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人才 科学定位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各方面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究其原因,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的首要问题。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都是众说纷纭,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的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又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居于“次等”的地位,高职院校往往成为考生在无望进入其他高校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此后经过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职业大学依照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2000年以后由具备条件的省部属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长期以来,人们更加“青睐”“根红苗正”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高职专业被当作普通高等教育类本科专业的“缩编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只是简单降低要求组织教学时,教与学两难的局面时常出现,师生双方都明显感到学习的内容难以适应就业竞争的迫切需要。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培养人才目标科学、准确定位。具体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大辞典》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主要培养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政法、财经7个科类的专业辅助人才。例如文科中的文秘、图书管理员(不含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理科中的实验员,工科中的高级技术员、技师(工艺师),医药科类的医辅人员、护师,政法科类中的法院辅助工作人员,财经科类的高级会计员、统计员……”

从中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鲜明区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技术型人才。进一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能力,而相对抽象、偏重于研究能力的哲学、数学、法学等专业的高等教育,虽然也属于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当哲学研究员、数学教师或律师),但不包括在内。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在具备一定系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各种就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掌握系统的、行业必须且实际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为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学生提供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够进入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技术工作的教育,在基本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培养学生会计、文秘、园林、机械等方面的专门职业技能,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自己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学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层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而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大专层次,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两至三年的学制是否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系统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呢?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完全可以走出以前的定式思维,改变单一的大专学制,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出发,形成多个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建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特色的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盲目地抱着一个“有教无类”的幌子,凭借惯性,死抱着课本、教学大纲来讲课,本质上还是处于“大中专”的教育模式。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应真正体现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充分切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提高高职教育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就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找准定位,进行相关的职业化教育,使学生学“能”所成,成为被社会和企业认可的优秀人才和招聘会上的“香饽饽”。

(三)打造一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专属”的教师队伍

这一点至关重要。盲目跟风去升级、并校,追求从名称上“拔高”而忽略了师资力量的先期投入都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加以改正的重要问题。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做好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工作,前提是对所做的工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绝大多数工作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在多个不同侧重点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然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面发展,无论是道德修养、学术水平、实践能力、领导才能、职业素养等等都出类拔萃,但现实情况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也做不到这一点;况且还有生源、师资、培养年限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弄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面临着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哪一个环节――就是在什么样的师资条件下,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向大致哪一个方向培养他们。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应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对接,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工作“合力”推动,从而获得具有真正生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沈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念界说[J].上海职教.1993,1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旅游管理 考试改革 复合型人才

论文摘 要: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众多课程考核都是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不符合该专业特点,应将考核形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三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要求实际操作性很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在最终的考核中采取的方法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考核目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化的趋势的。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础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应达到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外,至少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对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理由如下“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明确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在现代社会,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展示自己才能的必经之路;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助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许多院校教学当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都非常重视,但在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的理论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得到有效考核。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考核方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课程众多,比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等。

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在众多院校的考核方式中都是以传统的试卷模式出现的,试卷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导游词创作等题型。虽然这些题型能够涵盖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看到学生们对导游基础中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际的导游讲解中如何去讲解这些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单纯的运用传统的试卷形式考核并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

(一)命题突出素质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都十分重要。所以在设置考试内容中应合理组织。

一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导游基础》了解黄山景区的概况,《导游实务》中要掌握讲解黄山景区的讲解技巧,要掌握在黄山旅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在《旅行社管理》中应该掌握如何管理旅行社日常事务,如何培养讲解水平高,投诉率低的团队。

虽然不同的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但在考试命题应互相沟通,力争使每门课程命题时从专业的整体体系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系统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从一门课程出发。

(二)考试方法应多样化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是面对导游为主的旅行社中的岗位群,这些岗位都要求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游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所以在注重考核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应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 转贴于

当前可以采用的方法:

1、情景模拟

以《导游实务》为例,试卷考试与情景模拟。

模拟现场:由学生现场组织某一景点的知识进行导游词讲解,教师可以为其设定不同的游客人群,比如:老年团,儿童团,教师团等等。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游客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年团在语速上放慢,儿童团语气上轻快而且讲解要易懂,教师团必要措辞要书面化。

2、实地调查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每一年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状况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份本地区的出入境报告,锻炼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3、方案设计

以《旅游景区开发》为例,当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后,应该如何开发,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可以分组给出几个地区,由学生完成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考核方式中都包含了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两个方面,这样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学生只是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

这种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鼓励比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认真批复学生平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平时成绩应高一点,做到公正公平。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一些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避免“重结果,轻过程”弊端的出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前景展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专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机制,其中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努力通过专业考试改革,能真正实现考核目的:

(一)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考试改革,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民间外交大使”,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3

