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和经济发展

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沼气的综合利用 乡村旅游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可循环的农村新能源为动力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充分利用每一种资源的综合效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统一起来,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淳朴智慧的中国农民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努力探索着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其中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马六良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探讨和推广。

一、马六良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况

遂溪县马六良村曾是该市典型的畜牧饲养专业村,共有76户、423位村民。过去,村里遍地污水横流,不少农户家中人畜混居,遍地畜粪和泥水,整个马六良村是个名副其实的“垃圾村”。2005年11月后,为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马六良村大力改善村容,休整拓宽环村大道,拆除乱搭乱建的猪舍鸡栏,挖通排水排污暗渠,建成广东省第一个生态污水处理沟,还大胆实践,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合作养殖,并配套建设大型公用沼气站,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通过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来带动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造血型’新农村”的新路子。

二、马六良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

马六良村致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开发建设多个“造血型”项目,探索出“畜一沼一鱼、菜、花、果―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成功的建设过程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规模化养殖与大型沼气站相结合

规模化养殖是相对于传统的单家独户式散养的新型养殖模式,与此相配套的就是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沼气站模式。这种沼气利用模式,一是使原料来源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常有波动,大型养殖场可以抵御一定的市场风险,能够保证持续饲养足够的生猪来提供沼气原料,二是沼气池的保管方便,分散在农户各家的沼气池不管是有专门的机构管理还是农户自己维护都有很大困难,而这种集中的沼气站模式就方便了管理维护,保证了持续的沼气输出,三是利于落实更先进的沼气利用技术,有助于沼气的综合开发,不会造成浪费,充分发挥沼气这种新能源的巨大作用。

马六良村以集体投入和群众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32万元,在村西集中建造现代化猪栏4条,建成总面积2240平方米的猪舍,同时与泰国正大集团南宁畜牧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一条龙”订单养猪项目,年可出肉猪4800头,每年可获得纯收入29万元。规模化养殖的问题解决后,村集体又出资万元专利使用和技术指导费将“深藏式沼气池”国家专利技术的发明者请到村里讲课、指导,并投资15万元在猪舍旁建起了5座总容量500立方米的连体深藏式大型公用沼气池,目前为广东省最大沼气池,将猪粪用于生产沼气,沼气通过输送管如同自来水一样通到每家每户,每天免费供应250立方米沼气供村民们煮饭、照明和洗浴用,解决全村群众日常所需能源,每年节约能源费20万元,相当于人均减少支出500元左右,同时年可节省木柴20多万公斤,相当于200亩生态林木的年生长量。可以说,将规模化养猪与大型沼气站相结合的模式,既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沼渣、沼液的集约化回收再利用

依托沼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沼气的综合效益除了沼气的能源价值外还包括充分利用沼渣和沼液。沼渣、沼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代谢产物,里面含有大量维生素、蛋白质,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沼液浸种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平均提高10%左右;水稻增产10%左右,玉米增产8%左右,小麦增产6%左右。沼液对蚜虫、红黄蜘蛛、清虫、稻叶蝉、稻飞虱等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并且因具有无污染、无残毒、无抗药等特性而被称为“生物农药”。沼液沼渣也是优质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沼液还可作根外追肥,或者叶面施肥,促进生长平衡,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沼渣可作为淡水养殖和腐食动物的营养饵料,其中富含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成分,能节约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沼气的综合效益,马六良村把原来村边的4口臭水塘开发扩建为76亩鱼塘,鱼塘周围种上柳树、桃花以及杨桃、龙眼、木瓜、香蕉等经济果树,同时建设了200多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村内统一收集垃圾、畜粪和部分生活污水,修建专门的沼渣沼液排输管道,将全部沼渣、沼液用于养鱼和200多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经济果树。这些沼渣沼液是天然的绿色无污染肥料,通过利用沼渣沼液不仅使全村每年节省下35万元购买化肥的开支,还使果树、蔬菜能够更健康的生长。经过一番规划改造后,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入约35万元,76亩鱼塘、200亩无公害蔬菜以及250亩花卉、水果每年可助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马六良村利用沼渣、沼液养鱼种草种花种果,形成了一个循环互动的绿色生态环保型经济模式,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同时也美化了整个村庄的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城郊型乡村休闲生态旅游

