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消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地消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地消防问题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1

关键词:防火规范、消防登高场地、消防车道、疏散楼梯、灭火救援窗、防火卷帘等

中图分类号:S7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接触了不少公共建筑项目,有参与负责设计的、也有校审的;对于公共建筑消防设计中遇到的不少看似点滴的问题进行设计解析,与设计同行探讨交流。

【问题】

高层建筑消防登高场地设置不合理,与建筑单体距离大于10 m或高层建筑消防登高场地设置在裙房的一侧,裙房建筑高度大于5m,且进深大于4m或消防车道、消防登高场地与高层建筑间距小于5米。

【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1.7 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关于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设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沪消(防)字[2001]65号:

二、关于登高立面

1、高层的塔式建筑可留1/4周边作为消防登高立面,其他高层建筑至少应留有一长边,消防登高立面应有楼梯间或住户的室内阳台、主窗。

2、若登高面一侧的裙房,其建筑高度不大于5m,且进深不大于4m仍可作为消防登高面。

3、消防登高立面不宜设置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三、关于登高车的操作场地

1、登高场地可结合消防车道布置,与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应在其登高面一侧整边布置8m宽的登高场地。

2、上述布置确有困难时,可在其登高面范围内确定一块或若干块消防登高场地。登高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5m×8m(长×宽),其最外一点至建筑登高面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0m。

3、设有坡道的登高场地,其坡道不应大于15%。

4、利用市政道路作为消防登高场地,其绿化、架空线路、电车网架等设施不得影响消防车的停靠和作业。

【分析】

1.消防登高场地应结合消防车道的走向设置,方便消防车的施救。

2.为使登高消防车具备一定的作业空间,达到最佳的作业状况,对登高场地的最近边缘至建筑物边缘的距离有明确规定。

3.消防登高场地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其必须的荷载要求。

4.登高消防车功能试验证明,高度在5m、进深在4m的附属建筑,不会影响扑救作业,无论是建筑物底部留一长边或1/4周边长度,其目的要使登高消防车能展开工作,所以在布置时要考虑这一基本要求;同时提请其他专业注意消防登高场地的范围和荷载要求。

【问题】

建筑物裙房沿街总长度大于220m,未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0.1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通道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m。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3.1高层民用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高层建筑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距离不宜超过80m。

【分析】

1.体型较复杂,且沿街总长度过长的联体建筑给消防人员扑救火灾和内部人员安全疏散带来不便,易延误灭火时机,造成重大损失。

2.对设有环形消防车道的高层建筑,可以不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但建筑物的进深一般应控制在50 m以内。

3.计算建筑长度时,其内折线或内凹曲线,可按突出点间的直线距离确定;其外折线或突出曲线,应按实际长度确定。

【问题】

商住楼中设置住宅的疏散楼梯出口与商业出口合用;或者商办楼中设置办公楼的疏散楼梯出口与商业出口合用。

【规范】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4.1.4综合性建筑的商店部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非燃体楼板与其他建筑部分隔开,商店部分的安全出口必须与其他建筑部分隔开。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5.0.3综合楼内的办公部分的疏散出入口不应与同一楼内对外的商场、营业厅、娱乐、餐饮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出入口共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4.6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 的不燃烧体楼板和2.00h 的不燃烧体隔墙与居住部分完全分隔,且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2 其他功能场所和居住部分的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防火设计,应分别按照本规范中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居住部分的层数确定应包括其他功能部分的层数。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1.3商住楼住宅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

《租赁式公寓和公寓式办公楼防火设计技术规定》(沪消发【2003】257号)

第二.2.租赁式公寓、公寓式办公楼底部设置的商业场所,应采用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与公寓和办公用房完全分隔,且其安全出口应分开设置。当建筑符合下列要求时,公寓式办公用房可与商业场所共用安全出口:

(1)公共部位和室内各部位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商业场所的疏散出口采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电子门锁,火灾报警后,电子门锁能联动开启。

【分析】

1.为了解决使用功能完全不同的用房在一起时产生的人流交叉干扰的矛盾,保证防火安全疏散,要求住宅与附建公共用房的出入口分开布置。这不但便于日常使用,互不干扰,也有利于防火安全疏散。

