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1

关键词:中医特色;细节服务;老年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79-02

我国逐步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2010年,本院老年病科增加并调整了原有的护理服务工作方式,细化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15日~2011年3月15日本科入院患者972例,其中男588例,女384例;卧床患者57例,生活不能自理患者213例;年龄80岁232例,平均年龄76岁。

2 方法

21 强化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在精细化管理的时代,细节服务是护士的服务真情在服务过程中的自然流露,是对患者生命关爱和健康关爱的体现[1]。基础护理工作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2]。针对大部分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特点,本科开展了为老年患者洗头、擦浴、中药泡脚、剪指(趾)甲、剃胡须等细节服务,并增设日重点:责任护士按照要求为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每天定时翻身、叩背、擦浴、更衣、洗漱等;增设周重点:每周卫生日重点落实为患者洗头、剪指(趾)甲、剃胡须等。当护士每天精心地为患者剪指甲、剃胡须、冲洗会阴、口腔护理等这些也许连家属都没想到或不愿做的事情时,患者感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心里感到舒适和温馨,既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疾病康复的信心,又能体现出服务的专业性。

22 突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 细节服务是人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护理操作在某个细节上出现失误,就会让患者不满意。如果有医院或科室在某个细节上做不好,相反本科室做好了,就可以赢得患者的认可。为了提高患者满意度,突出

中医特色,促进疾病的康复,本科还采用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减轻病痛,如艾灸、火罐、穴位贴敷、中药涂擦、中药灌肠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并制定流程、操作标准逐一培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丰富护理专业内涵,凸显中医医院护理专业特色。

23 积极宣传食药同源 本科向患者宣传中医知识,如中药的作用、副作用,中药的煎法:煎药的时间和火候、煎药的器皿,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医有“药食相配,食借其力,药助食威”的说法,指的是不同药理的食物有不同的效性,相应的食物配有相应的药物,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向患者讲解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饮食护理,使饮食和药物达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如外感风热者,可进食辛凉解表的饮食;外感风寒致体温升高,可用辛温解表的饮食;肝肾阴虚可进食滋阴食物;脾肾阳虚可进食温补饮食。

24 个性化情志护理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等七情所伤之说,老年人由于肝血渐衰,易为七情所伤,加之慢性病多,病程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脾气暴躁等情况。对思虑过度的老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等脾气受损的表现,我们应用情志调护方法,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对于脾气暴躁的老年患者,主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所致,工作中耐心安慰、劝导,给患者多一个微笑,多一个称呼,主动和患者打招呼、聊家常,拉近和患者的关系。通过护士的一言一行,患者渐渐感觉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病房里充满了患者的欢声笑语。

25 生活起居护理 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虚弱,腠理卫外不固,要求病室环境温湿度合适,本科把阳虚者床位安置在温暖向阳的病房,阴虚者床位安置在凉爽清静的房间;在春秋之季,天气由寒转暖,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指导老年患者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至发泄,指导老年患者早卧晚起床;平常注意避风寒,慎起居,谨防感受外邪,在身体条件好的时候适当活动,以舒经活血,流畅血液,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6 健康教育 本科把健康教育重点放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首先教会患者调摄情志,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影响相应的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存,病安从来。可见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忌食辛辣、肥甘味重之品,忌暴饮暴食,戒烟戒酒等措施有利于身体健康。其次,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打太极、散步、爬山、慢跑 、游泳等措施对扶正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疾病发生后,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或再发,这就是既病防变。

3 小结

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医院护理专业的特色体现,是细节服务的重点,是护士协助患者实现生存、生理需求的又一种技术和技能。对老年患者而言,能采用传统医学为其提供既简单、方便、又安全、没有创伤、无痛苦且能达到同样效果的服务,受到老年患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何志成,郑南南注重医疗服务细节管理[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6,22(11):753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2

某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成立于1980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职业病防治为主、特色专科为辅的二级专科医疗机构,是全国规模较大的职业病防治医院。但是无论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取得的效益看,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面临新形势,如何克服劣势、把握机会、规避威胁、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发展战略定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用SWOT分析该医院具备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1.1S(strength)优势

1.1.1地缘优势医院是该地区唯一一家职业病防治专科医院。与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仅一墙之隔,地理位置优越。院内卫生清洁、环境优美,是病人比较理想的就诊、治疗、康复场所。

1.1.2管理优势近30年来,医院积累了丰富的职防工作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职防技术队伍。医院先后7次荣获省“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和市“诚信医院”、“平安医院”、“行风评议排行先进单位”等,是该市卫生系统唯一的省级文明单位,社会效益显著。

1.1.3服务优势医院秉承“诚信、关爱、优质”的办院精神,每年都开展不同主题的“优质服务年”活动,开展亲情化服务、感动服务、真情服务等活动,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医患互动会等,加强医患沟通,医患关系融洽。

