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医学进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医学进展范文1
反思众多专科分会及专家呼吁的加强学科融合、交叉、整合,就更凸显了专科的局限和综合、交叉学科的优势。而急诊医学恰恰是以综合交叉见长的学科。急诊医学科是以专门对急性危伤病进行识别、评估、处置、进一步救治,以减少死亡或伤残为宗旨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临床特点是综合的、什么病都看、博而不专。另外是交叉的,主要是处理各学科的边缘疾病如中毒、心肺复苏、休克、理化和环境所致的疾病及多器官多系统损伤的危重病。在诊断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即用鹰一样的眼睛或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众多急、危、重混淆的患者中,识别出哪些疾病即刻有生命危险及对危重病和普通疾病患者加以区别,分别救治。具有这一特殊的能力就要有综合、纵观全局的的能力,而该能力来自于对各个学科疾病基本诊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笔者为了证实急诊科对诊治危重、疑难疾病具有的独特作用,参阅了2007年至2011年5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病例讨论。结果发现,这些病例讨论的疾病有1/4首诊均来自于急诊科,病种基本涵盖了各个专业学科。这足以证明急诊是融合各学科,并且是各临床专科交汇点的重要之处,也是发现新发疾病或疑难之病的前哨地点,如SARS或H1N1均是以“发热、呼吸困难”而首诊于急诊科。另外急诊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之处,在于诊治的患者是以患者症状就诊的,这就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个临床专业知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能力。如胸痛患者,既有心脏疾病的胸痛,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心包填塞;也有呼吸科的肺动脉栓塞、自发性气胸;同时也包括胸外科的食管破裂,皮肤科的带状疱疹,心理科的癔症,以及神经肌肉性疾病,消化科的食管反流等。对危重病的治疗,也涵盖了各个学科交叉问题,如脓毒症,既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又有心、肝、肾损伤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的问题,治疗时需要注意各个器官的协调,采用集束化治疗方案,如机械通气、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等。
由此可以看到,在当今各个专业学科纷纷要求融合、学科交叉、提倡综合的时候,急诊科要发挥固有的综合、交叉的学科优势。在此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方法,善于观察、分析,进行科学研究,可能会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上形成优势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急诊医学除具有上述的学科优势之外,还具有其他临床专科无法比拟的专业特色,如心肺复苏、急性中毒、多发伤救治以及灾难医学等的学科特色,这些均为急诊科而非其他临床专科所特有。例如心肺复苏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心肺复苏学本身,而且由此可深入到缺血-再灌注理论机制的研究,以及心搏骤停后综合征多学科参与的问题。由此不但以各个学科的理论指导临床,而且也通过应用亚低温治疗、CRRT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技术,发现这些疗法之间新的对接点,以及互相的作用及影响,可能会使心肺复苏医学有新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突破并实现第二次转化,使之产生飞跃性的发展,创出一条多器官功能不全联合治疗的新方案。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探索,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能量利用功能障碍的机制,应用中药进行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及保护作用,可能会有更好的前景。另外对急性中毒及多发伤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的救治。通过在理论和救治方法待研究会使“伤害”这一占中国居民病死率第5位的伤病死亡率降低,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做出贡献。
总之,在当今各个学科发出整合、融合、交叉研究的氛围下,急诊医学就如其学科本身一样独立桥头,保持已有优势,发挥自己固有特色。经过急诊医学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在强手如林的临床专业学科中拿出自己独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以证实急诊医学不但是临床医学的特种兵,也是实现转化医学的尖兵。
(收稿日期:2012-12-0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1.001
急诊医学进展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4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220-01
