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准农业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准农业技术

精准农业技术范文1

[关键词] 精准农业技术 农机合作社 作业管理 应用 效果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05-01

1 前言

国民经济的迅速健康增长,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当前农业技术的良好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农机合作社是已经具有了一定作业规模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相应的作业计划管理、作业进度管理、作业财务管理以及农机调度管理,对于当前农机化工作的需求进行有效满足,促进了农技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农机服务合作社精准作业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2.1 农机作业地理信息

积极应用遥感技术,绘制出全色高分辨率的农区地图,并经过地面几何核准和定点测量工作,从而对全市地区的各种地面信息进行全面涵盖,主要包括了水利、农田、住宅区以及林地和道路等,这样能对城市全面总体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良好前提。通过农机作业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够对当地各项土地情况进行全面浏览。

2.2 机耕田管理

在农机合作社的管理区域内,对于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机耕田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并做好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同时还需要针对各个县、区、乡镇的粮食作物布局以及生长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2.3 加油站管理

通过GIS地图,能够针对农机合作社内部区域中的加油站进行重点标识和管理工作,相应的建立起加油站自身的档案库,为农机设备提供良好的服务。加油站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各个加油站的数量和位置进行确定,相应还需要为农机设备的跨区操作提供一定参考。

2.4 维修点管理

在地图绘制完成的基础上,还需要针对区域内的农机设备维修点进行全面的标识和管理,这样能够建立起全面的档案库,和加油站管理工作一样,能够为农机设备的使用提供良好的保障服务。

2.5 服务区管理

需要针对农机合作社进行集中有效管理,这其中主要包括了农机设备、农机设备作业能力以及作业范围,同时还需要针对农机设备的服务社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出全面的布局图,这样能够将农机设备的信息进行良好的交流和对接,这样能够对服务区域内部的信息服务进行全面覆盖。

2.6 农机具管理

在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区域中,针对不同种类的作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从不同作为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农机设备入手,设立起全面的农机具档案库,针对农机具的实际使用信息情r,进行全面有效的记录和整理,主要包括农机具的种类、数量、新增数量、维修信息、分布信息以及更新信息和使用时间等。做好农机具的管理工作,能够为农机作业的全面使用发挥良好作用。

3 精准农业技术在农机合作社作业管理中的应用

3.1 积极开展农机作业计划管理工作

农机作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是因为农机作业供求的信息在的过程中能使用的渠道有限,这样导致农机资源的调配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开展农机作业计划管理工作,首先需要针对农户的种植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针对农业生长的关键时期中使用农机作业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当这些信息汇总之后,积极结合农机数量和作业能力,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农机作业计划,从而有效促进农机作业的良好进行。

3.2 加强农机作业的进度管理工作

在开展农机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机设备作业的进度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实现农机作业的实际效果。从农机作业的进度出发,能够积极开展后续的农机调度和跨区作业工作,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农机作业的效率。在开展农机作业的过程中,针对农机服务组织系统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全面汇总,并按照一些区县、市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起良好的农机作业进度管理体系。

3.3 不断加强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积极加强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对于有效提升农机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农机作业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具有积极作用和效果。想要积极加强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首先需要提高认识,加强农机推广服务力度,认真贯彻自治区、州、县农业、农村工作及农机工作会议精神,推广中心紧紧围绕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牢牢确立“农业生产,农机先行”工作思路,狠狠抓住全程机械化这条主线,扎实开展各项工作。针对农机具的冬修、检验,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等工作中,进行全面有效服务管理。其次,加强培训及科普宣传,促进春耕备耕工作,积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机户家中,及早对投入农田作业机具的技术状况、配套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助检修。再者还要积极抓好农机新技术推广和农机标准化作业工作,积极开展农机田间作业质量为重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机标准化作业。

4 结束语

农业技术,在当前的农业生产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将农业技术积极投入到农机合作社之中,加强农机作业的管理工作,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加强精准农业技术在农机合作社作业管理中的应用,需要积极开展农机作业计划管理工作,加强农机作业的进度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孟志军, 付卫强, 陈竞平,等. 精准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及应用系统[J]. 新疆农机化, 2012(5):32-35.

