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

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范文1

1 建立制度,完善标准,把细节管理赋予动态监控中

1.1 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操作规范

为了更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修订了原有的护理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编写了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管理手册》、《优质护理服务规范操作及质量标准》等,使护理人员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2 实施动态质量监控

为确保护理工作各环节优质、高效,严格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每月按计划检查各科的护理质量,护理服务质量始终处在连续有效的监控和持续改进之中。

2 健全体系,探索管理,把护理人力资源纳入细节管理中

2.1 健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体系

医院成立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对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护士长负责病区、责任护士负责所管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护士长每晨评估全病区患者病情,根据护士能力分管患者,体现能级对应。

2.2 完善护士绩效考核

根据护理工作质、量、技术风险及患者满意度等要素制订护士绩效考核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2.3 探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护理部根据医院情况配置各科护士,成立可调配护士人员库,实行应急调配机制,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各病区根据需要增加高峰及薄弱时段人力,保障工作质量及患者安全。

3 评估风险,防患未然,把护理安全提高到细节管理的重中之重

3.1 建立风险因素评估制度

患者入院时即进行风险因素评估,根据风险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并将其作为重点观察内容及各班重点关注对象,不断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评估能力 [2]。对危重症和特殊患者组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等,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3.2 使用安全警示标识

3.2.1 建立不同的安全警示标识

对患者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建立不同的安全警示标识,如在床旁悬挂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防导管滑脱等警示标识;不同管道分别给予标识,并向患者或家属叮嘱有关注意事项,保障患者安全。

3.2.2 建立备用药品标识

内服、外用、高危及毒麻药品等分类放置、分别标识,专人管理,认真记录与交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3.2.3 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急救药品物品按序号分类、定位放置,处于良好备用状态;严格执行班班交接、专人管理、护士长定期检查的原则。

3.3 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

3.3.1 病区内交接

完善病区内普通病人、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的流程和内容。加强重点病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巡查工作,建立巡视观察记录本,按时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各班之间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3.3.2 病区间交接

患者转科时,不同病区之间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并记录。

4 规范行为,提高素质,把服务做得细中更细

4.1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护士每个动作、每项操作、每句用语都符合行为规范及质量标准,养成良好的服务行为。

4.2 提升业务技能与服务水平

重视和加强护士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是细节管理成功的重要举措 [3]。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学习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及业务知识,强化主动及优质服务意识;定期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示教、训练、考核及比武活动;鼓励护士自学及职称晋升;积极为护士创造学习、培训及进修机会,加强对外交流,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及服务水平。

4.3 做实基础护理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各病区认真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周计划、日重点,根据工作量安排晨晚间护理的人数和时间,切实做好基础护理。

4.4 做精专科护理

根据病人需求及特点完成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面、系统的专科护理、健康宣教,采用口头讲解、示范、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体宣教或个性化专科指导,为患者提供规范的专业护理服务。

5 丰富内涵,提升亮点,把细节管理融入人性化服务中

5.1 推行“五声、八点、五个之前”服务准则

为了给患者提供及时服务,护理部在全院护理人员中推行“五声、八点、五个之前”服务准则。“五声”即病人入院有迎声,治疗护理有请声,病人配合有谢声,服务不周有歉声,病人出院有送声。“八点”即查对再仔细一点儿,操作再规范一点儿,服务再周到一点儿,理由再少说一点儿,行动再迅速一点儿,效率再提高一点儿,笑容再灿烂一点儿,语言再温馨一点儿。“五个之前”即帮助在求援之前,解答在询问之前,服务在要求之前,沟通在治疗之前,巡视在呼唤之前。通过践行此服务准则,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5.2 增添服务用具,营造温馨环境

制作各种温馨提示牌、宣教牌;添置护理用具;对病区进行适度美化,给患者营造优美的治疗环境。

5.3 创新服务特色,凸显服务亮点

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各病区创新服务亮点。如:泌尿外科建立爱心联系卡、神经内科推出延伸服务、骨科实行责任护士随医生查房制度、内分泌科为患者手机制定注射胰岛素时间闹钟等特色服务。

5.4 将人性化服务融入护理全过程

尊重、理解、关怀患者。从患者进院开始就把其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体给予全程关注,直至出院,并进行出院后跟踪回访。

5.5 了解患者需求,积极改进工作

每月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工休座谈会,认真听取和处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6 体会

通过细节管理护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细节化的方向发展;护理服务更全面、细致,流程更优化、合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范文2

无高差地面、无障碍通道、走廊扶手、随处可见的休息座椅,完备的中央供氧系统、营养美味的餐点、健康舒适的娱乐生活、绿意盎然的露天花园……这是一家养老院的设计和呈现。当《小康》记者第一次踏入,乍一看仿佛进入了年轻人的自由空间,但它处处体现着充分以长者为中心的适老化建设理念。

这家乐善居颐养院,位于珠三角佛山顺德区,是广意医疗养生科技旗下,佛山首家医养结合的高级养老品牌,致力于服务半自理、不能自理和失智的长者。医养结合的模式关注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生理机能恢复,临终关怀的服务让弥留老人有尊严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人口老龄化加速,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养老服务中心的需求不断增加。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谈到要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放开养老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全产业链布局的健康养老新模式也成为养老市场一大热点。乐善居颐养院便是致力于养老领域医养模式的一个样本。

