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1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旅游业也就此发展壮大起来,而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景观,还需要创新旅游文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选择的旅游地点经常都是带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之地,旅游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业重点关注内容。因此,这样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将其与旅游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研究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旅游文化 资源开发 旅游经济
旅游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最喜爱的方式,很多人在业余时间都会通过旅游的方式释放心情,缓解疲惫身心,近年来人们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很多人选择了出国旅游,这样也使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发生了激烈竞争,现代经济属于市场经济,更是增加了两者之间的竞争。旅游业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四川省为了发展经济也加大了旅游产业力度,以此吸引与留住更多游客,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一、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
1.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一旦缺少了旅游业就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丢失,失去最原始特色与文化,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诞生,民族文明也会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广义角度讲,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指精神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也是文化本质。现阶段,人们所说的旅游就是为了开拓视野,超越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旅游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与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而旅游经济也与其他经济并不相同,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的文化经济,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新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代旅游经济重点内容。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将旅游和文化加在一起,它所代表的是全新概念,不仅有物质文明的参与还有精神文明的加入。只有吸引人的旅游文化才能让更多人走进该地,也就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
2.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文化创新以后,旅游业也会有新的发展契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经济也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最常用的方式,现代旅游比较注重国家经济增长,它将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此基础,依托独特资源逐渐发展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创新主要是合理配置与优化文化资源,并将自身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以此彰显竞争优势。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就是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吸引更多人到此观光游览。尤其是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下大量民俗文化,引起了很多中外游人的兴趣,也正是在这种风俗的影响下,使得很多人开始将旅游活动变为了一种商贸活动,通过发展旅游业既要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文化效益,可见旅游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1.将人融入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人是民俗风情的创造者,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离不开人的参与,无论是人的素质还是风度仪态都会影响到旅游业发展,当游人进入到旅游地以后,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人交谈就能了解旅游地形象与风俗习惯,同时,旅游者的素质也将影响到旅游地建设情况与管理情况。要增强我国旅游竞争能力,就要在创新旅游文化中注重人的创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向世界宣传我国旅游业形象,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如提高旅游地与游客的素质,礼貌待人,严惩不文明用语或行为,减少负面新闻的出现,促进旅游地与游客之间的融合。
2.将本土文化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现代人旅游更多的追求的本土文化,现阶段,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高楼大厦,人车交替,从这一城市转变到另一城市无非是地名换了而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是本土文化,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因此,创新旅游文化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本土特点。如对于四川省来说,在旅游文化创新发展中对本土文化应用得就很好,将武侯祠作为旅游景点,向各国人民展现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到安哈彝族村寨旅游能够与当地彝族人进行互动,穿戴民族服装,共同唱歌,参加篝火晚会,并为游客提供民居,让游客不必再住在宾馆中,给游客带来最真实的本土文化,同时,只要游客愿意还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劳作,自己种植蔬菜,品味原汁原味的生活,此外,在游客离开时,当地居民还会送上本地区最真挚的祝福,让游客最开始就能深切的感受到这种“非凡”待遇。将旅游文化与本土文化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文化永远传承下去,这些文化都是我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吸引更多人走进我国开始旅途。
3.注重旅游经济文化的融入。
发展旅游业一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通过研究得知,旅游经济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两者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越落后,那么旅游文化也就越落后,同时旅游文化范围也会随之缩小,相反,文化越进步,旅游文化也会随之越发达。以四川省九寨沟为例,该地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地域文化也十分丰富,在我国以汉族人为主,所面对的人群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民族文化基本一致,没有任何差别,而九寨沟却与之相反,在这一地带有九个藏族村落,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明显不同,尤其是那里还拥有最原始的景观,河水十分清洁,适于饮用,这些在现代人生活中已经并不常见,也正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并不需要可以宣传,去过的游人自发向外界宣传了九寨沟,使得九寨沟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4.将商旅应用到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开发中。