2.商住楼一般上部是住宅,下部是商业场所。由于商业场所火灾危险性较大,如果住宅和商店共用楼梯出口,一旦下部商店发生火灾,就会直接影响住宅内人员的安全疏散。

3.在综合楼内,除办公部分之外常带有对外营业的商场、餐厅、营业厅、舞厅和其他娱乐设施,这些地方往往人员较密集,如果它们的疏散楼梯和疏散出入口与办公部分共用,在紧急情况下就会造成拥挤、堵塞,若是为商场营业专用的办公室则不受此规定限制(在设计图中应有明确说明)。

4.调整平面,增设竖向疏散楼梯,使办公部分的疏散出入口与同一楼内对外的商场、营业厅、娱乐、餐饮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出入口分开,满足规范的要求。

又:在上海市的公寓式办公楼项目如满足租赁式公寓和公寓式办公楼防火设计技术规定》(沪消发【2003】257号)第二.2条规定:公寓式办公用房可与商业场所共用安全出口。

【问题】

地下室楼梯:当地下室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未作防烟楼梯

【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

5.2.1 设有下列公共活动场所的人防工程,当底层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当地下为两层,且地下第二层的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大10m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l 电影院、礼堂;2 建筑面积大于500㎡的医院、旅馆;3 建筑面积大于1000㎡的商场、餐厅、展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健身体育场所。

上海《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6

3.1.8 当建筑的地下部分为三层或三层以上,或当地下最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出人口地面高差大于10m 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并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当地下为一到两层,且地下最底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 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封闭楼梯间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有不小于1. 2㎡的可开启外窗时,其楼梯间可不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分析】

根据各地建筑防排烟技术要求及地下室性质、地坪与室外出人口地面高差是否大于10m,落实确定地下室疏散楼梯的性质。

【问题】

防烟剪刀楼梯间前室:在高层公共建筑防烟剪刀楼梯间前室合用;或者剪刀楼梯在顶层水平段平台处采用栏杆,使上下楼梯相通,不符合防火要求。

【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6.1.2.1 剪刀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6.1.2.2 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6.1.2.3 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

【分析】

1.调整平面,高层公共建筑剪刀楼梯间应分别设置前室。

2.剪刀楼梯是垂直方向的两个疏散通道,两梯段之间如没有隔墙,则两条通道是处在同一空间内。若楼梯间的一个出口进烟,会使整个楼梯间充斥烟雾。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在两个楼段之间设分隔墙,使两条疏散通道成为各自独立的空间。符合防火分区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的要求。

3.楼梯分隔墙都是有足够厚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防火分隔作用。顶层水平段平台处采用栏杆,使两梯空间相互连通,使2个楼梯空间混为一体没有起到2个安全出口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问题】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内低区电梯机房门或其他设备用房门直接开向避难间。

【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1.13.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关于超高层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沪消发(2002)333号

一、1.3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3.1设备间、竖井与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走道隔开;

1.3.2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1.3.3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层。

【分析】

加设公共走道,使设备间的门开向公共走道,不得直接开向避难层;公共走道直接通向安全疏散口。

【问题】

上海大中型商场:二层及二层以上外墙立面上未设置灭火救援窗。

【规范】

《大中型商场防火技术规定》沪消发〔2004〕352号

1.3商场的外墙上应在每层设置灭火救援窗(含阳台),其间隔不宜大于15m;每扇窗的面积不应小于1.00㎡,且其净宽不应小于0.80m,净高不应小于1.00m。窗口下沿距室内地坪不宜大于1.20m。

【分析】

在立面及平面中相应设置灭火救援窗,同时复核其间距及窗洞口大小应满足规范要求。

【问题】

上海大型商业项目:防火卷帘使用的总跨度超过该防火分区防火分隔物总长度的1/3,或者长度大于20米。

【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7.5.3防火分区间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应符符合下列规定:

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当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7633有关背火面温升的判定条件时,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7633有关背火面辐射热的判定条件时,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的有关规定,但其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3.00h。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

5.4.4在设置防火墙确有困难的场所,可采用防火卷帘作防火分区分隔。当采用包括背火面温升做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当采用不包括背火面温升做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卷帘两侧应设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系统保护,系统喷水延续时间不应少于3.00h。

