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建议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世界环境的变化使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但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另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着诸多问题和压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更应该大力加强对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农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还专门成立了农业经济发展中心。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是指一种由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农业经济向具有一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2011年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16228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61万多公顷;粮食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加247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24.97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30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农产品出口总额为607.5亿美元,增长23.0%,进口总额为948.7亿美元,增长30.8%。无论是从生产还是贸易方面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以粗放式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低,农业生产一直依靠传统方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方式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市场的改善和国家政策体制的完善。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资本始终是促进发展的主导力量。
3、农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变,经济形式也不再单一化,农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种植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中水、海产品出口比重最大。
4、农业科研与教育力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例如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同时,加大了“211”、“985”工程院校对农业相关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科研和教育两方面,提高农业经济技术含量,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科技发展不如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国科研项目大多以政府为主导,对市场变化的了解程度不够,农民的经济水平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难。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我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投资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费用较低,剩余劳动力分散不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民自身素质低,劳动力数量减少
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济生产率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人口多为女性,且老幼居多,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3、国家制度约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已经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但是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经济制度。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占据重要地位,或多或少地损害着农民利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对工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对农业的投入差强人意。我国政府未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问题严重。
4、外资对农业投入不足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
外商投资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对农业基本投入很少,回报率也不高。在农业技术研发等高风险、高附加值的项目上,外资的投入就更少了。另外,农业对外资的利用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5、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严重,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滥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碳排放现象表示不满,同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重金属严重超标、废弃物堆积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受技术壁垒限制,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三、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农业科研创新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尤其要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基本的生产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逐渐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来说,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低碳农业的发展和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作物的卫生与安全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作为资金支持的首要任务,提高科技投入中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农科教院校和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从方方面面实现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作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气候条件地区间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主体应努力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通过农业集约化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地区农业资源的特色,实行“特色型”项目,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先进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废弃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特色优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压力。
3、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总体人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跟他们的生活条件低、教育水平落后有关。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内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能够从长远角度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可以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其他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提高农业自身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下基层,给农村带去新鲜血液和先进的技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善投资环境
要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劳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应始终坚持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力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发展成为大型集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5、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农业经济,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国家实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我国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和发展绿色农业,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策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鹏飞、刘冬蕾: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导刊,2011(7).
[2] 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3] 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7).
[4] 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经济发展,2012(8).
[5] 姜岩:中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之研究[J].大众文艺,2010(7).
农业经济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业发展;经济管理;改革;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地区范围大,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平衡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农业经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农业经济管理者有效的协调;最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相适应。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政府认识不到位
在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政府对发展农业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国家在许多地区推行了新农业建设,然而,许多基层政府没有充分掌握新农业建设内涵性的东西,忽视农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位置,因此,新农业建设带来的效益并不大。
2.2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信息化生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然而,处于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农业种植区教育和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水平的高低。
2.3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核心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许多走出去的劳动力不愿意重返家乡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加之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也造成了农业建设力量的缺失。
