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影像学急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诊断影像学急诊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2

【关键词】医学影像;乳腺;肿瘤;诊断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群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医学影像学对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影像诊断学的发展主要在近30年,随着各种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使乳腺的影像检查有了更广泛的前景,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成为重要问题。

1 X线检查

在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仍然是最为有效、经济的方法。据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乳腺X线摄影检查比最具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2年发现早期肿瘤。它可以发现59%的直径在1.0 cm的非浸润型癌瘤和53%的浸润型癌瘤。采用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普查,可以使其死亡率降低30%~50%,如果仅用常规体检作为乳腺早期癌的普查,则死亡率仅能降低18%。因此,在一些国家,全国范围内的乳腺X线摄影已经作为乳腺癌的普查项目被广泛应用。甚至认为乳腺摄片是30岁以上、有乳腺癌症状的女性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X线摄影普查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X线片中乳癌的特征,边缘模糊毛刺或“触角”肿块、高密度结节或星状阴影。另外,X线摄片对钙化的检出最具优势,检出率约占40%,是诊断乳癌的重要X线征象。层叠细沙样、短棒状、不规则颗粒状、半环或斑片状、钙化量多广泛或簇状密集为常见钙化形式,有资料认为5~10枚/cm以上钙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簇状钙化是乳癌早期的或唯一的重要征象。但X线摄片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诊。乳腺X线摄影技术 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质量控制,对乳腺病变的X线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引进及投照条件的改善,乳腺X线摄影检查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均采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计算机自动冲洗程序等先进技术,使乳腺摄片的质量不断提高。数字乳腺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特别适合乳腺组织的检查,所需辐射量少,而且能更早发现病变。数字乳腺摄影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准确检出微小钙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数字乳腺摄影能支持远程会诊,将图像资料以数字形式传送,能满足远程会诊必需的数字影像资料,从而正在逐步替代钼靶乳腺摄影。

2 超声检查

乳腺X线摄影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式,而B超扫描则在临床成为广泛应用的一个辅助诊断方式。20世纪80年代超声检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装水囊和水槽式扫描,发展到今天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以高清晰度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检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鉴别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高等优势被公认。随着高科技超声软件的不断开发,对直径1 cm以上乳癌的检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乳腺的B超检查可以帮助分析在体检中或乳腺X线摄影中所发现的可疑病变。这种高频、聚焦检查方法对于东方女性乳腺内脂肪组织少、腺体多的小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对乳腺X线摄影照片中边界清楚的结节进行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肿块的囊、实性,有助于肿瘤的分期(检查腋窝、锁骨上下、肋间淋巴结)。当体检所见和乳腺X线摄影之间有不符合的情况时,B超检查有助于分析病变。在体检有所发现而X线片阴性时,尤其是致密型乳腺,B超能显示有或无病变存在。同样,在乳腺X线片发现不清楚的阴影时,B超检查可以肯定或排除病变的可能。B超检查有利于比较细致地观察因解剖原因不能为乳腺X线摄影所显示的病变。如近胸壁的肿瘤、腋窝深处的淋巴结等。可以为触摸不到的乳腺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的金属丝定位。评估有损坏的硅酮乳腺植入物的状况。对于不宜进行X线检查者,可以先行进行B超检查。乳癌腋淋巴结组织学有转移,超声腋淋巴结转移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和X线摄片。

3 MRI检查

1982年MRI应用于乳腺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MRI是乳腺影像学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检出率。使用正确的技术和特制的线圈,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价值的。同时,静脉推注造影剂后,动态观察增强的形态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资料。恶性肿瘤总是较良性肿瘤增强快,而且强化明显。癌肿边缘呈不光整的星芒状,也可表现锯齿状或长毛刺状,以及癌向后浸润的情况。乳癌的MR增强与血管生成、肿瘤增生的活动性、恶性程度及侵袭性相关。动态MR可以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对血管参数可以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肿瘤的解剖结构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并对淋巴转移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不足的是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价格昂贵,成像质量受呼吸影响较大,对癌肿内钙化灶显示欠佳,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波谱分析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1973~1974年,开始应用磁共振对离体标本进行波谱测定。目前波谱分析软件包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配套使用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证明了胆碱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谱标记这一假说,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1]。多种MR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乳癌诊断的准确率,因此,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的应用价值。

