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护理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护理评估

儿童护理评估范文1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护理预案

住院患者跌倒是医院常见意外事件之一,不仅导致住院患者身体损伤、延长康复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影响医院的信誉。我国住院患者跌倒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和儿童群体,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儿童群体却没有的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防范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保证儿童住院患者的安全,本院制定了防范儿童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预案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材料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所收治患儿中发生了10例儿童跌倒事故,其中3~5岁,发生5例;7~9岁,发生3例;10~12岁,发生2例。自2007年1月起,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预案,对所收治患儿观察。

2 护理预案

2.1  评估方法

2.1.1 入院评估:儿童患者在入院时,在家长陪同下对儿童进行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评估分为4个方面12项指标,在评估过程中,每次出现评估症状得1分,如果该项没有出现或不具备该项的症状,得分为0,将得分相加超过1分的儿童患者属于住院跌倒的高危人群。见表1。

表1  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

2.1.2 及时动态评估: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状况,使用药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应每周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

2.2  护理对策

对住院儿童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分数越高者需要帮助的程度就越高,根据分数制定防范住院儿童患者跌倒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针对入院评估和住院期间动态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作好如下护理。

2.2.1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患者在入院时,责任护士要详细讲解各种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床边呼叫铃的使用,引导患者和家长熟悉住院环境。要求住院患者和家长保持病房的整洁和有序,走廊内不要放置杂物,保持地面的干燥和清洁,必要时在地面上放置防滑垫。对于好动的儿童患者可适用床边护栏对其进行约束。对于那些视力障碍的患者,要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护理。

2.2.2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入院初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患者既往病史,针对不同疾病可能发生的跌倒进行不同宣教。如有视力障碍,嘱其下地行动时,一定要在家长的陪护和搀扶下行走;如有眩晕感、头痛、头胀及要时告知医生,尽量避免独自行动。

2.2.3 告知患者家长跌倒风险,加强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评估或住院期间动态评估存在危险因素得分≥1者,应明确告知患者的家长患者有跌倒的潜在危险,提高防范意识 通过入院须知、宣传栏、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等形式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分析可能跌倒的诱发因素,讲明跌倒的所致的伤害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家长对跌倒危险性的认识[1]。对于各项预防患者跌倒的措施要落实到个人,实行护士责任负责制。同时针对儿童自立能力差的特点,要对患者家长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宣教和护理培训,并取得患者家长的积极配合。

2.2.4 预防药物影响:患者入院后,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要谨慎使用这些药物,尽量限制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做好用药指导,让家长和患者了解正在服用的药物,如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增加跌倒危险,预防患者跌倒的发生。

2.2.5 合理排班,加强护理:针对儿童患者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排班,增加护士人员和力度。责任护士在值班时间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安全隐患,对低龄、有跌倒史、服用影响精神和行为药物等高度跌倒危险性的患者给予一级护理。主动关心患者的起居饮食,落实安全防护用具,做好生活护理,减少因护士人力不足对患者照顾不周而带来的隐患,满足患者的身心安全需要[2]。

3 结果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住院前、住院期间的儿童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加强与患者家人的沟通,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合理排班,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等措施,做到预见性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解决,有效的控制了儿童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保证了住院患者在院期间的安全,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纠纷。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发生了10例儿童跌倒事故,自2007年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预案以来,无1例儿童跌倒。

4 讨论

住院患者跌倒是由于身体、疾病、环境、药物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也包括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3]。因此,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预防住院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跌倒的护理预案应从多方面抓起。本院制定的护理预案,通过加强评估、宣教、沟通、预防、护理等过程和细节,做到对有跌倒风险的儿童患者的有效、灵敏的监测预警,对增强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及保证住院儿童患者的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妙玲,应燕萍.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广西医学,2007,9(29):1346.

儿童护理评估范文2

    【关键词】护理教育 儿科护理学 课程改革

    我国现行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多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设置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从90年代末期,全国各大院校都在尝试进行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但仅仅依靠增加几门人文学科课程是无法真正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因此,必须对现有护理专业主干学科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与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的课程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作为这一改革大潮中的一滴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系进行的此项工作介绍如下。

    1 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未突出现代护理的观念原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病儿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儿科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病历。以上目标仍着眼于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所针对的服务对象仅是“患病儿童”,而不是“全体儿童”,未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1.2 教学内容未体现护理特色 儿科护理教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医疗加护理,未形成完整的本学科的教学体系,未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化特色,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