3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基层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对于解决基层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首先应当使基层政府明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化改革农业教学模式,发展农业教育事业,为农业经济管理培养有用人才;另外,基层政府应加强人才流失意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同时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修缮破旧房屋、道路,加快自来水工程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修建农业文化体育场所,提升农民身心素质。
3.2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大学生回乡建设
农业建设缺乏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到农业搞建设。国家应适当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鼓励其回乡建设,这不仅解决了农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题。
3.3倡导保护环境,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且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予庄稼良好的生长环境。国家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工厂排放污水、废弃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严禁公民恶意放火、燃烧秸秆的行为。另外,政府应鼓励农民适当使用化肥、农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产量扩大策略,如建国初期为了根据英美的发展步伐,而在农业开展了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需求来对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能单单依靠提升农业产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关注环境对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5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经济逐渐向知识型农业经济过渡,从而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目前,随着“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其可以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丰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生产力;人口素质
引言:
南阳是河南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盛产小麦、棉花、烟叶、油料、豆类等农作物,山区林果、药材和土特产品达500多种。当前,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农业商品基地不断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达到130多个,已初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商品粮、棉、果、畜、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必然要求农业进一步向多熟、高产、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而南阳市农村农业还面临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与人口矛盾突出等瓶颈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此,着眼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10年来,在南阳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阳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多次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年增长约5.9%,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南阳逐渐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连年增加。随着南阳市粮食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2011年全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118.7亿元;油料总产量连年增产,2011年全年实现总产量114.7万吨;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蔬菜总产量972.4万吨,单位亩产2583.9公斤。
(2)以龙头项目为依托,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优质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十大农产品和121个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项目。2011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3.5亿元。
(3)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一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10年以来,南阳农业、林业、渔业都呈现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稳居河南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其中农业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
(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康建设步伐持续加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1年南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较2002年(2020元)增长近3.4倍;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阳市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3.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打工族”的迅猛发展造成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出现劳动力“空心化”局面,留守的老人、妇女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下,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机械化普及率低,懂技术及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数偏少,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劳动力结构短缺困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
4.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南阳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首先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同时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一是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二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有效生态保护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实施天然林及植被保护工程,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张立.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
[2]张鸿韬.浅析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农业经济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 问题及解决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50-01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低
大家对农业现代化这词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是十分少有,一多半是“半手工半机械”,在大多边远山区还都是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现代化对他们来讲是十分渺茫的。这也就有了在老林区纯“原生态”的木耳种植、野蜂的养殖;在山区的“山下担水,山上种植谷子”那种一家子几口人一起种地、一起收割、一起昼夜忙秋的热闹场面。看到这种几辈子都一直延续用的劳动工具,看到这种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生产过程,我国的科学技术不能都投入到高科技的大中企业及出口贸易,更多地应该关注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也让世世代代的老百姓从落后的农业大生产中走出来,融入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中去。
2、劳动力人数逐年减少,劳动效率十分低下
随着全球的经济迅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拥入国外及国内的大中型城市,尤其是近几年妇女也出外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么剩余的老人就是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了,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有的就没有文化,又加上上了年纪,这样的劳动力,这样的劳动效率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农业经济发展,更影响了我们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方面已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3、为了当前的利用,严重地破坏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之大在世界上有目共睹,但陆地资源却不多,相对耕地资源十分宝贵,但是有好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随便地出让耕地,老百姓为了眼前的利益,几万甚至几千元就把自家使用的集体耕地卖出,瞬间耕地被少数暴发户无偿开采,使耕地一夜之间变成丘陵高坡,有的老百姓在大山脚下,随便盖上小洋房,还美其名曰这叫依山傍水,更有甚至政府也抓住时机搞起房地产来,与开发商一起说服老百姓,从农民手中低价买走集体耕地,盖上高楼大厦等等。国家本来就不多的耕地,就这样被政府及个人因小小的利益而抛出,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变迁就造成自然与人为地严重地破坏着生态平衡,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4、政府的补贴远远小于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在我国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收入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是不成比例的,这也就导致农民为什么走向国内外外出打工的原因了。因为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效率不高的农民,在风险来临之际,国家的补偿微不足道,使经济不是很富余的农民遭受巨大损失。也就有了农民大棚不敢种、鸡场不敢养、种猪也不敢多留、大白菜烂地里无人管理、玉米不收割的怪现象。孰不知这时的成本远远高于农民的收入,国家的象征似的补助对农民已经毫不起作用,也让农民灰心更是寒心。这方面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1、加强基层设施的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含量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原生态”的操作办法,政府应该从高新技术的投入中拿出一部资金投入到农业之中,特别是对边远山区,从生产工具到生产技术的引用,使农民真正地感受到了“科技兴农”的意义所在。我国的某些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前列,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与我国是农业大国十分不相匹配。所以政府现在提倡大学生做“村官”也体现了这一点,还应继续深入地挖掘这一闪亮点。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劳动比过去轻松多了,收入比过去丰厚多了,农民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