1.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主要是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为主,但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加上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人们不愿意报考职业教育,即使报了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是处于考不上普通高校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实际看,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存在着生源严重不足,招生困难的现象,而且学生报到率也非常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同一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差200多分,个别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甚至不足200分,这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生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2.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中专通过改名或合并升格,仓促上马,或者是在普通高校通过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派生而来,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对职业教育缺乏经验,加之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许多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校甚至只是把它作为本科教育的压缩或是作为专科教育的变形,对理论教学重视有余,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行业分工对技术人才的要求,缺少职业教育的特色。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多数是从其他类院校转型而来。教师主要是原学校的教师,并且绝大多数教师未经过职业教育的培训,这样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尽管许多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实践的实训教师严重缺乏。加之我国高等教师培养严重滞后,短期内补充困难,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4.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实训场所严重不足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专业过窄,难以跟上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就是在原来本专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作了少量的调整,没有专用的教材,有些教师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使用一个教案,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所决定,高职院校需要有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现有的学校在这方面条件普遍不理想。而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掌握先进生产、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有相应的机器设备和实训场所,而各院校由于受资金等限制,普遍存在实训场所不足的情况。

5.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学校在高职专业设置上基本上还是按照学科专业来设置专业,有的学校在设置专业上只是根据本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来设置专业,学校能开什么专业就设什么专业,而没有根据社会行业分工和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即使有些学生就业也是专业不对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才是高层次的教育。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宣传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宣传我国经济建设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要使人们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把握职业教育方向,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基础理论研究人员、高新科技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人员,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将成熟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产、管理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成熟技术的学习和熟练掌握上,更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即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准确定位,办出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别、教育层次的鲜明特色,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3.广开渠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他们必须是集理论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身,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尽快充实、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将现有的教师派到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教师了解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怎样的素质,以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向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这些人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而且了解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动态,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抓好课程建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掌握过硬的技能,理论知识重在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性教学是重点,理论性教学是为实践性教学服务的。专业课要为实际训练课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所以,课程设置应该按适应职业岗位特殊要求来确定,基础课以够用为度,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大体应以各占一半的比例进行设置。在教学安排上,应该强调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提倡边教理论边做实验的方式。在教材建设上,要组织专家和教师重新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要突出职业特色,教材内容上要体现理论适度,注重实用性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教材体系。

5.加强实训场所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有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从目前看,各学校在这方面的条件都很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建立这些实训场所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仅仅依靠学校自身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因此,在实训场所建设方面应采取多种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对现有的条件进行改造,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基地,社会是学校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实训场所,校外实习是学生实训的重要内容,这是校内实训所不能代替的;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相对比较集中,因此总体上看,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各高校之间各自为政,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很低。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实训场所的建设上要统筹考虑,减少重复投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各高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为学生实训创造更好的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4

关键词 本科层次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 培养目标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1本科层次职业研究的必要性

1.1充分的人才储备

二十年的积累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多改观。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占到了普通高校总数的半数以上,另外培养的技术人才能够很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在多个行业、不同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工业4.0时代的来临,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态势。而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对先进技术的学习、掌握与熟练应用的技能。我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在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宝库。

1.2面临的阶段性困境

我国的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对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等基本问题也是莫衷一是。面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怎样重新定位更趋科学?与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怎样区别开来?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比较缺乏,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在基本理论层面的分析上,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认识不清,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盲目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自身发展进入误区。

2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共同构成我国的高等教育序列。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普通高校教育相对而言的。与其他两种教育形式不同,有明确的职业性与重应用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大前提是社会发展阶段,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结构调整以及学生身心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目标。

3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3.1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我国经济多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与国家的人才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智力结构、技术能力水平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在先进理论的学习上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更好的匹配了现代化大生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符合社会要求,在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度规模和质量上得到了社会的检验。通过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消息可以看出,通过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的初、中级技师甚至高级技师弥补了大量的人才空缺。

3.2本科职业教育目标发展的困境

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势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人才的交流与竞争更趋白热化。

(1)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专业结构延续计划经济的情况还没有真正转变。所以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方面。突出表现在,按照既有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在o缺行业、社会前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对滞后,导致人才引进的巨大缺口。

(2)社会地位的负面导向。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充足了人力资源,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学历层次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更多的大学生会选择就业前景好、社会资源享有的行业,结果出现人满为患最终降低了社会待遇;相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长远作用的专业方向,因为专业相对局限,加上学习周期过长,对个人的职业能力与要求又有苛刻的标准,使更多的人望而却步。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3)人才培养目标本身的缺陷。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产物,以教育为载体。但人的成长与需要是多方面的。由于自身智力水平与兴趣的不同,对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有不同的认识。难免出现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现阶段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

我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社会的进步暴露出新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4.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着力点

人才培养目标是检验一切教学活动成果的试金石。人才培养说白了就是为祖国建设培养接班人。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今后需要将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实用性、职业化、技术派上,同时培养的 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三观,摒弃主义的偏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与道德信仰。切将习得的技术原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站在更高的视野上看待问题,不要讲学历层级的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唯一方向。