精准农业技术范文2

农业经济统计作为掌握农业生产一手数据资料的重要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标准化数据统计水平的提升,其在农业经济统计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愈加深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足够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对数据统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业经济统计相比其他行业统计的特殊性,其标准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

一、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石。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通过标准化指标的构建和标准化统计步骤的实施来完成的。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信息数据化详细全面探究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问题,了解当前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面临的问题和其未来在标准化道路上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分析性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现状

(一)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精细化水平不高

对于任何行业的数据统计进行体系把握和控制时,必然涉及到统计标准的选择上来。对于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也不例外,由于农业统计的发展处于从传统型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其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首先,在我国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方面,农业属于农、林、牧、渔业中的一类,并包含农业服务业及其他农业服务业,但是在统计体系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于复合行业即可能包含农林牧副渔业中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的统计信息划分就不够清晰,可能会导致在农林牧副渔业中的统计信息存在交叉及数量关系方面的不准确,当前有关农业统计并没有对这复合行业进行详细划分和规定,可能会存在复合行业的统计信息缺失及错配的情况。其次,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历史经验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而得,这使得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中仍然保留着很多传统过时统计方式的影子,很多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可以被先进的设备设施所替代,而传统的一些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人工成本较高、准确性较低等缺点,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如在实际工作中的农产品成本统计,就是采用的简均法统计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即县级对各乡村调查户数据汇总,以各户的实际播种面积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省市级采取简单算术平均办法来进行汇总。如果遇到调查户数据记录不准确,就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影响统计结果。

(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从收集到传输缺乏专业性

由于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收集的不同也为农业经济统计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在收集环节到传输环节由于信息量大、种类多,农业经济统计面临着专业性较弱的问题。首先,在收集阶段,由于统计抽样的方式选择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确定,由于种类过多,在统计抽样时,如何选择抽样方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抽样方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最终呈现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随机抽样方式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普遍、操作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农业统计时却并非特别容易进行。这和农业统计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经济统计的一般是生鲜制品,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类较难,在统计过程中随机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也容易使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下降,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于大规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其次,在数据传输阶段,过去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数据一般由村开始层层上报,下层人员有关统计知识的水平较低,数据的传输多采用报送纸质资料、电话汇报等方式,这容易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二次差错,同时这些差错也很难在后续的复核、处理过程中被发现,最终这些差错就会扩大数据的误差率,造成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用性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此类问题,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中的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的统计就是由县级信息员报送,省市级信息员逐级汇总,层层上报,上报过程中,如果每一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增加下一步的复核难度。

(三)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偏低,缺乏可信度

农业经济数据在经历过收集、传输之后必然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处理问题,只有进行有效数据处理和加工,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可视化,才可以被加以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数据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当前,在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处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经济数据的信息可信度欠缺。首先,部分农业经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仍然较为落后,统计分析手段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汇总、平均方面,未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和分析。简单的数据统计手段对于简单分析农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精细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如何对现有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加以利用,指导并促进未来农业生产便成为关键性难题。其次,统计部门也需要找寻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原因,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可以适时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预测未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规律轨迹。当前有的统计部门的人员构成仍然较为传统,难以负担负责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也难以对未来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也使得统计数据虽然已经存在,但是能够用好、用对统计数据的人员不多,难以将一手数据转换为具有真正经济价值的统计数据信息。为解决农业经济信息统计标准化,陕西省农业调查总队几年前就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统计调查网络,设立了一套科学的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成了农村统计调查信息网络体系,调查手段日益现代化。实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及时、准确反映和监控全省农村社会经济指标。

三、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不断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精细化

当前,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为了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化。首先,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不单指一项制度,而是指一套全面的从指标制定到指标实施、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全面的数据统计指导规范。统计标准化需要符合基本的统计制度规范要求,并利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和方式对统计标准化指标进行确定以协调其与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其次,过去的农业经济统计存在指标过于粗放化的问题,不利于统计数据的精细化收集和处理工作,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应当进行细化和详细解释定义,确保指标体系精细化也为后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扫除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对于复合领域的经济统计问题要把握复合行业的经济实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指标和实际的对应。对于不确定统计指标项目的内容,可以向有关统计单位进行咨询汇报以确定统计指标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的专业化,强化统计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管理

想要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专业化水平不高、数据收集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益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统计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进程,提升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质量。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确定准确的总体、样本等基本概念信息,在选择抽样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并进行误差可能性分析。通过选择合理的抽样方式既可以保证统计抽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统计工作的成本。其次,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升统计专业水平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传统的纸质材料报送方法虽然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面对大规模大批量的统计数据,传统纸质材料报送方式既不利于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也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留档。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云内存的兴起使得电子信息化数据传输和存储成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统计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

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对于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道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在农业经济统计部门可以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学和农业复合学历背景的人才来从事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人才引进政策也会在短时间内提升从事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内部培训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现有职工的统计业务水平。内外部员工水平的整体提升会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其次,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系统也可以通过不断磨合、系统升级来提升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处理准确性。在未来,农业经济数据的处理不单单局限于简单的数理统计方面,还可以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来对未来情势进行预测。通过多种模式来提升数据处理水平,可以全面提高统计信息的可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前期统计数据收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确保统计结果在可行的置信区间。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逐步提升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处理水平,最终实现统计结果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全方面发展,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对于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标准化的统计体系、专业化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式、非传统的信息传输模式和标准化处理方法都对提升统计信息的可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和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才能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发展需求,适合我国基本现状的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和方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王艳荣 单位:陕西省农业展览馆(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茹.我国乡镇(街道)图书馆统计标准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2).