乡村休闲生态旅游集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将旅游与农业合二为一,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旅游业实际运用中的典型模式。这种形式的旅游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可以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城郊型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最为发达和典型。发展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是城市郊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扩大城市旅游空间,开拓旅游资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乡村生态旅游与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富余劳动力本土化转移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亦农亦旅、亦果亦商的生产方式,建立了以旅游带农业、以城市助乡村的长效机制,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考虑了自身实际后,马六良决定要充分发挥其城市郊区和果园鱼塘相间的优势,开展城郊型乡村休闲生态旅游。通过集资,村内修建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招待所、休憩景点、钓鱼台等农家乐休闲项目,凭借其卫生整洁的村容和依山靠海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城区居民前来度假。马六良的农家乐生态旅游充分利用了其自身的农业循环系统,例如游客可以到蔬菜基地、果园采摘瓜果,在鱼塘钓鱼,最后将“战利品”送至村食堂消费,整个农家乐都围绕着农业循环系统进行。马六良的城郊型乡村休闲生态旅游迎合了现在城市居民热衷绿色食品、渴望接近大自然的心理,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05年马六良人均年收入4230元,08年跃升至6600元,可以说这些成绩都与新发展的乡村旅游密不可分。

三、马六良村进一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健全机构,实行沼气的物业化管理

沼气池三分建七分管,该村的养殖场大型沼气站是全村循环经济模式的根本所在,沼气站的正常运行,主要依靠原料来源的稳定供应,以及日常设备的保管维护。与大型农业企业合作养猪的模式保证了沼气站原料的长期稳定供应,但目前该村并无明确的管理沼气站的专门机构,平时主要由沼气池旁的养猪场负责管理,村里也并无专门的技术人员,遇到设备故障,就由村长牵头带领村民们“集体出力,集思广益”,用村民自己的土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一些故障,但绝不是长久之计,要保证沼气站的平稳运行,必须要尽早成立沼气站的专门管理机构。

该村应及早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积极鼓励单位或个人成立沼气物业公司或协会,承包沼气站管理业务,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建立一支适应村庄需要、技术水平过硬的沼气维护队伍,按照“市场运作、合理收费”的原则,为农户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沼气使用指导、沼气灶具维修、公用管道维护、沼气池日常监测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推动农村沼气向物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典型推广,打响循环经济和乡村旅游品牌

马六良村是全县乃至全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省市领导多次莅临该村视察其新农村建设的宝贵成果,其成功的经验应该得到推广和借鉴,但是离开湛江市以外,却鲜有人知马六良的成功,也少见专家学者对其发展模式的研讨,这既让其他还在苦苦探索循环经济建设的村庄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借鉴机会,也不利于该村打响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

马六良应充分利用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该村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方法方式加以推广,对其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既要做到马六良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入人心,又要做到马六良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品牌的家喻户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乃至全省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向纵深发展。

马六良村的成功建设,一是把握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正确方向,二是充分结合了自身优势,发展了适合自己的经济项目,走出了富有特色的“畜一沼一鱼、菜、花、果―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借鉴马六良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时,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适合自己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骆世明,黎华寿,广东沼气农业模式的典型调查与思考[J],生态环境,2006,15(1): 147-152

[2]张朝华,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J],农村能源,2010,4:55

[3]李琳桂,基于循环经济的农家乐旅游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83-86

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展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农民及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时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也能适时开拓市场,拓宽各类农副产品的市场销路,为广大农户解决产品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多是由头脑灵活、信息灵通、产销大户的农民建立创办的,在农村被称为“能人”。他们在多年的贩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众多的客户,很好的解决了一家一户找销路、找市场、农民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实际问题,为农户解诀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心做好农业生产。同时,合作社成员间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及时调剂余缺,使各类产品及时销往各地,扩大了市场范围,拓宽了市场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合作社、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改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在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研究市场信息,增长农民的见识,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在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见到效益、坚定发展信心,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抗风险能力较低,无论发生哪类风险,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制度化管理,“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呈现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发展,减少损失,确保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社来助推。近几年来,我乡突出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夯实基础、成效不断显现。通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户除种植水稻、包谷、蚕豆等常规农作物外,部分农户积极进行魔芋、辣椒、百合等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的推广、产品销路的解决和经济效益的体现,这些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来实现。

