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定义及基本构成
职业教育是针对具体职业定向培训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能够具备特殊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两部分,职前教育是指对普通学校、技校、职校等在校未成年学生所进行的就业准备教育;职后教育是指对已成年的待业人员与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转换职业所需的教育,或者补充与提炼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职后教育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成人教育是指为成人提供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但又有别于传统教育,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学校教育相对的,包括一切成人阶段教育在内的教育活动。成人教育分为成人职业教育和成人非职业教育两个子系统,成人职业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成人非职业教育包括与社会生活、文化、法律、经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普通学历教育等相关的方面。
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所包含的内涵、涉及的空间以及占用的时间都更为丰富、更为广阔、更为长远。从上述二者的定义与基本构成来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有部分交叉,但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对象。成人教育的对象是进入成年期的全体成人,个人一生中有3/4的时间处于成年期。而职业教育的对象有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以及成年期的待业人员、从业人员。因此,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要比职业教育更加宽泛。2.教育境域。就教育境域而言,成人教育对全社会的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包含在整个社会之中的成人教育,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同时又拥有自己的独立体系。成人教育的阵地既可以是一切社会公共教育设施,也可以是大众教育传播媒介;成人教育的依托一般是学校,当然也可以是一些单位甚至社会团体;成人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与社会群众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息息相关。总的来说,成人教育依赖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向全社会高度开放。而职业教育机构也向全社会开放,建立产学联合体,实行联合办学。不过,尽管职业教育同样体现受教育者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求之间的联系,但成人教育较职业教育而言活动境域更大。3.教育目标。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成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别是成人教育中的社会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其目标就是帮助成人更好地追求个性发展,不再受职业局限性的约束。即便职业教育也有提高受教育者文化水平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才是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充分反映了职业化的特征。4.教育功能。现代教育具有人才结构调节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系统外部的外在功能和促进人的发展等系统内部的内在功能。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与内在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外在功能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均衡性特点,内在功能在于促进成人的个性化、社会化发展。成人教育能够促进成人的发展,提高成人的综合素质。成人的发展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传承人类文明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的内在功能是促进人的职业化发展,外在功能则是通过提高人的职业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水平,能够提升他们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现代化、生产社会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5.教育过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都有教育过程长期性的特点。人们步入职业生涯便会产生职业活动需要,从而促使个人接受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有工学结合的特征,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成人教育的教育过程相较于职业教育而言,时间跨度拉得更长,成人非职业教育方面的受教育时间可以说与人的生存时间相一致,具有终身性,总是处于知识信息传递、补充、更新的循环往复之中。6.教育内容。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多强调的是预备性、普及性和基础性,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体现的是实用性和针对性。当然,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与职业教育相似外,在非职业教育部分还具有无限定性的特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了成人的实际需求。另外,成人教育整体教学内容也具有复杂性,除了基本的读写算课程、文学课程、各种职业课程之外,还包括一些与残疾人、妇女、老年人相关的课程。而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除了职业的规范性和规定性之外,教学内容设计需要体现具体的职业诉求,其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集约性特点。7.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多元性特点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都有所体现。除了常规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外,在职前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还特别强调采取实践性教学形式,如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劳动、教学实习、实验等。而成人教育的对象相较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更加不可预测,所以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需要灵活多样,除了现场实践式、课堂面授式以外,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有自我导向的个别自学式、自学考试式的教学形式,以及广播电视式、函授式等远距离教学形式,目的在于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成人学员受教育需要。8.教与学的关系。成人教育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学决定教、自由、民主的特点,教学的根本原则在于按需施教,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教员与学员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互帮互助的组合关系。而职业教育中教与学还保留着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教决定学、自上而下的特点。与基础教育相比,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特点,而且职后职业教育又是二者的结合,因此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但是,从本质上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范畴。因为成人教育对于成人而言贯穿生命全过程,而职业教育则是通过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个体获得谋生技能。另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对象所处年龄阶段不同,成熟程度不同,社会属性也有所差异。因此,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具有各自的功能,对此需要明确区分。
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如何和谐发展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尤其是在社会倡导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于内于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有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协调作用,使二者和谐发展,才能共同为构建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1.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成人教育针对的人群是目前正常就业的社会人员,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等。职业教育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同时结合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以学会专项技能为出发点,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服务业、生产行业、管理行业等。二者有如下的统一性:首先,教育特性相同,都承担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和技术专业性的任务,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关系;其次,培养目标相似,都期望在高等学历普及度较高的现代社会为中等学历就业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最后,培养方法相似,就业导向都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兼顾文化教育和企业实习等,教育的目的性明确,专业针对性强,这也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国情决定的。2.成人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促动与启发。成人教育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渐渐形成开展渠道广、形式丰富、层次种类多的教育格局,可以为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和职业的成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服务,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成人教育中成功的教育经验值得职业教育参考和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共享成人教育的经验和资源,职业教育的发展舞台将更加宽广。以来,成人教育不断创新,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可以依托成人教育的固有模式和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突破和出路。其次,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搭建桥梁,使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当今社会的青少年,而青少年在就业以后还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提高自己,对此,成人教育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搭建桥梁将使人才培养更加顺畅,使终身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得以延续。最后,借鉴成人教育的人文滋养,增强职业教育的人文气息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这也是中华民族时刻保持活力的法宝。3.职业教育对成人教育的促进与启示。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性更强,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在课程体系安排上立足行业需求,更注重能力提升和具体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希望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对人才技能方面的培养值得成人教育借鉴和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职业教育对于人才的职业性培养专一明确,成人教育对于成人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进一步明晰。成人教育对于成人的培养重点在于对他们原有知识体系中的技术能力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但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技能性都是成人教育所不能及的。因此,提高成人教育领域的专业技能和教育能力尤为重要。其次,借鉴职业教育实用性的特点,成人教育的课程可以更实用高效。