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1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2

1.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住院部拥有50张固定床位,19名护士;新生儿住院部拥有床位80张,28名护士;儿科门急诊有20名护士。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19~40岁,平均(26.5±1.5)岁;工作时间为1~20年;其中3名护士长,64名护士;学历情况:5名中专,34名专科,28名本科;职称情况:22名护士,31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

1.2方法

为了提高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以及儿科急诊等3个科室的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本院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二线值班,且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人员选择及其排班:经由选拔或层级推荐,选取满足相应条件的15名护士作为二线值班人员,其条件为均在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儿科门急诊3个科室工作过3~5年的主管护师或护师,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慎独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能解决儿科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在管理、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个科室的护士长将具备条件的二线值班人员上报护理部,15名二线值班人员由护理部直接管理。满足条件的15名护士实行24h值班制,每人值班1d,其工作内容是对儿科3个科室护理单元薄弱时间段的业务技术难题进行处理,参与急诊、急救,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且对薄弱时间段中的各项行政事务进行协调处理等。二线排班表应提前1个星期安排好,科室排班不可影响二线值班。②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培训:护理部针对儿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科护理二线值班人员制订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级别,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层级培训。主管护师以下的二线值班人员,一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其进行现场培训、业务学习等,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交流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技术操作培训通过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科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护理,包括心脑肺复苏、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技术及护理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预见性地进行专科新技术与新业务知识培训,普及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的护理沟通技能等。培训活动1~2次/月,每年≥12次。培训通常安排在业余时间,主要由各个科室的临床带教组组长、聘请的专业教师或者护士长等进行培训。③考核方式:构建考核制度,即依据医院的相关管理原则,由科护士长与护理部对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制度加以编定,要求二线值班人员应全天在岗,夜间不定时到儿科门急诊、儿科住院部和新生儿科进行查房,值班护士应对危重患儿进行床边指导;保证值班电话通畅,要做到专人专用,且在接到电话后5min抵达接诊科室;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如参加急诊与急救、业务指导以及培训下级护士等;做好交班工作,对值班时间所处理的问题和督导处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次日早晨做好书面与口头交接工作,不可用电话进行交接,未经允许不可私下换班;如遇重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联系科护士长;同时实施二级考核,科护士长负责护理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依据考核标准,科护士长督导考核评分占30%,培训考查试卷占30%,而护士测评考核占40%。④值班待遇:为二线值班人员提供单独的联系电话与值班室,且对其发放相应的值班费;同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值班人员0.5~1.0d的休息时间;将二线值班经历作为护理人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1.3观察

指标对规范化管理实施前(2010年5月~2012年4月)和实施后(2012年5月~2014年4月)的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得分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实施前后分别选取130例患者,对其基础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

基础护理质量与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的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3

1.1研究对象选取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为观察组,共154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73例,年龄为1.5~14岁,平均年龄8.5岁,住院天数5~29天,平均14.7天;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为对照组,共147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68例,年龄为1~13.5岁,平均年龄7.4岁,住院天数4~32天,平均16.3天。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家属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家长对儿科护理的需求,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集中度高的项目,同时结合自身临床护理经验及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护理方案。人性化护理方案包括:

(1)改善现有病房的住院环境,注意保持儿科病房干净、整洁,在规定允许范围内增加适合儿童的装饰能够帮助患儿适应新的环境,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2)注意加强患儿与家长的沟通。患儿由于处于智力的发育期,语言表达能力差,对治疗承受能力不强,传统的护理方式常引起患儿对治疗的抵触,不利于治疗。

(3)定期进行相关疾病及护理知识的科普宣传,鼓励患儿参加交流。通过相关疾病知识的交流增强患儿家属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提高护理能力。并通过患儿间的沟通交流树立其勇敢、配合治疗的信心。

(4)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知识培训、儿童心理学培训、医患关系培训等。在提高其基础护理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综合护理能力。在2014年收治的患儿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案,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及医患纠纷统计。与2013年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对护理水平、沟通效果、病房舒适程度、患儿配合度、家长放心度的调查,共20题,每题采用1~5分制,由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我们认为分数大于60分的为满意,低于60分的为不满意。

