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专业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范文1

关键词: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反映的是一个人在对待工作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态度和韧度,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为了落实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对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加强殡葬专业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主要针对高职殡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及职业素养教育。在综合众多学者关于职业素养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可从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品行三方面进行构建。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品行则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等。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有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文章进行了阅读研究。笔者发现,当今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结合具体的专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2.问卷法

笔者从殡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考察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一方面,笔者直接或者通过网络向已经毕业的40名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表(毕业生卷)》,这些毕业生分布在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墓地等多家殡葬单位,收回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93%。另一方面,笔者直接或通过网络向殡葬单位(包括殡仪馆、墓地等)发放了调查问卷《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表(用人单位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

3.访谈法

一方面,笔者对10位殡葬职工进行了访谈(其中5位殡仪馆职工,5位墓地职工),从行业的角度了解殡葬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以及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另一方面,对10位殡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其中5名殡仪馆职工,5名墓地职工),从毕业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于当前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意见和看法。

4.分析法

结合调研结果和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当今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进行了分析。

二、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一)殡葬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1.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从调查情况看,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数据显示,超过5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在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上,学生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4%、23%、15%和14%。

2.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分析。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最基本条件。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一方面,只有60%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剩下40%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不能完全胜任殡葬行业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学生才占50%,学生实际工作情况与所学技能不完全相符。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学生仅占40%。由此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3.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调查分析。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文从忠诚、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四个指标来考察。结果显示,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5%的人愿意在现在的单位长期工作;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结果也不高,只有52%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与人合作层面,5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客观处理事物,做好服务工作,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品行的调查分析。职业品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等。(1)职业理想是对职业的选择以及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虽然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殡葬行业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但55%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展望;(2)职业兴趣是人们对于从事某种工作的愿望和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自己选择专业,因此95%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3)职业意识是指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殡葬专业毕业生中,57%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55%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对毕业岗位的认识上,高达80%的学生倾向于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岗位,85%的学生首先考虑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4)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的数据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于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排名靠前的是企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进入企业一线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还有30%的学生希望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素养。可以看出,企业实习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途径;从培养内容上,位居前列的是职业化心态和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作为从事特殊行业的殡葬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

(二)殡葬行业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1.殡葬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殡葬行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岗敬业,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踏实肯干、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大学生在行业和工作中立足的必备要求。在与企业师傅的交谈中,有的师傅谈到,殡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些学生刚入职时可能专业技术不够硬,但是能够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坚韧不拔,最终获得企业的青睐。有个别学生虽然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但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最终无法得到行业的认可。第二,吃苦耐劳,有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调查发现,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学生总是会受到殡葬企业的青睐。殡仪馆中的化妆、整容、火化岗位,墓园中的插花、刻碑以及销售岗位,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辛劳,因此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才能适应特殊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殡葬工作中的防腐、整容、墓碑设计、碑文纂刻等都需要精湛的技术,因此如果想从事相应的殡葬技术工作,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第三,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要求个人在团队中懂得尊重他人,建立并维护团队协作关系,使整合的团队能够产生最佳的业务效益。调查发现,由于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存在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第四,遵纪守法,诚实可信,具有服务意识。作为服务行业,殡葬行业的服务宗旨是“逝者安息,生者慰藉”,这就要求殡葬工作者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当今效益观念盛行、功利行为增多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个别大学生私收买墓定金的行为,或是不尊重逝者及家属的行为,这也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2.殡葬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殡葬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殡葬行业对毕业生总体情况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殡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90%。在交谈中,殡葬企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工作技能不够娴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学习,但是思想品行却是胜任职业的道德保证。大学生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通过调查,殡葬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愿立足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有的毕业生好高骛远,过于看重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安心本职工作,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第二,跳槽频繁,缺乏忠诚意识。有的毕业生对企业不忠诚,思想不稳定,容易受人鼓动,频繁跳槽,一年之内换好几个单位。用人单位对此类行为非常不满。第三,团结协作意识不强,缺乏团队精神。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别人服从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别人,乱打小报告,瞎传闲话,在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第四,职业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差。有些毕业生存在从众心理,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在工作中缺乏毅力,看到现实工作情况与心理预期有差距,或在工作中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打退堂鼓,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殡葬专业教师,笔者参与了大量的专业调查及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编制工作。结合高职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可以看到当今高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分数轻素质的传统教育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迎合高考需要,我国传统教育采取应试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都缺乏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难度。尤其是殡葬专业学生,目前中国大陆开办殡葬教育的大学都属于高职教育,选择殡葬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综合素质一般,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二)缺乏系统性设计和统一规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作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类的高职专业之一,殡葬专业开设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学校教育还是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目前,高职院校很多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都做不到真正与专业相结合,其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讲授,主要采取课程讲授、专家讲座、企业参观等教学模式,内容空泛,缺乏专

