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小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小结

儿科护理小结范文1

【关键词】护考 中职 儿科护理学 课堂教学 对接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简称护考)制度是我们国家护理专业学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准入考试。至2008年5月正式实施以来,中专及大专层次的护生在完成8个月的临床实习后,毕业当年就可以参加全国护考。对中专层次的学生而言,和大专层次的学生一起参加护考,其护考过关率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学历层次的差异,更由于中职护生的年龄小,对护考的认识不足;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的不得当有关。而护考是否过关不仅影响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学校今后的发展。如何提高中职护生护考的过关率,成了摆在我们中职护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提高中职护生护考的过关率应从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着手,尤其是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护考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的对接,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学教师,谈谈本人对护考知识点与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有效对接的一些看法。

1吃透护考大纲

从2011年开始,护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四个科目的考试整合为两个科目,即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这两部分,同时增加了人文学科的分量,考题也进行了调整,以考核定义和概念的A1型试题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临床实践A2、A3、A4型试题越来越多。以2013年为例,A1型试题约占30%左右,余下的70%均为 A2、A3、A4型试题。这些变化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作为一名教师,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应对护考时从容不迫,首先要自己分析研究每年的护考大纲,吃透大纲,以护考为目标,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2钻研教材,提炼教材内容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其内容与各基础医学学科之间联系密切。吃透大纲后,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提炼,把握与护考相关的内容,注意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护考的题点、题眼。中职护校所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为儿童保健;第三部分为儿科各系统各疾病的护理。对教材钻研后,提炼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如下:①教材与护考大纲均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归纳为一类,如: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常用衡量指标,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前囟、牙齿等,这一类在课堂上着重强调,要求学生背诵记忆。②教材与护考大纲不一致的知识点归纳为一类,如:小儿预防接种程序,教材中罗列出了小儿预防接种的初种及复种程序,护考大纲只要求掌握小儿预防接种的初种的程序,这一类在知识点课堂上提醒学生分开记忆。③护考中有些疾病在中专所使用的教材中未出现,这些知识点容易发生遗漏,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增加相应内容。如:新生儿低钙血症、低血糖症。

3护考知识点与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有效对接

教师充分吃透历年护考大纲、钻研提炼教材后,收集历年护考真题,以便掌握历年护考的动态、试题形式的变化,答题的技巧,真正意义上实现护考知识点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

3.1宣传护考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每个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堂儿护课,笔者首先对中职护生进行护考有关知识的宣教,什么是护考,什么时候护考,考什么内容,怎么考,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本门课程就了解护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护考。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再结合临床实践,既可以对将来的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也可以从容应对护考。

3.2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记忆方法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如:典型病例导入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如:①口诀记忆。小儿预防接种程序“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满足岁乙脑”。②找规律记忆。小儿心率新生儿120―140次/分,一岁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至7岁80―100次/分,8至14岁70―90次/分。在8岁之前,年龄增加1岁,心率减慢10次/分。③理解记忆。糖盐碱三种溶液混合时的配比学生很难掌握,但此溶液遵循一定的规律,盐碱的固定搭配2∶1,剩余的那份液体就是葡萄糖溶液。④归纳记忆。小儿抗体知识,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是IgG抗体,小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是IgA抗体水平低下,年龄越小的小儿越容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感染,是由于小儿IgM抗体水平低下。

4重视学生课后同步练习,加强巩固知识点

儿科护理小结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3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63例,男50例,女13例,年龄1.5~12岁,平均6.5岁,间接因素致伤62例,直接暴力致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1~48小时,平均10小时,63例全为闭合性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外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上环形压痛,骨擦感,肘后三角关系正常。X线示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方法:①中医内治:按辨证分析治疗,早期给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剂用活血止痛汤。中期给予活血化瘀养血通络接骨续筋,方剂用壮筋接骨方。后期给予补气养血舒筋活络补益肝肾,方剂用壮骨舒筋汤+八珍汤。②中西医治疗:无移型骨折或者只有轻度前或后成角移位骨折,不必整复,早期局部外敷活血化瘀中药(我院2号方药:续断15g,土鳖15g,羌活15g,木香9g,芍药15g,威灵仙15g,海桐皮15g,川芎15g,白芷15g,乳香12g,没药12g等),打成粉末调水薄层外敷,再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或者屈曲型骨折,肿胀不严重,可在臂丛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2~3周去除固定,进行功能活动,外用伤科2号方。肱骨髁上移位骨折肿胀严重,外用活血化瘀伤科1号方(大黄30g,栀子30g,黄柏15g,芍药20g,丹皮12g,归尾12g,姜黄12g,乳香12g,没药12g,白芷15g,红花9g,香附20g)。抬高患肢待肿胀消退后再手法整复。对于手法复位效果差,估计骨折难以愈合或会产生畸形,则在麻醉下行经皮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护 理

疼痛的护理: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皮肤温度,肢端血液循环,肢体远端活动情况,注意观察外固定效果及肢体摆放位置等。如异常及时纠正,要注意石膏托的松紧度,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回流,以减轻肿胀,护理中应注意动作准确轻柔尽量避免给患儿造成疼痛。

