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课题“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校厂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5-53-6),主持人:何世松;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职业院校教改专项课题“服务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6J0046),主持人:王敏军、何世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11-04

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如何培养人才,其目的是为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近20年来,培养的毕业生多数都需要用人单位二次培训后才能上岗。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所学非所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受限于教师队伍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就成了当前办学者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讨论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双向流动”的现状与阻力,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内涵

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是指在不改变与原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行业企业职工短期(比如6个月)流向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培训)等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短期(比如6个月)流向行业企业从事与所教专业(或课程)相同的工种(岗位),如图1所示。

校企间的这种人员“双向流动”对促进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一种值得探索实践的途径,也有利于拓宽新增教师来源渠道。

二、双向流动的意义

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校厂交替”等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短期“双向流动”,不论对学校还是对企业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

(一)双向流动对高职院校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学校到学校”的人员,甚少有行业企业从业经历。流向企业的教师可以参加企业技改项目、工艺创新等工作,带着任务去学习,体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要求的真实生产研发任务,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适岗能力。流向企业的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过程有了更多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毕业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会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能较好地培养毕业生的适岗能力和迁移能力。流向学校的企业技术人员能以跨界的视野协助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双向流动使专业技术人员渗透到对方单位中去,与新单位融为一体,有助于加强双方人员的日常交流和深入交流,能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能提升专业教师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也有助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外两个场所的实施。

(二)双向流动对行业企业的意义

1.有利于吸收教师最新科研成果。流向高职院校的企业职工,一般会安排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利于吸收教科研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对企业调整产品(服务)结构、转变提升发展方式来说,是一种较有力的外部推动力量。

2.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企业支持职工短期流向高职院校是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重要举措,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掌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主要手段。

3.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流向企业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送教入企、举办知识讲座、开展专题辅导等方式,协助对方建设学习型班组甚至学习型企业,有利于打造一支充满活力与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教师也可利用自身所长,帮助企业构建完善培训课堂,建设本企业员工培训所用的MOOC课程。

三、双向流动的现状分析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在2015年10月的《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是经济转型发展的软肋,而中国职业教育?l展不足的主要表现在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2]。

(一)双向流动的调研及其结果分析

为了弄清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分类别对不同的企业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了调研(见表1)。

调研发现,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如直接投资、校内设厂、捐赠设备、师资支持、提供实习等),但普遍存在企业热情不高、效率低下、不可持续等问题;不同企业参与办学的方式占比也各不相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企业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专业实践)的意愿较低,也不乐意为学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这种现状无疑阻碍了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

调研也发现,有一类高职院校的双向流动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也能较持久地延续下去。这类高职院校一般有自己的校办企业,或者高职院校本身由企业举办。这种隶属关系的存在,可以较好地破解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不畅的难题。

(二)双向流动不畅的原因

导致校企间人员双向流动不畅的原因有企业方面的,也有高职院校方面的。高职教师短期流向企业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普遍“生师比”较高,而随着各地高考生源的逐步回升,在校生数量也在不断加大,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系部更不愿意外派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第二,教师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不强,到企业去不能创造效益反而还会给企业添乱,大多数企业现阶段对高职院校的信任远不如普通本科高校,导致企业不愿意接收;第三,教师短期流动容易使企业产生泄露商业机密的心态,企业一般不接纳非全职人员参与自身的生产流程。企业职工短期流向学校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自身生产任务饱满,放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会影响生产进度;第二,流向学校的职工收入一般会下降或失去流动期间的晋升几率,导致职工本人流向学校的意愿较低;第三,学校一般会和多家同类企业建有校企合作关系,企业担心短期流向学校的职工会泄露商业机密,也担心职工跳槽到同行中去。

总的来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力度太小,双方跨界的步子太小,导致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正常流动起来。

(三)流动到对方单位后的工作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流动到企业后可从事员工培训、专利申报、参与技改、科技项目与成果培育等工作。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选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到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部分在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任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选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师到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江西佳时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专利申报,同时还可担任在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

行业企业职工流动到高职院校后可承担实践教学、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技能大赛赛项设计或竞赛指导等工作。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聘请江铃集团车桥厂高级技师来机电工程系任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室建设技术顾问,对提高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聘请4S店技术人员周末到汽车工程系任课,使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企业最新的汽车维修保养知识与技能教育。