“医养结合”的医疗背景和市场刚需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医疗与养老多重需求,是一种创新型的养老模式。

乐善居颐养院采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依托于临近的新容奇医院,为长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康复和心理关怀服务。设计床位130张。五星级酒店式装修、配套齐全的监护设施和康复设备、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

这种模式如何探索得来?原新容奇医院业务院长、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乐善居颐养院院长陈亚利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谈到,2013年规划做养老院时,通过对国内养老院大量的市场调查,他们发现当时的现实是,养老院床位基本满负荷,供不应求,提供的是一种低端的服务,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养老,而不愿接受不能自理的L者。

“我们做了市场调查后,觉得这些不能自理的老人是刚需,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是很无助很无奈的,这块我们可以做点事情。第一我们有这个能力,医疗背景,抢救重危病人的能力;第二,我们有这个客观条件,跟医院挨这么近;第三,市场的刚需。所以我们就定位在医养结合的模式上。”陈亚利说。

温暖:“主动相助、用心服务”

参观乐善居的过程中,《小康》记者偶遇前去洗浴的82岁杨婆婆。她入住乐善居两个多月, 刚来时下肢截瘫,大小便失禁,辗转了2家三甲医院住院治疗不见好转。来到乐善居后,经验丰富的陈亚利院长仔细询问病情后当即判断,杨婆婆突发的严重病情不是外院专家诊断的“腰肌劳损”。陈院长马上联系了新容奇医院的骨科主任会诊,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即手术。术后又转回乐善居进一步调理。

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杨婆婆的病情一天天好转了起来。而今,杨婆婆已经能站起来做康复锻炼,她对乐善居的服务赞不绝口:“多亏了她们呀,我现在已经好了很多啦。这里环境很好,医生护士很贴心,还安慰我慢慢来。”一旁陈亚利抚弄着杨婆婆的头发微笑着说:“你看,杨婆婆的头发也开始变黑了!” 乐善居通过全体工作人员“主动相助,用心服务”,让长者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原来,有这么神奇的现象:来乐善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老人,待一个月以上头发开始变黑,一年以上头发全黑。“开始很奇怪,怎么一来就变黑?后来左看右看这个开始变黑那个也在变黑。我们没有做过深入研究,究竟哪个因素占了主导。”但陈亚利坚定地认为,除了环境好、心情好,“营养是一大亮点”。

乐善居非常注重营养,每天采购新鲜食材,每顿三菜一汤一周不重样,荤素搭配,果蔬搭配,粗粮搭配。“老人用餐时间规矩,食量都有看护,如果中间需要加餐,我们冰箱随时都备有不同口味的包子点心。”陈亚利说,“正常情况下软饭硬饭粥都有,过节时候会包粽子煮汤圆。”

“红烧肉、花生焖猪脚,理论上对他们不太好,但一周给他们吃一次,也就吃两三口,让他们有个盼头。”除了每周都不重样,餐饮还随着季节而变化。包括鼻饲那块,把饭菜弄在一起搅拌,注重营养搭配。

《小康》记者了解到,院长陈亚利带领着“八师”团队:内科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技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护理师、厨师和理发师,现有员工40人。他们为长者提供一站式的VIP服务,从生活护理到门诊、住院一条龙服务,从开药、取药到发药、打针,从鼻饲、导尿、褥疮换药到气管切开护理、气管镜吸痰,无创通气、心肺复苏现场急救,从康复治疗到心理关怀等等。

陈亚利告诉《小康》记者,乐善居旨在通过全体工作人员“主动相助、用心服务”,让长者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彻底解决了长者和家属的后顾之忧。

“仁爱”核心:有医疗,有专业,有爱心

来到乐善居露天花园,这是一个2000平米的顶层空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工作人员黄丹告诉《小康》记者,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早上八点多老人们吃完早餐吃完药,就会被推到这里进行活动。“伴着音乐做早操,让他们抛球,锻炼反映能力,很多长者进步很大。”

“我们的服务对象大部分是不能自理或是失智的长者,相比较身体状况要差一些,很丰富的娱乐活动他们没有能力来参与,但是会带他们做做基本锻炼。”黄丹介绍说,11点吃过午饭,老人们睡醒下午起来可自由活动,打打麻将,听听乐曲,或是推到训练室进行锻炼。

采访当日是母亲节前一天。李阿姨来到乐善居看望老人,她母亲是乐善居第一位入住的老人。“他们的服务非常贴心,我妈妈在这住直到过世,过世后他们还拉着她的手为她清洗换衣,过来祭拜。”基于这样的信任,李阿姨把妹妹的家婆也介绍进来疗养。

乐善居还通过建立服务监督体系和落实责任制护士管理,使长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做到无缝隙管理,保障了各种医疗活动和生活护理措施的落实。医护人员与长者家属建立微信平台,每天汇报长者的状况,与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一年来没有一起医疗纠纷发生。

