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现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现象

旅游文化现象范文1

一、地方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地方文化的形成是当地居民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在满足日常基本生活的需求下,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使他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地方文化的形成可以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也可以是留有风云变幻痕迹的自然风貌。因此,可以将地方文化大致分为四个部分:(1)自然景观、文物遗迹、古建筑等历史方面;(2)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艺术方面;(3)民俗民风、节日庆典等原生态表演;(4)宣传宗教文化伦理的道德方面。

地方文化的形成不仅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其本身的个性和内涵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社会发展繁荣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也被逐渐认可。除了有利于开发旅游文化,同时也能使其本身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文化不得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渗透,这就要求地方文化除了保持本身的自然与原生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丰富本身的文化特性。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文化旅游的概念,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欣赏传统的文物遗迹,或者文艺表演。这就要求除了满足游客基本的审美需求之外,优化环境质量,努力拓展知性美、满足旅游者日益膨胀的好奇和求知欲。

二、地方文化发展的困境

(一)评估规划不科学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的今天,多数采用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但地方文化却没办法按照产业化进行开发与发展。因为虽然地方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其自然属性难以改变,一味的产业化只会降低资源的禀赋力,从而增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地方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像山东水浒文化城的产业发展,水浒基地被济宁、菏泽、泰安和聊城四个城市包围,这就加大了对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估和规划难度,无法彻底发掘本身的地方文化资源,导致浪费资源或者重复开发等不必要的损失。

(二)各地地方文化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四)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三、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个依靠接待与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何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产业竞争中获胜,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旅游管理的对象是“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旅游需求的前提下,适时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对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管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推进,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地方文化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保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的相互协调,通过从不同的旅游项目中开拓新业务,实现再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自身品牌的同时,使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

作为旅游业发展内容之一的地方文化,始终以地方文化作为基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景线,使游客可以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信仰相结合,是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必备环节之一,进而得以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旅游,从而提高景区极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同时,地区饮食的独具风味刺激了游客的消费欲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自然风光游览,成为一道特殊的旅游风景线。

四、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管理问题论述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相反,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旅游管理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旅游管理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难以明确的关系,使得在许多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受到旅游管理的促进或者阻滞。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文化的流失或者过度开发,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旅游文化现象范文2

想要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地方可以不局限于农业文化,结合丰富的地域文化,把文化当作一种旅游资源融入休闲农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导入文化创意的思维方式,深度挖掘、利用,打造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休闲农业产品,助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具体建议从以下6方面入手:

1、原味乡村发掘田园文化

田园文化是休闲农业蕴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还可以充分与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同时,也可在景区里恢复几近绝迹的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情怀。漫步其中自会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如果还能适当参与劳动,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并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走,其收获的乐趣自然是商场购买所不能比拟的。

2、亲近自然传扬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尽管不是每一处乡村都有名山异石、大江平湖,但只要我们刻意去挖掘,就会发现身边的山水都是性灵之物,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均可为山水文化代言。我们可以广开思路,开发一些“奇、趣、险、娱”等性质的项目,让游客充分体验新奇、刺激的感觉。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野趣的同时,实现游客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中,休闲农业的品味无形之中得到了升华与提高。

3、相得益彰品味建筑文化

建筑物是地方文化与行业文化外在特征的直接表现,比如乡村民居常见的堂屋、天井结构,就体现了家庭和家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庭文化的典型代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筑应该在保持传统风貌和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将遗留的古建筑进行修补和恢复,配合现代建筑来体现当地农村的发展和不同行业的建筑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体验等休闲旅游活动。

4、点石成金放大物产文化

任何一种商品只要融入民俗文化,变成蕴含文化要素的商品,就会产生超值现象。因此,我们可以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民间服饰、工艺美术品等供游客选择。

同时,注入文化要素的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竞争力强等特点。另外,还要善于做长产业链,以求利润最大化。这样才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5、取精去糟浓缩民俗文化

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乡村节庆等都是乡村历史的沉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都是开发民俗产品的良好基础。在适当创新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一些能尽可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休闲农业的亲和力,成为更侧重文化底蕴的体验互动,向游人展现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6、古今融合探寻历史文化

旅游文化现象范文3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些旅游资源当中,无论是人文、山水乃至名胜古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资源。尤其是儒、道、佛三个文学流派,他们所代表的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各自以其各自的风格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潮流。在经济政治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应该旅游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二者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取得共赢的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首先要理解何为以人为本?对于它的解释,《管子》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在于要以人作为根本,以人的观点出发,重视对人的尊重。既然我国传统文化都谈到了以人为本这个理念,那么在我们的旅游管理当中,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旅游管理服务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为服务行业,我们应该把我们的顾客当作我们的上帝来看待。以人为本一定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在以人为本管理的理念下,使每一名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他们感受到最好的服务;使每一名员工认识到他们应该有主人翁意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公司、为行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