四、双向流动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

在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有关强制性或鼓励性具体措施之前,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在自身层面建立职工与教师双向流动的机制,并保持长期稳定运行。一要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受益的流动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均有利可图,最好能解燃眉之急且能持续下去;二要建立职工(教师)个人受益的流动方案,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参与过流动且效果较好的人员提职加薪、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返回原单位后能接续原有职务、职称、工龄等。

(二)建立访问工程师库和兼职教师库

企业和院校各自建立访问工程师库和兼职教师库,出台选拔条件和奖惩条例,确保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双向流动队伍。数据库有足够的工程师和教师时,双方可根据生产、教学特点,从库里精准挑选有合适时间的人选,对双向流动效率提升起到了基础性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专利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向合作企业转让,行业企业的技改项目、工艺规程在一定范围内向高职院校开放,建立符合双方利益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3]。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产教实体,在校内构建“浙江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产学研综合平台,与浙江腾腾电气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一起解决工艺创新等技术难题[4]。

(四)建立部分成果免费共享机制

立足企业和院校自身发展的日常需要,建立部分成果免费共享机制。比如,高职院校向合作的企业共享教学培训资源和场地,定期为企业培训新进员工或转岗员工;企业向高职院校开放生产现场,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结束返校后要及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向原有企业免费共享[5]。

(五)建立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远程为高职院校学生“现场”授课,高职院校教师远程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利用学院远程教学会议系统,把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关键工艺、主要工序远程向在校学生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施工现场[6]。

(六)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因所处立场不同,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学校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两者较难有共同利益点。如果双方确立一些共同的奋斗目标,比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申报科技进步奖、共同申报国家专利等,进行利益捆绑,共同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双方职工的正常流动。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成果《基于“海上教学工厂”的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七)政府出台鼓励双向流动的政策法规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2

论文摘要:“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由此可见,无论对何种类型的职业院校来说,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长期以来人们在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问题上,对“双师型”这个概念提得比较多,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首先将在“双师型”教师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内涵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其次对职业院校目前“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职业院校为何必须重视“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文章认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未来师资建设的重要方向,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论文关键词:“三师型”教师;建设;现状;必要性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教师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说,“三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 实践教学 行业需求 文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行的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学生在实践后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很不规范、不知道企业要纳税的程序、审计工作不知从何着手等等。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看法。

1.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已发生了重大、深刻的转变,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近来逐步树立的素质教育观。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有单纯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各高职高专院校高度重视能力、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教学计划中显示,在校外内实训教学基地进行会计教学活动已经占到总教学时数的50%。各高职院校都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了实践课程的份量,不仅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了实践课时,而且还开设了专门的实践课程。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全面。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来看,开设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纳税实务、出纳实务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忽视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使信息化与手工实验相互脱节。二是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实践教学是通过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会计实践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明确每一实践环节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环节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使学生通过系列实训,提高专业技能,具备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目前,一些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会计实训教材缺少特色。从会计准则出台至今,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教材数不胜其数,但其中大多数教材结构、内容雷同,缺少自己的特色,教材编写重复混乱,精品极少。

2.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会计师事务所、中小型企业、金融类机构和事业单位等。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减少招人或根本未设定招人计划,但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基层单位仍有财会类专业的岗位空缺。 随着经济景气度的回升,各类人员需求越来越大,财会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应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本次针对用人单位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

2.1 高级会计岗位群

包括大中型企业,地(市)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市)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它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

2.2 中级会计岗位群

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它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

2.3 初级会计岗位群

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微机录入等岗位,小型企业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

2.4 会计相关岗位群

指不直接从事业会计工作,但需要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管理岗位。如企业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它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

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一般应为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初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中专或技校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

3.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企业在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加强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建设工作

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实训教材建设应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灵活多样性。

3.3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验资料,实验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要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验。此外,还要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外语类女教师 职业幸福感 高等学校一、研究设计

本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高校中外语类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划分为职业动机、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五个维度,编制了《高校外语类女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通过现场和电子邮箱的形式发放问卷共55份,有效的问卷数量为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问卷收集以后采用SPSS19.0录入和定量分析,检测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研究结果

