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护理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护理的意义范文1
ICU收治危重症患者,实行24小时特别护理制度,患者病情及护理等级都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不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医护患间的和谐与融洽。因此ICU高质量基础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意义。
一、高质量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
基础护理质量体现护士职业责任心,护士的职业责任是“保留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在护理工作中需护士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提供的每一项技能操作都必须谨慎,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本着患者生命高于一切为目标进行的,充分体现护士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护士才会无论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的为病人提供全心全意的护理,充分体现护士的“慎独”精神。在业余时间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重视“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四新(新业务、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供高质量护理,更好为患者服务。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是对护士履行职业责任的客观评价。
二、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树立护士形象
护士在患者及家属心目中形象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完成基础护理的质量,尤其在ICU无陪护的情况下,当护士为患者剃胡须、剪趾甲、洗头、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时,不但增加了护患感情交流,使患者觉的护士“不是亲人,胜是亲人”,做到患者“三短六洁”(头发短、胡须短、指(趾)甲短;头发、口腔、皮肤、指(趾)甲、会阴、床单位清洁),使家属安心、放心,同时树立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因此护士形象的树立正是在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程中自动体现。
三、高质量基础护理体现丰富科学内涵
基础护理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护理工作,对病人康复、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率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每位护士,不论学历、职称,基础护理技能为不可忽视的基本功。一方面,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个体化,在不影响病人的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如心理护理,因患者的文化层次、身份背景、宗教信仰不同而不同。另外,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专职化,护理危重病人的护理责任重大,经过专业培训过护士才能胜任。
四、高质量基础护理能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创作良好医疗氛围,在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易出现恐惧、焦虑、易怒,通过高质量基础护理使患者身体清洁舒适,心情放松,对护理工作人员充满信赖,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治疗工作开展。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ICU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护理组织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不断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高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而这仅靠一、两个护士是远远不够的,需护理人员紧密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对ICU护理人员调查发现,85%护士希望与其他护士配合完成危重病人的护理。
五、高质量基础护理是患者基本需求
ICU的患者大多为生活无自理能力,需要帮助翻身扣背、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给予营养支持、肢体功能锻炼、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输液、中心静脉的维护等等,这些都是护理病人的根本,生活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基本需求。基础护理工作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随时存在的,无论医学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患者的低层次需求都永远存在的,需护理人员来帮助满足的。
六、治疗离不开高质量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的意义范文2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使用现状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护理专业教育计划所列的基础医学课程,迄今未见一套教材是按护理专业培养的要求编写的。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使用的医学基础教材是借用医疗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对护理专业而言,专业针对性不强,内容偏多、偏深,整体分量偏重(每学时字数介于4100-6600之间)。从基础医学教育的要求来说,亦应随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时数的差异,所选用教材也应有所不同。由于一种教材供多专业使用的普遍现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中矛盾尤为突出。故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这个关键,有必要编写一套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及早改变护理专业教材不配套,缺乏专业特色基础医学教材的现状。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编写的构架
根据我们多年从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的经历认为,教材编写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面向护理专业,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的编写,在联系临床实际打基础方面应注意偏重护理专业特点。基础理论知识在保持其原有系统性前提下,应尽量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吻合,但要防止牵强附会地凑合护理内容,而消弱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出现基础代替临床、理论与实际脱节或本末倒置的现象。教材的编写既要以基本理论为主干,又要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与护理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做恰到好处的延伸与扩展,达到学以致用,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不能简单的消减内容,降低要求以适合教学时数。而是要精选内容,与护理专业相关部分的理论知识深广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均应着重加强,使之更切合护理工作的要求。例如,在生理学循环生理章节中有关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条件和机制、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知识应重点阐明,而且应配合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理解深而透,使之与后续的临床应用能相呼应。
教材编写中,在保持本学科基本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那些与护理工作关系不大的繁琐理论知识,可以删繁就简。这样才能在阐明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篇幅得以充分的保证。如,在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章节中,关于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及计算过程尽可删除,而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测定的注意事项应详细阐述。对体温的生理变动、散热方式、途径及调节,可结合生活过程,联系临床护理实际,做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基础理论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总之,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教材,既要传授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又要面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学习后续的各科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要为今后参加护理工作实践需要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2)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一本高水平教材,不仅要介绍本学科的传统内容,而且还应反映本学科进展的现代水平,并能适当的指引未来,使读者能开阔思路,培养富于创新的精神。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现代化,要立足于不断“更新”和认真“精选”。先进性不能理解为有新必录、凡旧必删;而现代化也不是要把科学前沿和尖端内容都编进去。应该是把学术上被广泛肯定,技术上属于现代适用,且被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使用的内容编写到教材中去。
