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文化风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节的文化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节的文化风俗

春节的文化风俗范文1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春节的文化风俗范文2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读 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又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春节的文化风俗范文3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你都了解多少关于春节的文化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汇总”,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1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2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3餐桌礼仪

要点一:好吃的东西别独享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要点二:用餐卫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哪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待客礼仪

要点一:对待客人要亲切

当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要点二:大人讲话莫插嘴

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4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春节美食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5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的文化风俗范文4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国家以法定假日的形式把这古老的传统节日固定下来了,这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对于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1 春节的来历及风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老百姓俗称做“过年”。 这是中国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春节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是悠久,据记载,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春节”的雏形。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重修历法,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一月初一为岁首,为新年,由此,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在这时就已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源远流长的春节历史铸就了丰富多彩庆典风俗,概括起来大致包括洁净卫生、装饰门户、团年守岁、燃放爆竹、做享美食,祭拜祖先、穿戴新衣以及拜访亲朋好友等活动,每一种活动均包含着讲究和相应的礼仪,为国民享受传统文化,特别是为大学生认识我国的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资源。

2 春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春节友好祥和的气氛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中国春节在节日的选择上取——正月正,这是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和谐思想反映。这对当今大学生们为人处世无疑是有着积极的价值导向。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上,如迎春、对联、水饺、花糕这些习俗活动都是古代的中国人希望上天能保佑世间人们的平安与幸福,所以都蕴含着对人文的终极关怀精神特征。乌吉安本文由收集整理先生曾说的“这种节日……以吉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平安幸福为主题,往往构成吉庆活动的连续性和系列化,时间上也形成一组节日……年节即属于这一类。”这说明了中国春节蕴含着辞旧迎新,对新一年生活积极展望的乐观自信心,并且春节中的甜食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甜甜蜜蜜的乐观自信心。这对大学生自信乐观心态的培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春节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识。在大年三十或初一的祭祖活动,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先人的追思之情,这与中华民族尊重历史,敬仰先人的传统是密切相连的。春节的这些精神内涵,对于大学生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重要的价值。

2.2 春节礼尚往来的活动,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工业社会的竞争压力让人们处于如商品一样互相竞争,相互敌对的状态。人与人之间往往感到沟通理解困难。而传统的春节是人们沟通的理想场所。在春节,外地的亲人回乡探亲。人们平日繁忙的工作暂时休歇,在与亲人团聚中寻找到亲情。同时朋友之间互相拜年新年祝福,可以寻找到平日繁忙所忽略的温情。拜年的一句“新年好”“恭喜发财”的祝福话,让很多人感到重回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宁静与和谐状态,许许多多的矛盾与隔膜就在这新年的祝福话中消磨了,中国的古人创造了春节,也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富含着人性的温情场所。从传统春节这些回家探亲和拜年的习俗中,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理解,如何去关爱他人与人温馨相处等等这些人文理念。所以,春节是教育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最好教材。

2.3 春节传统风俗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春节,流动的人群回到了故乡。人们在春节里把行为更多用在“馈赠”和友好的祝福问候上,“共同体”的意识也就形成了。并且在春节里人们通过各种传统的风俗活动,比如“舞狮子”、“踩高跷”增进了人们彼此间的交流,彼此的祝福促进了原来差异性的人们得以融合和认同,这也促进了“共同体”的发展。在春节融合的“共同体”中,人们体会到家、村、地方以及国家的存在,在现代社会漂流他乡的人们精神上得到了归属和亲情、友情的关爱。尤其是在海外的华侨们,在春节的时候他们就会升起了认祖归宗和民族的认同感。所以,春节具有着强大的亲和力,是滋养中华文明人性的资源,让中华民族在春节时找到了精神的升华和民族自豪感。这对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3 春节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我国春节节庆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充满着祥和、美好与欢乐的气氛,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尊老爱幼、团结向上、勤劳持家的理念,还包含着对未来寄予美好愿望的憧憬。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称“年味越来越淡,没有意义”。那么,春节文化的哪些变化导致了我们的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与节日本身的价值相去甚远呢?

(1)庸俗化: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春节假期的主要活动就是吃喝玩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春节消遣时有许多浪费奢侈现象。如过节时的狂喝暴食,不仅对人们身体不利而且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人们在物质生活过好的同时攀比心理也流行。这对世界观人生观尚在雏形的大学生们影响是很不利的,容易误导大学生们形成奢侈浪费的不良生活习惯。

(2)淡漠化:受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传统根基少的青年人更易于接受西方节日的快节奏和异域情调的新鲜感,他们对春节的感觉是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少了新颖性。现在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熟悉情人节、圣诞节的活动环节,而不记得本国春季的来历,春节期间很多大学生以网络游戏、看电影为主,不愿意从事访亲拜友,他们以为大多节日庆典可以借助现代工具完成任务,例如群发短信息代表拜年,叫上外卖应对年夜饭,通过百度猜出字谜……在这种心理下,“过年没有意思,过年看了什么片”成了春节后大学校园的流行话题。

(3)腐败化:春节是古代劳作的中国人总结过去一年的收获,庆祝新一年到来的节日。为了放松一下平日勤俭的生活,所以才在春节里享受丰富的物品已求得快乐。随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今天人们在春节上奢侈浪费的行为与传统的春节精神是相违背的,而且这些奢侈行为也违背于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极其不利。春节期间另一个与春节文化背驰的现象就是行贿受贿。现在有些人“假拜年”,以过节送礼祝福为名,打着“礼尚往来”的称号,通过给孩子压岁钱、送祝福等干着行贿受贿的腐化行为,以此达到“巴结权贵”讨好领导的勾当。这腐败现象现象的盛行,很容易把大学生们引向腐朽的一面,必须加以杜绝。