(二)我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目前,我乡扶持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达12个,初步实现了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成效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创新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

    2、加强指导,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

    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建章立制,制定好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社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3、加大扶持,搞好服务,改善发展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初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合作社做强做大。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发展环境。

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经济发展 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以农村的家庭承包制为基础,将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人或为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人进行自愿联合并且进行民主管理的互的经济组织就是农村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盛大召开,农村生产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很好的促进,农民的收入也日益增长,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地改善,使农村改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在农村改革的发展浪潮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在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农村经济要想再次腾飞就必须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扎实的基础,2007年7月1日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一法律有力地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让农业产业的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收入方面有了很好的转变。

然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掌握的科学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是其现存的问题。因为,农民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员,当地农民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他们有的专业是种植,有的是专业养殖,其科学技术含量并没有达到当下的要求。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在农产品品牌与质量方面提出的要求。他们还处在市场经营方面的初级阶段,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还不能适应国外市场。

另外,农村的名农产品和特农产品以及优农产品还没有知名度,而注册过品牌商标的农产品少之又少,市场品牌的经济相对较低。

而社员没有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学习,导致他们对名农产品和特农产品与优农产品的不断改良的发展能力也十分薄弱,这也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充分地利用了农业科学的先进技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被党实施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大提高,对其生产力有很好的发展作用,农村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民产品的丰收与流通大大丰富了城乡市场,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这一现象正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地位的有力说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部分是农民,他们在这个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里,自愿地进行着合作制与股份制的生产和经营以及分配还有管理。农村专业合作是站在农村的基础上的,因此十分熟悉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产品的品质以及人际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农业生产与市场两个方面有很好的掌控,把知名农产品当作基础,把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服务放在首要位置,运用灵活多样经营方式,在各大市场开展农产品的销售活动,不仅既激活了农产品的沟通,也带回了科学技术信息,调整了农业结构,有力地推动了“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产业化基地、农产品示范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代化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里存在很多有经营头脑和会生产与销售的人才,他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把市场活跃和增加农民每年的收入。在特殊环境中还能稳定市场,在城市农产品紧缺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很多的成员,是一个大的家庭。每个专业领域都具有独特的技术,广大农民要熟练的掌握各专业的知识,对各植物动物的生长规律进行掌握对它们生理和生育的特征特性进行了解,才能在生产中进行开发研究从而获得高产量。而农民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争取高产的有效载体就是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各种名农产品和优农产品以及特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基地。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农业与优势资源来进行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农业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村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对党的相关路线和方针和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件有所了解后来进行学习,对党富民政策有深刻了解。不仅学习了政策时事,还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交流,精心研究市场信息,探索出了一条农产品深加工和增产增收的新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紧密相连,他们谈着农业生产技术,讨论着市场信息,讲着党的富民政策。这样就减少了农村里的不文明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中国特色农业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有效传播。

四、如何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存问题

那么我们要怎样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存的问题呢?首先,政府要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作为核心,对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严格规范并且推动它的发展。站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把主导产业当作纽带,始终遵循“民办和民管以及民受益”的原则,推行并采用“基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根据本地特有的优势条件,将特色农业与优势资源创办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中心,鼓励农民参与到专业合作社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合作社中的作用。

第二,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工作,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员的培训基地建设好,完善农民合作社社员的培训工作。

第三,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进行提高,使其职能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根据各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保运行机制与决策机制具有合理性。

第四,在政策上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知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宽松的环境,因为它正处于成长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4

