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工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工作范文1
常说护理工作又苦又累,这话的确不假,但是也会带来很多快乐,你只有亲身投入其中才会对它有深深的体会。在儿科的护理当中,每个患儿都牵动着我们的心,碰到大一些的孩子,心里护理是很重要的,刚入院的孩子,只要我们进入到病房他们就开始哭。我们想办法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让他们配合治疗。
面对的是小儿的时候,无论从穿刺、注射到各种用药,都跟大人有很大的区别!在护患关系上也有变化,小孩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所以在每一个治疗上,我们都会跟家长们沟通好!让他们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在儿科,没有过硬的穿刺技术是不行的,“一针见血”在儿科更显突出,尤为重要,因为患儿都是爸妈的心头肉,打在儿身上,痛在爸妈身上嘛!因此我们勤学苦练,多总结多摸索,“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这里得以体现。我们下苦工夫,多学多看多练,头皮穿刺也是容易一次成功的,而能做到“一针见血”在儿科干护理工作也容易多了,轻松多了。
儿科护理工作范文2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从事儿科护理的工作人员40名,40名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参加儿科工作的时间都在1年以上。在40名护士中大专文凭的有32名,8名护士具有本科文凭。
1.2方法
为了实现对儿科护理工作压力源的准确掌握,我院制定了科学的压力问卷,在问卷中主要陈列的压力来源涵盖于儿科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譬如工作时长、工作环境、患者状况等。通过对40名儿科护士的问卷的回答状况来确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来源。并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护理人员压力的减少提供条件。
1.3儿科护理工作主要压力源
1.3.1工作环境容易致使儿科护理工作产生压力
儿科主要面对的都是自我控制意识比较差的婴幼儿群体,因此在护理工作进行中,常常会伴随着患儿的哭闹声以及家长对于患儿的训斥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人员压力产生。除此之外,由于小年龄层的患儿的特殊性,一个患儿往往需要好几个家属的陪伴,这就导致了儿科科室中人员数量比较多,这不利于儿科宁和的工作环境的创立,对于护理人员精神的集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从而使得护理人员身心更加疲倦,增加了其工压力感的产生。
1.3.2家属的不理解会致使儿科护理工作产生压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家庭对于孩子的在乎程度以及宠溺态度已经超出了合理的度,尤其是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家属对于孩子的宠溺程度将更加严重。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进行中,护理人员必须谨言谨行,稍有疏忽都有可能招致家属的苛责,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其基本工作不能够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在儿科护理工作的进行中,家属和护理人员并不能够实现良性沟通,很多家属在不能够对护理人员有充分的理解,譬如在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若护理人员不能够一次对患儿穿刺成功,那么家属就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质疑,从而使得护理人员对自我能力失去信心,进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压力感的产生。
1.3.3社会不认可会致使儿科护理工作产生压力
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护士的认可程度并不是多高,很多人对于护士这个职业还存有一定的歧视,这无疑会增加护士的精神压力。在儿科中,护士所面对的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婴幼儿,要想达到护理效果,护理人员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与劳动,但是这种付出并不能够得到患儿家属以及社会的认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护理人员心理落差的产生,使得护理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感上升,这种心理落差的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护理工作压力的增加。
1.3.4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致使护理工作压力的产生
儿科护士所面对的不只是患者或者医师,在其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其必须实现和医师、患者、家属以及上级的良好沟通。在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沟通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儿科护士的护理工作受到影响。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中其所承受的压力将会更大,因为儿科护士在整个患儿的治疗过程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家属和医师之间的桥梁,就算家属在沟通过程中以蛮横的姿态为主导,护理人员也得以冷静、和善的态度与其进行沟通,长期的情绪压抑必然会让儿科护士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4减轻现代儿科护理工作压力的主要措施
1.4.1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出会让儿科护理工作的压力得到有效的降低,所谓的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社会的角度上对护士职业进行肯定和认可,从整体上提升护士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让护士能够从心理上减轻自我工作压力,为儿科护士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4.2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想从根本上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压力得以降低,最根本的做法还是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要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强,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患者家属对护理的要求,那么在护理工作进行过程中将会减少很多障碍。除此之外,儿科护理人员也应该充分的对沟通技巧加以掌握,把护理过程中出现沟通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为其压力的减少创造条件。
