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指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1
护理纠纷是指护患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引发的争议,不能私下解决而必须通过院方的相关部门进行调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在加上护理工作较为繁琐,儿科患者依从性较低,很难满足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科护理中发生纠纷的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4.52±1.24)岁,住院时间1~13天,平均住院时间(9.47±2.45)天;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7.14±2.16)岁,住院时间1~15天,平均住院时间(9.74±2.28)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1],主要包括:1.提高我院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因此不像成人一样准确、及时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但是家长对孩子过于疼爱,再加上对护理的要求过高,很容易产生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有效的进行交流;2.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关爱加倍,常因疾病的困扰,在护理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脾气急躁等,这时护理人员要有耐心,态度温和有礼,巧妙地的进行沟通,安抚其情绪。在与家属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不卑不亢,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学会换位思考,但是也需要保障自身的权利。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态度谦和,减少患者家属紧张、恐惧的心理;3.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相关研究证明,护理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不屑一顾,很容易发生纠纷。儿科护理人员还要认真学习关于法律、安全防范等知识,增强责任心;4.医院需要制定监督机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和纠纷发生率[2]。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十分满意13例,满意14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率为72.97%;观察组十分满意19例,满意18例,不满意0,总满意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P=0.0007)。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9例(24.32%),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2例(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P=0.0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医患纠纷事件的频频曝光,不但影响了医院整体的声誉[3],还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对患者的治疗、护理等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极高,如果一生病,家长就如临大敌。笔者认为,临床上儿科护理的难度较大,很容易发生纠纷事件,再加上患者由于年纪较小,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感受,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大大提高[4]。另外,护理工作繁琐,因此很容易出现各中各样的问题[5]。本次研究发现,儿科护理中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有:1.护理技术问题;2.沟通问题;3.护理人员的态度问题;4.医院环境引发的纠纷;5.社会问题;7.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中护理人员的态度问题、护理技术问题、沟通问题是引发护理纠纷最常见的三种因素[6]。另外,儿科就诊率波动情况较大,夏秋两季患者数量较多,因此需要注意护理人员的配置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疑虑,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提高护理的依从性[7]。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有效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丛 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黄娟,达霞,李英.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1:105-106.
[2]王晓芬,巫雨芽,邓小丽.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03:198-199.
[3]吴美华.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4:346.
[4]赵春芳.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515-516.
[5]陆保香.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3:63-64.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2
关键词:心肺复苏技术 护理 进展
呼吸、心跳骤停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的最有效的技术。给予基本及高级生命支持,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能,能维持较长的生存时间[1]。因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后,血液循环终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在循环停止后4~6min即发生严重损伤,甚至不能恢复[2]。现对CPR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CPR标准的发展
公元前 800年,B lisha用口对口通气挽救濒临死亡的孩子,被公认是CPR的早期雏形[3],1958年美国医生Peter Sa far进一步证实和提出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有确实、可靠的复苏效果。1960年Kou w enhoven等认为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加上电击除颤构建了现代CPR的基本内容[4]。CPR技术的标准化始于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颁布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20世纪80年代以基础生命支持(BLS)、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和持续生命支持(PLS) 的CPCR全过程已被广泛采用[5]。1999年制定了第一个国际心肺复苏和急诊心血管监护( ECC )指南。2005年初LCOR和AHA重新修订了CPR和ECC的推荐方案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出版(以下简称:新指南),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形成[6]。