《上海市公共建筑防火分隔消防设计若干规定》户消[2006]439号

三.(一):公共建筑防火分区之间应以防火墙分隔为主,防火卷帘使用的总跨度不应超过该防火分区防火分隔物总长度的1/3,或使用防火卷帘总宽度不宜超过20米。

【分析】

1.采用防火卷帘应满足以上两个规范要求。如防火卷帘采用不包括背火面温升做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卷帘两侧应设喷淋加密。

2.防火卷帘周围的缝隙应做好严格的防火防烟封堵,防止烟气和火势通过卷帘周围的空隙传播蔓延。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2

    上述种种都是事实。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用思想境界和行政命令要求班主任发扬风格、爱岗敬业,做道德楷模,而不帮助班主任朋友们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不少班主任不是不想把工作做好,而确实是缺少方法,效率不高,所以整天疲于奔命。学科教学讲求效率,学校管理讲求效率,班主任工作也要讲求效率。

    通过总结、分析,让更多的班主任能掌握一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把班主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是本文的写作宗旨。以下,我将重点讨论导致班主任工作效率低下的七大因素以及有关解决方案,仅供班主任们参考。

    【低效原因之一】没有计划,被动应付

    【问题解决方案】提前规划,未雨绸缪

    有些班主任的工作缺乏计划性,想到哪里做到哪里、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穷于应付,连完成任务都吃紧,更谈不上主动打提前量或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了。做事没有计划,导致教育工作不能连贯,前后不能保持一致,效果自然不好。

    我建议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常规安排和各个年级段的特点,对短至一个学期,长至一个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大致的规划,未雨绸缪。把一些必做的工作(如主题班会课)提前安排布置下去或对自己做一个备忘,这样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任务相对轻松的时期多做一些事,把工作提前消化。

    凡是有规划习惯的教师,工作效率总是比较高,不仅把教学、管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能有时间读书、撰写论文或教育日志。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人就能充分利用,而有人在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的同时,又在抱怨工作太多,做不完。这是高效班主任与低效班主任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还存在于思维方法和具体行动上。

    操作实例:主题班会课程化

    一般来说,每个班级每周有一节班会课。虽然只有一节,但是仍然令很多班主任头疼,每每是临到了要上课,班主任才想起来,于是临时备课,匆忙上阵。有的班主任没有提前布置,又找不到好的题材,就去随便说说,有通知发通知,没有通知就说教一通。由于没有备课,所以效率很低,一件事可以拉拉扯扯讲半节课,而且都是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因为本来就没有准备生动的素材)。于自己来说,算是完成了任务,至于效果怎样,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还算是上了课的,虽然没有“主题”,但毕竟也还是班会课,而更有甚者,一些班主任由于根本没有花心思在班会课的设计上,或认为班会课没有多少意思,干脆把这节课用于学科教学、考试,或者自习,班会课成了摆设。如果让这样的班主任开一节主题班会展示课,那么这个班级至少要准备一个多星期,劳民伤财,因为没有开主题班会课的传统,班主任的意识、学生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当然就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了。

    班主任一方面抱怨没有时间教育学生,一方面给了德育专用时空又不好好利用,这是一个很滑稽的怪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恰恰就是没有规划。

    智慧的班主任深知主题班会课在教育学生、创建良好班风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是绝不会轻易放走一节班会课的。但班主任的工作都很忙,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准备呢?其实,要想做到这点,既难也不难。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就会发现,除去考试复习、节假日、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一个学期的班会课只有十几节,事先好好计划一下,应该完全没有问题。

    班主任在开学之初就列一张表,一共有多少周,多少节班会课,每个月留一节课作为机动(必须要有机动),其余的课时都纳入规划,当然不一定很详细,因为计划不如变化,不过总体构思是需要的。

    主题班会课的规划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题材的选择和挖掘,二是责任人(主持人)的选择。

    如果是班主任亲自主持,就需要事先备课、搜集资料素材、设计班会流程,这些都不是临时能做好的,必须提前准备。如果一个学期的班会课主持人是按照班主任和学生1:2 的比例,那么大约就需要准备五个课时左右的班会,基本上一个月一节,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完全能够来得及准备。而学生主持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了规划,这节课是哪几位同学负责、那一节又是谁来准备,都可以提前通知。准备充分了,班会效果当然好,学生和班主任的主持水平不断提高,开一节主题班会课就不是那么费劲了。这些都是规划带来的好处。