首先,在商业中心建设中应注重商旅结合,以现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其次,标新立异,实现商旅全方位互动。再者,注重自我特色的展示,建设带有地域特色的商业圈。最后,构建商旅结合营业场所,也就是既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商务的需求,还为之配备旅游景点,通过展会等带动经济增长。如四川省内江市曾开办电商展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人们的目光,同时也为内江市旅游产业带动了大量游客,尤其是重龙寺、大千园等地,在展会开办期间很多游客都到此观光旅游,一时间促进了四川旅游业发展,不仅展会办的十分成功,旅游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局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旅游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但要创新旅游文化就要注重与当地本土文化的结合,提高人口素质,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要带来原生态感受。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风景秀丽,人们也十分热情,悠久文化也很多,都江堰等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也就吸引了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旅游中。因此,四川省政府与旅游企业应抓住这一要点,开发旅游资源,以此吸引更多人来到四川旅游,带动四川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以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
[2]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4]杨皓亮.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对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5]王良艳.九寨沟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2
1.优势分析
(1)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高。首先,开封犹太人于北宋年间开始定居于中国,比哈尔滨、上海犹太人定居中国要早800多年时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一部分犹太人开始走上了科考致仕的道路。其次,犹太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和内部凝聚力极强的民族,世界上大多数犹太人一直保持着犹太血统的纯正。但是,开封犹太人却在北宋至清朝中后期的800多年时间内逐步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这在世界犹太人范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最后,开封现有的犹太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犹太碑、犹太会堂、南北教经胡同“万福楼”金店等有形遗址、犹太人家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无形文化与习俗所组成,资源类型丰富,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的配合度较高,很有吸引力。
(2)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经济潜力巨大。开封犹太文化绵延不绝发展了800多年,保留了许多古犹太文化的精髓,这使得开封犹太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知名度较高,成为世界上许多犹太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此外,开封本身是一座七朝古都,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对于国际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对开封犹太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和开发,可以在国际上打造出开封“犹太文化古城”的旅游名片,让更多的潜在游客了解开封,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开封参观,这便是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巨大潜力的体现,这既能增加开封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更能推动开封经济的发展。
(3)开封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开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整体大环境旅游氛围。在高度重视发展开封旅游业的政策下,开封市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首先,开封市内拥有1家5A景区(清明上河园)、6家4A景区(开封府、龙亭、大相国寺、铁塔公园、翰园碑林、包公祠),旅游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度相对较高。其次,开封市内各个景区(点)的距离相对较近,并且可进入性较好,交通方便、快捷。再者,开封市内各个级别的酒店、饭店、宾馆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住宿和餐饮需求,接待能力较好。
2.劣势分析
第一,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数是以未开发的形式存在,仍然属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范畴,并没有真正走上“体验旅游”“、文化旅游”的发展道路。第二,在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让社区居民接纳汹涌而来的旅游者,这是旅游开发者还未解决的一个很重要问题。第三,阴影区影响也是开封犹太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之一。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尤其是与北宋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度不够高,拥有较小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主要旅游产品
1.开封犹太会堂遗址
即开封犹太清真寺遗址,位于开封市中医院附近的南教经胡同21号。开封犹太会堂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其建筑风格为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与上海、哈尔滨的犹太会堂的近代建筑风格有明显区别,因此具有较高的资源独特性。
2.南北教经胡同
南北教经胡同现位于开封市解放大道开封市中医院旁。它曾经是开封犹太人的聚居地,目前还居住着一些犹太人家,保存了较好的犹太宗教氛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着较好的原始风貌。
3.犹太人家
现在的南北教经胡同内,仍然居住着一些犹太人的后裔,他们家中依然保持着民族装饰布置,也保持着一些原始的风俗习惯。
4.碑刻碑文
开封犹太碑,尤其是现存的“弘治碑”、“正德碑”和“祠堂述古碑”是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开封古犹太人的历史演变。
三、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价值以及意义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3
关键词:科尔沁;文化元素;舞台化
一, 概述
科尔沁的文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此地区的长调民歌、短调民歌、马头琴、四胡、朝尔、乌力格尔说书在拥有蒙古族艺术共同特征的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反映着科尔沁地区的文化模式,是当地人们的生活、精神与性格的标志性展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①。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旅游演艺②。对于科尔沁地区来说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生存方式。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
(一) 什么是舞台化生存
舞台化生存,是在旅游景区内部,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的形态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被搬上了景区的舞台。例如澳大利也剪羊毛的表演,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实景山水舞台剧,都是“非遗”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范例。③
二,科尔沁旅游文化资源舞台化元素
下面从科尔沁地区声乐、器乐、说唱音乐及舞蹈这几个方面解析旅游文化资源舞台化元素,以便以后能够为舞台化产品利用。
(一) 科尔沁地区声乐
