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2
关键词:诊断;医学影像学;X线;CT; 影像核医学
一、X线在疾病诊断的应用
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即照相位置)。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二、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已成为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1)普通扫描(平扫) 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从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乎扫能满足诊断要求。
(2) 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以静脉快速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和CT灌注扫描。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3)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4)多层面CT扫描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三、影像核医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核医学是核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脏器显像或功能测定。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口服或静注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不断放出射线,在体外用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显像特点:方法简单、灵敏、特异、安全无创(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低于一次X摄片所受剂量)、结果准确、可靠,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核医学显像仪主要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近两年相继推出了诊断级多层螺旋CT与SPECT或PET混合型机型,加快了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发展进程。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手段,核医学显像一方面通过高分辨、高清晰的活体断层图像,显示各器官组织及肿瘤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代谢情况,另外还可从体外对人体内的代谢物或药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检测,而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方法。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3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积症;X线诊断;影像学诊断;分析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关于其发病原因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少,而关于此病的影像学诊断的相关研究更为鲜见。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共确诊7例肺泡蛋白沉积症,笔者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影像特征与病理基础,旨在为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共确诊7例肺泡蛋白沉积症,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1~52岁,病程4个月~2年。其中突发性咳嗽伴痰中带血者2例,咳嗽并伴胸痛1个月在检查时被发现者2例,干咳或伴胸痛且活动后出现气促者2例,发热、咳嗽并伴咯脓性痰者1例。其中体重下降且胸痛乏力者3例,有间歇性发热者4例。有5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肺泡灌洗治疗,有白色液体被洗出,洗出液体分两层,下层为沉积物,过碘酸霍夫(PAS)染色呈阳性。
1.2 诊断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CXR与CT/HRCT检查。一般CT扫描层厚为10 mm,曝光条件120 kv 77 mA 4.8 s,肺窗宽度750,窗位550,纵隔窗宽度300,窗位20;HRCT薄层扫描层厚为2 mm,曝光条件120 kv 55 mA 4.8 s,肺窗宽750,窗位600,纵隔窗宽度400,窗位-30~-25。
2 结果
2.1 根据病程长短划分结果
5例患者胸片显示病变部位位于两肺中下野,呈现出分散的颗粒状的小结节,边界不清。2例患者于1年后复查胸片显示其右下肺开始融合成片,1例患者左下肺出现融合,2 例患者的DR检查结果显示两肺均有弥漫性片状影,有些病变部位呈实变阴影,具有较高密度,有些病变呈磨玻璃样改变,密度较低且边缘不清。
2.2 根据解剖形态划分结果
5例为中心型,肺内病变部位呈现出羽毛状浸润阴影或弥漫状模糊的小结节,表现出自两侧肺门向外侧伸展的趋势,出现类似蝶翼状以及肺水肿样变化(大多在后期)。2例为型,其小叶模糊浸润阴影主要位于两肺的外周,但外周和中心阴影呈交替出现。无纵隔淋巴结、肺门肿大以及心影增大病例,但出现肺气肿者4例,肺大泡形成者2例,肺不张者1例。
3 讨论
近些年来DR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而言,不但缩短了检查时间,而且减少了辐射剂量,胶片显示效果及病变检出率也大幅提高。DR成像过程包括探测系统、成像显示系统、图像处理以及存储4个过程,该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影像的细微差别,成像时间较短,明显缩短了患者检查与就诊时间,提高了医疗质量。肺泡蛋白沉积症于1958年被首次报道,至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1]。有报道称该病与肺泡表面细胞代谢以及肺泡巨噬细胞清除异物功能紊乱有关[2],但本组7例患者均无粉尘接触史。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后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发绀、呼吸衰竭以至于死亡。有文献资料显示该病近1/3的患者无明显症状[3]。本组7例患者中有1例突发咳嗽且在痰中带血,但并未见其他症状,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到肺泡内呈现出PAS染色阳性颗粒者即能确诊。肺泡灌洗方法既可以进行疾病确诊,又有治疗的作用。本组DR结果显示7例患者通过肺泡灌洗后均出现好转。DR系统成像主要采用数字化图像信息采集方式,而且应用功能齐备的图形处理软件,在图像后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4]。胸部平片是诊断肺泡蛋白沉积症的首选的影像学手段[5-7]。本组7例患者中,5例为中心型,其中呈蝶翼状变化者2例。该类型主要表现为羽毛状浸润阴影或者肺内弥漫模糊小结节,出现类似蝶翼状变化;本组2例为周围型,其小叶模糊浸润阴影位于两肺外周,与中心阴影呈交替模式出现,在外周阴影退去以后,中心阴影呈现出来,或中心阴影退去以后,阴影再次呈现。2 例患者的DR结果显示两肺均有弥漫性片状影,有些病变部位呈实变阴影,具有较高密度,边界不清。有研究表明这种实变融合灶内可同时伴有细小支气管充气相或者出现肺血管阴影,而后者的产生与实变区肺泡内所出现的蛋白样沉积物质的密度不高有一定的相关性[8]。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DR图像所呈现出的病变征象,确定肺部病变为腺泡型,再参考病灶形态及分布,肺内外是否有其他变化,影像动态比较分析以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判定,在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情况下也能对肺泡沉积症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Tazawa1 Y,Trapnell BC,Inoue Y,et al. Inhaled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s Therapy for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0,181(12):1345-1354.