    1.3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学方法单调,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学时比例偏多,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课程评价仅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学评价偏重知识测试,忽略能力考核;以笔试为主,忽略综合能力的评价。

    针对以上问题,儿科护理学有必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课程改革,要更新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换和社会发展对未来高层护理人才的要求。

    2 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方案

    2.1 课程改革的宗旨 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本方案对护理教育中5个基本概念解释为 :

    2.1.1 人: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地发生关系的开放系统,人是不断地在成长发展的。

    2.1.2 健康: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的保持与个体、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

    2.1.3 护理: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有目的性、组织性和创造性的系统过程,护理的目的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促进康复、减少痛苦。

    2.1.4 社会: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所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1.5 护理教育:是获得能够胜任护理实践工作和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目的是培养服务于医院、家庭、社区的高层护理人才。教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改变态度,充分发挥潜力。学习是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不仅是去获取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制定课程目标通过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时能够:陈述不同时期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社会家庭因素;熟练运用沟通技巧与儿童及家庭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全面地健康评估;列出婴儿及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病儿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及指导;主动地、持续地去获取本学科的新知识;表现出对儿童的爱心。

    2.3 调整课程内容参阅国儿科护理学教材。

    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例。

    2.4 革新教学方法将以班为单位(20人)的教学活动改为以小组(6~7人)为单位的学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以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精神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辅助教具,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2.5 完善课程改革评价

    2.5.1 课程改革评价要点:课程评价要为决策服务;课程评价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的需要进行;课程评价要采用多种形式。

    2.5.2 评价内容

    2.5.2.1 背景评价:是否重视到医学模式的转换;是否考虑到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否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社区儿童的健康需求有哪些;是否对未来儿童的健康需要进行预测;是否对社区健康服务状况进行评估;教学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课程目标是否满足了人群的健康需要;全体教师是否能接受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是否考虑到领导者对改革的态度;是否考虑到学生对改革的态度;是否对改革所面临的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

    2.5.2.2 输入评价:是否对教研室的师资力量进行评估;现有设备是否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否对资金的使用进行预测;是否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评估;学生是否明确新的课程目标;全体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学校的环境是否有助于改革的完成;社区、医院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教学场所;是否对改革有系统的程序安排。

    2.5.2.3 过程评价:改革是否按计划实施;改革小组的工作效率如何;新的课程目标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的调整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课时调整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及时地反馈;教学管理是否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责任心及积极性如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资金的使用是否与预算相符。

    2.5.2.4 产品评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是否达到目标;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计划及实施是否满足;教师对课程改革是否满意;改革后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毕业生是否能够满足社区的健康需要。

    3 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通过两年的实施,已初见成效:

    3.1 学生的专业思想较前稳定 随机抽查实施本方案的本届护理本科生与上届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结果显示本届学生明显强于上届学生。且有部分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中表示对儿科护理专业的偏爱。

    3.2 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比较改革前后学生对临床病历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措施的能力,前者只有51%的学生可以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后者高达89% ,且不拘泥于书本。

儿童护理评估范文3

关键词: 《儿童护理》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实践应用

一、传统《儿童护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儿童护理》教学在教学设备上使用了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育技术让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也让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约束,课堂教学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立体,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信息与技能,但是《儿童护理》教学的主导理念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宰”,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掘和表现,教学效果也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行动导向教学”及其主要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行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性和情境化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能动的工作者,教学目标不仅包括陈述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中的技能,更将指导做事和学习的技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对问题或工作任务的实际解决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锻炼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行动导向教学”运用在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

(一)项目教学法

是以项目目标为导向,进行项目研究、项目方案制定、项目行动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项目的评估。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体验工作任务完成的操作过程,同时在项目过程中获得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二)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角色扮演的过程能给学生的行动提供生动的实例。

(三)案例教学法

学生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学习的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能触类旁通,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

(四)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工作任务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思想和方法的工作方法,是进行发散思维锻炼的好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讨论,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儿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学观念

要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行动导向”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教师应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二)充分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1.确定学习领域与学习项目。根据对临床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对儿童护理人员的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领域的划分,对每个学习领域制定相关的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设定若干工作任务。

2.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分析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把工作过程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样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1)准备工作。设计学习情境之前,教师应先把工作过程设计好,并准备好工作任务使用的物品、参考资料。

(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常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工作目标。

(3)制定计划。各组学生根据本组的工作任务进行集体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并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在此过程中可以征求教师的意见和指导。