夹板固定的护理:注意固定应该包含受伤部位上边和下边的关节,为防止伤到患儿的皮肤,可在夹板加上纱布和棉毛巾使其更柔软舒适,随时检查小夹板的松紧度,以固定带能上下移动1cm为宜。

石膏的护理:石膏固定后,要随时注意石托的松紧度是否合适,以1指为宜,有无压道性疼痛、麻木,远端手指肿胀,青紫,松紧不适要及时休整,抬高患肢,注意观察石膏边缘皮肤有无擦伤及刺激现象,每日定时按摩石膏边缘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注意防止擦伤、褥疮等,要注意观察患肢的指端血液循环情况,皮肤颜色有无发紫或皮肤的温度有无发凉,经常查看指端的活动及皮肤感觉,经常清洁患儿的皮肤,清理掉入石膏的渣屑,肿胀消退后石膏外固定会松动,应及时重新固定,必要时复查X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

功能锻炼:早期进行手指及腕掌关节功能锻炼,主要活动正常手指,手法复位2~3周去除石膏,开始肘关节屈伸运动,每次运动都要达到最大限度,动作要缓慢,不易过猛以免产生新的损伤。肱骨外髁骨折早期腕关节固定,禁止做前臂旋转活动。

出院指导:①观察:骨折早期即离院者,应特别嘱咐患儿及家长要严密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是否发紫、发冷、发青,手指的感觉、活动有无异常等;外固定松紧。若有异常应立即复查,一般1~2周内复查1~2次。②用药指导:根据出院时骨折愈合情况继续服用小儿活血止痛冲剂或小儿接骨冲剂。③饮食指导:加强营养,促进骨折愈合,如骨头汤、鸡蛋、鱼汤等。④功能锻炼指导:外固定解除后加强肘关节的伸屈、旋转活动。以主动活动为主,不可强行被动活动。⑤预防:告诉患儿在玩耍时注意保护患肢,防止摔倒再次跌伤患肢。⑥定期复查:嘱咐患儿及家长骨折后要定期复查至痊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讨 论

儿童年龄较小,往往会出现恐惧不安,依赖,焦虑等情感障碍,小儿生理特点,骨质愈合速度要比成人快得多,这就决定了小儿骨折后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然而患儿语言及认知障碍不能及时表达其感受和不适,因而不易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易延误病情给医疗护理带来许多困难,因此针对性做好护理工作,促进小儿康,因而我科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及中药外敷等治疗,并分别从病情观察调整患儿情志,饮食护理等几方面进行,经过几个月的随访,骨折均在2~3个月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作给新生儿提供舒适感,增加其调节疼痛的能力。

本研究证实,足月儿可较好地反映疼痛的程度,葡萄糖和安慰奶嘴能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应用方便、廉价、无不良反应,值的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海英.口服葡萄糖溶液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中的应用.南方护理学报,2005,12(2):57.

2 李红.新概念护理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1-194.

儿科护理小结范文3

关键词 清热解毒颗粒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 儿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15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发热为其主要症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外感发热临床验证方案的要求,本研究旨在观察清热解毒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1日~2011年5月1日收治外感发热患者1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6例,男64例,女42例,年龄3~14岁。对照组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3~14岁。两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包括:①有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接触史;②临床表现:发热,恶寒,鼻塞,肢体酸痛,咽痛,流涕,汗出,头痛,咳嗽,口渴等;③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④呼吸道病毒分离等检查可确定病原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发热风寒证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辨证标准[2]。

纳入和排除标准:⑴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3~14岁,性别不限。③急性起病,病程48小时内。④体温≥38.0℃。⑤血白细胞总数>3.0×109/L,且<10.0×109/L,或中性粒细胞80%。⑵排除标准:具有原发的肺炎、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血液病变。

方法:治疗组给予清热解毒颗粒口服。药物组成:炙麻黄1袋,杏仁1袋,生石膏1袋,葛根3袋,生甘草3/5袋。每袋颗粒剂相当于饮片10g,每次冲服1剂,2次/日。对照组给予病毒灵、奥司他韦胶囊口服。按年龄、体重进行剂量计算给予规定剂量,2次/日。两组均治疗3天。

观察指标和方法:观察首诊体温(治疗前)及治疗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不同时间点的体温。起效时间为从服药开始到体温下降0.5℃所需时间,解热时间为从服药开始到体温降到37℃所需时间。

