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起源

传统文化的起源范文1

一、中国品牌包装设计的概况

1.中国品牌包装设计的发展现状。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包装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产业,但由于经济形态、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中国包装设计市场缺乏规范性和规律性。虽然包装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但能够代表中国民族风格的产品包装设计少之又少。2.中国品牌包装设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国内消费群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众的审美思维、审美情趣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加快开放步伐,多种外来文化蜂拥而至,民族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其次是由设计理念决定的。在欧洲国家,虽然他们的商品包装设计遵循一定的国际标准,但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民族风格。中国同行许多人的选择盲目模仿与抄袭,丢弃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只有转变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效的推广,才能建立起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信心和忠诚度。最后是由人才结构决定的。我国规范化设计教育开展得比较晚,包装设计缺乏创造性与生命力。近年来包装设计专业团体、设计组织虽然数量有所增多,但缺乏规范性。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需要与其有效地整合,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体现人才价值、提高设计水平。3.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局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已经出现赶超发达国家的趋势。伴随着本民族企业的崛起壮大,国人对民族品牌、民族文化形成全新的认识与重视,不再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这将大大地促进民族企业的发展、加快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与推广、提高设计人才专业素质,将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合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并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可。同时,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包装”将成为包装设计的主导理念。而中国传统图案、传统文字、传统色彩、传统材料等传统文化元素恰恰能够使得“绿色包装”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视觉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符号相结合并应用于包装设计的优势

首先是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图案、文字、色彩以及包装材料。视觉组成要素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也是品牌形象的外在展示和传播。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重点要从传统图案、传统文字、传统色彩以及传统包装材料出发。1.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的应用。中国是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时间积淀了大量宝贵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纹样具有一定代表性,特别是吉祥图案,更是家喻户晓。如橘子和梨放在一起寓意“大吉大利”;牡丹花寓意“花开富贵”;石榴和蝙蝠放在一起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运用这些传统图案不仅能够让受众对原本熟悉的形象心领神会,更能够使设计深入人心。但直接套用原始的传统图案会使设计作品跟不上时代步伐,这就需要设计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构造图案形态,传承并创新地去使用传统图案。2.传统文字在包装设计的应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形式,凝聚了各民族的文化理念,成为造型独特、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在《说文解字》中,编者许慎将汉字构造归纳为六种规律,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而汉字的结构具有平衡和谐、点线结构相互牵扯等特点,将其运用于包装设计中,能够把文字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达到无可替代的艺术效果。3.传统色彩在包装设计的应用。在包装设计中利用中国传统色彩所具有的独特神韵,可以促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具象概念和丰富的想像,进而激发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传统包装材料在包装设计的应用。受到东方美学观念的影响,首选天然的、没有装饰的物品作为包装材料,称之为自然美;其次选择简洁装饰但不掩盖自然美的物品作为包装材料,称之为和谐美;最后选择需通过设计师加工处理后方可展示出美感的物品作为包装材料,称之为人工美。例如木材原有形态的肌理效果便可以充分展示大自然的气韵,纸张则可以根据本身的韧性、厚度等特质体现包装肌理,竹材则可以根据形态特点进行截取并深入地雕刻。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设计师可以选用的材料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设计风格更加易于借助现代设计手法加以表现,甚至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完成仿古材质的包装设计,将古代传统特色与现代科技手法融为一体,营造出特殊的质感效果。其次是现代设计符号传播的特点。现代设计符号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各不相同,每一种符号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例如图像性符号能够通过再现、类比、抽象等手法来传播信息;指示性符号能够运用因果、临近等指示关系让受众了解所表达的意义;象征性符号则是将设计的主题内涵和某种象征性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相吻合,使其达到传播该设计主题意义的效果。

