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水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水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水平

农村经济水平范文1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性 非均衡性 农村社会养老

论文摘要: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结构及社会化程度,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农村东中西部收入及各地区内农民收入差距明显。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区分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分别进行设计,建立非均衡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地都在积极探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制度设计缺乏可行性,总是问题多多或中途流产,以致1999年国务院中途叫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设计、建立与地区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方面着手,对我国建立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人。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中需要国家给予财政支持,实施范围愈广,保障规模愈大,所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愈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由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其社会养老保障的规模、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在我国历年的国民收人中,消费基金一般占70%左右,而消费基金的大部分用于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工资部分,只有大约占消费基金10%的部分用于社会保障,这一部分仅占国民收人的7%。而这部分的社会保障基金也只有小部分被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小,只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种保险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需求受到抑制,也只能选择低水平的保险项目,无法选择高水平的保险项目,从而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表现为低层次性和不完整性。反之,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有充足的财力满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农民有缴费的经济能力,就可以选择高水平的保险项目,这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就会依据社会成员多方面的需求走向项目齐全化和体系完整化。我国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财力有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仅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是反映其模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筹资的社会化、保障对象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主要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的,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农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就比较高,资金来源渠道多,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的覆盖面宽。如瑞典模式,其社会化程度较高,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实现了保障对象社会化;在资金来源上,实行个人和企业纳税并与国家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筹资的社会化;在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上,普遍采用了基金化、经营化、货币化的方式。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因而其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筹资渠道也比较单一。

二、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1.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数农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纯收人9 421.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仅为2 936.4元,由此可见,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人均收人水平还相当低,而且差距显著,因此,不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只能建立不同于城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农村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平均收人差距明显

党的之后,针对当时的国情,我们党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978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收人水平基本持平,但进人1985年以来,地区收人水平差距逐渐拉大。从表中可以看出,西部和中部发展相对较慢,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1985年,东部农村家庭总收人为西部地区的142%,2004年达到169%(见表2)。

3.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不断拉大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收人分配极不均衡,低收人农户与高收人农户的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按农户人均收人水平进行5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 0,6 ) ,2001年高低收人组农户的收人比为6.76:1(以低收人组农户的收人为1),2002扩大为6.88:1,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7.32:1(见表3)。

由上述可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省市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农民的经济实力也较雄厚,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还很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在目前不可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只能进行分类设计和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物质基础,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必须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非均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这种经济主导性规律是导致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的支配性规律,其内涵是农村养老保障实质是一种经济现象,其保障的非均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一般而言,农村不同地区,经济愈发达的地区,社会化养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而落后的地区则相反;农村同一地区,收人愈高的群体,社会化养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反之亦然。

三、非均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

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应积极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参照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做法为:

1.保障项目多样化

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生活比较富裕,观念也比较开放,除了基本生活以外,他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有更高的需求,在保障标准上,可以多设定一些档次,并适当地提高每个档次的水平,以适应发达地区农民的保险需求。

2.加大集体补助与财政支持比例

经济发达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大发展,集体经济的厚实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集体经济支持,集体经济承担部分农民养老保险的保费也是其责任和义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集体经济对改善当地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对农民养老问题却很少投人,多为直接的现时支付,应该利用集体经济这一优势条件,加大农民养老的集体经济支持力度。同时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当地财政很少支持,保障制度抗风险能力很脆弱,必须从制度上规定连续性向基金注人适量财政资金,加大基金的公共积累水平。

3.规范缴费基数,实行与城镇一体缴费

以农村劳动力人均纯收人作为缴费基数,以与农村劳动力的收人状况相适应,一方面保证征缴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实现保障与生活水平的对等性,缴费率与城镇一致,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

4.向农民开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税,实现农村社会养老的“社会性”

将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改为社会养老保障税,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费征缴困难和参保群体不稳定性问题,开征保障税在实现扩面的同时,更能强化征缴,降低管理成本,保证基金的征收和稳定。

5.健全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

发达地区的保障资金的各种管理机制比较健全,投资的机会较多,应该健全机制,有效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收人水平介于贫困与富裕之间的地区,这类地区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例较大。从收人水平角度而言,是介于贫穷与小康之间的一种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已经走出了贫困线,但还没有达到富裕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区域内部经济差异也很大,不完全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