市委农工办系统各部门、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和市纪委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于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局,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作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优化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落实责任,全面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市委农工办系统各部门、单位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工作,将其列入部门整体工作的重要日程,抓紧抓实。一是落实领导班子岗位责任制,在各部门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其他班子成员分头抓的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和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二是努力做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各部门、单位按照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逐级细化分解责任,明确目标任务,与领导班子成员、科室和下属基层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基层单位把责任量化到个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级落实责任、层层设防把关的责任网络。三是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学习培训,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以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四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通过开展向郑培民同志学习和通报我市今年处理的少数党员干部案件,教育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结合半年工作总结和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找准差距,看清不足,达到整改、提高目的。

二、认真履行职能,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市委农工办系统纪检监察组织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把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服务经济发展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职能,加强软环境建设,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发挥监督监察作用,促进依法行政。规范部门和行业行政执法行为,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农业局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打击生产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很好地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农机局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文明监理、规范执法行为的通知》,下发到各下属单位。畜牧局加强对兽药、饲料的管理,提高对畜禽及其产品的监测、监管力度,从根本上保证我市畜禽及其产品的健康、安全。经管局对村级财务公开监督检查做到每月一次,并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

2、加大纠风力度,转变工作作风。各部门、单位结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认真查处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作风粗暴、执法不规范,以及吃、拿、卡、要、报等腐败行为,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和基层提供优质服务。农业局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考试考核、执法考评、持证上岗、监督约束等制度,农业执法队伍的服务和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开发办公室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从领导班子成员入手,结合召开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述职,摆问题、找不足,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经管局专门编印《农村经济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农经人员十项守则》小册子,下发到市、乡、村三级农经人员手中。农机局围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指导思想,规范了农机监理和农机化学校两个“窗口”单位的制度管理,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丝绸公司在生产关键季节,领导干部带头深本稿件版权属517878秘书网入基层,与公司职工和蚕农打成一片,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加快政务提速,提高工作效率。水利局不断缩短取水、采砂、水保许可审批期限,严格水事案件处理时限,加快汛情雨情传递速度。 林业局将林业行政职能全部移交行政审批中心,简化了审批手续。农机局完善了一系列联动服务承诺制度,并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规范和充实了服务内容。畜牧局对所有收费项目进行了细化汇总,并制成公示栏、公示牌,全部对外公开,实行“阳光收费”。气象局对我市建筑工程的防雷图纸全部免费审核,并为部分建筑免费安装了防雷电涌保护器。烟草公司下发了《关于推行企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大宗物资采购和基建工程招投标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

三、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增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市委农工办系统各部门纪检监察组织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上级市)市委、龙州市委三级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了“如何更好地为实现全市农业农村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服务”大讨论,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党委关于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上来。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实质。继续深入学习各级党委关于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进一步领会其实质,明确纪检监察组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新要求。采取集中学习、召开会议、个人自学、交流体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

二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密联系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对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中心意识、市场意识、软环境意识,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加快发展、扩大开放、保持稳定的大局中来把握。在工作中,要正确区分工作失误与渎职的界限,对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的要为其撑腰壮胆,对诬告陷害改革者的,要从严查处,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技;经济发展;现状;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我国农业还相对薄弱。因此,为了彻底改革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实行科技兴农,依靠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不只是理论口号,更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分析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找到问题所在,才能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各个击破,进而实现科技兴农的目标。

一、农业科技的特征分析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系统中,农业科技已成为其内生变量。从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的测度(1980年-1999年)结果可知: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农业科技的贡献高达33.41%,由此可知,科技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在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了,科技是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的供给的根本出路,它决定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基础性、公共性,并在农业科技投入中,强调了政府的主导地位[2]。从文件中可以看出,社会性、基础性、公共性是农业科技的三大基本特征。

二、我国农业科技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主要包括了栽培技术、农作物品种、作物减产防止、植物生物技术、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畜牧业生物技术等。与国外农业科技相比较,我国的农业科技还较为弱势,下面就着重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作物减产防止、植物生物技术、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方面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

(一)农作物品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虽然我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遗传资源(也称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距离,比如保存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新种质的人工创造、抗性基因的利用和发掘等;在品种资源和资源鉴定方面,工作体系还有待完善;与发达国家的良种繁育制度、体系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目前,少耕、免耕理论是全球土壤肥料研究领域中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尚未成熟,施肥方法较为落后。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表明,在肥料利用率方面,一些先进国家能保持在50%以上,而我国仅能保持在30%到40%之间[2]。