相比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不够突出,且实用性不够强,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相关优势结合到成人教育课程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最后,职业教育在评价体系上较完整,成人教育也可以根据培养方向建立系统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通过口试、笔试、模拟训练、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1.呈现出和谐共促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贯通,独有的教育功能及固有的联系决定了二者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年来,学者们已经证明了这样的事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如果在教育实践中呈现从属或者附庸的关系,将会使二者的发展空间受限、定位不清;而如果用任意一方取代另一方,则会对双方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只能向着融合、共生、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不能相互取代。2.将长期处于交叉发展状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方面存在一定的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所属的教育范畴又不相同,但就概念和构成内容来看,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未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长期处于一种交叉发展的状态,没有认清二者之间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关系,则容易模糊成人教育同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失去针对性。3.共同为终身教育发展铺平道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性,通过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利共生,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共同为国民教育做出贡献。当今时代,终身教育理念已被大众接受和内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抓住发展机遇,促进相互融合,推进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完善以及终身教育实践的开展,在为终身教育发展铺平道路的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五、结语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无论在概念内涵、涉及范围、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多个维度、各个方面,二者都是有差别的。不过,职业教育的成人化和成人教育的职业化又是二者融合发展的交叉点,只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才能看清主流发展趋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在推进共同发展的同时,促进终身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鹏.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及未来走向评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5).
[2]李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5(12).
[3]蔡晓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研究[D/OL].江苏:扬州大学,2010[2010-04-01].
[4]叶芸.成人教育应向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J].南方论刊,2010(10).
[5]高志敏.当代世界教育科学发展与成人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职业素质教育
1 序言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大学教育如何适应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加强大学生素质能力教育、就业教育,如何将大学专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是摆在当前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大学教育不应简单侧重专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也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将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将会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加毕业生求职成功率,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2 当前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职业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经济情况、文化水平、思想情操的综合性反应,它是一个人的职责、权利、义务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1]。而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工作的人的自身所具备的各类技能和条件。人对职业的适应与否,主要取决于人的职业素质是否达到了该职业对从事者的要求,不同职业对人的不同要求就是对人的素质优势的特殊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后走向社会面临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在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职业认识不足、职业技能不扎实、专业基础素质不强等诸多职业素质问题,目前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职业意识不强
职业意识是指人对职业活动的认识、情感和态度、评价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其在欲从事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现状的认识,二是自己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期望。当前大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气质、态度、兴趣、品质等个性心理特征认识不足,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专业能力等)现状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要求的差距认识不全面,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态度、择业方式及择业的科学性。
2.2 职业素质准备不足
当前大学生完成职业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基础能力欠缺,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责任意识、工作执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诚信意识等。此外,除了基础能力之外,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专业素质差、工作经验不足,大多数毕业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特定的严格训练和老员工的帮、传、带才能真正进入岗位角色。自身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个人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3 开展贯穿大学教育全程的职业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教育全程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当在不同阶段注重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某些特定素质,把大学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和社会切实需求的优秀人才。
3.1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把入学教育与职业意识教育相结合起来
开学初重点抓好大学生的入学安全教育、心理辅导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各系院并加大力度开展专业介绍及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要求、专业入门分析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行业企业参观、校友座谈会、实践场景观摩等各种形式,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通过分析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大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职业种类以及各类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使大学生能够很快建立起较强的职业意识,为大学生活期间的职业素质培养准备工作打下坚强的后盾。
3.2大学低年级基础学习阶段,加强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
(1)在大学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职业规划指导课教育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估,并教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专业特点、有关行业现状和发展方向,指导大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自己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何种程度等一系列问题,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塑造个人职业素质明确奋斗方向和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大学生组织和参加校园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才、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
(3)充分利用寒暑假假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参观、实习相关专业行业,让学生亲身感受本专业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能力要求、职业素质等问题,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生在下一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综合素质。
3.3 在大学高年级专业学习阶段,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同等重视
(1)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之一是每个专业都要有一支既懂得理论教学又善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紧跟专业时展前沿,把行业最新信息转化为授课素材,增强教学的指向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3]。
(2)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在实践教学中逐渐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在实践教学中着力加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实践教学也应要依据各专业技能的规范和行业标准,明确有关课程和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课程设计( 论文) 、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加强有关企业等专业实习基地的合作。通过安排大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让大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充分体会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工作性质和对岗位的特殊要求,指导大学生认知自身工作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为以后工作中的入职匹配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在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到离校走向工作岗位阶段,有计划地加强大学生入职前的岗前教育
开展岗前教育及培训,首先,教育大学生做好入职前的各项有关准备工作,如入职心理辅导培训、行业礼仪培训、工作技巧培训等。其次,教育大学生入职后要树立合理的工作目标,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工作技巧,使其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4结语
建立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职场经验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全程,从而使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并实现由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成功过渡。
【参考文献】
[1]高尚荣.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4-47.
