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心得范文1
关键词:心理护理;激励式;儿科住院患者
激励式心理护理,即不断激发人的动机,使机体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1]。通常在小儿的意识中,医院很可怕,要吃药,要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侵入性治疗如皮试、输液等。因此,对儿科住院患者实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缓解其各种紧张、害怕的抗拒心理,降低因此产生的应激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意义重大。
1 一般资料
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200名,将实行常规护理的100名患儿划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的100名住院患儿划入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56:44,平均年龄(7±4.3)岁,其中腹泻23名,流行感冒28名,扁桃体发炎16名,肺炎14名,手足口病19名;对照组男女比例52:48,平均年龄(8±4.6)岁,其中腹泻26名,流行感冒25名,扁桃体发炎15名,肺炎18名,手足口病16名;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小(P>0.05),可比。
2 方法
2.1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在患儿办理入院后的1小时内,有经验的护士亲至病房,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情况,予以常规护理。
激励式心理护理:(1)建议患儿家属在患儿吃药或进行侵人性治疗时,守护在旁,细心安慰,给予情感支持;(2)向患儿介绍周围接受同种治疗且配合度较高的儿童,给其树立榜样;(3)在患儿接受治疗时,播放儿童电视或儿童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痛感;(4)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风趣的语言或搞怪的表情,吸引患儿,取得其信赖,减轻患儿紧张、害怕等抗拒心理;(5)开设奖励,对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的儿童奖励红花,并在每个病房进行红花评比调动患儿的积极性。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此基础上加用激励式心理护理。
2.2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如配合检查治疗、按时服药、遵守纪律等)及住院时长。
3 结果
3.1儿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配合检查及侵入式治疗:81/46;按时服药:86/72;遵守纪律:73/51;
3.2 住院时长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住院天数(天):(3—12)/(4—13);平均(4.4±3.0)/(7.1±3.6)。
对比得,观察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
4 讨论
有研究表明,引起儿科患者产生害怕、恐惧等负面抵抗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1)患儿对医院的环境和工作人员感到陌生,容易害怕;(2)疾病带来的不适和痛楚,让患儿容易急躁;(3)以往的治疗中积累的负面印象,引发患儿的条件反射,产生抵抗、不安情绪,且其极易造成恶性循环;(4)家属尤其是父母的忧虑、恐惧情绪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5)医护人员不够亲和的态度或过高的要求,均能导致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护理人员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关注患者的心理,即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依赖于护士的语言、行为与表情等对患儿与患儿亲属产生的影响。激励式心理护理则是利用激励使人保持在高度兴奋状态中。大脑皮层兴奋能刺激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以提高应激能力[3]。该护理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1)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对患儿采取健康教育,树立学习榜样;(2)设立奖励制度,通过比较来激发患儿的竞争意识,提高患儿的参与度与配合度;(3)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降低其对治疗时的疼痛感觉,缓解其恐惧心理;(4)取得患儿的信任与依赖,提高其依从性;(5)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寻求患儿亲属的积极配合。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激励式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躁、恐惧情绪,提高患儿的配合率,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疗效,增加患儿及其亲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5 参考文献
[1] 李肽芝.激励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住院患儿中的效果[J].中国医疗前沿,2011,06(17):79—80.
