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经济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的经济建设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集体化;个体化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影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关键,由于农民没有实际提高收入,或者增长效率较低,让城乡之间仍在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所以,作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战略,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改革,更能带给农民真正的福利。

1集体化经济和个体化经济的区别

1.1集体化经济

土地公有制是实现集体化经济的基础条件,通过农村公共制度管理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规划集体性,而规矩的设立大多由政府人员进行,并保证发展程序的合理化,以将经济制度予以完善,而实施内容的主要人员是农民群众。集体化经济能够有效融合社会主义经济技术和农业现状,将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实现一体化的经济制度,保证系统性的生产、制造和销售,由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原有的单元化。另外,集体化形式需要聚拢广大农民群众,通过集体经济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的新道路。

1.2个体化经济

个体经济需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劳动者身上,以保证个体劳动或者个体经济的单独进行。同时,个体经济具有小规模、操作简单和经营活泛的特点,会被剥削的可能性较小。总的来说,个体经济的特征具有两点,第一是个人能够获得所有生产信息和生产成果;第二是自己的劳动是个体经济的基础。在个体经济中,劳动者需要负责一切生产和制造,所有的收入也都是凭借个人努力获得,属于一种私有制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并能将农村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民经济建设集体化和个体化的发展现状

2.1集体化

农村集体经济相比于个体经济,其优势更加明显,加上科学化的合理管理,以及生产优势的充分发挥,能够大大提高最终效率。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是大大提高了集体资源的利用率,资源损失的情况也能在合作中有效避免;第二是以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来看,集体经济更加具有规模化,也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构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第三是通过发展群众力量,将集体效益和局部效益充分结合,以实际保障大家的综合效益;第四是集体感能让人具有更高的凝聚力,农户也能提高生产积极性;第五是基层干部能和群众建立和谐关系,并树立榜样意识。除了集体经济的优势以外,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得不重视,比如我国传统已久的农民思想,导致集体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十分困难,并会对农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影响。

2.2个体化

很多个体经济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会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手段,加上个体对创新能力的制约,会对生产造成实际影响。同时,我国还没有明确个体经济的产权关系,其会扩大个体经济的经营风险,对持续性发展造成阻碍。另外,个体经济要想融资,其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特别是目前的很多金融机构,其为了降低自身风险,不会将贷款服务提供给个体企业,这让个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阻碍。

3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建议

3.1农村干部发挥出实际领导作用

在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很多农民的先进意识已经具备,但在创新体系的可实行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指导,这需要农村干部将引导和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际解放农民的思想,通过创新来强化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科技技术的指导,保证正确的发展思想。同时,作为高中生,我认为干部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示范起到带头作用,并实现思路的创新,以最大化实现农民的生产利益。

3.2资金扶持政府的进一步完善

要建设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和扶持政策是国家应当大力实现的,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和创新积极性。作为高中生,我认为资金鼓励和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应当将民生问题放到第一步,通过制定宽松的制度和政策为农村提供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将新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设备大力推广到农村,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科技化,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结语

想要促进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资源、生产情况,合理的发展集体化和个体化,并对个体经济予以最大的支持。同时,农业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保证产业结构层次的提高,通过建设新农村经济,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与城市的经济距离。

参考文献:

[1]乔玉增.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探析[J].中国商论,2016(31):22~23.

[2]徐霞,王维.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现代农业物流建设分析及建议[J].中国商论,2016(14):82~83.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36-01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之一,而高等学历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环,也必将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基本方式,会对经济产生影响。由于人力资本的特征确定了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最强大的驱动力。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积聚效应明显,吸引了农村的大量资源,使得农村的各种资源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村官”这一制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解城乡差距。

合川区2008年9月出台了《“村村有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办法》,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全区“村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目前继续任职的264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经济意义,在经济政治角度下,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说明了合川地区实行“村官”制度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但合川区农村经济增长也面临诸多制约,如:第一,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制约农业走向市场。二是村社集体经济脆弱,社会公益事业实施难。第二,农业农村基础条件的制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农业结构调整缺乏针对性。三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严峻。第三,农村社会事业面临的制约。一是农业农村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低。