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范文3

【关键词】绿色医院;和谐社会;医院管理

所谓“绿色医院”,就是在医院的全寿命周期内(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维护和拆解等)对周围环境的有害影响教小,对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少,但是在节省资源(比如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的情况下并不减少医院内部使用人员(包括病人、医务人员以及访客)的良好体验,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的医院可以称之为绿色医院。

倡导绿色医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与人文关怀是建设“绿色医院”的两块基石,是医院管理的进一步深化,是将传统的只注重业务技术和“简单”看病、以病为主转向技术业务与人文关怀两手抓、共同促进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医院管理模式;是构建和谐医院、创新医院环境、塑造医院形象、提高医院信誉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医院建设评价体系由绿色医院建筑、绿色医疗、高效运行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包含内容广泛,下面我仅从就医环境和服务环境两个方面,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来谈几点体会。

一、美化就医环境,温馨舒适为患者

搞好医院总体规划,保持医疗区整体布局合理,功能设施完善,就医流程便捷,环境美化整洁,病区病房卫生整洁,是建设“绿色医院”的硬件,也是前提。我院现有的综合住院楼,门诊楼及妇产楼,外科楼,内科北楼和急救楼分别建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二000年以后,由于所处的时代、病员规模、服务需求和医疗设备设施的局限,在设计其结构、布局,外观形象及服务等均已与现代化新型医院要求的心理――生理――社会医学模式不相适应,建设环境园林化、服务人性化、病房家庭化的目标,已成为医院管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1.近年来,医院先后多方筹资数千万元用于医院环境的美化和改造。每年坚持院内的绿化工作,在院内种植和更新花草树木,可绿化面积达到95%,被誉为是“花园式”医疗单位。开展“拆墙透绿”和亮化美化工程,在院内增设工艺型路灯、霓虹灯、指示灯,设置代表医院形象和医院精神的雕塑造型,修建造型美观的凉亭,并增设院区座椅,为病人休养和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环境。

2.根据《环境保护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院内感染控制的要求,举办院内感染控制专业培训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防感控感意识。妥善处理医用垃圾、生活垃圾,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同时还改造更新了污水排放处理系统,使废气、废水、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标准,实施无害化处理。

3.加大对现有医疗用房的改造。根据病员流量的增加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将门诊加层和大厅扩建、内外装修,铺设防滑木地板,增加走廊和大厅的明亮度,增设了咨询服务导诊台、药师咨询台等,对于诊疗病人多的科室设置了宽敞整洁的候诊区,设制明显的指示标制牌,便捷患者就医。对所有住院楼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设置开放式护士站,病区病房按照人性化设计,格调温馨淡雅,病房配备了电视,墙上有画,床边有花,病床设施全部翻新,病床之间采用帘式隔断,输血输液采用滑环式轨道,病区走廊明亮宽畅,设有防滑扶手、设置座椅、科室特色介绍橱窗、科普知识宣传栏及赏心悦目的装饰画。医院建筑和设施的装修均选择环保产品。我院现已着手无障碍通道设计和建设,公共设立厕所残疾人专用厕位。

现在我院的就医环境焕然一新、院内绿草茵茵、满目苍翠,病区内干净整洁、舒适温馨,形成了良好的就医环境。目前,我院新建的住院综合楼,在各级领导和医学专家、建筑设计专家的指导下,以追求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为目标,正在按照《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要求的方向努力。

二、优化服务环境,文明行医树形象

创建“绿色医院”关键是要整体提升医院工作人员自身的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懂得,一个完整的职业形象,应该是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从而在“软件”上为患者服务提供良好的就医氛围和人文环境。

1.在医院组织的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和重大纪念日及各项活动中,不断强化医院文化、人文学科教育和爱岗敬业、“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相继开展了“新时期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我为优质护理服务添风采”等为活动主题的演讲比赛,“十佳医生、十佳护士”评选等活动,培养医护人员的服务理念和价值观,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激发广大职工的荣誉感、自尊心和趋同心理。通过对病人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技术,提高水平,在释放慈爱之心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达到真善美人格的融合。

2.在全体医务人员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过硬的技术本领是服务病人的必要条件,狠抓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提升医务人员的科技、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对新进人员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开展了“全院医师病历展示”、“静脉输液百针穿刺状元选拔赛”等系列活动,同时全院医护人员按不同专业统一着装,一律佩戴胸牌上岗,患者对医院及工作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普遍增强。

3.一是创新服务内容。实施门诊“一卡通”。承诺无假日医院。检查单互认制度。门诊挂号预约制度。配备候诊椅,设立公用电话,免费供应开水等便民服务。对老年人、危重急症病人由工作人员全程陪诊的“绿色通道”等。这些便民措施为医院赢得了极大信誉。二是规范服务行为。坚持公示制度,在门诊大厅安装电视导医宣传系统;公开药品和检查收费标准;费用查询系统;实行住院病人签字同意后付费制度;病人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等。保证了每位病人的清清楚楚用药、明明白白消费;并将医院管理制度、明细收费标准、各级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医院特色介绍等内容编印成册。同时,制定和完善了文明优质服务的有关制度和措施,编印成《医院院规》做为每名职工的行为指南。三是持续开展“病人选择医生”工作,由以往的“病人围着医生转”变为“医生围着病人转”。