[2]王萍.建立中国统计业务流程的构想[J].统计研究,2013(03).

精准农业技术范文3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农垦总局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一份试验报告令专家们十分振奋:在这里进行的以变量施肥和精量播种为核心的精准农业技术应用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2000亩地块上种植的大豆抵御住了自然灾害的袭击,平均产量每公顷近2400公斤,比其他地相对增产近20%,综合效益提高10%。

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友谊农场等单位合作的这一试验项目,近日已经作为“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科技部正式批准列入国家“863计划”。

国家“863计划”的具体安排是,从2004年开始,在友谊农场建立1万亩数字化农业技术示范区,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方法进行生产,其目标是比传统农业提高生产效率20%、提高经济效益15%以上,3年内辐射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

一场“重塑北大荒农业”的宏伟行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在这里看到了明天的农业

2003年10月1日,记者随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组牵头人王智敏驱车600公里,专程来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查看大豆收获情况。

友谊农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率先引进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迪尔公司成套农机设备的农业现代化示范点,曾经创下了劳均生产20万公斤粮豆的劳动生产率,因而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国广大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此次引进美国凯斯公司的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进行试验示范,也可谓重任在肩。

王智敏教授目不转睛地看着谷物联合收割机上的自动产量监测仪,当每公顷2400公斤的平均产量终于显示出来时,老教授深情地说道:“这一成绩是献给建国54周年的一份礼物。”

从表面上看,2000亩试验地块与其他地块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这里应用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进行的作业与传统的耕作方法已经有了根本区别。

作为数字化农业的核心成分,精准农业是综合应用现代化高新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它把预先采集到的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的地面和空间信息,经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智能化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与之配套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准确地进行田间灌溉、施肥和喷洒农药等作业。

友谊农场五分场场长高文举指着架设在厂部办公楼上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面纠偏装置自豪地说:“方圆30公里都在它的监控之下。有了这一装置,我们农场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说又迈出了一大步。”

精准农业“精准”在哪里

有关专家认为,实现农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必须从精准农业技术起步,精准农业是未来数字化农业的雏形。那么,精准农业“精准”在哪里?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以单体形式存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应当考虑单体的生长发育要求,实施合理的需要物料量(如化肥、农药等)的投放,做到“按需分配”。传统农业受科技发展水平限制,田间管理均以地块为单元进行,难免造成施肥量超过需要量、过剩的肥料流失污染环境或是投入量低于需要量、影响作物产量潜力发挥的情况。

精准农业技术的核心是缩小管理单元面积,提高耕作精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农业的这个问题。其管理单元面积能够以米级计算,根据不同单元内的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确定物资的投放量,使农事操作做到定位、定量、定时。

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的主要设备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装置;带有卫星定位接收器、天线和产量监测设备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和产量图软件;带有卫星定位接收器的土壤取样设备、土壤化验设备、地理信息软件;农业专家系统、数据库、决策系统软件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带有卫星定位接收器、自动控制器的拖拉机、变量施肥播种机、变量喷药机等智能化自动控制的农业机械。

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海湾战争后GPS军用技术的民用化。1993年,精准农业技术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进行试验,结果当年用GPS指导施肥的产量比传统平衡施肥的产量提高30%左右,而且减少了化肥施用总量,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在发达国家,精准农作体系已经试验应用到小麦、玉米、大豆、甜菜和马铃薯的生产管理上。到1995年,美国约有5%的作物面积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精准农业技术。近年来,不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而且巴西、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

推广数字农业必须依托“国字号”

由于数字化农业必须以高科技装备和大型农业机械为依托,投入成本高,目前人们普遍对其推广前景不抱乐观态度。对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校长汪春说,我国数字化农业的推广之路,关键在于实现国产化,降低投入成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非常重要。

1999年~2003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率先在小汤山开展了精准农业的示范研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经农业部批准并直接投资550万元,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精准农业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在黑龙江垦区友谊农场进行精准农业田间试验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数字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问题在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进口成套机械设备耗资近五百万元,占该项目资金的90%以上。汪春说,设备投入过大,是制约数字化农业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尽快实现国产化是必由之路。