2结果
通过减压措施的实施,我院40名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从而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3讨论
儿科护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对于促进患儿治疗过程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儿科护理人员往往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发现,减压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有着比较明显的效果,工作压力的减少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护理工作的效率的提升。
4结束语
儿科护理工作范文3
关键词:儿科护理;游戏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念,明确了护理宗旨就是通过护理手段使患者适应住院环境,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1]。儿科因其对象特殊,护理也有独特之处。怎样让患儿尽快适应治疗措施并积极配合成了摆在儿科护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具体病情尝试运用游戏的手段,拉近护士与患儿间的距离,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游戏的作用
1.1改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也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护士采用游戏的方式扮演患儿的朋友可以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2]。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护理使患者能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融恰护患关系。从而使护理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人情味且充满生气。
1.2游戏是与患儿沟通的最佳方式 由于患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对疾病住院治疗的因果关系难以想象,因此在向患儿说明各种冶疗措施时需依赖各种辅助用具,如游戏绘画等,通过游戏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
1.3利用游戏时间观察病情,以利于治疗 患儿入院后对所处的新环境充满戒备,很多的内心感受都不愿向护士透露,这时护士应和蔼可亲,与患儿一起做游戏看动画片,使患儿对周围的环境逐渐放松,以利于护士观察并评估他们的生长发育水平,患儿的活动能力以及对住院的情绪反应等,通过了解到的这些内容,可使护士更加熟悉患儿的身心状况,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1.4利用游戏实施健康教育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小儿进行健康教育,可使小儿在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获得卫生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
1.5创造愉快的治疗环境,减轻患儿的痛苦 游戏能使孩子忘却痛苦,认识事物,促进身心发育,达到身心与环境的和谐。为此我们对病房进行了一些改革,在病室中增添了图书,玩具,录音机,并准备了儿童磁带。这样当患儿被送进病房后,护士用与患儿相适应的语言介绍病区环境,可以和患儿一起唱歌讲故事,沟通感情,使患儿见到护士后不再具有强烈的恐惧心理,输液打针的哭叫行为明显减少。
2 游戏的运用
2.1建立娱乐室 护患共同参与游戏是小儿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日本2%的小儿病房设置游戏室。我科也设置了一间宽敞明亮饶有趣味的娱乐室,内设有滑梯、翘翘板,并配有各种卡通玩具、布娃娃、皮球、电视、CD等。每天有固定的游戏时间,每个孩子可以玩自己喜欢的玩具。通过这些游戏进行交流,患儿对护士的恐惧逐渐消失,治疗时也变得顺从。
2.2鼓励患儿家长加入游戏 对于患儿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家长就成了他唯一的依靠,家长的语言和行为就显得尤其重要[3]。这时要鼓励家长加入游戏,帮助缓解小儿情绪,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患儿对护士充满友善和信任,以利于护理操作的进行。
3 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3.1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游戏的种类很多,常运用的有体育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音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应根据其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在选择玩具时除了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外,还应评估玩具的安全性,不给小儿玩带有危险性的玩具,如小纽扣,金属物品等。
3.2尊重小儿的游戏方式,对患儿要给予足够的游戏时间同时让患儿有反映其感受的机会。当患儿玩耍时,要尊重患儿,不能态度粗暴的中断游戏,在游戏结束前要适时的进行提醒,如果患儿不喜欢你所提供的玩具或游戏方式,可允许患儿自由表达,选择他所喜欢的游戏方式。
4 讨论
4.1使用游戏疗法应有分寸,应有所节制,方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首先患儿入院是因其身体疾病的缘故,而游戏是辅助治疗方案的方法,所以要分清主次,注意游戏的时间及尺度,不能一味的满足患儿需求而耽误了治疗。其次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游戏手段。在具体的操作中,要针对具体病情具体分析,方能使游戏产生良好的效果。
4.2通过对小儿适时实施游戏护理,护理人员充分发挥职能,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关系,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患儿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另外。通过游戏的实施活动,增加了患儿及其家属的参与意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4]。
总之,在面对还童患者这样的特殊人群进行护理工作活动的时候,我们因该尽心尽职,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患儿的心理负担,同时还能减少医患纠纷;也可以是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也能融洽医患关系,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更好的护理方式和方法被临床护士们发明和创造出来,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红.儿科护士的沟通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2002,(9):57.
[2]孙爱芳,徐超.浅谈儿科护患沟通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1):48-49.