纳米( nanometer, nm)是一个长度单位, 即十亿分之一米( 1× 10- 9m)。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是指在 0.1~ 100 nm空间尺度上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 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物质及其结构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学科[1-2]。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 20 世纪 90 年代获得了开创性的进展,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纳米技术的发展正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界所关注的焦点, 谁能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 谁就能占据 21 世纪科学的制高点。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 纳米电子学、 纳米生物学、 纳米材料学、 纳米医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学科正在发生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3- 4]。
纳米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形成了新兴边缘学科--纳米医学, 纳米生物医学是纳米科技和生物医学结合的产物, 是纳米科技的一个核心领域, 即在分子水平上利用分子工具和人体相关的知识, 从事疾病的检测、诊断、 治疗、预防和保健等。生物医学起源于诊断, 没有很好的诊断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 生物医学诊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各种检验诊断手段、仪器已是各式各样, 在其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纳米材料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纳米技术在医学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对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好的维护和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
1纳米探测技术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探针是一种探测单个活细胞的纳米传感器,探头尺寸仅为纳米量级,当它插入活细胞时,可探知会导致肿瘤的早期DNA损伤,而且纳米探针据不同的诊断和检测目的, 将其植入并定位于体内不同部位, 或随血液在体内运行, 随时将体内各种生物信息反馈于体外的记录装置。该技术有着很高的灵敏性,可在含有 10 个原子/分子的1 cm3气态物质中, 在单个原子或分子层次上准确获取其中1个。医生可通过检测人的唾液、血液、 粪便和呼出气体等, 发现人体中只有亿万分之一的各种疾病或带病游离分子, 用于肿瘤细胞的诊断与治疗。
扫描探针显微镜目前已经用于人体多种正常组织和细胞的超微形态学观察 ,而且可以在纳米水平上揭示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通过寻找特异性的异常结构改变 ,以解决肿瘤诊断的难题。另一种新型的纳米影像学诊断工具 - - 光学相干层析术(OTC)已研制成功。OTC的分辨率可达纳米级 ,较 CT 和核磁共振的精密度高出上千倍 ,并且它不会像 X线、 CT、 磁共振那样杀死活细胞。
2纳米生物芯片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生物芯片与传统的生物芯片相比, 纳米生物芯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微电子,高产而成本低;(2)高度敏感性;(3)减少了样品的数量;(4)使用纳米尺度上的固定方法, 可以自主组装。这类型的生物芯片可以在血流中探测病毒、 细菌和异常细胞。 能即时发现病毒和细菌的入侵, 并予以歼灭。也可以沿血液流动并跟踪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和感染了病毒的细胞。目前, 电场作用下自动寻址的细胞芯片已研究成功, 既可用于基因功能研究与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又可用于监测基因与蛋白质的瞬间表达[5]。
3纳米细胞检疫器 ( 纳米秤) 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秤又称纳米细胞检疫器,能称量10-9g的物体,即相当于1个病毒的质量。利用它可发现新病毒, 可定点用于口腔、 咽喉、食管、 气管等开放部位的检疫。
4纳米传感器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材料用于生物传感器是由 Alarie 和 Vo- Dinh 等人[6]于 1996年提出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利用其细小的尖端(仅为纳米量级)插入活细胞内, 而又不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以获取活细胞内多种反应的动态化学信息、 电化学信息及反映整体的功能状态, 以便深化对机体生理及病理过程的理解, 例如利用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探知会导致肿瘤的早期 DNA损伤等; 此外, 纳米生物传感器和新的成像技术还能对疾病进行早期的检测和治疗[7]。
