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护理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护理技能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48-02
一 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是护理人才为全人类服务必须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因此受到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护士操作技能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医院护理工作的总体质量,所以要求每个护理人员都应具备比较高的动手能力,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以达到医院对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操作技能的练习,也要重视操作技能考核,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方法之一。
二 技能考核现状
1.操作技能考核指导思想过于简单
目前护理技能教学主要是老师讲授示范操作技能,学生模仿老师动作,只要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记住每一步动作,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成绩。该种方法侧重于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学生练习的次数多,就能熟练地掌握住动作。但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部分学生存在懈怠偷懒的情况,不利于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2.护理实验技能考核时间短,不能全面反映每位学生的操作水平
本学院护理学生众多,上课时间比较紧张,用于考核的时间也比较短,往往90分钟时间要考核50名学生左右,因此很难在细节上考核学生,只能从大概的流程和重要的操作步骤上考核,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爱伤观念、无菌观念等方面不能做到很好的观察,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3.无益于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示教课的基本流程是老师事前告知学生要学习的操作,学生提前预习操作流程,然后教师再用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手法讲解,因此多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动作虽然标准但缺乏灵活性。规范标准的语言、规范的动作虽然可以使操作变得优美规范,但是不能体现出操作中的精髓,操作中的人文关怀也得不到体现。而且实验器材老旧,与日益更新的临床脱轨,学生实习后普遍反映学校所学所用的东西与临床差别很大,需得重新学习。而学生在上实验课时不能举一反三,单纯记住教师的示范步骤,对实验课缺乏兴趣,操作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因人施护,没有整体的护理观念。
4.考核中病人失真或用模型,许多操作要点无法真正体现
护理技术操作难度不一,考核面对的对象可能是真人,也可能是模型。如果技能考试在模型上进行,因为人体模型设计简单,有些技术要点无法考核,如男病人导尿中尿管通过三个狭窄的处理,灌肠时病人所出现的突况都无法通过模型实现。这种考核方式所给的分数,只能说明学生对步骤的记忆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操作技能。另外,要对实现最优护理服务,与良好的沟通、护士的爱心、责任心等息息相关,这些都难以通过人体模型考核进行评价。而目前用真人达标的项目也因为“病人”而出现许多偏差。达标中的病人都是自己的同学临时当病人,因而在操作中难免出现“放水”的情况。进行考核的同学也因为操作对象是自己的同学而忽略必要的解释沟通等步骤。
5.技能考核分阶段进行,难以做到学生对之前所学的技能“温故而知新”
因为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多,每一项技能考核完成之后,就接着要进行下一项操作,因此难免会出现学生遗忘先前所学的操作,而学生只要在达标前突击一下就可以蒙混过关,等到学完所有操作,学生已经将之前学过的技术忘记,这样对全面掌握护理技术无益。
6.技能考核后缺乏对出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利于纠正错误
因为考核的时间短任务重,多数教师考核后没有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做细致分析,只是大概地总结一下,也做不到对每个同学进行操作后分析,不利于因人施教,往往是考核结束,评价也结束,考核质量无法提高。
三 对策
1.重视技能考核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理技能考核要改变传统的考核重点,加强其他素质的考核,如学生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人文关怀等内容。
2.采取多样化的技能考核方式
第一,单人逐项考核法,即每项操作学习结束后,短时间内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此种方法比较常用,实施简单,能够直观明了地考核学生对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此种方式的弊端是实施考核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为了节省时间不能充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二,小组逐项考核法,即每项操作学习结束后,短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方法。具体实施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进行技能考核的同学,该同学的成绩代表全组的成绩。此种方法节省时间,而且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此种方法的优点:(1)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同学产生责任感,因为要代表其他同组成员的成绩,被抽到的同学为了能够使所有人得到好的成绩,会加倍努力地练习。(2)可以激发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评价、鼓励、支持、帮助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种方式的弊端是以个人成绩代表全组成绩,的确存在不公平性,而且对小组的团结性有很大的挑战。
第三,随机抽签考核法,即所有操作学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随机抽取一至两项操作进行考核。此种方法一般是期末所有操作结束后进行。优点是学生事先不知要考核的操作,督促学生对所有操作进行复习,利于全面掌握。考核总体需要的时间短,能减轻教师负担。缺点是不能考核学生每项操作,存在很大偏差,而且考核是在期末进行,遥遥无期,部分同学在平时没有压力感,练习时懈怠不积极,只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才突击一下,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所有操作的掌握程度。
第四,小组案例考核法,即以往的考核内容只是单纯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内容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采取小组案例考核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方法如下:学生学完所有操作后,教师将所有操作融入到临床常见的案例中。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案例,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内容。一个案例中往往包含多项内容,如理论知识考核,通过案例让学生分析病人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护理诊断,根据诊断进行合适的护理操作。案例考核法有多项优点:(1)此种方法可以考核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随机应变能力等,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案例考核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考核法包含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可能发生的情况,让学生对此做出分析与判断,并做应急处理,教给护生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应对方法,以提高护生的应急能力。(3)案例考核法提醒学生要注重法律意识。案例考核法可以使用接近标准化的病人,即事前将病人进行培训,包括对疾病状态的表演,与护士的沟通,甚至适当制造一些护患纠纷等。通过案例考核法,学生可以增强自己处理医嘱的能力。接近真实情境的操作考核,让护生更贴近临床,更感到肩上的重担。尤其在护患关系紧张的时期,更可以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提醒学生注意细节,防止因为一点疏忽而触及法律。(4)案例考核法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高低,编写不同难度的临床案例,因此可以督促教师多阅读案例,多接近临床,充实自己除课本以外的临床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添上出彩之笔。