儿科护理心得范文2
1、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人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得很凶,以致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象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非语言性沟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2、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3、对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十分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
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问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
5、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是患儿静脉穿刺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一个宝宝连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最少六位亲人的心,给孩子静脉穿刺更难以让他们忍受。而患儿家属的过激反应,又会给患儿乃至护士带来双重压力。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处理好与家属关系尤为重要。
儿科护理心得范文3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33
作者单位:215600张家港市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儿科
沈彩琴: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儿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和一般住院患者有很大的不同,其接受对象多为患儿的父母,但因患儿家长平时缺乏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在患儿生病时又由于家庭护理和处置的不当加重患儿病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患儿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则家长更加容易惊慌失措,由于人为因素而加重的现象较常见。良好的健康教育手段不仅有助于预防此不良后果,而且可以改善医护患关系。近年来,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应用越来越广泛,使人们交流变得愈加方便和快捷。我科2013年6月开始在儿科患者中采用微信平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及延续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微信群的建立和应用
1.1微信群建立的背景在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已成为普遍手段,利用方便经济快捷的网络服务应是未来开展延续护理的最佳方式之一[1]。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程序(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其受众主要为40岁以下的人群,2012年3月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人[2]。儿科住院患儿的家长年龄段多在25~40岁之间,是微信的主要使用人群,据我们前期调查,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长中80%以上使用或经常使用微信,其中60%属于微信活跃用户(每天在线时间>2 h或关注次数>5次)。因此使用微信作为平台具有较好的患者基础。
1.2微信群建立的目的微信为用户提供了点对点或者点对群服务,患儿家长对手机普遍存在明显的粘着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儿,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两方面提供特色服务,我科建立起护理官方微信(天使爱花朵)。
1.3微信群的管理和应用每月指定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作为当月微信群管理员,保管科室专用病员随访手机及每天中午11∶30~12∶00及下午定时16∶00~17∶00登录“天使爱花朵”微信,接受咨询等服务。在我院护士站醒目位置提供群号码及扫描用二维码,供新入院患儿家长加入群中。群内主要提供的服务有:(1)每周专家门诊信息。指导患者使用预约门诊服务(预约门诊由“张家港市卫生信息网”提供平台支持),在专家因故停诊时提前在微信朋友圈内通知,避免部分患儿家长在复诊时反复奔波。(2)宣传科室形象,医院相关活动消息,如“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等,并宣传我院中医儿科如“冬病夏治、中医外治”等特色诊疗手段。(3)在季节性传染病高发季节,针对性健康教育内容。(4)以图片、视频、文档等多样化形式,提供各种儿科常见疾病的科普宣传课件,提供科学理念,服务广大患儿家长。(5)提供延续护理和家庭随访。利用微信平台为出院患儿提供个性化的出院后延续护理服务,包括用药指导、病情访视等。和传统的电话随访比较,微信平台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手段,甚至能达到上门访视的效果,其节约时间、空间和人力成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微信群使用的效果
2013年6月~2014年3月,我院儿科共有出院患儿1200例次,加我科微信“天使爱心”为好友的家长达600余人次,接受在线咨询人数稳定在每日20~30人次,通过微信朋友圈功能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00余份。电话随访出院患儿满意度调查持续稳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微信群的患儿家长对出院随访方式的满意度达100%,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在98%以上。
3讨论
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儿科患儿家长是网络时代最主要的参与者,利用网络平台,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网上咨询已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3],在微信平台上,患儿家长可通过“点对点聊天”功能和护士方便地交流互动,获得帮助,护士也能够方便地对出院患儿进行出院后随访,双方容易通过此平台获得一种超越一般护患关系的友谊感;可通过群聊功能,由管理员将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组织起来,进行相关专科知识的培训,如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家长可通过此功能建立起网上“虚拟哮喘之家”,互相交流疾病控制知识和心得,分享育儿经验,获得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4];通过“朋友圈”功能,可各种公共信息和科普知识,提高儿科各种疾病的防治知识,特别是各种儿童常见流行病的防治知识。每年春秋季节的“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等季节性传染病高发期间,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内相关教育资料,家长可获得全面的知识教育,较传统的床边宣教效果更好。
微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利用微信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突破空间、时间、人力等限制,为更多的家长提供服务。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方式,护患双方能通过文字交流、语音交流甚至视频交流进行实时互动,一对一的聊天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可用于与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单独的沟通;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则可以进行群体解答。这一形式具有即时性、共享性、参与性、信息资源有序性、低成本、零技术障碍等良好特性[5]。其社会效益还有能带来科室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家长对各位医师的医疗专长更加了解,对科室开展的新项目及特色项目的认可度增加等营销效应,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
作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的专门平台,微信在使用上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由于目前我科“天使爱花朵”微信好友人数众多,活跃好友人数超过200人以上,微信管理员(责任护士)在线时工作压力较大。对病情咨询,仅通过患儿症状描述提供医学建议,有可能贻误患儿病情[6],因此,我科原则上建议患儿家长采用“患儿一旦生病建议来院就诊、护士帮助预约”的模式,既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又减少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对用药咨询则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建议用药,对疑似药物副反应方面的咨询一律建议患儿来医院。在确保健康宣教资料质量上,我科通过专业医学网站下载、网络获取资料后再加工、药械供应商提供等多种方式获得,所有资料均经过我科高级职称医护专家审阅后才允许,力保宣教资料的客观正确。
4小结
以“微信、QQ、飞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用于医学教学中已有多篇报道[7-8],但用于患儿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随访延续护理方面报道不多。我科根据儿科患儿家长的年龄及常用交流方式特点,使用微信平台,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连续不间断的健康教育服务和延续护理服务,形成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时空交流模式,强化了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之间实时高效的信息与互动沟通,彻底实现了无论住院期间还是出院以后家长能主动地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实现了积极的护患互动模式,改善了护患关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性丽,魏才娟,税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5-147.