4 CT检查

CT检查乳腺是先进影像技术之一。1977年首次报道应用CT检查乳腺疾病。乳腺CT检查目的主要是用于晚期肿瘤的侵犯进行分期;手术后、化疗后局部触诊不易明确的病变;因已发生纤维化影响诊断的特殊患者等。CT对乳腺局部解剖结构能提供详细资料,尤其是对比剂强化后扫描使致密型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钼靶乳腺摄影。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强峰值、灌注量、组织动脉增强比,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引流的情况,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和纵隔的情况。乳癌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癌肿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有学者认为[2]乳癌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之一。CT对隐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较高价值,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2 cm的癌灶。CT能较好评价腋下、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结合螺旋CT表面覆盖法,扫描时间短并能三维重建显示病灶立体空间形态,可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缺点是对癌肿内微小钙化灶显示不够理想,存在对比剂过敏的危险且价格昂贵,技术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损伤,不能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3

--------------------------------------------------------------------------------

作者单位:132022 吉林市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乳腺癌影像诊断及检查技术有多种,其在乳腺癌诊断、特别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乳腺X线摄影检查被认为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乳腺癌、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乳腺癌影像诊断和检查技术逐渐增多,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各种有关乳腺癌影像诊断及检查技术优点和不足介绍如下。

1 乳腺X线摄影

乳腺X线摄影是最基本的乳腺影像检查方法。常规摄片以内外侧斜位和头尾位为主,必要时辅以侧位、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各种辅助方法。但其灵敏度、特异性不尽人意。即使在最佳的投照和诊断条件下乳腺X线摄影检出乳腺癌敏感度也只有85%~90%,即约有10%~15%的乳腺癌会因乳腺致密缺乏对比、肿瘤过小、特殊的肿瘤亚型(小叶浸润癌)而呈假阴性。本院使用Planmed乳腺机乳腺癌检出敏感度与此相仿。乳腺癌X线表现包括分叶状肿块、簇状或区域性分布的多形性和不均质性钙化及线样或分支样微小钙化、结构扭曲、局灶性致密浸润以及皮肤增厚、凹陷、异常血管增粗等。不同年龄组、 乳腺腺体致密程度和绝经期等不同状态,乳腺X线摄影乳腺癌检出敏感度不同。脂肪型乳腺X线摄影较容易检出乳腺癌。乳腺腺体组织较致密、手术后或穿刺活检后等乳腺X线摄影检出乳腺癌灵敏度会下降。尽管如此,乳腺X线摄影仍是目前常规乳腺影像检查中唯一能够发现和诊断临床触诊阴性的微小乳腺癌和以钙化为唯一表现的乳腺癌的最佳方法。同时也是被国际上公认的通过X线摄影普查从而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唯一有效方法。

乳腺导管造影不是乳腺癌影像检查的常规方法。在存在溢液而又排除内分泌原因时,可选择乳导管造影检查。正常乳导管表现为各级导管由粗到细,呈树枝状分支,走形柔和自然,无突然的狭窄及扩张。乳腺癌在导管造影时表现为乳导管有轻度的扩张并扭曲、导管突然中断、断端不整齐,或导管在病灶处呈断续显影,缺乏正常分支,管壁僵硬。乳导管3、4级分支较为细小,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或直接采用放大摄影[2]。

2 超声诊断

彩色超声检查对患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无检查盲区,适合各种年龄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检查。对鉴别肿物囊、实性的诊断准确率达98%~10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显示病灶异常血流信号,易于检出肿瘤新生血管,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鉴别。乳腺癌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肿块边缘呈锯齿状或蟹足状。钙化表现为呈针尖样或粗颗粒状,散在、簇状或弥漫分布。彩色多普勒内部多见丰富粗大血流,可由外穿入病灶,呈多分枝状。

最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亦开始被用于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超声弹性成像是依据各种不同组织弹性系数的不同,在加外力或交变振动后其应变亦不同的原理,收集被测体的某时间段内的各片段应变率信号,用自相关综合分析法,再以灰阶或彩色编码进行成像,并叠加于实时二维超声声像图上的成像显示方法。有研究显示[345]弹性成像测值增大对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高。由于乳腺能比较方便地利用超声探头在外部在一定范围内施加外力或交变振动,从而可以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和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使得超声对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又多了一种新的方法。

超声检查的不足之处是要求检查者要有一定的经验,比较费时,检查结果有时会受到检查者主观影响而有一定的差异。要具备高灵敏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10~13NHz实时线阵高频探头。