在强调教材先进性、反映现代水平时,要防止把本学科应该掌握的传统内容和经典理论当作陈旧的东西而被弃之。众所周知,传统的经典理论,往往是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它对于奠定基础、启迪思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材编写应处理好传统内容和现代进展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更新仍应以传统的经典理论为主干,去掉那些已被淘汰和繁琐的内容,精选那些与现代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的部分,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基本概念。
反映教材的现代水平,应按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围绕“三基”,针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去精选内容。要注意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把尚未成熟、尚未能被广泛使用的东西,过早过急的引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某些区域以达到先进水平,但还有较多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备还较简陋,因此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护理人员应有较大的适应性,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应有所体现。这就是说,既要吸取当代科学新进展,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还应注意反映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动态。
此外,教材不同于专著,不能侧重与显示编者的学识和才干,教材的着眼点要放在适应教学所需,应便于教和学,因此,教材的结构和编排方式,要符合教学规律。
3)有利于培养能力
教材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力培养的范围很广,我们认为应侧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思维能力
教材的编写在传输知识的同时,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求教材结构前呼后应,左右沟通,使学生通过阅读、钻研,能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在相关章节穿插一些国内外学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史话。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自学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容量急剧增加,因此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善于关心与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进展,主动吸取新知识。这样,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水平,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教材应特别强调文理上的深入浅出、通顺明了,使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学和阅读能力。
(3)实践能力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医学教材,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负有重要责任。应针对护理人员的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实习,实验项目要精选,适当可减少些项目,增加实验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动手,主动去观察剖析所得结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作为教材应努力提高“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性和教学的适应性”等等。此外,我们认为应该提倡一门学科有多种版本教材,以便择优选用。对于全国通用教材出版以后,应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评议,及时组织修订,使之不断完善,以利教材质量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周娜]
基础护理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临床护理;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27-02
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腹症,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呕吐和呕血等[1]。患者的病情十分危险,死亡率较高,这种疾病则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术后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较多且护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护理是否得当则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我院对此次收治的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取得一定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护理的18例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年龄在20-68岁,平均为(52.0±1.5)岁。男性10例,女性8例。患者表现为:呕吐、恶心、发热、血清总胆红素>17.1mmol/L,血清淀粉酶>1000U,腹部穿刺,抽出血性浑浊腹水。
1.2 方法 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疼痛护理等。并对护理前后的APACHEII评分,主要包括急性生理参数和年龄分数以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Ranson评分情况[2]。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AS14.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 ±s)表示。采用X2或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术后患者全部存活,住院时间(47-115)d。术后对其进行为期6-12个月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护理后,患者的APACHEII评分、Ranson评分分别为(4.6±0.7)分、(1.4±0.5)分明显低于护理前(12.8±1.3)分、(6.0±0.8)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和护理
病情观察:需要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等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同时详细记录液体的出入量。每天需对电解质和血常规以及肝功能等进行监测,特别是细胞压积。患者在高热时,需每4h进行一次体温测量,一直到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如果患者呼吸次数>35次/min和发绀以及收缩压
心理护理:由于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非常的痛苦,并且其的病情危急,因此,患者会存在焦虑和紧张以及消沉、悲观等情绪。所以,护理要仔细的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以及安慰,同时要理解和支持。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调整患者的心理情绪,消除患者的压力,树立患者的治疗自信心。
疼痛护理:在患者麻醉清醒之后,患者则会感觉到疼痛,因此,可给患者使用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缓解患者的疼痛。如果效果不理想,则综合其他情况给患者进行加量,同时要安置好患者,避免其发生坠床。
基础护理: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保持病房的安静和充足的睡眠。对患者进行叩背和协助翻身,指导其进行正确的咳嗽和呼吸,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发生肺不张和坠积性肺炎。加强对患者进行口腔和皮肤护理,及时清除患者呕吐物,避免发生感染。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避免发生褥疮。同时对患者进行下肢屈伸运动,并进行下肢按摩,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
导管护理:术后,需留置较多的导管,主要是将有毒性的渗液和胰腺以及周围坏死组织排除,同时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引流管要长短适宜,避免患者翻身和治疗时导致管道出现扭曲和脱出等情况,要对引流液的颜色和性质等进行严密的观察。及时地更换引流袋,避免发生堵塞等情况,以免发生感染。
总之,如果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任何一种并发症,则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情况,并且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要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同时做到及早地补充血容量,抑制患者的胰腺分泌,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治疗,减少患者的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法 护理临床技能 培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91-02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病例进行的讨论式教学形式,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材料、论证假设和总结5个基本环节。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指在诊疗过程中当,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使用所获得的最佳的相关文献依据,结合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对患者的价值和意愿进行考虑,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即制订、施行有科学依据的诊断以及治疗计划的过程。在护理本科和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理临床技能培训,采用PBL+EBM的教学法可以获得临床教学效率高、学生掌握快、教学成果优异的效果。因此,本文试分析PBL+EBM教学法及其特征以及以该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应用的优势,提出PBL+EBM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应用的具体教学措施,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一、PBL+EBM教学法及其特征