四 结束语
护理学基础是护生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后用得最多的一门课程。技能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手段,既可以督促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也可以通过最佳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摸索出适合本院校学生的技能考核方式至关重要,也是每一位护理学基础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石敬萍.《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实训与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学报,2007(6)
基础护理技能范文2
【关键词】同伴教育;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是衔接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在护生进入临床之前,开展系统化的操作技能强化训练意义重大。同伴教育是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让部分人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同伴,使更多人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同伴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部分学生参与示教,发挥优秀学生在教学中的模范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一种方法。我校于2016年将同伴教育应用于护生实习前的《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强化训练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校大二年级抽取两个班参与研究,一个班作为实验组,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班45人,对照组43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课程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示范操作一次,学生再3-5人一组进行练习。实验组采用同伴教学法开展课堂学习,具体过程介绍如下。
1.2.1课前准备。学习委员在班级群选取同伴教育者的通知,并公示将由同学进行示范操作的10项操作名称,教师将规范操作视频、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上传到个人教学主页,同学们自愿报名并选择将进行示范的操作项目,汇总后交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拿到名单后,第一步:要求同学根据上学期的教师规范示教、网络规范视频进行强化练习。第二步:在开展某项操作强化训练的前一周,组织报名该项目的同伴教育者进行考核,选取打分最高的一名同学作为该操作项目的同伴育者,教师对其进行个体化指导,指导内容涵盖规范的操作示范、沟通技巧等。第三步:被选中的这名同伴教育者,在课前15分钟到达实训室做好操作前各项准备。
1.2.2课堂实施。(1)示教环节:同伴教育者根据操作考核标准进行规范的示教。(2)评价环节:操作者进行自我评价,指出自己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再邀请班级5-10名同学进行评价,指出操作中的优缺点及建议等;(3)总结环节:在自评和他评完成后,指导老师对该项操作进行总体评价,对同伴教育者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肯定同学们细微的观察和中肯的评价,对于不足之处,指导老师进行难点的慢动作及多方位展示,强化学生的视觉效果。(4)分组练习环节:同学们3-5人一组开展分组练习,指导老师和同伴教育者进行指导。
1.3评价方法
1.3.1实践考核。在所有操作项目强化训练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均参与课程实践考核,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一致,总分100分,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
1.3.2期末教学评价。选取学校期末评价中教学方法评价得分进行比较,总分为10分,计算两组的平均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对照组为79±8.53分,实验组为88.90±4.86分,t=2.996,p
2.2两组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教学评价得分比较,对照组为90.80±4.34分,实验组95.20±3.88分,t=2.389,p
3.讨论
3.1同伴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结果2.1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同伴教育法,是让与自己有着相似年龄和教育经历的同学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过程中同伴教育者展示的娴熟操作极大地鼓励了同学,让他们树立了“孰能生巧”的信心。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评价的过程,既让同学们意识了自己操作中的共性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同学们归纳分析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同伴者教育者而言,这也是对自我的历练和提升,示范带教既是对自我临场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对操作者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及沟通等能力的考验。
3.2同伴教育可以提升教学评价满意度
从结果2.2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期末教学方法评价得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同伴教育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评价满意度。同伴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示教方法,它是由自己的同龄人进行示教,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群体的共同语言更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 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同伴教育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艳胜,玄英哲.基于同伴互助的本科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7
基础护理技能范文3
【关键词】人体机能应用基础 整合 教改
【基金项目】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本文依托校级教学改革立项:2012LZYJ15。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5-01