(二)作物减产防止科技和植物生物技术科技

在害虫-天敌的生化、生理机制,害虫-寄主的植物关系,昆虫行为机制等方面的科技研究都较为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3]。并且在农产品保鲜、储藏、运输、加工技术、加工设施等方面也较为落后。在植物生物技术方面,国外已实现了产业化,其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包括了:微生物农药;农用诊断试剂(如苏芸金杆菌);细胞、组织培养产业(如荔枝、草莓、花卉等的脱毒苗和试管苗);单细胞蛋白;生物技术农产品;人工种子;人工胚芽等等。而我国在这方面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田灌溉与农业机械化

在农田灌溉方面,世界很多国家(如英国、奥地利、瑞典、法国等)的喷灌面积已超过了80%(《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而我国的农田灌溉,从性能、材料到自动化程度,都还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很大差距,其中,自动控制设备的差距更为明显。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应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在机耕、机播、机收方面都已达到了70%以上(《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而世界发达国家则已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三、强化农业科技应用的策略

(一)强化农业科技的配套服务

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生物的相互交织组成了复杂的农业系统。它不仅受到各种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如土壤、地貌、水、气候等)和生产条件(如役畜、劳力、人口、农机具等)的限制,还会受到种子、农机、水保、水利、农技各行业的分割[4]。但是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都甚少来往,缺乏沟通交流,从而阻碍了配套技术、综合技术的发展。

生产实践表明,相关学科部门之间存在着依存性、制约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强化农业科技的配套服务,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种子、农机、水保、水利、农技各学科的横向联合[5]。该联合包括了部门联合和技术联合,并且应该是有机、紧密的联合,而非机械、松散的堆放。实现专业的并轨联合,是发展综合配套的技术要求,也是农业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

(二)集中、统一使用科技成果

将农田系统的单项成果和增产措施进行集中、统一的运用。将其应用于某一区域,依据该区域耕地的普查资料,进行合理的耕作、播种和管理,从而建立起该区域的增长模式,并以模式对区域种植进行指导、规范。农业科技成果的集中、统一使用的组织形式和理想载体是——农田系统综合试验示范[4]。

(三)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的管理

通过农田系统综合档案库的建立,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的科学管理。选择出各专业中的、优秀的增产措施和单项成果,综合考虑作物品种、地理条件、作物性状、配套可能等方面因素,在进行综合试验后,选择出协调效益高、配套性能好的增长网络,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定性地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增长模型,再将其存储到综合档案库中,从而对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四)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

首先,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研究,要尽力解决各种战略性、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尤其是严重影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其次,要搞好基础性工作,做好基础研究,奠定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再次,要尽快实现农业高新技术,如核技术、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产业化,建立起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最后,在即将到来的16亿人口的压力下,要做好技术储备、超前研究[6]。

(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

农业信息系统的健全,让生产单位对农业技术信息的了解与获取更容易,也让科研单位能更方便、及时地掌握生产实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有助于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切实实现科学研究面向生产[3]。农业信息系统是由由信息层、处理层和应用层所构成,信息层主要包含了各种农业影响因素的统计信息,如植物信息、气象信息、播种量检测等,处理层主要包括了数据库、模型库等,农业信息系统的具体构成。

(六)大力改进农业科技体制

首先,要对专业机构进行优化,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支持,从而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各环节(产后、产中、产前)的科技力量;其次,要对科研机构的布局进行优化,将以行政区域设置农业科研机构的格局,逐步转变为以生态类型区域来设置的科学研究组织体系;最后,开放、扩大科研组织,引入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吸收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经验,引进先进设施、先进设备和资金。

参考文献:

[1]杨勇.农业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39):9-11.

[2]杨传喜,张俊飚,赵可等.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3):113-118.

[3]柯炳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1(23):1-1.

[4]谭本忠.加强“农、科、教”结合 探索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世纪行,2011(09):21-21.

[5]彭建雄,梁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以江油市九岭镇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为例[J].重庆建筑,2010,9(01):24-27.