4.2破除陈旧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实践检验

欧美发达国家的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是常态。教育观念要先行,以工业强国德国为例,社会各界将拥有技能作为无上荣耀,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长期起来,人们总有一个误区即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普通本科的专科层次,加上“重学轻术”观念作祟,人们无形中看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在设置上也是参照普通本科教学,没有形成自己职业培养的特色。受此影响,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大大折扣,本应重视的环节,却难以成行。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不是朝夕之功,但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肖化移,李仲阳.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历史;现状;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概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从以就业为导向,对某一专业或整个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改革等不同角度进行的。纵览已有的研究成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大多是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某一点或某一层面的内容进行研究,缺乏从历史视角的系统分析。只有充分把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轨迹,才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理念和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早、水平高、层次多,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成熟且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均是课程体系理念和实践的表现。任何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实现的,课程体系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合理的高职课程体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早,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优化的状态。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尝试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进行高度整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考察的起点也定位于此。从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的视角考察,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政治时局、宏观经济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总体上,高等职业教育在建立之初时的课程体系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影响,社会对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强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始引进和借鉴国外以能力本位、职业分析导向式课程体系,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但由于制度、文化等差异,国外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体系———“宽基础、活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学习理论导向课程体系。到21世纪,国际流行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该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和实践由德国教育者最先提出,目前已被我国引进并在一些示范性院校践行。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方向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的理论研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可以做如下简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校间差异

受教育管理者、教师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校间差异明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及相继的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工作对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多高职院校均在实践本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寻求改进和变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在近年来广泛地应用于多类高职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逐渐成为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模式,该模式的应用已经由制造类专业扩散到了服务类、管理类、农业类等其他专业类别,多所职业院校(包括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国家精品课程、示范(骨干)院校建设、职业院校名师评选等活动中明确地提出并践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

在培养人才的社会教育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其他类别教育实践比较,有着许多不同的表征,这些表征是由高职教育本身的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教育特点性决定的。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际存在着两种课程价值取向:一种是学科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另一种是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相互缠绕,“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学问化与职业化的竞争史”。我国高职教育对这种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课程体系实际上仍旧是学科体系的变形,没有真正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选择内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历了实践本位对学科本位的改良,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式改革仍旧不够彻底,课程建设也没能深入进行。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受到我国教育管理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较为统一,只有少数院校在公开的文档、网页、文件等资料中没有及时更改人才培养的相关说明。在人才培养内容表述上与时俱进的多数院校,课程体系的认识和实践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理论的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当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旧未能领会其真意,受课时、师资、师生价值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改革出现了口号化、形式化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授课教师的专业、行业经验直接相关,课程体系改革既需要宏观管理的介入,又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以课程为单位具体落实。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试图以工作任务为参照,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进行高度融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其开发路线经历了“学科系统化———职业分析导向———学习理论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发展模式过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受到职业教育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运用教育系统论、教育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从职业教育发展性上考察,才能准确判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才能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与讲解,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与相关工作的联系,使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该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对培养目标指向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分析,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将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观进行新的学习、认识及提升,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实需要的能力及迁移性的发展能力、职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为了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应将课程体系改革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完成工作任务,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方法,形成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排序(结构)应该契合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应该并列开设,专业核心课与综合实践课可以交替开设,专业课中先开设综合实践课,再切入到理论、原则性的课程内容。总之,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仍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近中期发展方向,目前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态,这为职业精神发展从潜在的多种可能状态向现实发展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徐平利.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与哲学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邓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能力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79-01

一、艺术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兴的设计艺术行业兴起,使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变大,也促使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成热门专业,但我们通过对社会艺术类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也不难看出,艺术市场上有三分之二的岗位需要一般的职业人员,而他们未必需要大学本科毕业生,或许更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普及教育模式转变。学校的扩招,专业类型的增设,都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大跨步的往前迈进。但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质量的提高。就拿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来说,长久以来,艺术教育的教育层次并没有拉开,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更是互相模仿,使得专业性不强。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一线艺术职业人才的摇篮,更应明确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的定位。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现代职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理论的同时,注意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应是具备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很容易理解,既是专业技能、理论和相关知识。如包装设计等。它是职业者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核心本领。方法能力,是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它是职业者不断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手段。社会能力,即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等。它是现代社会中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关键能力也被称为跨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它如果成为职业者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关系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者未来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三、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和对策

(一)强化特色,提高质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改革教学内容。高等普通艺术教育与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结构上都应有明显的不同,高等普通艺术教育主要培养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掌握艺术表现方法和技能的研究性人才,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具有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实用性、技术性人才。而当前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其他高等普通艺术教育的内容差别不大,在课程设置上更存在一味的模仿,而不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标准来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能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体现出来。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于就业岗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特色,更新教学大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急需的实用性人才。

其次,要改善教学环境。我国目前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调,师资力量短缺,教师放在专业研究上的精力少,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实践、实习场地少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还有部分院校的教学条件满足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这些都为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学校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时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师资和设备的要求都很高,光靠学校的力量很难办好,需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单位相结合,以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和场所。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动态师资队伍

学校在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可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他们主要是由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师来担任,主要讲授一部分专业设计课。同时,将外聘教师引入师资队伍,也可以促进外聘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与本校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