欠发达地区应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欠发达地区以家庭养老为主体是指在条件不具备或不适合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暂不普遍推行农村社会化养老,当一些地区满足了社会化养老条件后再实施,以及在一些已经满足了实行社会养老的特殊人群中率先实施社会养老。欠发达地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为基本原则

欠发达地区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时,在保障标准上,应坚持宜低不宜高,以能保障其基本生活为前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切忌保障水平超出当地经济承受能力,给国家造成困难和负担。

2.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统一管理与财政支持

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一定要建立监督机制,增强透明度。由于欠发达地区投保档次一般较低,每年收取保费较少,因此,其各级管理机构的人员工资应由财政拨付,其办公费用,每年按所收保费的一定比例由县管理处统一提取,分级使用。

3.优先保障重点对象

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社会保障能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必须坚持优先保障重点对象的原则,包括五保对象、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户等,这对于稳定社会,促进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干群关系,加强国防建设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养老

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地区所占比例比较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贫困线的标准为206元,在此线以下的低收人农村人口有1.125亿,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8%,到2004年农村贫困线的标准为668元,在此线下的农村人口有2 610万,贫困发生率为2.8%,其中东部地区人口为374万,中部地区为931万,西部为1 305万。农村低收人人口为4 977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东、中、西部低收人人口分别为837万、1 744万和2 396万。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收人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收人低,消费差,投人少,自我发展能力弱,生活困难;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低,仅能维持最简单的消费。由于收人水平低,有限的收人全都用于生活消费,决定了其生产的低投人,导致了自我发展能力弱。

农村经济水平范文2

统筹三次产业,

增强农村经济竞争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经济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农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为此,要进一步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特色农业基地80多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基地20余万亩、有机食品基地4万余亩,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累计发展农业企业193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并投资4.7亿元,建成2平方公里农产品加工园区,区内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7.7亿元,占全市的38.5%,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全市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分别提高到85%和35%以上,全市农民从茶叶、香榧、花木、长毛兔等四大产业获得的年收益就达13亿多元。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个私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个私工业在我市遍地开花,并逐步形成了丝织、领带、花编、五金等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农村块状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市新发展来料加工企业500多家,经纪人400多人,带动加工户1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来料加工产值近30亿元,加工劳务费收入4亿多元。要继续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家庭来料加工业,进一步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培育工业经济后劲,并着力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在此基础上,要鼓励一批有一定积累和创业追求的来料加工户逐步走上创新创业创强之路,成为农村个私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有序发展农庄经济。以休闲农庄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累计投资1.2亿元,发展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49个,经营户107户,年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670万元。甘霖镇施家岙村、东坡山庄、剡溪渔业园还创建成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下一步,要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引导各地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有序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统筹城乡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支撑力

嵊州“七山一水两分田”,90%是农村,70%是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较弱。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切实增强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拓宽农民转移空间。按照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加强市区和中心镇建设,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拓展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的空间。目前,全市有15万左右本市农民在城镇就业,有lO万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在嵊州工作生活,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使有条件的进城农民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并积极引导有一定积累和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农民在城里或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村发展平台。近年来,我市积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骨干、个私工业集聚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平台建设。至去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成个私工业集聚区184个,入区个私企业达2630户,累计实现销售8.4亿元,税收3700多万元。在个私工业集聚区的带动下,全市每年新发展个私企业1000户以上。要继续坚持以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为主题,以巩固、提升、扩张个私经济集聚区为主线,真正使集聚区成为工业经济的孵化器、农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

改善农村发展条件。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正逐步转化为经济潜力。原先我市山区毛竹价格每公斤只有0.2元左右,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目前已达到每公斤0.6-0.8元左右。如通源乡茶培村共有毛竹林800亩,每年可采伐毛竹30万公斤,毛竹价格提高后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但总体而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统筹内外发展增强

农村经济外拓力

随着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制约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为此,要按照内优外拓的思路,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开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基地外建。以茶叶、花木等主导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基地外拓、资源外引,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农业外拓基地71.5万亩,尤其是茶叶产业,已相继建立市外茶叶基地30余万亩,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厂,已先后在湖北、福建及本省各地联结茶园13.1万亩,成了国内最大的“茶包头”。要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产业产业,巩固我市全国最大出口珠茶加工集散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无公害茶生产中心和名优茶生产中心,从而实现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绿色茶都的跨越。