业特色和职业特色,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殡葬专业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授课教师不一定能够了解学生特点,职业素养教育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企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欠缺,难以整体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期望值。

四、构建高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殡葬教育者应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教学与产业脱节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式,在实现教产结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一是要注重学生形象与企业职业人形象的对接,通过不断的练习塑造职业形象,提升职业气质,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二是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接,学校和企业各自指定一位班主任,由两位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辅导;三是班级制度与企业制度相对接,根据企业管理方式,班级管理实行公司业绩考核制,对学生学习、团学活动、宿舍方面的表现等打分汇总,实施达标创优量化考核制度。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纳入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高职教育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和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殡葬专业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通过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

(三)加强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以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或有经验的殡葬行业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素养课程的讲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老师的培训。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在动力。

(四)丰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

一方面,殡葬专业在进行职业素养课堂教育时应该采取尽可能丰富的教授形式,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外,可以采取案例教学,从正反两方面举例以教育和启迪学生;另一方面,殡葬专业教师要按照真实的职业情境进行设计和改造,设法满足职业素养对真实职业情境的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学习实训的教育范畴。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殡葬专

业学生职业素养考评体系殡葬专业教育要对毕业生做好职业素养信息反馈工作,一方面可以与合作企业取得联系,由学生所在企业对其职业素养进行客观评价,了解其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情况,从而发现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品行的培养。

作者:翟媛媛 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墓园管理与规划设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鲁伟.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评价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

[2]何玲霞,曹正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状况调查研究[J].职业•下旬,2013(7).

[3]徐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教育专业素养范文2

新视角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高校特殊教育素养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知识、特殊教育能力、特殊教育情意、特殊教育教理念。

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

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三、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力

教育专业素养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是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而人文素养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的人才素质,其中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学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它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即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显示[1]。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产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这与办学的初衷形成了偏差。同时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相对较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比较少,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低,且综合素质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大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拓展,甚至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高,知识结合不够合理,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常常忽视对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背离。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甚至出现了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规划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通过相应的文体、艺术竞赛等活动,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标准。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通常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文化修养课程、审美艺术课程、社会生活课程、人文知识讲座等课程。其中文化修养课程主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等课程为主;而审美艺术课程则主要以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内容为主;社会生活课程则主要以社交礼仪、哲学等内容为主;人文知识讲座则主要以儒家思想、幼儿知识、奉献精神等内容为主。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而这些课程有些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中,但还有一些课程隶属于先修课的范畴,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其心灵,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有效升华;哲学则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启迪;文学则主要以人性和人生等知识为主,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3.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水平[3]。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提高,并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除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之外,学校也应该树立人文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研发使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教材,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项内容为主,其中这两项科目还是以人文素养内容和人文素养知识资源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对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它不仅提供学生相应的人文知识,还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则主要以人文思想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注入相应的人文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上则主要以人文素质为主,加强学生对人文感受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拓展,以促使学前教育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其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优势,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前提,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教育专业素养范文4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有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学科知识,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上能够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成为学生学习和尊敬的创新性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必须通过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来实现,具体来讲,就是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成为教学研究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合作者,这些转变为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教授的方式方法,教师对教学实际的感知分析和处理能力,教师与授课对象的认知、理解、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成为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教育目标上看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师范生专业素养,深化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师范生专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稳定的专业理想