三、如何在包装设计中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符号完美契合

首先是在传统的包装设计中融入具有个性感、时代感和新鲜感的现代符号。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影响,包装设计也不例外。多种高新软件开发并应用于包装设计,能够将原有的设计创意更加鲜活的展示出来;能够使中国传统元素摆脱原有的手绘稿、黑白稿的局限,通过印刷手段将其以新颖现代符号的多种形式表现。包装设计在充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设计符号的精华,使创意精致的包装设计既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又能够给人以全新的个性感、时代感和新鲜感。其次是在现代设计符号中融入“中国哲学”的设计理念,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很多设计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并不深刻,所以在他们的设计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能被合理地利用,进而促成西方文化的“侵略”。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哲学为中国古代的各家思想,其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现代设计中最为常用。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将传统的“中国哲学”作为设计理念依据,借助现代设计符号作为表现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符号完美结合,进一步挖掘民族品牌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转型和整合。最后是加强国内包装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与理解。包装设计师需要深层次的了解、理解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表现于设计作品。而这种艺术表现,并不是单纯地将包装材质转换成传统陶瓷、将包装图形转换成国画,而是需要设计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构建一个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艺术体系,并通过与现代设计符号结合,打破民族局限性,真正使民族的包装精神得以发展。

传统文化的起源范文2

我国传统文化以“家文化”为核心,血缘、人情、人治等文化深深植根于社会关系中,影响着家族企业的管理,管理者信任族内人、不愿放权、融入较强主观色彩,在某些方面阻碍家族企业发展。

二、血缘观念浓厚:带来不信任外人的人力规划和职权混乱的岗位设置

传统文化重视血缘,以血缘作为判断亲疏远近的基础,构建以血缘为核心的权力体系。

1.不信任外人的人力规划

我们喜欢寻根,族谱、宗庙、老建筑都是家文化的载体。有族谱记载,就多了家的归属和自豪感;在宗庙拜谒先祖,族人间相视微笑,多了一份亲近感;感受传统民居,像四点金、围龙屋等,场地开阔又与外有所隔离,厚实墙壁带来安全感,反映了聚族而居、对内开放、对外较为隔阂的文化特点。以族谱作为表明家族身份的标志,以宗庙作为强化家族意识的场所,以老建筑作为族人团聚增进情感的地方,使我们对血缘相近的人,从本能上有更多的亲近和信赖。

中国家族企业,受家文化影响。创业初期自家人团结一致,企业迅速立稳脚跟。发展到一定程度,过浓的血缘观念会带来弊端。“中国是家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几千年家国天下的文化熏陶,确立家族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乃至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造成整个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差序信任格局’,即对同一家族成员的信任可以是无条件的,而面对外人时,这种家族式的信任能否向外就必须慎之又慎……正是因为华人企业家对外人的极度不信任,因此华人家族企业的控制权向外转移就存在着相当大困难”。同个家族的人血脉相同,可以信赖;不同家族的人有不同血缘关系,是外人。在人力规划上,家族企业偏向家族人,人力不足时优先聘用家族人,裁员时留下家族人,重要职位倾向于授予家族人;外族人往往得不到重用,即便处高位,权力也受到严格限制,身份职位得不到保障,外族员工离职率较高。“家族企业近几年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员工流动率应该控制在5%范围内……超过5%,意味着公司存在管理上的问题,说明员工忠诚度不断下降,这会损坏企业发展战略,破坏企业形象,阻碍企业发展”。对血缘的天然好感往往意味着对非血缘的天然排斥。

2.职权混乱的岗位设置

传统文化中,以血缘为基础构建宗法制度,形成权力金字塔,大宗位于金字塔顶,其下分支各小宗,大宗命令小宗,小宗服从大宗,即便没有出众的才能和完备素质,依靠血缘继承,也可占据高位,或依附血缘亲族,享有特权。