1.1.4价格优势医院认真贯彻执行卫生、物价等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药品实行阳光采购、招标采购,平价供药,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1.2W(weakness)劣势

1.2.1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医院现有职工4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1人,工人69人,其他62人。医院每年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较少。医院高、中、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23、179、110人,比例为1∶7.78∶4.78,呈“橄榄型”,与正常的“三角型”结构相比很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96人(51人为后续学历)、大专152人(86人为后续学历)、中专及以下94人,医护人员学历起点低,高层次人才匮乏。

1.2.2学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医院坚持走专科医院的发展道路。目前主要开设有尘肺科、结核科,以及肿瘤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糖尿病科等特色专科。除了尘肺科是市级重点学科外,其他专科的对外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病源不足。

1.2.3房屋、设备陈旧老化医院部分房屋墙皮脱落,漏雨,门窗失修,办公场所简陋。医疗设备方面,除2008年新购置的一台CT和价值160多万元的体检车外,其余均属“常规武器”,与其他综合性医院的装备水平差距较大。

1.2.4 经济增长点少医院主要依靠企业的经费补贴和矿区尘肺病费用的统筹,创收能力较差。

1.3O(opportunity)机会

1.3.1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步入法制化轨道,企业对此项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与支持近年来,国家、省有关执法部门对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的检查力度不断加大,职业病已经被纳入工伤医疗保险,该矿业集团是国家重点监护单位之一。

1.3.2 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该矿业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扩张,矿区接触粉尘、毒物、高温、噪声、射频辐射等危害因素的职工大量增加。在《职业病防治法》及配套法规所规定的10大类115种职业病中,该公司就有70种以上。目前,矿区接触有毒有害人员近10万人,累计发生尘肺病例5 582例,现存活3 996例。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2000年以前发生的3 446例老尘肺病人全部由企业负责治疗和康复,每年新增还有数十例病人,其中有100多名患者因肺功能严重损伤和其他并发症,生活不能自理,长期依赖医院治疗和护理。矿区职业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1.3.3医院具有较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经验和能力该院是省内唯一一家具有省卫生厅颁发的煤矿职业病防治工作所必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尘肺病诊断”、“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卫生服务”、“接触粉尘作业人员健康体检”等全部4项资质,各项基础工作非常扎实,各项工作指标考核在全省位于前列。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3.4职业病衍发新的医疗市场由于多数职业病具有滞后性的发病特点,该矿区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为56.28岁,平均发病工龄为26.89年,平均病程为13.63年。由于年龄偏大,除尘肺病本身外,老年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并发较多的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在搞好尘肺病治疗的同时,其他相关疾病衍生出新的医疗市场。

1.4T(threat)威胁

1.4.1老尘肺病人将逐渐减少自2000年起,职业病被纳入了工伤医疗保险。企业统筹相关费用后要缴给地方社保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2000年前发生的全部由企业负责治疗和康复的老尘肺病人将逐渐减少,统筹使用的医疗经费也将越来越少。

1.4.2对企业依赖程度较高集团公司每年都给医院“输血”,拨付大量的经费补贴。医院无偿为集团公司提供职业卫生监督服务。医保和自费病人等医疗收入非常有限,其利润只能维持115人的工资发放。

2发展战略的思考

2.1SO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充分发挥内部优势

2.1.1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和集团公司的投入,做强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病防治是立院之本,必须切实增强职业健康防护,把矿区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发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工作资质齐全的优势,把职业技术卫生服务等辐射到省内其他企业并提供有偿服务,努力扩大市场。

2.1.2开展老年护理服务,抢占养老市场2006年,该市60岁以上人口为24.8万人,愿意在养老、托老机构养老的有近3万人。2007年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

1 334张,仅收养各类人员821人。因此,该市养老有着庞大的社会服务市场。可以利用长期积累的老年病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模式,以及适宜养老的就医环境,开设老年护理中心。

2.2WO策略:利用发展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2.2.1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管理和业务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管理经验和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及学术动态,以人带科、以科带院。加强院院合作,定期邀请外院专家教授来院会诊、手术、讲课。通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2.2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把重点专科做强,特色专科、专病做精努力把尘肺病专科、结核病专科建成为融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级重点学科。把神经内科、康复专科(颈肩腰腿痛专科)、糖尿病科、肿瘤科、老年心脑血管病防治等建成为特色专科,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2.2.3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改善硬件条件既要积极向企业争取,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需的投入,巩固优势;也要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采取银行贷款、吸引外资注入、职工自筹等多种形式融资购置设备,增强实力。

2.3ST策略:发挥优势,消除外部威胁

2.3.1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通过提供优质、高效、低廉的服务才能赢得医保管理部门和广大患者的信任,争取成为该市尘肺病乃至所有职业病医疗定点