[2]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3]刘于,朱娟.护理健康教育博客的构建与运行[J].中华护理教育,2008,5(5):276-277.
[4]季淑玉.“哮喘之家”护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13-14.
[5]周玉凤,雷晓娟,谢振婷.QQ群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232-233.
[6]王光伟,叶锋.医疗风险防范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37-39.
[7]张震,万澎波.腾讯QQ群在医学专科教学教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14-15.
[8]纪家涛,韩庆奇,刘安安,等.论微信在动物外科教学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367-370.
儿科护理心得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科整体护理中应用的方法及体会。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患儿198例,按不同年龄段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缓解患儿及家长焦虑的心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增进医患关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结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是新兴的护理模式,在儿科应用时更显出它的价值,他不但缓解患儿及家长焦虑的心情,而且减轻了患儿和家长的心理负担,使医患关系融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心理护理;整体护理;儿科;医患关系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为新型医疗模式,即整体护理,其核心是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贯穿以病人和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思想,即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服务.整体护理不仅是护理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护理观念的转变,儿科护士要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否则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很困难。[1]本文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儿科患者开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取得明显效果,
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患儿198例,年龄均为14岁以下,婴儿期(< 1周岁)65例,幼儿期(1-3岁)58例,学龄前期(3-6岁)75例。其中小儿支气管炎76例,小儿肺炎58例,心肌炎16例,小儿肾病综合征28例,腹泻20例。
2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特点
2.1 患儿心理特点
2.1.1害怕以至于恐慌不安
由于患儿小,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患儿就会惊慌不安,出现吵闹,啼哭,发脾气,拒食等现象。
2.1.2不配合 反抗以至于拒绝治疗
反抗是儿童的天性,再加上环境的陌生,治疗时带来的疼痛,以及疾病所带来的不舒服都会促使患儿对抗,给治疗上带来了困难。
2.1.3焦虑和消极
年龄偏大的患儿住院时间长时,就会出现焦虑,希望早些回家,甚至表现为表情呆滞、抑郁及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
2.2家长的心理特点
2.2.1急切、紧张、无助的心理
由于孩子突然发病,原有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为了治疗疾病,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医护人员, 再加上对孩子的吝惜和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护理操作的担心,致使家长们出现紧张、无助的心理。
2.2.2焦虑感
由于现在家庭多数为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孩子一旦患病,家长们就会焦虑和紧张,经常表现为见到医生或护士反复不断地询问病情,了解治疗情况,预后情况。另外,经济状况差的家庭对于长期的医疗费用,也会引起家长的焦虑。
2.2.3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由于家长对患病后孩子的吝惜,以及治疗和检查给患儿所带来了的痛苦,尤其是患儿病发突然, 病情严重且变化迅速, 家长毫无心理准备, 难免感到恐惧。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为悲观,无助,惧怕孩子能不能治好,能不能留下后遗症等。
2.2.4怀疑和不信任
由于家长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和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产生对治疗方案的怀疑,产生不配合医护进行治疗,尤其病情重治疗时间长的患儿,家长们就会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对年轻护士、实习护士操作的担心、恐惧,要求护理操作时由高年资护士来完成且一步到位,产生不让年轻护士更不愿让实习护士,来给自己的孩子来处置的心理。[2]
2.2.5自责愧疚心理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患病是自己照顾不周,同时还担心别人的埋怨,就会产生一种自责的心理。惟恐孩子在治疗护理时再受到什么伤害,对孩子百依百顺。
2.2.6依赖感
由于家长们担心自己的一些做法会影响孩子的治疗,表现对自己缺乏信心,做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医护人员的帮忙。
3护理措施
3.1对患儿的护理
3.1.1让母亲陪伴在患儿身旁,减少患儿由于环境陌生产生的恐慌不安。
3.1.2满足患儿身心需要,在病房布置一些有色彩有活力的设施,准备一些安全的玩具 ,这样能使患儿不觉约束 ,感觉象在家中一样
3.1.3关心,体贴患儿,经常与之沟通,避免呵斥、责备患儿,通过与患儿做游戏、讲故事等,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在心理上接受医护人员,愉快的接受治疗。
3.2对家长的护理
3.2.1对家长紧张焦虑的护理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紧张焦虑,新入院的患者接诊护士要认真做好入院宣教,耐心细致地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告知主管医生是谁,责任护士是谁,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向家属介绍病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措施,指导家属如何护理患儿,当病情变化时应耐心的给与解释,使家属放心。[3]对于经济问题引起的焦虑应表示同情,鼓励家属客服困难。
3.2.2对家长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的护理
对因患儿病情及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在介绍病情时应尽可能用一些鼓励的语言,使家属们对患儿的病情有所了解和准备,尤其对于预后差患儿的家属更应多鼓励,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对于一些检查或治疗引起的恐惧,要向家属们介绍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的方法、步骤,让家属们放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患儿痛苦。[4]
3.2.3对家长怀疑和不信任的护理
