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的发展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1

一些机构正在探索一套可以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像学应用方式,这种应用将基于医疗整合的策略,并在影像学策略和实施上对客户有所帮助。传统而言,医学影像学资料的存储是在个体图片的存储和通讯系统的应用和控制下进行的,对数据的管理完全依赖于系统功能。而那些有远见的机构,则开始配置由供应商提供的中立、开放式临床数据存档(VNA) 来提高图像档案和数据的可及性。在图像数据不断增长的背景下,VNA可以实现更具成本效益的数据存储,且能避免传统存储方法中存在的种种影响数据共享的限制。

11月8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巡视员温再兴表示,在8万亿的大健康服务业市场中,现有42万家零售药店大有作为。作为医药流通行业的主管部门,商务部正在积极推动,将零售药店尽快打造成为健康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称,中医人才数量严重短缺是实现药店行医的最大瓶颈。在此之前的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

患者耐心等候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互联网可以提供在线排名、价格信息、质量数据等内容,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服务体验更好的医院。影响患者体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医院等候的时间。据统计,患者在医生办公室的平均等候时间为22分钟,而在急诊科,则有可能超过4个小时。等候时间过长,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医院管理者应该从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中寻找灵感。医疗领域应该将“没有等候”作为一种预期。

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中部城市伯明翰的阿拉巴马州儿童医院是一家独立的儿科医院,由于医院需要更多空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患者数量需求,需要更新基础设施以满足持续增加的技术需求,便新建了一家儿童医院。医院建筑的外表面主要采用了玻璃结构,外墙被各种色彩的嵌板点缀,很容易从伯明翰的地平线中辨认出来。病房有两个朝向,朝北面向伯明翰的市中心,朝南面向当地的地标景观红山。医院副总裁表示:“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在医院获得更好的就诊体验。”

李俊是天津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调解员,刚过完59岁生日,乌黑的短发,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拍桌子、骂人的家属和患者,她早已见怪不怪:“在我们这设灵堂、摆花圈的也有过。”对于记者如何解决医疗纠纷的问题,她说:“如果双方在沟通的时候,除了据理力争,能递一杯水、端一个凳子,那双方就能更平和地来解决问题。我们总说情理、情理,但很多人忘了那个‘情’字,只在‘理’上辩论。可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

http://ehealthnews.eu

新型数字医疗技术获创新奖励

一家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的新兴医疗产业公司日前击败了19个竞争对手,赢得了由杨森公司和强生公司组织的“数字健康大师班挑战赛”一等奖,获得约30000欧元的奖励。该公司由医学科学家创立,主要研发针对癌症患者的移动程序,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医学支持。数字医疗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可,在欧洲已经初具产业规模。在挑战赛中获得二等奖、赢得15000欧元奖金的是一个在线医生平台,主要提供性健康测试、旅游健康等在线医学咨询服务,目前可以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家接受视频咨询。一个为癌症患者研发个性化治疗数字解决方案的法国创业公司获得了三等奖,赢得了5000欧元奖金。

http:///

患者参与能够提高公众对研究的信心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如果知道医学研究项目经过了包括公众成员在内的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其对研究工作的信心将会得到显著提升。该调查涉及近1300人,目的是将过去几个月所获得的有关患者及公众对医学研究的一些观点进行量化。调查显示,大约77%的参与者表示,如果得知研究伦理委员会已经对研究项目进行过审核,将会增加他们对项目的信心。一般而言,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成员有三分之二是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专家,另外三分之一则来自公众。长久以来,患者和公众的参与一直被认为是加强研究设计方案的重要元素,医学研究人员经常被鼓励在其研究中纳入患者和公众的参与。

