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技术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技术调研范文1
基本情况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新型的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它的出现、发展和壮大 给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们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会员构成绝大多数是志趣相同并从事同行的农民,会长或副会长多由同行业生产能手或有文化的乡、村党员干部担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事的生产项目涉及农、林、牧、副、渔、加工业等多个行业。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分为技术交流型、技术服务型、技术经济合作实体型三种类型。经费来源主要为会员自筹、入股、专业大户出资、企业出资赞助、开展有偿服务收取的技术指导费、技术咨询费和组织农产品外销的手续费、乡村基层组织给的少许补助等。
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亟待加强和完善,但是实践证明,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代表我县农村深化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是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我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有效形式,是我县在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技术、市场、信息共享服务,民受益为特征的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格局。它对我县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引导全县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一、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
我县的农村技专业术协会是以发展一种产品或一个行业为目标,是由骨干会员带头示范的,影响周围群众,不仅普及了科学技术,而且将同类行业户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某一产业,形成规模经营,进而成为支柱产业。如兴隆镇塘洞村的张有纪自主开发的北侗黑葡萄基地,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基地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并辐射带动了周围的村民,对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众多村民户走上了致富路。
二、加速了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使科技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科技致富大户牵头,汇集了当地的技术经济能人,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与学会、科技院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许多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以较快地推广应用。有的农技协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向农民传授普及应用技术,比如,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协会,成立初期有部分会员因不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育苗的护理技术掌握不了,蔬菜的成功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该协会每年有针对性对会员举办多次培训班,或到田间地头,到菜农会员户中进行手把手培训,通过培训,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印发资料和教材使该协会会员蔬菜种植成功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为联结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根据农户的需要和生产经营能力,首先从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入手,逐渐向流通领域延伸,成为农户真正走向市场的组织代表。目前,我县的一些农技协已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产、供、销、加一条龙服务的技术经济合作实体型发展。比如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协会,从栽种规范、种子的选购、肥料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的销售一系列服务,使得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使会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
四、农技协促进了农户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加快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成为一个协会新的生长点,协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忧,争创效益”的方针。实践表明,在各农技协的带领下,广大农户观念大转变,彻底改变了“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状况,全县一大批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市场不断涌现。比如晏家乡的坝上村成为 “西瓜村”,地方收入得到了增强,农民收入得到了逐步增长。全县的“小康村”建设得到了加强。
五、农技协成为农户利益的代表。
农民单家独户经营除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力量微弱外,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户参加协会,共同的行业生产经营,共同的利益使农户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协会这一组织得到体现。农户的合理要求和愿望通过协会向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反映和争取,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农户的正当权益。协会也成为同行业的农民之家。
六、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技术经济联合体的活动中,建立了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富裕的新型农民关系。通过科学技术培训、科学示范和生产实践,不仅提高了会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增强了科技意识,而且更新了观念,有利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会员中许多人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把自己熟悉的各种农科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群众,并在资金、项目、技术、种子市场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当地群众靠种养致富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分忧,帮助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出力,充分体现了当代农村人的高尚品德。
存在问题
一、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有的乡镇还未把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列入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也没有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工作和发挥其作用纳入当地科教兴县、科教兴农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农技协与党委、政府沟通不够,农技协的一些意见、建议和要求很难反映到政府的决策机关中。
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还不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还比较低。