[2] Nishida A,Miyamoto A,Yamamaoto H,et al.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Trisomy 8 with Secondary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4(2):279-280.
[3] 程亚君. 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 19(30):50.
[4] 高伟民,阎海波,姜一.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CT诊断[J]. 临床误诊误治,2009,18(11):12-13.
[5] 马天顺,邵成伟.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J]. 中国疗养医学,2009,23(12):1134-1135.
[6] 靳忠民.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报告并影像学诊断复习[J]. 罕少疾病杂志,2010,12(5):9-11.
[7] 唐雄,罗玲,高兴林. 肺泡蛋白沉积症42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601-2602.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影像学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目前,该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平片、造影、CT和MRI,随着影像技术的日趋完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认识也不断深入,现就腰椎间盘的影像学分型、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1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较为复杂,根据突出的方向与受压神经的关系分型:①中央型:突出部分位于椎管中央;②中央旁型:突出部分位于椎管中央旁;③椎间孔型:压迫鞘内神经根与神经节。根据突出的程度分型:①椎间盘膨隆:椎间盘沿椎体四周均匀对称性膨出,常伴椎间盘高度变低;②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母体呈宽基底相连;③椎间盘脱出:较大部分的椎间盘位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内,与母体呈狭颈相连;④椎间盘游离:椎间盘突出部分断裂、移位,与母体完全分离。
2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方法
2.1 X线平片检查①正位片上椎间隙左右不等,椎体呈侧弯,侧位片上椎体生理前凸,椎间隙变窄或后宽;②椎体前缘磨角,侧位表现为骨刺,呈水平方向突起,有别于临床常见的爪形骨刺、骨桥;③椎体后缘增生后翘,上下关节硬化;④椎体不稳、后移,脊突偏歪;⑤椎小关节两侧不对称;⑥椎间孔内骨片;⑦椎间盘真空现象,在髓核处出现一透亮度略高于椎间盘的小区;⑧后突髓核、纤维环钙化,正侧位片均可见与椎间隙相关的钙化影。
2.2造影检查造影主要表现:①椎间盘膨出:使通过局部的造影剂变薄,影像较淡,呈面纱状或珠帘状;②椎间盘突出:外侧方小的突出只在相应的椎间隙外侧有轻度凹陷压迹,大的突出表现为卵圆形压迹或半弧形压迹;正中突出向两侧延伸多呈束腰征、截断征;根袖影被抬高、压尖呈腋下征,多见于根内型;根袖影消失,呈截断征,多见于根前型和根外型;突出段神经根充血、水肿,呈喇叭形,多见于根前型和根内型;丝条状马尾神经影,移向对侧,呈弓背型,多见于较大的外侧型突出;③椎间盘游离,依方向、程度以上表现均可有。
2.3 CT检查①椎间盘向周围均一膨出,超出椎体边缘,也可是限膨出,此为椎间盘膨出的典型征象;②块影:椎间盘后缘正中或偏侧有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密度块影,突出物的CT值(60~120HU)高于硬膜囊的CT值(0~30HU),此块影使邻近的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移位,是椎间盘突出的典型CT表现,其突出物的后缘平滑或不规则;③钙化:脱出髓核有钙化或髓核脱出久者可产生钙化,多与椎间盘相连;④碎块:可由脱出的髓核突破后纵韧带后形成,游离于椎管内硬膜外脂肪中,常嵌顿在侧隐窝内,其与突出的椎间盘之间有断离征象;⑤滑移:较大的髓核突出虽未形成碎块,但可向椎管上下方滑移,表现为逐层变小而保持突出髓核的原有形状;
2.4 MRI检查
2.4.1椎间盘膨隆①矢状位见变性椎间盘向后膨出,椎间隙变窄,T1WI和T2WI都显示髓核正常结构变模糊,信号普遍降低,在T2WI上可清晰地显示椎管前缘的低信号压迹;②偶见真空现象,为椎间盘内局灶性无信号区;③横轴位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对称性膨出,在同一腰椎间盘平面显示硬膜囊或一侧侧隐窝或椎间孔受压变形是特征表现。MRI对腰椎间盘膨出的诊断率高达89.5%。
2.4.2椎间盘突出①MR矢状面上见椎间盘呈舌状后伸超过椎体后缘,部分深达4mm之多,在T2WI可见椎间盘的MRI信号低于正常,压迫硬膜囊前缘出现明显的凹陷,此时要特别注意在轴位像上观察,这对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判定十分准确;②横断位上可见椎间盘侧方椎管内有软组织块影。石维强报道MRI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达81.9%,与非离子水溶性造影剂脊髓造影在诊断符合率上无显著差异,但由于L5~S1囊前间隙宽大,用MRI更好。
2.4.3椎间盘脱出①矢状位T1WI上可见到髓核向椎管内突出的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呈蒂状相连,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②横断面在T1WI上髓核突出的残留通道是前后方向裂隙状低信号,它是椎间盘突出的特性表现;③Schmor1′s结节,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椎体上缘或下缘与髓核相连的局限凹陷区,93.1%与相连髓核等信号,6.9%低于髓核为长T1和短T2信号,多发生于椎体上下缘中后1/3交界部。