4.根据卫生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的医疗单位,我院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等文件精神,细化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从转变服务理念、提高认识入手,通过提高人力配置、改革分工及排班方法、加强夜班护理人力配置、护士包干病人等方法,推进此项工作。目前已在全院36个病区中推行31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区,占病区总数的86.11%,效果良好。由于我院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突出,我院护理部荣获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服务护理先进单位,消化一病区荣获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有三位护理人员荣获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服务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当今时代,绿色浪潮席卷全球,创建绿色医院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亮点。始终以医院管理围绕病人、基础设施着眼病人、业务建设为了病人、后勤保障方便病人、文明服务面向病人,打造绿色医疗环境,优化绿色服务模式、拓展绿色管理机制,把建设绿色医院、构建和谐医院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实现医院环境“零污染”、医患关系“零距离”、医疗保障“零障碍”的目标,是我们医院管理者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倪衡金.高新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对“绿色医院”内涵的辩证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2003(12).

[2]吕占秀,倪衡金,赵根田.创建“绿色医院”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2003(12).

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范文4

通过回顾武汉同济医院外科大楼的设计、施工过程,分享了大型综合医疗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控制经验,同时也展示了该工程的一些亮点,以期对医院建设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新外科大楼 设计特点 施工管理 人性化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医疗环境,2005年武汉同济医院经过充分论证调研,决定建设新外科大楼。该楼选址于院区原家属区,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底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整个建设过程历时6年。

一、设计阶段

(一)设计思路

好的设计构想是项目成功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方案的设计阶段,医院决策者、各临床科室、基建部门负责人与来自德国的设计师一起反复论证、沟通、调研,设计焦点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外立面造型风格、内部平面功能房间布置、医疗工艺流程、学科平衡发展、后勤配套设施、后期业务用房的预留等。

(二)建筑规模和楼层分布

经过多轮商讨和修改,方案最终确定并得到规划部门批准。该大楼总建筑面积98000m2,地上24层,地下2层,总高度99.85m,共设置病床1590张、手术室29间、重症监护病床20张。

地下二层为停车场和人防区域;地下一层为各类设备用房,包括空调冷冻机房、消防和生活泵房、医用气体机房、高低压配电房、医疗垃圾暂存间等;首层至三层为医技检查用房,如MRI、CT、DSA、X光、药剂科、心功能科、检验科等;四层为ICU、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更衣、办公区;五层全部为洁净手术区,并在其上部设专用设备层安装净化空调机组;六至二十三层为外科专科住院标准病房;二十四层为教学会议室。

医技检查用房设在裙楼,以解决就诊者流动性大、设备体积荷载较大等矛盾。标准病房设于6层以上,主要原因是病房单元相对独立,高的楼层设置有助于给患者营造较为安静的康复环境。

总体来说,该项目的楼层科室分布清晰合理,既保证了各临床科室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水平和垂直部分将各部门便捷地联系在一起。

(三)设计特点

新外科大楼外立面整体造型设计继续保持了百年老院建筑简练朴实的风格,与医院整体环境很好地协调在一起,同时通过外装饰材料如大理石材、铝单板、中空玻璃表达了百年同济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该楼最大的特色为病房设计,每层设东西两个标准护理单元,通过中轴线的连廊相连,并设置12部电梯作为患者入院及家属探视的主要垂直运输通道。护理单元遵循了人性化关怀原则,将所有病房朝南布置,给予患者和家属最充足的采光和通风。北边设置医护办公区和休息区,给予医护人员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设有专用职工电梯。靠走道尽端设置污物清洁区,减少对病区的影响,单独设置污物电梯。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部,方便护士对病区的管理和对患者的观察。在每层的中轴线另设两部手术专用电梯直达五楼手术室。

从裙楼到塔楼各层都利用双通道实现了医患分流,北边为职工通道和办公区域,南边为公共走廊,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四层手术室更衣区设有专用楼梯到达五层手术室,方便手术室医生和护士使用。一层大厅采用大空间医疗街形式,内部设置超市、咖啡厅,外部设绿化景观平台,舒缓就医者的心情。

可以说,精心的设计为该大楼最终顺利交付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施工阶段

(一)工程质量管理

该建筑作为湖北地区目前为止单体面积最大的外科大楼,在施工招标时,即确定了争创“鲁班奖”的高标准质量目标,医院基建部门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安排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各分项工程进行全过程严格跟踪控制,细化施工组织措施方案,会同监理单位加强现场质量和安全管理,三年施工做到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多次获湖北省和武汉市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程称号。同时每周召开一次由医院基建管理人员、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及相关专业分包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监理例会,沟通协调各专业工种交叉施工技术配合、项目进度控制和安全等问题。