医院。

2.3.2进一步压缩费用,减少尘肺病统筹经费的支出 一方面,既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尘肺病人的医疗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为企业减轻负担。

2.4WT策战略:减轻劣势,规避外部威胁

2.4.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建立院医疗质量管理奖励基金,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坚持开展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把考核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聘任,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

2.4.2转变经营观念,开源节流,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对老年护理中心和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特色专科,可实行市场运作的方式和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档次、不同价位的服务,制订相应的收费标准,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同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3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 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振兴中医事业,努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

二、发展重点

(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以区属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八统一”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规划建设,使其设置更为合理、布局更为科学、设施更为完备、管理更为规范,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整洁、舒适、温馨的诊疗环境。扎实做好全省社区卫生服务重点联系区工作,探索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公立医院的分工合作,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方便社区居民就医。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年”、“社区卫生支部联建”、创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活动,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努力打造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2、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实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到村卫生室设置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着力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保障农村群众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工作。二是加强乡村医生聘用制管理,卫生院积极承担对乡村卫生室的管理、监督、指导,解决聘用乡村医生的待遇,稳定村医队伍,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区域性大病统筹,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有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深入开展“两好一满意”活动,通过卫生扶贫、专家下乡、技术帮扶、设备援助等形式,规范基层执业行为,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夯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网上订购基本药物的落实,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的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减轻群众负担。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试点实施药品零加价,探索实行,积累经验,全面推广,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2、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全面覆盖、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使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不断提高基金使用率。完善新农合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农民在村卫生室方便、快捷的直接报销。全面推行普通门诊统筹,完善特殊慢病门诊统筹,扩大新农合受益面。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门诊费用补偿总额预付和住院费用补偿按病种付费等试点。强化“十严”管理,做好“三步”审核,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严格规范基金封闭运行,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和费用控制,确保基金安全。

3、实施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定编定岗工作,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全员聘用制和聘用合同管理制。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建立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管理机制。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绩效工资制,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其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水平直接挂钩。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基本药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4、理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公立医院分工合作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

5、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制定并实施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运行体制,完善医院内部领导体制与决策议事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合理调整医药价格,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实行全行业监管,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促进公立医院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建立电子病历,推进施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三)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科学设置,合理规划,强化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医疗技术、大型贵重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机构整体层次。继续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规范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坚持“控制数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的原则,合理规划设置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这五年的时间,力争发展2-3家有专科特色或有相当规模的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优化我区医疗资源。

(四)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健康管理工作。完善公共卫生“三级”预防保健网络,配齐配好预防保健人员,加大预防保健工作力度,形成体系完善、运行顺畅的区疾控中心、镇卫生院(防保站)、村卫生室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抓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工作,力争使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8%,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p#分页标题#e#

2、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好结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及时发现处置重大疫情,加强重症救治,减轻危害。加强对全区防病和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实行对辖区内居民重点传染病和职业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实现疾病防控网上直报和计划免疫微机化管理。网络直报率到100%,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20/10万以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3、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社区为基础,围绕危害人民健康的肝炎、结核病、性病等急性传染病和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普知识宣传和综合防治。到年妇女、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和城乡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防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以上。

4、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切实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孕产妇筛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继续实施“降消项目”,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深入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落实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力度,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0%,叶酸增补率达到80%。继续开展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普查工作和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工作,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5、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全面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饮用水卫生以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认真履行相关职能,积极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加强全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的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无证行医。

6、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应急反应能力,形成指挥有力、反映灵敏、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加强区属院站规范化建设

1、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就医环境。完成市立医院15000平米门诊楼建设及10000平米病房楼接层工程,到年开放床位700张,门诊量突破15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万人次;扩建联合医院门诊楼大厅和门诊楼四楼,改善就医条件,建设高标准手术室,争取至年开放床位350张,住院人数达1万人次;改造完成区妇幼保健院病房楼,改善住院环境,争取到年门诊量突破65000人次。

2、培植服务品牌,强化核心实力。市立医院在巩固现有心内、急救、肛肠、妇产、儿科等重点专科基础上,更新购置直线加速器、64排螺旋CT等大型医疗设备,重点建设肿瘤科、神经外科、呼吸科、泌尿外科、老年病科等学科,创建特色名优品牌,突出优质护理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联合医院在保持原有严控、口腔科服务品牌的同时,购置国内领先的肿瘤放疗设备—陀螺刀,依托总医院的技术支持,建立覆盖周边地区,集诊断、治疗、研究为一体的肿瘤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将着力盘活医院资源,科学规划医院发展,优化服务环境,拓宽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3、浓厚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医院。鼓励在职继续教育和学历学习,不断完善医院科研奖励机制,积极鼓励专业人员进行创新技术,突破难点,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创建学习型医院。力争在年科研立项25项,230篇。