家族企业存在有形和隐形的权力等级。在有形权力体系中,重要职位、权力通常由家族人担任、控制;在隐形权力体系中,一些员工凭借与管理者的亲缘关系,也拥有特权。这带来家族企业岗位设置的职权混乱。家族人担任高层职位观念通常较为保守,引发与职业经理人的观念冲突;与管理者有亲缘关系的员工尽管可能职位低下,因血缘身份有超越平级甚至上级外族员工的权力,导致企业制度无法顺利实施。

三、人治高于法治:带来模糊易损和过多主观色彩的制度体系

传统社会是人情社会,人治高于法治,带来制度的模糊性、易损性和主观色彩的绩效、薪酬体系。

1.制度的模糊性和易损性

人治主要表现在:法的随意性过大,由拥有权力的人制定、修改,为维护其利益服务。法的强制性不足,掌权人凭借好恶可以废止、超越法律。历史中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皇帝为博妃子一笑设置酷刑,刑法变为昏君与妃子玩乐的工具,就像商纣为讨妲己欢心滥用炮烙、剖腹酷刑;皇帝因主观臆想制造文字狱,定罪量刑变成由皇帝个人强加罪名,就像明代有和尚写了谢恩诗“金盘苏和来殊城,玉碗醍醐出上方”,朱元璋认为“殊”是骂他“歹徒朱元璋”,一怒杀了和尚……这些反映古代社会制度不健全,统治者主观色彩过多渗入到制度体系中。上对下的主观与随意,带来下对上的曲意逢迎。

2.过多主观色彩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

家族企业管理者的主观性影响重大,绩效结果直接影响薪酬、威望,由于合作建立的基础条件中需要满足资格匹配,“合伙人之间一定要资格对等,就是说,合伙人在学历、社会地位、资金等方面不能差异太大,必须具有可以接受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合作者必须有平起平坐的资格”。家族企业内部总有以创业元老们为核心形成的利益派系,当他们感到因绩效考核在企业中权益、声望受损时,会反对考核制度的推行,甚至可能撤出股份另立门户,为避免内讧,在考核时为元老打人情分就不难理解。而小型家族企业规模、人员、资金有限,往往缺少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体系,没有将绩效考核从定性推向定量,没有“归纳考核项目,列出计算方式,界定项目内涵,确定项目目标,权重项目分配,制定评分规则,定位数据来源,区分考核周期”,员工业绩好坏、奖金给予多少很大程度上由管理者主观评定。考核制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缺乏对员工客观评价的反馈机制,久而会失去积极性,逐渐滋生逢迎管理者的不良风气。

四、父传子以巩固家族地位:带来个人发展受限制和不受重视的员工培训

子承父业仍是大多家族企业采取的方式,为巩固家族地位,外族人受排挤。

1.个人发展受限制

歌曲《无字碑》有歌词“深闺漫长谁轻叹,恩怨情仇我独伤,我到底守的是谁的江山”。武则天接手的是李唐江山,她不能算是完全的外人,毕竟嫁入王室,还属于外戚,但她尚且在慨叹自己守的江山不是自己这一族的。因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一般由嫡长子继承父辈王位、财产,武则天的做法显然有悖嫡长子继承制。纵然她将唐朝推向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新高度,她仍担心不被王室宗亲认同,才改国号为周。可见父传子的继承制度根深蒂固,这是为保证家族权力不被外人窃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明太祖大兴文字狱,限制时人思想;清代八股取士,将西方科技视为奇技巧……为维持家族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外族人发展。

2.员工培训不受重视

家族企业希望家业子孙世代传承,担心员工掌握较高的技能跳槽,担心引入现代化培训课程后,管理者权威、能力被质疑。加上家族企业创始元老对自身能力颇为自负,培训工作一般由企业元老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传授业务技巧,再由老员工带新员工,这样支出小,又能保证老板的权威。所以家族企业在员工培训上重视不够、方式落后,员工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升滞后,发展空间较小,导致较低员工忠诚度和较高的员工离职率。

传统文化的起源范文3

摘 要: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舞龙运动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也对加强身体建设十分有益,是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舞龙文化也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完善,到现在仍然值得关注。文章首先对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与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发展这一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与对策。