2、加强劳动技术的培训工作,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迅速发展,制造建筑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在飞快地发展,但第一产业却一直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农业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的着眼点放在推广规模经济、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技术的创新与引用,鼓励人才及大中专毕业生热爱家乡、建设自己的家园活动,激励人才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使农业经济真正地实现现代化。
3、注重环保,保护国土资源
针对农民自己占山为王,随意买卖集体土地,村干部视而不见的现象,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全员监督,有法必依,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加大环保力度,对村民自建的小铁粉厂、小矿山应该砍的砍,该罚的罚,鼓励农村兴建那些节能节水,保护生态平衡的种树造林活动。现在近郊的农村都做起了“生态园”、“采摘园”活动,这样即可以美化了家园,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民的欢迎。
4、政府加大投资与补助,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国的国情,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农业也一样,我国是农业的大国,这是事实,我们就应该从这个事实出发,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国家应在绿色无公害产品方面加大投资,从其基地到其生产、再到出口销售形成一条龙式规模企业,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另一方面也大力地加大对农民风险的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放心地去实践与探索。
总之,科技兴国,要首先科技兴农。政府应该从最基础做起,从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基础设施的投入,再到技术的引进与培训,使农业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地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一,也才能实现我们经济的高质量、高速度、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的问题范文5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研究者鲍尔丁首先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循环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积极开发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迫切要求。农业从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所以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内容。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经济层次上的新生体展现出十分巨大的生命力。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是指通过资源的高效化与循环化利用为中心,以减量、再利用与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型线性经济转变为多向型和多向循环式彼此联结的综合发展模式,从而让传统意义上的具有高消耗、高污染以及高投入等特点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成具有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等特点的现代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就宏观层面而言,循环经济需要对产业结构以及布局加以调整,从而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的各个领域与环节,从而形成更好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就微观层面而言,循环经济需要节能与降耗,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以促进减量化,而且对于生产中形成的废物实施资源化的利用,并且依据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来推动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是切实减轻污染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的部分农药、化肥或者农用薄膜等化学物质等,因为长时间的不合理应用或者过度化应用而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极大的恶化,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以至于出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状况的加剧、森林生态质量的降低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开始逐步地消亡,进而造成我国的生态安全倍受影响。有鉴于此,唯有积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清洁化生产,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解决农业领域的污染问题,把经济活动对于自然资源之需求与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影响切实下降至最低的程度上,如此一来才能够运用最少限度的资源与最小的环境发展代价以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在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环保间的复杂矛盾。
(二)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是真正实现“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如今我国农业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具备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低效益等特点的粗放式农业,在此模式之下的农业产业,环境往往是被生产者视为资源的自由获得与废弃物实现自由自在排放的场所,这么做的后果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从而为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我们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民众持续发展之所需,是为了能够持续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让其能吃得放心、喝得放心、呼吸得安全,在现有的环境之中更好地生活。为此,就一定要积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切实改变农业生产者们的生活方式,切实消除农业领域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改进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
三、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匮乏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诸多环保法律法规,其中部分与循环经济具有紧密的联系,然而牵涉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确实偏少。即使我国已于2008年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这部法律在农业循环经济上还缺少具体可执行的法律法规依据,而且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极度缺乏。
(二)资金缺乏导致政策激励不够健全
循环农业经济的降本提效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过程,但是政府还没有实施足够多的推进性政策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变化,比如,实施合理的财税激励政策、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健全金融支持以及保险制度、激励农民群体更好运用创新精神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供给不足
就资源禀赋而言,我国的总量往往很高,但在人均资源上却十分贫瘠。资源禀赋和人口持续增加间的矛盾必然会长时间地存在下去。如今,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资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更是加大了农业资源欠缺之矛盾。
(四)技术开发非常滞后
科技是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今,我国在农业污染治理研究、农业废物处理研究以及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大,一部分已经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也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以至于尚未建立起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系统。
(五)公众参与体系不够完善
因为一直以来信息较为闭塞的原因,广大公众的知情权未能得到切实保障,导致其对于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几乎没有社会参与。同时,我国还缺少与西方国家一样的非官方性质的规范化环保类组织,导致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中间环节,以至于影响到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解决农业循环经济中常见问题的几点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策引导
要加快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完善的过程,制定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法》,在操作等层面上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农业产业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所需要负有的职责与义务,进一步明确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实施工作。要致力于健全完善我国的农业资源保护类法规政策以及农业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之改进。对于那些已在实施的各项法规则应当推进修订进程。各地政府要依据上级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同时,还应当提高政策扶持的强度,更好地发挥出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实施激励奖励体系
笔者建议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领域专项资金,通过建立财政资金长期投入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投资或者补贴。要积极鼓励实施符合当地农业开发实际的低碳化生态方式,尽可能地给予农户以税收或者信贷方面的优惠,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提升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要积极鼓励农业类企业以及民众致力于借鉴与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果。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切实帮助农村居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比如,推广应用节水设施等。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志愿服务工作,真正将循环农业观念带到基层企业、民众之中。各地方政府应致力于采取多种途径来募集资金,全力发挥出市场对于农业资源配置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资投入得到新的增长。
(三)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与可循环化
在农业需求结构中,为了能够实现从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的提升转化为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一起拉动。在农业产业结构中,要从依赖于工业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化为工业、服务业与农业一起促进经济发展。在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上,要从依赖于资金与自然资源加以支撑转化成人力资源与技术发展一起支撑。在资源利用的形式上,要从依赖于资源―产品―废弃物这一单向式过程往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循环式过程加以转变,从而让经济的发展建立于改进经济结构、提升科技含量与国民素质、增加经济效益之基础上,逐渐产生低投入、高产出以及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
