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1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效果。方法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经过两种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36/42)。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而言,选择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优于传统常规护理,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效果;观察
在临床中呼吸系统疾病尤为常见,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支气管、肺部、胸腔以及气管中。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影响,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生重度缺氧、呼吸受阻甚至直接导致死亡。除了接受必要的临床治疗之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也显得极其重要[2]。本次研究将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模式,观察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2.3±3.5)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45.3±2.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相关知识宣教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方法如下:
1.2.1用药护理:对于呼吸内科患者而言,在用药时需严格用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记录,充分、详细了解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过敏史,在临床用药中要不断进行调整,同时告知患者严谨擅自改药、换药,严禁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按照规定时间以及医嘱用药。
1.2.2机械通气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需要对机械通气的方法、操作步骤有充分掌握,同时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采用机械通气时需将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彻底清除,从根本上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同时确保患者呼吸情况能与呼吸机一致,严格管理好气囊,正确设定呼吸机参数。
1.2.3饮食指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告知患者平日可多进食多纤维素以及高蛋白质食物。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加饮水。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良好的饮食护理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有利保障。
1.2.4心理辅导:心理护理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尤为重要,由于患者对病情不了解,难免出现紧张、害怕、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辅导和帮助,为患者讲解关于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倾听患者主诉,深入患者内心进行辅导,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以一颗良好心态面对治疗。
1.3观察指标。显效:患者完全康复,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得到好转,对日常生活具有轻微影响。无效:患者病情依然存在,并未得到好转,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两种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36/42)。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较重且容易反复发作,护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造成其他的感染或并发症,使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预后,因此需要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我们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强化了药物指导、机械通气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5],进一步说明针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而言,选择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优于传统常规护理,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精霞.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46-148.
[2]冯岚.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6):116-118.
[3]徐盼盼.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B,2014,12(11):125-128.
[4]刘静.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3,5(21):133-135.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2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生命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06-02
呼吸内科疾病大多病程较长,并且病情长期反复发作,患者往往精神紧张、情绪消沉、恐惧,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尤其重症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如治疗及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或患者死亡。因此,如何对重症患者采用积极有效的应急护理方案,是成功抢救重症患者生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本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4例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4例重症患者,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17~82岁,平均53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慢性支气管炎29例,支气管扩张7例,肺癌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进行24 h不间断的多方面护理措施,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病情与体征恢复等情况。观察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多,发展较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呼吸频率、脉搏、心率、痰量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通气处理: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抢救和治疗的关键。观察组患者出现突发呼吸困难及不畅时,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给予吸痰,做好痰液引流和合理的吸氧治疗,吸痰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3)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护理:主要治疗为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如伴发喘息可使用解痉平喘类药物[2]。同时鼓励患者咳嗽,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除。呼吸困难者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位为主。(4)缓解期护理:缓解期应采取一定措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以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对易患感冒患者应经常鼓励其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鼓励患者加强膈肌运动与呼吸功能锻炼,增加有效通气量。(5)加强基础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一般需长期卧床,应定时给予翻身叩背,按摩皮肤受压处,帮助患者在床上活动肢体,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6)药物治疗护理:正确执行医嘱并及时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血药浓度及用药浓度。为保证药物顺利输入患者体内,需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分别用于一般药物和特殊药物的输入。(7)环境与心理护理:保持病房安静,干净及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定期消毒,定时通风透气,保证充足的光线和氧含量。同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进行了30 d的24 h护理干预措施,pH值改善,氧分压(P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呼吸频率、心率明显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在此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呼吸急促、1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经立即进行呼吸机和吸氧后,患者病情稳定。对照组中5例患者出现呼吸急促、2例出现呼吸困难,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后,患者PaO2和PaCO2的变化幅度比观察组小,pH值、呼吸频率、心率有所改善,各指标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常在短时间内进入危重状态,病情迅速恶化发展,致患者呼吸衰竭死亡。由于病情危重,采取常用护理方法控制往往失败,在此过程中,实行正确的治疗和积极有效的应急护理方案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效果显著[4-6]。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时准备实施应急护理方案,实行24 h的连续监测。在护理过程中,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24 h护理干预措施后,pH值改善,PaO2升高,PaCO2明显下降,呼吸频率、心率明显改善,与强化24 h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后,pH值、呼吸频率、心率有所改善,PaO2和PaCO2的变化幅度不如观察组明显,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综上所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绍光. 危重型哮喘及治疗[J]. 中国全科医学,2003,6(10):805.
[2] 孔彬,冯琼.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 9(8):334-335.
[3] 艾惠霞,王志兰. 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的探讨[J]. 中国疗养医学,2009, 8(8):21-23.