[2]胡皓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J].科技信息,2008(21):469-472.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目的;矛盾关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05-06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矛盾
“在人类教育历史的实践中,始终面临着一组基本的矛盾关系,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关系构成了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1] 围绕这组矛盾关系,形成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即社会本位目的观与个人本位目的观。
社会本位目的观,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为本位,强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2]。代表性人物有孔德(A. Comte)、涂尔干(E. Durkeim)、凯兴斯坦纳(G. Kerschensteiner)、巴洛夫(Thomas Balogh)、朱元善等。如19世纪国民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提出,劳作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心智技能和劳作技能的有用的国家公民。在他看来,“只有国家才能确保个人成为具有真正觉悟的、伦理的自由人。个人正是在国家实现某一时期的崇高理想中,不仅找到了理想且受尊敬的工作,同时也找到了从伦理上完善自己的宝贵良机”[3]。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学者朱元善从“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出发,对当时脱离社会生活的主知主义、个人主义教育进行了批评,认为教育应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将学生培养成能理解社会本质、具备为社会尽瘁的意志与能力的社会有用之人。因此,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发达农、工、商业初步之基础的智能,其在女子则增进母及主妇的职务之知能,更进而图职业道德之陶冶。”[4] 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非洲教育问题专家巴洛夫以“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源说”为基础,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建议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和在普通学校课程中渗透职教内容来发展经济[5]。可见,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就是使个人适应职业或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国家公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个人本位的目的观,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为本位,强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6]。这种思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智者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J. Rousseau)、福禄倍尔(F. Froebel)、裴斯泰洛齐(J. Pestalozzi)、仓内史郎等。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批评他那个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学校:“世间有方法学校、书写学校、海德堡学校,可就是没有人的学校。”[7]他主张教育应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完善的人。在他看来,只有当每个人的一切潜在的可能性和真正人的力量激发起来并且加强起来时,才可能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获得根本的社会改造[8]。20世纪70年代,日本职业教育学者仓内史郎认为,职业教育应摆脱以实业为基础的教育观,确立起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思想――以人为主的职业教育。在他看来,根据传统的职业适应性理论,把职业和人的关系以一对一的形式固定下来是错误的,这容易使人陷入把职业需要的性格特点作为固定尺度,以这一尺度测定人的适应性,进而把人塞到某一职业的错误逻辑中去。他发现适才(适于某职业的人才)的目的主要是适应生产合理化的要求,是要按照生产的要求选择人,而与尊重个性的本来目的背道而驰。因此,他主张职业教育的目标应以人的整个职业生活为内容,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心,促进人的成才[9]。可见,个人本位的职业教育始终将个人发展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个人就业及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职业本位与生活本位矛盾
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学徒制就是典型的“职业本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某个行业或领域的“匠人”或“艺人”,满足社会底层人员的生计需要。这种出于生计目的的“职业本位”教育传统一直沿续至今,并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思想。如德国的格雷纳特(Wolf-Dietrich Greinert)分析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为了职业(Beruf)的教育,职业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10]。我国职业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职业院校在贯彻此方针时,有时会将“职业”等同于“就业”,将“以就业为导向”当成“以就业为宗旨”,将“以服务为宗旨”当成“以为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由此,“职业本位”又演变成“就业本位”。长期以来,“职业本位”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及其实践广受批评。如我国近代出版家邹韬奋认为,“职业生活仅是人生活的一方面,职业责任仅是人承担的诸多责任中的一种,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往往只着重了个人职业效率和社会经济的需要,在传授职业知识技能时往往忽略人的生活、人的精神世界的非职业的其他方面。事实上,割裂了人们生活的多方面联系,人的精神生活单一化,人会变成机械、怪物,也就不成为人了。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共同的价值存在,都要培养学生求真知识的能力、巩固的意志、优美的情感,将来能以之应用于职业而谋生活,同时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之幸福,最终成为完全有用之人。”美国学者希尔(David Spencer Hill)认为:“职业教育就狭义而言,乃专事训练具有社会价值的种种职业。此外,尚须养成其自身求知识的能力,强固的意志,优美的情感,进而协助社会,使成为健全的优良分子,盖一方面注重职业训练,同时并须照顾到受教育者乃国家之一公民,人类之一分子。”美国教育家孟禄(More)认为,职业教育在培养工人职业技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不能忽视对工人进行陶冶,“务使其成为公民及人类之一分子”,否则工人虽有工作效率,却会成为机械奴隶[11]。可见,这些学者主张职业教育不仅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的素质。
