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宜居居住区 规划设计 宜居层次性 情感空间

1.问题的提出

1.1.推进宜居居住区建设讨论背景

继我国实现居民生活的小康水平,基本结束住房紧缺的时代后。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住房的需求上,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住房面积的宽敞”、“交通的便利”、“基本服务设施的完备”等需求层次上,诉求着更为宜居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上,人们对居居住区规划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相继提出“安居”、“康居”、“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低碳绿色住宅”等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住宅作为耐用消费品,关系到人民的身心愉悦与健康,直接反映居住的环境质量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定。所以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搞好城市住宅区的综合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1.2我国居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建立了大量的住宅和城市居住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创建起来的住宅小区,特别是商品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对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过去的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往往侧重于居住区物质环境的安排,对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考虑显得不够。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导致居住区规划建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严重制约了居住区的良性建设与健康发展。

1.3居住设计也要考虑人类情感

由于受市场导向原则的影响“实用主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手法占了主流,实际上这种设计手法仍然是“功能主义”的产物。它主要还是过分强调居住区的功能性,这就不可避免的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即居住区的精神层面功能。控制“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式,但是完全抛开“容积率”去谈居住区规划设计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功能性就能决定一切。在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下我们仍然可以将人类的情感要求考虑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来。

2.宜居居住区规划设计浅谈

2.1发展和完善方向

2.1.1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适应住宅商品化的市场机制。在较少增加住宅投资,较少占用+土地资源,较少扩大每套住宅数量标准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搞好住宅单元布局和居住区布局,最大限度地完善住宅和居住区的功能,只有处理好节地与环境,面积与功能,标准与质量,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2.1.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灵活性。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和不同地段,由于条件不同,不能照搬和套用,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

2.1.3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灵活性。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繁荣。生活服务设施的安排要考虑国有、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的不同要求,项目布置和用地规划要让居民和经营者有更多的选择,从城市宏观角度统筹安排,不机械地搞分级配置。

2.1.4交通布置的灵活与实用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行车还会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要充分注意到私人小汽车和个体出租车的出现和增长对居住区的影响。合理解决居住区内的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确保交通安全。

2.1.5提高绿化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离与联系。居住区的户外空间要划分层次,形成不同的空间领域和活动场所,绿化要与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各层次活动空间密切配合,既有不同层次,又有相互联系。

2.1.6居住区规划的多样化趋势。要从时代特征、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等方面,从室内到室外,单体到群体,从建筑到道路、绿化,空间到场所,从总体构思到细部处理等各个方面创造多样化。

2.1.7以人为本,让居住者来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居住者改变过去那种被动适应的状况而直接成为居住的主体,让居住者创造一个能选择和安排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让居住者参与建造自己家园机会的设计思路。

2.1.8大众规划。居民是居住区的主人,让城市居民参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使规划工作具有群众性,使居住区真正具有“可居性”。

2.2宜居居住区规划设计缺少系统分层

从未来的人居模式发展来看,除了为人们提供满足基本的需求外,还必须在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前提下,提供满足人们更多、更高层次需求的功能和条件。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建立系统观,除了实现人们基本需求外,还需对人们更多、更高层次需求作出解释。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与分层次的目标相对应,将宜居目标分层次地体现在规划设计中。然而,前述众多的有关居住区宜居探索中,尚未看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宜居需求间建立起适调的关系,也没体现出宜居的层次差别,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如以“安居”为宜居目标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满足“住有所居”的根本需求,无法指导更多、更高层次的宜居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更高层次宜居目标,规划设计不得不进行新调整。又如为适应“康居”层面的宜居目标要求,规划设计需重新修改。但这还是不能适应“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低碳绿色住宅”等更高层次宜居目标的需求。在规划设计目标不系统的情况下,规划设计就容易忽视宜居目标之问的关系。一般来说,高层次宜居目标的实现以低层次宜居目标满足为基础。规划设计不能因为实现高层次宜居目标而将低层次宜居目标基本的、影响人身安全等要求掩盖。没有对规划设计分层,容易使得人们在追求高层次宜居需求时,忽略了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如有些居住区尽管健身、休闲环境充足、交通便利,但生活服务设施安排跟不上,供水(电)压满足不了需求,这种居住区是不宜居的。因为低层次的宜居需求被高层次易居需求掩盖了。