    再说班会题材。其实,班会课的题材和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很多工作也不一定都需要班主任亲自来做,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力。这也需要事先规划,做有心人。第一,开发一些有班级特色的固定栏目,如“集体生日会”、“名师进课堂”,每个月一次,形成习惯和传统,提前准备,到时候就开;第二,在传统节日(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感恩节、元旦等)中发掘题材;第三,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如运动会、春秋游、社会实践等)为素材组织班会,每个月一个主题,应该也没有问题;第四,最近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地震、海啸、核泄漏、食品安全、校车问题,等等,如果有机动时间,就可以安排这些内容。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班的优势节目,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传统,就成为一个班的“名片”。比如某个班级的同学特别喜欢开辩论会,就可以每个月组织一次,用“第几届辩论赛”来命名。

    这样规划,你就不会觉得班会课没有题材和资源了。

    班会的主持人也可以提前招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我班开发的《师话实说》系列主题班会(一档访谈节目,把领导或教师请到自己班级里和学生互动交流),都是事先把拟邀请的访谈嘉宾列出来,在全班招聘主持人,分别准备访谈提纲、分头邀请、按月进行,很有规律。再比如《集体生日会》主题班会,每个月举办一次,班主任当主持人为当月过生日的孩子组织一次班会,而下一期的主持人就由这个月过过生日的学生担任,这个传统节目就像火炬接力一样,一个接一个往下传,一年的十一次班会就这样安排好了。

    对班会课的规划较为成熟后,班主任就应该逐步地将主题班会课程化了。经过一轮带班的实践,班主任开主题班会课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风格日渐成熟,准备一节班会课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一旦实现班会课程化,班主任将彻底告别“今天班会上什么?”的烦恼。

    提前规划,是班主任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

    【低效原因之二】大包大揽,事必躬亲

    【问题解决方案】大胆放手,适当指导

    班主任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像保姆一样,大事小事,事必躬亲,总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出差错,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班主任可能是很敬业的,甚至会被奉为模范班主任。但是,因为什么事都做,把自己搞得十分疲劳,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效率也不会高。而另一方面,学生却养成了吃现成饭的习惯,什么也不管,心想反正有老班为我们操心。正如“勤劳的妈妈养出了懒惰的孩子”。班主任把所有的事都大包大揽下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和锻炼,自己累得要死,有时学生还不领情,还嫌你烦,吃力不讨好。

    班主任一定要致力于学生自理、自立、自治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自己做的事,绝不包办代替。要敢于放手甚至放权,不要什么事都紧紧抓在手里。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略微超出学生能力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一旦你打破了包办的做事风格,让学生承担一些工作,你会发现,其实学生是非常热情能干的,他们的能力往往超乎你的想象。如此一来,班主任减负,学生的干劲高涨,实现了双赢。

    操作实例:班级工作招标会

    我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活动——班级工作招标会。无论是卫生值日或班级活动,还是学校指定完成的任务,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工作分包下去,效果非常好。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3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 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a)-0230-02

专业英语课程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完成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为提高专业相关英语文献阅读能力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跟踪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从而促进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同时培养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但是由于地方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往往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导致学生们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较差,而更加注重于教材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操作技能的练习,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不重视对于专业英语,从而使得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1-2],很多学生虽然过了英语四六级,但是在查阅英文文献的时候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困难,所以,对于高等学校尤其是工科院校而言,进行专业英语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产生“无用论”的思想

地方工科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大部分为专业技术类,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大部分是关注专业相关的教学。对于地方功课院校而言,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更多情况下注重的是专业课的讲授以及学生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专业的学习以及专业知识的增长,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成才教育。某些专业英语及相关的课程,成为了专业课的辅助课程。一般高校的专业英语课程在学生大三的时候以考察课的方式开设,学分比较少,课时也少,教学方法、教学课程和考试标准基本上处于无人指导、无人考察、无人管理的状态。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之后只是做专业,用不上英语,存在“可学可不学”的想法,使学生产生了“无用论”的思想,进行激发不出学习的兴趣。这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最主要的问题。

1.2 师资力量的薄弱

大部分高校都是教授基础英语课的教师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学,这些教师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非常少甚至不了解,在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语法和句型的讲解,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穿插和专业术语的翻译,不能将学生所学习过的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课程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不够,不能与所学习过的专业课程联系起来。