4 改革春节方式,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举措

我们要发挥传统春节对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须要改革目前不良的过春节方式。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1 提倡低碳的春节方式,发扬简朴的传统美德

我国现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平日要节约,春节更要倡导勤劳节俭。过度的浪费和燃放大量鞭炮后满地的纸屑与提倡的低碳经济是迥然不同的。这些无谓的浪费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春节的奢侈行为造成了资源大量的挥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钱财不用在刀刃上显然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导致了人们铺张浪费这些恶习性的滋生,更阻碍于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形成,就是将来富裕了,仍然需要以节约为主,创设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此,我国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节约美德,大力建立低碳型经济模式和节约型社会。欢度春节时,采用节约且健康祥和的方式,如举办秧歌互动、腰鼓等文化活动。这样,不仅教育了大学生树立艰苦朴素的价值观,更无形中向大学生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利于他们的思想建设和道德素质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俗话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春节作为节日味最浓,亲情、友情等最集中的传统佳节,人们互相往来拜年是应该的。但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权力效用要有限,交往应当有个度,一切都要有原则。国家要采取具体有效严厉的措施,加强监督,个别干部如果身心不正,一旦发现贪行,则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4.2 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春节节庆多样化

春节节庆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现代化的步伐的推动下,我们的衣食住行均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受时间和地理等因素的所限,我们的春节节庆形式似乎落后于时代。为了让传统节日的价值能维持和发展下去,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传统节日精神与时代需要相结合,让传统节日价值在新时代下重放光芒。

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也要在保持我国春节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因此,推出一些新的,能体现传统春节精神,又符合时展的节庆形式,让大学生们领会到新时代春节的丰富内涵。如现代互联网上的电子贺卡、电子邮件拜年,开展“走亲串友”网站,以区域为标志,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包括基础设施、街道变化,并做到不断更新资料,让大学生在春节期间通过网络关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感受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现实,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4.3 学校家庭共联手,促进优良传统的行为化

所有物质的东西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精神却是永恒存在的。我们要发挥春节对大学生人文观和价值观上的教育,高校应该开设包括春节在内的我国传统节假日的课程,使广大青年大学生知晓春节风俗习惯形成与变迁,了解该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青年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春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活动的主体性。

春节的文化风俗范文5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彩多姿,色彩斑斓,家乡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壮丽,又是多么的可爱!我爱我的家乡黄山,爱它巍峨的连山,古老的民居,淳朴的风俗……

风景篇

黄山冬景,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绝。无愧于天下绝中之绝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许于某一个早晨推窗眺望,会突然发现窗外的景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树木像丛丛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非也,这就是难得一求的雾凇!带上拐杖,出户登山,放眼四望,只见群峰错列,松林密叠,一派银装素裹。黄山一改往日葱茏苍翠的面目,到处一片洁白,天地浑然一色。从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凝聚着洁白无瑕的晶体,如披银叠叠,似挂珠串串,山风拂荡,晶莹耀眼,如进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琼阁,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之境。

人文篇

说到黄山,就不得不提到古民居。远看古民居,白墙黑瓦,非常壮观。走进一看,每条弄堂都是笔直的,路是用鹅卵石铺的,两边的墙也是用鹅卵石铺的。每条弄堂都很相似,进去的人出也出不来,像个迷宫。每家门前的石板上都雕着花虫鸟兽,每户家里的横梁上、柱子上、窗门上,都雕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人物、有鸟兽、有花草、有蔬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门板上贴着古代流传的剪纸,非常精致。朦胧中的皖南古民居,像是韵染的水墨画卷,魅力无穷。对了,1999年,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风俗篇

春节的文化风俗范文6

冬天是白雪皑皑的季节;冬天是朔雪纷飞的季节;冬天是银装素裹的季节;冬天也是春节的季节。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已经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传统习俗,这些活动均以扫尘、帖春联、守岁、爆竹、拜年等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了。

祥龙摆尾辞旧岁,瑞蛇腾云驾雾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也满心欢喜。

我爱非同凡响的春节。

扫尘是春节前必要的礼仪。“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天一早,我们一家人就开始打扫房屋、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床单,让整个屋子“闪闪发光”。干净的房屋让人感到欢心舒畅,四处都洋溢着快乐迎新春的气氛。

我爱非同凡响的春节。

帖春联是春节红火的代表。节前要在大门上粘上红纸黑色的新年对联,也就是用红纸写的春联。屋里贴上五彩缤纷、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奶奶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房间的门上;门的两边挂上大红的灯笼、门的中间贴上菱形的福字或者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选择倒贴,路人看见说福到了,那寓意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都是要为节日增添红火热闹的喜庆气氛而有的添加剂。

我爱非同凡响的春节。

除夕守岁是春节的重头戏。这个晚上我们全家人都齐齐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春晚表演者忍俊不禁的语言逗笑了大家,这时,奶奶把水饺端上了桌,我们就欢欢喜喜地开始吃团圆饭了。万家灯火、其乐融融、三代同堂,每一户人家都是如此的欢乐。

我爱非同凡响的春节。

放鞭炮是春节除旧迎新的奏乐。“啪啦啪啦”鞭炮声响了起来,就像导火线一样,周围的鞭炮也放了起来。天空中五光十色的礼花闪耀夺目,漂亮非凡。我也不甘落后,我拉着爸爸走到院子里,拿出了昨天就买好的鞭炮,开开心心地放了起来。这些色彩艳丽的礼花让平时暗淡的天空在春节这天散发出了非比寻常的魅力。

我爱非同凡响的春节。

拜年是春节的最重要活动之一,初一到初三,上午我们一家人带着礼品到了各个长辈家拜年,下午一起谈天说地,打牌,晚上,坐在家里看着电视,喝着自家酿制的美酒。我们度过了三天快乐、幸福、团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