可喜的是,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在与数字农业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垦区自行开发研制的部分精准农业设备将被投入试验应用。

汪春表示,眼下我国实施精准农业技术应采取引进示范、消化吸收、创新国产化的技术路线,应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推进,逐步提供生产服务。同时,从国际上成熟的变量施肥控制技术入手,自行研制配套的变量技术与装置和机具,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黑龙江农垦总局农机局副局长陈必安说,加快国产化步伐,一是要因地制宜,加强区域型精准农业技术国产化研究。二是要加速农业技术装备制造业如机械、电子、液压等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革新,尽快生产出质量高、适用性强的国产精准农业技术设备,以满足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生产技术要求。三是要尽快使我国北斗定位系统投入民用,逐步消除对国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和设备的依赖。

2004年春节刚过,黑土地上的积雪尚未融化,王智敏教授便匆匆赶往友谊农场部署今年的试验工作。“数字化会给北大荒农业插上奋飞的翅膀。”王智敏说,“随着数字化农业技术不断成熟,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很大的空间,综合经济效益将逐年增长。”

1.操作人员查看自动产量监测仪的数据。

精准农业技术范文4

关键词:精准农业;物联网系统;对策

精准农业是基于现代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物联网操作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定量诊断耕地作物,充分认识农作物生产地的生产力空间差异,管控对农作物的投入,提高常量,平衡土地生产力,实现量化管理的准确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改造的加速依赖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农业各种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和农业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因此得以提高,农业生产及农业管理水平得以改善,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智慧型农业的转变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动[1-2]。在现实中,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和农业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实现优质、高产和可持续有效的发展。

1目前我国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物联网专业技术问题

1)物联网网技术于现在而言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名词,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技术处于发展阶段。2)精准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管理系统、作物端的传感器等器械的稳定性、准确性等方面质量参差不齐。3)世界上至今都没有完备的标准体系,这是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的大阻碍。4)IP地址不足。物联网精准农业要将作物、监控设施、人都连接起来,就要有充足的IP地址,IP不足已经成为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的瓶颈。

1.2复杂的地形使适宜的物联网体系难以建立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形条件差异大,为精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带来环境上的困扰。2)东西经、南北纬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使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灾害难以控制与预防,物联网精准农业的体系就不能从一而终。

1.3物联网精准农业的受众问题

1)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民文化水平、科技素养的提升,延后了精准农业的操作技术接受且能操作的时间。2)贫困往往使农户会对新兴技术持怀疑态度,不敢冒险,使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新型农业操作技术内在需求降低。

1.4农业经营模式与精准农业的建设条件冲突

1)物联网精准农业推行规模化、智能化,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田分散,导致与物联网技术设施的开展条件冲突。2)旧有的农业经营模式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受众收入提高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造成劳动力外流。

1.5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成本不足

1)国家对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对农民补贴不足,发达国家对这方面投入达到0.6%~1.0%,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达不到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2)有关部门对新兴农业操作方式采用观望态度,不敢或对该技术的推广持犹豫态度。

2我国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2.1因地制宜应用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

针对我国地形、气候差异,可以将物联网精准农业其分为三种模式:1)发展3S技术,大力推动走大型机械—模型之路,发展与诊断相结合的精准农业[3]。2)开展以GIS技术为操作的基础、将小地块为生产单元的精准农业。3)针对气候恶劣的干旱地区和污染较为严重地区,可以发展设施种植业。

2.2构建互惠互利的物联网商业模式

1)构建各式各样的互惠互利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市场机制是推动该种农业操作方式的最大动力。2)可以通过租赁或出售服务减少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投入,通过后期提取农民营业利润,前期免费使用技术设施来减轻农民担忧。

2.3强化政府对于精准农业推广的导向作用

1)确保发展精准农业需要的充足资金、人才等硬性保障。2)地方政府要以坚定的态度推广物联网技术,制定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发展物联网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4加强对精准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1)在保证农业示范区发展质量的同时,增加物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区数量,加强对示范区建设。2)增强各示范区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各个示范区间的共同发展。

2.5提高精准农业的受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农业是特殊行业,农民是特殊受众,适当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帮助农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才能缩短物联网技术设施效果实现周期。

精准农业技术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机技术;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5.022

随着经济时代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来看,信息科技技术已经融入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生产中已经应用到很多智能化农机技术。这些新科技的信息化农业技术不断促进着农业发展,不但提高农作物收获速度,而且也降低了农民的劳作强度。