1.3 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薄弱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在之前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打好基础,表现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这样对于专业英语的理解更加的困难;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英语基础差,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对于英语句型、语法甚至是单词不能理解,所以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专业英语的教学。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存在着畏难心理,不敢将英语说出口,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与教师进行互动,这些都是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1.4 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

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多是介绍专业上最基本的知识的科技文章,并且出版后很少修订,这样的教材往往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缺少对于专业前沿知识的介绍,使得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内容缺乏兴趣。与此同时,由于讲课教师本身没有专业相关知识,更不能为学生介绍相关前沿知识,这也是导致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

1.5 教学方法不合理

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由于教学内容、教材陈旧,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学校以及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很受挫,往往存在应付了事的想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片面的强调阅读和翻译,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以及知识的运用[3]。专业英语的教学课堂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翻译与灌输,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4]。

2 地方工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改善对策

2.1 改变传统观念、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调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重视专业英语课程。教育主管部门在了解了形势的变化,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特点的前提下,在制定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时,应该更加明确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中心思想。应该全面而系统的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发现专业英语教学上的问题应该及时给予弥补。动态的调整教学计划,强调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工学结合,制定校企合作的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安排上,应该按照英语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英语基础课程和专业英语应用课程的顺序进行排课,避免课程上安排的不合理,从而使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

2.2 加强师资力量

针师资力量的增强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对某些专业英语教师对于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的情况,应该注重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相关专业背景并且英语水平高的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的加强师资力量,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从而进行相关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授,使学生在学到英语知识的同时,能够与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联系,以此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加深对于专业英语的理解。首先,应该聘请相关专业外教进行培训。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有计划的选送专业英语的教师到国外知名的学校过企业学习。再次,应该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现代的教育技术、英语学习策略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不间断,建议在大学英语学习之后,至少应该设置两到三学期的专业英语课程,最好使专业英语与专业课教学同步进行。否则,课时量过少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3 不断更新、充实教学的内容

首先,应该慎重选择好专业英语教材。选好教材是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关键所在,应该多做比较,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实用性,选取适用于地方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并尽可能采用最新的英文原版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可以使学生及时的捕获国外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其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而应该不断收集专业前沿知识进行讲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有目的、正确的引导学生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首先分析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让学生了解目前在本学科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想想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必须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学好专业英语。并且,在大学毕业后,对于想读研究生的同学,专业英语是一门必须要学好的课程。

此外,专业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等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专业英语的讲授。我们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思路,用于探索适合工科院校学生的教学思路。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查找英文资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应该避免满堂灌,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不断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增强课堂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3 结语

强化地方工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教学是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在近些年的工科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做了相关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完善和提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观念的改变,提高学校和学生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只有转变了教学和学习的观念,我们才能进一步、顺利的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终完成工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改革,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必然可以摸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华.当前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和改革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120-122.

[2] 周祖鹏,莫秋云,张学静,等.工科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新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237-238.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4

【关键词】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民族地方院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地域性、结构性就业困难突出。使得民族地方院校的就业工作比其他高校难度更大,一些专业已面临生存的巨大挑战。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唯一师范类专业,亦是民族地方院校就业难度大的专业之一。在当前形势和现有条件下,高校需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有效解决该专业就业困难的问题。

1.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1.1 初次就业率普遍偏低,就业形势严峻。据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体育教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仅是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与2011年的情况相同,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而民族地方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如果预征入伍部分的数据不纳入统计,近几年的实际初次就业率徘徊在35%-50%之间。

1.2 实际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对应。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小学)体育教师,以及从事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而从近几年纳入高校初次就业率统计的数据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师及相关工作的比例不足50%,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其他职业、自主择业或者待业,民族地方院校情况亦是如此。

1.3 就业区域集中在基层,兼课情况较多。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集中在乡镇和农村的初中和小学,工作量大、工资待遇偏低,且大多需要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部分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还需要“包班”:即一个人负责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并担任班主任。这种情况,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

2.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亟待完善,效果不明显。

2.1.1 理论知识偏多,实践内容偏少。近两年来,虽然民族地方院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但课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一是有些高校采用的是材,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且课程内容都偏向理论化,实际操作性不强。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程度不高,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部分民族地方院校使用校本教材,但课程内容面向全校学生,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自然不佳。