目前我县大部分的村民委还没有农技协组织。已建立起来的农技协,层次也较低,具备产、供、销、加一体化服务功能的农技协数量很少,甚至已名存实亡。乡镇科协是负责对农技协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但我县部分乡镇尚未建立科协组织,因而影响到农技协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各级科协组织对农技协的帮助指导不够。
目前,引导和扶持农技协的相关政策没有出台,许多部门对农技协在信贷以及农资、种苗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扶持方面缺乏有力支持,有的甚至人为设置障碍,采取歧视态度。各级科协能为农技协提供的包括市场信息、服务
工作的相当有限,各级科协因经费拮据,也无法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致使一些必要的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比如,组织农技协开展互相学习交流或组织对口参观考察等活动都无法开展,从而影响了农技协的发展与提高。
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认识,重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农技协在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建立农业强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一组织的作用。
二、建立和健全农技协的管理法规,明确其合法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制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法规,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客观条件也基本成熟。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法规,以明确各农技协的合法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积极引导农技协向技术经济联合实体型方向发展。
根据农技协的办会宗旨:民办、民管、民所有、民受益的原则和《科普法》中第六条规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大力支持和引导,尤其是要从税收、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为巩固和发展农技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农技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并从中获得合理的收入以达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经得起洗礼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县科协对全县农技协组织的宏观管理作用。
建议县政府从有关经费中划出一块给县科协作为专门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对农技协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设科普信息库,向各乡村农技协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开展有关活动。
农业技术调研范文2
关键词农业;农民;技术需求;技术应用;苏北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83-03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应用主体,把握农民的技术需求和应用,了解农民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制约因素,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提与依据。2008 年农业部统计表明,99.5%的农户希望得到新技术及技术指导。但从农村整体情况看,目前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还很难满足农民的需要。为了解把握当前农民的科技需求与应用,笔者以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黄墩村为样本地区,于2012年7—8月、2013年3—4月分2次对该地区农民的科技需求与应用状况进行调查。
1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江苏省新沂市是苏北地区位于东陇海沿线的一个中心节点城市,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近年来,省政府为提高苏北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鼓励苏北地区推动农业发展走向高效化、规模化、集约化。新沂市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探索“高效农业”之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两花(花生、花卉)、两产(水产、水稻)、一瓜菜(设施瓜菜)”为特色的农业格局,是江苏省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此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村——黄墩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居民1 740户,常住人口近8 000人,耕地面积逾533.33 hm2,是新沂市发展设施农业的示范村,以瓜果和有机蔬菜种植为主。村中生产的无公害大米、苹果和蔬菜在周边地区颇受欢迎,是新沂市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早的行政村,还是最早的小康示范村之一。2003年,黄墩村政府牵头成立黄墩村蔬菜营销协会,成立了第一个村中的农业合作组织。2006年,村委会又牵头成立了金黄禽业公司,形成年产800万只家禽的规模。自2004年黄墩村在市政府牵头、村委会带领下,引进山东寿光的温室大棚技术以来,目前已建成寿光五代日光能温室大棚750栋,竹架大棚2 500个,设施瓜菜面积超过333.33 hm2,2011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设施瓜菜的贡献份额达70%以上。目前,全村有300户村民通过种植蔬菜高效温室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
选择黄墩村作为样本村基于如下几个原因:一是黄墩村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黄墩村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耕地集中程度不高,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农村情况相似;三是是典型的依靠农业技术进步的村庄,1/3的村民是靠温室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促进农业生产致富的。黄墩村的农业发展与积极采用农业技术分不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通过对黄墩村的考察,可以较好地把握在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我国农民受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2调查内容与方法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黄墩村村民。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排除受访者中无耕地的村民和错填、漏填的问卷,最终完成有效问卷182份。调研主要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在4个自然村中分别随机发放50份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共30道题,内容涉及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农业技术信息采用现状、农业技术信息需求、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和农业技术培训5个方面。为方便答题,问卷设计全部采用打勾方式。问卷结果按照一定规律输入电脑,形成数据库,并用Excel对结果进行分类、排序,将答卷按照百分率计算。
3调查样本的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样本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女性略多,占57.7%;从年龄来看,黄墩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劳动力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占75.8%;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占76.9%;这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情况比较相符。从土地规模来看,94%的农户拥有土地在0.33 hm2以内,而且以0.13~0.20 hm2居多,0.67 hm2以上的基本没有。从外出务工人数来看,黄墩村多数村民是在当地发展的,占69.8%。这主要与黄墩村距离新沂市中心很近,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很多有关。从家庭收入来看,黄墩村村民收入比较高,超过1/2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占76.4%,收入来源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从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来看,也集中在种植业,并且主要是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