针对以上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本投入的力度。可以说,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主要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据发达国家成功的人力资本发展经验来看,在人力资本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企业和个人为辅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机制。作为回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作为高学历人力资本,他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正规的教育培养,即然我国农村需要大量的高学历人力资本,那么高等教育就应该根据这种需要,进行培养。现在社会对大学生“村官”持怀疑态度的论点之一,就是认为大学生“村官”不熟悉农村情况和业务,工作中不知怎么做起。要改变这种状态,我认为可以在一些涉农的高等学院,设立“农村管理”等专业,专门进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或者可以列为辅修专业,在大学生“村官”走出校门前就进行专业的培训。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面临挑战,决策方案

一、引言

济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保障,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将会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综合探讨与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挑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方案,同时探究了新农村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叶被提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主要的方向是要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在吃饱的同时还有精神的享受,此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世纪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指导理念下的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变革的开始。纵观整个时代背景,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理念,不仅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的急切的需求,还是巩固和增强农业主要地位,保障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终极目标的需求,既是新思路,也是老想法。新思路就在于进入了这个新世纪,有新的发展诉求,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日益蓬勃,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村更好的融入和谐社会。

2.如何从经济学解读新农村

新农村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良好体现,社会主义最初的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拒绝剥削,去除两极分化的情况,最后时限共同富裕。我们从最初的农业社会到今天的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是每个国家都要走一遍的必经之路。我国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所有收入只能依靠农业到后来一步步的开展工业化道路,不可不说,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的土地、资产以及人才资源都在不断地流失,农村积累的一系列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已经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中央政府提出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城池支持农村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体现出了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

新农村建设施小康社会全面创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这一知识我们在建设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国际和党的关键性问题。农业是一国之基础,同样也是经济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对国民经济的整体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农民素养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就要有新的思想,以及新技术的全方位的应用,只有用心的科学技术培养来造成新型的高素质农民,让农民应用高科技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增强对它的宏观调控,因为市场存在后滞性、盲目性等缺点与弱势,所以不能够简单的进行市场的调控,还应该增强政府宏观的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现在我们已然具备了城市助力农村发展的条件。

三、新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村的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低

当前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水利条件都比较差,第一个是水利条件弱,不能防治灾害,大量的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损害严重,设施老化。第二个是农田比例不够标准化,这使得总的生产力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三丰显得南部地区城镇规范的公路都十分破烂崎岖,有的甚至还是水泥路,这就导致农村的资源很难转变城经济发展,农村基础的薄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村及组织运转日益艰难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几类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3.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低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供求关系也适应的发生了一些转变,市场需求多样化,方向转向高质量产品,导致农村的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许多农民盲目的跟随转变,不考虑自身优势,使得种植风险增加,不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

4.人才的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想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这就使得农村人才严重缺失,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使得其发展陷入困境。

四、如何解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加大投入,加强农村设施建设

政府出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电、水利、道路设施的建设与修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农村设立集体经济会社,每个人都有固定职位,并且做好选产于管理,保证集体经济的发展。

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经营产业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发展优势产业,去除劣势,不满目跟风,合适自己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推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提高,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

4.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助力

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鼓励年轻人来农村探索,政府可以出专项紫荆用来培养专业人才,前提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鼓励那些学业有成的的回想长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更要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兴农村,我们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J].全国商情.2013(08).

[2]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出版社.2014.(07).

[3]吴越,浅议循环经济与中国农业统筹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作者简介: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4

关键词

气象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259—02

毕节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黔西北的大门,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境内多喀斯特地形,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境内气象灾害不仅种类多、强度大,而且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特别是干旱、局地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石漠化严重,农业生态环境差,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应对气象灾害能力不强,一旦受灾,经济损失巨大。为此,气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行使为农服务职能,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径。

