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打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打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打造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1

中国旅游网络媒体联盟――(鄂前旗讯)据鄂前旗旅游局局长边子文介绍,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文化旅游名镇”旅游品牌,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快完善精品景区项目,打造上海庙旅游区、大沙头旅游区、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旅游区、阿拉格苏勒德旅游区等精品景区,形成“一镇、二区、四大基地”的旅游新格局,着力打造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以上海庙旅游综合体项目为龙头,立足内蒙、依托宁夏,积极融入“大宁夏旅游圈”,借助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开发,积极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大型系列节庆活动为载体,重点发展马产业和民族文化演艺两大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工业文明相结合的重点旅游文化品牌,着力把上海庙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全旗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城乡统筹、集中发展提业支撑。

上海庙旅游区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投资50亿元。目前,已投资近4亿元完成了草原大舞台、国际赛马场、蒙古大营、北纬38 主题酒店等主要项目的建设,并于2011年9月份成功地承办了“内蒙古上海庙草原文化节、内蒙古上海庙赛马节暨上海庙首届那达慕大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及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倾情打造的大型原创鄂尔多斯歌舞史诗剧《神圣玛尼宏》成功在草原大舞台上演,该剧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与160多名舞蹈、威亚、杂技、武术、马术演员的完美结合,以极其震撼的演绎效果,全景式的再现了玛尼宏的前世今生和蒙古草原千年部落的不朽传奇,让观众如痴如醉、赞不绝口,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剧的推出,极大的提高了鄂前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必将成为鄂前旗最响亮的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投资7000多万元的上海庙赛马场严格按照国际赛马场的标准投资建设,看台可容纳4000多名观众,赛马场集活动、表演、赛马、骑乘、休闲、蒙古马繁育、马产业发展为一体,成为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最高端的赛马基地、养马基地和中国马文化保护基地,是上海庙旅游区又一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在旅游大发展的同时,鄂托克前旗在打造上海庙旅游名镇上,按照招大商、招重点企业的原则,积极走出去,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落实了上海庙旅游区的投资开发商,组建了“内蒙古上海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而拉开了上海庙旅游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上海庙旅游区也成为鄂前旗第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的旅游景区开发成功典范,同时上海庙旅游区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的打造,必将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

鄂托克前旗相关政府官员这样描述鄂前旗上海庙镇的建设成果。通过发展旅游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改善、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农牧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在建设大旅游方面将不断探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服务项目和当地农牧民就地转化,即带动整个旅游业发展,还要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收益,实现鄂前旗对外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的双丰收。 (本刊编辑)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2

[关键词]旅游鹤文化;竞争力;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53 ― 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愿望日渐强烈,旅游不仅能使人们的身体得到放松,更能增长见闻,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旅游的定义指出,旅游具有满足旅游者需求、记录、传播、认知、教化、创造和娱乐等功能和作用,而旅游中反映出的文化,更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旅游者实施旅游行为,更多的是进行文化消费,因此旅游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文化以“旅游”为基础,“文化”为核心,重点在“文化”。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旅游中涉及文化的各层次、各方面,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综合形成。

鹤文化是由丹顶鹤衍生出来的文化精神,在3000多年有实物和文字证明的历史长河中,丹顶鹤经历了从自然物到人格化、从人格化到神化、从神化到科学化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丰厚的鹤文化的历史积淀,在语言文字、文学、书法、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工艺品、建筑、服饰、体育乃至哲学等诸多领域多有丰富的表现,创造了灿烂的鹤文化,代表了“吉祥长寿、自然和谐、优雅忠贞”的内涵。生生不息、开放进取的鹤文化,成为区域发展旅游的一大特色。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把鹤文化融入到旅游中,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旅游鹤文化的氛围,体会旅游鹤文化的历史传承,同时也会增强旅游者旅游的乐趣,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鹤文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鹤文化进行研究,对鹤文化进行了探究,提出鹤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及科学文化方面。〔1〕对鹤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鹤文化的传播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指出充分运用互联网进行鹤文化传播的策略。〔2〕研究了鹤文化的产生,并就旅游地居民培养鹤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3〕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指出西部地区拥有独特的区域特点,文化内涵丰富。〔4〕从建设和谐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把鹤文化融入鹤城旅游业的发展中。〔5〕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鹤文化属于区域特色,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区域的发展,对鹤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鹤文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但如何把鹤文化融入到旅游中,形成旅游鹤文化,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先介绍西部地区城市的基本情况,再次提出打造旅游鹤文化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打造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鹤文化的具体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鹤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起到指导性作用。