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从根本上源于专业理想的树立,稳定而又明确的专业理想决定着师范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趋向。但现有的招生制度对职业的选择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理想的学生充实到师范生队伍中。据调查,有的选择师范院校的动机是出于高考成绩的高低,许多学生考虑到第一志愿报考师范院校可以降分录取的优惠条件,在填报志愿时宁愿放弃喜爱的专业而填报师范专业;有的出于毕业后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而填报了就业较为容易的师范专业;还有一些考生出于家庭拮据的经济条件,师范生可以减免学费等优惠条件而选择了师范专业。可见,在校的师范生中,真正由于对教师职业感兴趣,对未来抱有教师职业理想的考生人数偏少,这种利益驱动下的择业方式决定了很多师范生在一入校时就缺乏职业理想,缺乏深入钻研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校学习期间则表现为懒散倦怠的情绪,在专业学习上没有积极向上刻苦研读的精神。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重要途径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包括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学专业课程。在国外,通识课程往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且具有文理兼顾、基础延伸、门类众多和课时较大的特点;而在我国师范教育的普通教育课程设置中,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分布不均,人文社科类较为薄弱。学科专业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文理课隔绝的特点;至于教育类课程,存在科目范围狭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应紧跟时代变化的潮流,应对新时期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对象,改革现有的教学课程设置。

(三)师范生执教能力不足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从提高教师学历转向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队伍从数量的提高转向质量的提高上。师范生执教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着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成功与否,也是师范生专业素养优劣的直接衡量标准。师范生为了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个人利益的发展都对学历的提高兴致勃勃,但是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历提升与师范生实际教学水平、教学实践能力相脱节,高师教育既要承担起职前培养的任务,还要肩负着在职培训,教学能力实践提高的重任。因此,如何培养师范生执教能力成为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高师院校教学改革,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

(一)加强教育投资,树立教师典范,稳定职业理想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稳定向上的职业理想是一个人事业发展成功的基石和动力。要使教师职业在众多的职业选择中处于优势,首先政府在教育经费上要加大投资,使各级各地的教学投资均衡,尽量减小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经费投资差距,避免师资区域流动的不均衡性,有利于稳定师范生职业理想的树立。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对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树立榜样,宣传学习先进的事迹和优秀的品质,给职业理想的确立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高师教育应注重师范生感性认知和感性存在的培养,关注师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他们以热情、真诚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第三,政府应该把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许多职业理想的稳定是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只有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从而为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提供根本的师资保障。

(二)改革课程结构,培养专业素养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方面,这些课程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严重存在着失衡问题。许多师范院校把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归为公共课,课时的安排上也明显相对教少,有的甚至安排为师范生的选修课,这说明在课程设置上对这些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师范生在选择课程时不愿选修等现象的发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专业化素质为目标,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师范生专业学科知识,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上要增设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咨询等课程,适当增加教育课程门类,加大课时量,增强师范生对师范教育的新认识,培养其综合素养养成的自觉性,提高师范生整体专业实力和素养。

(三)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师范生执教能力

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举措就是要打破封闭式的由高师院校独立垄断培养的模式,走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固定教学实践基地,加强与周边学校的合作,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教学模式上,可以有教育实践基地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从师范生入校时就建立起小组帮扶的教学团队,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分期、分段参与基础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教学研讨、班级管理等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可以使师范生熟悉了解今后就业将要面对的工作任务,积累“临床”经验;同时,高师院校和基础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技能实训档案,为学生的职前实习做准备,也为用人单位的选择面试提供详实准确的资料。

四、结语

教育专业素养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广博;精专

一、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

编辑的专业素养对期刊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性是倡导做学者型编辑的今天,编辑专业成长的必然路径和有效策略。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编辑在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过程,就是形塑其专业素养的过程。之所以将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视为专业人员,一则有利于职业教育领域相关工作者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的认识与尊重,二则有利于学术期刊编辑形成正确的编辑观,从而有利于其专业素养的形成。而编辑的专业化,不仅包括道德的专业化、知识的专业化,还包括能力的专业化。也就是说,从其本质结构出发,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涵盖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以及专业能力三个层面的内涵。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推进了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编辑的编辑素养和学科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知识、技能不同,素养是个体成长的内在核心,因为它更注重内化与养成,并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性、统领性、黏连性和终极性等特征[3]。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编辑的工作量日益增加,因此编辑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编辑效率,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相关科技领域的知识,更应该具备转型和发展理念,以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一)专业道德素养