(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

(5)评估。首先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然后各小组学生相互进行检查评估,提出不同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检查评分。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儿童护理》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

如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是以某一特定专业目标职业活动为导向,设计特定职业中的真实情景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角色模拟,项目完成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完成自我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在《儿童护理》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如下:

1.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行动导向教学”中课程的成功与否以学生是否按时、按质完成项目为依据,而项目的设立又是以护理专业中儿童护理职业活动为导向,这些标准的明确性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具有针对性。

2增加了《儿童护理》教学的参与性、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儿童护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对护理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参与性、实践性能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综合思维能力,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护理对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小组学习讨论中领会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必需的;在模拟教学中学会各种人际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四、结语

近几年来,“行动导向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进入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其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儿童护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的推广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案的编写、教学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杨.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院校的运用.职业技术教育,2001,(16).

[2]袁江.关于“行动导向教学”观.中国职业教育,2005,(13).

儿童护理评估范文4

【关键词】疼痛;评估;护理

1 疼痛产生的机制

疼痛的阀门控制学说提供了关于疼痛产生机制的模式。该学说认为,皮肤机械感受器将疼痛信号经A}纤维迅速传递至脊髓后角,在进入阀门之前先经脊索向高位中枢投射,产生疼痛。脊髓是调控和整合疼痛的中心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脊髓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号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脊髓通过开放和关闭“疼痛阀门”对刺激发生反应。

2 方法

2.1 疼痛评估 采取数字评价量表(NRS)、语言评价量表(VDS)、视觉模糊评分(VAS)、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及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对疼痛进行评估,确定疼痛的程度。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疼痛程度、疼痛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对止痛药的需求,对疼痛危害的认识及当前采取的止痛措施等。

2.2 疼痛干预及护理 在疼痛护理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和性质;预先止痛,避免疼痛对机体的不利影响;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避免激发或加剧术后疼痛的因素;早期观察并及时处理镇痛治疗的并发症;避免各项操作增加患者疼痛程度。我们采用三阶梯止痛原则进行干预:按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调整镇痛剂和辅助药物考虑辅助治疗(如封闭治疗),治疗不良反应。第1阶段为非麻醉性止痛药,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斯匹林等;第2阶段为弱麻醉性药物,如可待因、右旋丙氧酚等;第 3阶段用药为强麻醉性药物,如杜冷丁、吗啡等,适用于重度疼痛的内脏痉挛痛,大、中型手术后疼痛。口服给药是主要的、首选给药途径。其优势体现在使用简单,方便且经济;药物吸收规律,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易于剂量调整;患者依从性高,利于长期服药。

3 护理措施

首先护士应对患者出现疼痛定义有所了解,并应了解改善患者疼痛的方法,从而解决患者的疼痛疾病。故首先应对患者进行疼痛疾病的评估,评估患者的疼痛部位、强度、性质、发作、持续时间等项目。

护士应掌握对患者疾病的观察能力,对其疼痛的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并倾听患者的主诉,应对患者疼痛表现进行仔细了解,询问其疼痛发生的具有原因,并应给予其安慰,让患者信任医疗人员,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来改善患者的心理。

通过心理治疗缓解病人的疼痛,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分散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疼痛的知觉。可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或与来访者谈话等活动上;其次,事先进行疼痛知识的教育,可以改变病人的疼痛反应。对有些可能造成痛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要主动告诉病人过程如何,目的何在,赞成痛苦的性质,以及病人应如何配合等。例如,手术后的病人必须活动、深呼吸、咳嗽,这些活动虽然会造成疼痛,但病人理解后,会忍痛去做的。对儿童病人,同样要事先教育。如给儿童打针前,告诉他,稍有点疼,就象蚊子叮一下那样就过去了;切不可谎骗儿童,告诉他“一点也不疼”。另外,催眠疗法可以减轻疼痛,因为处于催眠状态的病人对施术者的言语暗示很敏感,所以对疼痛的感受性降低。牙科医生在病人催眠状态下拔牙、烧伤病人在催眠状态下换药等实例是不少的。另外,如保持环境安静,减轻不良情绪刺激,争取家属配合等措施,也可减轻疼。