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概况介绍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地理概念,目前对西部地区的界定,主要以齐齐哈尔、大庆、黑河三个城市为中心点。

1.齐齐哈尔市基本概况介绍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中西部松嫩平原,紧邻黑河市,达斡尔语中的齐齐哈尔意为“天然牧场”,是黑龙江省西部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现已发展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齐齐哈尔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交通便捷,通讯设施完备,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典雅的古建筑、悠久的历史遗迹,特别是闻名中外的世界珍禽丹顶鹤之乡――扎龙自然保护区;四面环水、景色宜人、天然成趣的明月岛;湖光山色、亭阁别致、风景秀丽的龙沙公园;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文化遗址、大乘寺、清真寺、关帝庙、石碑山、塔子城等历史文物遗迹,旅游业发展迅速,为旅游者所青睐,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宾客前来旅游。

2.大庆市基本概况介绍

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文化、科研、 教育及医疗中心。石油文化游、湿地景观游、地热休闲游、民俗风情游、城市风光游,已经唱响龙江,辐射东北,走向全国。被列为国际旅游景点的中国最大的石油科技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景点,可以使游人直观感受厚重的石油文化;草原赛马、水上狩猎、参观民族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可以使游客亲身体验民族风情;龙凤湿地观光、人居生态村休闲、野生动物观赏等旅游项目,可以使人们尽领神奇的湿地景观;“中国温泉之乡”林甸县地热资源丰富,旅游项目备受青睐,形成了到哈尔滨赏冰、亚布力滑雪、大庆洗温泉的精品旅游线路。

3.黑河市基本概况介绍

黑河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北邻中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黑河气候受大陆性季风的影响,夏季温和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1.3-0.4℃,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每年的夏季是到黑河旅游的最佳时间,此时黑河天气凉爽、空气清新。舒适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疗养、避暑的绝佳选择。黑河别具北国特色的绿色净土观光带,拥有世界三大旅游资源中的冰雪、森林两大资源。世界罕见的五大连池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闻名遐迩的爱辉古城、民族风情浓厚的鄂伦春、达斡尔少数民族聚居地、惊险奇特的沾河漂流、茫茫的小兴安岭林海、两岸文明迥异的中俄大界河――黑龙江,为黑河旅游增添了无穷魅力。

三、打造旅游鹤文化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意义

1.打造旅游鹤文化,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实力

齐齐哈尔、大庆和黑河等城市为中心的西部区域,三座城市有着共同的区域特点和文化特征。齐齐哈尔市地处嫩江中游,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大庆是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具有新时代的历史文化;黑河地处边陲城市,具有异国风情的历史文化。然而三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许多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竞争就是特色的竞争、文化的竞争,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需要把特色和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旅游鹤文化,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实力。

2.打造旅游鹤文化,塑造旅游地文化新形象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地形象好坏是实施旅游行为重要标准。旅游地文化形象是旅游地塑造品牌的精髓,是旅游地内外部公众在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对旅游地文化的印象和评价。它重在旅游地文化的树立及传播怎样的形象,反映怎样的文化特色。鹤文化是千百年积淀而成,以“吉祥长寿、自然和谐、优雅忠贞”为核心理念,承载着人类的追求和价值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们行为目的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鹤文化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体现,因此打造旅游鹤文化,对于塑造旅游地的文化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3.打造旅游鹤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合作

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经济主体,根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发展旅游业,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6〕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旅游业相对于其它区域还比较弱,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较低,齐齐哈尔、大庆、黑河三个城市的旅游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优势不明显,资源比较分散,这对于发展区域旅游业是非常不利的。打造旅游鹤文化,可以带动各城市的资源互用,形成合作意识,共同打造旅游发展的新契机。

四、打造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鹤文化的对策

1.提升本地居民对于旅游鹤文化的宣传意识

本地居民与旅游者联系较为紧密,本地居民的观念和意识往往会对旅游者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培养本地居民的旅游鹤文化意识。祖先留下了宝贵的鹤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是彰显鹤文化比较好的方式之一,因此要号召居民看鹤、懂鹤、爱鹤、护鹤、颂鹤的意识,加大对鹤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本地居民对旅游鹤文化的宣传意识,提高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旅游鹤文化