2.3居住区中的情感空间

居住区中的情感空间不是纯粹的更不是自治的,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其内部有很多复杂因素组成,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因素的改变往往可以改变整个情感空间的格局。居住区中的情感空间主要是受人类各种居住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居住空间中所产生的各种主观情感能否与客观空间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共鸣与其关联因素息息相关。居住区环境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在居住环境下,人类的行为心理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经过调研分析可以总结如下:一是人们经过一天的工作往往比较疲急和焦虑,因此在居住空间中,渴望得到放松和自由,老年人渴望排泄内心的孤独感,年轻人渴望得到更多的激情和交流,中年人则渴望得到更多的平和氛围,这些都是人们在居住区环境中行为心理上的情感诉求。二是在居住环境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居住空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情感诉求,因此情感空间的结构要具有复杂性和层次性,而不是将各种空间因素简单的拼凑在一起。

我们渴望的宜居居住环境应该是可以和我们对话的有情感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谢天聪.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综合评价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 张道华. 新城市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居住社区设计的影响[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3] 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建筑设计5,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2年,王澍获得了普利茨克奖对于中国任何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都是大快人心,迄今为止,王澍可谓建筑学普奖第一人。在这荣耀与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呢?追溯源头,反思教育。

中国的建筑学教育的办学历程对比西方建筑教育来说很短暂,教育模式还不够完善,大都借鉴的国外教育模式。在西方建筑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近些年,建筑学专业的开办如雨后春笋,声势壮大,然而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却参差不齐,而建筑学教师、教授们又纷纷“下海”忙于业务,教育成了副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反思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这都是可喜的现象。

一、存在问题

《建筑设计5》是高年级建筑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主要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从09年开办到至今,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集中表现在:

教学模式不够完善

前期的教学模式是先设计课题一、单元住宅建筑设计,然后设计课题二、居住小区会所等建筑快题设计 ,最后才是设计课题三、居住小区详细规划。并且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实际工程操作流程 ,不利学生全局思考把握。

(二)同建筑学其他课程内容缺乏联系

《建筑设计5》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设计课程,这时学生已陆续学完建筑构造1、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融会贯通,而是最后的学期成绩,一旦成绩给定,所学内容忘的差不多了。

缺乏设计依据

学生设计过程中,缺乏生活体验,设计时,天马行空,按自己的喜好设计,一味追求所谓的创新,导致最后的设计成果漏洞百出,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居住适宜性,根本不可能转化成现实,只能永久停留在图面阶段。这就导致不能真正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设计精华。

(四)设计积极性不够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喜欢“拖”,缺少设计激情,没有一个有条理、有计划的工作模式,还处于被动式学习阶段,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及研究方法,而一个设计的周期过程比较长,容易造成前期不作为,后期爆发完成的这么一个状态,这势必会造成图纸的粗制滥造。

二、当前教改模式

这门课程经过不断摸索反思改进,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设计精髓,完成的作业质量也相当不错,基本完成了教育的第一步:职业教育。当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如下:

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把居住小区详细规划放在第一位,中间快题是居住小区会所设计,最后才是单元住宅设计。并把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好处是:

1、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设计方法能力及有效的设计流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习惯。

2、同社会实际操作流程保持一致:

现场踏勘、基地分析,案例分析比较

居住区规划总平面设计

确定风格,进行单体住宅设计

单体设计完以后,调整总平,最后出方案文本,给出一整套方案

同相关课程的整合联系

紧密联系城市规划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等多门课程,在做设计前,先把这些理论课程涉及到本设计的部分再仔细研读,做好笔记,不理解的问相关专业教师,势必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组织同学“自讲”环节,检验读书效果及激发其积极性。