2结果

患者满意度2013年为85%,2014年为91%,医疗纠纷或患者投诉率2013年为6%,2014年为1%。2014年护理质量显著优于2013年(P<0.05)。可见,在儿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3讨论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4

【摘要】目的:尝试在护理专业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培养具备通科护理能力和新生儿护理领域专门化能力兼备的人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5月我校在3所省级教学医院参加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的护理专科学生,共69人,为观察组。同时间同医院未参加专门化培训的护理实习生75人,设为对照组。在学历教育最后1学年进行为期10个月各科室轮岗实习,包括新生儿科实习1个月,观察组在7个月轮岗实习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比较两组新生儿科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综合理论考核和新生儿科之外各轮转科室平均实践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综合理论成绩和其他轮转实习科室技能考核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别。结论: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既在不影响护理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又能显著提高学生对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护理教育;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3

新生儿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新生儿科护士除具备基础护理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经过传统的一学年各专科的护理轮转实习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几乎不能直接胜任新生儿护理的工作。为此,我校从2006年开始为护理学生在学历教育末期提供为期3个月新生儿专科护理顶岗培训,效果满意,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11年5月,选择我校在山东省3所3甲级综合医院参加新生儿科专门化培训的护理专科学生,共69人,均为女生,为观察组。同时间同医院未参加专门化培训的护理实习生75人,设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在学历教育最后1学年进行为期10个月的综合医院轮岗实习,其中包括新生儿科实习1个月,采用传统跟班制培训模式,带教老师根据工作中遇到的临床情况随机带教,实习结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

1.2.2 观察组在完成7个月轮岗实习后进入新生儿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科护理培训。依据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并结合新生儿护理专科特色,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行业专家充分讨论后确立顶岗培训内容及实施路径,带教老师严格按照路径表进行临床带教和效果评价。

1.3 评价指标

2组同学在任何轮转科室实习结束前均进行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实习结束前进行临床综合理论考核;评价指标为新生儿科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综合理论考核和其他各轮转科室平均实践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P

2.结果

两组培训效果观察组新生儿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近几十年来伴随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呈现专科细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使行业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初,美国首先开始了专科护士培训[1],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专科护士的培训已颇具规模,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尝试专科护士的培养,殷彩欣[2]、霍孝蓉[3]分别在儿科及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中取得良好效果和经验。但专科护理培训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培训仅针对已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进行。新护士往往未经过任何专科培训就走向专科护理岗位,这导致新护士工作茫然,上手慢,出错率相对高,影响了专科护理质量。本课题在学历教育末期增设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结果显示课程有效提高了实习学生对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结果显示压缩轮转实习并未影响到学生通科护理能力的学习。

新生儿专科护理培训课程的增设目的是培养具备通科护理能力和新生儿护理领域的专门化能力兼备的人才。这既满足了行业需求,也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和机会。