http://

电子医疗工具或对医生门诊产生影响

伴随美国政府对医疗信息技术“有意义使用”的推广,目前已有超过70%的医生开始使用电子健康档案,而患者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来进行健康管理。在不久的将来,绝大多数患者与医疗系统的互动将通过数码媒介进行。医疗信息技术和电子医疗的应用日益增加,将会影响未来对医生的要求。美国的研究人员基于对近年来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的分析及对科学文献的综述,认为随着电子健康档案及客户电子健康程序的推广,患者未来对医疗服务的使用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研究人员估计,当电子健康档案和其他电子健康系统能够在30%的社区医院中充分实施时,医生每天诊疗的患者数量即可提高4%~9%。

http://myscience.cc/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2

评审标准细则中,始终强调贯彻对管理要求规范和技术保障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以不断提升医学装备管理和技术保障能力。对每一评审项目中的检查内容和扣分标准都有明确的定义,这就提醒医院临床医学工程从业人员要不断地改进管理和增强保障能力,以满足临床工作中对病人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的痊愈率。尤其应当注重针对管理和保障计划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那些与现实要求不满足或不适应的方式、方法、规定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监督、检查,以便在下一步计划中进行改进、纠正不足,不断适应医学装备的发展及临床诊治变化的持续要求。

总结以往成功经验

对医院医学装备评审充分反映了十几年来医学工程在医院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促进了医院医学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1建立工程技术队伍,提供技术保障

医院医学工程专业的发生、发展,绝大部分源于对医疗设备的维修需要。最初从事医学工程的人员主要来自于对院务保障(水、电、气)部门[3],随着医院的发展,原先的从业人员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今医院对医学装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的要求。必须要由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这个资质的内涵就是要有专业和学历水平的要求,而不是以往的不分专业、没有资质的一般人员。同时要求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也应有相关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这就从规范上给工程技术队伍有了明确的定义、要求。这是以往对医学工程专业没有明确规定的检查评审点。

2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纳入医疗质量体系

医疗质量控制贯穿医疗过程中,医院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在以往并没有强调医疗设备的重要性[4],而在这次等级医院评审中,明确将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控制、计量检定工作符合要求、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建设、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等内容纳入到医院整个医疗质量体系中,充分看到了医疗设备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也凸显了为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发挥功能过程中,医学工程人员的作用。

3医用耗材属于医学装备管理的范畴

评审标准细则专门定义了耗材(医用高值耗材、一次性无菌器械和低值耗材)的管理归属于医学装备管理,因为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定义明确“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5]。它的评审考核规范应属于医学工程的范畴,而不是其他管理范畴。这就纠正了以往将医用耗材管理单独分出的不当观点,甚至将其与医学工程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做法[6]。

4对医学装备工作的外延发展给出了定义

评审指标检查内容中明确提出了:医疗装备环境设施包括机房建筑、通风、照明、温湿度、电磁辐射、噪声、振动、金属腐蚀及有害射线防护等设施设计指标;电路、水、气管布局是否符合要求;高压容器、放射同位素、有害射线等特殊设备是否有相关质量监控的合格证和许可证,及监测情况改进措施是否得到落实。这些环境保证条件的建立和改进应当是医学装备工作的外延,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设备能否正常运行,其功能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尤其是与医疗设备性能的提高和使用寿命的长短关系密切,所以作为医学工程专业在医院不仅要重视、抓好、做好医疗设备本身,还应对与其相关的辅助设备用同样的精力去关注、做好。这也是临床医学工程能够在医院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临床医学工程简言之就是:应用工程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于临床医学中,以提高对病人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治愈率。因此,只要能够对病人诊断治疗有帮助的工程技术都应是医院临床工程从业人员工作的范畴,这也是医学工程专业在医院的外延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之,通过等级医院评审,真正感觉到行政主管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医学工程在医院的作用和地位,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待商榷的方面

1专业定位模糊

根据国家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定义,医疗器械应当是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而此次评审标准在总体上是医学装备管理,似乎没有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但在评审细则中又强调了医用耗材的管理及其规范、要求、方法,这无形中人为的将医学装备等同于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定义,概念模糊会造成对医疗器械认识的混淆。其次“,医用高值耗材”“一次性无菌器械”“低值耗材”3个概念中的“高值耗材”与“低值耗材”是如何定义的,如果是按价值的话,那“高值”与“低值”的价值评定标准是多少;如果是按使用价值的话,那使用频率或使用程度如何区分评定标准。作为一个评审标准,这些观点是不应该模糊的。