(六)全面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0-30人,充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认真落实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制度,积极选送无学历在岗农村卫生人员参加省级学历教育;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及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任务,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人才交流力度,实现区属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彼此之间人员广泛交流。计划实施“学科带头人计划”,大胆引进、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以达到“以人带科,以科兴院”的作用。积极同协作医院沟通联系,加强合作,促进技术提高,推动医院发展。

(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巩固“创卫”成果,深化“创卫”成效,建立健康教育宣传和餐饮、“五小”行业整治长效机制,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积极落实中央补助农村改厕项目,争取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实现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率达90%以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巩固除“四害”成果,将“四害”密度控制在最低范围以内。认真抓好控烟工作,大力宣传吸烟危害,积极开展无烟单位的创建活动;继续加强文明卫生单位创建活动,力争每年创建成3-4省、市级文明卫生单位。

(八)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重点抓好联合医院中医重点学科建设,三年内按照要求,完善骨科、康复科必备设施及人员配备,完成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的创建达标及验收,并在此基础上适时申报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药推广示范单位创建,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计划五年内引进相应人才,在联合医院建立中医未病科,探索建立和完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师承教育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个个拥有健康身体”的奋斗目标。#p#分页标题#e#

(二)主要指标

1、生命质量与健康目标

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男76.1岁,女78.2岁;

⑵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20/10万以下;

⑶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3/10万以下;

⑷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15‰。

⑸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⑹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农村90%,城市98%的水平。

⑺居民总患病率下降20%,主要慢性病人管理率达60%。

2、资源配置与利用目标

⑴全区病床总数控制在1500张以内,每千人占有医院床位达到3张;其中市立医院700张,联合医院350张,区妇幼保健院120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0张。

⑵全区卫生人员总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16.2人左右;

⑶城区新建(转办或筹建)2-3所具有特色的专科医院;

⑷建立政府主导,体制完善,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责权明晰,运转高效,信息畅通,整体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比较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运行机制,达到反映及时准确,处置科学有效,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水平;

⑸卫生人员队伍进一步优化。乡村医生通过学历转化教育,全部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水平,基层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全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逐步达到1:3:6;

⑹社区卫生目标: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微机化管理;提档升级,强化职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五年内争取创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个,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建档率达到98%,全科医生培训合格率达100%。

⑺农村卫生目标: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使“乡村卫生一体化”在全区推广实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建档率达90%以上,农村卫生技术队伍持证上岗率100%,新农合覆盖率巩固在100%,村卫生室合格率达到100%,每个乡镇建成5所示范村卫生室。

3、科技开发与应用目标

⑴加大和推广应用新业务、新技术,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量比上年增长5%;

⑵年,科研立项25项,230篇;

⑶加大肿瘤预防和诊疗技术研究力度,使肿瘤诊疗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集诊断、治疗、研究为一体的肿瘤中心1处,肿瘤专科病房2处。

⑷普及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发展,在完成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达标的基础上,积极申请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⑸巩固市立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等级,积极向三级医院看齐;区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级评审,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改革体制,健全机制,逐步解决制约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卫生事业良性发展。一是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等,加强卫生行业管理。要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对全区范围内的卫生资源纳入规划,实施行业宏观管理。二是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物价变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二)实施“人才兴卫”战略,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加大培养力度,注重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造就一批拥有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的业务骨干,以形成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学科人才队伍。要继续抓好在职卫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卫生技术人员的结构趋于合理。开展乡村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学历转化培训和全科医生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改善提高人员结构。“十二五”期间,面向全国医学院校引进15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区属医疗单位工作,面向社会考录约200名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有计划地返聘100名具有良好专业素质、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工作的退休人员到各医疗单位工作。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卫生技术人员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技创新。立足实际,紧跟国内外卫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针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科研活动,不断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业务、新技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学术水平。通过技术项目引进、临床科研攻关,多上项目,多出成果,力争科研上台阶,创新有突破。

(四)突出社区和农村卫生,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是提档升级,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在“八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医疗模式。三是巩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果,加强宣传引导,抓好规范管理,确保新农合工作良性运行。四是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任务。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合并工作,整合全区卫生资源,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二是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发展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办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五是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技术提升,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p#分页标题#e#

(六)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巩固“创卫”成果,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尤其是服务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增加对卫生监督的投入,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和岗前培训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的监督监测,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卫生保障。

(七)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方针,推动中医事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精神和省、市《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大讨论活动,制定出台地方性配套政策措施。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急救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抓好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展新的特色专科。积极促进中医药参与农村初保、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医重点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重点抓好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的创建达标及验收。

(八)切实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深入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以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肝炎和其它慢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强化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公共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组织,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发挥作用。认真贯彻“一法两纲”,加大孕产妇和婴幼儿系统管理力度,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