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都需要传播媒介,旅游鹤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是通过媒介进行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鹤文化、接受旅游鹤文化,应该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善于利用网络,做好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网络是很有用的传播工具,可以构建旅游鹤文化网站,建立类型多样的网络交流平台,形成学术交流、信息传递、文化资源共享的平台。

3.形成旅游鹤文化的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把旅游鹤文化纳入地方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鼓励旅游企业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与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撑,把旅游鹤文化的精神融入到旅游企业中去。社会积极参与进来,把有关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学艺术等与鹤文化充分地融合,为发展旅游鹤文化提供资源和智力支撑,推动旅游鹤文化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4.大力开发旅游鹤文化资源

如何把旅游与鹤文化充分地结合,挖掘最有价值的旅游鹤文化资源,是发展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根本。首先,增加旅游景区的看点,例如,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看点是鹤,旅游者来看鹤,主要是对鹤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旅游行为。好奇心满足了,旅游行为即结束了,因此许多旅游者只是把齐齐哈尔作为旅游的“中转站”,只是路过看看,没有体现出旅游鹤文化的优势。如果我们能利用鹤资源,不仅是看鹤,还要有关于鹤的故事、鹤的话剧,增加一些关于鹤的电影等等,创造一些精品的鹤文化旅游路线,旅游鹤文化的价值就充分得以体现。其次,多增加关于鹤文化的节庆活动,精心策划,悉心组织,赋予真正的生命力,推出大型的影视作品或者是旅游鹤文化展览等等,而不是流于形式。

总之,旅游鹤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过程,即是旅游产品市场定位的过程,也是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若要旅游鹤文化发扬光大,必须有政府支持、居民配合、旅游者接受,需要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形成符合旅游鹤文化发展的动态管理体系,把旅游鹤文化确定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弘扬西部地区旅游鹤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杨兆芬.鹤文化之探究〔J〕.武夷科学,2006,(12):237-242.

〔2〕朱信良.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鹤文化传播〔J〕.新闻界,2010,(10):56-57.

〔3〕张静.文化型养老与鹤文化相结合促进鹤城旅游业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4):25-27.

〔4〕关庆凡,崔建伟.齐齐哈尔市民鹤文化意识的培养〔J〕.理论观察,2011,(03):78-80.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3

2012年7月6日,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上演的大型音画史诗《九驿长歌》,就是从这个画面开始的。全剧通过“远嫁”、“爱情”、“幸福”、“惊梦”、“炼狱” 五个篇章,对奢香夫人从出嫁到摄政的人生经历进行了精彩演绎。

这是自2011年11月9日《奢香夫人》登陆央视一套黄金剧场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方县打出的第二张“奢香牌”。

随着以奢香夫人为主的彝族文化的不断挖掘,“古彝圣地,奢香故里”已逐渐成为毕节市乃至贵州省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渐进化”建设文化园区

大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周代先后为卢国、夜郎国地,蜀汉时期彝族土司济济火因助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并“世长其土”定都于此。明领贵州宣慰使,曾是黔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以杰出女政治家奢香为代表的水西彝族文化最为盛名。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灵魂和内涵,同时也是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为保护和传承古彝文化,一个以古建筑、街道、景观为主体,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观赏、商业服务、文化产业开发为一体的古彝文化产业园便应运而生。

据介绍,古彝文化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4.56平方公里,主要包含彝族历史文化展示区、彝族历史文化体验区、十月太阳历广场中心区、宗教祭祀主题文化区、奢香主题文化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土司兵营文化体验区、非物质文化展演区、彝族文化交流中心、康体疗养区等建设项目。

园区建设之初,由于外界对大方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深,以至于与多家企业都只是达成投资的意向性协议,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经过审慎思考,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财政先期投入建设,形成规模后再引导企业参与的“渐进化”模式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

从2008年起,大方县先后投资近2亿元,对园区内的贵州宣慰府进行恢复重建,对奢香博物馆进行改扩建并重新布展,完成彝族风情街及顺德路改造等核心项目建设。

“表面上看,花巨资重建贵州宣慰府好像不值得,但实际上这一工程是大方县近年来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的一个突破口。”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认为,此举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还可发展文化产业。

2010年,大方县成立了副县级的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强力推进古彝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目前,园区已与云南十四冶建设集团、贵州石中玉集团、福建泷澄集团签订79亿元的投资开发协议,启动项目建设资金15.4亿元。

“以民族文化指导建设,以建筑风格展示民族文化,打造中国古彝文化高地,再现千年历史名城风。”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处长杨超说,从政府建设到企业参与渐进化模式,已经打通了大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动脉”。