对于治疗上的怀疑和不信任,要向家属们介绍我们医院的医疗水平及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并注意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和高超的护理水平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2.4对家长其他的护理
向家属讲解患病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要因为自责一味容忍和溺爱孩子,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经常指导家属进行日常护理,教导家属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儿科整体护理中占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消除患儿的紧张害怕心理,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又能缓解家属的紧张焦虑感,疏导家属的怀疑不信任感,及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又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凤荣. 儿科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06) :183
[2]杨立霞. 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4) :196
儿科护理心得范文5
3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55-02
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儿心智发育不成熟,在监护室治疗脱离父母的照顾会造成其心理的巨大负担,产生不安、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对治疗产生抵触感,依从性较差,严重者会拒绝治疗,影响其康复。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本院对重症监护室患儿加强心理护理,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各有患儿40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范围3个月-6岁,平均年龄4.5±1.2岁;观察者有男性患儿25例,有女性患儿15例,患儿年龄范围4个月-6岁,平均年龄4.3±1.3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其监护人同意参与。
1.2常规护理模式下存在问题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病情多较危,重护士工作繁忙儿、心理护理方面欠缺。加之患儿处于陌生的环境,与父母隔离,同时忍受侵入性操作、限制性治疗等,会造成患儿的心理应激行为。具体如下:①焦虑恐惧情绪,缺乏安全感,表现为哭闹不止,烦躁不安,找父母等;②暴躁行为,输液打针时拳打脚踢护理人员;③依赖行为,清醒时必须要父母陪同;④心理抑郁,担心病情不能痊愈,心理负担过重。
1.3研究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儿科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方案,包括对症护理,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及其监护人合理饮食等等。
1.3.2观察者护理方法观察者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要做好患儿父母的心理工作。父母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对患儿造成影响,影响患儿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要首先加强对患儿父母的心理干预。护士应该在患儿入院时就对其父母进行健康宣讲,态度要温和,向患儿家属讲解探视时间等具体事务,消除家长的忧虑感,增强其治疗信心。对于家长的询问要耐心解答,若家长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要忍让在线,并联系医生向其详细解释,避免造成冲突。②对于昏迷或较小、无认知能力的患儿,护理人员要主动照顾,要神情和蔼,平易近人,杜绝护理工作的机械化。对待各种治疗药对有认知能力的患儿进行结算,提高其治疗信心,消除其紧张感和抵触感。避免或尽量减轻医疗操作给患儿带来的痛苦。③若患儿出现分离性焦虑,护理人员要给予身体上的抚摸、搂抱等,以此来缓解患儿焦虑的心情。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条件下,给患儿带来其喜欢的玩具有助于患儿分散注意力,平缓焦虑情绪。抚摸接触可以安慰疼痛,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哭闹,提高免疫力。对于年级稍大的患儿,我们要向其解释治疗的必要性,要加强沟通交流,消除陌生感和不安感,增强患儿对痊愈的信心。对于暴躁倾向的患儿,护理人员要加以忍耐,不能出现不耐烦倾向,以避免刺激患儿。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鼓舞患儿勇气,治疗后给予嘉奖表扬,降低抵触、增加治疗依从性。④病房环境往往会对患儿造成束缚,使患儿感到枯燥、乏味,在加上病痛,会给患儿带来极重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务必要保证重症监护室的整洁,可以配置儿童卡通的墙漆等,添设无安全隐患的经消毒处理的玩家,借此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安抚其烦躁情绪。⑤护理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加上,在积极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要树立良好形象,和蔼的态度。护理人员要有真挚的同情心,要培养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害怕、抑郁、烦躁情况及焦虑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情绪平稳率。
1.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χ±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者患儿有5例患儿出现焦虑、害怕、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其余患儿情绪平稳;对照组有17例患儿出现焦虑、害怕、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其余23例情绪平稳。观察者患儿情绪平稳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9.0280.003
3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室具有很明显的专科特色,收治患儿认知能力不完善,对父母依赖较大,而监护室无家属陪护病房,父母只能在探视时间进行探视,加之病痛、陌生环境、枯燥乏味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往往会造成患儿焦虑、不安、烦躁,严重者会产生抑郁,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专业的心理护理知识,树立和蔼的形象,加强沟通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儿科护理心得范文6