与“职业本位”相对的是“生活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即主张教育为生活作准备或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主张 “教育即生活”。美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认为,“教育的唯一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日本学者仓内史郎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应以人的整个职业生活为内容,促进人的成长。这种职业生活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还包括极其丰富的精神生活[12]。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一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3]。我国学者朱元善认为,适应生活的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不能分离,不能实施孤立的职业教育,而应实施复杂国家的职业生活教育[14]。近年来,受现象学大师胡赛尔“回归生活世界”思想的影响,一些学者主张“教育回归生活”,并认为“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是教育走出困境的可能道路[15]。在职业教育中,“回归生活”虽然没有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思想,但“关照生活”已成为一种趋势。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弥补“职业本位”的职业教育忽视“社会生活”的问题,德国等一些国家对“职业能力”赋予新的内涵,强调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在职业教育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培养跨职业的“人性能力”(Human Competency),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是劳动者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生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16]。
三、专门性与通识性矛盾
相对于通识性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专门性和职业针对性。怀特海认为,具体化是技术教育的力量所在,通过专门化的学习与研究,形成一种最朴素的心理品质――风格。有了风格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不只是业余爱好者[17]。因此,职业教育是专门化的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独立风格的专门人才,而非业余爱好者。当然,职业教育强调专门性,并不排斥通识性。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有某个特殊方面专门知识的人。他们的专门知识,将给他们以起步的基础;他们的文化,将引导他们如何哲学般地深邃、艺术般地高雅”。在他看来,“技术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对立是错误的。没有一种充分的技术教育不是自由的,也没一种自由教育不是技术的。即没有一种教育不是既传授技能又给予智力远见的。”“每一种教育形式,都应该给学生一种技能、一门科学、一批普通概念以及一种美的欣赏。”因此,他主张在技术教育中融入自由教育的精神和内容,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18]。实际上,教育过于专门化一直广受诟病,一些学者认为过于专门化的教育忽视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 Jean Baptiste)曾说,“我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一个人只能永远承担一枚顶针的第十八道工序:我们真难以想象一个人一辈子只拿着一把铁锉和一把铁锤,究竟是谁用此方法损害了人的天性。一个人在其现有处境里,应该把他最聪颖的天资发挥出来”[19]。新托马斯主义者也认为,高度专门化的科学和技术成就可能会成为个人发挥其才能的障碍,会导致马利坦所说的“人类心理的一种渐进的动物化”,我们在一个越来越狭窄的领域里训练专家们的最重要的能力,使得他们失去对任何超越自己能力的东西做出明达判断的可能性。有失去人性生活的危险[20]。
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经济领域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出适应技术更新要求的新型产业工人。因此,职业教育的“普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人力资源处处长毕利亚德(J. P. Pilliard)指出,“从职业教育来看,根据经济和技术的需要,要求培养出能适应职业生活条件不断变化的工人。为此,职业教育不可过于专门化。所以,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正在朝着一般化方向发展。这样一来,以往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长期对立,将随着绝大多数人文化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日趋结合,就这一点来说,是达到了辩证的统一”[21]。法国职业教育专家罗吉・格列戈尔(M. Roger Gregoire)认为,随着工作的逐渐“知性化”(Intellectualisation),使人们必须在任何情况下,学习更多的其他能力,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精通及“职业的诀窍”。职业教育为了经济本身的利益必须是全面性的教育。职业教育目的必须是经济的,同是也是文化的,而且是社会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三是帮助个人完全的和成功的发展[22]。可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目的具有内在一致性。
四、永恒性与动态性矛盾
在教育思想史上,关于教育应该追求永恒的目的还是动态发展的目的,存在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应该追求永恒的目的,典型代表如永恒主义教育。永恒主义认为,人性是不变的,控制宇宙的永恒法则也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所以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变的,而且所需要的教育也是不变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永恒主义代表赫钦斯在《教育上的冲突》中对“适应环境”、“满足直接需要”以及“社会改造”这三种教育目的理论进行了批评,认为,“教育不是为了使青年一代适应环境,而应鼓励他们改善环境。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直接需要,然而,相对于比较长远的,更为重要的真、善、美的需要来说,其应该放在次要地位,而且要由前者来控制后者。教育不可推卸地要承担社会改革的功能,然而,改造社会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社会改造目的的实现乃是真正教育的必然结果,人们无需刻意追求它。”[23] 发展人的理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它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培养公民的最好办法,它甚至是最好的职业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现实的、动态的,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的目的,典型代表如实用主义教育。实用主义代表杜威认为,制定正确的教育目的有三条标准:“一是必须是现行条件的产物,必须以现在已发生的事情为基础,必须考虑有关处境的种种资源和困难;二是必须有灵活性,能够作出修改以满足各种条件,能够用来改变条件,它是实验性的,能够不断发展,并在活动中得到检验;三是必须始终体现一种活动的自由,即这个目的是一种期待的目标,是某个过程的终结。”可见,在杜威看来,正确的教育目的是动态发展的,它不仅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基础,具有适应性,而且还要有灵活性、可检验性,并有可预期的阶段性目标结果。因此,杜威认为,教育目的是专门的、直接的,而不是普遍适应的、最终的。企图建立总的教育目的总不能成功,任何最终目的都不能把所有较次要的目的隶属于它之下。因为教育目的是现实的社会需要的产物,就像法律一样,要在实践中发生变化[24]。
职业教育目的的永恒性与动态性是辩证统一的。职业教育既难以简单遵从永恒性目的观,也不应一味遵照动态性目的观。实际上,即使是持永恒性目的观的学者,也不排斥动态性目的。如永恒主义者马利坦认为,在教育主要目的之外,存在第二位的教育目的,这类目的必须适应各个历史时期变化中的情况[25]。即使是持动态性目的观的学者,也直接或间接肯定永恒的教育目的。如杜威虽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过程本身,似乎意味着没有永恒的目的,但在杜威的整个教育哲学中始终有一点不容忽视――民主社会,只有在民主社会的人才是自由的,才具有自我发展性,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民主社会。
五、思考与建议