2 CPR流程进展
新指南强调: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最高的是有目击者,获得现场急救者A-B-C顺序中,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设备等过程延误胸外按压,更改为C-A-B顺序可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因通气而延误的时间能尽量缩短。(1)CPR的初始部分是胸外心脏按压和早期除颤[7]。(2)快速评估:简化BLS流程,删除“看、听和感觉”程序[8]。判断在10s内完成。开始CPR 即给予30次胸外按压。新指南特别强调:到达急救现场,医生立即行胸外按压,护士立即开放气道,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2次人工呼吸,鼓励更多的目击者行CPR,有利提高存活率。(3)减少中断按压时间:2005年指南强调不间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及按压的频率和强度,100次/min为目标[9]。简化和更新了复苏方法和流程, 取消无明显指征的护理配合措施[10]。(4)新指南强调:护士在院前CPR时注意几点:①仅需辨别病人的反应,不要因评估而延误CPR,判断在10s内完成。②立即呼叫或呼叫与按压同时进行:迅速、用力、反复胸外按压。③统一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不因反复气管插管而影响胸外按压,每2min轮换急救人员1次,中断时间不能大于10s。④在不影响按压前提下尽早行ECG监测,不因评估分析 ECG 而延误按压。⑤仅电击1次,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5次30/2按压通气比后评估 ECG,不因分析心律失常而延误按压和除颤。⑥尽早开通人工气道、静脉通道。
3 早期除颤
死于院外心脏骤停:每年美国有25万人,我国为178万人[11]。理想的除颤时间是发现室颤或心跳骤停2min内进行。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心脏骤停1min内给予CPR或电击除颤的对照研究表明,前者存活率40%~60%,而后者达90%[12]。每次除颤能量为360J,不成功可进行2min CPR后再次除颤[13]。
4 CPR给药途径选择
CPR有效给药途径代表药物进入中心循环产生效果的时间。周围静脉、中心静脉、器官内给药是CPC时有效给药的常见途径。选择近心端的如颈外静脉、颈静脉、上肢静脉[12]等静脉通路,在1min内开放2条静脉通道并连接3通管最为常用,其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成功率达100%。黄瀛[14]认为:心脏停跳或血压过低穿刺有困难,在上肢或颈外静脉穿刺,利于药物尽快发挥作用,外周静脉给药后,立即推注20ml液体,使药物快速推入中央循环,护士操作熟练院外急救可迅速完成。孙丽等[15]采用:三中点法快速锁骨下静脉穿刺取得良好效果。因锁骨下静脉位置易固定,穿刺易成功,导管不影响活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故被经常采用。中心静脉通路给药直接进入中央循环,发挥作用快,起到快速补液扩容、还为心脏起博预留通路。专家认为:经外周静脉给药有一定时间延迟,需要1~2min到达中心循环,但不需要中断CPR。建议外周静脉用于补液输血等,血管活性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则经深静脉通道给予,除可以迅速发挥作用,还可以预防穿刺部位渗漏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浅静脉穿剌困难时直接进行中心静脉、深静脉穿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罗丽敏等[16]认为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可经气管给药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能快速有效地吸收,效果好。一般气管内给药必须用生理盐水稀释为静脉给药量的2-2.5倍。
5 CPR中的安全防护
急救现场存在疾病传播风险。不应采取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方式,可使用其它的通气方法如口咽通气管、活瓣面罩等器械通气,接触体液、血液时戴乳胶手套等。
6 CPR的护理重点
CPR护理重点强调[17](1)监测意识、瞳孔、尿量、心电监护的变化,及时发现危险心律失象,使用脱水剂时要特别注意血压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抽搐。(2)脑部复苏护理:CPR内5min给予大脑降温,亚低温(34~35°)治疗中注意体温的监测及预后评估:观察有无寒战及听觉、痛觉及四肢的活动情况。
7 结语
呼吸、心跳骤停约75%死于院前,40%死于发病后15min内,30%死于发病后2h,及时有效的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18]。目前我国海南省于2010年开创了首次将AED公共化安装和急救培训立法[19]。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首都机场和奥运场馆配备了数百台除颤仪,使心脏骤停在5分钟内得到急救。加强公众CPR技术培训,提倡目击者现场急救,是提高CPR成功率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崔乃杰,冰.心肺脑复苏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629.
[2]王一镗.急诊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29-131.
[3]祝益民.儿科高级生命支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1):19-21
[4]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 21(9):2273-2275
[5]李百强,孙海晨,钱晓明等.不同指南指导下成功心肺脑复49例回顾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12):761-763.
[6] 季宪飞(译),李春盛(校). 2005~2010年复苏科学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0,11(19):5版
[7]季宪飞(译),李春盛(校).心肺复苏的流程及现场救治变化要点[J].中国社区医师,2010,11(19):6版
[8] Mary Fran Hazinski,RN,MSN.《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M].《循环》,2008,10.18:7
[9]叶敏,张玉梅.心肺复苏1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34-39.
[10]许艳.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应用护理体会[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 6(1):24-26
[11] -[19]姚津剑,黄航,吕传柱.AED的应用和急救知识普及的立法[J].院前急救,2010,12(1):4-12
[12]蒋健.世纪之交心肺复苏回顾与展望[J].世界医学杂志,2006,1(1):14-16.
[13]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05).AHA Guedelines for CPR&ECC[J].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ement):13.
[14]黄瀛.心肺复苏建立有效给药途径的护理技术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9, 25(19):2945-2946
[15]孙丽,孙玉荣,时启标,等.三中点法快速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心肺复苏中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69.