“市场化”激活文化旅游

2011年,随着《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黔西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向世界展示。

之后一段时间,前来大方观光旅游、考察学习、投资兴业的各种团队与日俱增,沉睡千年的水西彝族文化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被悄然唤醒。

2013年,园区与贵州石中玉集团签订慕俄格古彝文化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协议,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

根据协议,石中玉集团在大方成立“慕俄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营景区15年,主要承担景区维修维护、民族歌舞打造、旅游产品开发等职责,前3年每年投入景区建设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后12年每年投入资金不低于500万元。

“三年全面铺开,五年形成规模,十年成为支柱。”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勾画出大方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

随着成贵铁路的规划建设和飞雄机场、杭瑞高速、黔大高速等投入运行,大方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毗邻百里杜鹃、九洞天、织金洞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彝文化旅游景区将彰显出独具特色的魅力。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不断提升,体验项目不断增加,旅游产品不断开发,“快进慢游”的现代旅游模式正逐渐成为现实。

以传统节日、民族节庆为载体,近两年来,大方县依托古彝文化产业园成功举办了彝族文化节、奢香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外来游客。2014年,景区共接待游客122.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60万元。

“在推进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大方县也紧紧抓住入园企业的招商和培育这个瓶颈,一方面将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全县招商引资的总盘子,另一方面又将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列为单项工程,通过政府主导与以商招商相结合,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开发全面推向市场化运作。”大方县委副书记、县长顾掌权介绍。

截至目前,古彝文化产业园已有水西文化传播公司、奢香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奢香投资公司、顺德文化传媒公司、方宜文化传媒公司、高光漆器、陈氏漆器、贵宝漆器等文化企业陆续入驻。

“组团化”打造文化品牌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方县正探索着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抓住文化这个旅游的灵魂,大方县采取“园内开发与园外改造相结合” “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产品开发相结合” “发展文化旅游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三结合”发展方式,不断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1136”文化战略工程,即围绕一个人(奢香夫人品牌)、打造一座城(慕俄格古城)、建设三个园(古彝文化产业园、漆器和农民画产业园、乌鸦洞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园)、激活六个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六个“中国乡”品牌),分别引进不同的企业进行“组团化”建设,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

从2010年起,在强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大方县以古城、古镇、古寨、古驿道、古建筑“五古建设”为抓手,启动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使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2011年,大方县先后编制了《贵州省大方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和《大方县奢香文化品牌打造提升》战略规划,重点开发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奢香”品牌延伸品。

继大型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之后,又有大型民族音画史诗《九驿长歌》,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古彝魂・现代风》、电影《莫道君行早》等一批文化产品涌现。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4

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全面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深度开发地区旅游资源。通过对外合作和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旅游、影视文化、体育、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旅游深度融合新格局。

积极申报各类基地、重点项目。蒙古源流系列纪录片《蒙古九歌》即将在央视播出,先后建成内蒙古博物院伊金霍洛分院即蒙古源流博物馆、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电影学院鄂尔多斯教学创作实践基地、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实习基地、自治区服务业集聚区等。申报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于2015年3月份完成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答辩,有望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同时,积极申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骨干文化企业、鄂尔多斯市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力争把园区推向一个新高度,全面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对照国家4A级景区创建标准,科学规划景区内部和外部交通环境,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外部交通标识。新增各类标识、标志、标牌130余处,设置各类旅游交通标识10余处,腾格里广场增设游客休息设施30余处、观景点6处,新建旅游厕所6处,采用路基埋地灯、架射灯等形式,对园区进行亮化、美化。实现两线(电缆、电讯光缆)入地,雨污分流,完善邮政、电信、有线电视、景区WIFI等服务设施,对景区主要街道、游步道、公厕等进行改造,全面实行无障碍化服务。现已被国家正式命名为4A级旅游景区。

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扶持。积极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主动对接协调,向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产业委员会申请专项资金3200万元,用于园区的建设运营。另外通过金融信贷、融资租赁等渠道,争取园区建设资金。