2人员编制及队伍建设没有明确要求

在评审标准中对医、药、护都有明确的配置数量指标,而在医疗装备管理中对医学工程人配置没有人员配置数量指标,仅是“人员配置合理”一言蔽之,这无疑将会给医院医学工程人员队伍建设和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管理的内涵不明,外延不清

医学工程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应当包括设备、耗材,其内容涉及论证、风险评估、采购规范、经济成本核算、制度制定、使用过程管理、质量安全控制等,而评审标准细则中有的涉及到,有的没有涉及到,有的把医院院务保障的内容也归纳到医学装备管理中,对管理的规范化是非常不利的。这些内容在以往的管理实践中是有明确分工的[7],而评审标准细则中的归入,也将给今后的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带来新问题。

4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

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工程专业。国内外医院已经将医、护、药、工这4个专业作为医院实力和发展的四大支柱专业,而在此次等级医院评审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以至连专科都列不上,仅在医院管理中列出的一个医学装备管理项目中涉及到了医院医学工程专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对专业发展致命的桎梏。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3

一、创新工会女工工作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一)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妇女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顾秀莲同志在全国省区市妇联主席工作会议上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妇女工作的创新实践》的讲话中提出,“构建工作创新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后劲的保证”;“要积极探索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发展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妇女工作创新体系”;“在创新运行机制方面,要着眼于调动一切有益于妇女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既体现了探索和创新运行机制是构建工会女工工作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如何创新运行机制提出要求。一方面,妇女工作要加强纵向联系,善于“借机、借力、借钱”,使工会女工工作与企业的工作重心、与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与时展的脉搏实现“共鸣、共振、共进”,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促进女工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横向联系,调动企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为妇女工作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二)创新运行机制是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客观要求。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对工会女工组织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广大妇女是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妇女的价值观念、生存状况、发展要求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资源获取、平等参与等机会增多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压力和冲击,妇女的群体利益分化加剧,单一的运作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所以女工组织必须适应发展着的企业新体制和妇女群体的要求,充分和全面把握自己工作对象的变化,增强创新能力,在提高妇女、帮助妇女、服务妇女、联系妇女、加快发展中探索新思路,创立新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把妇联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渗透到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不同的妇女群体享有平等的发展资源,共享发展成果,桥梁纽带作用才能及时有力地得以彰显。也只有这样,工会女工组织才能增强党在女工群众中的凝聚力,使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执政地位更加坚固。

(三)创新运行机制是工会女工组织创新工作模式、拓展自身功能的紧迫需要。

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与社会转型相同步,社会经济构成复杂化、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社会服务的需求量也日趋增长。工会女工组织作为妇女利益的代言人,应当抓住机遇,积极适应改革发展的趋势,创立新的运行机制,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寻求企业发展与妇女工作的有效结合点,利用企业发展的有效时机,拓展自身功能,创造实现妇女价值的平台,形成新的工作模式,使女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结合企业实际。女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层次的妇女发展状况也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在掌握企业实情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和研究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女工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需求,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创新运行机制,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改革现状影响妇女发展的主要矛盾,增强妇女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女工群众为本。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将女工的真实需求和愿望不断向决策层传输,另一方面在引导妇女参与的同时,让妇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因此,创新运行机制的前提就是要始终以女工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着眼于女工的全面发展,不断延伸领域,扩展对象,丰富内容,创新服务女工的载体,增强女工组织的凝聚力。

三、创新运行机制的工作实践

(一)着眼于提高素质,探索培训管理机制

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妇女素质的提高既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主体条件,同时也是妇女全面发展的基础。工会女工组织应加强对女工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女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女工应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提高女工学科学、学技术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建功立业。

