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1
[关键词]急诊;心理辅导;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急诊室就诊的120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外伤、腹痛、骨折等,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3岁。
1.2急诊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
①急切与紧张:急诊患者因突发性、剧烈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带着缓解病症、解除痛苦的急切心理来就诊。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手足无措,感到无助。②焦虑与恐俱:因发病突然、病情凶猛、发展迅速和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往往使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过分的恐惧使其失去心理平衡,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对急诊室的陌生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的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等都无意识中给患者带来恐惧不安。③情绪易激动:多见于家庭矛盾、打架斗殴、酒精中毒、服毒自杀等患者。表现为情绪反常、乱吼乱叫、不配合治疗、不让做检查、拔掉输液针头、拔掉氧气鼻导管等。病情复杂,需要作相应检查和会诊,患者就会认为医生技术不高,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或因划价、交费、取药过程中的不顺利,或是医疗费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等,继而产生不满甚至转院念头。
1.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3.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温馨有序的医疗环境能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参与治疗、护理。因此,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安静,布局科学、合理,急救器材与药品应处于应急状态,救治时冷静、紧张、不慌乱。
1.3.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个人娴熟的沟通技巧是心理健康护理的基础[3],急诊室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积极迎接患者,简明询问病史,通知医师,准备抢救用品,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如建立静脉通路、给氧、止血、测生命体征等,让患者感受到关心、温暖及重视。
1.3.3消除不良情绪反应:
对病情的发展、治疗过程及所需要做的临床检查等做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表现出权威和自尊,使患者信赖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感;处置操作要娴熟、稳重、准确等,消除患者的恐俱心理。
1.3.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绝望轻生的病人,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和其沟通交流,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情,用真诚的心去唤起其对人生的热爱,使抢救顺利进行,使其配合治疗。
2结果
护理干预前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而且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3讨论
急诊患者相对于一般患者来说,对生命的渴望,对医护人员的求助、依赖更为迫切,心理需要贯穿于就医的各个环节,而且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复杂多样[4]。所以,急诊室护理人员要王确认识不良心理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5]。
参考文献:
[1] Saliou V, Fichelle A, McLoughlin M, etal.Psychiatric disordersamong patients admitted to a French medical emergency service.Gen Hosp Psychiatr,2005,27(4):263-8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2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逐年在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心血管系统中的急症,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此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10%以上,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对病程,转归及预后有重大影响,心肌梗死患者产生的紧张恐惧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多,导致梗死程度扩大,诱发心律失常[1]。临床护理中,除认真细致地做好常规护理外,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作用。因此针对患者常见心理特点应做好如下护理。
1恐惧心理的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常有心前区剧烈压榨性疼痛,有窒息感,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的心理。此时除适当应用镇静剂,以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范围,还要求护士要有稳定的情绪,较高的心理素质,对患者突如其来的反应,不应手足无措,主动安定患者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言耐心安慰病人,解除恐惧心理,各种急救措施准确及时,动作轻柔,稳准快,以便病人放心,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放下包袱,安心养病,树立必胜信心,以利于治疗。另外帮助患者尽早进入病人角色,保持心理平衡,促进病情恢复。
2焦虑不安心理的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无思想准备,担心病情变化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不配合治疗。此时护理人员态度要诚恳,亲切和蔼,视病人如亲人,用美好的语言安慰病人。护理人员要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多关心体贴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不利于疾病的生活习惯和嗜好,使患者保持清洁舒适。观察病情要细致,技术操作娴熟,要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态度和蔼、要有耐心,护理要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2]。科学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尽量婉转明了,不要含含糊糊,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及时向患者通报疾病好转的信息。积极宣教,提供有关心肌梗死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知识。告诉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下,很快会康复出院走向工作岗位,让患者情绪放松。对老年患者可象儿女般接触,使其感到温暖,同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配合治疗,渡过危险期。
3 麻痹心理的护理
有些病人症状不典型,自觉症状也较轻,他们似乎不相信自己患心肌梗塞,不愿再接受合理的治疗和护理,超量活动,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应耐心地告诉他们心脏的工作量与人的活动量是成正比例关系,有病的心脏已经不堪重负了,同时让他们知道疾病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症状与实际病变不尽一致的道理。