参考文献

[1]魏革,黎蔚华.临床专科护士培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6,9﹙20﹚:2424—2425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5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儿科护理是一项需要足够专业性、合作性与组织性的实践护理活动,需要医护人员、患儿与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共同合作。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不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表述自己的感受,而家长或监护人常常会爱护心切,容易敏感,无形中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工作压力。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包括用药错误,导管相关性感染、药物渗出、刺伤等[1]。为降低儿科护理风险,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500例,所有患儿均有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陪同,所有家长或监护人知晓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按照患儿的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就诊顺序为1~250号的患儿列为观察组,观察组共有患儿250例,其中男患儿有157例,女患儿有93例,年龄10个月~6岁;就诊顺序为251~500号的患儿列为对照组,对照组共有患儿250例,其中男患者163例,女患儿87例,年龄10个月~7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的检查,按照医嘱用药,做好对症护理和日常护理;向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宣讲必要的护理知识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帮助提升家长或监护人的护理质量;及时解答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问题,详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变化,当出现异常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2.2观察组 给予品管圈护理风险管理方式:①成立品管圈小组并命名:选取本院儿科护士15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为品管圈小组成员,并将此次品管圈小组活动命名为“暖心天使圈”;由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确定品管圈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并与护师确定好执行方案,随后由整个品管圈小组共同执行;护师负责对护士的监督工作,主管护师与副主任护师不定期进行监督工作,保证品管圈活动的执行力与临床护理质量;所有小组成员都要参加品管圈课程培训,清楚并掌握品管圈的本质、意义、精神及活动内容[2];在品管圈活动实行过程中,每2 w组织一次会议,汇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保证活动质量;②品管圈活动的详细步骤:护理人员在完成培训后开始实行并注重临床现状调查,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此次活动的意义与目的确定品管圈活动的解决方案与实施目的,对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③发现问题并确定目标[3]:从患儿、医护人员及本院的护理环境等方面讨论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患儿方面:患儿的年龄太小,依从性差;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依从性差;患儿家属对医院环境不了解,患儿的护理流程不熟悉,很容易出现焦躁的情绪。医护人员方面: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很容易与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发生口角;对相关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宣讲不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不齐,工作量大。医院环境:没有足够的标识和提示牌,影响患儿检查看病的流畅度;报告单中的信息过于专业化,患儿家长无法理解报告单中的信息;病房床位较少,不能满足患儿的需求。此外,本院没有合理的配置好人力资源,导致部分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明确各个岗位及个人的责任;没有制定并执行良好的护理质量监管方案。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儿科护理的质量,降低儿科护理中的风险。④制定方案[4]:?K加大对护理人员责任心与服务理念的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L标准化及信息化流程:推广使用电子病历,规范并简化书写流程,避免医护人员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护理文件方面的书写;规范化、标准化医护人员的服务流程,让患儿家长或监护人感受到护理团队的专业性,进而提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支持并理解护理人员工作;?M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根据儿科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排班,在周一至周五上午患儿入院或输液的高峰期增加排班的护士人数,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在其他较为空闲的阶段则减少排班人数,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调休,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N改善儿科就诊环境:在就诊大厅设置问询台,为患儿家属及监护人解答相关的问题及表便民服务;在显眼处张贴就诊流程及相关的指引牌;在易滑、易摔、易撞得贴上警示标语,提醒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小心。

1.3效果评判 6个月后,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了解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满意度,有专门的人员统一发放并收回,共计发放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为100%。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素质自评量表,由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相关的医护人员及被评价护理人员共同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两组患杭沂艋蚣嗷と说穆意情况 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在接待、服务用语、技术操作和就医流程方面明显优于对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整体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2.2两组护理人员素质自评量表结果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人员素质自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3 讨论

品管圈是一种通过员工自愿参加,发挥全体优势,集思广益的一种较为活泼、多变的管理形式[5]。许多研究都发现,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升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由此可以认为,品管圈活动也势必会促进儿科的护理方向管理,提升儿科的护理质量。实验中的品管圈活动主要通过主题选定、确定活动内容与目的、收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降低儿科护理风险的目的。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程度和素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品管圈活动能有提升儿科护理质量,降低儿科护理的风险,提升整个护理团队的素质,值得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秀珍,尹维宁,闰春明.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3,35(17):2660-2662.

[2]彭鹏,赵萍.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196-197.

[3]钟小雁,罗剑平.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7-108.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6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95-01

儿科护士的培养比其他科室的普通护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家长的期望值高。近年来卫生院校的护理毕业生因扩招而致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对儿科专业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缺乏专科培训,因此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不能按期使用,影响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入科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作为新入科护士在日常工作的指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对象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儿科接收的新入科护士59人,均为女性,年龄在19~22岁,大专学历46人,中专学历13人。

2方法

2.1《指引》的制订包括以下7个方面:科室的布局及带教培训要求;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班工作职责;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病人入院、出院工作流程、电脑医嘱查对和执行流程、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执行流程;儿科基础护理和专科技能操作流程;科室各类护理人员考核标准;护理应急预案等。制订要求以流程图的形式整理和编排,便于阅读后易于记忆深刻。