1 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

毕节市气象局负责本市内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气象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技术,精心做好每次预报和决策服务工作,并将气象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产品通过电话、专题、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电子显示屏、“12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计算机终端、气象信息网站等途径及时传递到政府、企业和千家万户。充分发挥了气象科技服务信息的指导作用,为毕节市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政府防汛、水利灌溉,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信息保障和气象服务保障。如2011年出现严重的春夏连早,毕节市8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出现干旱,全市仅西部威宁、赫章旱情较轻,其余县市出现特重旱,至8月3日,毕节市发生干旱的县数达6个(只有威宁和赫章不明显),其中,特旱2个、重旱1个,并与农作物需水关键期相重叠,具有干旱发展快、影响范围广、多因素叠加、受害程度深的特点,给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等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干旱时间长,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土壤墒情较差,烤烟、玉米无法移栽,油菜、小麦几乎绝收。但是8月4日,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及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当班预报员与省气象台及县气象局会商后一致认为,全市将至少出现一场中雨,便制作决策服务专题及时向政府汇报,全市上下一致联动准备人工增雨,果然,16:00毕节上游有降水回波出现,大家便密切跟踪降水回波的演变,当降水回波移到干旱最严重的黔西县上游时,随着人工增雨火箭车开始作业,瞬间大雨倾盆而下,全市24h内出现大到暴雨78个,增雨效果明显,土壤墒情得到一定改善,对旱情缓解起到了一定作用;干旱过后,毕节市出现多次暴雨和局地冰雹等重大天气,气象部门均提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并通过电话、电子显示屏、专题、手机短信、以及有关媒体向用户及社会及时,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及时,防范有力,最大程度减少了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5~9月份,毕节市组织实施了人工消雹作业数次,使作业区无灾害出现,为夺取粮食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当前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发展经济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严重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倒春寒、秋风秋绵雨、暴雨型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大风冰雹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气象部门在防御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大有作为。②建设新村镇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村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镇建设规划中新址选择首先考虑的是气象灾害因素,因此,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等工作都与气象工作密切相关。③科学种植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要充分发挥小气候优势,由于毕节市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经果林种植,最大程度保证农民增收,群众渴望获得气象科技知识,气象部门要加大气象科普知识、农村经济信息网宣传,让农民能懂、能用气象科技、农经信息,合理利用和指导农业生产,在科学种植方面,让农民得到实惠。

3 存在的问题

抓好农业生产,把握天气是关键。因此,气象部门必须具备较高素质的预报员人才队伍和较高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多年来,毕节市气象局紧紧围绕“三农”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在防灾减灾决策服务、防御雷电灾害、人工增雨、消雹作业、农业气象科普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面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1)信息的传递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毕节市经济落后,很多农民住房位置较偏僻和分散,尽管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和通讯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很少,大多数仅靠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和拨打12121电话获取信息,气象局还不能完全提供小区域气象预报和突发性区域天气预报。因此,要依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从而壮大公共气象服务队伍,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的素质,特别是年轻有活力文化素质高的驻村干部;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推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社会化公共气象服务队伍的潜力,让重大气象信息能在最快的时间传递给农民百姓,让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2)农网与农村信息化程度还有较大距离。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农民对气象信息网和农经网了解不多,使用更少,信息闭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服务。

(3)农村雷电安全知识的普及与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差距。不少农民对雷电灾害认识不足,缺乏雷电防护基本知识。气象部门在农村广泛普及雷电安全常识,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大量房屋建设选址、规划以及防雷技术指导的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不能有效防止雷电、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农村生命财产的危害,是制约当地防灾减灾的主要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1)抓好新农村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仅要给农民提供气象信息,而且还要通过“毕节气象信息网”、有线广播及时给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农业经济技术信息,进一步拓展气象为农服务领域,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重视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光、热、水、风等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和不可替代的因子,其时空分布和组合状况对农业布局有显著影响。应重视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匹配的监测、评估及服务工作,重视地形小气候资源优势,真正做到区域气候资源优势、潜力和当地农村经济合理匹配与有机结合,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此,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工作迫在眉睫,同时,要在农村人居环境的规划上多考虑气象科学和因素。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 农村公共文化 影响

近些年的城镇化建设却没有很好地把握住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平衡。公共文化建设不能有效地跟上经济建设的脚步,导致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内源性动力不足的情况,外部力量的带动发展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带动农村的现代化。但是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更好的了解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一、经济建设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对独立性