(二)以和为贵管理方式

由于旅游管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一定要重视以和为贵的理念,一定要把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骨髓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精神追求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旅游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需要每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才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因此,只有把以和为贵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服务行业当中,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无论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前进,让公司、旅游管理服务行业更上一层楼。

(三)以德服人借鉴意义

在管理当中,免不了有上下级的区分。当然了,领导们在教育员工时要以德服人。领导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要通过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素质来让员工围绕在领导的周围,听从领导的安排。只有以德服人,才可以让员工更好的对公司的相关制度贯彻执行。儒家提出来的以德服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以人为本,需要用人性化管理方法,来获得员工的信任。公司的老板要想赢得最大的利益,不仅仅提高价格,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以使公司的效益最大化。旅游管理行业当中,重要的还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员工服务的是顾客,如果员工对领导、公司不够尽心尽力的话,那么他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他对待顾客更是如此,顾客感到不满意,公司没有业务量,那么公司谈何效益?以何发展?所以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使员工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每天用热情高涨的态度来面对工作。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对员工的一种嘉奖,更多的是对领导、对公司的一种肯定。让员工把领导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庭来维护,那么这个公司在整个行业肯定是佼佼者。只有相互理解、体谅、换位思考,才可以赢得顾客、员工、企业的三者的共同互赢。所以,要坚决的、实实在在的贯彻并且落实以德服人这个哲学理念。

三、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设计与规划

在参与讨论旅游管理当中,一定要科学的规划旅游管理产业。在此过程当中,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紧密结合,并且要经过专家的严密论证。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当中发挥自己历史文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的意蕴更加流传;旅游管理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相关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文化、旅游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新标准来。

(二)加强文化旅游宣传

在旅游管理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做好旅游文化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工作准备到位,才能更好的跟上旅游管理的发展脚步。在宣传的同时,还有对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

(三)发掘文化内涵

由于传统文化是先辈们几千年下来传承的精华,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了使资源更合理的利用,要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需要我们着重的突出传统文化的地区特色,促进旅游管理服务的发展。

(四)丰富旅游形式

旅游从业者一定要丰富旅游形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旅游方法,并且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运用经济管理的形式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的结合。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体魄,提高人的心灵追求。所以,旅游从业者要从这个目的出发,开拓创新,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四、结合传统文化的现代旅游管理与发展

旅游文化现象范文4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管道设计;规划科学;布局合理

一、当前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面临的难题

1.管线老化,严重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供需水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地下水源供水的比重日益缩小,长距离的输水工程越来越多。对管网系统设计、材质要求和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还很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2.系统布置不合理、难以维护和管理

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相比,我国给排水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步伐明显滞后,表现在重城镇建筑物规划城市工程管线规划,重道路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线配套;在工程管线设计中往往缺乏战略规划。工程技术人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落后。给排水系统布局混乱,管线连接复杂、铺设冗余,系统使用维护成本高、管理困难、事故影响范围大。

3.材质不足,水资源漏失现象严重

我国大多数城市现有的给排水管网是上世纪建设起来的,有些甚至建成于五十年代,甚至更早。管材普遍老化,超期服役的现象十分普遍、漏水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城市发展和道路拓宽改造,管道往往被动地移到车道下方,受道路和建筑物上方的挤压,管道常常发生爆裂,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对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早期城市给排水系统所用管材大多为镀锌钢管及灰口铸铁管,埋地后极易被锈蚀,增加了地下管网损坏或裂缝的可能性。

4.管线设计落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城市给排水系统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爆管、污染和泄洪三种情况。在这三种突发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爆管,爆管之所以会频繁发生,除了前述的材质特性、管道老化和管道上方压力过大等原因外,给排水系统档案资料不全,道路和建筑物施工方无法准确掌握地下管线情况,随时可能会发生施工爆管和施工机械辗轧爆管安全事故。与频繁发生的爆管相比,城市给排水系统应对水污染能力低下,对市民生活和工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更大。我国城市给排水系统由于系统设计不当,在夏季洪涝期间,水源水质极易被污染。当水源被污染需要被隔断时,由于管网子系统功能缺失,只得大面积停水。三是排洪问题,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出现,夏天突然降水,而排水系统不畅使得一些城市街道大范围积水,严重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城市给排水工程优先考虑事项

在城市规划排水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城市环境保护原则。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在规划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城市排水系统主要是对城市各类污水的综合排除和处理,尤其要注意和预防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城市规划中,工矿企业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注意保护当地饮用水源,尽量减少或避免“三废”污染水源,尤其注意不要把排放有害物质的管道设置在水源地的上游。