2.2 疼痛的护理 疼痛护理工作的的核心职责就是评估和控制。适当的疼痛护理涉及到护理人员本身对疼痛的认识以及文化背景、临床疼痛处理的经验与氛围等,因此疼痛的处理并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如何准确及时获取患者疼痛的信息并简明精确地记录下来,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阐述了疼痛评估、记录方法 ,并且将疼痛与其他生命体征一同监测、记录并应用于临床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疼痛护理管理就是要使医院中与疼痛有关的护理人力、物力、技术、信息和时间等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达到最优的运转,从而达到提高控制疼痛的护理工作效果和效率。疼痛护理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多学科的支持与参与,单靠一个机构或一个专业无法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疼痛护理。我们应该通过常见的疼痛管理流程,最终明确护士在疼痛控制中的主体作用,随着疼痛治疗的进展,未来的疼痛诊疗趋向于多学科相结合。疼痛护理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病人控制并减轻疼痛,对于止痛方案的选择,护士有责任为病人推荐最经济、最有效的止痛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2.8月第6卷第l6期

儿童护理评估范文5

关键词:儿童保健;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生长发育;育儿知识

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和关注度也在逐渐的增加,人们对待疾病的观念也在由传统的"有病治病"向"无病防病"这一新型理念进行转变和过度[1]。而常规的儿童保健工作内容主要以体检为主,筛查儿童是否有疾病或者是潜在的危险发生,并无法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更好的丰富儿童保健工作的内容,提高儿童保健的效果[2]。本文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的儿童200例为研究对象,对儿童保健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的儿童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儿童有123例,女性儿童有77例,患者的年龄为1~5岁,平均年龄为2.35岁,根据儿童接受保健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儿童100例。两组儿童在年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实验样本间数据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200例参加儿童保健的儿童分为两组,对照组儿童给予传统以体检为主的保健,进行常规的体检,观察组儿童在接受传统以体检为主保健模式的基础上接受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具体的评估和干预方法、内容如下:

对儿童的神经行为进行测定,同时填写婴儿气质量表和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儿童的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方法、断奶方法等科学喂养方法进行指导和讲解,同时告知家长儿童的日常照顾技巧,对防止意外发生等儿童常识也要进行一定的宣教。对家长进行儿童保健知识问卷调查,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睡眠注意、玩具选择、疾病预防以及儿童喂养方法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儿童生长发育、行为出现为题以及家长育儿知识知晓率等情况均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以供实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实现对本次实验研究中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分析。其组间构成比较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进行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分析,如果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儿童100例,观察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和行为问题发生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100位儿童家长中,掌握科学喂养方法的有98例,知识知晓率为98.0%,掌握日常照顾技巧的有95例,知识知晓率为95.0%,懂得幼儿卫生知识的有97例,知识知晓率为97.0%;对照组100位儿童家长中,掌握科学喂养方法的有82例,知识知晓率为82.0%,掌握日常照顾技巧的有88例,知识知晓率为88.0%,懂得幼儿卫生知识的有89例,知识知晓率为89.0%,观察组儿童科学喂养方法、日常照顾技巧和幼儿卫生知识等知识知晓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传统的以体检为主的保健模式无法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研究出一种科学、理想的方法为儿童实施保健服务,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均得到更好的发展[3-4]。

有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而传统保健工作并没有包含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儿童保健服务中应该增加常见病防御、早期教育、心智发育以及心理行为评估、干预等各方面内容,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保健护理服务[5]。在实施儿童保健服务的过程中运用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可以为儿童家长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提供一定的基础,有效的避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是一项非常好的儿童保健护理内容[6]。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儿童生长发育、行为出现为题以及家长育儿知识知晓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儿童保健的过程中,在传统以体检为主的保健模式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可以提高儿童保健的效果,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避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提高家长育儿知识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赵琦,张兆明,廉德花.学龄期儿童意外伤害心理行为评估的对比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325-326.

[2]岑若珠.儿童保健工作中常规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的方法及效果[J].医学信息,2013,32(13):2316-2317.

[3]江bb,陈迎建.南通市2387例6~12个月婴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4):174-175.

[4]孙义秀.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09):558-559.