PBL+EBM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探索性、主动性。
PBL+EBM教学法具有如下特征:(1)问题的特点与重要作用,问题的情景是真实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进展。(2)学生在教学中的特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动对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并独立搜集治疗、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教师在教学中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的起教练、引导、辅助、合作、协调的作用。
使用PBL+EBM教学法,让护生身临其境直接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思考、联系实际、灵活使用所学到的知识,这可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在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上就会习惯于使用最好的方式解决新问题,这是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同时,教师通过使用PBL+EBM教学法,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也能指导学生发挥自己长处,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二、PBL+EBM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应用的优势
PBL教学和EBM教学都以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作为基础,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把EBM的教学理念引入到PBL教学法中,将更加有益于学生准确运用研究证据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也能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BL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方式,它的基础是临床问题,先导是具体病例,主体是护理学生,导向是教师。它把复杂的医学知识以“疾病”链接起来,将与其相关的医学基础和临床技能、知识进行联系和重新整合,使得护理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临床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这是培养现代护理人才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临床技能培训中也发现,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可以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护理技能教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被明显缩短了。循证医学教学法在缩小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教学之间的距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好的临床科研成果和个人的临床经验和病人将被综合考虑以满足患者对现代护理的更高的标准要求。EBM教学法通过实践改变了护理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使他们真正掌握了在临床上学习的方法,增强了护理学生的临床评判思维能力,同时使护理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PBL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临床问题的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而循证护理的理念,就是以提出问题、搜集材料证据、评价证据、运用证据、解决问题为主要步骤,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将PBL和EBM两种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于护理技能培训过程中能够相得益彰。用PBL与循证医学教学理论进行基础护理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PBL+EBM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应用的具体教学措施
(一)培训方法
笔者根据多年护理技能培训经验,联系PBL+EBM教学法的特点,概括归纳出一套护理技能培训方式:第一,向参加培训的护生集中介绍PBL+EBM教学方式的意义和操作过程。第二,将参加培训的同学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分组,每组5-8人。第三,每组学生分管一个临床病人。第四,学生需要根据分管到的病人的相关情况(包括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该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五,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文献工具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好的临床证据,相应工具有: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VIP 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ENTRAL数据库搜索与问题有关的材料。第六,收集相关具有可靠性和应用价值的判断依据。根据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证据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可靠性逐级下降):一级,即全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评价体系分析;二级,即单个样本量充足的 随机对照试验;三级,即一个控制组,但不使用随机方式分组的研究;四级,即无对照组;五级,即专家意见。最后,从上述方法发现一级的临床研究的证据6个。第七,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生临床专业知识,对搜集结果运用RevMan5.2软件进行 Meta分析,将现有最佳的结果应用到患者诊断及诊疗决策中。
(二)教师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引导
实行PBL+EBM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将告别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以教师讲解和操作为主,而是将发言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1.学生水平不同。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主要面对的学生有护理本科、护理硕士研究生,这两类学生在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全不同。护理本科在大学时期完成了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但是没有经历太多临床,可以说临床技能比较欠缺。而且护理本科对科研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所以学生查阅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非常有限。对他们的培训主要偏重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让他们明白临床操作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而护理硕士研究生则不同,他们有的是经历了一年的临床轮转实习,对各科室各病种护理方式都比较熟悉,有的则是工作数年后再重回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他们对临床护理操作可以说非常熟练。再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护理硕士研究生比护理本科生多的不仅仅是对临床的熟悉,更是一定的科研能力,所以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技能培训任务是在巩固临床操作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发现临床上的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或者进行相关实验进行提高。
2.学生水平不等提问的深度不同。护理本科的学生的知识面多以课本为主,科研能力有限,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给他们的问题就不能太深入,以偏重临床操作为主。例如,给他们的问题可以是“留置针穿刺时对血管有何要求? 有哪些注意事项和有何技巧?”“糖尿病病人日常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中药烫疗的操作方法是什么?注意事项有那些?”等。而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相对广,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对护理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有一定了解。对他们进行提问时则可结合现代护理学的先进研究进展进行提问,促使其进一步研究。如可以问他们“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国内外有哪些最新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对抗血小板的临床效果如何?”“斜扳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等。