通过这些矛盾关系的梳理,可以更清楚地把握职业教育目的的主要矛盾,在确定、分析职业教育目的时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避免顾此失彼。同时,以上职业教育目的的矛盾关系对当下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诸多启示。
(一)职业教育应将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
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也是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职业教育正是在满足个体生存发展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发生并发展的[26]。因此,坚持单一的“社会本位”目的观或“个人本位”目的观都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虽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但却有违教育的本体价值――培养人,且忽视了教育主体――学生的利益诉求。当然,坚持“个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虽然符合教育的本体价值,但却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错位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协调好“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间找到平衡点。在这方面,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值得借鉴。他认为,职业教育目的有四: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7]。此目的观将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下依然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职业教育应由为“职业”做准备转向为“职业生活”做准备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学生的职业或职业资格做准备,其一切活动都围绕“职业”展开,“职业”被视为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28]。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往往被狭隘化,被等同于“就业”甚至是“岗位”。由此,“职业本位”教育常常被曲解为“就业本位”甚至是“岗位本位”的教育。一切教育活动都只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旨在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岗位的职业技能。如此教育其实是将结果当成了目的,使职业教育陷入工具主义误区。实际上,使学生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及顺利就业只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外在结果,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手段,以就业为载体,使学生过上完满的幸福生活。职业只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因此,职业教育应由为“职业或职业资格”做准备向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转变,起码应转向为学生的“职业生活”做准备。其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还包括极其丰富的彰显人性的精神生活。
(三)专门性的职业教育也应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目的具有内在一致性,最终都是为了人性的解放和自由。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更新不断加快,职业教育的普通化与普通教育的职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术漂移与传统大学教育的职业漂移也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但在我国,职业院校为了突出职业特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却忽视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然而,在现代社会,只有“一技之长”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也不能适应现代职业生活。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其员工具备“一技之长”,还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识能力。因此,专门性的职业教育中应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还应培养其通识能力。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也有永恒的价值追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满足市场需要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目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职业教育目的具有动态性特点。但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没有永恒的目的。实际上,过于追求动态性目的,忽视永恒价值,容易使职业教育在动态的改革实践中迷失方向。作为人类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重要活动,任何一种教育都应有彼岸追求、终极关怀。这种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和终极关怀就构成了教育的永恒目的。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永恒的目的有二:一是追求有永恒价值的知识。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应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给予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同“理论够用为度”。在这方面,怀特海的观点值得借鉴。他认为,在教育中应担心“无活力的概念”(Inert idea),即那些仅仅被吸收而没有被利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的概念,这种概念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这种“无活力的概念”只是一些知识的堆积物,与其他知识缺乏内在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无关或基本无关。相反,职业教育应该给学生少而精的“有活力的概念”①,这种“有活力的概念”是所学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它们可以置于任何一种可能的知识组合之中,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情景中的运用[29]。这种“有活力的概念”就是职业教育所说的“够用的理论”,也是职业教育追求的永恒目的之一。二是追求人性的解放。促进人的发展是职业教育之谓教育的终极使命,不论是为学生的职业或职业资格做准备,还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福祉,为了人性的解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打破技术理性主导下职业教育对“人”的忽视,德国形成了一种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潮,突出工作的人道化过程,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应对变化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30]。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修订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
[2][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07.46.
[3]郑惠卿.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会,2003:7,15-16.