1.要充分考虑城市给水的基本需求

在城市规划给水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给水的基本需求。城市给水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各类商业用水。城市给水系统设计中要注意到城市的整体功能布局,对于工矿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要适当增加给水管道铺设的数量,并要预想到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前景,在设计方案中要预留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工矿企业增加所需构建的给水系统;对于城市居民生活给水系统的设计,一定要保证给水系统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如果居民给水系统出现故障,必然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引发社会生活不安定等问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排水管道中存在的设计问题较多。排水管道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城市规划中对于整体功能的布局和构建,又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排水管道。

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要在对原有排水管道进行改造和维护的基础上来开展和进行,要尽量多的利用现有的排水管道,对于已经难以继续利用的管道,要及时进行更新。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既要坚持控制成本的要求,又要符合城市规划对于排水管道质量和使用年限的要求。

2.防洪排涝规划

防洪排涝概念: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外洪以防为主,如防洪堤、水库等,而内洪则是排蓄为主。对城市而言,在规划重现期内,不应有“涝”的概念,只有雨水如何及时排除或滞蓄起来的问题。过去排涝标准三天暴雨三天排完或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完,针对的是郊区和农田,这种标准是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的。因此将“防洪排涝规划”称为“城市防洪规划”(防外洪)和“城市排洪规划”(排内洪)则更贴切。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防洪排涝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排洪与排水标准衔接问题:城市排水是解决较小汇流面积上短历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采用的是暴雨公式,暴雨时段控制在5~120 min,选用暴雨样本是年超大值法;而排洪考虑汇水面积大,目前多采用水文公式(也是暴雨推理公式),使用某重现期(如10年~遇)24 h暴雨量为基本数据,其选用暴雨样本是年最大值法。因此进行防洪排洪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排洪流域面积的大小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排洪汇水面积越大,重现期标准越高,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于20年一遇(防洪标准GB50201—94)。

排洪措施:排洪措施主要有地面全抬高方案和雨水泵加滞洪区方案(地面不抬高或部分抬高)。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洪来得快、退得快,设置雨水泵站效益不大,宜采用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现状村庄过渡,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3.要注意对工业生产污水的监控

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元素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与排水系统设计中。工业废水量标准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加工单位数量原料所排出的平均废水量。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对于工业生产污水的监控,可参考与其生产工艺过程相似的已有工业企业的数据来确定。当工业废水量标准资料有时不易取得时,可用工业用水量标准作为依据来估计废水量。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并不是制定出排水管道铺设的方案就完成工作了,而是要在城市规划对于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污水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业界比较推崇污水集中处理,其理由是污水厂规模经营,效率高,污水厂运营成本低,处理出水水质有保证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缺点也逐步暴露出来,过度集中污水处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巨额管网投资(越下游管径越大,投资巨增);二是运营的高能耗(中途提升泵站多,能耗大);三是无法进行中水就近利用。对此,很多污水采用BOT形式营建,为污水适度分散处理提供了方便。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地进行污水处理是区域污水处理发展的方向。

5.排水系统设计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结合城市的全面规划方案,按近期设计,考虑远期发展有扩建的可能,并应根据排水系统的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等因素,对近期工程做出分期建设的安排。排水工程的建设费用很大,分期建设可以更好地节省初期投资,并能更快地发挥工程建设的作用。分期建设应首先建设最急需的工程设施,使它能尽早地服务于最迫切需要的地区和建筑物。

旅游文化现象范文5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当中,其非常重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以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也存在一些优秀的研究案例。那么在开展旅游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也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与旅游文化学有关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学科分野研究,并且在识别出多种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实证分析,如:均质化、人造景观、麦当劳化、游客凝视、文化真实性、旅游族群性、文化商品化等。其在开展旅游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化的解释上。而我国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在旅游文化有关的研究方面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并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旅游文化本体认知上,其认为必须要先明确的界定出旅游文化的概念,才能够将其应用具体的旅游文化现象中来,但是始终未能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也使得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迫切性,并且旅游文化也被赋予了工具性的特点。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中产生了大量的旅游文化之实,只是还没有形成名正言顺的旅游文化之名。这也是我国旅游文化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学科研究成果无法通过旅游文化学整合;另一方面旅游实践当中存在的很多案例都没有在文化视野下降进行考察,这也是导致旅游文化本体一直模糊不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总的来说,国内外在开展旅游文化研究时,在研究重点及喜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当中,对于旅游文化具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能够明确的界定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但是当前不管是在学者的研究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旅游文化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在寻找一种能够摆脱旅游文化认知困境的方法,于是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审视旅游文化的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以文化人类学视野来探究旅游文化就是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典型代表。