(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要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一线农业研究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不够高,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造成了非常大制约。从技术上来看,应当紧紧依靠土地养护、水资源净化、废弃物再利用以及农村居民区建设等重点农业循环经济开发领域,致力于改进纤维素转换技术、现代堆肥技术、沼气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更加全方位、系统化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有鉴于此,一定要不断强化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工作者的培养,形成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全力培养能够适应于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
(五)创建职责明确的社会参与体系
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无法离开政府部门、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公众的全力参与,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要更加明确以上三者在开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的重大责任以及义务,切切实实地形成以上三者之间彼此互动的新型参与体系。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落实广大农民群众所具有的参与职责。基层农民群众是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不是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重点就在基层民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诸多农民群众并不愿因为实施清洁生产而增加投入的成本,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甚至导致当地环境被污染。所以,我国各政府部门一定要应用各类手段来调节农民群众的行为,让其真正意识到开发循环经济是其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二是要切实规范政府所具有的参与责任。我国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一定要以政府加以主导,相关部门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放弃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政府应当健全完善整套管理机制,切实加强规划,推动农民群众与全社会一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各相关部门应当通过相互合作,全面应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广大农业生产者真正实施清洁化生产。
农业经济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市场化;优化配置
我国有着拥有三千五百多万人口的几十个少数民族。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着的辽阔的土地上,一般都有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出产着种类繁多的农产品。少数民族地区利用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农耕的经济方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改革开放以来,自然农耕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开采、高消耗、低效能、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开发模式”应运而生,然而伴随其出现的农业经济无序开发、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三农问题,这三农问题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市场问题和农民收入方面。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要兼顾长远性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同时进行农业专业化分工,找寻一条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少数民族的区域性农业经济而言,自然资源是最为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一。生产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的基础。而共同的生产生活地域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生产活动特点与特色。所以生态环境与民族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开发相对较晚的少数民族而言,在其生产活动的历史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制约,有时更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少数民族的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以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农业发展为例,就可以看出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华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生物生长周期较短,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开发发展。但由于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峰峦叠起,也造成了降水或气温有较明显的差异,生态环境上也对农业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华南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山区,更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华南农业而言有利有弊,合理的利用则变得十分关键。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长期保持着粗放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其主要表现为粗种薄收,受自然生态因素制约影响的程度较大,它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相比较,至少从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来看,应该是有较大的进步,但是一般来说,粗放农业生产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种植技术简单粗糙,其农业生产似有较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保持了较为浓厚的原始色彩。这种农业方式由于受到环境制约,无法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华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渔猎采集与粗放农业像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渔猎经济与粗放农业互为表里,互为补充,充分利用了华南地区山陵起伏,河溪纵横,水利资源充足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均衡并重。
由此可以看出资源环境对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决定了少数民族农业开发的规模与水平
通常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民族,其改造影响生态环境的能力则越弱,受生态环境因素制约影响也越大。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农业开发长期缓慢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要改造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难度。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或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环境。而当生产力发展尚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阶段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受到更多的限制,只能较为被动适应生态环境的制约,以较简陋的工具,开展有限度的农业生产开发活动,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一状况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生态自然条件,对某些生产特点特色的形成也带来重要的影响,从而在生产民俗上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土壤、植被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这些都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当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尚为有限之时,生态环境因素往往有可能成为主导,对民族生产的发展方向、方式以及生产内容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某一个特区或某一个民族的农业生产特点与特色。
(二)生态环境为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山高林密,植被茂盛或是山陵起伏,河溪纵横的生态环境为少数民族的粗放农业或渔猎经济等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性与持续性。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方面,人们必须依赖生态环境获取生活资料,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常常制约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是人类依赖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如何更好地利用生态环境为人类服务,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时期,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当人类生产力发展处于较高水平时,人类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对生态环境改造力度则较大。反之,只能够受制于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开展低层次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活动。[1]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则为长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能。
二、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是一种以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与传统农业经济相比,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如中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生活着300多万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重庆东南部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区县,这些民族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农耕经济为主,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农业经济无序开发、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因素。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一)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林牧渔副业大幅增长,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同时,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了更为值得注目的课题。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是十分重要的前提。伴随着现代工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应用于农业,以及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都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民情,决定了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我国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人均资源却相对贫乏,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于全国人均占有量。而过去粗放型经济开发的模式,致使农业自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有限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不可或缺
