鼻出血病人常反复多次发生,易出现恐惧、焦虑、护理上应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有效的沟通,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积极配合治疗。

1.3.6 症状护理 因鼻腔填塞引起流泪导致湿疹,可准备吸水性强的纸巾将眼角的泪水轻柔拭去,保持呼吸道湿润,为病人做口腔护理,让病人多喝水,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缺氧,缺氧者可酌情给予吸氧。

1.3.7 鼻腔护理 嘱病人不能擤,给以呋嘛滴鼻液滴鼻,每次2—3滴,每日3次,间隔1小时后薄荷滴鼻液滴鼻,每次2—3滴,每日3次。

2 结论

512例病人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一次手术治愈492例,二次手术治愈20例,治愈率100%。12例患者术后感鼻腔干燥,给以薄荷滴鼻液滴鼻,每日3次处理后缓解。术后静脉输抗菌素3-5天,随访半年无再次出血。

3 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急症之一,治疗的原则是迅速查找出血部位,快速、有效地终止鼻出血。鼻内窥镜的应用为直视下微创止血提供了可能,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既往行前后鼻腔填塞,病人疼痛、缺氧、纳差、易发生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我们在鼻内镜直视下查找出血点,用吸引头吸出凝血块,很容易找到出血部位,而且单极或双极电凝止血效果是立竿见影,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明显减少了行前后鼻腔填塞的一系列并发症,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明显降低了再次出血的发生率。

我们认为,对于复杂鼻出血病例,应根据术中出血部位及出血情况,酌情行鼻腔微填塞治疗,有利于防止再次出血。该术式有广泛适应症,对于年老体弱、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均可施行,除少数几例术后感觉鼻腔干燥,经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3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16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男:女=5:3,年龄35~83岁。病变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时间1~36小时。病变面积大和(或)靠近中线,症状重,有较大可能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就诊时已有消化道出血者未列入)。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两组病人资料对比及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ACVD的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新诊断标准①有引起应激性溃疡的原发病(ACVD)存在;②既往无消化性溃疡病史;③在ACVD发病1~7天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按原发病做相应的处理。洛赛克组加服洛赛克首服80mg,然后每12小时肌注40mg,连续用药7天后;立复丁组加服立复丁0.15 mg,早晚各1次,用药7天。不能服用者从胃管注入。

结果洛赛克组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6例(7.5%),死亡6例(7.5%):立复丁组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8例(10%),死亡4例(5%)。两者分别比较和分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不良反应仅立复丁出现1例白细胞减少,均未出现明显的肝功能衰竭。

讨论

AVCD并发应急性溃疡出血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文献报道,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下丘脑、脑干和边缘系统有关。脑卒中颅内压增高形成强烈刺激或其他一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该区,其结果是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从而促进胃酸、胃蛋白酶的增加。丘脑下部受损可直接使迷走神经活动过分增加,大量的乙酰使胃酸、胃蛋白胆碱腺素增高,中枢神经的系统损伤可使胃泌素明显增高,使胃腔内浓度进一步增高,并引起逆行扩散。脑干、丘脑下部损伤引起呼吸衰竭,心脏血管舒缩障碍及交感神经张力改变,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均使胃黏膜缺血,黏膜屏障受损,最终使得胃黏膜失去对H+及胃蛋白酶的抵抗力,促进黏膜糜烂、溃疡出血发生。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思考—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管理学基础笔记范文6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也呈现出如下问题:

1.1学生笔记方面的困扰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记录笔记的速度一般高于教师板书的速度,因而教师写完一段板书,学生即完成相应的笔记,两者基本同步。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瞬间呈现大量信息,这种同步性被打破,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已经完成,学生犹自奋笔疾书,赶记笔记的场面。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将课件更新到后续章节,学生就只能留下残缺的课堂笔记,如果等待学生抄完笔记,则会浪费较多时间,如果为了避免这种两难选择,将课件交付学生,学生又会对电子课件产生依赖,从而完全不记笔记。学生在课堂笔记方面过度的忙碌和闲暇,都不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2教室布局带来的影响

南通大学的教室,按照黑板和多媒体投影屏幕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无多媒体、投影屏幕居中、投影屏幕居于一侧。在三种布局中,第一种以文字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功能完全由板书承担。在第二种布局中,黑板通常是一整块,当投影屏幕放下后,投影屏幕居于正中位置,黑板未被遮蔽的剩余面积被分为两块,这两块残余的黑板面积偏小,承载板书的能力大大减弱,只能起少量辅助作用。第三种布局中,整个黑板通常是由分为两组的四块黑板组成,每组的两块黑板均可沿垂直导轨上下移动,居于黑板一侧的投影屏幕放下后,会遮蔽两组黑板中的一组;在这种布局中,未被遮蔽的一组黑板,即使用于传统教学形式下的板书承载,亦堪使用。第二和第三种布局条件下,都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板书的表达能力有较大差距,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未将这方面的差异考虑进去,因而通常是制作一个课件,在所有多媒体教室中都使用这一课件。这种做法,只考虑到授课的内容,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较少顾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