4 绝望心理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需要24h昼夜监护,绝对卧床引起的身体不自由,探视限制,常常表现为异常敏感,感情脆弱,出现抑郁、绝望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从心理上与其接近,以理解、同情、安慰、鼓励的目光对待患者,劝导家属不要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情绪波动而干扰病人情绪的安宁,以减少病人的心理负担,耐心疏导病人,告诉他入院诊断及治疗都是及时的,要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是完全可恢复的,通过疏导使其尽快改变那种不利于病情的心理因素,通过与患者交谈,得到患者的信任。在交谈中应格外关怀体贴,以诚恳的态度、和善的语言和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位病人。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耐心的服务,多给患者以积极的暗示,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鼓励他们有坚定的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逐渐消除抑郁绝望心理,促进病情恢复。
5 松弛心理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认为对入院时的症状稍有缓解就认为治愈了,往往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甚至缩小自己的病态感或体验而出现松弛心理,不听医护人员的劝说,擅自下床活动,对疾病的严重性缺乏认识。因此对这类患者首先要树立护士的威望,要有娴熟的技术,真诚的态度,热情征询需求,并耐心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稳定的情绪,安静卧床是恢复的关键。精心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反复耐心的向病人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不能随便活动的治疗意义,以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使其在心理上树立配合治疗护理的信心,能自觉的按要求去做[3]。
6 其他方式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要减少过多谈话,因患者需减少耗氧量,这就要求护士用其他方式进行心理护理,如语言的沟通,即用亲切的语言讲话,使患者容易接受。面部表情的沟通,即语言不多,面带微笑讲话。
【参考文献】
[1] 王玉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原则与经验[J].实用内科杂志,1995,12(2):71.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3
【摘要】目的:探讨护患交流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技巧。方法:采用护患交流,了解其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所起作用。 结果:护患交流,能促进护患关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结论:护患交流,它能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急诊患者的抢救与治疗。
【关键词】护患交流;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1]。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重、病种复杂,多具有紧张、痛苦、恐惧等心理问题,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形成心理生理的恶性循环,再加上其家属的焦虑、烦躁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稳定。这些应激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疏导和控制,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影响治疗效果[2]。护患交流,能促进病人生理和情感的平衡,促进了疾病转归与健康的恢复。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病房的整体护理变通融汇,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1 护患交流的重要性
在现代护理模式中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其中护患交流的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护患间的交流是实现护士为患者服务或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亦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护患交流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
2 语言交流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包括意见、情感、观点、思考等的交换过程,依此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2.1 掌握语言交流时的倾听技巧:耐心倾听,与患者交流要有充分的耐心,集中精力,并且不随意打断。
2.2 掌握语言交流时的方法技巧[3]:①适当反应,用语言交流表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和鼓励;②保持感情、态度中立。在患者动情时增加自己的感情反应,会加重对方的 刺激,使用或过早使用道义上的评判会导致交流的终止,故应保持情感与态度的中立,是谈话延续。③仪表仪态端正,语气态度温和,视线角度合适,回答问题恰当,掌握交流技巧,取得病人信任。④语言交流要讲“情感”性;⑤语言交流要讲“原则”性,护士与患者交流,要把握尺寸,即原则性。既严肃又灵活,既高贵又亲切,既坦诚又慎言;⑥语言交流要讲“针对”性,护士在与患者交流前必须明确谈话目的,了解护理对象的医护状况、文化水平、包括经验、病情、情景等。针对不同现象、不同问题,确定谈话内容和方式。做到语言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因情而异等。
3 非语言沟通
3.1 非语言沟通的特点:非语言是指人的仪表、体态、行为与语言[4]。非语言沟通是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是无声的、持续的。它有着辅助仪表、强化感情的作用。如果一个护士举止端庄大方,各种操作技术娴熟,必定给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产生亲切和依赖感,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达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目的。
3.2 非语言沟通技巧:①保持目光接触,以示沟通的诚意及对患者的尊重;②适当反应,用非语言交流表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和鼓励;③关注的目光、微笑的表情,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从而减轻患者人院时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心理;④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可消除患者的心理焦虑,给患者以安全、信任感;⑤抚摸可短护患之间距离,增进护患之间感情交流;⑥沉默的作用,一些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绝望心理,患者情绪急躁、不稳定,常无缘无故发脾气,责骂医生、护士,甚至拒接治疗。这时应明确角色,不应对患者产生厌烦情绪,应在保持沉默的同时继续进行救治,仍然以亲切、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护患交流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在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急诊护士首先接触病人,而且接触的都是急重病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影响。语言交流,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把一片爱心传递给患者,对病人的心理问题逐一认真、正确的解释指导,从而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解除或减轻病人焦虑情绪,充分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符合病人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非语言沟通它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刺激护患交流,有利于急诊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所以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护理意识,掌握要有交流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要善于在各种治疗护理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注意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的沟通,注重从仪表、举止、神态等方面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帮助患者度过应急期。