2.1.2 教学师资不够,缺乏专家级教师。在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一般由辅导员充当着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角色。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工作经验少、阅历不足,且往往并不具备丰富的就业指导知识和相关职业技巧,大部分未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或仅有初级资格证,只能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效果不佳。

2.1.3 教学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就业指导课目前属于公共理论课科目,一般采用 “讲授法”教学,即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方式。方式呆板,缺乏吸引力,难以发挥其本该具有的指导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虽然部分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只是用于展示PPT或者播放影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2 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民族地方院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并未像“一本”院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单独分离出来,工作受院校学工处领导。系部的就业工作,由辅导员具体负责。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办公条件较差、工作难度大,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偏低,服务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2.3 学校及专业的社会声誉不高。民族地方院校大多是由专科学校升级或是新组建的“二本”、“三本”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薄弱、社会声誉不高,对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历年学生参加“双选会”和招聘面试的情况看,许多用人单位设置了非“一本”院校毕业生不用、非获得区级以上奖励毕业生不用等等“门槛”。即使在能力水平相近的情况下,也更愿意录用“一本”院校和中心城市院校的毕业生。因此,使得该专业的近半毕业生不得不流向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而想留在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只好选择做民办教师、其他职业或待业。

3.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现行的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民族地方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一本”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类似,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即体育教育人才,这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有一定的偏差。同时,与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定位也不够一致。当前,通才教育理念已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和人才浪潮中才具有竞争力。因此,民族地方院校有必要对现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完善,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这样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3.2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实施“多专多能”的培养思路,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一些应用型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出具有知识面宽、思路开阔有、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2)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与地方民族文化相契合的专业特色。通过与地方政府、体育部门、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民族体育传承和训练项目建设等,增强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同时能有效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声誉;(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监督力度,适当延长实习实践时间,改革实习实践方式;(4)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担任院校各项比赛及校外各级比赛的裁判工作、承接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训练工作、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等。

3.3 重视专业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1)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和民族地方体育工作特点,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从职业生涯的规划、基本能力培养、择业指导等四个阶段,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课程指导;(2)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法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该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能够较有效地弥补当前教学实效性的不足,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通过分析和辩论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4 重视就业观念转变的教育。(1)帮助大学毕业生理性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客观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环境,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特别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自己的发展;(2)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选定合理可行的择业期望。通过宣讲当前全国、省区和地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形势,让学生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明确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家庭期望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可行的择业期望;(3)宣传国家政策,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当前的教师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乡镇及农村的初中、小学、民办学校。这既是社会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服务的新领域;(4)鼓励毕业生从事其他与体育相关的岗位,如社区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读研、公务员、参军和预征入伍、公司企业、自主创业等,拓宽就业渠道;(5)重视创新及创业教育。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工程,提倡用创新驱动发展,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和自主创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整个社会创业环境良好。而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日益成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培养主动创业的意识。

3.5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缩短求职时间,拓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畅通渠道;(2)构建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质量跟踪。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提高信息的收集能力、管理水平和利用率。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3)要积极加强与地方用人单位的联系并不断拓展新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掌握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来源,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4. 结语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适当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兼容整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加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注重实践环节内容的安排和指导,积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加快与社会融合提供平台。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积极正确的择业观,把握机遇,主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学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2] 刘伟,余晓宏.从职业生涯管理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系统的构建.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2(4)

[3] 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21)

[4] 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

[5] 陈纯华.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6] 向先孟.体育院系毕业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J]. 中国成人教育,2012(6)

[7] 曾剑斌.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2)

[8] 徐建明. 加强就业指导 重视创业教育[J].科教文汇,2009(7)

[9] 马海涛.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2012(14)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5

【关键词】地方民族院校;国家奖助学金;对策

地方少数院校的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比例的25-30%,地方民族院校的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尤为重要,国家奖助学金作为重要的资助方式,在保证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部委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部署,从秋季学期开始提高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高校国家助学金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3000元,增幅达100%,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占在校生的20%,年资助人数增加了7倍,基本保证了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一、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基础是贫困生的认定,贫困生认定是对学生上交的材料进行评定等级,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等级一一对应贫困生认定的等级。因此,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