儿童护理评估范文6

方法:12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60例进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的舒适状况。

结果:两组患儿的哭闹及睡眠状况具有显著差异性。

结论:小儿腹泻的舒适护理干预,能增强患儿在生理、心理上的舒适程度。

关键词:舒适护理 小儿腹泻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34-02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者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2,3]。目的是使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4]。本研究旨在探讨舒适护理在腹泻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2009年2月入住在我科诊治,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腹泻的患儿,并符合全国腹泻的诊断标准[5]。患儿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04士1.33)岁,病程7h~5d。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17士1.19)岁,病程6h~6d。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水样便、蛋花汤样便,部分患儿发热脱水程度Ⅰ~Ⅲ度。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由专人负责进行身心舒适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哭闹及睡眠状况。

1.2.1 生理舒适护理。

1.2.1.1 住院环境。Cameron认为舒适环境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活动,特别对住院病人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湿度,能提高环境舒适度[6]。病房应设计独特,墙壁颜色应绚丽多彩,可在墙壁贴上儿童卡通画,门窗装配一些彩带、气球等儿童饰物,在病室开设儿童娱乐室等吸引儿童安全的活动设施和玩具,使患儿感觉是来到了一个游乐场,从而消除患儿的恐惧感,此外,工作中要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窗轻。

1.2.1.2 护士的仪表。护士首先要给患儿以亲切、体贴、纯洁、文明的印象,工作服颜色多样化,佩带儿童卡通图章,略施淡妆,充分展现出“天使美”,会使患儿觉得亲切可靠,以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

1.2.1.3 皮肤完整性的护理。在实验组患儿中,我们注意病情的观察,及时更换脏尿布,保证患儿臀部干燥舒适,再加上部分患儿会有发热,应勤喂水,用温毛巾敷额头等部位,以减少患儿的烦躁,促进其舒适。

1.2.1.4 精湛的操作技术。注射是患儿住院期间最害怕的事,另外,腹泻患儿大部分需要补液,因此,护士要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儿对注射的恐惧感,使其配合治疗。各种无痛技术、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等,可减轻病儿的生理痛苦,从而达到生理舒适。

1.2.2 心理舒适护理。

1.2.2.1 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儿科的心理干预对象为患儿及家属,小儿的心理反应根据其年龄又各有差异。研究显示,6个月至4岁幼儿对住院诊治的心理反应最为强烈,1岁半时反应达到最高峰,以后缓慢减弱。因此,对6个月左右的婴儿,护士经常对他们轻拍、抚摸、搂抱及逗笑,可调节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产生安全感。6个月至2岁的患儿可以通过讲故事及抱、抚摸等亲密接触的行为使其产生信赖感。2岁至4岁的患儿可以采用鼓励、表扬的手段来增进感情,学龄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期望,护士用患儿可理解的语言与其交谈,并通过与其作游戏、复习功课等,消除由于住院所带来的不良情绪。

1.2.2.2 护士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已成为护理服务的热点内容,护士应设身处地地为患儿着想,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患儿。

1.3 评估方法。

1.3.1 哭闹状况评估。评估从8am~9pm总的哭闹时长作为白天哭闹时长;9pm~次日8am总的哭闹时长作为夜间哭闹时长。

1.3.2 睡眠状况评估。评估从8am~9pm总的睡眠时长作为白天睡眠时长;9pm~次日8am总的睡眠时长作为夜间睡眠时长。

1.4 统计学方法。所获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和管理,本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白天及夜间睡眠时长多于对照组,实验组白天及夜间哭闹时长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舒适性评价结果

项目(单位)实验组(M±SD)对照组(M±SD)t值P值

白天睡眠时长(h)1.23±0.161.08±0.165.0210.000**

夜间睡眠时长(h)10.09±1.059.54±0.733.3650.001**

白天哭闹时长(min)3.16±1.233.71±1.28-2.3930.018*

夜间哭闹时长(min)3.21±0.994.06±2.21-2.7180.008**

注:*P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5]。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7]。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腹泻患儿中应用舒适护理,使患儿在心理、生理上得到了更多的安全感,实验组在白天及夜晚睡眠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在白天及夜晚哭闹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这可能由于我们全面的身心舒适护理使患儿感觉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关心,改善了患儿精神和肉体上的舒适性,提供了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减轻了患儿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增加了依从性,减少了恐惧感,减少了不配合所导致的躁动,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改善了哭闹及睡眠状况。有利于诊疗护理的顺利进行。因此,舒适护理在腹泻患儿住院期间的应用效果满意,减少了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的发生。

舒适护理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通过对腹泻患儿进行舒适护理,可以有效的减轻患儿的哭闹及睡眠状况。舒适护理作为主动的服务过程,可使患儿在身心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为治疗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把“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宗旨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5

[2] 杨丽娜,阎淑芳.舒适护理对癌症晚期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1B):2931~2932

[3] 王倩,陈正香.舒适护理在严重脊柱侧弯颅骨重力牵引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613):1554~1555

[4] 郑舟军,吴舟娜,等.舒适护理在脑卒中病人肢体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B):692~693

[5]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