1、短调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节拍比较固定,一般为两行,押韵的两句或四句式,歌词简单,但有一定的艺术性,一般为即兴演唱、比较灵活。科尔沁地区的叙事短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如:歌曲《达古拉》《乌尤黛》等作品被人民广为传唱。这一地区民歌不仅数量多,更以鲜明的特点——用长调的技巧演唱短调民歌而著称。这种用长调的风格演绎的短调民歌成为科尔沁民歌的独特风格。
(二)科尔沁地区器乐
1、四胡
又名四弦、四股子或提琴,拉弦乐器,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儿”。琴筒用木
头或金属制成,弓弦用马尾制成,四根琴弦多用丝线或金属线制成。清朝末年盛行于科尔沁草原,近现代更是广为流传。如今的四胡可分为低音四胡、中音四胡、高音四胡。低音四胡发音圆润优美,音色浑厚深沉;中音四胡音色圆润、明亮;高音四胡音色清脆悠扬、优美动听。都广泛的运用于日常娱乐和演出之中,深受人们喜爱。
(三)科尔沁地区说唱音乐
1、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故事”、“说书”,其曲调简短、结构方整并带有浓厚的说、唱性。表演形式大多数为自拉自唱,有固定的曲调、即兴演唱,以朝尔、四胡等乐器伴奏。乌力格尔依据有无伴奏以及伴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为:雅巴干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是潮尔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的胡仁乌力格尔等。乌力格尔这种说唱艺术在科尔沁草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科尔沁草原上每逢节日等礼俗活动都会邀请乌力格尔说书艺人到场表演,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2、好来宝
好来宝,又称“好力宝”,蒙古语意为“联结”,是科尔沁蒙古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产生于12世纪前后。好来宝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有单人、双人和多人演唱,多以四胡等乐器伴奏。它有固定的曲调,音乐整齐,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易懂,易记易唱。在科尔沁草原上,无论是艺人还是农牧民都能即兴唱上几段好来宝,其表演风趣幽默、酣畅淋漓,深受农牧民喜欢,因此好来宝成为了本地区蒙古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科尔沁地区舞蹈
1、安代
安代,蒙古语意思为“抬起头来”、“掀起身来”的意思。中国音乐词典中记载;“安代是蒙古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据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最早是为患有‘安代’病者驱病的。舞者双手各执一长手帕,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唱,边歌边舞,情绪热烈。原来常带有迷信色彩,后来发展成集体舞蹈,在节日或娱乐时表演”。④安代舞是科尔沁地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萨满教文化与佛教文化间的碰撞、融入中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她是集体性的艺术活动,体现了劳动人民驱魔治病、追求健康、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蕾蕾, 张晗, 卢嘉杰, 等.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 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 旅游学刊, 2005, (6) : 45- 47.
[2]诸葛艺婷, 崔凤军. 我国旅游演出产品精品化策略探讨[J ]. 社会科学,2005, (5) : 121.
[3]王德刚, 田芸. 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 [J ].旅游管理,2010, (6) : 46.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4
【关键词】 川北大木偶;文化旅游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两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又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川北大木偶具有典型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在资源分类中应归集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传统类,又因其兼备民情风俗、娱乐等因子,故其综合特征明显。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效旅游资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川北旅游产业文化特征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推动旅游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打造与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深度开发成为各地的热点,但“文化旅游产业” 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各地均在探索之中。南充属于川东北地区,是大木偶的家乡。旅游业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继阆中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后,南充已于2006年成功创建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底全市共有A级风景区14个,其中4A级景区7个,该市2011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位列四川第5位。南充旅游总收入虽高,但旅游产业的文化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在全市14个A级景区中,以凌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景观10个,以阆中古城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观4个。现代旅游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它能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繁荣提供宽广的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体验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潮流,文化需求引导着旅游需求的发展,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更是旅游的新亮点。目前在南充除阆中古城将传统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与地方旅游有机的融合以外,其它景点对于川东北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十分充分。
二、川北大木偶的文化特征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涵盖着宗教、风俗、价值观、道德、学术、文学艺术、科技等;而广义的文化还应包括物质(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层次。川北大木偶由于其演出工艺相对复杂,涵盖的内容较多,从其表演的技法上看,还融入了川剧、京戏等多种元素,有着浓厚的川东北客家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在表演过程中有狭义文化概念所包括的地方风俗习惯、巴蜀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学艺术、传统的木偶制作技术;在演出内容上也体现了广义文化所指的地方社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在诙谐的人物情景表演中体现了川东北人勤劳、睿智、豁达的个性,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包含着川东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因此它集中了大部分独特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加上表演剧种的兼容性较强,内容上可以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旅游开发潜力较大。
三、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困境