市场外拓。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农产品贩销队伍,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全市现已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18个,带动农户12万户,每年为农民直接销售农产品达3000多万元;有3800多名农民从事花木、茶叶、果品等专业贩销,年贩销额达6.9亿元。要进一步鼓励农业企业外进超市、外设窗口、外销产品,积极创造条件申办自营出口权,把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我市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产业外输。目前,我市传统小笼包产业已遍布全国,从事小笼包经营的农户达3万多户,每年收入超过5亿元,小笼包专业村剡湖街道禹溪村有40%的农户外出制作小笼包,全村小笼包年收入300多万元、人均达1.5万元。此外,全市有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农村舞台,从业人员

3600余人,演出收入5000多万元;有6500多农民外出当“田包头”。在外承包土地16.2万亩,年产值超过1.6亿元。为此,要进一步打响嵊州小笼包子、嵊州越剧等一批特色品牌,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专业村,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城市开店经商。到外地经营特色产业,促进传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的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原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关键靠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积蓄后劲。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民培训45万人次,共有5万多名适龄农民掌握了木工、钳工、领带、针织、厨具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转移就业。要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和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建立健全企业出单、农民点单、学校接单、政府埋单的长效机制,依托农技大师、农民信箱、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乡镇农校等平台,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积极培养经济能人。近年来,我市专门建立了农村人才库,登记在册的“草木才子”已达12500多名,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继续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思路,实施农村人才培训工程,把培养经济能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一方面。要将这些农村优秀人才作为农村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的优先发展对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农村经济的示范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如长乐镇上南庄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已发展丝织户40多户,大白菜、甘蔗种植大户40多户,两项合计年收入近500万元;崇仁镇木马蛟村投资120万元建成生态万兔场,全村兔毛、种兔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带领农民群众闯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统筹各方力量,

增强农村经济推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要认真落实各项“三农”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统筹城乡30条、新农村建设30条以及山区经济13条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每年安排500多万元专项扶持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入开展结对帮扶。2006年,我市结合绍兴市“双五千”以下村结对帮扶活动,启动了“百村千户扶贫攻坚计划”,全市100个贫困村累计到位帮扶资金856.3万元,完成实施扶贫项目131项,其中个私小区、农业基地等经济发展项目8l项,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如贵门乡白宅墅村,借结对帮养殖业、加工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让山区农民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农村经济水平范文3

关键词 原州区;农村饮水;现状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1-0204-01

1 基本情况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清水河上游的六盘山东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58'-106°32',北纬35°34'-36°38'之间,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山区,土地总面积3506 km2。本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年蒸发量为1361 mm。辖11个乡镇、193个行政村、1152个自然村,全区总人口42.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1.88万人,大家畜8.9万头、羊20.18万只、猪4.26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241元。降水量因地形和纬度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相差较大,且年际分布不均,7-9月为明显的雨季,其它为旱季。

2 农村饮水现状

原州区乡镇总人口为42.31万人,农村人口31.88万人,建集中式供水工程50处,解决人口18.92万人。采用正规自来水人口为15.76万人,集中供水点解决3.15万人。根据水源不同,地表水解决16.43万人,地下水解决2.49万人。分散工程解决12.96万人,其中利用井水解决4.34万人,泉水解决0.95万人,集雨工程解决1.92万人,无设施人5.75万人。根据原州区实际情况,在已建的人畜饮水工程中,收费方式采用计量收费和按人收费2种形式,计量收费中,自流引水统一采用1.0元/m3,机井和扬水工程统一收费为2.5元/m3。

由于特殊的水源条件和气候,原州区的供水工程存在着水源保证率低、水质差、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但通过六盘山引水工程的实施,将对这些工程进行水源替换和更新改造,原州区的人饮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群众的饮水安全将从根本得到解决。

3 农村饮水现状评价

3.1 水源评价

根据原州区现有工程水源条件分析,供水工程中的水源主要分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客水三种水源。

