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范文1
医疗行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又属于一个高风险、很复杂的行业,近年来,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护患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重视,急诊儿科护理工作比较繁琐,需要护理人员有较高的风险意识、专业素质、沟通能力、责任心,为此尽最大努力降低护理风险,以此为患儿提供及时、安全、高效、实用的护理服务[1]。在为患儿实施护理抢救的过程当中,不能有任何一点疏忽,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很可能会引发事故,给患儿和家属带来痛苦,为了避免以及最大努力降低儿科急诊的护理风险,我院急诊儿科总结护理风险的影响要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儿科急诊科就诊的患儿50例,50例患儿年龄7月-12岁,平均6.73±1.06岁,其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1例。所有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各项资料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根据本组50例患儿的病情实施常规护理,严格跟踪督查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护理情况,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记录,对于已经发生纠纷或者事故的事件,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要记录所有可能导致纠纷或者医疗事故的问题。最后要对护理的督查以及所有记录进行汇总研究,以此来明确分析出急诊儿科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因素,根据护理风险因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尽可能的降低护理风险所导致的的医疗事故。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与操作,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检验采取χ2检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我院儿科急诊护理的5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儿科急诊护理的安全因素主要有: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弱占到了54.0%,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占到了58.0%,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占到了30.0%,风险意识不强占到了34.0%。由此可见:儿科急诊输液护理的安全因素主要是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弱、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和风险意识不强四个方面。
3讨论
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儿科急诊存在以下风险因素:(1)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弱护患沟通不到位是护理风险因素中的重点,儿科急诊中大部分家长心情迫切的要求急诊服务,对于自己病情及医院就诊呈现缺乏认识,此时若无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往往导致家长情绪反应,或者出现护理技术问题时容易诱发医疗纠纷。(2)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尤其是夜间急诊患儿,多为急危重症患儿,病情复杂、变化迅速、转归预见性差,只有护士具备了全面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方可胜任。对于那些不熟悉急诊患儿的抢救程序,无法密切的配合救治,病情观察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先兆意义的症状和体征视而不见,无法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变化并报告医生,往往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3)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病情观察的不及时及用药不当是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内容。(4)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弱,护士缺乏对风险识别、评估的能力,意识不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后进行管理应对:(1)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提升沟通能力,培养护士的爱心、耐心、同情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加强沟通,并掌握沟通方法、技巧;提升护士自身的应变处置能力,做到抢救工作紧张、熟练、有效。(2)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医院要定期开展关于儿科急诊护理内涵、价值、作用的宣传,让医护人员真正了解到自己的服务态度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从而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增强责任心。(3)提高风险意识,增强护士对护理因素的预见及防范能力。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急诊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特性、处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讲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教育,分析曾发生过的风险事件,借鉴严重护理差错及护理事件,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意识以及预判及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素品,孙素娟,马素月.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4.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范文2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儿科;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顺序奇偶性的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与研究组(51例)。研究组中,女性22例,男性29例,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3.52±1.67)岁;病程在6~20d,平均病程为(13.62±5.66)d。对照组中,女23例,男28例,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3.68±1.61)岁;病程在7~20d,平均病程为(13.75±5.47)d。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患者家属于研究前均知情,并阅读、签字“知情同意书”;(3)病情稳定者;(4)精神正常、意识清醒者。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者;(2)家属不同意本次研究者;(3)合并恶性肿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5)存在精神疾病、听语障碍、抑郁症、智力障碍等疾病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纳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加强病情观察,告知家属注意事项等。
1.2.2研究组
(1)P(计划):分析当前儿科护理现状,儿科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端正,对工作缺乏耐心和热情,责任心低下。其次带教老师不耐心、认真的指导实习生,部分操作让实习生完成,增加了护理差错发生率。针对上述问题,制定明确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包括具体方法、进度安排、实施方法以及预期目标等,根据护理目标以及方案合理分配护理人员,合理搭配低年资、高年资护士,最大限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强团队精神以及责任心[3-4]。(2)D(实施):成立质量控制小组,主要由高年资护士组成,监督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规范各个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实践技能以及理论考核,每周至少组织1次小结,每月组织1次阶段性总结,分析儿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5]。(3)C(检查):对照实施之前制定的护理方案和目标,检查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完成质量、护理实践以及完成进度等[6]。(4)A(处理):总结P、D、C三个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工作经验,积极的提出改进措施,并引用到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中,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周而复始、紧密衔接,保证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质量