5纳米金属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PCR 技术发展至今, 不仅仅是实验室的“宠儿” ,而是已经成为了诊断、治疗、科研开发等等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必杀锏”。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PCR 技术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准确性, 利用 PCR 技术来诊断疾病, 假阴性、假阳性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在体外复制过程中缺少在 DNA复制过程中担任“检测师”的 SSB蛋白[8]。
解思深院士及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及上海交大的研究人员应用纳米技术升级了 PCR 技术, 完成了“点金术”: 他们将几千个直径为 0.3 纳米的金原子堆积在一起, 做成一个个直径约几或十几纳米的纳米金球, 加入 PCR反应, 结果发现纳米金减少了 PCR 复制过程中的出错率, 并且提高了复制的速度和效率, 这一研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通过应用纳米技术 ,在DNA 检测时 ,可免去传统的 PCR扩增步骤 ,快速、 准确 ,易实现检测自动化。这是一项新颖且重要的方法, 它为分子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标准方法 PCR 开拓了进一步改进的途径, 具有较大应用价值[8]。
6磁性纳米材料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纳米磁性颗粒在生物检测上的应用是仅次与荧光材料。各种磁性生物探针, 磁性跟踪材料都已发展到了实用阶段。洪霞等选用葡聚糖包覆超顺磁性的 Fe3O4 纳米粒子, 通过葡聚糖表面的醛基化实现与抗体的偶联, 制得了 Fe3O4 /葡聚糖/抗体磁性纳米生物探针, 在组装有第二抗体和抗抗体的全层析试纸上进行的层析实验表明该探针完全适用于快速免疫检测的需要, 达到了层析免疫检测的目的[9]。
7纳米吸附材料在医学检测和诊断的应用
实验表明,做细胞分离的试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可将表面包覆单分子层的直径 30 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 通过离心可以使所需要的细胞分离。杨箐等撰文对聚合物纳米粒子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作了探讨, 证明了纳米聚合物粒子具有很好的吸附包覆作用, 并已应用到动物型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10]。美国科学家把某种纳米颗粒 “粘”在生物分子上, 然后利用纳米颗粒的发光特性研究生物分子的活动情况。比人体细胞小得多的纳米颗粒可以被送进人的组织、 器官内, 用光线从人体外部向内进行照射, 体内的纳米颗粒也会发光, 这样就可以达到追踪病毒的效果。另外, 纳米材料其他很多特性在生物医学检验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 如比利时的德梅博士等制备出多种对各种细胞器敏感程度和亲和力差异很大的金纳米粒子-- 抗体复合体纳米材料, 与细胞器结合后在光镜和电镜下很容易分辨各种细胞内结构。
随着人们对疾病防治及保健概念的转变 ,医学实验诊断技术也必然向着相应的方向发展。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结合, 为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纳米材料应用还很有限, 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方面还需大量临床试验予以证实,使得纳米材料在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 ,必然促使纳米医学实验诊断技术加速发展。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医学检验和诊断将变得节奏更快、 效率更高、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Keahler T. Nanotechnology: basic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J]. Clin. Chem, 1994, 40(9):1797- 1799.
[2] 白春礼. 纳米科技-全面理解内涵, 促进健康发展[J]. 学会月刊,2001( 11) : 10- 12.
[3] ZhongguoYi Xue. Application of nano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medicine and its advances in China. Ke Xue Yuan Xue Bao, 2006, 28 (4): 579- 582.
[4] 张立德, 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 Bouchie A. Microarrays come alive[J]. Nature, 2001, 411:107- 110.
[6] Alarie JP, Vo Dinh T. Antibody based submicrion biosensor forbenzo[a]pyrene DNA aduct[J]. Polycydic Aromat comp, 1996, 8:45-52.
[7] 郭梦金 ,张欣杰.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河北化工, 2007 , 30 (3):16-17.
[8] 言民, 唐雪云,冼燕娥,等. “金”对人体是否具有医学和美容价值 [J].医疗保健器具,2006,7:42-45.