3 乳腺MR成像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无辐射危害,对乳腺有较高的灵敏性。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普查。MRI对乳腺癌敏感性高达94%~100%。对乳腺根部、腋窝、或紧贴胸壁等乳腺X线摄影难以检出的部位也能显示。对多中心病灶的显示也优于其他检查,并能显示胸壁侵犯及纵隔、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癌MRI增强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易造成假阳性诊断。大多数乳腺癌MRI增强扫描表现为“速升速降”或“速升2平台2缓降”的强化曲线。对术后或放疗后纤维瘢痕与肿瘤复发的鉴别敏感度可达93%~98%,特异度为88%~100%。MRI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且费用相对较高。对置有假牙、支架、起搏器等金属物的患者则不能进行检查。

4 PETCT代谢显像

PETCT是 PET分子功能影像与 CT解剖影像的同机图像融合,有效克服了各自单独应用的不足。PETCT 一次显像可同时完成 PET和 CT的检查,利用 CT本身足够清晰的解剖图像获得可靠的病灶定位,有助于FDG生理性摄取与病变组织摄取的鉴别。能够提高探测和定位乳腺癌的早期病变。在评估晚期病变的侵犯范围、判断化疗后疗效、评估预后及判断保乳术后复发与术后改变等方面独具优势。美国《NCCN临床时间指南》2010年将PETCT新增为乳腺癌的影像学备选检查项目。但对于新诊断的Ⅰ期或Ⅱ期乳腺癌患者不建议使用PETCT。

5 小结

乳腺X线摄影、彩色超声、乳腺MRI及PET、 PETCT代谢显像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各有优缺点。乳腺X线摄影仍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乳腺癌诊断和早期发现的首选检查方法。而致密型乳腺内病变、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更适合于彩色超声检查。乳腺X摄影加彩色超声被认为是乳腺疾病诊断的黄金组合。对于X线和超声可疑病变,MRI增强检查具有重要帮助。PET CT 已被证明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良恶性和临床分期及再分期的有效检查方法。对监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那些临床检查或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进行或无明确结论的患者,特别是那些不愿接受创伤性诊断者,在不考虑经济因数时,PET CT 应作为定性诊断乳腺肿块的最佳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ATHOMAS, TFISCHER,HFREY, et alRealtime elas  tography  an advanced method of ultrasound:first results in 108 patients with breast lesions.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6,28:335340.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影像学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目前,该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平片、造影、CT和MRI,随着影像技术的日趋完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认识也不断深入,现就腰椎间盘的影像学分型、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1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较为复杂,根据突出的方向与受压神经的关系分型:①中央型:突出部分位于椎管中央;②中央旁型:突出部分位于椎管中央旁;③椎间孔型:压迫鞘内神经根与神经节。根据突出的程度分型:①椎间盘膨隆:椎间盘沿椎体四周均匀对称性膨出,常伴椎间盘高度变低;②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母体呈宽基底相连;③椎间盘脱出:较大部分的椎间盘位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内,与母体呈狭颈相连;④椎间盘游离:椎间盘突出部分断裂、移位,与母体完全分离。

2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方法

2.1 X线平片检查①正位片上椎间隙左右不等,椎体呈侧弯,侧位片上椎体生理前凸,椎间隙变窄或后宽;②椎体前缘磨角,侧位表现为骨刺,呈水平方向突起,有别于临床常见的爪形骨刺、骨桥;③椎体后缘增生后翘,上下关节硬化;④椎体不稳、后移,脊突偏歪;⑤椎小关节两侧不对称;⑥椎间孔内骨片;⑦椎间盘真空现象,在髓核处出现一透亮度略高于椎间盘的小区;⑧后突髓核、纤维环钙化,正侧位片均可见与椎间隙相关的钙化影。

2.2造影检查造影主要表现:①椎间盘膨出:使通过局部的造影剂变薄,影像较淡,呈面纱状或珠帘状;②椎间盘突出:外侧方小的突出只在相应的椎间隙外侧有轻度凹陷压迹,大的突出表现为卵圆形压迹或半弧形压迹;正中突出向两侧延伸多呈束腰征、截断征;根袖影被抬高、压尖呈腋下征,多见于根内型;根袖影消失,呈截断征,多见于根前型和根外型;突出段神经根充血、水肿,呈喇叭形,多见于根前型和根内型;丝条状马尾神经影,移向对侧,呈弓背型,多见于较大的外侧型突出;③椎间盘游离,依方向、程度以上表现均可有。