4苏北农村的农业技术需求和应用特征
4.1农业技术需求强烈,但应用不足,供给错位
被调查的农民中,有84.6%的农民认为需要掌握一门农业新技术,显示出强烈的农业技术需求。但是只有62.7%的农民采用过新技术,而其中偶尔采用的为49.5%,经常采用的仅13.2%,显示出农业技术的实际采用并未与农民需求一致,略显不足。另外,在农业技术的供给类型和农民的需要也有一定错位,一些产后技术如农业加工技术没有得到满足。由表2可以看出,农民在种植栽培技术需求、农机具需求、农产品加工技术需求和其他技术需求等方面,均没有得到满足。
4.2采用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增产,偏重生产型技术,对资源开发型技术投入不足
由图1可以看出,黄墩村农民采用新技术,主要是为了增加产量,其次是提高产品品质。由此表明,黄墩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属于粗放型农业,黄墩村农民的这一应用特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基于增产这一技术应用目的,黄墩村农民采用过最多的前三类技术多为生产型技术:病虫害防治、种植栽培和化肥农药,对于最大限度挖掘土地劳动力的农机具投入不足,对于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资源的加工技术投入为零,对如何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进行立体种植开发基本没有概念。这与黄墩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有密切关系,小块土地的零散经营使得新技术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农户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无法单独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等规模性技术[1]。
4.3风险和技术信息的真假是阻碍农民应用新技术的两大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农村无论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保险机制都不完善。而且农业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在农民的理中,规避风险即成为重要原则。农村市场环境的不完全决定了农民的行为是一种“理性人”的“条件最大化行为”,风险规避是其最大特点[2]。由图2可以看出,在制约和影响黄墩村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因素中,市场风险是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技术和信息的真伪。当前,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充斥市场,“坑农”现象时有发生,弱化了农民对农业技术尤其是物化技术要素的需求。在调研中发现,83%的受访者有过购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假饲料和劣质农机具的遭遇。
农业技术调研范文3
一、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展情况
我区今年3月份派2名技术骨干王秀梅、姚淑珍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第二期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4月6日,学成归来了两位辅导员在我区开办了第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学员由40名农技人员组成。经过两周的参与式学习,学员们知道了农民田间学校并不仅仅是把学校办到田间,而是一种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是一种针对农民生产实际需求的参与式农技推广的新方法。同时作为农民田间学校师资班的学员,大家不仅掌握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办学程序,也学会了需求调研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工具以及培训班课程计划的制定等内容。7月6日,在绥化市北林区东兴办事处建立了西瓜农民田间学校。省农委科教处和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有关同志,北林区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总计70多人参加了开学典礼。来自红旗管理区的25名瓜农成为田间学校的学员,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王秀梅和绥化市北林区近郊经作区域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姚淑珍共同担任田间学校辅导员。在田间学校,农民相互交流了西瓜种植经验,提出了经常遇到的西瓜病害问题,辅导员针对问题,对每种病害的症状、防治措施和如何选用农药进行了逐一讲解,并组织农民开展田间观察,进行生态系统分析,提高农民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应用生产的能力。
二、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措施
(一)领导重视,加大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力度
我区十分重视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工作,区推广中心张树春主任与田间学校辅导员,多次深入旱田区、水田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开展需求调研。通过调研分析,决定首期农民田间学校在东兴办事处红旗管区成立,主导产业是西瓜种植。省农委科教处和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有关同志,北林区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总计70多人参加了开学典礼。
(二)慎重工作,确定农民田间学校学员及地点
农业技术调研范文4
(安徽大学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家庭农场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家庭农场发展的过程中,对家庭农场成本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将基于安徽大学三农研究中心2013~2014年期间在安徽省六个县(区)实践调研时所整理的数据,对家庭农场发展进程中的成本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找出影响家庭农场成本的因素.并就调研过程发现的家庭农场经营问题进行概括整理,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家庭农场;成本分析;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9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业创新项目“家庭农场成本效益研究”(KYCX201402)阶段性成果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的发展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显得明显落后.所以,传统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已经不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符合现在农业发展要求的家庭农场势必会成为不少地区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得农地规模经营有了可能性;同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先进稳定农业发展需求与滞后的农业发展现状相矛盾,使得家庭农场的发展有了必要性.因此,家庭农场势必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农业经营形式.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特别是2009年后,政府主动介入土地流转,规范流转市场,使得流转规模和涉及范围逐渐扩大,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在家庭农场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因素,即成本问题.所以,随着我国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家庭农场的成本进行研究,分析家庭农场的得与失,不仅有利于指导已经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也可以为持续进行的土地流转提供经验和教训,保障农场主和农民的根本利益.