安排社会调研实践

前期阶段在居住区规划调研阶段实施团队合作模式,一个小组3人,共同完成一个调研报告,从城市文化上以及对所参观楼盘的分析与思考,注意的地方:

风格、目标定位、理念

组团围合组织方式、道路交通模式

停车模式

单体户型种类分析

(四)加强中间过程控制

针对学生缺乏积极性,做一些必要的控制。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筑设计5》开课以来,按照传统的教育习惯,一直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效率低下,课堂纪律散漫,虽然一直强调及时完成设计作业,但很难控制,学生还是“拖”。根据这些情况,一个设计在一个周期内安排几次过程草图自述,全程ppt,学生及教师共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缺少过程草图的定为不合格。这样便于时间上的控制,也容易鞭策学生,加强中间过程可控性。

(五)设置总结性评图环节

中间过程在时间上把握控制好了,就有了最后的总结性评图交流环节,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期末的总结性评图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学期学习的总结和教学成果的反馈。评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小组互评模式,平行班老师共评模式,聘请课外行业专家指点等等。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向,反思自己的设计,发现问题和错误。同时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设计亮点,并互相产生竞争意识,带动设计学习激情。

三、未来教学改革模式构思:

作为一所二本大学,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但受到王澍获得普利茨克奖的启发,中国当代建筑教育要加强历史文化、哲学层面的思索,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研究型人才。王澍获得成功的周期很长,他的研究方向从大学时就开始了,然后他一直致力于这个方向的研究实践直到最后的成功。本科时王澍写了篇论文《旧城镇商业街街坊与居住里弄的生活环境》。描述了各种生活的片段及自发性房屋复杂的空间构成,探讨了这种亲切的邻里氛围在建筑上的表现。研究生时王澍写了《皖南村镇巷道的内结构解析》。更进一步描述了传统民居街巷空间其结构是如何构成的,从心理层面、具体的物质层面上描述传统民居整体的空间构成,并从中挖掘其所表现的文化模式。

从上面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学生时代培养一定研究素养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筑教育比较薄弱,学生对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印象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比如大屋顶,又比如庭院,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吃透。

因此未来教学改革可以有意识的培养研究型人才,可以在一个班里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围绕居住区规划设计,做一些专题研究。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细节尺度,比如材料表现,又比如生态环境等等。题目可以自设,成果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建筑设计,也可以是一系列的展示比较。

结语

教学改革的脚步是永无止境的,时代在发展,建设在不断改革更新,建筑师的职业素养会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的要求从“粗放型”过渡到“精细型”的转变。都将如何把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建筑融合这个永恒的话题得到新的体现。未来可能更多的中国建筑师会获奖,而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时时进行反思,加强教育的力度,从源头做好。

参考文献

【1】杨苗苗,刘敦桢对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肇始与发展的影响(J)建筑创作,2009(3)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建筑风水;居住区;规划设计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设计越来越现代化,设计思想被西方规划理论侵袭和渗透,设计手法采用通用的国际式,甚至大量使用西方的元素,虽然居民日常的生活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但却无法符合我国居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精髓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被腐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传统建筑风水是一种集地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环境美学和人文历史等学科思想而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在城市建设、环境选择、建筑设计与建造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智慧。在倡导“和谐人居”的今天,立足于中国传统人居文化,剖析解读传统建筑风水对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传统建筑风水的核心思想

风水,又叫做堪舆、青鸟术、相地之术。晋代风水学家郭璞所著的《葬经》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可见风水之术在古代是一门关于“生气”的学问。而何为生气?《吕氏春秋一季春》曰:“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世界万物生长发育之源,是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元气。风水始终把天、地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气”的来源,强调“感天地之气”。所以,在塑造人居环境时,传统建筑风水也重点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俞孔坚教授在《理想景观探源