急诊医学进展范文3
1.1发病急,变化快,时效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伤害,均系突然发病。赢得时间和挽救生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急诊工作者应在诊断处理过程中建立时效观念,用以判断与预测病程或病情的进展。
1.2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急诊医学包括了各临床学科的急诊伤病,疾病谱非常广。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症,力求避免误诊误治。
1.3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临床医学的其他专业在诊治患者时原则上遵循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在急诊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症的救治时不应有按部就班的程序,应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维模式。
1.4工作强度大,涉及关系复杂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所接触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诊医师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2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严重缺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急诊工作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年轻,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急诊专业师资。他们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来承担教学任务,无固定带教师资,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带教风格,影响了教学效果。
2.2教学实验条件不足
急诊医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地方经济差异、部分领导认识不足等条件限制,导致对急诊医学的支撑不足,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匮乏,比如带教经费的不足,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乏等。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急诊医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2.3对急诊医学的特点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谱也随之而改变,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车祸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严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临床思维模式去应对当今的急诊事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阻碍急诊医学的发展。
2.4护送患者的重要性
在临床工作中,常让学生参与护送患者检查、入院等,许多学生就表示不理解,认为在急诊科实习是为了学习如何对就诊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送患者有专门的护工,为什么要我们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认知急诊医学自身规律,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能力。
3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支良好的急诊专业师资队伍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发展。因此,教研室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前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青年医师必须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住院总培训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再选择相应科室轮转;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教学方面,每学期教研室都要备课、讲课,高年资教师随机旁听青年教师授课,课后共同研讨、总结。同时,为了提高授课技巧,组织教研室所有教师参加各院系主办的名师示范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继续教育方面,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位教师轮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班,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经过几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3.2克服条件限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目前,急诊医学发展的客观条件仍然较差,尤其是硬件设施(固定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设备等)匮乏。但教研室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与麻醉、内、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加大了医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领导建设急诊专业的决心和步伐。
3.3转变思维模式,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
3.3.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医疗观念,适应新的医疗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按照过去先诊断再治疗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检查、诊断及确定性治疗。
3.3.2做好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在学生实习时间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的“八小时”概念,不单独给学生排班,每个学生跟随固定的教师值班,这样让学生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有机会接触更多有意义的临床病例。
3.3.3强调诊疗过程中的“急”在进行临床教学时,要注意急诊医学的特点,在“急”字上做文章。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心情急,因此,大部分急诊疾病不允许教师用专门的时间去对学生讲解,更不可能让学生去翻阅有关书本资料。再则,患者的“随机性”给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急诊科与住院部的其他临床科室不同,不可能随时都有典型的临床病例供学生学习,加之学生在急诊科实习的时间较短,因此,作为带教教师,一定要加强病例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可以多增加对学生回顾性的讲解。同时,值班医生应加强交接班制度,利用每天清晨交班时间介绍前一天接诊的疑难病症,结合各专科会诊意见和诊治经过、效果,综合分析病情,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急诊思维方式。对所遇到的疑难重症要加强后期随访,尽量明确诊断,对危重症患者通过最终治疗结果回顾总结患者在急诊科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了解到一些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学习内容。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多对学生问“为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独立诊断和处理急诊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前医学生只当“配角”、“记录员”的被动局面[2]。经过这样的临床实习,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可以从急诊的角度让学生去加深理解。
急诊医学进展范文4
【关键词】 口腔科急症; 心理疏导
口腔急诊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口腔急诊医学的发展,各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治疗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1]。