一直以来让川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川北大木偶为求艺术生存,除有关单位邀请回南充演出外,主要时间是远赴峨眉山风景区作为陪演节目,虽取得一定经济收入,但川东北的味道也不太浓郁。经过调查,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如下:一是与南充旅游结合度不高。由于前几年过多地强调了物化的旅游资源,忽略了旅游的文化元素,川东北大木偶至今还没有作为重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融入到南充旅游事业的发展中来,造成了旅游与文化的脱节;二是演出经费短缺。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济来源少,财政拨款以人头经费为主,而日常的演出经费、培训经费和科研经费需要专项经费支撑,从2011年其财政收支状况来看,年总收入43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拨款为5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34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40万元;年总支出415万元,人均工资为3100元/月,演员收入与一般社会演出团队相比,差距较大,加上每场大木偶表演需要的时间与人员均较多,一场简单场景的演出就需要付出2万元的非工资性演出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随时可能血本无归。三是后劲不足。目前在各种影视的刺激下,愿意从事大木偶舞台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该团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具有木偶制作技术和丰富演出经验的青年演员寥寥无几,中青年操纵人员8人,中青年造型制作人员3人,各种技法有一度失传的危险。现有13名临聘演员虽经正规院校委培,有一定表演经验,但苦于没有编制,难以继承衣钵。四是创新力不够。现代演出市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快速化,但由于大木偶的更新速度受各种器具的限制较多,新的材质与器具均在研究之中,一个新的剧本的编排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元素变化速度的需求。五是市场缺乏。影视以及各种明星演唱会充斥着南充文化市场,大木偶与川北灯戏等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备受冷落,消费市场冷清,难以发展。六是与现代科技脱节。川北大木偶由于经费欠缺、思维固化,对声光电的运用还未完全到位,许多较大的场景均需人工合成,致使演出成本走高、演出效果欠佳。
四、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有利于打造南充旅游新形象
南充有4A级景区7个,旅游事业发展不可谓不好,但南充旅游发展事业目前最为缺少的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南充两千年沉积的文化因子完全溶入旅游事业的发展之中。红色旅游相较于毗邻的广安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已经滞后;三国源文化游虽然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但随着三国文化的普及,外省许多古战场都在打这一张牌,南充除阆中张飞庙外就没有著名的古战场可以进行表述,与旅游相结合的潜力已不太大;其它诸如客家文化、春节文化、风水文化、佛道文化的挖潜广度已不宽。如果能将川东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剧等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资源整合起来,与南充旅游发展实现有机对接,既能让各种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又能给南充旅游赋予更多的内涵,为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活力。
2、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川北大木偶属于国家级的文化宝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种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如果长期得不到开发,传人难找、市场难觅、观众流失,就有濒临灭失的危险。传统文化旅游是一门新型旅游,需要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多元化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日趋大同的当今,保存生命力的最好办法便是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重新融入社会各阶层,吸取各种各样的养份,才能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才能得到发扬光大,传统的艺术要得到进步与发展,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原则,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从各地发展旅游的经验来看,大多将各种文化遗产置身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让旅游带动民间演出艺术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川北大木偶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这种文化遗产用鲜活的形态传承下去,才能让各种流派的风格得到有机的融合,才能让遗产不变成遗憾,还能为国家与地方政府节约一定的文化保存成本,减少各级财政支出,并逐渐形成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提升南充的城市品位
城市化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趋势不可逆转,其最本质的内涵是城市自身如何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城市品位上,传统文化特征不可或缺,重要性远超钢筋混凝土。通过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可以增加外地游客对南充的认同感,打造南充城市的传统文化名片,使南充的文化旅游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给南充山美、水美、城美、江美的风景线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增强城市竞争的核心软实力的目的。
五、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途径初探
1、增强宣传力度,做好文化推广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离不开宣传,宣传能让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南充对于川东北地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还不很到位,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人,对南充历史、南充文化、南充风土人情都不太清楚。因此加大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宣传十分必要。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川东北文化的宣传,提高游客对南充传统文化的知晓率。二是在各个行业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旅游部门可以编写符合不同行业需要的宣传材料,通过A级旅游景区的导游、讲解员宣传南充的人文历史和风土民情,不同景区的讲解词需要融会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要给游客留下生动鲜明的印象;也可以通过各级学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对家乡的了解与自豪感;还可由交通部门对出入南充的旅客进行宣传,在高坪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口的显示屏上宣传南充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也有必要加大对出租车司机等公共服务人员的旅游文化教育。三是加大网络宣传。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级旅游部门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官方网络旅游宣传方面的工作。
2、搞好文化创意,实现文旅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可以产生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创造额外财富。我们相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南充,通过对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等传统艺术有效地整合,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景、4D等高科技,可以生动地向各地的游客介绍了川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等,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3、政府引导,企业唱戏