作为一种的特殊的、新兴的文化类型,在开展旅游文化相关研究的过程中,若是仅仅局限在旅游学的范畴当中开展相关研究,就会导致所给出的认知结果、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想真正促进旅游文化学研究跳脱出当前的困境,在现有基础上开展跨学科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文化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是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该学科当中积累了与文化功能、文化特性、文化内涵等有关的理论体系,若是能够借鉴这些体系,应用于旅游文化的认识、解读与界定工作当中,对于旅游文化学有关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在实际的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若是在发生层面来限定旅游文化的外延,那人类学对于文化的传统认知与旅游文化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这就需要在开展相关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从深层次来探索文化人类学与旅游文化学之间的共性,如: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的共性,这对于确立旅游文化本体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若是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完全不做限定的开展跨学科研究,那么旅游文化就可能与多个学科之间存在联系,如:艺术学、建筑学、宗教等等,这不仅仅容易导致旅游文化本体的泛化,也容易导致出现旅游文化学被多个学科瓜分的现象。但是相对之下,文化人类学对于旅游文化学认知研究的利大于弊。可以说,在文化人类学所包含的各种文化当中,旅游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其是在旅游这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之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表征,在这种特殊文化的指引之下,人们能够实现某一种特殊的功能需求,但是实际情况中,这种功能需求实现与否受到目的地文化及客源地文化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旅游文化能够看到人类存在的复杂性,从而对人类的存在状态有一个新的审视,另一个角度来看,要想对旅游文化的产生、形成及演变过程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也可以借助于文化人学的民族志等方法开展研究,从中获取一些特殊旅游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升华,演变成为与旅游文化客观认知有关的积累。由此也可以看出,旅游文化确实是文化人类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旅游文化是可行的。

四、结语

旅游文化现象范文6

在我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文化”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的话题,把它与“旅游经济”一词并列甚至相对立使用,以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但是,近几年,人们只是注意到旅游带给人们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旅游文化的价值,但是事实上,旅游文化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以此在旅游经济文化的推动下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奠定了价值基础。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尚无共识,陈辽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属于最广义的旅游文化内涵。魏小安认为:“旅游文化可以初步界定为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

(二)旅游文化的特点

旅游文化并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开放性。旅游文化具有整合、吸纳的开放性。旅游文化是一种外向开放的文化。旅游文化的开放性也体现在文化主体的多样性上。例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并非是一个整体,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旅游文化的开放性使旅游文化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2、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的民族性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在旅游文化的体现,也是与其它民族旅游文化的差异所在。3、情感性。旅游文化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旅游者观赏自然,还是乘车住店,总会有情感体验伴随旅游者,而在景观设计、旅游宣传等方面也打出人性化的旗帜,充满人情味。旅游文化的情感性,使旅游文化发展有了个性化、多样化态势。4、适应性。旅游文化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有旅游的地方就有旅游文化,旅游开始了,旅游文化就开始了。旅游结束了,旅游文化却并没有结束。

二、旅游文化价值

旅游文化价值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层面,广义的旅游文化价值不仅包括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的价值,还包括旅游文化对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影响价值。狭义的旅游文化价值则仅仅是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价值。而我们将要讨论的就是它的狭义。

(一)提升旅游价值资源价值

旅游文化不仅从内涵上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深度,而且也从外延上提高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一方面,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例如,绍兴鲁迅故居,就是由于文化上的特别价值才成为著名景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资源张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吸引旅客,而随着时间推移,文化越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越能吸引游客消费。

(二)解读旅游者行为

文化会影响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文化决定旅游者的行为规范。每个旅游者都是特地文化环境的生存者,这种环境建立起了与特定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例如,西方人在出游时避讳“13”这个数字,所以出游时间、房间号码都回避这个数字。另一方面,文化造就和影响旅游者的习性。人的习性由后天文化环境造就,文化造就不同国家、民族人民的性格,而在旅游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在游、吃、住、行等方面都表现不同的特点。

三、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多元目标,即旅游开发带动下整个旅游地区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旅游业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吸纳旅游者来访的同时,该地社会的各项职能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不会因为外来人员的输入和影响造成当地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旅游目的地可以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是自己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文化特点和不被外来文化同化的能力。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以包括几个方面。

(一)持续观

我们无权破坏前人留下的旅游文化资源,以牺牲人类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不可以的。

(二)资源观

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和可利用程度是旅游业能否发展的前提,应该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发挥其应有价值。应该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以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全球观

各个国家、地区的旅游文化,因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却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旅游业发展中想出对应的策略,只有正确认识到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方法,我们才能在实际生活发展旅游业时注意到这些相关问题,才会更好的促进旅游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