(二)工程控制难点

该工程为综合性的医疗建筑,共计包含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通风与空调、强弱电、给排水、装饰、电梯、医用净化、医用气体、放射防护屏蔽10个分部、53个子分部、220个分项工程,涉及专业多、交叉面广、工程体量大,对施工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管理素质要求较高。且临床使用科室都有其专业特殊性,从设计、施工预留预埋至后期装修阶段都应全方位合理规划考虑,细致区别对待,如小儿外科病房需单独设置灌肠室;放射机房需设置恒温恒湿空调和独立排风;手术室需在结构楼板现浇前准确定位预埋无影灯和医用吊塔支撑钢板等等。这些特殊部位处理工作都要在前期让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充分领会,施工时安排施工管理人员重点把控。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医院基建管理人员深入现场工地,对施工细节、工艺均严格要求,对施工材料、设备进场严格把关,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标准》等专业施工验收规范对所有分部分项工程逐一进行了验收,项目运行工况和质量控制结果较为理想。

(三)施工管理体会

长久以来,大多数医院建设者往往会把全部精力和焦点放在前期与设计师进行整体方案设计沟通中,以为只要在前期做好项目设计和策划,项目即可实现。其实不尽然,因为通常对于大型医院建设项目来说,施工周期较长,可变因素多,而医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如果不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掌握医学发展动态,与使用单位沟通与反馈,深化调整当初的专业设计,我们很可能面临项目完工但局部须重新整改的尴尬局面。

在新外科大楼施工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这点,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科室,我们在装饰前期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二次深化设计,保证一次施工成功,节约过程成本,避免浪费。如检验科,我们根据每个实验台布置,二次出图明确了给水点位和排水管沟走向、强弱电线槽排布;针对检验大厅空间封闭、设备发热量大的特点,除安装大楼中央空调系统外,增加了多联机恒温恒湿商用空调,以满足过渡季节使用,同时配置了UPS不间断电源来保证该区域检验设备的用电稳定性。

三、工程亮点

(一)手术室智能化、数字化

该大楼设计29间层流洁净手术室,作为专业外科大楼,手术室承担的手术量大,各类手术种类复杂。建设伊始医院即确定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建设管理目标,整个手术室区域采用了胸牌与手术工作服绑定监管系统、手术视频监控与视教系统、手术消毒器械管理系统等多套在国内领先的管理系统,方便日常管理和手术开展。其中还设置了一间一体化杂交手术室(约70m2),一次手术可同时完成内科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复杂心脏病及其他疑难疾病,治疗手段先进,设备技术含量高。

(二)重视人性化

该楼无论是方案设计、施工细部处理、装饰材料选用、颜色搭配还是管理方式,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关怀患者”的服务理念。每间病房均为朝南向布置,设单独卫生间和淋浴间,且每个护理单元都设有一间晾衣间,为患者提供便利。在中部交通核的连廊处设有家属探视等候休息区。病房装饰材料选择也极为考究,选用浅色系、环保无毒PVC墙地胶,耐脏耐磨;病房门颜色为“同济蓝”,色调柔和,所有病房走道均安装PVC防撞扶手。病床和卫生间均设有医护呼叫系统,保证患者安全。

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范文5

这次学术盛会结束后,本刊记者就我国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诸多热点问题,对黄德嘉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学术盛会,让西部地区青年医师获益

据记者了解,自2006年起,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已先后在成都、西安、重庆举办了五届,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因此,采访一开始,黄德嘉教授首先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在成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盛况。

黄德嘉教授教授说:“第六届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全国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于今年7月5日在成都开幕。国内著名专家高润霖、胡大一、霍勇、Yean-Leng Lim(林延龄)、王方正、张澍担任名誉主席。朱国英教授、霍勇教授、张澍教授、林延龄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而在会前培训中,除传统的电生理和冠心病介入培训课程外,我们在今年还增加了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课程。大家都知道,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考试、资格认证和准入是卫生部医政司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提高专科医师医疗技术水平,严格准入而达到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目的,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措施。负责心内科专科医师培训项目的两位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和北京阜外医院张澍教授都出席并指导了这一培训课程。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内科的青年医师们在会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反映,他们从这一培训课程中获益匪浅。”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会议首日备注瞩目的中心发言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就‘探索中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模式——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链’,霍勇教授围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张澍教授就中国心律失常年度报告,林延龄教授就‘冠心病介入治疗热点和新概念’,葛均波院士就‘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历史、现状与展望’等核心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在亲力亲为的践行中,分别就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发展建言献策。”

黄德嘉教授进一步介绍说:“会议开幕后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6日上午举行的的高峰论坛上,国内外最著名的专家,包括胡大一、霍勇、林延龄、张澍、张运、葛均波、黄从新、吕树铮、杨跃进、马长生等多名教授,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重点和进展做了精彩的讲演;接下来的2天半会议中,按照计划分为临床热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与心衰及TAVI论坛有序地进行着。这些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到会讲演。因而,多场次的病例讨论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高血压论坛分别安排了各自领域内结合不同专题的临床和介入病例讨论;在TAVI论坛安排了病例录播和讨论;在临床热点论坛安排了针对普通内科医生和非介入心内科医生的临床病例讨论,并邀请临床经验丰富、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著名专家作点评。病例讨论这一形式为同道和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展示自己临床决策、处理方法的高超水平和风采;同时,这一形式也是同道们交流、切磋、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黄德嘉教授认为:“本次大会将继续秉承以往五届会议‘面向基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服务患者’的宗旨,以基础培训、专家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就心血管内科的各种临床诊疗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突出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临床实用、覆盖广泛’的特色,会议内容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办成了一场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学术盛宴!”