2 家庭农场的经营现状
2.1 样本来源
样本来自于笔者所在课题小组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对安徽省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调查选取了安徽省3市6县(宿州市萧县、埇桥区、泗县、砀山县,芜湖市繁昌县和安庆市怀宁县)、66个行政村,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获取了187户家庭农场数据,筛选出169份有效样本,样本有效率90.4%.
2.2 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2.2.1 农场主年龄和文化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农场主年龄在40岁以下的比例占23.64%,有60.60%的年龄在40~50之间,50岁以上的仅仅占15.76%,可见农场的年龄以青壮年居多.而农场主受教育年限为9年及以下的比例占47.62%,12年及以上的占53.38%,可知农场主的文化程度较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明显上升.其中受教育年限为9年及以下的农场主经营规模小于200亩,而受教育年限为12年及其以上的农场主经营规模大部分在200亩以上.上述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说明农场主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往往更倾向于从事大规模经营.
2.2.2 土地租赁情况
家庭农场的土地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的途径获取,而农场的土地流入方式:有61.4%农村主和转出方直接签订合同,其余38.6%主要是通过村集体或村小组调配,反租倒包到农场主手里,由农场主和村两委签订土地的租赁合同.从土地租期来看,33.77%的农场租期为5年及以下,另有35.06%的农场租期为6~10年,租期为11~15年和20~30年分别占18.18%、12.99%.
3 家庭农场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就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相关资料,来分析、评价和总结产品成本的形成情况和变功原因.从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和主、客观因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在计算成本时,不同的生产经营项目的不同的产品各有不同的计算标准.种植业一般情况下只计算亩成本即可(见公式(1));其它产品就应计算单位产品的成本(见公式(2)).
公式(1)亩成本=(亩消耗物资费用+人工费用—副产品产值)/该项作物的面积
公式(2)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消耗物资费用+劳动报酬—副产品产值)/该产品产量
经调研计算发现,宿州、芜湖市农场成本构成中种子、化肥、农药成本基本上随着规模扩大而减小.个别农场由于种植气候、农场主种植经验等因素导致出现波动.日常管理成本呈现不规律,而水电成本两市基本处于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其中,在机收机种成本方面,芜湖市平均水平要比宿州市高100元/亩.结果显示,两市规模为400亩和1000亩的农场单亩总成本较少,而规模为100和3000亩的农场其成本较其他农场要高很多.可以看出,家庭农场的成本规律基本上符合规模效应,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单亩成本也相应减少.但是,由于各家庭农场主的年龄、文化程度、管理经验不同,再加上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农场扶持力度不同以及金融机构借贷利率不同,也导致了部分农场的规模不经济.
4 家庭农场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调研和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家庭农场主要分布区存在着许多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家庭农场成本的控制,因此本文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这些因素和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4.1 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集聚难,土地规模经营细碎化严重
发展家庭农场的先决条件是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然而,目前安徽省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小的现状仍然存在,且伴随着土地稳定性的问题,迫使农场主为追求短期利润而过度利用土地,影响农场长期投资.根据笔者调研地区的农场主经营土地规模发现,宿州、芜湖、安庆等地区农场经营土地的规模在200亩以下的占大部分,在1000亩以上的仅仅在10%左右,农场主细碎化经营大量存在.