1.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通过人脸量表统计的50名受试教师中,最小值0,即为非常幸福,极大值5,即为比较不幸福,没有出现赋值为6的非常不幸福,均值为2.46,介于2~3之间,即为幸福一般之间,标准差为1.313,离散度较大,受试对象对职业幸福感的体会差异很大。

总的来看,29名教师(58%),包括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幸福,认为教师工作是幸福的;9人(18%)感觉“一般”,即处于混合情感中;而有12名教师(24%)认为不幸福,包括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和不幸福。这一数据调查分析结果说明半数以上的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但其状况不容客观,近一半的职业幸福感缺失。

2.影响维度差异

表2的数据显示,总体职业幸福感指数平均分为3.3660,处于一般且偏近于幸福状态,这也与人脸量表中得出的幸福感数据相一致。

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五个影响因子按均值从小到大为:薪资待遇(2.0800)、工作压力(2.2700)、工作环境(3.0486)、职业动机(3.8600)、人际关系(4.1160)。大多数因子的平均分在4分以下,两项因子的平均分均低于3分,指向不幸福状态。五项维度因子的平均值从低到高分析如下:

(1)薪资待遇,均分为2.0800,处于不幸福的状态。虽然近一年来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的薪资待遇方面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但与其预期和物价房价等相比,薪酬福利还处于待提高的阶段。

(2)工作压力,均分为2.2700,标准差为0.29812,离散程度不大,说明受试教师认同性大致相同,也处于不太幸福状态。调查中了解到,工作压力如科研的压力、教学的压力和个人自我提升的压力等方面。

(3)工作环境,均值为3.0486,极小值为2.00,极大值为3.86,处于一般的状态。学校环境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如办公地点的亮度、湿度及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教师个人对学校的民主决策及教学科研方面的政策态度一般。

(4)职业动机,均分为3.8600,较为幸福的状态,尤其令教师感到幸福的是高校教师较长的寒暑假,但随着教学活动的按部就班,不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5)人际关系,均分为4.1160,这表明在外语类教师中女性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家人的关系均较为和谐,这也与学习语言者需要较为开放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三、研究对策

1.自我调整和职业规划

高校外语类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巨大压力,他们更渴望自身获得发展,因此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出国进修、考博等,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每个阶段该做什么,避免职业生涯中的盲目感,同时学会处理压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合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提高福利待遇

高校中的外语教师除了承担本学院的外语课程之外,也承担着整个高校中的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常出现百人成班的大课堂上课,不仅教学质量没有保障,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管理也是颇费工夫。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仅不能得到正常的薪酬回报,还会被扣除各种费用,因此,学校要关心外语教师的物质生活,适度的满足外语女性教师的物质需要。

3.改善工作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随着高校的扩张和高校校园的建设,学校应满足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需要的自然环境,如办公地点、教学设备更新等;学校规章制度的民主性和透明化等;积极营造获得认可的精神文化,使外语女性教师能够在愉快中感受自身工作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和自我提高。

四、总结

目前,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于一般偏幸福的状态,因此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Miller,munication theories:Perspectives,processes,and contexts[M].New York:McGraw Hill,2005.

[2]冯俊文,高广鑫.积极组织行为对员工绩效的作用[J].企业管理,2012,(04):102-103.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 职业倦怠;应用型本科教师;个性化缺失;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67-04

目前针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通过定量来进行的,且很少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通过对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本科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寻相应的消解策略。

一、职业倦怠的概述

职业倦怠的概念最初是由弗鲁顿伯格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对生活的形式和理想太过执著,但由于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美好愿望而引发的一种耗竭和疲劳的状态,此种状态往往出现在“做出决断之后,有太多必须完成的任务,且必须处于高度紧张与长时间的工作之中”[1]。美国学者玛勒诗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共同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成就感的减少、个性化缺失以及情绪耗竭[2]。其中,成就感的减少就是指在工作中对自身评价消极倾向的增加以及效能感的减少;而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就是情绪耗竭,其是指情感、情绪处于十分疲惫的状态;而倘若长时间处于那种疲惫的情绪状态,那么个体必定会出现许多负面的情绪,同时展现出对工作对象的冷漠与消极态度,这就是个性化缺失。