《人体机能应用基础》是由传统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融合、优化形成的一门高职护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课程内容,本着合理取舍、有效整合的原则,主要介绍人体细胞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不同水平所表现的各种正常、异常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能为深入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临床护理课程奠定厚实的基础,为护理对象进行护理评估、诊断、划、实施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多数从正常、异常的角度将护理专业基础课整合成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异常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而很少从形态与功能的角度将课程成人体形态应用基础(正常-异常)、人体机能应用基础(正常-异常)。这种整合的优势是学生一入学就接触疾病,进入工作角色,体现了知识、能力为岗位服务的课程设计理念,至今这种整合方式较为少见,整合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工作。
一、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正常与异常、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为序化原则,立足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护理专业培养特色。
《人体机能应用基础》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有机融合,打破学科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重视课程及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规律,加强课程内容的渗透和融通,以重组整合为主线,以内容综合应用为重点。编写课程标准时,首先由从事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对从事护理工作不同年限的毕业生进行工作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教学内容,序化整合后为糖尿病病人检查结果判断与分析、发热病人能量变化分析等9大模块,37个工作任务。内容选定后,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课程研发团队成员负责执笔起草。初稿完成后,聘请行业专家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
二、编写了校本教材
在课程标准完成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整合的思路,遵循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打破学科教材,编写了校本教材。
(一)精选教学内容,《人体机能应用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原来的教材内容偏多,偏难,偏深,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教材的难度,比如,在三大物质代谢中,简单代谢过程,尽量不出现复杂的化学反应式,而把重点放在物质进行这种代谢有什么重要生理意义,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的关系,通过阐述三大物质代谢的概念,过程突出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为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二)删减了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时,我们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简。在阐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护士资格考试以及护士的职业发展为抓手,立足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护理专业培养特色。例如,原生物化学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相关章节,与学生高中的《生物学》教材内容是重复的,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简化了重复的内容。其次,对生理、生化、病理生理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如《生物化学》中有血液的生化,《生理学》中有血液,《病理生理学》中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我们把这三者内容整合为: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生理,血凝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与输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既减少了课程之间的重复,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做到了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机理的阐述从正常生理到异常病理变化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易于学生接受。
(三)校本教材在每一章的前面增加了情景导入,在相关知识点增加了护资考点链接,在每一章的后面都有以A2型题目为主的反馈练习题。通过案例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理解了本章的内容,可以为后续那种疾病的护理提供基础理论的支撑,使基础课程更加贴近岗位。护资考点链接和反馈练习题更是为学生系统化学习搭建了一“高效、自主”的学习平台。
三、改革教学模式
《人体机能应用基础》是以传授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改过程中,我们采取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模式采取“教学做”一体,通过对工作任务完成,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糖代谢时,首先导入情景,一位大妈由于地震被困于废墟下,受条件限制,救援困难围绕这一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开始被困废墟时,大妈血糖水平怎样维持?被困废墟15小时,大妈血糖水平怎样维持?被困废墟24小时,大妈血糖水平怎样维持?56小时后大妈获救时昏迷了,检查结果酮症酸中毒,为什么?问题提出后,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师生进行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情景植入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的改变
考核方式实行形成性考核,学生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70% +形成性考核×30%组成,期末考试为闭卷理论考试,形成性考核由到课率、课堂表现、单项技能考核,综合项目考核四项内容组成,到课率规范学生的学习秩序,课堂表现考查学生在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单项考核旨在考查学生对临床常用检查项目结果的识别判断并分析其临床意义能力,综合项目考核由教师设置不同背景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此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和驾驭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协作精神。
我们通过对《人体机能应用基础》的全方位锻造,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体机能应用基础》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届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整合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月英,柯海萍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体机能学实践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94-9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戴长蓉,邓惠芳,吴玉斌.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8,23(21):67-68.