[4] 叶任秋.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29.
[5] 张艳玲. 论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191-192.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11 月 ~ 2013 年 12 月间入住我院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90 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2 例,肺癌患者7 例,支气管扩张患者41 例。男56 例,女44 例,年龄51~ 79 岁,平均( 65. 7 5. 6) 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体温、呼吸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心理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发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因此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环境干预: 为患者提供卫生、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病房的湿度和适宜温度; 定期检查患者的床单被罩,并进行消毒,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病情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要对其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病情或者临床症状突然变化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对患者的脉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出现脉搏和心率突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并及时调节氧气的流量,使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如果患者需要静脉滴注,要控制滴注的速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气干预: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则要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从而保证气流通畅。在通气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引流痰液,防止发生呼吸道损伤。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呼吸频率以及心率进行观察,护理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表示。其中显效: 患者呼吸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呼吸无显著障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占该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 4 统计学分析: 以 SPSS 17.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 2检验。以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 91. 1% ,对照组有效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4
关键词:优质护理 呼吸内科 实施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56-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文化、服务质量水平的需求也相对提高,对于医院而言护理工作已由工作化转向服务化,使患者在住院时减少疾病的痛苦、降低心理的不安全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能有效促进疾病的康复。优质护理就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舒适化、规范化的优质护理[1]。因此,我院将在呼吸内科中应用优质护理并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2012年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呼吸内科患者进行试验观察。其中包括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45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74±5.68岁。慢性咳嗽患者1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2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25例,肺炎患者20例。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史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研究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呼吸内科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呼吸内科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
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学习培训,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优质护理的内涵和意义,强化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技术性操作水平。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管理能力,使护理人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建立患者和家属的意见栏,根据患者和家属意见做相应的改善和调整,从而使护理人员更细致的了解患者的需求。以人性化为本,不仅要关心患者,还要在生活工作中多关心护理人员,实施人员奖罚制,给护理人员实施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充分勉励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护理人员采取责任承包式,每个护理人员有明确的护理对象,可减少工作中很多纰漏的发生。将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完善化,管理制度明确化。
呼吸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较为复杂,并发症发生的机率较高,需护理人员更细致的护理服务。为了让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对于咳嗽无力和需要留取痰培养的患者,负责的护理人员必须亲力亲为,辅助患者叩背和翻身,引导患者有效咳嗽,留取正确的标本。严重性患者和需带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在早晨和晚上实行24小时全程护理,还要对其进行口腔护理,定期为患者进行清洗擦拭。通过优质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将患者并发症并发率控制到最低,提高患者康复率[2]。
对患者实施健康保健教育,是优质护理服务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教导一些有关呼吸内科方面的健康保健教育,可以采用幽默风趣、轻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片等为其讲解,使患者和家属积极接受。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了解和掌握自身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可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
对患者心理疏导,大多数患者心理存在很大压力,心理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烦躁、抑郁都是心理压力的表现。护理人员应耐心、热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从疾病情况和心理因素等方面为其疏通。让患者感受到内心的温暖,放下对治疗的排斥感和对护理人员的戒备感,使其安心、放心、舒心的接受治疗。增强患者内心的抵抗力,积极面对生活,积极面对治疗,使治疗得以有利进行。
2结果
观察组呼吸内科患者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康复率达到97.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康复率为82.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5%,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为32.5%。根据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对比分析,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P
表一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数据对比分析表[n(%)]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实施,对患者实现了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使患者充分了解呼吸操、氧疗、雾化等措施规范,改善患者不良的习惯行为,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康复率。优质护理服务还为患者制定了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护理管理,使患者在护理人员细致入微的护理下,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减小了治疗时间,促进疾病的恢复[3]。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价达到了100%,充分说明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合理性、可行性。
通过试验对比结果显示,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应用的优势性显著,临床效果非常满意,被制定为护理部护理规范标准,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仅在呼吸内科,其他科室也要积极应用,并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惠根,陈凌,黄友红,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10-312.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5
【关键词】临床护理保护;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
护理工作属于医疗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实践工作有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集中的抢救与护理操作中,在呼吸内科中,这种风险更高,护理人员会接触到大量的病原体,因此,必须要做好自身的临床护理保护工作,近年来,我院将临床护理保护应用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管理方式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13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为22~78岁,平均年龄为(59.8±2.3)岁,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130例患者分为管理组(n=65)与对照组(n=65),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于管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临床护理保护工作,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加强细节护理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较多,很容易出现意外,为了降低危险,护理人员需要将细节处理工作贯穿到护理工作中,加强自身的防护,在进入病区时,要穿隔离服,配备好手套与消毒口罩,如果受到污染,要及时将口罩更换进行集中消毒,保持卫生习惯,避免传染到疾病。此外,还要注重病区空气的流动,设置好消毒剂,对于污染严重的病区需要进行重点消毒,消毒位置要重点关注床头、床铺与地面。