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目前是没有实力与能力搭建一个表演平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单位目前空置的舞台,以川北大木偶为主整合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给予适当的补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出经典的戏目,长期在一个地方进行固定演出,进行企业化运作,使之成为南充团体旅游的必看剧目,增加南充旅游项目,延长旅游时长,使之成熟化,然后逐年减少财政补贴,留住长年漂流在外的表演团队,进而为南充旅游经济创造更多的收益。这样就能起到“做活”大木偶,保护传统文化,提高旅游品质,增加旅游收入,加大地方宣传的多重功效。
要保护好这项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问题就是要把它做“活”,让其实现文旅结合、演出活跃,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创作繁荣、生生不息的局面,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创新并重,传承与发展共荣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5
随着湖北省大力推动生态旅游建设,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在推进了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本文分析了随州旅游产业急需发展和旅游专业人才资源紧缺的现状,提出了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服务好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关键词]
旅游人才;地方特色旅游;旅游资源;需求
随州被称为炎帝故里、编钟之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务院颁布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定位后,旅游业更是成为当地迅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其产业地位逐步上升,发展空间不断扩大。高职旅游教育应为发展地方经济而服务,完善现代教育体系,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
1随州旅游人才需求现状与特点
随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当地的“食、宿、行、游、购、娱”各项要素的有力提升,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紧迫的人才要求。
1.1需要旅游开发的规划人才。
随州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规划设计景区景点和项目建设,当前,旅游产业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亟需整合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能够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调研、并进行开发规划的设计人才。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由于人才短缺许多资源尚需开发。
1.2随州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全区有23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点突出
同时,当地人文资源深厚、物产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原始生态型旅游开发区。因此,需要拥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知识,了解当地旅游特色的人才来帮助开发、研究、挖掘这些特色遗产,承担旅游研发任务。
1.3旅游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级研发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训练和学习的旅游服务管理人员。
缺乏良好的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就会出现“一流的设施,三流的服务;上等的美景,下等的态度”这样尴尬的局面。同时,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应有进一步的调整,除了掌握常识性的旅游知识,还应掌握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外语等多方面技能,人才的需求由单一型开始向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等方面扩展,适应新时期下旅游业的发展。
2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2.1随州本土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2.1.1独一无二的物质文化资源
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在这里开创了农耕文明,是海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1978年,随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65件编钟,其规模之大,建筑形式之奇在世界上罕见,被誉为“世界第奇迹”。随州不愧为“古乐之乡,文物之邦”。随州文物遗存丰富,已发掘历史文化遗址168处、古墓葬(群)137处、古建筑144处、重点文物居市州前列。
2.1.2非物质文化资源独特
炎帝神农传说、神农祭典、花鼓戏,大洪山打锣鼓都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历史人文资源灿烂
随州自古是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众多的名人大家在随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
2.1.4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
随州有秀美的大洪山自然风景区,温泉资源和茶叶、香菇、兰花、木耳等农产品。
2.2结合本土资源特色,有效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2.2.1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从进入旅游学校开始,就有意识地关注旅游行业的话题新闻、行业动态、以及行业案例,让学生对这份职业由陌生到熟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此外,通过聘请资深旅游专家、企业家、学者、成功人士来学校讲课、作报告、畅谈职业远景和规划,让学生加深对旅游产业的理解以及对旅游事业的前景未来的信心,让学生从学校里就树立职业理想、构建职业规划。
2.2.2加强职业责任和团队意识教育
学校应让学生深入旅行社和酒店工作,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旅游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和学生的表面认识有极大的差别,应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思想准备,磨练坚强的意志,树立担当责任、经受考验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在团队实习培训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设置共同完成的工作和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团队氛围里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体会人与人思想的差异,为学生以后接触不同的人群、做好服务工作做铺垫,并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到集体荣誉、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2.2.3学校应与地方旅游业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技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为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随州本土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有限、阅历尚浅,还不能深入的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神韵,无法透彻细致地针对当地的特色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进一步的剖析,讲解时比较干瘪生硬,没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培育工作。首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和学习当地旅游业的品牌营销活动,如:编钟文化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桃花节等,让学生深入活动实践亲身感悟和学习当地的特色文化,接受熏陶,形成自己的感官意识;同时带来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文化馆,聘请研究当地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做讲座、报告,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外读物的指导,根据学校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让学生从入校开始每学期阅读各类课外书籍10部,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由指导老师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个人的精神品味。最后,学期末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比武,由业内专家做评委,并加大奖励力度,做好宣传,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和鼓励学生热爱本职专业,积极学习的信心。