1.3多媒体教学时的照明环境影响

多媒体教学通常使用投影仪播放课件,投影的原理类似于电影播放,要求较为黯淡的光线环境。因此,在上课时,学生为了更好地观看投影屏幕,常常关闭教室内的大部分电灯,拉上前排或全部窗帘,营造出昏暗的教学环境,对于投影设备老化,投影效果较差的教室,尤其如此。这种昏暗的环境,固然有利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但却使教室环境变得如同电影院,与教学上对“窗明几净”的要求则大异其趣。黯淡的照明条件,不仅不利于学生精神的振奋和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使板书成为鸡肋。

1.4教学中存在“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倾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某些授课内容,以传统的形式和多媒体的形式都可以很好地展现,但由于多媒体授课形式的普及,不少教师倾向于将全部授课内容都搬上多媒体课件,因而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课件制作。例如,决策树的绘制,以传统形式在黑板上当场画出决策树,其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不逊于动画形式,绘制过程也并不繁琐,教师绘图所花的时间与学生记录基本同步,从各方面来看,效果都与多媒体形式旗鼓相当,而备课效率则更高。除备课效率外,“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更大问题在于,当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全部教学内容搬上多媒体课件之后,授课的内容和流程便趋于固化,随堂发挥的灵感受到限制。与板书可以依据灵感“随时为变”的特性不同,多媒体课件不大可能在教学现场临时更改,稍纵即逝的灵感可以带来内容风格迥异的板书,却难以撼动高度程式化的课件。对“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的路径依赖的形成,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弃用粉笔,转向键盘和鼠标。至此,课堂进程完全取决于事先的设计,成为数年不变的“固定套路”。这一趋势,对于教师改进其教学技巧是不利的。

2关于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2.1正确认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日益认识到,在《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可以共存与融合。实际上,无论多媒体教学形式还是传统教学形式,均为教学的可选手段,而非目标。《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了解各种流派的源流、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选取应服务于这一目标,即何种手段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则选用之,否则,替换之。

2.2依据授课需要对课程内容的展示形式加以选择

在授课内容方面,可以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需要以影音资料或动画、图片形式呈现的内容,第二类是涉及企业或事件背景的大篇幅文字内容,第三类是适合较为简短的文字加上口头讲述呈现的内容。第一类中的影音资料只可能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在这里,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优越性最为明显,是当然的首选教学手段;动画和图片的展示方面,则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会消耗较多精力,如果其效果优于传统板书,则应采取,如效果相当,则可以考虑优先使用板书。对于第二类内容,多媒体传递信息的效率显著占优,理应成为首选,但鉴于学生笔记方面的困难,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说明,课件上哪些内容是需要记录的,哪些内容是供当堂阅读的,对于那些对相关材料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授以材料出处,供其课后详细了解。第三类内容可在多媒体或传统教学手段中任选,但在目前多媒体教学对课堂照明条件的要求尚未得到改进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更多地选用传统教学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进程中临时掺入稍纵即逝的灵感。

2.3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节课时比例

在教学中,鼓励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等同于追求彻底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形式和传统教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宜作简单的预设,无论是从教学管理的规制方面,还是教师本人对教学手段的选用方面,都是如此。高校教师的授课习惯、授课风格、计算机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教学手段的选择偏好应得到尊重。就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例关系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影响因素:首先,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教授同一课程的两个教师之间,一个较多地选用多媒体形式,另一个则偏重传统形式,对于此类现象,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强求一致。其次,同一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熟悉程度和应用能力,也存在着与时俱进的现象。大学教师由于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常常会接触到各类工具软件,如SPSS、MATLAB、EXCEL、PHOTOSHOP、GIS等,在掌握和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其计算机操作水平渐趋熟练,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技能方面的进步,通常会导致其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课时比率上升,因此,长期来看,同一个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形式的选用比例上,并非一成不变,对于这一变化,应该顺其自然,而非作出硬性规定。第三,在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使用技能的前提下,教师也有可能因其教学中的摸索,有意识地调整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的比例。这一自主调节,通常与多媒体技术掌握程度无关,而是出于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对此应持欢迎态度。

2.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及维护

如前文所述,教室的布局和多媒体设施的特性,对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开展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有较大影响,因此,为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和维护加以关注,我们对此方面有如下建议:1)对于那些讲台和多媒体控制台相分离的多媒体教室加以改造,使之合一,以便消除因多媒体控制台偏居一隅而造成的师生交流障碍。2)投影屏幕和黑板的布局,以前文所述的第三种形式(即投影屏幕居于黑板一侧)为最佳,对传统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时,应优先考虑使用这一形式;对于那些目前为第二种形式(即投影屏幕居于黑板中央)布局的教室,应逐步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第三种形式。3)今后建设新的多媒体教室或对现有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进行更新时,可以考虑尝试以大屏幕平板彩电替代现有投影系统。以平板彩电作为课件的输出设备,可以在正常的照明条件下开展多媒体教学,从而消除多媒体教学形式对昏暗的照明条件的需求,使教室回复到窗明几净的教学氛围中。目前大屏幕平板彩电的价格略显昂贵;但是,由于彩电的使用寿命远高于投影仪,其长期使用成本则大致与投影仪相当。随着大屏幕平板彩电的普及,在未来若干年中,其价格应该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以考虑逐步替换现有投影系统。

3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