急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过去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发病急,进展快,医生的任务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实施治疗,缓解患者病痛,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可以放在次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由于急症患者存在明显区别于门诊患者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发病急,病程进展快,不确定因素多,导致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急躁、烦乱、应激等不良情绪,增加了沟通和治疗的难度,因此,在当前医疗环境较为复杂,医患纠纷明显增加的大气候下,急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医患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为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打好基础,反之,则会增加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并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对于口腔急诊医师来说,在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操作的基础上,更应该熟悉心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应用,相信对于急症的处理和与患者的沟通会有极大的帮助。
口腔科常见的急症种类主要包括急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的急性发作,颌面部感染和创伤,急性牙外伤等,尤以急性牙髓炎和颌面部创伤多见。急性牙髓炎很大一部分患者就诊前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疼痛,实在无法忍受才选择到急诊就诊,导致患者情绪烦躁,应激,希望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对于这类患者,首先应做好安抚工作,稳定患者的情绪,以便检查和正确诊断,在排除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医师在进行检查和治疗前,应将检查和治疗手段及可能的预后明确告知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较好地配合治疗,反之,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例如诊断性操作过于粗暴,在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盲目开髓等,则会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正确感觉和表达,极易导致误诊的发生,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尤其对于感觉相对迟钝的老年患者和更年期女性患者,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于合并根尖周炎的牙髓炎患者,应将炎症的转归明确告诉患者,适当降低患者的期望值,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颌面部创伤是口腔科急症的常见病,也是反映口腔急诊医师诊疗水平的重要方面,由于美观方面的因素,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创伤,重伤除外,颌面部的损伤对于患者的心理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因为很大一部分颌面部创伤会对患者的面部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损伤,这种担心有时候甚至会超出患者的心理承受范围,导致患者极端情绪的产生,在遇到颌面部创伤尤其是重伤的患者时,急诊医师应该做好应对患者恶劣情绪的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让家属做好配合工作,以便正常诊断和治疗[1]。
随着学科分科的细化,口腔医学正逐步向专业化,尖端化发展,急诊医学也是如此,但急诊医学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由于急症患者的多样性,要求急诊医师对各学科都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紧张复杂的诊疗工作。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日常工作中,还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疏导,这样,在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能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急诊医学进展范文5
【关键词】急诊科;技术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9-02
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模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急诊医学工作者仍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而较为重要的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关键可能在于我们仍为对这个新兴专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不甚明确,个别领导及职能部位对急诊工作认识不足,重临床轻急诊,重院内轻院外,急诊工作风险大、待遇低、工作累、无政策倾斜,这也是造成急诊队伍中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优秀人才不愿进、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思考和讨论。
1 急诊科的技术特征:
1.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定义决定了急诊科医生的专业特色。急诊医学的内涵包括院前急救、复苏、灾害医学、创伤、中毒、危重病、急诊医学管理七个方面。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其专业特色也会更明显,更不能代替。
1.2 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大家对急诊功能的定位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1)生命和脏器功能急症的紧急抢救;(2)鉴别、分流,以最快速度完成急症的鉴别诊断,主动向各专科输送病人;(3)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治疗;(4)危重症的监护治疗;(5)灾难事件的急救。
1.3 必须充分认识急诊医学的内涵 1994年美国急救医学会将急救医学定义为:对于非预期的创伤或疾病即刻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专门学科。即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准备转出”为工作核心。
1.4 急诊医学已成为临床二级学科 急诊科已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在运作,但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危重程度来界定,针对患者而言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这说明急救医学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疾病谱广,急症发生的随时性和急救技术面对的复杂多样性。
1.5 急诊医学贯彻“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有的学者提出急诊医学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涉及危重病,还涵盖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