儿科护理工作范文4
1.1护士自身原因
①护士因欠缺临床经验、操作不熟练,对工作的不认真,对规章及操作过程的不遵守。易在操作中出现输错药、输错人的事故。②护士技术水平低:当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穿刺时,因操作不熟练易使穿刺失败。患儿因穿刺部位的疼痛易哭闹,造成家属的满意度降低。③护患沟通障碍:由于某些护士只重视提高操作技术但忽视了与家属的沟通,对护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家属的不理解,护士的不解释。同样增加了护患矛盾。④护理记录不规范:由于护士在工作记录中主观性较强,对病情的观察不完善,对数据的记录不准确、不及时。因此,由于护理记录的不完善,易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并且医院及医护人员易在其中处于不利地位。⑤缺乏相关知识:在护理治疗过程中,各个操作都易造成感染的发生。由于护士欠缺无菌观念及相关感染知识,在操作前后不注意洗手,易出现交叉感染。因此,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加强对院内感染的控制。
1.2患者及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各个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家属对患儿的娇惯以及对医疗及护理水平要求的提高,易造成护患矛盾的出现。在护士进行动静脉穿刺时,由于患儿的特殊性,操作困难加重易造成穿刺失败,会使家属的满意度降低。由于社会问题的存在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使得患者将所有责任都归于医院,不能够理解医疗风险和医护人员的辛勤工作。使得医院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由于医学的严谨性、风险性以及局限性,使得在治疗前后,尤其是对较复杂、严重的病例来说,增加了不同风险的出现。同时由于护士是医嘱的主要执行者,患儿的长时间住院伴随效果不佳以及费用较高等原因的影响,易使家属出现不良情绪且会将所有责任归结于护士。由于患儿群体的特殊性也增加了危险性的发生。
1.3法律知识的欠缺
由于护士对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对护理风险的认知较差。相反,患者及家属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只要护士在操作中出现一点纰漏,家属就会立即不满,增加了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
2预防措施
2.1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及法律意识
在护士工作中要规范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范,提高护士按规章办事的责任心。护士要与患者充分的进行交流沟通,对于患者的主诉,护士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的向患者进行讲解,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及交待注意事项。在做各项操作治疗时都应首先取得患者的同意,充分理解患者并从其角度出发。
2.2提高技能水平及知识能力
由于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于是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操作能力,通过人才梯队措施及考核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些操作具有强制性且家属对护士的期望较高,使得护士压力较高,因此必须保障操作能够顺利完成,若出现意外事件则易加重护患矛盾的发生,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所以,在进行操作前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操作的意义及风险,同时需保障操作技术的熟练。
2.3完善后勤保障
加强对后勤的管理,积极准确的落实,可增加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做辅助工作,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使得护士能够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辅导及健康宣教。同时在儿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患儿能有健康舒适的环境,保障患儿的愉悦心情。
3讨论
儿科护理工作范文5
【关键词】儿科 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67-02
患儿到医院就医,往往是由家长陪同。据观察和文献报道,家长与患儿的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是相互影响的,如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他们的心理表现不完全一致。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使其配合治疗以及医生及护士的工作,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我们将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分类叙述:
1 患儿就诊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1]。
患儿由于年龄的特殊,来院就诊时表现往往与成人不相同,而患儿的心理问题也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主要的几种概括为:
1.1 悲观失望感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长的慢性病患儿有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1.2 孤独焦虑感患儿患病住院,离开家庭会感到孤独、不安和无助。
1.3 恐惧感大多数患儿对医院怀有恐惧心理,对环境和医务人员感到陌生。
1.4 激怒愤怒心理由于病痛,心里烦躁、愤怒。
2 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2]:
作为患儿家长,家长在治疗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病史的采集和陈述,治疗的依从性等必须依靠家长来完成,家长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造成沟通的难度加大,治疗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具体的家长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2.1 焦虑和紧张
2.1.1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2.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甚至要求转院。
2.1.3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2.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2.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2.2.2 由于心疼患儿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2.3 怀疑和不信任
2.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2.3.2 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2.3.3 对医院治疗环境和治疗能力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2.4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4.1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他们认为患儿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患儿有欠疚感,对患儿过份迁就,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4.2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患儿。