[5]钟桂英,刘威等.发展性高职教育教学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基础护理技能范文4
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智力和经验对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对将施行的护理措施的决策能力。它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也是真正按照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一个优秀的临床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1],才能具备病情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自2011年以来试题中临床病例题比例增大。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达到,教师在护理教学中早期重视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导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所在院校在暑期安排了护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现报告如下。
一、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直到临床实习期间才能接触,中间存在很大的脱节,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时临床思维能力缺乏,影响实习效果,医院在实习初期对护生的评价也不甚满意。教材是按照系统进行疾病分类,拿外科护理学来说,教材的前面部分是外科总论,后面是消化系统、胸部疾病、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等疾病部分,而医院是按照科室来划分。外科系统的疾病主要科室有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手术室。普外科收治的疾病种类较多,主要是腹部疾病及其他。教师进行临床实践时,可以拍一些外科病房图片,告诉学生什么应该去看哪个科室。这个科室收治的常见疾病有哪些。把手术室环境拍下来,甚至可以拍些刷手、术前书中小视频等,这样讲解手术室分区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手术室的护理也就比较好讲好学了。尽早熟悉这些,学生在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才会尽快适应,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二、典型临床案例选择和整理,收集教学素材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纲,而实践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医院的数量以及师资方面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因此,中国的医学教育要想在早期就培养学生的 临床思维能力,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就要精心设置相应的临床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当前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要把死板的书本知识变成鲜活的人,就要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病例。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并非只限于临床实习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2]。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单纯的典型病例,不宜选择有合并症的病例,以免主次重点不分,干扰学生的思维。另外,要选择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的病例,也可以选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作为对照。比如急性阑尾炎,不要选择那种合并胆结石的病例。这样医生的医嘱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少了很多干扰因素。医嘱太多,教师要选择主要的部分,不能全部照抄拿来用。还有检查,由于很多是不必要的辅助检查,与本病无关的检查就不能拿来讲,主要收集与本病相关的检查。护理措施也一样,不能把护理记录单上的内容都拿来讲,也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有问题有意义的内容。比如高热的护理、术后感染、术后出血的护理等等。重点要选择术后回到病房的护理、术后一天、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护理,术后刀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拍一些患者伤口局部的图片,或者医生换药的小视频,形象生动,很直观,学生如身临其境,记忆深刻。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不但要搜集护理方面的素材,也要搜集临床医生方面的素材。因为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系统的疾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教师来说,跟随医生查房、换药、手术都是必要的。甚至到一些医技科室比如影像科去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补充教材不足的部分
高职院校的教材在讲治疗时就讲治疗原则,很概况很笼统,让护生了解疾病常见药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术后常规用哪些药物,像止血药、电解质、营养药等,怎样静脉补液。还有术前备皮范围、术前常规检查、术后切口、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都可以用图片或者小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根据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上只是护理诊断的罗列和护理措施的陈述,没有针对什么样的护理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护理措施。精心挑选存在护理问题的护理记录单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四、制作课件,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打破教材以疾病为中心的顺序,传统讲授法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的顺序进行讲授。现在已经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临床路径教学法以患者的就医流程贯穿整个课堂,更贴近真实的临床病例,可以尝试让学生角色扮演,模拟患者入院情境、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情境、出院指导情境等,进行情景教学,课件以临床真实病房图片为背景,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讨论
基础护理技能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7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b)-0195-03
The effect of whole course high quality nursing model on primipara pregnancy outcome and postnatal mammary function
HONG Qun-hui
Deliverry Room,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Wuyuan County in Shangrao City,Jiangxi Province,Wuyuan 333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entire the effect of whole course high quality nursing model on primipara pregnancy outcome and postnatal mammary function.Methods 196 primipara from October 2014 and Octo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arity of ID number,9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whole course high quality nursing.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postpartum initial time of lactation,3,7 d lacation ability score after delivery and pure breast feeding rate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the time of lactation and 3,7 d lacation ability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1),pure breast feeding rates after 3 days,6 weeks and 3 month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Entire process 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Primipara;Pregnancy outcome;Lactation function