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道德素养是指编辑在编辑出版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过程中“调整和处理与社会、作者、读者和出版社等各种关系的准则”[4]。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道德素养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道德规范层次的素养,二是道德理想层次的素养。前者强调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道德要求,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对编辑职业伦理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现有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道德水平的直接反映。后者则是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完美职业道德层次的要求与体现,这不仅是编辑个人对理想编辑品格的设想,同时也是从应然层面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的专业伦理行为提出的要求。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尺与方向,是外界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伦理行为的理想性要求[5]。因此,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道德,是其正确行使选择权利的重要标尺,规约着其在对来稿筛选中的行为与行动。

(二)专业知识素养

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素养主要包括业务知识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编辑的业务知识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编辑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编辑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知识、人文知识、某些专门的学科知识、编辑学知识等内容。换言之,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有编辑学、职业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相关的边缘知识或专业知识[6]。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是其编辑专业的基础,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编辑应当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具体包括教育学专业基本知识、职业教育学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教育学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三个层面。之所以要具备教育学专业知识,是因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教育科学中,就人们在获取就业和生存的资格与能力并使其在社会公众生活中采取对社会和生态负责任的态度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的子学科”[7]。因此,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首先需要具有教育学专业的基本知识。职业教育专业知识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在采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而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则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具备广博的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因为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培养学术敏感性的关键。

(三)专业能力素养

编辑活动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活动,编辑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期刊质量的高低。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编辑学科研究的专业能力和编辑学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对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能力和对于编辑活动规律的掌握以及编辑技能的熟练运用能力”[8]。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顺利运行,离不开编辑的前期选题策划、中期的审俢稿件及与作者的学术交流以及后期的刊物校对、排版、出版等,而这些都直接体现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能力。当然,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就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能力而言,主要包括编辑对职业教育领域问题的认知能力、与职业教育研究者往来的业务能力、对有研究价值及意义问题的选择能力等要素。

二、科学权衡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博”与“专”

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理念是对其编辑实践的总结与凝练,而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而言,科学权衡其专业素养的广博性与精专性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始终应当秉持的重要理念。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具备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文化基础与积淀及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而且需要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因为职业教育专业的学术专长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准确判断来稿文章学术水平与价值的前提与关键。也就是说,良好的职业教育学术素养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有效甄别稿件优劣及提升职业教育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前提。作为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学术思量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学术争鸣、展示学术成果[9]。关于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只需要掌握职业教育学科知识,精通职业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及编辑学专业知识即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职业教育学科知识、编辑学理论,更需要掌握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及交叉学科相关知识,成为教育领域内的“杂家”。事实上,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既“博”又“专”。因为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与丰富,唯有紧跟本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及新动态,才能提升对文章深度与新意的把握度[10]。因此,虽然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在不同的标准下有不同的素养要求,但广博与精专是对诸多素养在广度与深度上权衡与取舍的直接投射,也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一)广博与精专密不可分

广博与精专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衡量,二者均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不能只强调广博性忽视精专性,也不可只强调精专性而不重视广博性。因为所谓的广博是精专基础上的广博,而精专也要是在广博基础上的精专[11]。只有既具有广博性、又具有进一步的精专性,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作为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选择性与判断力。一名称职的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一定是既有精专的职业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与编辑学专业知识,又掌握丰富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及职业教育交叉学科、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开拓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是由职业教育学的专业性、开放性及跨界性决定的。职业教育学的专业性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掌握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前沿、历史及热点,了解职业教育学科中的概念及知识点,掌握职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架构,并对职业教育学科中有争论的地方有自己独到且深入的思考。职业教育学的开放性则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职业教育社会学、比较职业教育等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拓宽编辑的知识面。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学习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不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教育学层面解读教育问题。