关键词:舞龙 民俗体育文化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63-02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始终,尤其是在传统节日里这一文化氛围体现得尤为明显。舞龙这一活动除去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之外,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健身运动,理应得到大力弘扬和发展。该文旨在通过对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使舞龙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

1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与现状

1.1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

舞龙起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在龙文化里,龙被形象化为龙王,掌管人间的风调雨顺,因而对于古代以耕作为主的劳动人民来说,一种崇拜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龙王进行供奉也就是在向龙王祈求保佑得到一个好收成。因而最开始在农耕文明里,舞龙也可看做是一种劳动百姓求雨、祈求丰年的表现。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舞龙这一活动在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地方的习俗,并且容纳了不少舞蹈及娱乐方面的因素,舞龙不再是一种非常神圣的求雨活动,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娱乐性、锻炼性的活动,既能渲染喜庆的节日氛围,也能加强舞龙者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技艺。由此,就形成了我们国家所特有的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不仅在长期的发展中深受人民喜爱,更是将影响扩展到了全世界。

1.2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

我国的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下,舞龙活动虽然存在于大众的视野中,但这一文化实际却处于一种比较困难的发展境地。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人们的意识发生逆转是根本原因。现代社会发达进步,娱乐项目众多,舞龙对于现代人们来说既不存在求雨祈福的意义,也丧失了作为娱乐活动的吸引力,人们自然而然就不再对舞龙这种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执着了。加之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力度不够,人们对舞龙民俗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误解,更有甚者直接将其忽略掉了。

其次,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够这一方面就直接体现为舞龙活动缺乏资金保障。没有经费保障,舞龙活动就难以举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机会越来越少,影响力自然也就逐渐减少。此外,没有专项资金的保障,也少有人愿意投身到对这一文化传承和保护中。

最后,组织管理不当也是造成舞龙民俗体育文化面临困境的一个直接原因。不管是官方部门还是民间组织,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舞龙活动进行良好的组织,尤其是在传承方面更是缺乏一定的安排,一些少数民族具有特色的舞龙文化已经濒临绝境,如若不予以重视并进行良好管理,舞龙文化难免会走上后继无人的道路[1]。

2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2.1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是对中国传统的^承,有助于增强中国魅力。现代社会经济发达,跨国交流异常繁忙,舞龙文化早已跨越最初求雨祈福的内涵,而逐渐演变成外国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因此,大力发展这一民俗体育文化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中国文化魅力的宣扬,外国人可以在了解舞龙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也同样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舞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历史的结晶,对舞龙文化的发展和宣扬也就是对我们民族的一种认同。而且舞龙运动是一个团体项目,需要很多人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就启示了人们不管是在具体的舞龙运动中还是民族的发展中都需要每个人融入集体、团结合作,才能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现在这个开放的年代,中华民族子弟遍布全天下,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有助于加强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2]。

2.2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对策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关键在于要加大支持力度,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指导等方面都还有待加强。加大资金方面的支持有助于招募更多合格的舞龙文化继承者,并且在舞龙相关活动的安排组织方面也能做得更加合理有序。而加大舞龙技术指导方面的支持可以大幅度提高舞龙表演的水准,高质量的舞龙表演才能将舞龙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人们,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还可以将其引进学校教育,加强文化的宣传和熏陶。舞龙文化之所以逐渐被人们所不重视就在于对这一文化的认识不够以及接触减少,因此,将其引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舞龙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也对加强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和身体锻炼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政府为主导的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也有利于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被埋没的同时也逐渐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然而仅靠人们自觉和一些民间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只有政府加大政策引导才能在大的方向上引导民众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只有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下,以舞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保护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也可以加强周边建设,拉动相关产业持续发展。目前的舞龙文化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大多只是一些常规的舞龙表演,很难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文化的影响范围自然也就不大。但是将舞龙文化相关的一些周边利用起来,与舞龙相结合就有可能扩大这一文化的影响范围,比如在一些舞龙文化特色浓厚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就能以舞龙文化特色为宣传点,既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又扩大了舞龙文化的影响,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3]。

3 结语

综上所述,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彩部分,理应得到大力弘扬和宣传。面对现如今这一文化的发展困境,相关部门和组织务必要加强各方面的支持,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引导文化的发展走向,确保舞龙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响亮代名词。

参考文献

[1] 刘卫华.舞龙运动发展现状及其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0,7(10):74-75.