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6

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之后,现在都在探索采取什么样对策,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来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从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一创新性的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良好作用。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一制度的带动作用。

但是,由于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断档,形成了单个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格局。这就造成了:⑴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农村富裕劳动力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收入增幅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速度加快,不少地区出现大片撂荒现象。⑵入世以来,我国农业面临史无前例的激烈竞争,现代农业的特点,即机械化、市场化、信息化、集约化等特点都不可能在个体户式生产方式中推广并实现利润最大化。⑶ 最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人多地少情况下,靠种几亩地,养儿头家畜,可以解决温饱,而要达到小康,对多数农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一上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依靠体制上的创新性突破。

二十一世纪初,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当地农民群众通过生产实践,纷纷创建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它如春笋,似潮涌,迅速普及我国各地。到2005年底,全国已达到十五万个。参加农户近一千多万,浙江省台州等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使当地农民一下子增加收入800多元。而湖北省加入新型农业组织高达100多万人,2005年该省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人均增收31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增收高出49.3%。

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农村普遍采用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新型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民办性。它是农民自愿联合,民主控制的《利益共同体》。实行民办,民管,“盈利共享,风险共担” 的经济组织,它不同于以往,供销社,信用社等集体组织:也不同于企业,机关,群团,社区组织。它是通过组织起来,增强统一服务功能,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从而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产经营效率。既充分体现了农民的经营自,又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好,而政府又包不了的事。

第二,专业性。它是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专业性组织。由于专业化的要求,它可以在本地区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区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在组织内,它可以根据市场导向,组织成员进行专业技术和信息交流,开展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成员增收;它可以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降低成本和形成群体规模效应,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第三,延伸性。随着合作经济发展,为了能更好占有市场份额,有的地方已出现组织区域性联合社,或跨地区专业联合社,形成了组织横向一体化;也有的延伸了产业链,从单纯的产品生产,向原料、产品加工、产品运销领域扩展,或者与现有加工、运销企业联合,形成垂直一体化,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耗费,极大提高了合作组织的经济效益。

从各地实践看,凡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的地方,基本上都出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可喜局面,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 水平,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了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在推动乡风文明、改变村容村貌、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也能够发挥积极有效作用。培养了新型农民,发展了基层民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干群矛盾少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技术的多了,团结互助的多了。由此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种创新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体制的又一次伟大变革,随着它的发展壮大,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载体。

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农村专业性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法律地位不明确。由于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专业性合作组织的性质及法律地位。从实际情况看,要么在民政部门登记为社团法人,但不能从事经营活动,而经营活动正是绝大多数合作社成立和发展的基础;要么在工商部门登记为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但合伙企业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农民不愿办,而有限责任公司门槛又高,多数农民办不起,且登记手续较繁、费用较高、税收等优惠政策难落实;要么在农业部门登记,但又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登记。

2、发展能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全国15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相当一部分处于成员间的技术互助和信息互通水平,产品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加工增值的能力还十分薄弱,急需加大国家扶持力度,特别是资金扶持力度。

3、是管理不够规范。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与成员的利益关系比较松散,多数组织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 ,利益分配,规章制度,经营决策不健全,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由于大多数普通农户成员对外部力量和能人的依赖度较大,加之缺乏法律界定标准,一些不由成员控制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随意“翻牌”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4、是政府部门的指导、支持与服务不适应需要。从实践看,一方面存在着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不及时、支持力度小、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急于求成、行政干预色彩过浓,当地政府介入过深,领导者和部门利益过重,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不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呢?

1、要完善政策,改进服务。推动建立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进一步减免有关税费,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改善金融服务手段与方式。积极争取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实施农业保险的重要组织载体,逐步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各地蔬菜、水果、禽蛋、水产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为合作社入“市”搭建平台。

2、要推动制度创新,加快相关法律出台。目前,基层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都期待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尽快出台。各省可以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制定出地方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暂行管理条例,使之有章可循。

3、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关联度大,政策性、技术性、群众性强,各级农业部门的支持、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都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做到支持不代替,服务不干预,避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要培训一支高素质的业务辅导员队伍,指导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实施民主管理,完善自律机制,增强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