2.4.3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在临床工作中,心理护理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状态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的最佳状态[3]。对于护理人员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问题,给预后带来较为乐观的预期。那么,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为:
3 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印象
患儿入院对住院环境产生恐惧心理,病房需要清新、整洁,设施符合患儿心理,可以在病房或楼道的墙壁上画一些卡通人物,贴些别致的动画片及图片。护理站或病房墙面涂成鲜艳的颜色,患儿的用物及生活用品可选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对待患儿要像大姐姐一样处处关心爱护他们,主动地多亲近他们,耐心地和患儿沟通。在给患儿做第一次操作时要动作轻柔,并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给患儿留下很好的印象,否则易使患儿产生反感的心理。
4 根据患儿年龄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4.1 婴幼儿的心理护理:此期的患儿由于年龄小,心理反应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于住院的情绪反应相对较小,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所以,要尽量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经常给予、搂抱、触摸,使其感受到护士对于他来说不恐怖,获得安全感、舒适感。最好实施母婴同室,使患儿和母亲正在建立信任感的过程不被中断,住院期间保证母乳喂养,通过母婴肌肤接触、目光对视、照顾,增进感情交流。如果患儿哭闹时,除疼痛及一些不良刺激所致的哭闹外,可用优美的乐曲使患儿安静下来,注意动作轻柔、稳、准、快,以减少患儿痛苦。
4.2 学龄前期患儿的心理护理:由于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表现突出任性、顽皮等不良习惯,再加上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不同,表现的情绪很大。来自县市的患儿多数正在上幼儿园,适应和理解能力均较强,而来自农村的孩子胆子小,适应能力差。对于这期患儿应做到:①和患儿及家长多接触交谈,及时消除患儿的陌生、孤独、寂寞感,向家长进一步了解患儿的兴趣、性格、特征、日常爱好及生活习惯等,以便于在治疗护理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护理。②采用非语言方式与患儿沟通,如通过亲切的表情、和蔼的态度、温柔的抚摸安慰患儿,轻松缓解因疾病、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调动其积极的情绪。③采用一些简短的称赞、鼓励性语言,如“宝贝你真勇敢,真棒”等,注意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等,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对于一些性格懦弱、胆小的患儿在做治疗时,应注意与其亲切交谈,以分散注意力,消除恐惧感。同时,要提高穿刺技术,力争一针见血,减少痛苦。也可以让勇敢接受治疗的患儿为他们做榜样,消除其紧张,惧怕的心理,积极接受治疗。
4.3 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学龄期患儿思维逐渐向成熟发展,对事物已有一定的理解、识别能力,能根据自己情况估计其轻重,从而产生一定的思想情绪。应针对患儿表露出来的思想情绪,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身心护理。学龄期患儿一般情绪稳定,对医务人员的讲解可以听懂。一般性格开朗的患儿喜欢表现自己,爱听―些表扬的话,利用患儿这种心理来鼓励他,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平时与患儿多沟通,主动接近、关心他们,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教育他们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对待疾病及今后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与不幸。
5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4]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治疗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5.1 对由于担心疾病预后引起的恐惧,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患儿在治疗期同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5.2 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而引起的恐惧,应将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步骤、方法、目的,在检查前详细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医护人员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可减少家长恐惧感。
5.3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家长解释个体差异,治疗要因人而异,分析治疗方案因患儿具体情况而定,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5.4 对不信任医务人员的家长,应主动与其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5.5 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诊疗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5.6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5.6.1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5.6.2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5.6.3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避免家长之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既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又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掌握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因素,让心理学的应用建立在良好的治疗护理基础上,为患儿的康复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继玲.刘秀连;儿科病人心理护理特点[J]适宜诊疗技术1995,18,65.
[2] 胡远玲.辛虎威;儿科心理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12月第4卷第35期.