地下水为水源的工程总体水量变化不大,但水质有变化,在完成的三营镇和头营镇的机井水源供水中,硫酸盐含量的提高使水质不能达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标准,维持解困工程的水质。有的工程如头营镇陶庄饮水工程、由于水源枯竭使整个工程无法运行而瘫痪。彭堡镇姚磨村的饮水由于水质变差而没有好水源替代,也瘫痪。原州区因机井水源水质水量问题而停止运行的有4处。

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降雨量的减少对地表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影响更加明显。彭堡镇的臭水沟饮水工程、张易镇毛庄饮水工程、中河乡上店子饮水工程、红崖村饮水工程等在设计中水量都比较充足,但运行后的水量每年减少的十分厉害,严重的如彭堡镇的臭水沟饮水工程、中河乡上店子饮水工程、红崖村饮水工程等因水源水量枯竭而无法运行。

东部引水工程是原州区以客水做水源的大型工程。该工程辐射范围内的受益人口是原州区东部的8个乡镇,分布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当地吃水非常困难,利用当地水源做的工程由于水源水量无法保障,每年国家和政府投资到外面拉水,村民为了吃水排队等候,为了彻底解决吃水问题,原州区在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2007年建设东部农村饮水安全重点供水工程。工程辐射原州区的8个乡镇和彭阳县的4个乡镇,使农民吃上了有保障的自来水。该工程的水源就是解决固原市城市用水的东山坡引水工程的何家湾水库取水,在东山坡引水工程的规划到建设中,水源来水量也是由于当地降水量的减少,使来水量小于设计引水量。水源水量的减少对工程用水需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水源工程中水量无保证的工程有15处占整个过程数的28.9%,随着旱情的不断恶化,供水工程随着旱情发展,水源的问题解决已迫在眉睫。

3.2 工程设施评价

1)工程完好性。已建的50处饮水过程中,水源工程水量工程主要对工程管道、泵站、蓄水池和其它工程完好性进行评价分析。从水源情况看,水量满足的有23处;从工程管道情况统计管道完好的有36处,破坏的有14处;从蓄水池完好方面统计,水池完好的有32处,破坏的有18处;泵站工程完好的有17处,破坏的有3处。供水管道除了人为的破坏以外,管道相对完好,水池和建筑物破坏较严重,主要由于水源水量无法保证使部分居民对工程进行认为破坏较多。占整个工程老化的80%。以后随着入户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工程将延长运行年限。

2)工程供水能力分析。在现有工程的安全设计标准下,工程供水能力在每人每天40升左右供水管道不存在更换管道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需水量逐年加大的前提下,水源问题是工程运行的根本问题,支线管道能满足当地居民用水需求,主干道不满足情况下,之需要更换部分管道即可。

4 评价结论

在原州区的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工程中,根据农村饮水工程长远规划,供水标准按照设计水平年受水区农村居民平均日生活用水定额按50L计算,水质超标的水源用其它水源替代,其它用水按照人总需水量的20%考虑,不考虑人口的增长率,当地水源水量不再减少的情况下,按照现状水源出水量情况分析。

集中供水工程缺水情况分析:

在建成的供水工程中,水质达标并且人均日供水量在20升以下的工程有11项,饮用人口22008人,年可供水量为14.94万m3,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设施用水也进入家中,供水标准相对应提高,按55升/人.天计算,11项供水工程年缺水29.24万m3。

水质达标并且人均日供水量在20-40升的工程有13项,饮用人口28593人,年可供水量为23.925万m3,按55升/人.天计算,13项供水工程年缺水33.48万m3。

水质达标并且人均日供水量在40-50升的工程有3项,饮用人口93513人,年可供水量为163.86万m3,按55升/人.天计算,3项供水工程年缺水23.87万m3。

水质水量不达标的工程有23处,饮用人口45057人,按55升/人.天计算,23项供水工程年缺水88.22万m3。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共计年缺水175.17万m3。

分散供水工程缺水情况分析:

分散供水工程水源利用当地的泉水,大口井和集雨设备及无设施到其他地方拉水的人,共有农村人口12.96万人。这部分的水源水量无法保障,当地水源现在都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水要求,在自来水入户供水的今天,不再考虑当地水源,所有饮水的水源采用客水供应,供水标准提高后年规划需水量为260.17万m3。

以上供水工程共缺水435.87万m3。

这些数据是指当地水源水量不再减少时规划时间内的年缺水量,如果考虑水源的持续枯竭,缺水量就会更大。

固原城乡供水水源工程关系到原州区得长远发展,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水源成为原州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随着当地水源逐年减少,利用客水解决已经成为必然,为了加快原州区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引用客水为水源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莉.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与措施研究[J].长安大学,2008.