3结语
随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软实力支持,同样,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的强力支持下才能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和旅游产业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共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将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人才的输送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连接起来,加大特色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找准位置,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黄竞玲 于晓光 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6
关键词:甘肃;文化旅游;资源
甘肃地处中国西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行政区域东西狭长,两头稍大,状似如意,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多彩的甘肃旅游文化资源。境内云集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源远流长的伏羲文化,历史悠久的大地湾文化,横贯东西的丝路文化,纵横南北的黄河文化,精美绝伦的石窟文化,保存连续的长城文化、内容丰富的宗教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俗)文化,它们曾使甘肃的经济文化载誉国内外,如今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发挥了具足轻重的作用。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集中体现在莫高石窟的壁画艺术上,它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合点。敦煌文化更多的表现为艺术的殿堂和丰富的文献资源,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文化洗礼,那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梵文等繁多文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敦煌文化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伏羲文化。人首蛇身、一画开天、道启鸿蒙,开物成务的人文始祖伏羲,创造的伏羲文化,可谓与天地凖。社会经济方面,结网罟、养牺牲,以教畋渔,促进了原始畜牧业的发展;政治制度方面,伏羲立九部,以龙纪官,实践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日常生活方面,制嫁娶,定聘礼,人类由原始群婚杂居转向夫妻家庭制度;作历度,定节气,奠基了现行的中国历法;制琴瑟,作乐曲,初显了中国礼乐之文明;尝百药,制九针,开创了中华医药研究和针灸之先河;思想观念方面,画八卦,立占卜筮术,形成了中华哲学发展衍变的文化主脉;造书契,代结绳,实现了中华民族认知的大飞跃,开启了中华文字的起源。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伏羲文化因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又使之具有强烈的多民族文化认同性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它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时间提前了1000年,证实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开创了后世宫殿式建筑先河和最早的“混凝土”地面等等。这些对于探讨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和了解黄河上游新古器时代诸文化发展和相互关系,发展考古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丝路文化。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丝绸西去,天马东来,丝路文化也沿着“长安——天水——定西——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这条线逐渐成发展,各族、各国人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敦煌文化,开通了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的广泛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奠定极大贡献。如今的丝路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开发价值。
黄河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流程913公里,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农耕文明。黄河两次流经甘肃,跌宕起伏,一泻千里,造就了众多峡谷与盆地,蕴育了源远的黄河文化。在甘肃,可欣赏天下黄河第一湾玛曲黄河首曲、永靖黄河三峡、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景泰黄河石林等黄河风光,体验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其本身系结合草原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族(俗)文化和宗教文化而形成的文化体系,这种兼收并蓄的包容性造就了炎黄子孙尊重自然、感恩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开展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窟文化。 甘肃素有“石窟之乡”的美誉。从最东头的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到麦积山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再到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再到最西头的安西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堪称“石窟走廊”。这些资源正在被中外越来越多的游客称道和向往,为人们从各个层面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长城文化。 甘肃堪称长城的历史博物馆,涵盖秦、汉、明三代长城及晋、宋、西夏和元代的城障,各代长城的西部起点均在甘肃境内。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长度超过3000公里,沿线遗存、遗物丰富,“天下雄关”嘉峪关、“长城第一墩”、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及烽燧等古长城遗存,都成为凭吊历史的旅游名胜,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民族(俗)、宗教文化。 甘肃民族众多,现有45个民族,44个少数民族,世居甘肃的、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
从分布情况而言,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州和张川县,散居兰州、平凉、定西等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
从来看,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甘肃并存。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回、东乡、撒拉、保安、哈萨克;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蒙古、土族、裕固族。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一些民族中也有信仰,但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