而据记者此前了解,黄德嘉教授在会上就曾经对这次会议做出了一席客观准确的总结,他当时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是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将对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学科建设,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聚焦热点问题,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水平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具体情况,黄德嘉介绍说:“在会议期间,教授胡大一教授在发言中指出,2011年我国的介入手术达到33万多例,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基本是空白。这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由于存在‘只治不防不管’问题,大量医疗资源用于疾病终末期的高成本救治,患者反复住院,再支架,再手术,出现心力衰竭后,使用极高成本的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埋藏式自动除颤装置和心脏移植。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而病情却每况愈下,这也是产生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平时,我们买汽车的同时要付费买保修,对人的保健还不如对汽车的保养。而要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也成为了大家十分关注的项目。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说,早期积极开通心脏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再灌注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患者的远期预后越佳。STEMI患者有4种就诊途径,包括院外发病自行就诊、急救车从发病地点转运、急救车从外院转运、院内发病。我国STEMI患者以更加依赖院内绿色通道与院前急救体系密切衔接的前2种就诊方式居多,因此建立24小时开放的‘胸痛中心’接诊STEMI患者极其必要。”

“同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在心律失常年度报告的最后,还给大家构建了心律学科未来的宏伟蓝图。”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阐述心律学科的未来蓝图时,张澍教授认为,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接下来我国心律失常学科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加强心律失常疾病的防治;二是继续保持繁荣的学术氛围,实施并认真完成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出更多合格的心律失常介入医师,培养新一代研究型学术人才和团队;四是完成多个国内指南和共识,延续国际学术精神,让更多的代表性专家走向国际舞台,中国的心律失常学科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更多中国医师走上国际舞台, 发表更多高质量的SCI文章。”

接着,黄德嘉教授又陆续介绍了其他几位专家、学者在这次会议上的核心论点。他介绍说,作为国际上广为尊敬和推崇的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林延龄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患者更有益,因为潜在的致命或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的影响远远大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比起采取溶栓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STEMI患者(药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12小时)采取直接PCI恢复冠脉血流,将提高患者短期或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林延龄教授强调,对STEMI患者的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需要规范化,现如今有效的机械性再灌注是治疗STEMI的最好方法。但是,对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冠心病,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理论、技术、策略、器械和抗栓药物,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上海的葛均波院士在发言时呼吁,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要落的太远了。葛院士认为,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大量患者因高龄、左心室功能差、存在严重的合并症、恐惧外科手术而放弃外科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VAI)为这类患者带来希望。

介绍完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后,黄德嘉教授再次强调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如何解决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

引领西部学科发展,

无愧全球“单点规模最大”

据了解,近些年来,在中西部广大医师的努力下,心血管领域的科研和临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华西医院是当今全世界单点规模最大的医院,也是中国西部疑难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在这样的语境下,黄德嘉教授剖析了西部地区的心血管诊疗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想比之下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他本人的研究方向,详细介绍了未来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在心血管领域最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问题。

涉及这个话题时,黄德嘉教授首先谦逊地说:“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级医院的心内科在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与多年来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大批专家一如既往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与东部地区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与医疗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明显差于东部,在边远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较低,县以下医院医生缺乏继续教育、更新的知识机会。心血管急诊、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有待提高,适合于西部地区现状的慢性疾病如:心衰、高血压、房颤等的规范管理模式有待建立。”

谈及自己所供职的医院,黄德嘉教授继续说:“华西医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因而,提高区域内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改进心血管疾病治疗、管理模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在2012年开展了以下几个项目——一是四川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网络建设和基层医疗培训。我科现已与四川地区40多家县级或县以下社区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我科负责培训基层医院医生,以提高他们诊断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对他们处理的实际病例进行实时或事后指导和处理建议反馈。经过一年的多次培训和实际病例处理指导,希望提高整个区域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水平,特别对远离城市不能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规范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治疗,以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展,而且进展顺利。二是高血压、慢性心衰病人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培训社区医生,健康教育、定期到社区举办讲座,查房、辅导等方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病人管理模式,真正达到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减少社区病人到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和频次。目前我科已与成都市2个社区建立了固定联系。三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新技术开展,目前我科已完成3例,获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三个项目也是我科2011年申报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的项目。这个项目预期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完成。”

基于如上情况,黄德嘉教授分析道:“对西部地区而言,在未来一个时期,心血管领域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对县以下基层医生的培训,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远离城市,提高基层医生心血管急诊的救治水平,包括心肺复苏的操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处理以及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衰、房颤的长期管理等,这对提升整个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大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当承担起培训的责任。其二,对已经掌握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的大城市医院来说,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的拓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应建立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和服务规范。临床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对区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领衔“十二五”支撑项目,