基于以上学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可知国外专家学者在理解职业倦怠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职业倦怠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但在定义职业倦怠的过程中,大家在有些方面的理解还是一致的:第一,职业倦怠是因为长期进行的应激或者过度负荷地进行工作而引发的一种身心状态;第二,职业倦怠可能会引发多种多样的非典型的身体症状,可是它的出现却不属于精神病理学范畴;第三,职业倦怠是和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第四,典型的职业倦怠的Y状就是对工作没有兴趣、毫无理由地出现疲劳症状、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以及负面情感日益递增等;第五,职业倦怠所引发的负面情感会极大地降低个体的工作能效感和对工作对象的热情度,同时还会增加自身的消极评价。

二、调查研究

此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访谈采取的是定性法,而问卷调查采取的是定量法。问卷调查是为了对参与者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量,而访谈是为了找出引发职业倦怠的因素,并探寻消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测量工具

问卷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评估方式与目的进行阐述;二是明确被测人员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职衔、教育背景及教学经验等;三是分析并总结职业倦怠问卷。此研究采取的是杰克森倡导的诗职业倦怠问卷中国教育版以及诗职业倦怠问卷。问卷总共涵盖了3个维度,共22道题目,其中,关于个性化缺失的维度共有5道题目,而关于个人成就感维度共有8道题目,关于情感衰竭维度共有9道题目。题目样本主要有:可以和学生一起工作我感觉非常开心;工作中我时常会有挫败感。问卷采取的是5点计分的方式,分别对“从不这样”与“总是这样”进行计分。分数越高,则职业倦怠的感受就越强烈。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曾多次采用此种测量工具,该工具体现了与要求相符的、稳定的内部一致与析因以及建构效度。此次测量人性化缺失维度的克伦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4,情感衰竭维度是0.73,而个人成就感维度是0.79,系数都超出了0.70,说明此项研究的可信度较高。

访谈问卷主要包含三个问题:第一,你会有职业倦怠感吗?第二,倘若有,你感觉引发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消解职业倦怠的途径有哪些?

(二)明确调查对象以及搜集数据

该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90位大学教师来进行的。共搜集了90份问卷,选用了其中的70份完整的调查问卷来进行分析研究。访谈问题是用邮件的方式发送给25名被试人员,收到有效回复共21份。有效被测试人员共70人,对其具体情况进行了简要梳理,包括其年龄、性别、职称和教学时间,此项研究在被测试人员的分布方面比较合理,且覆盖的人群种类也相对全面,具有较高的调查有效性。问卷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见表1。

(三)对调查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SPSS16.0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方差分析法来对职业倦怠感受是否与职称、教学经验、教育背景及年龄相关进行检测,同时通过T检验对职业倦怠感受是否与性别相关来进行检测。此外,采用话题分析的方式来对访谈回复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

(一)职业倦怠状况

1.职业倦怠,整体状况

问卷将总分定为5分,3分定为是有患职业倦怠的分界线。此项调查数据显示,被测试人员的个性化缺失的检出率为27.14%,情感衰竭的检出率为32.85%,而个人成就感的检出率为30.00%。另外,此项调查数据显示3个维度的平均数都小于3分,说明被测试人员的职业倦怠感程度不高,根据职业倦怠的平均数与3个维度的平均数,说明被测试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都相对偏低。具体情况见表2。

2.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

被测试人员的个人成就感、个性化缺失以及情感衰竭三个维度的数据显示,男教师的分数比女教师略低,可是职业倦怠程度却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情况见表3。

3.职业倦怠的年龄、职称、教育背景差异

利用方差分析法得出,在情感衰竭这个维度,30岁以下的被测试人员的得分最高,而30~40岁之间的被测试人员的得分最低,但是3个年龄段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个性化缺失这个维度,其平均值会随着年龄的减小而减少,可是依旧没有显著差异。可是在成就感减少这个维度,方差显然会随着年龄的减小而减少,特别是在大于45岁与30~45岁之间的被测试人员之间差异尤为显著。这说明年龄较大的教师成就感减少的症状更为强烈。在研究情感耗竭的过程中,并未发现方差会因被测试人员不同的教学经验而出现显著的不同,然而,教师的从教经验越丰富,个人成就感减少的情况越严重。在情感耗竭方面,助教的分数最高,可是与教授的数据差异并不是很大。在个性化缺失方面,高职衔的教师的分数最高。成就感减少方面,随着职衔的降低而减少。在情感衰竭这个维度,小于30岁的被测试人员得分最高,年龄较大的教师成就感减少的症状尤为强烈,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受到寒暑假和高校人际关系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教师的情感衰竭得分较低,说明疲劳的情绪情感可以在休假期间得到一部分缓解,而且很少面临紧张的人际关系压力。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可能会降低努力程度来平衡任务中的回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个人成就感的下降与大学教师的工作成效得不到肯定有关系,一般中小学教师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获得工作效能感,而大学中的考试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具体情况见表4。