[16]罗丽敏,周丽娜.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配合[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3(9):1822-1823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3
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每月召开一次全科护士思想素质教育大会,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对态度好、工作好的大力表扬,对有损病人和科室利益的人予以大力批评,弘扬正气、鞭策后进,在我科每月召开的工休座谈会及病人满意度测评中,多次受到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扬。
二、深入开展整体护理,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1、组织学习《儿科学》,熟悉了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丰富健康宣教内容,责任护士深入到病房,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提高了用护理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整体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每月组织了一次护理查房,分析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培养,加强业务学习,技术训练,提高应急急救能力
1、抵年资护士加强了十五项护理技术训练,提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了技术水平。
2、年资护士加强应急急救能力训练,工作中老护士给低年资护士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让儿科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发扬光大。
3、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了法律观念,组织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秩序,使小儿科护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静脉穿刺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每次操作前洗手,每晚治疗室紫外线消毒,病房空气消毒,严防了医源性感染。
2、严格执行了早班制度,切实帮好了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到位,保持患儿床单清洁整齐,环境温馨、舒适。
3、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对病人病情做到九知道,在交接班时向下班护士做好了详细报告。
4、配合护理部做好月护理质量检查、夜查房,确保各项护理指标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5、开展了婴儿抚触,拓展护理技能。
五、护理人员较出色的完成护理工作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4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3]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71-272.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5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对策探讨
0引言
在如今独生子女较多的社会,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倍加关爱,因此,孩子生病对于家长来说更是如临大敌[1],故而,对于儿科的护理人员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由于儿科患者多是少年儿童,对医护人员依从性较低,并且儿科护理的工作量有很大,所以,在进行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纠纷,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科护理发生纠纷的原因,进而更好的进行儿科护理工作,本院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儿科护理中发生的60例纠纷事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儿科护理中总共发生60例纠纷事件,将60例纠纷事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人数为30人,患儿的年龄均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岁,住院时间均在3~14天之间,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0天;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2~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住院时间在4~14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9.7天,因为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的数据相差不大,因此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两组患儿的事故纠纷纠纷具有对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儿科护理的纠纷采用的是常规纠纷的处理方法,有儿科的护理人员做好护理的记录,实验组儿科护理的采用的是据有高素质的熟练护理技术人员以及护理队伍,能够做到及时的与患儿的家属进行沟通,及时的掌握患儿家属的思想,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社会的讨论,及时的交流,此外,还要对患儿进行严格的护理以及健康的教育。最后,再由5名具有10年以上儿科护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对纠纷的原因进行判断、整理和统计分析,然后再通过文献的查找、专家的分析以及数据的整理来解决儿科护理中的纠纷。
1.3统计学方法
我院儿科护理纠纷原因采用的是SPSS18.0软件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和处理,相关的数据均采用t进行检验,然后在依据数据之间的对比,使用c2进行计量的检验,只有P<0.05时,才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对患者家属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并对儿科护理中发生纠纷的原因进行整理和分析,详细的数据如表1以及2所示。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的家属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要较高一些,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的要更满意。儿科护理中容易发生纠纷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是医护人员的护理技术的问题,其二是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问题,其三是护理人员与家属沟通时的态度问题,其四是家属对医院的环境不是很满意,其五是社会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其他并不常见的问题。3讨论3.1儿科护理中发生纠纷的原因根据儿科护理纠纷原因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导致护患纠纷的三大主要原因为沟通问题、态度问题以及技术问题[2]。尤其是儿科工作就诊率波动较大,在夏秋两季,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而秋冬季肺炎发病率较高,儿童疾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3]。近年来,我院儿科就诊数量不断增加,而医护力量并未得到相应提高,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还不够详尽,人员配置也相对紧张[4]。同时,就诊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缩短了护理人员同患者家属沟通的时间,导致患者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态度产生质疑。加上医院新护士较多,高年资护士带教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进行儿科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技术成为导致纠纷的一大原因。许多新护士的护理操作不够熟练,如:穿刺技术不熟练,导致儿科患者疼痛、哭泣等,往往容易导致患者家属进行投诉,产生纠纷。此外,医院环境也是患者家属投诉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房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都成为导致护理纠纷的导火线。3.2儿科护理中降低纠纷的对策针对我院儿科护理纠纷原因调查结果分析,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患纠纷发生的预防,才能有效的降低儿科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首先要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必须注重自身的仪表仪态,因为其身体姿势、眼神等都会大大影响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微笑的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积极主动的为患者进行服务,迅速有效的拉近距离,消除陌生感[5]。于此同时,儿科的护理人员还要注意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面对患儿家属时外在的表现,要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以提高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此外,儿科的护理人员也要不断的进行相关教育的学习工作,不断的提升专业的护理经验以及专业的技能。在面对患儿家属时,儿科的护理人员要尽量的进行换位的思考,理解家属的心情,多从患者家属的角度出发,认真严谨的回答家属所关注的问题,态度要认真、谦和、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增加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心[6]。其次,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需要进行提高,因为儿科的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且由于年龄的问题,不能够将自身的感受良好的传递给护理人员,在加上疾病对患儿的干扰,导致儿科的医护人员都需要有十分高超的护理技术以及相关的操作水平,尤其是在给患儿进行静脉注射时,要做到一针即可,不重复,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对疼痛的感受,同时,护理人员也要用专业的护理技术让患儿的家属放心,进而降低了儿科护理中的纠纷事件发生的概率。
最后要完善医院的环境以及管理的制度[7]。因为儿科中的患者数量较多,容易通过空气的传播病菌引起患者的感染,因此,儿科的护理人员要尽可能的改善医院的环境,减少因环境而引起的护理纠纷,除此之外,还要增强儿科护理的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值班,采用护士长负责的制度,定时的对各科室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对纠纷进行调节,减少各科室的安全隐患,形成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此来控制儿科护理纠纷发生的概率,要改变儿科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增强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时刻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竭尽全力的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
作者:胡玉欣 单位: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孙智慧.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539—540.