1.6 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只是“转运站”的做法,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现在急诊科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配有专职麻醉师和固定的护士。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2 急诊科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2.1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急诊医学的技术范畴应重点放在对急诊危重病的紧急救治方面,因而建立一个处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我院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对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做了一些探索。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6月专门组成院前溶栓小组,固定设置溶栓救治出诊箱,出诊人员有值班医师、护士和司机,一经接到病情报告即开往发病现场。在完善院急救体系中,我们还有计划地指导和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其AMI早期诊断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心电图的识别,使基层人员具有院前早期溶栓治疗的意识,并及时与其进行诊治意见的交流、至今我院急诊科对所属医疗单位和附近社区431例AMI病人实施了院前溶栓治疗,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平均时间280分钟明显缩短(P<0.01)。所有接受院前溶栓病人无1例死亡,经与院内溶栓病人比较,血管再通率和30日预后良好率均有所提高。
2.2 急诊医师要掌握什么样的危重症技术?首先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一是急诊学科带头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想的多,做的少,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二是缺乏整体发展计划,当遇到病情需要某种技术时,就想试着用,但往往因事先准备不足,多有失败。三是闯劲儿小,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失去机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的是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思想,做出年度调整计划,二要文献先行,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广泛调研,咨询或学习,充分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内容,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并写出完整的综述。三是逐步实践,主要熟悉程序方法,不力求效果,待熟练后再选合适病例。
3 急诊科的技术发展:
加强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应从突发卫生灾难事故医疗保障着眼,从满足平时社会急救医疗要求着手,从急救医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专业体系特点出发,发挥多学科技术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复合型急诊人才。
3.1 首先应突出抓好学科带头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工作能力。具有宽广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和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正确认识高学历,高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关系和差别,从根本上抓好医院的急诊医疗人才培养的工作。
3.2 其次是抓好队伍建设。急诊医学涉及多学科跨系统专业知识,不是简单的预诊、分诊工作。我院拟从院前急救、创伤外科、复苏、中毒、急危重病医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培养提高,并不断补充年轻医师到这个队伍中,形成急诊医师人才梯队,满足临床需要。
3.3 发展急诊专业,必须赢得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因为从专业角度讲,急诊医师这方面知识全面牢固,技术操作熟练。参加现场抢救很容易成为核心指挥员,对树立急诊专业形象非常重要。
3.4 急诊科的专业技术发展,需要有一个大的急诊模式作为支持,这方面讨论很多,如院前急救---急诊室---ICU---一体化模式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如果没有和则急诊队伍不能巩固,科室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急诊科名存实忘或有名无实。
3.5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我院急诊科2009年2月在急诊计算机单机管理基础上开始进入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其功能包括:急诊病人登记;急诊病人查询;工作量、病种等统计。急诊病人登记系统的运行为急诊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有利于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有利于急诊工作正规化管理,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通过网上交流可加强急诊专业人才的培训,进行急诊病例远程会诊、病例计论、交流经验、查阅中毒资料库,使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急诊医学的进展。
3.6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急诊患者出口不够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1年共接诊患者73 865例,其中25 652例留观,1 334例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同期仅有1 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80%的急诊患者留观超过10天,而国外急诊病人留观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此外,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各科室相互推诿、延误患者救治也是急诊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急诊疑难复杂病例的住院和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是医院有关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7 确定地位、完善功能、规范行为:虽然,近年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入口,是医院医、教、研无法离开的。现阶段急诊功能的完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7.1 决定性治疗前移: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病情多甚重、凶险。存活与死亡间的时间狭小,稍一耽搁就会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决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7.2 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要视当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各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急诊科是否需拥有自己的EICU或与全院综合ICU合并成为一体,则应根据医院情况而定。
3.7.3 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近年来,急诊病种中创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死于创伤者在70万例左右,在人口死因中占第4位。另外,急诊工作的流程还不尽合理,很多抢救工作没有形成规范,随意性较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制度、简单易行的诊治常规是急诊工作的当务之急。
3.8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突出急诊医学特色
急诊科不仅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和医院的现状,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及时PCI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在中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研究;对急诊多发伤的研究,重点为创伤早期的治疗及多脏器衰竭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济南 ;第二届现代急诊医疗管理发展论坛资料汇编:105-108.
[2] 邵孝鉷 蒋朱明,急诊医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3.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5(20):1487-1488.
[4] 梁子敬等,急诊医师专业特色的新思考,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15-1018.
[5] 吕学苏,胡大一 . 急诊医疗的组织管理浅议[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103.