中医证候积分的测定时间参照文献标准[1]。根据主要症状轻重程度进行积分,轻(+)、中(++)、重(+++)。此外,有些难以区分轻重的症状、体征则按有无计分,有(+),无(0)。计分按1个(+)计1分,症状消失计0分,各个症状、体征得分相加为总分。见表1。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文献标准制定。①临床痊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治疗前证候积分比值≥95%;②显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治疗前证候积分比值≥70%,而<95%;③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治疗前证候积分比值≥30%,而<70%;④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治疗前证候积分比值<30%。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小时,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72小时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段体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的体温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3小时和2小时体温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起效时间快于治疗组;治疗组在治疗4小时后的体温均值可达到37℃以下,解热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各相同时间点的体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儿科护理小结范文4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2012年度有儿科见习的湖北科技学院护理学院护生200名,按学号随机分组(尾号为奇数在实验组,尾号为偶数在对照组),每组100名,见习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分为6个小组(学校教务处的分组),以每小组16~17人为单位进行教学。两组护生儿科护理见习次数均为2次,3h/次,见习地点为咸宁市中心医院儿科病房。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见习教学方法,即讲授法、演示法等。先由带教老师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论复习串讲,然后针对具体典型病例进行床旁讲解示范。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见习教学方法,具体方法:①理论串讲:首先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复习串讲,具体内容包括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要点、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等。②选择病例:由病区护士长出面,根据本次儿科护理学见习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典型能合作的病例,并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③分小组采集病史:将见习护生每5~6名组成1个小组,每小组负责1个病例,床旁采集病史。④讨论指导:病史采集完毕后,小组成员按照护理程序讨论病例并列出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整个过程中,教师监督各小组的讨论并监督各小组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不足之处给予补充、指导。⑤集中总结:见习结束前半小时,小教室集合,由小组长对各小组的病例进行简单小结,组员可补充,其它组员可提问,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最后带教教师做小结,并请详细掌握病人病情的病区护士长补充,从而让所有护生全面地客观地参与到见习活动中来。

1.3见习效果评价

1.3.1护理病历书写

本次见习结束后,两组护生均需按护理程序完成l份护理病历并交由老师批阅,病历包含的内容及分数比例为:护理评估(20%)、护理诊断(10%)、护理计划(20%)、实施(30%)、评价(10%)及健康教育(10%)。区别在于对照组每名护生均需独立完成1份病历,实验组则以5~6人的小组为合作单位,共同完成1份病历。两次见习的两次病历书写成绩取平均分。

1.3.2见习内容理论考核

两次见习完毕后,带教老师根据见习内容和见习目标编写试卷,闭卷考试90min,题型及分数分布为:单项选择题(4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30分)、病例分析题(2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处理分析数据。两组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护生在一般资料方面无任何差异,所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护生病历书写成绩与理论考核成绩的比较,两项成绩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见表1)。

2讨论

儿科护理小结范文5

XX年是“xx”的最后一年,是全国卫生系统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年,全体护理人员在院长重视及直接领导下,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较好的完成了院领导布置的各项护理工作,完成了XX年护理计划90%以上,现将工作情况总结

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

1、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2、坚持了查对制度:(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2次,并有记录;(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3)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3、认真落实骨科护理常规及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配备五种操作处置盘。

4、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及晨间护理,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1、坚持了护士长手册的记录与考核:要求护士长手册每月5日前交护理部进行考核,并根据护士长订出的适合科室的年计划、季安排、月计划重点进行督促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要求护士长把每月工作做一小结,以利于总结经验,开展工作。

2、坚持了护士长例会制度:按等级医院要求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内容为:安排本周工作重点,总结上周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向各护士长反馈护理质控检查情况,并学习护士长管理相关资料。

儿科护理小结范文6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儿科;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顺序奇偶性的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与研究组(51例)。研究组中,女性22例,男性29例,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3.52±1.67)岁;病程在6~20d,平均病程为(13.62±5.66)d。对照组中,女23例,男28例,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3.68±1.61)岁;病程在7~20d,平均病程为(13.75±5.47)d。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患者家属于研究前均知情,并阅读、签字“知情同意书”;(3)病情稳定者;(4)精神正常、意识清醒者。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者;(2)家属不同意本次研究者;(3)合并恶性肿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5)存在精神疾病、听语障碍、抑郁症、智力障碍等疾病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纳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加强病情观察,告知家属注意事项等。

1.2.2研究组

(1)P(计划):分析当前儿科护理现状,儿科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端正,对工作缺乏耐心和热情,责任心低下。其次带教老师不耐心、认真的指导实习生,部分操作让实习生完成,增加了护理差错发生率。针对上述问题,制定明确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包括具体方法、进度安排、实施方法以及预期目标等,根据护理目标以及方案合理分配护理人员,合理搭配低年资、高年资护士,最大限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强团队精神以及责任心[3-4]。(2)D(实施):成立质量控制小组,主要由高年资护士组成,监督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规范各个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实践技能以及理论考核,每周至少组织1次小结,每月组织1次阶段性总结,分析儿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5]。(3)C(检查):对照实施之前制定的护理方案和目标,检查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完成质量、护理实践以及完成进度等[6]。(4)A(处理):总结P、D、C三个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工作经验,积极的提出改进措施,并引用到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中,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周而复始、紧密衔接,保证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质量

采用科室自制护理质量评价表评估护理质量,由患儿家属填写,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巧、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四方面,每项均采用百分制,分值高低与护理质量高低呈正相关性。

1.3.2护理满意度

以科室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定护理满意度,从护理态度、技巧、效果、方法四方面评定,采用百分制。(1)很满意:大于等于80分。(2)满意:大于等于60分。(3)不满意:小于59分。总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中,20例很满意、29例满意、2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6.08%(49/51)。对照组中,15例很满意、25例满意、1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8.43%(40/51)。研究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409,P=0.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