2.4.4椎间盘游离体①矢状面可见邻近椎间盘变窄,T1WI和T2WI均显示脱出节段之椎间隙信号明显降低,坠入的髓块形态边缘多不规则,呈葫芦状块影;②横断面上显示脱出椎间盘层面可无椎间盘组织,在该节段上或下之层面上椎管内有块状占位病变,多数碎片向下游离,范围≤2.5cm,少数向上游离>1cm。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5
肺泡癌的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早期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收集28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探讨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
本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3.9岁。临床症状:咳嗽22例,咳泡沫样痰4例,痰中带血或咯血8例,胸闷气促12例,体重下降10例,胸痛8例。28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手术4例,支纤镜活检16例,8例痰检。均有正侧位胸部X线照片,其中24例选用CT机强化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
结 果
影像学表现:①病灶呈双肺弥漫性粟粒样改变12例,胸片可清晰显示,病灶分布双上肺稀少,中下肺野中、内带居多。病灶分布不均,大小不等,边缘模糊,部分融合,肺纹理僵直。CT见空泡征和支气管充气征。部分结节影周边见小片状实变影及不规则片状影。②孤立型10例,多位于双肺上叶,右肺多于左肺。胸片示肺野内孤立结节影,形态以类圆形居多。也可呈星状与斑片状,大小1.5~5cm,密度不等,边缘不清,可见毛刺,其中胸片可见2例有支气管充气征。CT片显示更清晰。发现8例有含气支气管及卵圆形透光区,与支气管走向一致,而均靠近肺门4例。③肺炎型(6例)表现为双肺中下野外周散在分布或局限于一肺叶,肺段内斑片状影,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呈磨砂玻璃样,病灶内可见多个小结节影。CT显示病灶内蜂窝状透光区,其大小均0.5~0.6cm边缘不规则,壁厚薄不均。
误诊情况:首次X线误诊16例(57%),10例误诊为结核,6例误诊为肺炎;CT误诊10例,6例误诊为结核,4例误诊为肺炎。经抗痨抗炎治疗1~4个月无效,影像检查病变明显进展,后经痰检,支气管镜检查证实。
讨 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起源于远端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常为伏壁式生长。肿瘤细胞沿原有的肺泡及细支气管管壁生长,使得肺的支架结构得以保存。故细支气管及肺泡得以保存。但由于肺癌及纤维组织的增长,不规则增厚造成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扩张。上述原因使CT易于看到圆形或蜂窝状透光区或条状透光区。即所谓的空泡征和或支气管充气征,是诊断肺泡癌的一个重要征象。如扩张的气腔内充满渗透液,则其为水样密度,呈磨玻璃征像。当病灶进一步发展形成片状实变影,最后呈弥漫性分布且可转移或直接侵犯邻近结构。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6
【关键词】小学英语两极分化;研究策略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似乎遵循着这样一条轨迹:从开始的新奇、学习欲望强烈、感兴趣到逐步失去兴趣和信心进而到反感最后放弃。于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且这种现象在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地缩小学生间两极分化的差距就成为了摆在我们每个小学英语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基于英语课堂的指导策略研究
通过调查、访谈和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课堂中教师如果总是一贯地只关注尖子生,必然就会埋下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祸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改变一贯的错误做法,抱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位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立足于“抓两头,带中间”,制定了“5+25+5+5”的教学模式(即5分钟课前展示,2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5分钟拓展,5分钟关注学困生),而且在操作中有意识地对各个环节和任务进行“分拣”,对学生“量体裁衣”,多给中等生、学困生创造展示机会,多对他们有所倾斜,让中等生、学困生在课堂中不断有体验成功的过程与感受,重拾学习兴趣和信心,产生学习欲望。