采用科室自制护理质量评价表评估护理质量,由患儿家属填写,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巧、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四方面,每项均采用百分制,分值高低与护理质量高低呈正相关性。
1.3.2护理满意度
以科室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定护理满意度,从护理态度、技巧、效果、方法四方面评定,采用百分制。(1)很满意:大于等于80分。(2)满意:大于等于60分。(3)不满意:小于59分。总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中,20例很满意、29例满意、2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6.08%(49/51)。对照组中,15例很满意、25例满意、1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8.43%(40/51)。研究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409,P=0.0075)。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范文3
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之后在投诉次数方面的差异,并对投诉原因进行记录。统计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于所有患者统计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来分析,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来分析。
儿科护理过程不同于成人护理,根据笔者的护理经验,认为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科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家长信任不足。当前的社会结构中,小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加之现今患者家属对儿童的溺爱程度增加,这就使得小儿较多时候出现任性
等情况,对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患者家属考虑小儿年纪,难以对护理人员有较高的信任程度,且心情较为急躁,对护理工作诸多挑剔,很容易引起医患之间的纠纷。②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程度欠佳,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儿科患者的病情通常发病速度较快,患儿也不能准确的描述自身的感觉,如果护理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则不能准确及时的将患儿的病情作出判断,容易造成贻误治疗时间,致使患儿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严重的后果。
③儿科患者的哭闹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产生较大的挑战,而嘈杂的环境容易使得护理人员产生急躁的情绪,不能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引导患儿加入到配合治疗的工作中。同时,心理素质较差的护理人员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出现责任心降低的现象,对一些突发时间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增加了医患之间出现纠纷的几率[2]。
④护患沟通不到位。护理人员如何在护理工作中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在护理行为中占有重要地位,护患沟通不足就会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向患儿家属反应病情,一旦患儿病情有变或者是治疗需要得到家属的同意时,若不及时通知家属将会引起家属的误解和不满,甚至发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护理工作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完善护理工作,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临床治疗提供便利,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根据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随之提升。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培养护理人员形成较强的责任心,树立服务意识,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并增加护理人员数量,科学安排工作量,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3]。护理人员要注意培养自己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护理工作中要事事为患者着想,提升自己的服务观念,全方位的为患者排忧解难。
②在患儿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入院介绍,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宣传教育,面对家属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要以真诚、热情、和蔼的态度对待患儿,让家长放心。护理人员要对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进行告知,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赢得患者的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平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
③院方应根据儿科的特点,添加适当的保护装置,例如在患儿的病床上加设挡板,避免患儿出现坠床的情况,在走廊内安装扶手,防止儿童出现滑倒的现象。同时要充分的结合儿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儿童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其护理过程中要将可能需要的急救药品进行有效管理,并安排专人对药品进行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为患儿的治疗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范文4
【关键词】 儿科护理; 护理沟通技巧; 护患纠纷
doi:10.14033/ki.cfmr.2017.1.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73-03
儿科患者年龄小,相比于其他科室的护理,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进展困难,护患纠纷较为突出,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加强护患沟通,解决那些由于语言使用不当、护患信息不足、技术不够专业、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解释不到位等原因而带来的护患误解或引起的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对提升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1-3]。