[4][14]朱元善.职业教育真义[C]//米靖.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9.12.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9-240.
[7][日]小原国芳.完人教育[C]//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2.
[8]徐汝玲. 裴斯泰洛齐生平、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作之一《林哈德和葛笃德》[M]//[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8.
[9][12][22][日]宫地诚哉, 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4-29.
[10]Wolf-Dietrich Greinert.The German Philosoph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C]//Translated by Fraser.Linda Clarke and Christopher Winch.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Developments and Systems[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lor & Francis Group, 2007:49-59.
[11]刘三林,刘桂林.邹韬奋论职业教育的目的[J].教育与职业,1996(2):42-44.
[13]徐春霞.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微[J].教育探索,2004(10):34-36.
[15]潘斌.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7-12.
[16]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23.
[17][18][29][英]怀特海.教育目的[M].吴志宏,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1-16.53-70.
[19][法]爱弥儿・涂尔干.社会分工[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
[20][英]贝克.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目的[C]//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48.
[21][法]罗吉.格列戈尔.职业教育――就业与训练[M].王作荣,译.台北:正中书局,1980:119-120,165.
[23][25]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83-85.
[24][美]霍恩.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述评(上、下)[C]//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58-591.
[26][28]查吉德.论职业教育的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10.
[27]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70.
[30]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0-83.
The Contradictions on Purpo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 Review on Chinese and Foreign Ideas of Purpo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 Ji-d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China)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师;正确职业价值观;对策
高职体育教师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其主要的职责是通过教学来传播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并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建设服务。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高职体育教师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投入教学工作中。
一、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意义
1.高职体育教师的正确职业价值观是其职业的内在要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高职体育教师能够明确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才能制订好自己在本职工作中的发展目标,确定在本职工作中的奋斗方向,同时决定着高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使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增强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指导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正确的职业活动,使高职体育教师认同这个职业能够较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明确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保持严谨乐观、积极向上的职业态
度,深刻理解本职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与职业理想,不断追求本职工作的成就,使其职业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在工作中获得更加愉悦的工作体验,使工作满意度得到加强。
3.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能够减少职业活动中的盲目性与困惑,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热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
去,从而在职业能力上得到更大地提高,更好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影响高职体育教师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1.性别因素
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教师这个职业被大众认定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在性别角度上来看更适合女性的选择,使女性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也比较高,这就导致女性教师更重视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社会地位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社会对其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大,这就是社会对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结果。在这种影响下,广大高职体育教师积极完成社会的期望,逐步把社会价值观渗透到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中。
3.受教育程度因素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自己的职业需求也就越高,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拥有比较大的抱负,希望在本职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4.年龄因素
有研究表明,年轻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从理想的角度看待本职工作,更重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而年龄大的教师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视本身的经济报酬,职业价值观也就更现实。
此外,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还受到所在地域、家庭、职称、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高职体育教师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1.提高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引导其自身的学习与成长
高职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充分理解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以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补充新鲜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使自己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规划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坚定职业信念,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岗位中去,促进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正确引导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重视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必要性。在扩大投入和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环境及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职业价值观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并为高职体育教师提供发展的条件与机遇,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对应的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从而促进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3.社会要重视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
高职体育教师是社会成员之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现代社会要不断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这个职业;提高其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促进高职体育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工作中去;加强政策导向,满足高职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促进其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既影响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又影响高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浅析,探究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和对策,从而提高高职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凤琴.教师职业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第四级教育;招生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徐涵,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1-0044-03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在政府文件中首次明确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一、确立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之一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是为经济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其课程设置也主要是以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为依据,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继续求学遇到很大的困难。
目前人们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能顺利走上职场;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能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更好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应确立发展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策略。而且我国也有这样的现实基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所构成,从历史渊源看,普通中专是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比较重视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技工学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比较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教学;职业高中处于二者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三校归一”典型试验的基础上,我国确立了淡化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差异的策略,用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看来,这种发展策略是不能满足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的。