1.制定分层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之间的差距确实不容忽视,有的学生可以拿到满分,而一些学困生却只有二三十分。学生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反思: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是否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这些差距?在学习目标设定时是否也应注意分层?对于学困生,对他们的要求开始就应降低一些,逐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进步相应提高,这样才能让学困生觉得自己没有被班级和教师抛弃,才能让他们觉得“原来学习真的没有那么难”。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整合教材、进行目标的设定时都要考虑到中等生、学困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除了教学目标的分层外,我们更多是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并多次组织教研活动实践研讨。我们得出:复习导入环节多让中等生、学困生表现与交流;新授环节单词教学仍以学困生为主,帮助学困生掌握最基本的单词发音、拼背等,优等生在运用方面多做示范和解答,带动身边的学困生一起进步;综合操练环节,基础词句学困生优先,主题对话交流等大活动通过两人或小组活动形式带动学困生一起参与。课堂中这样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团结与合作的力量,看到了实际上很多中等生、学困生蕴含的巨大潜力,只要找对了思路与方法,让她或他能够跟上教师的步子,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成绩。
2.采用合作学习策略,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模式很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但在实践操作中一定注意以下四点。(1)分组科学、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应注意搭配,考虑到学生性别差异、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班级影响力和号召力等多方面因素,再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而且可以进行任务和角色的更换,提升小组成员的素质,保证全员参与。(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合作学习时大家总会发表不同的意见,倾听别人发言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取长补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3)任务布置要合适。任务难易要适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太过容易的任务无合作的必要,太难又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大打折扣。(4)评价激励要到位。对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业情况要进行有效的评价,这能激l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英语学科针对两级分化现象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的指导策略研究
对学困生要注意鼓励,针对性地采用低起点、多重复、小步子的策略,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学会进行试卷分析,学会建立和使用错题集。我尝试让学生认识自己,认清自己,之后努力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发展自己。我的做法是先教会学生建立错题集,指导学生学会进行错题记录和使用错题记录。具体步骤有四步:(1)抄原题;(2)抄错题;(3)写清错题原因;(4)写出正确的答案。这是一个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到改正错误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将这几个步骤都写好,就足以看到学生的认识是深刻的。当然,错题集建立的初始时候,学生是感觉有一定困难的,可能不会记,这时教师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做好指导,当学生学会建立错题集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并且形成习惯。当然,学生做好记录后,教师一定要逐个进行查看,及时了解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准度,并做好监督。当学生整理好错题集一段时间后,就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出一张考卷,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搞懂错题,若再有同样的错误再次重复上面的步骤,反复记忆并完成相应配套小练习,过几周再做一次,一直到搞懂为止,努力做到某位专家说的:“作业之后要全对,考试之后要满分”。总而言之,要鼓励学生的点滴成果,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不断进步,缩小落差。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策略
由于家庭因素在教育中所特有的影响,无论家长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对子女的学习要求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但学生的家庭情况多种多样,因此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1.和家长勤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针对那些调皮的、比较“懒”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及时和家长交流,获得家长的支持,不让他们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