风水的文化意义》一书中认为“风水学是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纵观风水学数千年的发展,不难发现,传统建筑风水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自然环境、客观条件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二、传统建筑风水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总体布局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传统建筑风水中最理想的总体布局,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遮罩,左右有次峰青龙、白虎砂山和主峰相配,前面有蜿蜒河水環绕流过,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见图1)。在简单的8字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层的科学道理和精妙的设计手法。从构图上来说,该布局方式完整均衡,围合稳定,开敞中亦有遮挡,直白与含蓄相得益彰;从生态上来说,这种围合的小环境,通过合理的要素布局,便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从心理上来说,这种布局十分符合传统中国式的情趣审美与追求桃源般安逸安全的居住环境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的总体布局可在以下几方面

参考借鉴传统建筑风水理论:

1)内外空间的联系与区分

“防守”和“藏匿”是风水的精髓。居住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体空间,但它又不能完全脱离城市而存在,在倡导开放街区的今天,完全脱离世外的桃花源是不适合存在的,但是追求桃源般安逸与安全是居住空间的根本。因而,在规划设计时,注意屏蔽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噪声、污染等,引入外部优势因素,营造有机的内部空间。

2)空间层次的丰富性

传统建筑风水推崇“藏风聚气”,提倡居住区应具有生气。从心理上来说,居住区是人呆的时间最久的地方,内部空间的丰富与活力尤其重要。所以,在设计时,通过营造错综的空间层次,来引发多样的空间观感,同时注意“穴”(即空间节点)的设计,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建筑布局

在建筑方位的设计上,风水讲究“负阴抱阳”、“面南而居”,这不仅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还与我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化角度来说,朝向选择来自于《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故一直以来,都以面南为圣贤之选,吉利之择。从科学角度来说,中国处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以北,坐北朝南不仅便于采光,还可以避北风,从而达到夏季迎风纳凉,冬季背风招阳的目的。引申到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安排住宅布局,确定合理建筑朝向,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高层居住区采取南低北高的布置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使每户居民室内得到充足的南向日照,小区内的室外活动场地也不会长期处在建筑的阴影中。

2、道路系统

道路交通规划是主导居住区规划结构的重要部分。与西方规划理论中常见的自由式,中心放射状,几何式等道路形式不同,风水中对道路的要求因地制宜,绝不可生搬硬套。传统建筑风水在道路设计上有四忌:忌折曲,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应用到现代居住区规划中道路设计应注意以下3点(见图2):

1)居住区内的各级道路系统之间应互相顺通,避免互相错位或出现尽端式“断头路”,造成交通堵截;

2)道路走向直接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及建筑布局,其走向应予优选。要满足采光和通风要求,道路系统应争取南北、东西走向,但要避免过正,力求微偏;

3)除山区、水网等特殊地形地貌限制外,在平原地段,应力求道路的平直,避免无意义的弯曲,不仅有利于风水环境形成,也有利于工程管线设施和工程经济;

3、建筑单体

传统风水学对居住环境的探索主要在建筑形态与内部功能两方面。在建筑形态方面,传统风水学强调单体建筑的整体形态及空间结构的设计与周边环境保持和谐,建筑单体的规划设计也要逻辑完整,有依有靠,参考“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在现代设计中这些也可以用植物或塑石、假山等其他设计元素来代替,尺寸不宜过大,要符合风水形势学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原则,保持形体和谐,同时要注重安全的要求:与西方建筑追求夸张、扭曲等不同,传统风水学崇尚“阴阳互补、对称协调”,强调建筑形态的方正、均衡;另外,传统风水学认为建筑尺度要适宜,且建筑体量、面积不宜过大,古书有云:“室大多阴,室小多阳,阴盛则阳病生,阳盛则阴病生”这种住宅大小适中性的论述基本符合现代设计科学,对建筑单体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风水平面布局中。各功能之间的相互位置也是十分讲究的,通常采用或凶来表达。比如王其亨的著作《风水理论研究》中,对于居室、客房等主要空间则以东、南为吉:厨房、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则以西、北为吉:窗、大门、入口等以东、南为吉;从布局上也可以看出,主要空间、涉及到热交换的空间都以南、东向为吉,而次要功能点、热环境需求较低的功能,则放置在了西、北向。这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布局要求相吻合,对现代居住环境的布置同样适用。