3.学生水平不同引导方式不同。护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科研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也不能像研究生一样熟练掌握各种查阅文献的技巧。教师针对他们的特点,可以指导他们阅读一些相对显浅的文献、著作,也可以教师先收集有关文献,然后对文献资料的内容进行概括后再给本科学生进行查阅学习,由本科学生再对材料进行进一步浓缩和概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对浓缩概括的文献材料加以总结形成答案。教师通过这种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和汇总材料,同时也促进学生科研思维的形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好临床知识,也可以学到一些专业著作、文献的阅读方法。而护理硕士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知识框架比较完整,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临床技能上,还需要对他们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因此,要求研究生在针对问题进行文献资料收集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所有科研常用的文献资料收集方法都可以鼓励他们去运用。最后学生在小组内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形成问题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参与讨论,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这样可以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四、反思与总结
传统的护理临床技能培训方法是教师按培训大纲要求,带领学生在示教室对着模型进行护理技能培训。虽然具有知识系统框架完整、培训速度快的优点,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掌握好临床技能的操作要领,而且整个过程知识大半是单向传输,这样就降低了护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PBL+EMB的教学法运用到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直接将培训地点放在病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教学道具,而是活生生的病人,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会不自主地融入到现实的护理情境,切身实地感受护理工作,从而进一步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这使得整个过程印象深刻,对临床技能的掌握也更加扎实。
通过笔者多年运用PBL+EMB教学进行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发现,采用与传统培训方式有别的PBL+EMB教学法,可以促进护理本科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能初步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而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在得到巩固的同时其科研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和巩固。可以说,PBL+EMB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技能的培训中是切实有效的。同时,该教学法的运用对教师水平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本身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功底的同时,也需要时刻关注护理学发展动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护理临床技能培训,培养更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红艳,常明,王秋霞,等.PBL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
[2]徐明芳,EBM+PBL在外科学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24)
[3]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
[4]张华.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
基础护理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病因;护理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妇女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产后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症之一,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多发生在生产后的1个月~1年内。它不仅影响产妇及婴儿健康,而且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目前我国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7%。现将初产妇产后抑郁症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以及干预措施分析如下。
1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相同,其显著特征是产妇情绪低落,呈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的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其主要表现为:(1)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情感淡漠;(2)自我评价较低,自暴自弃、自责、自罪,或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戒心,与家人关系不协调;(3)创造性思维受损;(4)对生活时常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表现为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
2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理、心理、社会等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来说:(1)生理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产后24 h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其次是遗传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2)心理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妊娠期因素。研究表明,孕期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产妇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失业、生病、先兆流产等,是促发抑郁的重要诱因[1]。其次是畏惧母亲角色。大多数产妇都是第一次做母亲,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无法克服做母亲的压力。(3)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分娩结局的影响。孕妇对不同的分娩方式存在不同的担忧,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相比较,剖宫产对心理影响较大。同时不良的分娩结局,如死胎、死产、畸形儿及产妇家庭对婴儿性别的反感等,是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次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的传统习惯是在分娩后要在家中休养1个月,这1个月内不允许看书、看报、看电视,不允许出门,甚至不允许下床。这样产妇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生活范围一下子缩小,犹如被禁闭一样。这将使产妇产生厌烦、烦躁、易激惹的不良情绪反应,也易诱发产后抑郁。再次家庭氛围的影响。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来自丈夫和长辈的帮助,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3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措施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健康,对婴儿也有影响,所以对产后抑郁症应给予重视。针对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笔者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初产妇的保健护理工作。
3.1应加强对孕妇围产期保健,帮助她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其安全渡过围生期 研究表明,产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分娩知识的了解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在妊娠早期,护理人员可以向孕妇提供现阶段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可以向产妇提供与分娩有关的知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过程;在分娩期,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设法减轻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
3.2适时实施心理护理 保证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孕产妇的心理卫生保健,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既往病史,尤其是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同时,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可以运用暗示、引导、制造温馨气氛等技巧,增进夫妻、婆媳关系,促使家人尤其是丈夫经常关心安抚孕产妇,让孕产妇时刻感到家庭的温暖,消除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3关注产褥早期产妇身心变化,及时处理先兆症状 产后1周是产后忧郁的高发期,产后6周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发期[2]。所以,应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温馨的产后休养环境。针对产妇产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影响和依赖性强的特点,医护人员要尊重产妇,态度和蔼热情,细心关怀,提高产妇喂养和照顾婴儿的自信心,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