全国六十余医院参与

目前,由黄德嘉教授牵头负责的“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正在开展中。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希望黄德嘉教授介绍一下此次“十二五”课题的临床意义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对此问题,黄德嘉教授首先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植入性器械治疗(ICD或CRTD——记者注)是目前经临床试验证实最有效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式。但我国目前在ICD/CRTD植入适应证还缺乏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基于此方面的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计划于2015年完成。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508万的研究经费支持,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全国有60多家医院参加。西方国家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慢性心衰患者如果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猝死风险高,植入ICD为Ⅰ类适应证。但日本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日本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低;而香港的一个小样本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此研究发现香港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与欧美国家相似,应植入ICD。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用于评估中国心衰患者猝死的风险。对今后制定我国心衰治疗指南,合理使用器械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德嘉教授接着说,“这个项目从今年5月开始入组病例,目前进展顺利,入组病例速度达到了预期要求。”

据记者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54年,原为四川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心血管组。在上世纪60年代,即确定了心内科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中心地位。心内科现有工作人员97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9人,博士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90%的医生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85%的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自改革开改以来,该科已有22名医生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一到五年。目前,每年有12名至15名医生出国参加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及短期培训,及时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来为病人服务。华西医院心内科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家大学医院心脏科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高素质、高学历、保持了华西近百年优良传统的医护队伍,使心内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因此,在简要介绍了上述由黄德嘉教授牵头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情况后,黄德嘉教授谈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的学科建设情况,他介绍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中处于中心地位,为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科室目前是卫生部认定的四川省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1年我科完成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和经导管射频消融病例数均位于全国前五位,冠心病和先心病介入治疗较2010年分别增长41%和23%。2011年全年发表SCI论文20篇,影响因子合计88.483,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600多万元。今年我科开展了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的新技术,并获得成了成功……”

采访到最后,作为一位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黄德嘉教授坦率地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医院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科在‘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发展继续努力,为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周到的医疗服务而继续努力!”

内科护理特色和亮点范文6

[关键词] 失眠;中医;管理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R2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Abstract] At present,drug therapy and non-drug therapy are the main way to manage the people with insomnia.According to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is article we bring up four methods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 to the insomniacs: finding the cause of insomnia、 adjusting the goal and the sleep expectation、correct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sleeping、and cooperating drug therapy and non-drug therapy.Also ,we full use the view of“Preventive treatment theory of TCM”to manage the insomnia patients .

失眠是本人对自己睡眠的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到白天功能的一种主观感受。失眠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类型,入睡困难和续睡困难。即从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到睡着的时间或夜间醒后再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甚至彻夜未眠。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以上并持续6个月(至少1个月)以上;睡眠不好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影响到日间功能;并且不存在未解决的重大生活事件和心理冲突。[1]

1. 失眠的发病和防治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王刚[2]等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一般人群睡眠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是一般人群中43.8%的人PSQI总分>7分,睡眠质量较差;已婚者明显高于未婚者(P

失眠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在防治措施上各有其特点。在美国,有5000多家睡眠指导中心对失眠患者提供医疗帮助。在印度,修练瑜珈被认为是治疗失眠的好方法。我国目前的认知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往往能帮助病人取得部分疗效[4],但由于睡眠与觉醒的机制未明确,患者对镇静催眠药物其肝肾毒性与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的恐惧,而使患者常求诊于中医。运用中医中药防治失眠是中国一大特色。中医药在该领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5] [6]

中医把失眠称为“不寐”、“不得卧”和“不得眠”等,其机制主要与阴阳学说、心神学说、脑髓学说、营卫学说有关。中医认为,睡眠与觉醒的寤寐变化符合天人相应和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灵枢•口问》论睡眠:“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反映在病症中有“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脉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脉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失眠其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其中与心、肝、脑等关系最为紧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又称藏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而属于五脏六腑,合而统领于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神之所居,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活动;现在临床医家认为,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是导致现代失眠人群的首要原因,因为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情志致病导致肝疏泄功能条失调,肝就不能藏魂,而表现为失眠和抑郁等。

3. 失眠的健康管理模式

现在对失眠人群的管理主要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多数人不知道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方法。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对失眠采取的对策有:服安眠药33.4%,少喝茶、咖啡32.9%,主动就诊22.3%,喝中药14.5%,喝酒13.1%。总体治疗满意度为45.9%,许多存在认识误区和采用防治方法欠妥当。因此在临床上对失眠人群的管理,现提出四种管理方法:

3.1 寻找失眠病因(诱因)

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疾病、心情及性格、环境和药物这几方面。某些疾病引发的咳嗽、疼痛、心悸、夜尿频等症状,自然会影响睡眠;而来自家庭、感情、工作各方面大的变故扰乱了心情,产生焦虑紧张、烦躁不安、惊恐、抑郁等不良情绪肯定睡不好觉。环境的改变,如噪音、强光、过热、过冷、空气污浊、蚊虫叮咬等,以及睡前看兴奋性强的影视节目、书刊,喝浓茶咖啡也是常见的影响睡眠的原因。另外,一些慢性病,需要服用各种药物,有的药物也会影响睡眠,例如咖啡因、去甲麻黄素、利他林、氨茶碱、阿托品、雷米封、激素等。找到了影响睡眠的原因之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消除,才可安然入睡。