(二)引发职业倦怠的因素

1.学生的原因

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工具性的,并不是真正的对专业知识感兴趣[3]。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会降低教师的成就感与教学热情。有2位受访人员表示他们压力的来源之一正是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

2.教师自身发展的原因

如果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起畅通的个人职业发展渠道,也会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一位受访人员表示职业倦怠的压力源之一就是在职培训的缺乏。她指出,由于缺乏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导致无法对最新的教学动态加以掌握,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

3.多角色的冲突和整合

尽管大学教师不会面对升学压力,但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职业压力。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科研要求会使应用型本科教师承受较大的职业压力,大学教师的压力也往往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传统的教职业稳定性预期会受到学生评教选课、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影响,导致大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挫败感。大学教师要承担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科研、教学等任务,具有多重角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教师可能会出现角色模糊,也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人扮演着多种角色,如果这些角色不能有效整合,就会造成角色冲突,从而造成职业倦怠。

四、消解应用型本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一)外部调适

1.鼓励教师进修,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高校应当多安排教师参与质量较高的在职培训与外出学习,对教师的观念与知识结构加以更新,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培训与学习,使教师们能够持续地获取新知识,并引进全新的观念。

教育机构与社会应当给予处于职业倦怠困境的教师以社会援助。大学与社会应当给予教师心理咨询与心理培训。给予教师心理咨询是为了让教师能有发泄自身的压力与烦恼的出口,而且也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治疗。

2.合理增加福利与待遇,构建公正的评估体系

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物质[4]。大学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还要负责一些科研任务,教师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可薪酬却不高,付出和收入的不平衡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的工作情绪造成影响,进而出现职业倦怠感。所以,应当对教师的福利与薪酬予以合理的增加。

(二)内部调适

1.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构建职业发展规划

教师应当对自身加以客观、全面的认识,对自我的性格特征、优缺点以及兴趣爱好加以充分的了解。根据自我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取和自身性格特征或兴趣爱好相符合的教学方向与职位。

2.经常开展螺旋式、同心圆式的反思性实践

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师而言,要降低职业倦怠,就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和实践进行积极的反思,形成成长动机。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发现自己和同行文化成熟度之间的差距,积极挖掘课堂中的问题,找出自己的薄弱点,不断促进自我的成熟,找回职业自信。开展螺旋式、同心圆式的反思性实践是一种有效的内部调试方法。实践者先要产生惊异,然后对行动中的情境进行重新思考,对问题进行重新设定,并组织新的情境,通过现场实验和情境对话,对新的情境进行回应,从而采取新的行动。在螺旋式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改正,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法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只有对职业倦怠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与分析,并探寻相应的消解对策,才能有效地预防并缓解职业倦怠现象,从而促进职业者更加高效的工作,进而推动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萍.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14(6):68-72.

[2]刘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学刊,2014(6):136-139.

[3]刘英爽.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J].外语教学,2013(3):74-76.

[4]魏绪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以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37-39.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of Job Burnou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Solving Strategy

Xia Xueqin

Abstract Occupational tiredness mainly embodies in the lack of personality,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low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Based on the writte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ward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chool teacher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job burnout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overall degree of job burnout is not high; job burnout in male teacher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female teacher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there is a bit of difference in the 3 big features of job burnout among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age, professional title, education background.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factors causing job burnout include students, teachers themselves as well as angles of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etc. It is suggested to dispel the job burnou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chool teachers by integration of external adjustment and internal adjustment.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 护理专业 实用性 英语教学

一、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为教学目标,体现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特点,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语言技能训练,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根据这一教学目标,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注重与护理专业知识的联系,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