2.3 CT检查①椎间盘向周围均一膨出,超出椎体边缘,也可是限膨出,此为椎间盘膨出的典型征象;②块影:椎间盘后缘正中或偏侧有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密度块影,突出物的CT值(60~120HU)高于硬膜囊的CT值(0~30HU),此块影使邻近的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移位,是椎间盘突出的典型CT表现,其突出物的后缘平滑或不规则;③钙化:脱出髓核有钙化或髓核脱出久者可产生钙化,多与椎间盘相连;④碎块:可由脱出的髓核突破后纵韧带后形成,游离于椎管内硬膜外脂肪中,常嵌顿在侧隐窝内,其与突出的椎间盘之间有断离征象;⑤滑移:较大的髓核突出虽未形成碎块,但可向椎管上下方滑移,表现为逐层变小而保持突出髓核的原有形状;

2.4 MRI检查

2.4.1椎间盘膨隆①矢状位见变性椎间盘向后膨出,椎间隙变窄,T1WI和T2WI都显示髓核正常结构变模糊,信号普遍降低,在T2WI上可清晰地显示椎管前缘的低信号压迹;②偶见真空现象,为椎间盘内局灶性无信号区;③横轴位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对称性膨出,在同一腰椎间盘平面显示硬膜囊或一侧侧隐窝或椎间孔受压变形是特征表现。MRI对腰椎间盘膨出的诊断率高达89.5%。

2.4.2椎间盘突出①MR矢状面上见椎间盘呈舌状后伸超过椎体后缘,部分深达4mm之多,在T2WI可见椎间盘的MRI信号低于正常,压迫硬膜囊前缘出现明显的凹陷,此时要特别注意在轴位像上观察,这对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判定十分准确;②横断位上可见椎间盘侧方椎管内有软组织块影。石维强报道MRI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达81.9%,与非离子水溶性造影剂脊髓造影在诊断符合率上无显著差异,但由于L5~S1囊前间隙宽大,用MRI更好。

2.4.3椎间盘脱出①矢状位T1WI上可见到髓核向椎管内突出的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呈蒂状相连,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②横断面在T1WI上髓核突出的残留通道是前后方向裂隙状低信号,它是椎间盘突出的特性表现;③Schmor1′s结节,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椎体上缘或下缘与髓核相连的局限凹陷区,93.1%与相连髓核等信号,6.9%低于髓核为长T1和短T2信号,多发生于椎体上下缘中后1/3交界部。

2.4.4椎间盘游离体①矢状面可见邻近椎间盘变窄,T1WI和T2WI均显示脱出节段之椎间隙信号明显降低,坠入的髓块形态边缘多不规则,呈葫芦状块影;②横断面上显示脱出椎间盘层面可无椎间盘组织,在该节段上或下之层面上椎管内有块状占位病变,多数碎片向下游离,范围≤2.5cm,少数向上游离>1cm。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5

肺泡癌的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早期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收集28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探讨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

本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3.9岁。临床症状:咳嗽22例,咳泡沫样痰4例,痰中带血或咯血8例,胸闷气促12例,体重下降10例,胸痛8例。28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手术4例,支纤镜活检16例,8例痰检。均有正侧位胸部X线照片,其中24例选用CT机强化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

结 果

影像学表现:①病灶呈双肺弥漫性粟粒样改变12例,胸片可清晰显示,病灶分布双上肺稀少,中下肺野中、内带居多。病灶分布不均,大小不等,边缘模糊,部分融合,肺纹理僵直。CT见空泡征和支气管充气征。部分结节影周边见小片状实变影及不规则片状影。②孤立型10例,多位于双肺上叶,右肺多于左肺。胸片示肺野内孤立结节影,形态以类圆形居多。也可呈星状与斑片状,大小1.5~5cm,密度不等,边缘不清,可见毛刺,其中胸片可见2例有支气管充气征。CT片显示更清晰。发现8例有含气支气管及卵圆形透光区,与支气管走向一致,而均靠近肺门4例。③肺炎型(6例)表现为双肺中下野外周散在分布或局限于一肺叶,肺段内斑片状影,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呈磨砂玻璃样,病灶内可见多个小结节影。CT显示病灶内蜂窝状透光区,其大小均0.5~0.6cm边缘不规则,壁厚薄不均。

误诊情况:首次X线误诊16例(57%),10例误诊为结核,6例误诊为肺炎;CT误诊10例,6例误诊为结核,4例误诊为肺炎。经抗痨抗炎治疗1~4个月无效,影像检查病变明显进展,后经痰检,支气管镜检查证实。