儿科护理工作范文6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通过对儿科护理实践的回顾、分析、总结,立足儿科护理特点,从医院的客观因素,护士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群众满意度。结论:护理工作的核心是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科护理与其他专科护理有着显著区别,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时俱进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才能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满意度;儿科;护理工作;特殊性
“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活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着。笔者所在的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对此项活动更是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给患儿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努力争创“三好一满意”医院。儿童医院的患者往往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常言说的好“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愿打一个小孩针”由此就可以感受到儿科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家长成为患儿的发言人,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成为衡量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 人力资源配置和工作环境因素
1.1 护士编制配置不足: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国民就医意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家长对患儿疾病的重视,使得医院护理编制配置无法补齐快速增长的就医率带给护士的高强度的工作量,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着婴幼儿不配合的问题,再加上小儿血管较细,静脉输液或肌内注射往往需要几个护士或者大人一起来约束激动的患儿,才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才能保证药物准确注入的同时,不出现针头折在患儿臀部上的情况,这对儿科护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所处的工作环境常是患儿的哭闹声震耳欲聋,家属的争吵声,对患儿的责骂声不绝于耳,相比其他科室的同年资的护士,在儿科工作的护士听力受损程度更大,使得护士不仅要有较大的体力付出,还要承受沉重的负性心理压力,嘈杂的环境和紧张的工作处境使得护患之间无法清晰和理智的进行沟通,优质化护理无法准确表达,群众满意度无法有效提升。
2 护士自身的主观因素:
2.1 工作责任感的差异: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倒班生活影响日常休息,加之女性家庭负担重,使得很多护士对自己的工作抱有排斥和埋怨心理,但又因为自身学历和文化水有限等原因,无法寻觅到待遇更优厚的工作,使得一些护士在埋怨中工作[2]。护士工作责任心差,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对患者和家属失去耐心,当患儿家属提出疑问时只是给予敷衍的回答,很容易造成护患纠纷;对于儿科用药常需要精准计量到0.1 ml,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不能认真进行“三查七对”,疏忽之间可能造成严重的护理差错,甚至危害到患儿的生命;患儿往往不能准确的描述不适症状,儿科护士责任心不强的话,会疏于对患儿的病情观察,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是抢救时机,给患儿预后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护士责任心的提高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的重要环节[3]。
2.2 业务技术水平要求高:儿科护理技术,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对护士的要求非常高,差之毫厘会失之千里,儿科用药常需要根据患儿体重进行严密计算,进行药物计量、剂型的转换,护士不能牢固掌握儿科用药剂量,剂型的转换,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不但影响用药速效,耽误患儿的治疗,更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儿科护理工作,尤其是婴幼儿护理工作中,常需要使用一系列精密医疗器械进行病情监测和治疗,护士不能娴熟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会贻误治疗和抢救时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悉各项监测仪器的显示指标, 不能及时把患儿的治疗进展和病情变化告知医生,可能会错过及时处理危机状况的时机。
2.3 沟通技巧有待提高
2.3.1 沟通意识的欠缺:在我国临床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还在不断完善中,优质化护理的步伐还没有根深于每个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经常受制于繁重的护理工作,护士往往忽略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进行各项操作前没有有效的解释,解答焦急的家长的各种询问时没有耐心,言语冷漠,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家属的疑问和对医疗单位的不理解,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4]。
2.3.2 沟通技巧知识的缺乏:医院的主要工作萦绕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展开,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之外,还要懂得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从心理上帮助患者,救治患者。护士在与患儿和家属接触时,由于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对儿童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匮乏,无法了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需求,无法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解释好各种治疗对患儿的帮助,或错误的使用了言辞和沟通手法,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即使初衷是为了患儿着想,却可能带来错误的引导,引起家属的反感和患儿的抵触。
3 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措施
3.1 患儿的特殊性:儿科患者大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由于曾经有过的生病就医经历和受到家长的错误诱导,患儿对护士有非常强的惧怕感,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不予配合,很难沟通[5]。患儿受到自身教育程度,个人耐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疾病与不适的表达能力有限,护士往往不能从语言交流中得到准确的关于疾病的信息;婴幼儿各项生理机能的不完善,起病急、变化快,使得他们的病情变化不易观察,对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3.2 家属的特殊性:随着计划生育普及和推广,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疼惜和宠爱已然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儿科家属的特点主要是一个孩子患病,较多的家中成员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每次陪同医院的往往就要有三四个人,相互之间对患儿照护的摩擦往往会带到医院之中,加之对患儿的重视和紧张,家长常要求护士的穿刺每次都一次到位,最低程度减少患儿的痛苦,家长对患儿的重视和维权意识的调高,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氛围高度紧张,家长对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要求非常高,护士与家属之间不能促成融洽的沟通氛围,进一步加大了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的难度,使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下降[7]。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和阐述,说明儿科护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同仁们具有各方面优秀的素养,不仅要有非常过硬的专业操作技术,还需要我们学习相关的儿童及成人心理学,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美,温和的面部表情,优美的体态,轻柔的动作,缩短医患距离,掌握语言的艺术,巧妙利用游戏,注重首因效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具有敏锐的观察,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行事。
希望可以与护理同仁们一起努力,共同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注重提升个人职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不断学习和拓展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9(3):287.
[2] 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21):113.
[3] 蒋旭华,张 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4] 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5] 陈丽红.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