4、景观系统

从宏观上看,景观系统是现代居住区形成主要规划空间形态、营造特色空间效果的重要组织手法;从微观上看,景观环境设计是为人服务,与人的行为、心理等密切相关,不仅要有好的视觉效果,更要便于生活使用。

传统风水营造环境时强调“天人合一”,即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有如下几点启发:1)景观系统的设计要结合整体场地,因地制宜;2)依据整体形态规划的立意确定景观结构及景观元素;3)藏聚与疏导,注意景观空间层次的丰富性与和谐性。

从使用功能上来说,植物具有防噪、防风、吸尘、遮阳、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与人的关系甚密。《阳宅十书》日:“人不居草木不生处”。传统风水将兴盛的草木认为是旺盛的“生气”的显现,好的园林树木景观对形成“吉地”有重要作用即。所以,在现代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上,也应趋吉避煞,具体来说:1)行道树、灌木丛走向忌冲向建筑;2)忌大树遮挡门窗,不利于采光通风;3)忌大树下建小建筑;4)在门、窗视野常见处忌种植其它意象不吉形态的树。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科学方法

Abstract: urban residential area to make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design, be about to the actual city space environment study, the assur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to make convenient methods for use. Set up effective design scheme,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re considered together in unity,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more reasonable norm.

Keywords: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scientific metho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城市居住区的科学规划设计方法的提升,首先就要将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与城市整体发展结合起来研究,真正将人的生活与城市的进步能够融合在一起,使居民区建设能够更加进步、更加和谐。

居住区与城市道路的和谐设置

繁华地段的居民区设计

在城市繁华阶段的居民区设置,应该将城市街道与马路的位置进行综合考虑,在进行居民区的建设位置设计时,应该避开大型的马路,并且将其中的街道规划与居民区的规划进行较好的结合分析。例如,城市宽敞的街道或马路使得周边的空闲位置较狭小,而居民区恰在附近建设,就需要规划设计者将居民区的户型不断改小,尽量浓缩居民区内部空间,使居民区在繁华路段也能很好的建设。

庭院式街道与立体空间的建设

为了使居民区更好地适应外部街道、马路的影响,就需要在内部建设方便人们行车出行的庭院式街道、立体车库、立体台阶等建筑,将内部空间缩小的同时,也能帮助居民在日常的生活行动中更加方便。而在进行有效地建设过程中,把握较好的尺寸,设立多个停车位,在居民区内部建设更好的居民活动空间,真正将内部生活与外部活动进行了科学结合。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居民区的整体构造设计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帮助下,规划设计者应该将整体的设计进行人性化元素的融入,将整体的外观与内部结构的模式进行多面的考虑。比如,对居民区墙壁的形状及色彩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使人们在外部观赏过程中能够耳目一新;对居民区内部设立小公园,这是一般的构思,关键是这个小公园的形状与色彩的设计应该是创新的,设计者应该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其中的能够凸显本城市文化色彩的东西融入进去,对小喷泉、戏剧小舞台等休闲娱乐的场所进行科学的设立,帮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居民区人性化的单元设置

进行对居民区内部单个区域的人性化设计,就必须按照对每个单元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都是采用多数人的观点,进行统一模式的设计,我认为,设计者在进行多个单元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多元素的东西进行分层次的设置,将不同单元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设立不同风格的建筑建设风格区域,将文化性质比较强的元素融入进去。