4.2 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偏低.
根据对安徽省相关地区的农场主文化水平的研究调查发现,农场主学历在大专的占13.69%,在本科及以上的仅仅占3.57%,学历在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的比例分别为8.93%、38.69%、35.12%.可知农场主的文化程度普遍为初高中水平.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偏低,导致他们在学习和掌握现代专业生产经营知识、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方面能力有限,致使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理念的要求差距扩大,难以适应市场化竞争.
4.3 农业技术支持不足及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低.
(1)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农业技术产权缺失、农业技术研究经费投入低、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根据调研数据,安徽省上述地区有25.3%的农场主认为不懂技术市制约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因素,且有60.59%的农场主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类型是加大技术指导培训.(2)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滞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十分必要.根据调研数据,安徽省相关地区,有57.06%的农场主表示没有享受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有56.47%的农场主认为信息闭塞和缺乏组织引导制约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因素.
4.4 家庭农场融资困难.
家庭农场扩大生产规模,从上地流转、水利设施建设、前期农业生产机械购置、后期经营管理等生产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融资难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根据调查发现,安徽省上述地区农场主87.65%遇到过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中84.46%的农场表示向正规的金融机构借贷比较难.因此大部分农场会选择向亲朋好友或民间机构借贷.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家庭农场大多缺乏贷款抵押物,这导致金融机构缺乏对家庭农场贷款的动力与意愿.同时,由于我国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并不完善,政府财政支农强度不足,再加上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5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5.1 建立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包括要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建设,加快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等级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农业保障体系建设.土地确权制度建立后,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通过确权,明晰权益分配主体,赋予家庭农场主较为长期稳定的承包经营期限,使土地流转者得到确切的利益,使经营者能实现长远投资的预期.
5.2 培养农场主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农场主文化程度
大力培育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家庭农场主对我国现代家庭农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协调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技术学校,为农场建立起基础的科学技术教育网络,着力提高家庭农场主的文化素质、科技素养、市场意识和现代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出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引导高等教育人才转向农村,提高家庭农场经营水平.
5.3 完善农技推广制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农技推广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保护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农业技术成果应用.政府农技推广部门要协调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研究高等院校等,根据家庭农场的特点制定出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共同实施.现代信息化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在农村构建信息服务网络,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服务.
5.4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完善政府支持政策
缓解家庭农场融资问题,应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对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应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探索建立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为家庭农场贷款提供担保.政府应为家庭农场提供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性保险,并且将家庭农场作为政策性保险支持的重点对象,给予农业保费补贴.
参考文献:
(1)郭亚萍,罗勇.对家庭农场中新型雇佣制度的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37-40.
(2)张忠根,黄祖辉.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1997(5):4-6.
(3)普罗斯特曼,汉斯达德,李平.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17-29.
(4)罗必良.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2000(5):18-24.
(5)贺雪峰.论农地经营的规模—以安徽繁昌调研为基础的讨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4.