参考文献
[1] 陈素坤.临床护理心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6
[2] 刘寻,朱京慈.护理学理论与实践[M].重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31
[3] 刘香杰.浅谈语言交流的技巧与应用[J].护理杂志,2002.20(1):49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4
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而需要紧急救护的特点,且对陌生环境及对疾病本身的体验,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心理障碍而需要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急诊室就诊的120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外伤、腹痛、骨折等,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3岁。
1.2急诊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①急切与紧张:急诊患者因突发性、剧烈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带着缓解病症、解除痛苦的急切心理来就诊。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手足无措,感到无助。②焦虑与恐惧:因发病突然、病情凶猛、发展迅速和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往往使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过分的恐惧使其失去心理平衡,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对急诊室的陌生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的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等都无意识中给患者带来恐惧不安。③情绪易激动:多见于家庭矛盾、打架斗殴、酒精中毒、服毒自杀等患者。表现为情绪反常、乱吼乱叫、不配合治疗、不让做检查、拔掉输液针头、拔掉氧气鼻导管等病情复杂,需要作相应检查和会诊,患者就会认为医生技术不高,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或因划价、交费、取药过程中的不顺利,或是医疗费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等,继而产生不满甚至转院念头。
1.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3.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温馨有序的医疗环境能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参与治疗、护理。因此,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安静,布局科学、合理,急救器材与药品应处于应急状态,救治时冷静、紧张、不慌乱。
1.3.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个人娴熟的沟通技巧是心理健康护理的基础[3],急诊室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积极迎接患者,简明询问病史,通知医师,准备抢救用品,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如建立静脉通路、给氧、止血、测生命体征等,让患者感受到关心、温暖及重视。
1.3.3消除不良情绪反应:对病情的发展、治疗过程及所需要做的临床检查等做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j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表现出权威和自尊,使患者信赖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感;处置操作要娴熟、稳重、准确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1.3.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绝望轻生的病人,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和其沟通交流,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情,用真诚的心去唤起其对人生的热爱,使抢救顺利进行,使其配合治疗。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烦踩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而且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3 讨论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5
1.1方法:对照组均予以常规干预和护理,观察组均在常规干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1.1.1支持干预:护理人员要始终做到临危不惧、临危不乱,举止稳重,热情接待,态度真诚、和蔼。在接待急症患者过程中,要善用非语言沟通技巧,以亲切的目光、良好的言行举止、娴熟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在抢救、治疗中始终坚持做到稳、准、快,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已被重视,取得患者的信任,切实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1.1.2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年龄段的不同以及病情程度的差异予以不同的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的方式、效果,疾病的发展,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形成合力。该类患者会有紧张、悲观、失望、恐惧的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要引导患者养成乐观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帮助患者围绕病情进展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克服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要强调患者配合检查及准确回答病史的重要性,让其懂得只有尽快明确诊断方能止痛,否则单纯止痛只会掩盖病情,影响诊断及治疗。
1.1.3健康宣教:争取在短时间内迅速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其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灵活应用幻灯片、图片、影像资料以及一对一等多种教育方式,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健康问题,向患者、家属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确保患者能够进行自我护理或者家属协助护理,明确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摄入的食物中,要控制好盐分以及脂肪的含量,避免刺激性辛辣食物的摄入,有烟酒习惯者禁烟禁酒。
1.1.4手术护理:积极为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做好关于手术的解释工作,使其明确手术的操作过程。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尤其是关注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反应、胸痛等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进行对应处理。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弹力绷带包扎,防止切口出血。针对个别焦躁不安、难以配合的患者,可以对其上肢进行约束。
1.1.5用药护理:为患者讲解药物的基本知识,包含药物的种类以及服用剂量等,使其明确药物的基本治疗效果,端正用药观念,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出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对患者予以心理疏导,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1.1.6止痛护理:引导患者接受止痛和镇痛治疗,根据其具体的疼痛情况调整用药量,对其疼痛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严格按照医嘱并严格遵守三级止痛法进行止痛治疗,从非麻醉性止痛药开始,无效时逐步升级到强麻醉性止痛药。坚持做到按时、按量给药,同时积极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配合。