1.2.2 避免针刺伤
对于患者使用过的输液器、注射器,要严格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收集、处理与存放,注重针器的管理,避免回套针套,如果必须要进行回套,就需要采用单手法,尽快将锐器与枕头扔入耐刺容器,在注射时必须要仔细操作,避免刺伤自己与他人。
1.2.3 注重心理护理
医院需要为护理人员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注重对他们的心理护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护理人员掌握好科学的心理调节方式,让她们可以保障积极的心态。此外,保持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科学性,提升自身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避免她们受到潜在风险的影响[1]。
完成后,对比两组护理投诉、护理缺陷与患者满意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管理组护理投诉与护理缺陷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表1:管理组、对照组护理效果对比示意表
组别
例数
护理投诉(n)
护理缺陷(n)
患者满意(n)
管理组
65
1
3
62
对照组
65
15
24
41
3 讨论
呼吸内科是护理风险高发科室,这种风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物理风险
护理人员在进行置管、注射等操作活动时,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被药瓶割伤、针头刺伤,在处理针头、注射器等垃圾时也容易发生血液感染,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臭氧与紫外线也会给护理人员造成潜在危害[2]。
第二,化学因素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会接触到过氧乙酸、甲醛、含氯消毒液的有害液体,对于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神经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鼻炎、皮炎、哮喘,情况严重时甚至会中毒[3]。
第三,生物因素
护理人员会接触到患者唾液、血液、伤口分泌物,这也会提升感染风险,而呼吸内科中有大量的细菌、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护理人员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感染。
第四,心理因素
在长期工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面临疾病与死亡的问题,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这也给护理人员的精神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上种种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健康[4]。
因此,对于呼吸内科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临床护理保护工作,本研究对管理组实施了临床护理保护工作,结果显示,管理组护理投诉与护理缺陷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因此,呼吸内科护理工作是感染高发科室,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率,需要做好全面的临床护理保护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升他们的风险意识,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原. 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14(07):548-549.
[2]刘方芝,栾明霞. 呼吸内科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措施[J]. 内蒙古中医药. 2011,17(23):107-108.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6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呼吸内科疾病较多,患者常出现肺部疾病,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呼吸衰竭等多种并发症[1]。且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较多,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对护理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加强对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减少护理安全隐患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此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以期减少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效果。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护理内科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中关于各类呼吸内科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均无严重肺部疾病;均无呼吸衰竭症状;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均无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为35:33,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1.4±3.5)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病程(7.4±1.6)个月。按入院编号从68例患者中随机选取34例设为观察组,将另外34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①科室护士长、专科护士、病区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对科室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室常见病护理培训。②针对科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③意外事故防范: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饮水实验,并根据患者实际吞咽功能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必要时采取鼻饲;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基础知识宣教;及时指导患者痰,辅助患者更换,必要时给予患者雾化吸入辅助痰;及时检查患者引流管及相关插管状况,保证固定稳固;对于存在躁动患者,必要时可使用束肢带和床栏辅助治疗;对于存在窒息高风险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护,并准备吸引装置[2]。④操作规范,护理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实施护理过程,严密检测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患者给药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并注意用药方式的规范性,当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异常状况时,及时通知医生[3]。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在患者出院前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3.5±3.2)分与对照组(80.3±4.6)分相比明显较高,t=13.736,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常存在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因而常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由于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较多,而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肌肉组织及结缔组织功能减退,因而常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引起误吸,进而引起感染。且部分患者痰无力,常导致呼吸道堵塞,引起窒息。老年患者肢体控制能力下降,常出现行动不稳状况,导致患者易出现摔伤[4]。部分患者治疗期间易出现躁动,导致夜间坠床。呼吸内容患者病情较重,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辅助患者呼吸,留置尿道管、胃管等辅助患者日常生活,导管固定不当或患者动作不当,易导致脱管、导管堵塞等[5]。
此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采用针对性护理前,护理小组对科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患者实际状况制定针对性护理不良事件对策,从而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减少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状况。且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前,实施护理培训,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视,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6]。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实施护理,有效保证了护理有效性和标准化,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因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患者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此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佳,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临床上呼吸内科中安全隐患较多,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可将其作为呼吸内科患者安全隐患防范的有效护理方法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金珠凤.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84-85.
[2]王玉梅.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2):778-779.
[3]王玉洁,曲红,王幕鹏,等.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
[4]岳艳玲,殷波涛.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0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