传统文化的起源范文4

一、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汲取精华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将这些知识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随后再组织小组进行思考、探讨以及交流,让学生在自由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吸收这些知识,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

比如,在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在学生掌握了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以及意义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思考:从哪里我们还可以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学生会想到用斧子开天辟地、为了躲避野兽在树上建造巢穴等。

而在讲解文字演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马”字从甲骨文演变到大篆体的过程中,文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原来比较象形的曲折线条被拉平,线条取代了方形和圆形的团块,从而降低了文字的象形难度。

学习古代历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将24个节气背诵出来,再对农业生产的安排加以说明,这样的讲解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面上得到进一步扩充,而且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和现代文化是密切关联的。

在学习教育家孔子思想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阅读孔子的言论,并对其展开分析探讨,意识到圣人的思想观念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以及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二、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授课中

初中教育阶段并没有专门开设课题来讲解传统文化,因此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经典的传统文化提出来并对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教材内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比如,在讲《伤寒杂病论》时,应讲解中医和西医的不同之处。中医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和艺术,而西医却不一样,它不像中医会用到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但在现如今的社会上,传统的中医被忽视。面对此种形势,就需要教师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并通过学生的思想,将传统文化的力量传播到社会生活中。

在讲古代书画艺术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西方国家在书画艺术创作时注重的是真实性,而中国传统艺术却更注重意、更关注人物或字体的个性以及作品所体现的中心思想。

又如,在讲解春秋战国诸子学说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学说加以补充,让学生领会到百家学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也是儒学说和道学说的开始,让学生明白历代思想家为了使儒学说和道学说更充实,一直在补充、阐述以及辨析百家学说,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情结。

当讲到如何布局明代的北京城时,教师可以做出如下概括: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皇帝就是中心,掌握所有的政务和权力,这也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思想。封建社会中握有牢固的皇权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否则社会就会动荡不安,这种观念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国民心中。

三、对传统文化作品进行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历史教材将从古到今的国人的艺术作品生动地展现出来,其中有书法、绘画以及文学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国的艺术史有多繁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和鉴赏,使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条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体会古人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把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感受表现出来,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和品性。

比如,教师可以把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经典诗句;宋朝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等人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找出来供学生鉴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赏析了这些作品的表达方式后,再深入思考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以及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涵。

而讲解魏晋时代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可以从网上下载王羲之的真迹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欣赏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水平的同时,感受王羲之书法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历史教材不可能把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涵盖在内,我们只能简单地把一些历史文化展现给读者。所以,教师以及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材料,通过揣摩这些阅读材料进一步走进历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隋艳凤.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传统文化的起源范文5

关键词:孝 孝文化 特征

一、孝及其起源

(一)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孝经》中所阐述的孝是天经地义之事,由此可见,孝的地位至高。另外,孝也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梁漱溟、钱穆、谢幼伟等一些学者对于孝及孝文化的研究之深,并且认为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孝的文化,甚至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认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经’”[1]。另外,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性观、社会观、发展观于一体的首要观念。孝包含了儒家伦理的亲、尊、长的基本精神,并且其内在反映出来的道德内容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发展均具有特殊意义。