比如,设立“田园风光”、“和谐之家”、“海洋世界”等不同的名称进行设计,根据这些名称,采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其中的重点设计事项突出出来,加强对各个不同区域的设计方案的不同规划,使设计出来的东西能够展现出更加多元素的景象,使居民能够更加欣悦地融入到文化建设中去。

与城市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设计

对城市居民区进行规划设计,就要将城市的文明建设融入进去,把握文明建设中的重点事项,在居民区内部公园、走廊、设立多个文明用语宣传栏,将大厅、各个单元的门口设立较多的文明标语栏,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感受到文明的语言的亲和力。

将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语句进行呈现,在墙壁、台柱、门口等明显的位置进行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句的呈现,使人们在进行城市的生活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接触到更多更好的传统精神财富,使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强大起来,使小区的居民能够都将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发展,将互补性的东西进行不断地捕捉呈现,把握城市文明建设的重点事项,时刻进行自我检点,才能使居民进步。

节能环保事项的渗透

节水限电事项的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居民的用电量、用水量是巨大的,为了使居民区的节水限电事项做得更好,规划设计者应该加强对地下管道、附近输电线路进行现场研究,将电能功率的充分利用与水的循环利用进行研究,使小区建设起来之后,能够充分的利用附近的水源与电能。并且根据相应的设计,将内部的供电功率补偿系统与水循环利用的系统进行有效运用,使节约性的规划设计能够有较好的发展,帮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电等进行很好的节约利用。

环境保护事项的突出

设计者应该将城市的环保建设规划方针运用到小区的建设中来,在进行设计中,应该加强对小区的废物利用和回收的系统设置进行科学的规划。设立多个垃圾回收点,将废物二次利用或多次利用的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划,把握重点进行跟进,使更多的创造性的环境保护系统进行利用。

总结:

进行城市居民区的建设规划,就要帮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更多更好的城市文明元素,使他们能够真正在城市的工作、生活过程中,不断进步;同时,还要加大对节能环保事项的渗透,使居民区的发展能够带动城市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维.提高北京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水平的调查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8(9)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字】中心区规划,环境设计,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构建的施工和进展,同样需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施工的条件,这样也就对城市的规划施工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要求。我们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建设和环境设计的同意做出了以下的分析探讨。

二、我国城市中心居住区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特点

目前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而普遍的特点:在“建筑主导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居住区规划设计依然以建筑专业为主导,以规划———建筑———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步骤特点带来的一些问题会很多。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展开分析、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考虑问题并全面的解决问题。

2.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理念的角度。目前居住区环境进行“改革”过程中,在设计层面上进行的大量研究和实践也在某些个案取得了实际的改良效果,但对于种种问题的存在,从整体的设计来说,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人”的参与性。目前的居住区设计当中,实际最多的是人性中“个人”的环境需求,而较少考虑适宜人们之间展开活动的环境特点。说到底它还是种“人一物”关系,而真正能体现生活价值和意义的还是需要强调的“人人”关系。

(二)设计方法角度。长期以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一般先有规划设计师来完成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后再由景观设计师来完成室外环境设计。建筑和景观作为两个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其研究方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和片面性,如果在两者不能紧密结合的情况下,缺乏统一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构架,在设计的研究和思考过程中会产生片面性,项目从策划到建设的过程会不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建筑规划结构单一,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建筑形式单调、乏味,使用功能不合理,交通规划不便捷,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不协调等现象,造成环境空间的缺失和不连贯。

三、滇南中心城市群总体规划方案

滇南中心城市包含个开蒙城市规划区,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个旧城区、开远城区、蒙自城区、以及三城区中部连片的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控制的区域。规划土地总面积为12km2,城市群规划包括功能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规划、生态系统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9项内容。如图为滇南规划方案和零方案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