从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各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也都是多样化的。以发展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德国为例,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由“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所构成,全日制职业学校又分为职业文理中学、专业高中和职业专科学校,“双元制”是其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德国不同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双元制”主要是为企业界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90%以上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直接就业,而且在制度设计上通过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为技术工人的成长提供另一条通道。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就没有继续接受学历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仍然可以通过选择进入专业高中学习,继而获得上应用科技大学的资格。职业文理中学是同时实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具有上普通高校的资格,但要求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为应用科技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课程结构由普通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所构成。职业专科学校主要是为那些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才能达到职业培训毕业的职业工种提供培训,如社会教育、儿童教育等,同时也为那些没有获得“双元制”培训岗位的学生提供国家承认的某一职业工种的培训。可见,德国的“双元制”和职业专科学校主要是为经济界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职业文理中学和专业高中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多样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为上一级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实施职业本科教育的院校)输送合格新生;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主要为经济界输送合格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设立第四级教育——教育转换中心,以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同需求。
二、积极探索职业本科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
目前我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成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对人才培养类型、层次、规模、结构与模式等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急需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与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职业本科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是指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旨在培养在某一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从事复杂的技术及管理岗位工作。
建议在我国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
一是支持新建本科院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办学条件优势,广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这是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展建设起来的,这类院校大部分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具有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但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对这类院校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引导,致使这类院校升格后,自身定位模糊,许多院校盲目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失去了自身已有的办学优势。从世界范畴看,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国家应该明确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原则,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的发展,使得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办出自身的特色。如果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就能在保持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提高办学的层次。
二是引导专业科类与区域支柱产业对接的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学科、科研、师资与设备上的优势,借鉴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元素引入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级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的职业教育元素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具体包括:一是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强调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三是强调产学结合,重视工作本位的学习。将职业教育元素引入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使其能够承担起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部分责任。
三是选择部分办学实力雄厚、职教理念先进、行业特色突出、校企合作深入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支柱产业对接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
四是支持普通本科院校与具备条件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通过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律,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人才支持。
三、改革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办法,扩大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8-21周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未来十年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以辽宁省为例,18-21周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从2010年的2501309人下降到2020年的1371483人,十年间减少1129826人,减幅达45.2%,仅是目前辽宁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54.8%。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人口的下降必然引发高等教育生源不足。
扩大高等教育生源的来源,采取多渠道入学方式成为各国采取的普遍措施。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将难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需要,这就需要对我国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扩大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渠道,在现有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生源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招生计划,特别是技术、技能型特征明显的高等职业教育及本科职业教育更要加大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招生比例。这一方面拓宽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渠道,解决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符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为步入职业教育道路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四、确立第四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问题。设立第四级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普职双向沟通和中高职衔接不畅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高中阶段教育分为学术性(3A—普通高中)、技术性(3B—一种培养技术员的中职学制)、技能性(3C—一种培养技术工人的中职学制)三类;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5A—普通高等教育)、技术性(5B—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类。依据各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它提出3A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5A;3B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5B;由于3A、3C与5B,3B、3C与5A的课程不衔接,所以都不能直接进入,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介于3和5之间,称为第4层级教育)的学习,分别达到5B或5A的入学标准,方能进入学习5B或5A的课程。按照我们前面对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三种类型的学校的不同定位,普通中专相当于国际分类标准中的3B,可以直接进入5B学习、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相当于3C,普通高中相当于3A,如果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想要进入5B学习,需要进入第四级教育——教育转换中心进行一段时间的过渡学习,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的学习,使之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主要学习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使之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通过教育转换中心的学习,使得这两类学生都能达到5B的入学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现行教育体系中缺少第4层级教育,应予完善。
第4级教育又称高中后教育。该级教育是为完成第3级教育的人在通向第5级教育和进入劳务市场就业的道路上架设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对第3级教育课程内容的巩固、加深和扩展。该级教育可进一步分为:为进入第5级教育做准备(加深巩固高中所学知识)和主要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进入劳务市场就业做准备。完成第4级教育后,不授予学历文凭,可由主办机构提供学习证明或颁发有关方面认可的就业资格证书。
确立第4级教育有利于构建相互衔接、立体交叉的教育结构体系。“立交桥”应指多渠道的沟通与衔接,即包括教育体系中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使愿意升学的学生有渠道升学,愿意就业的学生可通过多种学习就业。第四级教育发挥着补习与转换教育的作用,是人才成长“立交桥”中的“引桥”。因此,应高度重视高中后教育的发展,确立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第4层级教育机构,可以附设在高等院校(相当于高等预科学校),也可以附设在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采取“宽进”的招生政策,其招生面向需要接受补习教育的各类学生和人员,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人才成长打通渠道。
五、在基础教育中实施职业渗透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不知道怎样选择专业与职业,在选择专业与职业时基本上由家长或教师代劳,致使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或职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学生对职业教育不了解,不知道选择职业教育后,自己还有哪些选择与发展空间。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渗透教育,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初中和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的概况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同时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针对某一种职业的,而是面向各行各业的。通过开设这些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概念,知道农业、工业和商业是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农业和工业问题,明白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规划、设计等一般技能,同时为部分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提供初步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渗透教育主要目是为了学生能对社会的技术和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更好地由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过渡。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开展;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李小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高级职业指导师,教授;罗奕,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主管,高级职业指导师,湖南株洲41200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64-04