(一)贫困生证明弄虚作假,真伪难辨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来确定是否是贫困生。《调查表》中需填写家庭年收入,人均年收入,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信息,还需要加盖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印章。由于国家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开具证明缺乏严格监督,再加上去核实《调查表》内容成本过高,部分《调查表》未被仔细审核,填写不完整或不规范,有些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甚至为了省事,要学生本人以民政部门的名义写份证明,就可以盖上印章。因此,大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调查表》,这就助长了许多非贫困学生开虚假证明的风气,大家争着做“贫困生”。有的班级超过一半的学生持有信息完整的《调查表》和《贫困证明》,学生都争当贫困生,而学校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不可能一一去生源地核实学生的家庭情况,只能凭借《调查表》中的信息和印章来确定是否贫困,这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贫困生证明夸大事实,准确度难分

一般情况下国家助学金的分配就是按照认定的贫困等级分配,一般困难学生只能获得三等助学金,困难学生可获得二等、三等助学金,特别困难学生可获得一、二、三等助学金,贫困等级越高获得的助学金越多。许多学生填写《调查表》和《申请表》夸大事实,把一般困难的状况写成特别困难来获取同学和老师的同情,骗取被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资格。所以许多学生上交的《调查表》和《申请表》信息准确度不高,不能客观地说明家庭经济情况,以至于一个班上纳入到贫困生数据库的学生有4/5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三)国家奖助学金的认定依据过于单一,主观性强

国家奖助学金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申请表》,表格主要是学生个人陈述申请认定的原因,班级评审小组依据这表格来认定是否有资格受助及受助等级。这张表格的主观操作性强,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把自己家庭描述非常贫困,而且贫困生认定的依据过于单一留给许多非贫困生钻空子的机会,而且不便于客观公正地操作,仅凭贫困证明是不能客观地说明是否是贫困生,因此需要制定多维度、多层面、操作性强的贫困生认定标准。

(四)国家奖助学金程序缺乏有效监督,过多流于形式

国家奖助学金的主要程序是学生自愿申请;班级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小组对证明材料进行民主评议,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学院辅导员对评议结果进行审核、公示。贫困生认定程序看似公平公正,但是在操作中很难按照要求去执行,主要原因是整个认定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程序的设计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班主任为首的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小组在评议过程中未深入贫困生当中调查他们实际的消费状况,凭借认定小组成员的认定来评定贫困等级,而认定小组成员碍于情面,一般不会轻易说出同学不贫困的表现,导致了凡是递交《调查表》和《申请表》的学生都可以被认定贫困生,一个班上超过半数学生被认定为贫困生。

二是有的班主任并未组织贫困生认定小组讨论、评议,甚至连评议小组长的意见都是学生代签,认定小组只是根据上交的证明内容来认定等级,而许多证明是夸大事实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班上超过半数的贫困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三是辅导员对评议结果进行审核操作性不强,审核只能疲于应付形式。由于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分管多项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去学生的生源地一一调查情况,很难去甄别每份证明材料的真伪。

(五)贫困生认定后续管理严重不足,数据库不能及时更新

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后续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给许多家庭经济状况改善的贫困生制造可乘之机,他们不愿退出贫困生数据库。主要体现在:

一是贫困生数据库缺乏动态管理。虽然贫困生认定每年进行一次,但是学生从大一进入贫困生数据库后,绝大部分学生会继续留在数据库里,不愿退出。许多高校为了减少贫困生认定的工作量,规定:想继续留在数据库的老生只需要填写《申请表》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四年里不会一直不变,许多贫困生的认定理由是家中有多位子女读书或是家中父母重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认定理由可能会得到改善。此外,每年也会有老生自身或家庭出现突发事件,想纳入贫困生数据,这就导致贫困生数据库里没有脱贫的老生,只有追加贫困的老生。这就导致了真正贫困的学生未及时享受资助或者享受的资助不够,这就违背了国家设置国家助学金的初衷,注重了机会均等,却忽略了结果均等。

二是对于贫困生信息的跟踪和反馈缺乏监督。许多高校规定,每学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从事贫困生的跟踪和反馈工作的很多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跟踪贫困生数据库的监督机制,这就使得班主任和辅导员很多时候只是走走过场,甚至未对数据库信息进行跟踪。

二、改进国家奖助学金评审的主要对策

(一)高度重视,确保奖助学金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1. 提高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