农村经济水平范文4

1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保证财务工作顺利推进

过硬的业务能力是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责任心,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与其他同事和部门团结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尤其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不但要精通业务,还要具备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具备创新意识,熟练计算机等。

2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流程,所有财务事项都应当按照工作流程规范进行账务处理。要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财务管理行为。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包含的工作内容多,实际工作又比较繁杂。例如村级的收支预算、民主理财、集体资产、非现金结算等一系列工作,在这些方面都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尤其要注意村级财务管理中的结报工作。例如财务结报要日清月结,不允许跨月报支发票;报销票据必须手续齐全,严格要求,规范报销,不能敷衍了事;严谨白条支出,大额支出要经民主议事;资源招投标实行阳光操作,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3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

要时刻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体系。加强农村财务监督是管好村级财务的重要手段,失去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需要从两方面入手抓好这项工作。一是从内部监管入手,抓好群众监督工作。一要做好村理财代表和监督代表的推选工作,把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能尽责、敢担当、文化基础较好,有威信的群众推选出来;二要加强两小组人员的业务培训,在日常村级财务和村务工作中要让代表全程参与,村级财务实行县、乡、村、理财代表四级监督机制,村务公开实行三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每一次的公开内容拍照存档,做到重大村务有人参与商议,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使村级财务事务始终处于阳光操作之中。二是从外部入手抓好财务审计工作。镇经管站要加强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力度,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审计方式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法实施。一要对每年度的村级财务进行例审;二要对一些重大的财务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审计,审计结束后要及时公布审计结果,落实处理好审计发现的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

4 提高法律意识,强化村干部财务管理

农村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人员是关键。业务素质再高的财务管理人员,也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来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在定期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组织脱产培训,强化财务知识的同时,务必充实培训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思想认识,保证严肃的工作作风。

农村经济水平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评价;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S277.7;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民生工程,对改善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淄川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包括:原有供水管网老化、水源保证率低、缺乏消毒设施、局部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等,为此,淄川区相继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为2958.82万元,涉及5个乡镇,33个村38926人,均为城乡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本文以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为例做项目经济分析评价和财务分析。

一、国民经济评价

按《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社会折现率取7%,经济计算期取20年。

1.年运行费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运行费的计算包括水资源费、电费、药剂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维修费、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等。

(1)水资源 目前淄博市农村供水水价均不收水资源费,所以本次水价暂不计算此项费用。

(2)电费

(3)药剂费

水处理过程中必须投加处理药剂,如各种凝聚剂、液氯、漂白粉等。药剂费是各种药剂投加量与该药剂单价的乘积和,每年的药剂费计算约为20万元。

(4)工资福利费

工资福利费=管理定员×每年人平均工资福利费

项目实施后每年增加管理人员10人,工资福利费30万元。

(5)折旧费

为计算简便,采用对全部建设投资按综合提取折旧的方式计算折旧费,综合提取折旧率取5%,年折旧费计算为130万元。

(6)维修费

维修费=折旧费×30%=39万元

(7)财务费用 按每年3万元计。

(8)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

管理费用=(电费+药剂费+工资福利费)×3%=3.85万元。 年运行费合计171.5万元。

2.年效益计算

主要从减少医药费支出、节省劳动力、发展庭院经济及其它副业带来的转移效益等方面分析计算。

项目实施后,饮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有效地防止了因饮水造成的疾病,除了减少身体疼痛外,还在经济上减少了医药费的支出,按每年每人平均减少20元,年减少医药支出150万元。

由于项目的实施,饮水方便程度得到极大地提高,可有效地节省运水的劳动力,按每户每年节省劳动力8个,每个劳动力工资30元,则年可节省劳动用工311万元。

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花草的种植,按每户每年增加20元计算,年可增加庭院收入26万元。

由于水质变好,使广大养殖户的养殖产品质量大大提高,肉质更好,更让人放心,估算每年可增加收入30万元。年效益为517万元。

3.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有: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等,计算公式如下:

(1)经济内部收效益率(EIRR):

式中:EIRR――经济内部收益率;

B――年效益,万元;

C――年费用,万元;

n――计算期,年;

t――计算期各年的序号;

(B―C)t――第t年的净效益,万元。

计算得内部收益率EIRR=11.33%

(2)经济净现值(ENPV):

式中:ENPV――经济净现值,万元;

is――社会折现率, is=7%;

经济净现值855.87万元

(3)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

式中:EBCR=1.21

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7%,本项目在国民经济评价上是合理的。

二、 财务评价分析

供水工程进行财务评价,即对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的收入、支出进行分析评估,分析其在财务上的可行性。以年平均日供水水量进行计算。

1.基本参数确定

价格:现行价格即2011年年初价格;利率:按现行实际利率,按6.6%计;设计年供水量156.35万m3。

2.工程投资

建设投资2958.82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

3.经营收入

主要指年水费收入,考虑到用水量的增长和水价的提高及应获得的利润,水价按2.30元/m3计,每年的经营收入为359.6万元。

4.运行管理费

经营成本:包括水资源费、电费、药剂费、工资福利费、维修费和管理费等,计算方法及数额同前,经营成本为171.5万元。

总成本:包括经营成本、折旧费、财务费用(如利息支出)等,折旧费同国民经济的数额,总成本304.5万元。

5.利润

税后利润=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总成本费用-所得税

经计算,税后利润为23.7万元,折合0.15元/m3计。

6.财务效益评价

一、现金流入量 0 359.61 359.61 359.61 359.61 5034.47 459.605 6932.50

1、水费收入 359.61 359.61 359.61 359.61 5034.47 359.605 6832.50

2、回收流动资金 100 100.00

二、现金流出量 3058.82 203.05 203.05 203.05 203.05 2842.63 203.05 6916.68

1、固定资产投资 2958.82 2958.82

2、流动资金 100 100.00

3、年运行费 171.5 171.5 171.5 171.5 2400.4 171.5 3257.70

4、销售税金及附加 23.7 23.7 23.7 23.7 332.3 23.7 450.94

5、所得税 7.85 7.85 7.85 7.85 109.95 7.85 149.21

三、净现金流量 -3058.82 156.56 156.56 156.56 156.56 2191.84 256.56 3074.64

农村经济水平范文6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创新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就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则,结合现有的农业生产力,开展科学的组织模式,激发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扩大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发展与建设,积极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和农村生产。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模式,不但可消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有效分配农村资源,推动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助力农村朝着新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需求。

1.1激发新农村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研人才创造能力

为了全面推动农业经济模式的创新,必须全面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创造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创新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下,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改善以往的思维方式,从而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模式。

1.2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就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来看,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部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农业经济模式,全面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满足新时展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理念落后

在政府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使中国农业实现了集中化与产业化发展,所以,为了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满足农村经济的健康增长,政府部门应该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和经济创新体系。但是受到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制约,导致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方式落后,无法有效落实目标。此外,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正确了解农业经济的价值,也不懂得团结合作和集中化经营的优势,习惯于各自为营,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阻碍农业经济体系的落实。

2.2农业经济人员素质欠佳

结合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工作来看,许多基层地区的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不但不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缺乏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在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经济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经济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政策上,都依托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强化了农业经济意识,但是在经济投入上仍旧有所欠缺,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软硬件落后,信息化水平覆盖不全,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了解农业经济的重要价值,并全面分析现有农业经济模式下的弊端,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策略,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3.1强化经济意识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构建信息化农业经济平台。为此,首先要提升推广人员和农户的信息化意识。中国基层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和考察活动,强化地区农业经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思想认知,各地区农业部门还应该加强农业经济每个环节的监督与落实,强化农业经济的精细化水平,改变粗放式的模式,提升农户对农业经济的认同感,从而发挥出农业经济的科学性,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全面推进。

3.2做好农业经济人才培养

其次,在农业经济工作中,还应该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培养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打造专业的农业经济团队,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人才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业经济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为此,必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聘请专家进行先进的农业经济经验指导和开展讲座,积极开展农业经济培训工作,加强人才的晋升考核,开展人才激励制度。此外,还可以拓展人才招聘途径,吸引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