为了进一步完善儿科的护理工作,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2-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工作中常规沟通和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下的护理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4±1.7)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14岁,平均(6.7±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沟通方式,在日常巡视中询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和感受;观察组患者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方式,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1)预防性沟通,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在对患者病情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的基本情况、发展及诊断结果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告知其医院采取的检查项目及后期治疗方法,使患者和家属能够对疾病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对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告知,避免出现误解;仔细聆听患者和家属的想法和心声,耐心解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在治疗中,对每日的医疗费用清单逐一讲解,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费用了解并认同,在费用较高的检查及用药时及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避免误解的发生;(2)集体沟通,对于流行性疾病及时令季节性疾病的治疗,可采取座谈方式对患者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认真听取家属的意见,提升患者和家属对科室工作的满意度;(3)书面沟通,对于儿科经常出现的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措施及预防手段等进行整理,编制健康教育宣传单,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加深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提升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治疗效果;(4)统一沟通,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促使患者及家属适应角色转换,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日常沟通,了解其病情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患纠纷的发生情况及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对护患纠纷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探究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患者对护理满意评分通过调查问卷来评测,评分分值80分以上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儿科护患矛盾纠纷发生8例,发生率26.67%,观察组儿科护患矛盾纠纷仅发生1例,发生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1,P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技术服务和基础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一切合理需要的综合,是在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表现,直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工作内涵[6]。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观念不断转变,现代护理工作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儿科护理工作中患者年龄较小,沟通困难,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比其他科室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儿科护理工作重视患儿及家属的认可度,对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7]。儿科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与家属沟通中,恰当运用友好的语言、热情的服务态度及丰富的专业知识,采用多种沟通方式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对于构建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健康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8]。
对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采取预防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及统一沟通多种方式结合,在患者入院后,对医院及病房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患者能够适应医院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9]。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沟通,能够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对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告知,同时,对治疗和护理的相关费用进行沟通,避免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解,影响护患关系;对于流行性疾病及时令季节性疾病主要通过集体沟通的方式,采取座谈方式对患者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同时减轻护理工作人T的工作强度,提升护理工作质量[10];编制健康教育宣传单,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加深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从而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11]。
在沟通过程中对患儿及家长要给予尊重和理解,对患儿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耐心,尽可能的满足患儿的需求,在与患儿交谈时要尊重其兴趣爱好,多鼓励和表扬,对患儿恐惧、焦虑和哭闹等不良情绪要耐心对待,并以友好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同时,对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与患儿家长详细讲解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消除家长的不良情绪,增强信任度,有助于积极配合治疗[12-13]。在本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儿科护患沟通较好,仅发生了1例护患纠纷,护患矛盾纠纷发生率为3.33%,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为患者家属对治疗过程不了解导致误解,在护理人员的耐心解释后化解,患者及其家属跟医护人员关系融洽,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儿科护患沟通不佳,共发生护患纠纷11例,护患矛盾纠纷发生率为36.67%,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双方均有责任,由于护理人员态度不佳、责任心不足及家属对治疗了解不足、对治疗不良反应不能接受等导致护患纠纷,在医院与家属多次沟通后予以解决,患者及其家属跟医护人员关系不融洽,矛盾较多,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66.67%。结果证实通过多种沟通方式结合沟通技巧进行儿科护理沟通,护理效果较好,护患纠纷发生率较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运用恰当的护理沟通技巧,通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统一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雅荣,刘雪利.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改善护患关系的方式和技巧[J].心理医生,2015,21(17):144-145.
[2]戚玲玲.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87.
[3]郭美英.沟通技巧的运用对儿科护患关系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6(9):714.
[4]何惠英.浅谈护患关系和护患情感交流[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93.
[5]王梦华.护患如何巧妙沟通技巧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139-140.
[6]张慧敏.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5.
[7]徐美.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0):78-79.
[8]年红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8):165.
[9]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10]崔妮,闫秀梅,赵晓虹.浅儿科护理纠纷常见原因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81-282.
[11]冯琬淇,陈全景.儿科常见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117-118.