地方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视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要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为组长的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评选日程安排和评审程序开展工作,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建立“谁经办、谁负责”、“谁违规、谁担责 ”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来加强管理。同时学校要对上报学生材料进行逐一评审,经评审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通过后才能公示。学校在评审过程中若遇问题要及时向评审工作指导小组联系人反映,积极妥当处理问题,确保评审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强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

在开展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前,地方民族院校要组织参评老师、学生认真学习相关评审文件,准确把握文件精神。要通过晚点名、公告栏、网页、QQ群、短信等一切可能之方式将国家和学校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宣传到所有学生及每一个参加评审的老师,并且做好记录,让学生和老师都清楚评审条件、评审程序、投诉办法及各种违规情况的处理意见。避免因政策、评审条件、程序宣传不到位造成投诉。

3. 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投诉机制

首先,地方民族院校要求各班进行班级民主评议并要保存好记录,学校要集中存档。民主评议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参加评议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要掌握评议、评审全过程情况,各二级学院集中评审也要保存好评审记录。

其次,地方民族院校必须设立咨询、投诉电话及电子邮箱,要公布在本单位网页、公告栏,并在班级或寝室张贴,确保咨询、投诉渠道畅通,及时接受学生的咨询、投诉,初审学生名单至少公示3个工作日,确保评审工作公开透明;凡是上报学校后被举报经查不符合评选条件者将直接取消资格。

再次,地方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积极妥当的处理。若因处理不积极或评审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学生将问题投诉到学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经调查核实,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按规定与下一年度奖助学金安排和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第四,地方民族院校将及时把此通知及名额分配情况在办公网、学生论坛,并将统一印制和发放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宣传海报(包括评审条件、评审纪律、名额分配、举报方式等),粘贴在学生活动的密集地。

(二)严格评审条件,确保受助学生符合要求

1. 确保受助学生有学籍。地方民族院校组织国家奖助学金申请前要明确告知学生必须是有正式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籍且在校就读者才能申请。

2. 确保受助学生符合评审条件。地方民族院校要严格按照评审条件进行评审,各二级学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评审细则。

3. 合理确定评审范围。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范围是所有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要求大二以上),地方民族院校不得把毕业班学生排除在受助学生范围外,要结合学生实习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实习报酬等确定合理资助比例;也不得把上学年获得过国家奖助学金的学生排除在本学年申请范围外,要根据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统一评审。

4. 实事求是开展奖助学金评审。地方民族院校如发现下达奖助学金指标多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人数,应将多余指标结存起来,在上报名单时单独说明结余指标情况,不得出现为完成评审任务而将奖助学金指标评给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结余资金由学校收回后集中安排到下一学年使用。

(三)加强受助学生的教育,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1. 加强受助学生的后续管理。地方民族院校如发现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及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本学年度严重违规违纪或本学期考试不及格科目超过两门、受资助后存在请客、送礼或有其它高消费、奢侈消费行为的,学校将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2. 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地方民族院校要利用奖助学金评审、发放时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做好感恩、诚信教育,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3.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利用资助政策行骗。

(四)加强督导检查,认真总结评审情况

地方民族院校在评审过程中要建立定点联系制度,选择部分班级,参与评审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主动深入到学生寝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通过随机座谈的方式,了解班级评审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对评审工作的意见。学校在完成评审后要认真总结本学年奖助学金评审情况,上报评审总结,主要包括评审工作情况(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评审过程发现的问题、对下年度评审工作的有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保证每个学生不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中央财政支持建立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综述[N].中国财经报,2011-03- 03.

[2] 杨翠龙,陆斌.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实践与思考――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6

现将我市房改售房取消标准价后的有关政策衔接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1993年以前已按标准价给优惠办法购房的职工(以下简称优惠价购房职工)自愿申请改按成本价购房的,按届时成本价的6%补交房价款。具体计算公式为:

改按成本价购房补交房价款=成本价×6%×(1+调节系数之和)×(建筑面积+阳台面积×系数)×(1-已竣工年限×2%)。

二、优惠价购房职工调整住房的,须先按原房计算改按成本价购房需补交的房价款,再按有关规定以届时成本价分别计算原房和调整后新房的房价款。

三、优惠价购房职工申请建立住房公积金的,须补交按下列公式计算的房价款:

改建公积金补交房价款=成本价×65%×0.6%×(65-购房以前夫妇工龄和)×(1+调节系数之和)×(建筑面积+阳台面积×系数)×(1-已竣工年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