农业技术调研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下;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93-1
下文主要讲述了新形势下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创新和完善我国农业推广的机制和内容;加强和恢复我国农业推广基本体系。
1 创新和完善我国农业推广的机制和内容
1.1 改革我国农业推广的方式
(1)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是由一些科研单位或者政府决定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方法,要对这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变为由基层组织或者农民自身提出农业所需要的技术,最后再由科技人员来决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
(2)由于社会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将经营和普遍性农业技术推广从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彻底分离开来,按照农业市场化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就项目抓项目、就技术抓技术的落后推广方式,实现农业订单式、产业化推广服务的目标。
(3)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提高农业技术资金的同时,还要多与农民接触,要以农民的利益为目标,实现农民在农业技术股份制,形成农业产业化管理的模式,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
1.2 理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体制
对中央和省市、地市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缩减,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使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能变成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制定、资金筹措、项目发放和制定以及调研等等,要按照一个从中央、省市县乡逐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主导体系,形成一体化服务,理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
1.3 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设备建设
(1)要全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将各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网统一连接,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共享,实现全国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联网。要利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组建农产品贸易和生产、农业必需品以及各种专家系统的大型中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通过各地的服务站和中央的网站的运作,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产业化中介服务。
(2)要多采用电话电视、摄影摄像、印刷传真以及计算机等先进的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做好信息化中心的配备工作,形成农业信息的加工、输入、输出、再输出以及反馈的循环系统;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软件开发,要加强与农业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市场经济的中心城市的农业信息联系;要不断壮大网络信息队伍,实行会员制的方式,加强农业网络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民应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1.4 加大我国政府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支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计划,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技术再培训、农产品的生长等等,政府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要的经费都要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要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流程及所需要的经费的额度,确保政府的经费能够落实到位。
1.5 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进入要严格规范和控制,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通过考核或者考试等形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逐层地筛选,要将实战经验比较丰富、专业水平比较高和职业道德素质比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放到前线,严厉清除不合格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1.6 制定和完善全方位的法律法规政策,公平竞争,依法推广
政府颁布的农业技术的法律法规政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保护制度和体系,制定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公平竞争和管理的政策,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市场化管理,农业的产业化企业要享受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等,依法实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1.7 加强对我国农村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管理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考试和考核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要实施合理的奖励,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阻碍的人员要实施严厉的惩罚;要设置合理的核定编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竞争应聘上岗。
2 加强和恢复我国农业推广基本体系
2.1 保障我国公益性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的性质就是公益性,要完善我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和体系,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联系性、系统性和公益性。
2.2 农业推广体系基本不变
根据以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保持不变,要不断优化农业推广体系,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指导,与农业市场经济相持平。
3 结束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整体发展和农业的市场化经济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也是为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长兴,黄金霞,罗琳.关于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09年2月,第35卷第1期.
[2] 倪守明.天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综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J].天津农林科技,1999年8月,第4 期(总第150期).
[3] 刘艳明,张宏双,辛志遐.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效的对策研究[J].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效的对策研究,2011年9月,第20卷,第3期.
农业技术调研范文6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建立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创新服务平台的基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站作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单位,是普及农业科技,提高我国总体农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平台,也是广大农村干部、农户了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量与财富的重要载体。财政政策作为中央发展农业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必然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起着重要影响。
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其自身存在的双重性风险致使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护。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分析财政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的关系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财政资金配置规模角度来说,财政资金的支持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以存续的基础,假如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便无法开展正常的技术推广与宣传工作,这将导致我国总体农业技术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从财政资金配置方式角度来说,合理有效的财政资金配置结构与方式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好地落实推广工作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对农户接受并尝试应用先进技术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困境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金投入强度偏低,保障经费不足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投资强度(本文由收集整理农业技术推广支出/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世界平均水平较低。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投资强度长期低于0.4%,农业技术推广人均经费仅1400—2000元,这一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资强度(0.62%)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投资强度(0.44%)的水平。虽然近年来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仍然难以维持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运行。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主要的经费投入来自于各级政府制定的中短期农业政策而拨付的推广项目费,而据本项目实证研究表明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推广事业经费预算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财政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普遍采取“全额拨付、差额拨付与自收自支相结合”的资金拨付制度,这导致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长期处于保障经费不足的状态,只能勉强维持其日常运行,这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的发挥,在调研中97%认为经费不足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都表示难以落实年度推广计划。