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同样也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进步,但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并不代表着其经济和文化都有着同样的发展。的确,我国近些年来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水平有着一定的提高,但是这样的物质经济现代化并不能掩盖农民精神生活的落后与贫乏。经济建设是与文化建设相关的,但并不是同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的二者的相对独立性是不可忽略的。在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建设的发展、

农村文化产品的消费大部分是以文化事业相关的公共文化消费产品消费为主,而不是以文化产业相关的私人文化消费为主。尽管近些年的农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整体上还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因此农民根本无力去支持日常的私人文化产品的消费。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已经让农民群体失去了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自我选择权。在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有限性导致了大量的青壮年选择进城,造成了农村的大量留守儿童和老人,从而导致农村整体的空壳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农民对私人文化产品的选择比例,使农民群体内部文化层次结构失衡,农村精神文明的自我更新自我建设能力进一步被削弱。

公共文化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所以也具有公共产品本身的特点。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公共文化产品有的一种正外部性,正因为这些特点,导致了消费者有着强烈的“搭便车”动机。如果个人的贡献份额与其表现出的偏好正相关,由于无法实现排他性,个人就会给出虚假的信号,“假装从某种集体消费活动中获得比实际情况更小的利益”。因此,纯粹个人主义的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供给,整个社会处于帕累托无效状态。最终为了纠正这样的市场失灵现象,公共文化产品的建设只能由政府来承担这个责任。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并不能因为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而被带动。 国家对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应该是全面的,在公共文化的建设上更应该全面考虑和规划。市场经济的建设可以推进农民自身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的追求,而若要进一步完成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还得依靠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文化产品支持,只有具备了如此的内外条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步伐才能更稳、更快。

二、经济发展对公共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传统农村的具有高度的封闭性以及自给自足的特别,这导致其经济贸易发展阻力较大,而近些年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公共文化产品尽管是一种需要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但是这依旧需要农民有自发的消费需求,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产品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经济发展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经济环境的改善,这是农民消费观念改变的先决条件。而在公共选择上传统农民往往存在非理性需求, 选择偏好多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公共物品, 而对具有长期或隐形效益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文化等则需求不足。这样的现象正是因为其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其选择,在选择之前已经扼杀了选择的可能性,剥夺了农民选择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主体意识的淡漠, 使得个人更倾向于采取随大流或被迫服从的消极方式, 不利于文化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若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在观念上作出引导和改善,更要从本质上赋予农民去前进和改变的勇气和原动力。

农民收入是农民进行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前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了其消费水平。农民是低收入人群,消费支出占据了微薄的家庭收入中的一个很大的比例,因此其这样一个群体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消费习惯,这逐步导致自身的一个消费观念落后,而公共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公共消费产品,如果其本身不具备一种相应的内在需求就无法真正体现公共文化产品的价值。经济建设对于农民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农民的消费意识的现代化,只有在满足了农民物质需求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去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在另一个方面,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且政府没承担或者参与一件事件,人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和惰性,这会失去整个社会创造发展的原动力,使城镇化建设处于一种事倍功半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力度,将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过渡成为市场经济的自下而上的传导扩散作用。

三、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经济建设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关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的文化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一定的文化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文化经济的出现是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而具体到农村这个视角,公共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广大农民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经济建设已经初具成效,可以说在公共文化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环境下,经济建设是处于一个瓶颈阶段。若想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全面的现代化发展,要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满足农村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用经济推动文化的发展,为广大的农村地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持续地推动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农村进行公共文化的供给可以建设社会与农民的心灵桥梁,提升人们自身素质,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净化社会风气进而营造出融洽和谐、法制平等、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在这样安定和谐的环境下,经济建设才能够更为有效和有力的发展。而反过来经济建设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以及前提,只有在经济建设让人们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后,人们才会进一步去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李少惠, 王晓艳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_基于加强政府供给角度 葛继红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6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因此,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当然是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文化底蕴厚重,文化发展空间巨大,广大的农民又是我国发展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因此,全面建设新农村小康社会,就必须深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这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需要。

 