3.2 调整目标值和睡眠期望值

3.2.1调整人生目标值

临床观察发现,失眠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做事认真,追求完美,所以把自己的目标值(包括工作、名誉、地位、经济、感情、家庭等)定得过高,超过了自身所能达到的水平。下调一点,甩掉一些不甚要紧的包袱就轻松多了。

3.2.2调整对睡眠的过高期望值

失眠者羡慕别人睡得香甜,而对自己的睡眠十分不满。实际上每个人的睡眠时间、质量是有差别的。只要相对过得去就行,苛求自己往往适得其反。期望值调低一点就容易实现了。通过分析疏导使患者重新认识和正确对待自己的睡眠目标。

3.3纠正睡眠的认识误区

临床中发现,有不少失眠患者对于睡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第一,对睡眠时间要求过高: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要睡足8小时的睡眠时间才算是一个正常的睡眠。睡眠不足8个小时就认为自己失眠了。实际上并不是以睡眠时间多少作为衡量睡眠状况的评判标准。第二,对睡眠质量要求过高:诉说:“我已经好几个月都没合一眼” 。其实不然,许多失眠患者常在白天或躺在床上时都有打盹浅睡,只是对其不满意而已(如果做一个24小时多导睡眠图检查就能证明)。有人认为多梦就是没睡好,会影响精神体力及身体健康。其实梦本身是睡眠中的一个过程。人常说“夜长梦多”,睡眠时间越长梦就越多。 第三,将失眠的不良后果扩大化:认为失眠会引发心脏病或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把白天的焦虑、易怒、忧郁等都归咎于失眠的影响,结果对睡眠产生恐惧,一到晚上或一上床就紧张更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3.4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配合

因上述方法都不能缓解的失眠患者,就倡导运用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西药主要苯二氮卓类药物和一些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临床上常用镇静助眠药物,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氯硝西泮、地西泮、阿普唑仑和艾司唑仑等有显著的催眠作用,且起效快、安全性较高,但此类药物除了催眠作用外,还有中枢镇静、肌松、致遗忘、焦虑反跳、耐受性等不良反应,还有患者对其依赖性和肝毒性的担忧,显然不宜作为一线药物长期使用;而祖国传统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医家还从多角度来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如从人群及脏腑关系等入手,同时结合当代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工作压力、考试压力等综合因素考虑不寐产生的原因,扩大了不寐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范围。更有医家从病因、病位、体质三位一体的角度来分析不寐产生的原因。由于受到外界或自身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加之患者体质各有偏颇(包括生理或心理),从而使相应的脏腑产生病变,脏腑功能失调,以致失眠。对于治疗,近现代医家通过辨证论治,拟出了失眠辩证的很多证型,如近代施今墨先生[7]将临床所见之失眠辨证分型,分为9类(心肾不交、血不上荣、脑肾不足、心阳亢盛、阴虚不眠、阳虚不眠、胃实不眠、胆热不眠、肝经受病);裘昌林[8]从整体出发,临床按邪正虚实辨证将本病分为9型(其中虚证分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实证分为肝郁气滞、心火亢盛、痰热扰心、肝胆湿热、食积胃气不和;虚实夹杂者分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笔者认为,造成现代人群失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外在环境的各种压力过大和内在性格、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所致。因肝主疏泄,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导致人的情志抑郁,从而使肝主疏泄的功能受累,肝藏魂的功能也受累,而表现出晚上多梦,有时是恶梦,因梦而惊醒,惊醒后在回想着刚才梦的原因,因而久久不能入睡,从而影响到白天的正常工作能力。因此治疗对于以肝郁为主者,给予柴胡疏肝散方;对于肝郁日久耗阴者,柴胡疏肝散加酸枣仁,阿胶等;肝郁日久而化火者,一般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丹皮、龙胆草;对于肝郁导致的痰湿比较重者给予柴胡疏肝散加上远志和菖蒲等进行治疗。对于一些顽固性失眠,临床上常配合针灸治疗,一般采用四神聪和百会埋针,或者给予膈腧和心腧放血疗法。病久则入络,络脉遇阻,所以给予放血疗法。对于一些患者拒绝药物或者有很明显的焦虑情绪者,可配合中医传统的心理治疗,如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和用古典音乐缓解其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然后重建起对睡眠的信心。

4 讨论

失眠人群的健康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好这项艰巨的工程,值得临床医家们去研究,探讨出一条适合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并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对于如何去探索失眠人群健康管理模式,个人提出应该善于探寻失眠发病、预防和治疗的规律,应该大胆的突破固有的思维,把人放在一个生物―心理―社会这个整体模式中去综合考虑,也就是我们中医所提倡的整体观念,充分运用中医古老的“治未病思想”进行失眠人群的管理,特别是利用祖国的食疗和针灸进行预防和治疗失眠是未来失眠人群健康管理模式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

[2] 王刚,张景行. 一般人群睡眠质量的现况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 10(6): 430-432.

[3] 锡宏光, 赵丽珍, 刘相辰. 睡眠及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 26(11): 1124-1126.

[4] 赵忠新, 张红菊, 黄流清. 失眠的治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 26(11): 851-856.

[5]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第1版.

[6] 刘艳娇, 高荣林主编. 中医睡眠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