总之,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妇产后抑郁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全员动员关注孕产妇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的意义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0(a)-01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ethods Nine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Both groups were given continuous nursing for 1 month.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rate of compliance behavi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3.3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5.56%),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rat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1.11%)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3.33%),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8.89%)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2.22%),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can improve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promot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t is more safer.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ompliance behavior; Nursing satisfaction
高血?耗猿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为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也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微创手术可作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但期间所需实施的护理方法同样至关重要[2]。以往临床工作中所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患者的一般需求,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旨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改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9~75岁,平均(59.29±4.34)岁;脑叶出血10例,外囊出血11例,基底节及内囊出血13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11例;发病时间4~8 h,平均(6.23±0.89)h。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0~73岁,平均(59.67±4.55)岁;脑叶出血11例,外囊出血12例,基底节及内囊出血10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12例;发病时间5~9 h,平均(6.12±0.7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3]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签署关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存在脑出血或脑梗死病史、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脑出血昏迷或脑疝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为:气管插管后,对患者进行脑部CT或MRI扫描,在距离血肿皮层较近的位置行一长4~5 cm的切口,开放3 cm×3 cm的骨窗,并给予X形的方法将硬脑膜切开。对血肿进行穿刺处理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大脑皮层切开,切开的长度在(1~1.5)cm×(0.5~1)cm之间,缓慢进入到血肿腔后,采用蛇形牵引器将皮层牵拉开,同时注意对脑组织进行保护。采用较细的吸引管,并对其吸引力进行调整,将血肿尽可能吸除,同时避免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另外,对于体积较大较硬的血凝块,在利用电凝碎化后将其取出,但要避免强行吸除。术中不要求将全部血肿清除,避免对脑组织造成牵拉性损伤。采用棉片对血肿壁进行按压止血,止血时间5~10 min,手?g结束后在血肿腔内放置1根引流管,常规术后引流时间为24~72 h。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如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加强对病情的观察,给予常规的呼吸道及口腔护理,配合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方法如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建立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在实施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简单的沟通与交流,提前告知护理服务的内容,针对其意见给予适当更改。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倾听其内心所需,鼓励患者表达出内心真实感受并给予安慰,纠正其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患者建立疾病恢复的信心[4]。通过多种方式向患者讲解与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的知识,可利用的方式包括图像、视频、图片等,并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纠正其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错误认知。在患者康复早期,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后随着康复情况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待病情好转后,可在护理人员帮助下下床锻炼,从短距离的步行逐渐过渡到完全独立行走[5]。随后根据患者的恢复速度再指导其使用器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以身示范日常生活方面的锻炼,包括穿衣、洗脸等简单活动,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加深难度,每日需进行至少30 min的练习。两组均连续护理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遵医行为评估。完全遵医嘱,指患者能够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不完全遵医嘱,指患者能够部分按照医嘱执行;完全不遵医嘱,指患者不能按照医嘱进行或中断治疗[6-7]。完全遵医嘱与部分遵医嘱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为总遵医嘱率。②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量表中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知识掌握程度、健康宣教、患者舒适度、患者康复情况等,满分为100分,得分≥80分为非常满意,得分6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总遵医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并作为引起各类脑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已经引起了诸多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中脑出血可作为引起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最常见并发症[8-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并好发于冬春两个季节,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10-12]。目前多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是具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或长期居高不下的血压使得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从而导致血管内膜下的基质出现肿胀,引起脑血管弹性明显降低,脆性增加[13-16]。另外,当患者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可导致血压明显升高,增加出血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样构成了较大威胁[17]。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开始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案,并凭借其自身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在临床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期间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18-20]。实施有效护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患者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并发症以及后遗症,从而提高临床效果,但以往临床工作中所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一般需求,无法真正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服务[21-23]。本研究所实施的个体化护理在实施护理服务前就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了准确评估,加强了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到患者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痛苦,通过多种途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个体化护理方面的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同时,在护理人员的监督下,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后康复期的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