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崛起,建设独具蒙元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园区管委会将进一步拓展思路、凝心聚力,在快速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完善文化旅游影视产业链,实现“六个100”目标,即:挂牌100家文化旅游影视实践基地(如中国电影、电视协会拍摄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央书画院鄂尔多斯创作基地、中影集团拍摄基地)、引入100家影视企业、引入100家工艺品企业(皮画、剪纸、雕刻、服饰、皮毛挂饰挂毯、瓷器、书画字画等)、新增100家合作旅行社、新增100人就业计划(从引进企业中安置)、新增100家鄂尔多斯境内影视拍摄合作外景地,从而丰富园区经营业态,推动园区2016年开园运营。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5

【关键词】民族音乐;旅游文化;相互促进

作者简介:王辛(1980—),女,汉族,本科、学士(学历),职称: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声乐、自弹自唱、音乐理论与民族音乐研究

旅游文化产业中民族音乐作为重要旅游资源与产品,其能够增强旅游区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吸引力,方便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打造,提升当地旅游文化产品质量、品味以及游客体验,进一步加强旅游文化传播的导向性与艺术性。民族音乐与旅游文化产业二者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相互促进作用决定了必须要善用二者互动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与含金量。

一、民族音乐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相互促进作用

民族音乐对于旅游文化产业而言,能起到促进旅游区资源开发、提升旅游资源知名度、增强特色旅游文化宣传效果等诸多作用。现如今的旅游活动中游客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体验与享受,以民族音乐等旅游文化为基础,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于满足游客审美需求及满意度有重要价值。民族音乐的发展立足于旅游区当地特殊生态背景与文化,以民族音乐为背景吸引游客,可从视听等多个层次入手带给游客多样化的欣赏体验,拓展欣赏视野、提升视觉感知灵敏度,使其在短暂的旅途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比如广西自治区百色市以民族音乐打造文化精品,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演艺产业,以壮族末伦《绣球传说》、《报春的哭声》、末伦《壮锦梦》等为代表打造成为了靖西文化名片,吸引了诸多游客前来。民族音乐资源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开发与发展使得旅游地区更好的打造相应文化名片,在庞大的旅游市场中走出独属于自身的特色文化道路,增强当地旅游资源知名度,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云南的“纳西古乐”精品旅游线路、的“青藏高原”“请到天涯海角来”“达坂城的姑娘”等旅游文化、四川小成康定的“康定情歌”等,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增强了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宣传效果。旅游文化产业的源头是文化精品,民族音乐为旅游文化精品打造提供了诸多优秀作品,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在民族音乐创作、制作、产品融合、推广等方面均获得不断进步,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及新时期民族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文化产业中民族音乐的发展有助于本土音乐音乐不断出产精品,不断丰富音乐创作素材,形成本土音乐的特色精品发展产业,让民族音乐从创作到生产形成良性循环模式,进一步服务本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精品文化旅游路线的打造。民族音乐中,种类繁多的乐器、独具特色的歌唱技巧、独到的音乐特性为音乐文化资源的发掘、创作提供了民族音乐艺术宝库,当地人民形成的独特的歌舞艺术和音乐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灿烂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音乐资源和扎实的音乐创作基础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当地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用了有力支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系统的挖掘和开发下,依托专业的策划、制作、团队及专业的平台,可构造出更具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开发利用全产业链,将资源变成旅游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

二、民族音乐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发展

民族音乐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握好发展脉络,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精品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打造。要积极做好当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性传承,将宝贵的音乐资源纳入文化保护范畴,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积极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益的经验与资源来发展当地音乐产业与民族音乐精品旅游路线,不断创作出一流的音乐作品,做到以文化精品带动旅游市场,挖掘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发展优势,为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要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和民俗音乐文化的开发利用,推出一批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民族音乐作品,吸引游客体验并参与,使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民族音乐的发展中,要重点培育音乐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民族音乐艺术培训业等门类,使音乐文化产业成为旅游文化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比如海北地区以红色旅游加民族音乐为旅游卖点,利用海北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独特、金银滩草原“两弹一星”精神等优势,积极打造青海民族文化音乐城,将其打造成全省民族文化展示传播基地、民族文化人才培训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并作为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进行运作,这无疑是立足于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旅游牌,扩大了海北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于当地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及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等优势,要把握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结合旅游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优质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打造,促使新时期民族音乐与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杨.民族音乐推进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J].艺海,2014(4):172-174.

[2]李岚岚.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变迁与思考[J].四川戏剧,2014(8):84-86.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6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若缺少了本地文化底蕴和特色,就反映不出独有的精神内涵,就会失去它强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灵魂,更是旅游业突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必须在发挥齐齐哈尔地域文化优势上动脑子、下功夫,使北疆鹤城成为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