[6] 王佩燕.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
急诊医学进展范文6
关键词:教学模式;降阶梯思维;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命健康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水平,而作为守卫人民生命健康第一条防线———急诊科则成为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1]。目前,我国大多数急诊医师都是由所在医院的其他科室的医师临时组成,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培训教育[2]。因此,急诊专业医师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就此,现将我们科在20多年带教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分享。
1急诊医学疾病谱的特殊性与教学模式的辩证关系
1.1急诊科的教学应该是以症状体征为中心的教学
其他专业科室的疾病谱是按照人体系统进行划分,在各个专科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而给予专业的治疗。所以其它专业科室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是按照某种明确的疾病为纲要,展开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回顾、分析其病理生理变化、总结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再进行鉴别诊断以确诊,最后给出明确的治疗方案。然而,急诊科的疾病往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诊断及系统划分不明确、同时有多种不同程度的合并症等特点,可在短时间内致残或致死,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急诊医生明确所有的诊断后再制定治疗方案[3]。为此,应该以症状体征为中心,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在展开救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诊断。因此,为了满足急诊工作的需要,急诊教学必须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合急疹疾病谱的特殊性,建立合理的急诊教学模式。作者在急诊教学中以症状体征为中心,根据病人的危急程度分级,需要急救的先按照急救流程进行抢救及生命支持,相对稳定的可按照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路径的排查、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急诊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各种急救流程的标准化,教学结合各种症状体征的临床路径教学[4]。比如,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首先不是明确此患者的诊断系肺梗还是心律失常,而是果断启动EMSS,进行心肺脑复苏,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明确患者的基础病,因此,急救流程的教学对于急诊专业医生尤为重要;而对于急腹症的患者,可按照腹痛这一症状的部位及其性质,结合查体的阳性体征,进行排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所以,急腹症的教学不同于阑尾炎、空腔脏器穿孔以及胆囊炎等疾病的教学,应该是成熟的急腹症临床路径的教学。
1.2降阶梯思维模式贯穿于急诊教学之中
急诊病人中许多相同的症状和体征既可以是轻症,也可以是重症,也可能是病情迅速进展和发展缓和的疾病的共同表现[5];所以在急诊临床工作中需要对某一表现首先考虑其严重情况的可能性,在排除严重情况后才能考虑其他较轻微的疾病[2];而王佩燕教授在2007年提出了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作者曾接诊到一位胸痛患者时,首先想到的是主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动脉梗塞等致死性疾病,这时需要通过血气分析、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测、心动超声、CTA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快速检查进行排查,在排除这些常见致死性疾病后才能考虑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及肋软骨炎等轻性疾病。由此可见,在急诊专业医师的培养中,降阶梯思维模式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6]。
2急诊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精神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只见病,不见人”的问题,忽视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部分医务人员缺乏整体临床观念、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对病人的关爱等[7-8]。身与心是一体两面,躯体的疾病可带来患者的心理障碍以及患者家属的急躁心理,同时,心理障碍又可加重躯体疾病或严重干扰躯体疾病的救治效果。医务人员人文素质低下,沟通技巧差,常常会诱发医患对抗,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医疗的救治效果。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懂得平等待人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急诊科作为医院工作中医患矛盾冲突的重灾区,工作中频繁的医患纠纷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急诊医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9]。
3PBL教学模式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在国外医学院校已经普遍实施,已经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我国因受到教室、设备资金不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与传统教学和学习观念、习惯的冲突,导致PBL教学模式的推广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在PBL教学的试点中发现,矛盾冲突多、既严格又灵活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固有特点,非常适合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更容易引发学员自主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把握教学主线的前提下给予辅的指导教学,PBL教学取得了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10]。作者在教学中将院外急救分为现场急救、转运、以及途中救护几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经过热烈的小组讨论,学员对于现场急救的检伤、协作、急救原则、急救技能、肢体固定、转运病人的措施等知识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并能够深刻理解和记忆这些急救技能的各种要点[11]。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急诊医学的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培养出合格的急诊专业医生,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深化普及PBL教学模式的推广,重视学员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运用降阶梯的思维模式,按照“追表寻因法”以症状体征为中心建立规范化急救流程和成熟临床路路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烨,吴梦茹,梁欢,等.降阶梯思维在青年医师及进修医师急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535-536.
[2]肖敏,杨贤义,陈立东,等.急诊医学程序化目标教学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95-196.
[3]刘艳丽,陈永进,张旻,等.口腔医学本科生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59-61.
[4]谢宗豹,陆秋琛.临床教育质量检测与实践教学体系架构[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90-93.
[5]项和平,李贺.案例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985-987.
[6]周彤,李翠萍,郭瑞峰,等.急诊医学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的建立及评价[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0(36):905-907.
[7]金伟,罗燕.急诊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0-42.
[8]向强,刘明华,文亮.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思路和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50-52.
[9]李飞,成祥林,孙亚凌.“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33):55-56.
[10]张正良,白郑海,许凤,等.PBL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专业急诊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55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