讨 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起源于远端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常为伏壁式生长。肿瘤细胞沿原有的肺泡及细支气管管壁生长,使得肺的支架结构得以保存。故细支气管及肺泡得以保存。但由于肺癌及纤维组织的增长,不规则增厚造成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扩张。上述原因使CT易于看到圆形或蜂窝状透光区或条状透光区。即所谓的空泡征和或支气管充气征,是诊断肺泡癌的一个重要征象。如扩张的气腔内充满渗透液,则其为水样密度,呈磨玻璃征像。当病灶进一步发展形成片状实变影,最后呈弥漫性分布且可转移或直接侵犯邻近结构。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6

【关键词】小学英语两极分化;研究策略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似乎遵循着这样一条轨迹:从开始的新奇、学习欲望强烈、感兴趣到逐步失去兴趣和信心进而到反感最后放弃。于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且这种现象在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地缩小学生间两极分化的差距就成为了摆在我们每个小学英语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基于英语课堂的指导策略研究

通过调查、访谈和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课堂中教师如果总是一贯地只关注尖子生,必然就会埋下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祸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改变一贯的错误做法,抱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位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立足于“抓两头,带中间”,制定了“5+25+5+5”的教学模式(即5分钟课前展示,2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5分钟拓展,5分钟关注学困生),而且在操作中有意识地对各个环节和任务进行“分拣”,对学生“量体裁衣”,多给中等生、学困生创造展示机会,多对他们有所倾斜,让中等生、学困生在课堂中不断有体验成功的过程与感受,重拾学习兴趣和信心,产生学习欲望。

1.制定分层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之间的差距确实不容忽视,有的学生可以拿到满分,而一些学困生却只有二三十分。学生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反思: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是否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这些差距?在学习目标设定时是否也应注意分层?对于学困生,对他们的要求开始就应降低一些,逐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进步相应提高,这样才能让学困生觉得自己没有被班级和教师抛弃,才能让他们觉得“原来学习真的没有那么难”。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整合教材、进行目标的设定时都要考虑到中等生、学困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除了教学目标的分层外,我们更多是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并多次组织教研活动实践研讨。我们得出:复习导入环节多让中等生、学困生表现与交流;新授环节单词教学仍以学困生为主,帮助学困生掌握最基本的单词发音、拼背等,优等生在运用方面多做示范和解答,带动身边的学困生一起进步;综合操练环节,基础词句学困生优先,主题对话交流等大活动通过两人或小组活动形式带动学困生一起参与。课堂中这样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团结与合作的力量,看到了实际上很多中等生、学困生蕴含的巨大潜力,只要找对了思路与方法,让她或他能够跟上教师的步子,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成绩。

2.采用合作学习策略,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模式很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但在实践操作中一定注意以下四点。(1)分组科学、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应注意搭配,考虑到学生性别差异、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班级影响力和号召力等多方面因素,再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而且可以进行任务和角色的更换,提升小组成员的素质,保证全员参与。(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合作学习时大家总会发表不同的意见,倾听别人发言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取长补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3)任务布置要合适。任务难易要适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太过容易的任务无合作的必要,太难又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大打折扣。(4)评价激励要到位。对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业情况要进行有效的评价,这能激l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英语学科针对两级分化现象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的指导策略研究

对学困生要注意鼓励,针对性地采用低起点、多重复、小步子的策略,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学会进行试卷分析,学会建立和使用错题集。我尝试让学生认识自己,认清自己,之后努力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发展自己。我的做法是先教会学生建立错题集,指导学生学会进行错题记录和使用错题记录。具体步骤有四步:(1)抄原题;(2)抄错题;(3)写清错题原因;(4)写出正确的答案。这是一个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到改正错误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将这几个步骤都写好,就足以看到学生的认识是深刻的。当然,错题集建立的初始时候,学生是感觉有一定困难的,可能不会记,这时教师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做好指导,当学生学会建立错题集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并且形成习惯。当然,学生做好记录后,教师一定要逐个进行查看,及时了解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准度,并做好监督。当学生整理好错题集一段时间后,就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出一张考卷,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搞懂错题,若再有同样的错误再次重复上面的步骤,反复记忆并完成相应配套小练习,过几周再做一次,一直到搞懂为止,努力做到某位专家说的:“作业之后要全对,考试之后要满分”。总而言之,要鼓励学生的点滴成果,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不断进步,缩小落差。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策略

由于家庭因素在教育中所特有的影响,无论家长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对子女的学习要求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但学生的家庭情况多种多样,因此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1.和家长勤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针对那些调皮的、比较“懒”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及时和家长交流,获得家长的支持,不让他们钻空子。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