1.“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开敞滨水景观,以其作为设计的要素,遵循基地原规划结构概念分析道路系统概念分析有肌理,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形成“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南北向面对的5条纵轴线,引入景观,营造共享空间;东西向2条横轴线将3块用地贯联起来,使城市空间环境像流水一般自然地流向新建建筑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种高低搭配的规划布局,使塔楼上享受无边湖景,塔楼下形成院落空间。毫无保留的开放态势,将自然分隔成的庭园尽情展示出来,同时也引入了南向的景观,这种规划布局对于降低来自北侧武青四干道的噪音干扰,营造恬逸安静的小区环境以及对湖景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2.“鱼骨式”绿化景观设计

从湖岸角度看的空间形态,应加强滨水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渗透,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到城市中心区景观的过渡。景观规划上强调住区的人文环境,体现将滨水社区引入现代生活、将闲适氛围融入日常起居的规划特征。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独特、优越的外部生态环境,有效组织小区内部绿化环境系统。采取五纵两横的鱼骨式绿化布局,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使“绿色网络”拓展形成内外大环境的“绿色通道”。同时沿主要环路也有10m宽的绿化带,绿化系统与南面沿湖20m的绿化带形成呼应,以达到“借景”、“透绿”的效果。

3.在炎热季节里良好的通风,往往同寒冷季节里的日照一样重要,然而居室的通风有赖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空气流通,建筑布局要为整个居住区提供自然通风的条件,本设计通风采用过流法与导流法相结合,既为点式住宅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又利用居住区主路形成的主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组团,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流向住宅。城市噪声是影响居住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量噪声来源于居住区周围的城市道路。城市花园位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一点一滴善加利用,而最现实的利用,就是开辟屋顶花园。

4.城市花园的屋顶绿化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绿地环境,等于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绿化屋面对留存雨水、净化空气、减少噪声也起到一定作用。绿化的屋面,因改善了隔热,有利于节能,并减少城市热岛现场。城市花园以一条贯穿于小区南北的绿化景观带为景观主轴,此景观带起点为城市休闲广场,也是整个居住区与城市中心区的过度空间场所,大片绿地置于小区中央,成为小区规划序列的。小区内按功能要求,妥善设置坐椅、庭院灯、垃圾箱、休息厅等小品,使整个小区绿化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功能性和亲和性。

5.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也是构成居住区的骨架,并由此规定居住行为的轨迹,编排空间形态的秩序,辅设社区活动的生动场景。此外,考虑到消防要求,小区内的主要步行路宽设为3.5m,部分人行道边设有种植乔木、灌木,预留出3.5m的消防车道位置。消防车道可作小区内住户搬家时临时用车道。

四、城市中心居住区规划环评的响应措施

1.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规划区是红河州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区域,由于历史的原因,规划区原生植被已基本被破坏。

如表为滇南环境状态指标评价结果

2.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总体上说面积不大,占区域,多为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较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土壤流失潜在危险程度高,容易造成光山裸岩和石漠化,非常难以恢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3.加快生态村、生态乡镇的建设。规划区有大量的村庄,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治理难度较大,并且规划区及周边水源保护区和工农业用水水源保护地均被农村包围。农村面源是影响水源地水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实践证明,通过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的推广示范作用,能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削减农村面源。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个开蒙城市群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个旧、开远、蒙自须进一步详细规划。