1.2心态状态评价[5]: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对两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和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具体包括焦虑、恐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各项均为五级:O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较严重、4分为严重。
1.3疼痛程度评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疼痛划分标准分为五种程度:①0度:不痛,患者不存在任何疼痛感;②Ⅰ度:轻度疼痛,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可以耐受,疼痛不具有持续性;③Ⅱ度:中度疼痛,具有持续性,影响患者休息,需要应用一般镇静止痛药物;④Ⅲ度:重度疼痛,具有持续性,患者难以耐受,必须使用药物镇痛,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恐惧感;⑤Ⅳ度:严重疼痛,具有持续性,患者同时具有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较大变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结果应用χ2或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各项心理状态评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恐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等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疼痛情况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0度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Ⅳ度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总体降低。
3讨论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6
关键词 心理特征 护理 急诊科 手术
急诊手术多数为意外伤和突发病,多为病情急重、发病时间短、患者术前无心理适应过程,多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很好配合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故在术前和术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对126例急诊手术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总结了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手术患者126例,年龄8~58岁。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52例。剖腹产57例。胃穿孔5例。清创缝合9例。眼球摘除术3例。职业:学生、工人、农民、干部等。
术前心理问题:通过临床观察,了解到多数患者对手术都会产上焦虑、紧张、恐惧、不安、忧郁、消极、悲观等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急诊患者,由于起病急,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自身疾病,内心惶恐不安,对自己的伤病极为敏感,常会产生过度紧张。患者在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进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可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精神变化还可通过下丘脑及由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从而减低机体对病毒。细菌。过敏物质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时减低了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了手术后并发症的机会。因此,应该在术前仔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症处理与对因治疗。患者术前究竟对什么感到焦急与恐惧,每一个患者都有不同的原因[1]。
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对术中出现事故的恐惧: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因此常会担心病情难以控制,患者平时所听到的手术中出现事故的种种传说就会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手术成功与否产生怀疑,甚至有抵触情绪,担心自己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事故,严重者担心事故导致死亡,轻者害怕麻醉效果不好产生疼痛或后遗症。护士应该针对急诊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向患者介绍诊断和手术方案都是科学合理的,同时耐心仔细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并且有意识地请已手术过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和悲观情绪,引导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接患者进手术室时,护士应主动、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并且对患者讲解一些术中配合要点和术后注意事项,同时有意识向患者介绍手术医师、麻醉师的情况,给予患者精神支持,以增加其安全感[2]。
对机体伤残的恐惧: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患者的机体部分缺失,这对于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的打击是巨大的。例如:患者,女,24岁,工人。因工伤致眼球穿通伤行眼球摘除术,开始患者不愿接受该手术,强烈要求医生治好他的眼睛。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她解释,你的眼睛伤得很重,现在必须摘除,否则会影响全身情况导致不良后果,等伤好后可装假眼而不影响美观。此时,护士应理解患者的心情,对患者抱以极大的同情心,护士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要激发患者的意志,建立起信心,引导患者对手术充满希望,通过上述护理,患者情绪稳定,能较好的配合手术,术后恢复也较好[3]。
对分离的恐惧:有些患者因为手术必须与亲人、朋友、得心应手的工作和习以为常的环境分离,也会产生恐惧。如一产妇,因急性阑尾炎入院,她害怕与20天的儿子分离不愿手术。我就耐心的向他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如不做手术,阑尾会穿孔而导致腹膜炎这样就会更长时间见不到儿子,如及时手术很快就会见到儿子。通过与患者交谈,获得了患者的信赖,得到了患者的支持和合作,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以最佳心态和愉快的心情接受手术[4]。
对疾病预后的恐惧:由于外伤造成预后效果不好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患者,女,26岁,因车祸而致面部损伤。患者担心手术后脸会留下瘢痕有碍于今后的美观而害怕手术。对这类患者,关心她。尊重她。理解她的处境,要她敢于面对现实,设法消除伤害患者的各种因素,如歧视、害怕丈夫变心等,并积极的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帮助患者想一些补救措施,如术后有瘢痕可行整形术等,最后,患者自愿手术。
对缺少知识与信息的恐惧:这通常是最为严重的恐惧,患者不仅表现为对手术,对疾病不了解,甚至还会不相信医生、护士,因而很难在手术过程中做好配合。为此就需要护士通过术前指导给与患者足够的信息,以及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对有关手术的知识了解得越多,手术后的行为调节也越容易[5]。
除此之外还有如经济问题,家庭责任问题,就业问题等,使患者增加对手术的顾虑与恐惧。凡此种种恐惧,虽轻重不一,但都会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规律,唯有及时解决,才能有效的解除恐惧,取得心理平衡。因此,护士应根据不同病因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士自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患者要有爱心,同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随时处理患者的各种突绪,使患者在术前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从而为患者术后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