随着高校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200余所,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就业难已成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加强在校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其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由“找饭碗到造饭碗”已势在必行。那么何谓创业教育呢?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一种通过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使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实践证明:创业作为最积极的经济活动和最积极的就业形式,具有拉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双重作用。据统计,创业带动就业的平均倍增效率为1:3,也就是说,一个人创业,至少可创造3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创业是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就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高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式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大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它需要学校投入相对大量的资源,以保证创业教育的实施。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还未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人力、财力和时间各方面也无从得到保证;有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仅限于在就业指导课中进行简单介绍而已。
2、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效果不彰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教育,是一种观念和能力并重的教育。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职业观念。但是,有些学校教师,由于创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寡浅、社会经验不足,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和空洞的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不彰。
3、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缺乏必需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制约了学生的创业欲望。
4、学生创业信心不足,自我定位不明确
据调查,有95%的高职大学生想过个人创业,然而他们却一直在等待,等待所谓创业机会的到来。还有的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创业心态,一直在自大和自卑之间摇摆。
5、创业教育缺乏实效性
由于条件和场地的限制,没有适合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许多高职院校只能对学生进行创业的理论教学或GYB、SYB讲座,教师只能在书本上展能耐,学生只能在课堂上练拳脚,创业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三、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关键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应自觉承担的义务。所以笔者以为加大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须注重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首先,营造创业氛围。氛围影响观念,观念决定行动。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坐、等、靠、要”的观念仍在高职大学生中存在,严重压抑和束缚着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因此,在校园营造创业的舆论氛围,学院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如布置鼓动创业立志成才的名言警句、张贴创业者的成就榜和风采照片、展示创业型教育队伍形象等,使学生在创业氛围中磨炼创业意志,激发创业精神。
其次,激发创业活力。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由于大学生年轻,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简单经历,存在着社会阅历浅,创业经验缺乏等困难,很少有大学生迈出自主创业这一步。笔者先后对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很高,84.87%的学生表示有机会就创业。然而,实际创业者中却不到2%。绝大部分毕业生依旧是“坐、等、靠、要”被动就业。被调查者中81.14%不了解政府创业政策、91.53%不了解创业流程,只有21%接受过相关的创业教育……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迫在眉捷。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从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创业教育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创业培训,缺乏创业的经历和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开展。因此,高校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聘请有创业经验和创业成功人士兼职任教,从源头上解决师资匮乏。
3、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是开设以创业学以及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同时,要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促使学生对创业理论有一定的了解。二是增加创业活动课程,把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与班会、团队活动、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校外活动等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如参观、访问、请创业者作报告演讲等,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在活动课程中得到提升。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业人才在思维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旧俗束缚,能随机应变,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能摆脱惯性,改变定势;还能追寻可能的世界,探索未知等品质。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不能固定不变,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独创性。
4、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
首先,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创业不是简单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加信念,光凭一腔
热血和美好的梦想就能顺利到达胜利彼岸。个人创业更多的是要通过科学的前期规划、多角度观察、理性分析、有效的资源分析与整合、成熟高效的运作技能和良好的商业心态等等,才可能保障创业的稳健起步和成功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能够直接发挥作用的创业能力主要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创业能力。创业者只有掌握了某一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对症下药,因事制宜,采取适当的经营管理方法,从事创业活动,并取得成功。经营管理是指创业者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生产各要素进行组合,并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常言道:没有天生失败的经理,只有失败的经营管理。创业者如何利用现有的人、财、物,通过管理赚取最大的效益,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被社会认可,受用户欢迎等,都需要通过创业者良好的经营管理来实现。综合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主要包括把握机遇的能力、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公关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一旦与经营管理能力相结合,就会从整体上全方位影响和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使创业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即将文化课(培养人文素养)、专业课(培养专业技能)、创业课(培养创业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相互渗透,功能互补,使学生不仅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组织、管理、表达、写作等能力,而且有把握社会所需、开展创业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校园文化来完成。即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成立创业俱乐部,精心挑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愿意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服务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三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特别是在创业方面已有一定成就的本校毕业生来校介绍其创业体会,给学生更多直观体验。
其次,重视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适应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成功的创业者要能摆脱别人的控制和影响,独立思考、自主行动,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走上自立人生、兴家创业的道路。所以,创业者必须敢想敢干、有胆有识,才能把握时机,才能变理想为现实。创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被困难吓倒,势必一事无成。只要瞄准目标,判断有据,方法得当,就应敢于实践,敢冒风险。此外,创业者还必须具有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和创业条件变化的能力。为此,学院应通过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从而培养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较强的调适能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通过举办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抉择、开拓创新的品质及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排除障碍、化解矛盾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爱心教育,使之在创业途中成为赢家。总之,高职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扬起创业的风帆、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
5、依托创业孵化器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力度
创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重实践、强体验、求内化。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砺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创业技能训练。因此,学院要重视创业孵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拓宽并创造教育的实践模式,加强学校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学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学院拿出一笔专项资金作为学生的创业基金,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使那些通过创业大赛涌现出的优秀模拟公司得以开花、结果。当然,创业指导老师必须严格把关,进行社会调查、市场调研,在科学分析、论证之后,帮助学生进行融资,使模拟公司成为合法的实体公司。二是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可依托学院现有的第三产业或后勤服务公司作为母公司,或出租场地等方式,给予学生以技术等创业条件的扶持,建立起有偿使用、适时剥离、循环衍生、共同发展的创业实践机制。
总之,创业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为大学生创业创造各方面条件,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使学生创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从而实现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