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自然资源、农业物质在农业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被认为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现代农业生产向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农业革命。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均要求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势在必行。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是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污染的一场革命。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建设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变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等环节来出发,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这是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
(三)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具体方法和举措
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着重强调: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要求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我们应创建相应机制推动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一方面政府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加大对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使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科技农民率先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并以相关政策,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积极性,并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三,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第五,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成为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必须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不仅是农业部门,而是涉及农村人口、教育、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必须建立适应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的人口控制、文化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政策与制度体系。创造良好的人力、财力条件和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品市场问题的优化配置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中,三农问题以及农产品的市场走向都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方面。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市场问题和农民收入方面。而农产品销售不畅会直接影响到后者。寻找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改善,以及劳动技能、训练程度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2]因此,有效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问题,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关键在于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只有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地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人均收入的增加使得购买力提高,市场需求规模扩大;农民在分工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增加的过程中,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市场交易中有获取多样化、更多数量、更佳品质产品的要求,农民市场需求层次会提高,市场交易规模将扩大。
而在农业专业化分工演进中,交易费用直接影响到分工的启动,交易费用下降了,与分工演进正相关的交易效率才会提高,因此,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是分工演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3]
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进行具体分析时,可发现其交易费用与工业品一样由外生和内生交易费用组成。农产品外生交易费用包括交通、通讯以及其他一些服务费用。
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的交易效率比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存在着较高的外生和内生交易费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基础设施落后,偏远农村的基础设施更为落后,例如交通、通讯不发达导致运输成本、通讯费用太高,这些过高的外生交易费用不利于农业分工的演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市场网络,农产品市场规模小,市场风险较高,还存在一些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了很高的内生交易费用。另外,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较高的交易费用。农产品具有不易储存的特点,一旦生产出来,就必须在短期内销售完,即便这些农产品加工之后储存时间延长,但在流通过程中也会造成损失和消耗。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农产品的交易费用高于其他产品,上述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分工的演进。
(二)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市场化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市场化,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全面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应从地方政府应制度创新和组织安排上入手,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培育农村市场,以推动农业专业化分工。
第一,使用法律手段,发挥政府效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建立、健全各种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制度和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来清晰地界定产权,依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信誉基础保障农产品交易的进行。地区政府机构需搜集、整理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费用,促使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政府对自身的行为要进行约束,禁止乱收费、乱摊派等损害农户的现象,尽最大可能减少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非生产性费用。
第二,完善保障制度,建立良好环境。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市场法规和农业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通过制度建设为富裕人员和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安全保障网,降低劳动力转移的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高交易成本。完善的农村市场法规和农业管理体制,为农村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对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分工水平至关重要。应尽快改革多部门分割、产供销脱节的农业管理体制,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管理体制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农产品市场公平交易法、农民合作组织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条例等。
第三,促进制度革新,扩大市场需求。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流转制度。政府需修订各种不利于农业市场化进程和农业分工发展的政策、法规,包括取消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措施,鼓励农民流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单位劳动力的农业资源占有量,以利于农业专业化生产及市场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第四,引进优良技术,建设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农业专业化分工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本,兴建、改造各种交通、通讯设施可以明显地改善农产品的流通条件,降低交易费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地域交通不发达,电力设施原始,通讯不畅,一些农民就是因为交通通讯条件的阻碍而信息闭塞,一方面错失为特色农产品开拓市场的机遇,也没有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加大农作物改良、引入特种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就业信息而滞留在家,一些农民在产品销售不畅时也没有及时地调整方向。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讯等设施,建立农业绿色运输通道,有利于农民寻找更有利的生产比较优势,从事优势产业、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吸引外部投资。
第五,加大保护力度,培育农村市场。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农村市场,鼓励、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从税收、信贷、投入、科技、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加以鼓励和扶持;建立高效、可信的农业信息体系,提高农村市场交易效率。
第六,发展经济组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参与市场的交易费用很高,交易效率低,不利于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但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较好地解决交易费用高的问题,从小范围的专业合作组织到大型的合作社,农户们通过组建合作组织的途径实现外部规模的扩大,从而减少平均交易成本,降低农产品总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在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同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以此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全面而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东.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分工及其效率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