分娩作?榫?大多数女性生命殊的生理阶段,产前由于初产妇没有分娩经历和对分娩过程合理认知,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陌生、恐惧等不良心理;而分娩过程中宫缩引起的躯体痛苦以及产后一系列生理变化,均会对产妇分娩选择和产后泌乳功能产生重要影响[1-2]。目前我国剖宫产率远高于WHO推荐标准,同期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近来文献报道提出[3-4],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强调保障患者安全,维护患者躯体舒适,促进满意度提升的医疗护理服务,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接受认可度高。为更好地保证初产妇分娩顺利,本研究选我院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入院初产妇196例,按照患者就诊ID号奇、偶数区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98例,平均年龄(26.1±2.9)岁;平均孕龄(38.2±1.2)周;文化水平:小学13例,初中21例,高中42例,大学22例。对照组产妇98例,平均年龄(25.3±3.3)岁;平均孕龄(38.3±1.3)周;文化水平:小学12例,初中22例,高中41例,大学23例。纳入标准:①产妇宫颈良好,骨盆结构正常,产前常规检查显示胎儿胎位、胎心正常。②患者精神行为正常,无自然分娩和剖宫产手术禁忌证,无严重全身系统疾病。③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一般资料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初产妇常规护理,具体内容为维持病房清洁,进行分娩口头宣教以及哺乳喂养指导。观察组实行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分娩前护理 ①分娩教育:分娩前与初产妇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明确产妇分娩需求并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情感支持以及个体化护理。指导产妇学会应用Lamaze呼吸方法,减轻分娩过程中躯体疼痛感觉。②助产士护理:明确新的护理模式下助产士职责、知识架构以及业务能力。针对36周以上可经阴道分娩初产妇,通过助产士与初产妇建立伙伴关系,以一对一、面对面地方式沟通,确保妊娠晚期至产褥期期间能够向初产妇提供情感支持和健康教育。对于选择剖宫产分娩方式的初产妇,由助产士进行剖宫产知识、相关注意事项详细介绍,以消解初产妇分娩前心理压力和紧张恐惧情绪为指导原则。
1.2.2分娩过程护理 分娩全程由助产士陪伴分娩。①第一产程护理:由助产士向初产妇介绍分娩全程相关知识,明确初产妇自身对于分娩产程进展的认知;指导初产妇进行合理的体力运用分配,鼓励在第一产程期间进食适当食物饮水以保持体力;以鼓励的方式安慰初产妇,增加产妇分娩信心。②第二产程护理:第二产程以持续时间常,宫缩强度高以及能量消耗大为主要特点,为产妇分娩的关键产程。宫缩期间,助产士指导进行正确的屏气用力方式,促进胎头下降;宫缩间期,指导进行体力放松,避免体力不足以及宫缩乏力。视情况告诉产妇以家属产程进展,以鼓励产妇分娩信心。③第三产程护理:胎儿断脐以后尽早将新生儿抱至产妇胸前进行接触、吸允;经过第二产程初产妇体力消耗较大,胎儿娩出后嘱其休息,待胎盘剥离时指导正确用力以娩出胎盘胎膜。剖宫产产妇由助产士送至手术室,胎儿断脐以后尽早将新生儿抱至产妇接触以安抚产妇情绪稳定。
1.2.3分娩后护理 胎儿分娩后尽早进行母婴接触,加强母乳喂养宣传教育,指导进行产妇乳房按摩、方法、姿势以及新生儿吸吮、哺乳后排气。针对产妇以及家属疑虑进行针对性解答,留意产妇产后不良情绪发展并适时提供心理干预,同时鼓励家属进行家庭安慰。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初产妇产程分娩情况,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产后泌乳功能、纯母乳喂养率。
1.4评价标准
泌乳技能评分采用Latches量表[5]测评:共计12题,分值1~3分,包含自主吞咽、哺乳等7个方面,总分36分,分数越高即哺乳技能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所有产妇均顺利完成分娩,观察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分别为88.8%、11.2%,与对照组的70.4%、29.6%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功能的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开始泌乳时间,3、7 d泌乳技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产妇产后喂养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3 d、6周、3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全程优质护理为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内涵,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放心、满意、高效、??质的医疗护理服务[6]。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保障患者安全,维护患者躯体舒适,完成基础护理工作,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强调对患者的专科护理,促进满意度的提升[7]。
分娩为强烈持久应激源,对产妇生理心理均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应激不适,对于产妇妊娠分娩结局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故对产妇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改善产妇不适是极有必要的[8]。全程优质护理将常规的医疗护理工作与患者的特征结合起来,制定出人性化、针对性、系统性的护理服务措施,弥补了传统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提高了产妇对母乳喂养和哺乳技能的正确认识,从而有利于母婴健康[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剖宫产率显著下降,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无明显差别,提示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初产妇分娩安全可行,分娩前教育对于改善产妇剖宫产率具有明显作用。与黄颖红等[10-12]“提高产妇对无产科指征剖宫产的产后并发症风险认知,有助于促使产妇选择妊娠晚期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概率”结论基本一致。
基础护理技能范文6
论文摘要: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概况及应用,综述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BL教学对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影响。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 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 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3.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终身学习意识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PBL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查找资料中的疑惑,对于其他小组掌握的新知识点以及书本知识与临床新知识的差距等,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