1我国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指的是应用到农机中的技术,是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的相关技术和信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信息技术在我国农机技术中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农机技术操作方面,运用范围不是很广泛。只是农机设备的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想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就必须提高我国农机技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对我国农机化的技术进一步提高,能够为我国加强农机技术的综合竞争力打好基础。

对于我国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最为主要的动力就是农业,其也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基础行业。所以,我国需要在农业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大力推广先进的农机技术,最重要的是要切实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近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我国农机技术比之前更加完善。总之,信息技术的推广,使我国的农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农机设备操作信息化、农机设施操作自动化等方面。目前在我国所使用的智能农机已经普遍应用了信息技术。

在农机技术中运用信息技术,首先能够有效提高农机技术的精准度。具体来说,农机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所以不仅指的是精准度,还有种植技术的精准技术、灌溉的精准技术以及收获的精准等技术。在所有的精准技术中精准收获技术是最重要的,之前所有的整合土地、种植农作物以及管理农作物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为收获农作物做铺垫。要想让使用信息化的农机设备进行操作实施,首先要使农机能够获取到最适宜的收获时间信息,能够给人呈现出一个精准的收获时间,并且让人们掌握农作物实际的成熟状况。

除此之外,农业物联网中也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并且得到了普遍运用,其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温度、视图等具有相关功能的传感器进行的,而且还能提高那些达不到正常研究标准的农作物生长状况,改善不正常的相关数值,使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保证农作物能够健康地成长。

3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机推广中实际应用的措施

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新,也就是说在原有信息化农机技术的基础上,将农机技术的可视化技术进行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可视化技术指的就是将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周围的环境状况通过图形或图像准确、清晰地展示出来。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中的很多可视化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其中不但包括数据可视化而且还有信息可视化。通过对可视化技术进行宣传、对可视化技术进行推广,可以使人们对农机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有进一步的展望,而且能够及时对农作物的实际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出准确的应对策略。

其次,信息化能够对合理修整土地,而且能够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最主要的是能够对农机的工作状况进行优质操作。在对农机进行改善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获取更多的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信息,进而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要想远程技术监控和操作农机作业过程,就必须引进信息化的农机技术来实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的发展不但与国民生计有一定的关联,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善方面,将能够把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为高科技行业。并且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到富有高科技技术的农业技术,使农机技术更加自动化、节能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我国农机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晓斌.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机跨区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网络信息,2010,(10).

[2]梅成建.互联网技术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实践和思考[J].农业机械,2010,(17).

精准农业技术范文6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一片土地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起来,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具有变量施肥、喷药功能的农用机械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从而有效提高产出、节约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精准农业工程技术部主任孟志军为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与传统农业截然不同的图景,这就是精准农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一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翻开了农业发展的崭新一页。基于“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中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精准农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有了快速的发展,被誉为“信息时代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思想的革命”。

承担这一项目的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3岁,70%具有博士学位,多是有着农学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短短的五年时间,项目的研发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了收集信息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的变量农业处方图系统、能进行全自动化操作的变量施肥机、变量喷药机等,目前他们正在打造一个更大的具有综合分析功能的平台系统。

——打造“数字农业”技术体系

事实上,精准农业也好、专家系统也好,还有设施农业、虚拟农业等等,这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重要的科学支撑技术。“数字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要素、农业过程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

“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数字农业”正在使人们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潜力的认识和作物生产管理观念产生深刻的变革,促进农业科技界突破传统的以单学科研究为主的工作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协调,将多种科技成果组装集成,直接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服务。

——以国产化与社会化为目标

“数字农业”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国家目标。几乎所有现存的技术基础,目前都还不足以支撑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数字农业”在国内的发展,一方面是将其作为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从中分解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进行国产化和社会化推广。

作为“数字农业”的核心之一,精准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令人振奋的前景。从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的实施情况看,这一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对品质要求高的经济作物如烟叶、茶叶等效果也非常明显,可以有效提高产出率,节约肥料使用率,提高产品质量。

然而同所有引进的技术一样,精准农业面临成本过高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目前基地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和联合收割机等设备都由国外进口,价格高达100多万元人民币,只有实现国产化,其成本才能大幅降低,所以,今后精准农业要在关键技术上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储备,建立完全的国产化的精准农业信息采集、分析以及应用体系。

孟志军介绍说,目前中心正在与黑龙江农垦总局、上海郊区的现代农业园区合作进行国产化试验,以目前研发的情况看,精准农业技术的国产化在3、5年之内就可以达到。这意味着被普遍质疑的实施精准农业成本过高的问题会得以解决,进行社会化生产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