[12]郝冰,修雪莲,程倩.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44-2045.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范文5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儿科病房;应用效果
医疗护理风险即护理工作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操作不当、配合较差等原因,给患者或者医院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临床护理中,轻微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导致患者救治不及时、病情恶化等结果。尤其是儿科,由于患儿年纪小、自主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低,增加了儿科护理的风险性。本组研究主要探究了在儿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护理工作人员共计32名,平均年龄28.3岁,平均工作年限为8.2年。按照学历划分为:本科22名,大专10。本组研究将我科病房收治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患儿基础资料如下:患儿共计200例,其中男性患儿122例,女性患儿为78例,年龄最大者为14岁,年龄最小的患儿1岁,平均年龄为(7.5±1.7)岁。
1.2方法
1.2.1分析目前儿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本组研究开展前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目前儿科病房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调查对象为儿科现有护理人员、儿科医生以及患儿和患者家属。组织现有护理人员进行《防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并做好相关的培训结果评价。分析现有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中的弱项。按照我科对于风险防范的要求不断的完善《防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2.2护理风险识别在调查分析中发现,护理风险识别能力不足是导致护理风险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好风险识别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风险识别是一个对风险动态检测的过程,但是部分护理人员缺乏预见性,很难在繁杂的护理工作中识别风险。对此,我院贯彻落实“三查七对”的制度,对于儿科病房常见的风险要素进行专题培训。例如儿科病房中常见的风险事件跌倒、坠床、压疮、药物使用错误、误吸后窒息等等。通过相关风险因素的专题培训,有效的减少了护理事故、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1.2.3风险预防①加强警示案例教育。加强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促使功能人员充分认识风险因素是预防风险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警示案例教育则是护理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案例教育能够促使护理工作人员对以往的儿科护理工作进行反思,有利于其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定期开展护理风险教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利用信息化平台对于我院以及其他医院的典型护理风险管理案例进行通报。②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为了更好的识别风险,我科不断的完善护理风险识别系统。根据我科患儿的接收数量、治疗现状具有针对性的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及时排查、识别、分析目前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点。③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权责。风险管理制度是保障护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条件,我科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涵盖了护理工作流程、风险预案、告知流程等。除此之外,还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护理工作权、责,让护理工作有章可依,一旦发生护理事故能够及时追责。但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并非一时之间能够完成,还需要我科管理人员以及护理人员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减少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患儿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事故发生率。
2结果
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医护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风险应对能力均有所提升,护理满意度为97%(194/200),护理事故发生率为1%,优于常规的护理方式。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范文6
摘 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在儿科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完善规章管理制度等措施来降低儿科管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结果与结论:管理风险在儿科尤为突出,加强风险管理能提高管理质量,有效预防和减少纠纷。对保证医疗工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81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93-01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对儿科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使广大医务人员深刻意识到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1]。儿科病人因为年纪小,合作性差;加之患病往往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用药上特殊性强,故其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概率高,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和法律观念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应该对儿科护理实行风险管理,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和分析,并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
1 儿科护理风险分析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及过程,这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能减少医疗纠纷或差错事故的发生。
1.1 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儿童缺乏生活能力,又是当今“小皇帝”,一旦生病住院,往往全家人照顾,给护理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干扰。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爱子心切,情绪急躁,对护士缺少信任,态度挑剔,极易造成沟通障碍,引发医疗纠纷。
1.2 护士自身因素
1.2.1 护理理论知识低下
部分护士由于护理理论知识欠缺,对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儿科病人往往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且不能自我表达,需要护士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容易忽略隐藏的病情,而导致病情恶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2.2 护理业务水平不高
临床护士大多年纪偏小,学历较低,且流动性大,造成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比如,静脉穿刺、采血、输液滴速控制、气管插管等,均需要专科技术比较熟练的护士和医生较好地配合,否则容易发生技术风险。
1.2.3 护士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差
儿科护士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心理压力大,同时还要对患儿家属的质疑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且要耐心诱导患儿配合治疗,这些都需要护士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有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冷静地处理各种冲突及一些突况。但现实情况往往差强人意。
1.3 护理管理因素
1.3.1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过程记录不完整,记录数据不准确,记录时间有差错等。
1.3.2 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疗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保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后盾[3]。但是,护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或不能得到严格落实执行而引发风险。
1.4 儿科病房特点
儿科患者的住院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病人周转快、护理工作繁忙、技术操作要求高,较成人科室相比更容易出错。
2 护理风险管理
2.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应修订完善制度、流程,使风险管理活动有系统、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进行。并且还要修订完善重点病人、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等的护理报告及管理制度,优化患儿入院流程,建立转科病人记录单,降低了转科患儿的风险。
2.2 提高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
(1)提高护士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可以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三基理论考试、护理查房、操作考核等,及时学习新理论及新技术,熟悉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特殊仪器的使用等,提高业务技能。
(2)对护理人员进行护患沟通培训,制定明确的规范语言,模拟实例教育,使之掌握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技巧。
2.3 实施护理风险监控
实施三级护理管理制度,即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实现垂直控制与横向控制相结合。护理部要定期检查,随时发现隐患和纠正不规范操作。科护士长、护士长要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体会
通过将风险管理引入到日常医务管理中,提高了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护士抗风险技能,增强了护士依法施护的意识,使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儿科护理纠纷事件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