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在机构改革中为了减少负担,不断减少甚至取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金投入,致使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走上自收自支道路或者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长期得不到提升。
1.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贴方式难起激励作用
据笔者的实证调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贴方式难以激励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开展工作,创新推广方式,也难以激励农户尝试使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目前,大多数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水平都低于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甚至低于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部分地区长期拖欠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迫使工作人员不得不另谋生计。据调查得知,75%的工作人员表示当地不存在绩效补贴的方式,这严重地限制了财政补贴激励作用的发挥。86.7%的农户表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下乡推广频率过低,推广方式单一且效果较差,这也表明了不合理的财政补贴方式难以激励农技推广人员更好地落实工作。
目前财政对农户的补贴主要有良种补贴、节约环保技术补贴与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虽然补贴范围比较全面且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补贴政策普遍存在忽视公平的现象,这也导致财政难以激励农户去应用推广的农业技术。由于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国家的良种补贴政策上更愿意支持适宜在粮食主产区的作物品种,而忽视了西部抗旱保收类作物与南方经济类作物的补贴,这导致广大西部与南方农户不信任推广的技术,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调研中,了解财政补贴政策的农户只有26.7%选择了因为存在财政补贴而尝试应用推广技术,这进一步表明了财政补贴的激励作用有限。
1.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发展动力不足主要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低、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不健全。截止到2007年。中国共有农技推广机构103334个,农技推广人员752441人,其中县级以下机构及人员数量分别为98990个和679032人,分别占总数的95.8%和90.24%,但是县乡两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国家编制内人员中具备农业专业学历的农技推广人员仅占编内人员的38.3%。而且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中40岁以上的占了七成,51岁以上的占到了25%,超过半数的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引进年轻的专业人才。这说明了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呈现 “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的现状,这难以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专项资金不足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与农户培训难以进行,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每年仅9.7%的人才能够得到一周左右的培训机会,每年只有2%的人可以获得三个月以上的培训机会,由于再教育不足导致了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也难以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创新服务方式;由于长期缺乏对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导致农民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普遍较低,这严重限制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持续发展。
1.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风险增加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风险增加主要是指影响其稳定的因素增多,主要包括农技推广工作从业欲望下降、业务工作重心转移等因素,这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我国近十年来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出现了投入时间少,从业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的现象,甚至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被迫倒闭。由于财政投入资金的不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得不另谋生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财政的压力,缓解了农技推广人员收入下降的问题,但由于背离其公益性的性质必然会带来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稳定开展的因素。
1.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供给主体单一,与市场要求不适应
由于目前政策环境仍有待改善、融资困难等因素导致民营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仍由政府统一管理,而长期存在的靠行政管理方式、按计划模式运行的管理方式致使推广工作缺乏协调配合,导致了推广体系的低效率与推广组织的低效能。同时由于供给主体单一,在推广项目、项目推广范围方面主要由政府决定,而不是依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
2提高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的对策
2.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的投入,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方式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经费投入随财政收入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保证农技推广工作得以顺利落实;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与技术条件,更新老旧设备;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投入,保证农业信息更新及时;确保基层农业科研、宣传、培训等领域的资金达到一定的水平。
优化财政补贴方式,发挥财政激励作用。各级政府应当逐步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绩效工资体系,将农技推广人员的薪酬与推广效果结合起来;定期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适合对工作成效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中央政府应给予各级政府调整补贴种类与范围的权力,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农业分布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良种补贴种类与范围并上报中央,激发农户应用农业技术的热情。
2.2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信息反馈与考评机制
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宣传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宣传投入强度达到一定标准;建立乡镇农业广播电视频道,利用媒体宣传提升农民对国家农业政府的理解,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发挥示范场的宣传与带头作用,密切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关系,培养一批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新时代农民。
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设立信息反馈点,定期下乡收集技术应用的基本情况,了解农户应用技术的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知晓农户对技术推广工作的看法;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便于以后工作的改进与方式的创新。
完善考评机制。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考评机制,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量、下乡推广工作效果与服务态度列为主要考评指标,以群众为主要调查对象,定期进行考评排名,对考评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考评成绩较差的给予惩罚。
2.3重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重视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拓宽其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投身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加强与地方农业学院的交流与合作,为农业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推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准入资格,确保农技推广人员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鼓励支持与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毕业生下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更新其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有助于创新基层推广服务方式、提高推广服务效果;二是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推广技术,转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方面要利用当地农业频道或者定期下乡开展农业课堂,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操作技巧。另一方面是通过重点培养一小批专业技术强,理论知识过硬的农民,让他们在实践中带领其他农民学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2.4加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范农技推广单位的职能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