5.大力促进清洁生产,确实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划区内重点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并逐步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措施推广到农业、建筑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服务行业等社会各领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施工建设开始向着至真至善的方向努力前进着,科学家也在不断的探索更好地设计方案,以达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周遭环境的保护维持。相信我国的科学家会在潜心的研究下,有更加惊人地发现,对城市的施工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吴, 田贵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上海环境科学,2012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型居住社区 公共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治理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对其历史沿革的阐述以及管理模式的研究。在探讨国内外理论研究之前,首先必须要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一,也就是大型居住社区的概念。笔者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于2009年编制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中找到定义,即用地规模约为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10万人,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生活与就业适当平衡、功能基本完善的城市社区。从这个具有官方色彩的定义中不难看出,2009年上海的大型居住社区概念还仅仅停留在住区功能的层面上。另外,学者刘华钢对大型居住社区的定义描述则是:相当或者超过现行国家规范规定的城市居住区级用地规模或居住人口规模,且没有城市道路穿越的单个完整的居住区。而李鸿新和李钊对大型居住区的界定是:总建筑面积大于50万平方米规模的居住区。对于开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社区,则称为超大型居住区。从上述的各项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大型居住社区的概念大体上是以居住社区的体量规模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不难发现,从城市规划角度方面,国外研究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和代表时代特点的经典理论。从整体概念上讲,大型居住社区应当是属于居住社区的一种。作为体量巨大的一个存在,国外理论界的研究将其归纳于城市地理学研究范畴之中,其核心理念通常是以人为本。这其中主要包括:在1882年由西班牙工程师玛塔提出的带状城市(Linear City)构想,接着在1902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第一次提出了在欧洲大陆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田园城市”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在兼具城镇的社会基本架构的同时又拥有乡村自然风貌的城市。到了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根据其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居住空间组织方式。而在1928年设计的美国新泽西州新城之际,美国人Radburn创造性地采用了“大街坊(Block)”概念,而在当今社会中,被人广泛接受的Shopping Mall就是配合大街坊应运而生的。

此外,对于居住社区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究,笔者发现其大多属于社会学研究领域。因众多社会学家所持观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区管理理论。这其中主要包括以美国农村社会学家C.J.加尔平、芝加哥学派的R.E.帕克、古典学派的R.D.麦肯齐等为代表人物提出的社区区位理论,以美国学者I.T.桑德斯、W.萨顿、J.克拉扎,以及社会学者E.O.莫依为代表提出的社会体系理论、还有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J.伯纳德、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W.A.葛木森等一批学者为代表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等。

相比较国外学者在城市规划领域和社会学领域对居住社区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国内理论界对大型居住区的相关探讨更多地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类是针对大型居住区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和建设对策的研究。其中主要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中的居住社区为研究对象。叶荣责(2002)通过对广东地区的大型居住区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大型居住区对城市的影响、公建设施建设模式和金融风险等方面的问题。郑新明(2003)对广州番禺北部的大型居住区进行了全面研究,从其形成的背景、发展动机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大居存在的问题,对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并对番禺北部大型居住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刘华钢(2003)对广州城郊大型居住区的形成和影响进行了研究,从多元主体参与的微观层面分析了城郊大型居住社区的形成机制,以区域性视角审视广州城郊大型居住区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空问结构和形态发展、城市运行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从制度设计和规划控制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此外,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了上海大型居住区的选址布局建议,对大型居住区综合开发(包括规划设计、开发机制和配套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朱小地(2005)选取了北京市三个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方庄地区、望京新城和回龙观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罗长海、华晨(2005)以杭州市为例分析大规模城郊住区开发中景观资源的私有化问题,从社会、市场和政府行政3个层面研究景观私有化问题的根源,并相应地提出应摆脱小农意识、积极引导市场运作及改善行政方面的对策。

第二类是对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功能定位的分析探讨。陈天等(2005)认为在进行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单从设计层面来进行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区生成与发展的需要,而应找到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开始阶段规划师就应该对设计项目进行策划。陈瑞莲(2005)对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分析。李鸿新和李钊(2006)总结了目前国内大型居住区设计开发的各种理论,提出应把绿色生态设计和新城市主义作为大型居住区设计的理论基础,并在一系列规划项目中对其进行实践。

第三类是部分开发企业与项目策划机构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对大型居住区 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进行的分析研究。例如夏南(1999)介绍了万科地产在城市近郊开发大型居住区的选址理由,提出近郊大型居住区应选择较低的容积率和有组织的人车共存方式,并以深圳四季花城为例指出围合型规划方式的设计要点并介绍万科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赵路兴(2002)总结了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形成机制,指出大型房地产项目的影响并对如何完善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