(二)孝的起源

任何思想的起源一定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2]”恩格斯也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所以,探寻“孝”的起源,一定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相联系,“孝”的真正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孝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末期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时代,而其被充实或正式形成孝文化则是在夏商周奴隶制社会[4]。笔者较为认同一种说法,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孝道形成的直接原因。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是通过实践来实现和向前推移的。孝道,作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内容,它的形成与完善也是同人类的需要息息相关的。

二、孝文化及其特征

(一)孝文化

肖群忠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这样界定孝文化概念,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及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综合,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宗教、哲学的形上价值理想,它们仍然属于狭义的精神文化或道德文化范畴,但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社会性延伸则已属于文化的范畴了[5]。在这一层面上对于孝文化进行界定,可以看出孝文化的一些特征以及孝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

(二)孝文化的特征

“家国同构”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社会框架,在这一背景下,孝文化经历数千年的沉淀与演进,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就其特征而言,主要体现为:第一,血缘性。“孝”是一种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礼记·祭义》云:“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有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6]”这些经典中所流露出的不仅是生命的根源意识,更在辩证中展示出人类超越于动物的情感所在,这也正是“孝”观念的发生学意义所在。第二,伦理性。孝,属于家庭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涉及的主要是父与子、长与幼之间的关系,后来衍生为君臣等级关系。《孝经·开宗明义》已经阐述了“忠孝合一”的观点,在伦理这一特征上,孝的延伸已经超越了家庭关系,上升到社会关系中。于是,经过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出“愚孝”、“愚忠”等问题。第三:义务性[7]。作为传统孝文化的经典,《孝经》通篇所讲的都是孝的义务,从天子到诸侯遍及庶民,每一个等级中存在不同的行孝义务。甚至于最高的天子,也要履行“孝子”之义务,在孝的范围内,任何人都是义务的主体,而非接受的客体。几千年来,孝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不仅没有失去光彩,其积极作用反而愈加明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孝文化的义务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孝的义务性不仅在于规定了某一个家族内部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样,这一特征逐渐成为社会个领域内的道德规定。第四,教育性。孝文化之所以能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经久不息,并历练为经典文化,这与其教育性是分不开的。孝的教育,使孝道观念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弘扬和推广,孝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至父母双亲,下至子女孩童,孝的教育不仅起到了因教及德的作用,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孝文化也是一种在实践中发展的文化。在当代中国,重读“弟子规”、“谁是最美孝心少年”、“孝子评选”等活动的兴起,同样印证着孝文化的这一特征——教育性。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同样,对于文化特征的把握亦有区别。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更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孝”文化。正确理解和清楚分析孝文化的特征,对于理顺孝文化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作用。“孝”应当成为当代社会每一个人心中最普通、最受用、最具教育意义的意识。使其在规范大众思想、解决家庭矛盾,乃至处理局部社会问题中发挥起积极作用。

注释:

[1](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三联书店,1956:165.引自:肖群忠.弘扬孝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序)[M]. 转引自: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14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60:125.

[4]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

[5]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07:3.

[6][7]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07:26,30.

参考文献:

[1]孝经[M].

传统文化的起源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舞龙活动;龙文化

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先民同自然环境作斗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虚无的、希望能够寄托人愿望的图腾和崇拜物,是远古先民在精神需求和原始上的一种寄托。随着远古先民对龙的意识形成逐步扩大到广泛的社会领域,由此产生了以原龙纹为基础的龙的具体形态和以原龙为载体的艺术形式。这种龙文化包孕着浓厚的宗教观念,是应原始巫术的需要而产生,随原龙纹的进一步发展而整合,龙型逐步得到统一,并成为一种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舞龙活动的文化解析

作为当今类型繁多并广泛推广的舞龙活动,究其起源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以目前的资料显示,龙的起源远远早于舞龙的出现。龙的起源与龙的形象及其含义与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舞龙活动的产生只是龙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后化现象,并具有广泛含义的文化现象。