(二)需要在广博基础上实现精专

掌握多学科、跨学科专业知识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必修课,广博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知识素养的重要特征,但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的学术期刊编辑,还需要在广博的基础上以职业教育专门知识为依托,因为练就扎实的编辑专业功底需要以深厚的专业修养为底色。因此,杂志社一方面要重视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吸收新编辑,比如重点吸收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进入编辑队伍。因为只有编辑自身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研究水准,才有能力驾驭各类书稿,明辨来稿质量的是非优劣,从而实现恰当取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其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立足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学科型专家,其教育模式也不能只有思维图式而没有实质内容。而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需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密切关注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动态,注重与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职业教育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新变化,达到及时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的效果,从而保持对稿件科学性与前瞻性的正确判断。

三、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作为学术信息的收集者、整理者以及学术思想的传播者与促进者,学术期刊编辑不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而且是传播学术思想与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12]。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作为职业教育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应该发挥好其在职业教育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桥梁与载体作用。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也需要及时关注学术动态,甄选有学术影响力的文章来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质量。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

(一)重视编辑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门二级学科,其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意义重大。因为编辑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知识容量,可以说只有在具有系统学科知识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选题、组稿、加工、审稿等一系列工作。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既具有广博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本专业及编辑学的专业知识,从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科发展趋势。在确保刊物导向正确的情况下,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学科专业素养,就需要将学术期刊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入编辑学科素养提升的计划。因为如果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功底不够深厚,其对来稿质量及水平的判断能力就会比较弱。因此,职业教育学术期刊要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平,编辑人员往往需要具备相当的学科专业素养。

(二)鼓励编辑参与或组织职业教育学术活动

参加培训和各类学术活动是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13]。职业教育学术活动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对话的重要平台,也是编辑与作者、读者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因而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需要主动参与或积极组织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而且有利于保证职业教育学术期刊杂志的学术水平。因此,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要组织或参与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在每一次的学术活动中,编辑交流学术观点,开阔学术视野,了解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动向、前沿与热点,在掌握丰富学术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学术敏感性与判断力。此外,职业教育学术期刊杂志社也可以通过让编辑组织或参与职业教育相关科研课题的方式,使编辑有机会在开展职业教育相关课题的具体实践研究活动中提升学术素养。

(三)为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交流、社会调研提供条件

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作为职业教育的“研究者”之一,应当向着“学者化”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学者不应该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因此,如果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只是局限在狭小的编辑部,而把自己与鲜活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区隔开来,将非常不利于编辑自身学术素养及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也要积极地与外界接触,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专业素养。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调研可以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提供多样的条件与机会,比如通过课题申报、学术会议、实地调研等形式单独完成或与相关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相关的学术研究与调研工作,是学术期刊编辑了解职业教育实践、不断充实自身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感知的关键。因此,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社会调研的条件,有利于编辑在不断充实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从而激发编辑的学术潜质,紧跟职业教育学术发展的步伐。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编辑的专业水平

教育专业素养范文6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过程,为了迎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很多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学前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在从教过程中能够实现全面教育,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基本技巧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幼儿心理教育、舞蹈音乐教育等,都是学前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在学前专业教育过程中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人性化教育。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陈旧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时,没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只是按照大纲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只是学习一些简单的教学技巧,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有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是为了培养幼儿教师,幼儿的个性特征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不一样,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会分析幼儿的个性特点,要对自己的耐心、爱心进行培养,并且学会各种专业技能,实现对幼儿的全面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学理念,由于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按部就班地进行传统填鸭式教育,很少积极思考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较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对他们以后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要对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提升,要学会自主学习,对学前教育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进步,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策略

1.加强教学理念的创新,加强实践教育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学校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W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创新,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学习的模式中。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也是未来的教师,所以应该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改变教学模式

第一,利用电子教材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素材的丰富,尤其是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借助网络为学生分享更多有趣的学习素材,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要给他们提供更多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知识,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播放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学前教育视频,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第二,加强课堂情景的设置。教学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体验,可以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更集中于课堂学习,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中,并且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基本技能、基本要求等进行掌握,再对自己身上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为了吸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根据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心理思维特点的不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幼儿教育环境,设置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幼儿在课堂上哭泣、幼儿之间发生矛盾等,这些都可能是在以后工作中会遇到的情况,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