2.2《指引》的实施

2.2.1组织带教老师学习《指引》的内容由护士长或总带教组织科内具有带教资格的老师学习,基础护理和专科操作按制订的操作流程进行统一的培训,要求每个带教老师要熟悉《指引》的内容,每月对带教老师进行考核一次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实现人人达标。

2.2.2新护士入科的第一天,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发给人手一册的《指引》,并根据《指引》的内容展开学习。让她们对《指引》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指出《指引》的用途和要求。希望她们在工作中利用好这本向导,如期达到科室对新入科护士的培训目标。

2.2.3新入科护士实行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以《指引》为准则,至重培训过程的指导,遵循五个环节:示范、协同、观察、纠正、强化等做好带教。

①示范带教老师在做每项操作前先做示范。示范是按《指引》的内容要求做给她们看,边示范边讲解,对操作的难点、重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强调。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她们明白各项操作流程,对今后她们的工作有指导作用。

②协同协同即带领新入科护士共同完成各项工作。带教老师按操作流程要求与她们共同完成各项操作。这样既使她们更理解《指引》的内容,又可以帮助她们解决初次工作遇到的困境和心理障碍。

③观察带教老师看着新入科护士做。观察即通过对她们各项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以了解她们对各项操作的掌握情况。经过示范和协同后,她们已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带教老师不再协同她们,要让其独立完成,老师只是站在一边观察她们操作并进行记录,对做得不足的地方进行标注。

④纠正带教老师指着新入科护士做。纠正即根据观察她们工作的情况,总结做得好和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对不足之处给予纠正。纠正是确保过程指导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带教老师在纠正时要注意以下要点:纠正不足前要对她们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肯定和表扬,最好是当众表扬,帮助她们树立信心。纠正不足时单独进行讲解,同时多做演示动作,以加强记忆。

⑤强化带教老师逼着新入科护士做。强化即按照操作流程的要求坚持做下去,使对操作的掌握从熟悉到熟练,逐步达到规范要求,最终形成习惯。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带教老师必须逼迫她们不断坚持去做,而且要根据科室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这五个要素有效完成后,新入科护士就可以达到科室制订的培训要求。

2.2.4培训要求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她们进行带教培训,能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工作。专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达标准要求。

2.2.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

3结果

培训一个月后进行专科理论考试合格人数为57人,合格率为96.6%,技术操作考核合格人数为56人,合格率为94.9%,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有56人,其中大专45人,中专11人,占新入科护士人数的94.9%。

4讨论

4.1运用五个要素应用于新入科护士的带教工作,把带教工作的重点放在至重培训过程的指导上,避免了盲目、随机的传统带教方式,提高了她们的带教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理念,促进带教老师不断地、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带教水平。新入科护士工作由原来的执行型、操作型向思考型、主动型转变,逐步扭转了被动的工作状态,养成了自主有序的工作作风[1]。

4.2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以前的带教老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使带教难免随意而又盲目,而且老师中存在个别差异。在工作中,新护士经常产生疑问,带教的方法多种多样,难以判断正确以否,无所适从,而且又无相关资料可查看。《指引》的使用,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增强她们专业知识对带教工作起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新护士学习和工作的指南和老师教学的依据,可有效缩短新入科护士在儿科的角色转换[2]。

4.3便于对各种操作规程的掌握:以往新入科护士操作是机械的模仿,操作时常出现物品准备不足和流程颠倒的现象[3],《指引》提供新护士理论及技能知识的复习,是对带教老师讲解各项操作流程的一个反思和再记忆过程,使她们对各项操作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4.4加快了新入科护士角色的转换:儿科的教学内容广泛,在校学习的内容分散、粗浅,实习时实际操作又少,她们新入到儿科都有一种恐惧心理,不知所措,有了《指引》使她们均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并使她们在遇到不懂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了求助向导,使她们面对问题时不再慌乱,大大地加速了她们的成长过程。结果显示,经带教培训一个月后考核有94.9%的新护士能适应儿科护士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潘素玉,王柚芸。PDCA循环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蛇医,2008,4(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