最早的龙是一种原龙纹形象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广泛出现在各种器物上,通过祭祀等宗教活动展现龙的含义。手持舞龙的真正出现是在汉代,主要作为一种求雨的祭祀活动,并出现了“舞龙”一语。舞龙除了用于求雨以外,在汉代舞龙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逐步得到推广。笔者认为,舞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析。

1.舞龙现象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四川铜梁一带的东海龙王患腰痛病的传说也异曲同工,龙王生病后变为一老人上岸求医,大夫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登。

舞龙除了祈雨祈福,娱神娱己之外,舞龙还有彰显力量的作用。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是舞龙本生是一个“力气活”;二是龙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三是不排除对龙的“调侃”和“不敬”。

兴旺人丁是舞龙的深一层寓意,其根据是“灯”与“丁”的谐音象征。灯俗,都还有繁盛人丁,兴旺家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求吉祈福的寓意。龙灯也是灯,是“灯”就谐“丁”。而且,龙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是力量的象征,龙灯也就寓意着“龙丁”。

2.舞龙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舞龙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有古代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活动逐步异化成为一种体育活动,这种异化是舞龙与体育运动结缘,是舞龙活动逐步成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并在不断流逝着应有的文化底蕴。

舞龙活动与体育运动相结合,这应该是舞龙的现代化趋势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舞龙活动能够得到普及化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这种异化程度过于严重,将会使华夏的这种传统文化逐步被现代化的竞技体育文化所同化,而失去所具有的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成为一项不是竞技体育的竞技体育。

3.舞龙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舞龙自汉代形成并逐步发展以来,已经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一项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并逐步内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美德和精神气质,一代一代地延续着,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聚力量和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

舞龙与中国的节日、民俗、宗教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舞龙能够承载这些文化所要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要求。虽然舞龙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消极和封建的一面,但我们应该在滨崎糟粕吸取精华的基础上,传承与华夏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舞龙文化的价值和人文精神。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现在,舞龙运动所固有的民族凝聚功能仍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海外只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民族节日就一定会有舞龙这样的活动。它不仅代表了一种喜庆的气氛,更为重要的还是华人用舞龙等这样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来表达他们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中国舞龙运动所反映出来的这种文化纽带的实质,就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它也反映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正是舞龙文化所应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

二、“龙文化”解析

龙文化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良好愿望的思想寄托,是古代统治阶级用宗教文化统治人民大众的一种文化手段。意大利社会学家安东尼・亚格拉姆斯(Antonia Gramsci)认为,对那些影响大众常识的思想并赢得全社会支持的人来说,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人民生活中的娱乐消遣。因此,如果统治集团能够影响大众对他们及其组织社会的形而下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社会原理和文化机理。

1.“龙文化”的本质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自然属性的动物。而是居住在中华国土上的古代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人文动物。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艺术作品中,体现着中国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宗教崇拜。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在龙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所演变成的龙文化核对龙的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核的体现,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龙文化这种概念文化的本质所反映的是古代人民的一种思想体系和精神信仰,而外在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理论道德以及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和政治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文化分支体系。

2.“龙文化”分析

龙文化所形成的对龙的意识和精神信仰不同所产生的具体的龙型和龙的艺术形象,有着在文化层面的逻辑联系。著名的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乏力、风俗以及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大的文化系统可分层为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龙文化所体现的对龙的精神信仰和意识形态是一种非物质文化,而所产生的具体的龙型和龙的艺术形式可认为是物质文化。在龙文化中,龙文化所涉及的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有关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体系和大量出现的具体的龙型和龙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不能得到良性的整合。舞龙活动作为表现龙文化内涵的一种手段,如果一味地迎合龙文化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发展,而不能体现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价值,武隆将会步同于竞技武术的尴尬境地,会失去龙文化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而步入歧途。

三、结论

(1)龙文化是一种概念文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现象。

(2)舞龙是龙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一种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和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

(3)促进舞龙活动能够有效合理的开展,应避免完全走竞技化道路,而应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宣传和对舞龙运动这一传统体育活动的精神的集成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6~1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