[2]荣德明,张英,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3,12:173.
[3]王一惠,张红君,刘彩云,等.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5,06:792-794.
[4]黄娟,达霞,李英.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1:105-106.
[5]张莹平.儿科病房常见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04:5-7.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6
【关键词】儿科护理记录;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99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11-01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录,它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法律上的重要资料[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护理记录作为重要证据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不断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对我科160份护理记录(含危重护理记录和一般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根据我院护理文书书写的基本要求,按《护理文书书写指南》标准,每月随机抽取护理记录15份进行检查并记录,以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对策,持续改进。
2.结果
160份护理记录存在问题40处,如字迹潦草,填写不全,错字,简化字,缺项及漏项的21份;护理记录不及时,缺乏连续性7份;有主观判断3份;医护记录一致性差3份;未体现健康教育3份;语文水平低3份。
3.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问题。
3.1.1 字迹潦草,涂改,刮痕。《护理文书书写指南》要求病历应字迹清晰,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而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差,对护理文书书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护理文书举证的重要作用。
3.1.2 缺项现象。青霉素试验阳性未在护理记录中记录,护理记录漏体温或签名,漏写页数,病情变化换药未在护理记录中显示。
3.1.3 护理记录缺乏连贯性。护理记录要求客观、及时,动态连贯,实际记录中个别人员不能实事求是,病情记录出现前后不连接如:患儿使用速尿、甘露醇未交待患儿的神智及尿量,此后的护理记录中也未有这方面的病情观察。患儿有咳嗽,未交待咳痰及有无气喘等情况。
3.1.4 护理记录中存在主观判断:护理记录出现患儿体温正常,大小便正常、睡眠好等主观判断。
3.1.5 护理记录与体温单不符:护理记录的体温、脉搏、呼吸、大小便次数与体温单上记录的相应项目有出入。
3.1.6 护理记录与医生病历矛盾。由于家属提供病情的随意性,医患缺乏有效沟通等原因,出现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相符的情况,比如护理记录患儿有咳嗽,而医生记录患儿无咳嗽等。
3.1.7 护理记录缺乏健康教育内容。一部分记录到患儿出院都未体现健康教育内容,责任护士每天深入病房为病人做健康教育,护理记录应该做我应做,写我所做,有针对性的记录健康教育内容。
3.1.8 语文水平低。表达口语化,未使用医学术语,比如发热书写发烧,腹泻书写拉肚子。
3.2 对策。
3.2.1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提高风险意识。除组织护士参加医院的法律法规培训外,科室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指南》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通过学习,使护士真正理解护理记录的举证作用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的意义[2]。
3.2.2 加强医护有效沟通。通过有效沟通使护理记录和医生记录保持一致,发现不一致时,要查明原因,立即整改。
3.2.3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记录。根据患儿的病情及家长的文化水平给予不同方式健康教育,在护理记录中显示健康教育的内容。
3.2.4 加强质控管理,提高书写质量。质控护士及护士长定期、不定期对护理记录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召开护士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有效整改,达到质控分析整改质控的循环,做到质控整改到位,质量保证到位。
3.2.5 加强基础知识培训。利用晨间小讲课,随时提问等方式,组织科内护士反复学习基础知识,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指南》等知识,不断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不断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不断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4.讨论
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文书书写指南》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巩固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是减少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