(二)着眼于维护利益,创立帮困援助机制

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当前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工会女工组织必须正确处理强势妇女和弱势妇女的关系,统筹兼顾,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女工委员会应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对贫困女工、退休女工的妇科普查、帮教妇女等问题作专项调研,针对传统帮困工作存在资源不足、或是资源利用没有长效性、或是没有有效整合等问题,设计项目,突破难点,形成长效性的帮困援助机制。

(三)着眼于服务妇女,拓展平台建设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的不断发展,工会女工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创办有特色的优势项目,使有限的资源女工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办更多的实事。

(四)着眼于联系妇女,完善联系工作机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工会女工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女工组织密切联系妇女群众的优势,深入了解基层妇女群众的情况,正确反映不同方面妇女群众的意愿,激发和集中妇女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群众、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桥梁更加畅通,纽带更加坚固。不断探索和建立不同的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妇女组织与各界妇女之间的良性互动。

1、女工代表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女工代表恳谈会,定点、定题、定人;每次活动根据不同阶段的女工工作难点、热点问题设计主题,明确特定的参与对象。通过会议制度形式将工会女工组织与妇女的联系纳入规范化运作的轨道,使“联系群众更直接,反映民意更快速,制定措施更可行”,提高服务妇女的有效性。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 数学语言 能力发展 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其数学学习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之1,包括对数学知识的阅读、转换、组织、表达、构造与符号操作能力等。因此,对影响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的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笔者试图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3个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1、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1种心理现象,是1种学习对另1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1种学习对另1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1种学习对另1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2、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1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2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1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1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1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3、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1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1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1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1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1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1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1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1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1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1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佩玲,邵光华编着.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才翰,章建跃着.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云章着.数学符号学概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标准化学校 城乡学校 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题。而对我国城乡学校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的现实,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是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也是实现新课程理念下教育公平的应然选择。

一、理解:标准化学校的内涵解读

所谓标准化学校就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均衡的物资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的规范化学校。[1] 标准化学校概念是基于对我国实行半个多世纪的“重点学校制度”的批判与反思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为了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也是为了满足更快出人才的考虑,国家提出建设“重点学校制度”,也即等级化学校制度。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在一定时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功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东西部义务教育不均衡,城乡、校际发展不均衡加大,尤其是城乡学校发展差距过大。就当前标准化学校建设现实意义而言,标准化学校建设有“质”和“量”两方面的意义。“质”的意义在于改变过去学校等级的区别,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平性;“量”的意义在于满足所有学校的基本利益诉求,克服过去极度重视少数学校需要而忽视大多数学校的基本需要的情况。由此可见,与等级化学校相比较,标准化学校建设更能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诉求。

二、追问:城乡标准化学校的价值辨析

1.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诉求

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理念实质就是充分调动各个力量源发展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异,缩小城乡学校差异,以达到义务教育持续发展为旨归。标准化学校动力机制的建设体现了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城乡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就表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机会以及教育结果的均等上。受教育权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是公民享受教育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城市教育的财政支出远远多于农村的教育支出,导致了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受教育水平不足等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民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困难,这种情况事实上也影响了受教育者在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育条件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的权利。

2.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2] 城乡标准化学校机制的建设,有利于打破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义务教育作为我国一项国家规定的教育法律制度,其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公共性、免费性等特点。义务教育这些本质的特征反过来则要求国家提供相对统一的相对均衡的办学设施和条件,确立一个相对统一的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体系。目前,就我国现实而言,东部发达省份,尤其是城市大多数中小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标准,建设标准化学校的重点是在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学校,尽快让农村中小学达标,从而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实践: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举措

1.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及补偿机制

标准化学校制度的建设体现了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城乡学校的利益分配必定会触及相关部门或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其结果必然招致相关利益者的抵触,因此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做好政策方针宣传,争取相关利益者的支持和参与。关于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中央财政应根据各地经济实际情况,对标准化学校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分配利益。