二、国内外护理专业形势分析

1.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国际护士紧缺,国外独资、合资医院逐渐进驻我国,进入我国旅游、工作、定居的外国人士逐渐增多,国内护理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外国病人。为了满足工作需要,护理专业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目前国内一些比较好的医院招聘护士岗位时,要求英语必须过级或者有相关的英语证书。

2.国内同行学校的护理专业都非常重视英语教学,学好护理与英语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我校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示范专业”和国家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基地,2007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护理专业开设了涉外英语护理专业,开拓了护理专业海外市场,鼓励学生走出国门,目前已成功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到海外实习、就业。

三、护理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

(1)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护理专业生源质量却逐年下降,入学门槛也在逐年降低,生源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有高考落榜生、高中辍学生,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逐渐丧失对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2)虽然各学校护理专业每学年都开设英语课,但是英语教学和护理专业知识、临床操作严重脱节,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英语不过是一门普通公共课而已,对英语课程不重视甚至厌倦,在课堂上不活跃、不积极,从不开口说英语,再加上学生认为学英语也没什么用,所以抱着学不学好无所谓的心态。

2.教材分析

目前高职护理沿用公共英语教材《高职国际英语》,高职所有专业英语课程都使用这本教材,教材内容与护理专业没有联系,学生不会将英语知识运用到护理学习中,只是单纯学英语、学语法,与专业知识脱节。学生未能掌握将来护理岗位需要的一般英语技能。

3.师情分析

目前护理专业英语教师一般毕业于英语教育专业,虽然有着丰富的英语知识和教学经验,但是对护理岗位和护理专业知识了解少之又少,只满足于上好公共英语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单纯为了教英语而教英语,难以将英语教学与护理专业结合起来,没有体现教学的实用性。

四、开展实用性英语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教材使用与建设

《高职国际英语》图文并茂,教学内容包括对话、听力、语法和练习,对夯实学生英语基础有一定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护理英语实用性教学,需要开发出适用于护理专业的实用性英语教材,注重和同一学期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程相联系,教材内容与护理临床工作如用英语询问病史、收集资料、记录病情、医患之间的交流等相关。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巩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其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成就感。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开展护理专业实用性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不仅有专业的英语知识,同时对护理知识及护理岗位工作内容也有一定了解,因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尤为重要,可通过加强英语教师护理知识培训或者在护理专业教师当中选派英语底子好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加强英语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3. 实用性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1)实用性英语教学理念

实用性英语教学要和同一学期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引入人体结构名称骨、血管、神经的英文单词;临床常见病如炎症、溃疡、结核、癌症等英文单词和护理常用操作如注射、穿刺、测血压、测体温等英语词汇,通过引入专业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开展情景教学,在模拟护理工作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2)实用性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①医学词汇、术语构词教学

医学英语词汇、术语不像其他英语词汇一样简单易懂、好记,但是却有规律可循:例如,cardio 来源于希腊语 kadia, 意为 heart(心脏),cardioscope (心脏检查镜)、cardiology (心脏病学)等词由它派生而来;多数医学词汇由固定的字根、前缀、后缀构成。例如, “- itis”表示“炎症” ,“cholecys- ”意思是 “胆囊” ,“- ectomy” 意思是“切除术”,“chole-cysitis” 意思是“胆囊炎”,“cholecysectomy” 意思是“胆囊切除术”。 教师可以通过构词法向学生分析讲解专业医学术语,让学生灵活掌握,不觉得枯燥。

②图片展示和游戏教学

通过课件图片向学生展示相关医学词汇如骨骼(bone)、细胞(cell)、神经(nerve)、肺(lung)等,通过看图片说出单词的活动或者进行做动作猜单词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③临床护理工作情景教学

通过在英语课堂上模拟病房,开展写病例、急救护理操作、康复治疗、护患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实施临床护理英语情景教学,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以临床常见的操作――腰椎穿刺为例:首先播放腰椎穿刺操作小视频,视频结束后教师对视频里面出现的关键词加以讲解,如穿刺(puncture)、消毒(disinfection)、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等,随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构思15分钟左右,然后各小组选派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将视频中的操作情景用英文表演出来,最后进行评比,教师加以总结。

五、小结

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原则,开展护理英语实用性教学,让学生提前进入护士角色,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要,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护理工作,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余薇,陈文松.涉外护理(专科)国际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