【关键词】心理护理 心理评估 儿科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健康概念的演变,对专科临床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理是重要的医学护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存在着特殊性,其对象是0-14岁的儿童;当其生病住院时,未能全面有效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其家人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心疼患儿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各项治疗及检查尤其是使用一些侵入性的医疗用具产生的恐惧感,从而不利于治疗与护理。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需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与评估,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来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1]家长的心理状态和由此而表露出的态度对患儿的心理状况、接受治疗、护理时的态度与反应,包括对疾病痛苦及治疗时疼痛的感觉忍受程度,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和直接的影响;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是儿科优质护理的关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护患关系主要以主动被动模式及指导合作模式为主,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会有相反的结果。[3] 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需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与评估,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来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1 其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治疗与操作。
1.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的操作和观察准确仔细,耽心遗漏病情变化及操作失误。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急躁、焦虑、惊恐与悲观,避免甚至忌讳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2.3 对年轻护士、实习护士操作的担心、恐惧、反感与抗拒,要求护理操作由高年资护士执行且一步到位,不愿接受年轻护士更不愿让护生操作的心理。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1.3.2 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拒绝护理带教时让护生操作。
1.3.3 对教学医院护理带教工作不理解,担心在治疗时拿患儿做教学工具,给护生充当实验品而耽误治疗并增加额外的损伤和痛苦。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2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只信任高年资医护人员而拒绝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操作实践。
2.3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与传闻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往往以同病室的患儿家长局限性看法为依据,人云亦云。
3 心理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及医护人员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护士进行重点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认识主管医护人员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而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进行讲解,以让他们了解。
3.1.3 对护理带教工作的不理解而引起的焦虑,应尽可能地向他们介绍教学医院的性质职能与义务,说明护理带教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解释实际操作时的方法步骤与监督,让他们了解,信任,放心,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与护理操作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 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 转贴于
3.2.2 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治疗步骤和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在操作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会尽量减少无谓的失误,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
3.2.3 对患儿家长对护理带教时护生的操作引起的恐惧,带教操作前认真准备,细致、充分地讲解,以提高操作成功率,如最主要的儿科护理带教—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对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2 引导年轻护士、实习护士与患儿及其家人双向交流,一方面熟悉病情,了解患儿特点、性格、喜好;一方面让患儿及其家人认识、了解年轻护士、实习护士,向他们介绍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学习与实习情况,以缩短距离,加深感情,取得信任。
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评估
1 对患儿的依从性及心理评估
1.1 对外界如医院的环境是否有陌生感。
1.2 对医护人员是否畏惧、回避。
1.3 对来自外界的交流如问候、表扬、鼓励等是否有积极的回应,如主动伸出手、顺从卧床等。
1.4 能否接受‘白大褂’(医护人员)对其身体的触摸、检查、操作。
1.5 对疼痛的反应是否过于强烈如剧烈全身扭动、挣扎反抗致全身肌肉紧张或恐惧、哭吵致面色苍白以及屏气而面色紫绀等。
2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评估
通过与患儿家长的谈话、交流、观察,对他们进行如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简单判定与评价,评估他们对带教工作认识和接受程度,推测一旦带教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失败如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是否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思维、认知、和交往方式。
2.1 详细告知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们对此的看法,理解程度,接受程度。
2.2 通过对话、交流及假设性暗示,大致判断其智力状况、思维水平,以粗略了解他们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态度与反应,是否存在潜在的适应性不良等人格特征。[4]
2.3 在与患儿家长的谈话交流中有选择地提出一些问题,评判他们的回答、作出的反应,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否耐心,好争斗否,是否容易激惹及思想偏执等。
2.4 通过对话、观察,了解其基本家庭生活状况,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工作、生产环境,有否传统迷信思想,是否重男轻女等。
综上所述,在医疗服务对象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随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为避免护患之间的矛盾、误解与纠纷,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运用心理护理与评估指导帮助工作就成为必要的手段和重要的方法。既使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增强了护患间的关系,对儿科临床护理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晓虹主编,护理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冯鸿滔主编,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