此外,补偿原则也是教育公平理论中的主要原则。考虑到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差距,除了拨给农村最基本的义务教育经费外,同时要因校、因地制宜,对其建设发展的资金予以额外的补偿,从而尽快缩小校际差异、城乡学校差异乃至区域的差异,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因为县级政府有充足的经济能力,所以可以继续沿用“分级管理、县级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而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偏远的农牧区而言,除县级财政负担一部分教育经费外,应实现中央、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共同承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中央政府要立足整体利益,要有意识地对于经济贫困地区予以财政倾斜,从而促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2.建立科学的预算和法律保障机制

要将标准化学校教育经费制度与绩效评估结合起来,将学校建设投入成本与其产出直接联系起来,使得经费预算围绕着标准化学校效益提升来进行。建立科学的经费预算就是一种定量计划,可以用来控制和协调一定时间内教育资源的获得、配置和使用。在计划预算时,要与标准化学校的战略和目标一致,要对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计划做细致、周密的安排。由于科学预算具有协调功能和控制功能等优点,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而绩效考评重点除了预算投入控制之外,也需要强化预算过程使用和预算产出等方面,如公开预算收支情况,加强对资金使用过程的实时监督,等等。

另外,标准化学校的发展顺应了时代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也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各项法律、法规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2006年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以及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等政策法律都为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能更充分地调动相关机构和学校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在硬件建设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由政府、专家、学校、教师和财政审批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公正而权威的机构,这个机构要通过多种渠道公开透明地进行招标,用市场的法则来弥补政府和学校自身的缺陷,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避免学校为了自身利益而预算过大的不良倾向,使预算分配到学校最有效和最迫切的方面,提高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在学校软件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在教师队伍中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和清退政策,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标准化学校的建设。

4.建立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分权制度体系

为保证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质量,质量监督和评估工作尤为必要。力争在建设前期做好计划和预算,建设中期严格过程管理,建设末期强化后期的评估体制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评估实施过程中,由于政府管理权利过分集中,行政规则机制僵化,学校的权利受到上级政府和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在决定学校建设方面的权利非常有限。此外,社会对于学校的监督评估也缺乏活力和权利意识。因此,应建立标准化建设的分权制度,给学校更多的话语权,使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灵活性。也应当给社会广泛参与的权利,“通过建立社会中介监督和评估机构,充分发挥其对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导向和监督作用”。[3]

标准化学校分权制度设计要兼顾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师生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适度放权给各利益相关者,同时应创造良好的学校评估环境,应从立法上规定标准化学校评估制度化,使评估和监督程序公开透明,切实保障对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估,促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

【注:本文系重庆市2012年度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编号:2012 - GX - 003)、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yig123059)、中央学校基本科研项目(编号:SWU13093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杨兆山,金金.建设“标准化学校”,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平台[J].东北师大学报,2005(5).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科学技术;设计创新;教育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40-02

我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统计,我国目前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千所,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十万人以上,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专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最热门专业之一。虽然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发展迅速,但过快的增长速度必然引起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对艺术设计领域产生日新月异的影响,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反思

(一)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间的错位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后迅速扩张,但盲目扩张带来艺术设计教育的过度膨胀,在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方面产生诸多问题,大部分高等院校目前的专业设置集中在广告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等所谓的常规性专业,而中国每年培养的十多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也大多从事于与常规性专业相对应的服务行业当中,真正能够进入制造行业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可见,我国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导致滞后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柳冠中先生曾给与深刻评述:“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地‘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这类似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滞涨。”①

(二)教育思想和方法陈旧,结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求多求全,专业化分过窄,界限过清,缺乏交叉综合的特点。教学方法为以传授技能为主的灌输性教学,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忽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其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现在国内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和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以照搬外国办学模式开始的,解放后照搬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又引进了一些模式,盲目追求、照搬西方模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还较为明显缺乏适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办学模式。