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济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发展文化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关系。如近年来,各地开展的农家乐、生态游、乡村游、民俗村等文化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让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发展经济改善农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推动了农民文化生活、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的转变和提高。要想把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给农村,就需要有一系列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活,如文化乐民、戏曲下乡、优秀图书送往农村、文艺工作者到农村演出、金融支农等活动,使农民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接受到先进文化理念,不断增强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腐蚀,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土壤。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分城市和农村,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农民更需要文化。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当前政府部门应该抓弱项补短板,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只有把农村的文化建设好,农村的经济发展好,才能真正意义上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二、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农民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单调贫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中,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农民也非常喜欢央视春节晚会节目和适合农村农民的文化作品,这说明农民的文化需求并不比城市低。但是,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使农民在家门口可参与的文化活动有限,他们只有打打扑克,喝喝酒,或看看电视,文化生活单调又贫乏。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这对活跃和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繁荣新农村文化市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然而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力发展,新农村的文化事业不能被遗忘,农民的文化生活决不能被冷落。

 

(二)农村文化事业经费处于短缺状态。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城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经费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经费很难开展文化活动。尽管文化事业费逐年有所增长,但对广阔的农村空间和六亿农民来讲“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拮据现象。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仍然是困扰和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条件,没有场地和设施,文化活动也无从开展。现在农村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少地方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较多:不少地方根本就没有文化场地和设施,缺失的,陈旧的,挤占的、挪用的什么情况都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建设成为一句空话。

 

(四)农村文化事业队伍建设薄弱。目前,农村文化专业干部队伍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广大的农村从事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少,年轻人不愿意干,年龄大的干不了,现有人员也存在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新人配备少、文化人才流失等问题,加上工资福利待遇差,兼职专职职责不明确,造成农村文化工作缺少人手,文化队伍不稳定。这些现象和问题,影响到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比较偏远的农村没有文化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监督与引导,使农村有些文化活动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

 

(五)落后和腐朽的文化日益兴盛,已灭绝的社会现象沉渣泛起。不良的文化现象弥漫在农村,侵蚀着农民,使广大的农民深受其害、意志衰退、精神空虚,此消彼长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解决途径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不足。新农村文化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实现。因此,政府要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再穷不能穷文化”,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经费逐年增加并且落实到位。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借助发展较好的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资金优势,通过投资、捐助、金融下乡和集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一条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发展之路。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解决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的面貌,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是关键。农村乡村因地制宜,整合文化资源,集中资金建设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借阅、文化馆(室)、各种文体活动交流中心、中老年人兴趣合作社等,让回乡农民,生有所养、青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在发挥好基础设施作用上下功夫,不能建而不用,成为摆设,要明确责任,健全制度,管好用好。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新农村文化生活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队伍,加强管理、注重培训,逐步提高队伍整体能力和素质。理清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好用人选人机制;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文艺学院的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给予编制,保证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持农村文化队伍的长期稳定。积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发挥大学生村官、民间艺人、能人、德高老人的积极作用,发扬传统文化,铸就文化事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应进行表彰和奖励。重视培养农村文化事业的带头人,发展文化事业志愿者队伍;确实抓好乡镇文化从业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业余艺术团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演出服务水平和作品质量。

 

(四)保证文化阵地健康发展,营造农村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挖掘农村文化潜力,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创作出更适合农村并且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监管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坚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文化需求。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不断挖掘农村文化潜力,体现“本乡本土特色”,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参与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基层乡镇应搭建适合农民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平台,让农村文化建设演奏出美妙的“乡村之歌”。

 

(五)注重文化形式多样性,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发展中实现创新。在建立农村文化队伍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农村文化专业实体,满足农民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走创新之路。如:创建新农村文化小微企业、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艺术协会、培育农村文化产业。比如:农村观光游、生态游、休闲度假游、农家乐、开业典礼、婚丧嫁娶等新农村特色文化,不断推动新农村文化向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跨越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丰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与长远追求。农村的文化建设也要面向世界、放眼未来、敞开胸怀,学习、借鉴、吸收、消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把农村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乡村与城市互相联合、国内与国外相互推动的局面,探索新农村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与时展融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的创新之路,让世界感知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对当代世界文化的认知与贡献。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大有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文化建设潜力巨大,只有实现农村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大步迈入小康社会指日可待。当前,尽管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言而喻困难重重,然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文人志士定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