二、科学技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普及和推广,科技的进步使数字技术逐步运用到到艺术设计中去,由此数字艺术正式进入艺术院校。如今数字技术已融入到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中,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数字艺术设计是在艺术与技术彼此融合的条件下产生的一门学科,根据数字艺术的特点,数字艺术设计教育分为计算机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两个层面。由于受到高科技的影响,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宽,设计教育领域也由此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不论作为活动或技能,“艺术设计教育”在数字化时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与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传统的艺术观念、陈旧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必然在和“数字化”的较量中被淘汰,因此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向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转型有了必要。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艺术设计门类发生变化

近年来,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艺术设计的内涵也由过去的狭窄的内涵扩展到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各大领域中去。其次,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进化为数字视觉信息传达设计。例如,以数字化视觉形象取代纸质媒介印刷形象、以动态形象取代静态形象、以虚拟的数字产品取代纸质产品、以数字实现手段取代传统手工制作,数字化介入和新媒体信息传播使得一切皆变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其设计不再靠手工制图来实现。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设计在现场直接模拟完成,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范畴可以超越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搭建。通过计算机三维技术,自由地生成设计形象,并且带来设计语汇的丰富与更新。种种科学技术的运用显示了数字化、非物质化和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显著特征。数字科技的传播在给设计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设计的推动。②

(二)科学技术的介入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有颇多精辟之处,但是,对于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掌握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把握社会发展的大众文化,对于现实生活中代表未来方向的新生事物,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的视野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在设计中的表现为独特的创作风格及鲜明的个性上存在不足,很难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的丰富,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模式,在设计教育多元化里构建现代设计艺术的时代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式的理论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以打造一个具有学科特色的与时俱进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学科,已经从较为单一的装饰美化领域进入到多学科的综合发展领域,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艺术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本学科内的知识和技能,而已成为建设和构成整个公共社会形态的创造性工作。市场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提供了诸多契机,艺术设计只有符合社会需求,将设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探索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一)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目前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强调拓宽基础,在人才教育方面提倡培养“通才”,提出培养面面向科技信息时代的全能型设计师。设计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设计脱离实践,或停滞于模拟化设计的状态之中,这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是以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艺轻技的弊端,尤其缺乏以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本原因之一。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但事实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技术实践方面长期缺失。专业实习是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只要方式之一,在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中,将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充分参与到市场中去,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创造价值,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意、决策和设计能力,使其具备设计师的能力和素质。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调整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是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相交叉的学科,拥有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双重性特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职能应该是引导社会的视觉和设计审美取向的提高,提高大众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和认知能力。艺术设计是专业性、实践性、交流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教育理念不能适应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在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针对课程特点,夯实专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固守工艺美术教育的教条,也不能一味照搬照业院校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而应建立具有自身特点而又符合事情的学科体系。在一定的专业深度下,以灵活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来适应科学技术对设计带来的影响和随之而来发生的变化。

(三)突破思维常规,积极培养创新性思维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思维不等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其特点是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性思维,对我们以往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进行重新改造,产生新的思维成果。而实际上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往往遵循传统的设计理念,其结果是直接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艺术设计强调个性,思维信息进行的不断交流,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才能实现自我更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思维创新,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设计成功实现。③

(四)加强综合学科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

综合性的跨学科教学是现代设计教育一个新的起点。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不仅需要深度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涉猎多种学科。由于现代设计是建立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基础之上,因此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是设计创新力的保障。未来的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对人文、社科领域所发生的新动向的掌握,并加以贯彻和运用。针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对相关学科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学科之间共同的原理,整体把握学科体系,并运用综合知识去分析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

四、结语

21世纪我们面里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艺术设计教育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并能够融入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才能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赵鑫.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J].郑州轻工业学院校报(社会科学版),2007(4).

②王詹宁.数字科技及新媒体信息传播下艺术设计教育思维的变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7).

③吴昌松.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大众文艺,2008(5).

④鞠涛.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参考文献:

[1]张亮.设计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2]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