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的理解范文1
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问题
(一)原有的真实性被商业模式所覆盖
强调原生态,保护历史真实性的文化区是旅游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景区的创建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真实,保护历史文化和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建筑,坚持历史和环境相互融合保护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保护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旅游业发展文化区,必须要保存其原生态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将旅游在当地社会文化的动态发展中延续,它的真实性才能有较高的保护值和重要价值。正是这种“真实性”才能吸引大批游客前往体验,保护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是开放旅游体验的前提。
(二)历史街区发展缺乏地方特色
从目前来看,有许多旅游企业都会盲目遵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看到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很成功,就会误认为本地区的旅游开发也会发展起来。所以不管是否合乎本地情况,都复制相应的经营方法和模式,什么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就从什么地方开始改进,不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属性就开始扩建,它是完全不符合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跟风使得大量开发的历史街区文化吸引不了游客的眼球,而且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原文化过度破坏也更加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不进行有本地特色的人性化的发展,不注重旅游体验,最终会损失大量的游客。所谓的人性化就是通过细致的服务,将当地的景观和社会文化同观众的情感之间产生密切的联系。这也意味着要从游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前提。历史文化街区在其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尊崇“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所有游客”的宗旨,充分考虑游客在旅游当中存在的需求,用这种意识形态来指导设计相应的旅游体验。在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方面全方位的刺激游客的感官神经,为游客创建一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深度不够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虽然有开放的发展思想,想大力传播自身文化的内涵。但由于历史深度挖掘不够,或者因为没有精确的把握文化和历史脉冲方向,旅游建设环境和设计活动没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由于没有足够的意识进行内涵的发掘,导致许多旅游产品以次充好,牵强的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中。一些旅游地区由于没有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不重视历史文脉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延续,使得到此来旅游的游客数量日益减少。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由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保留和历史文化背景,延续当地文化精神,是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重要依据。
二、基于旅游体验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对策
(一)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形式
在当前的旅游业发展中,为了适应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形式,创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需求,让消费者在旅游中产生值得铭记的场景。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要产生体验旅游的浓厚氛围,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形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让游客在参观时会得到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二)深入挖掘当地社会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当地特殊的文化和习俗会深深地吸引游客前来,这就是支撑游客人数的基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优势,利用与其他相同的旅游景点不同的文化资源,避免有相同的产品出现。只有真正利用当地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才可以创造一个鲜明的旅游主题并被旅客所记忆。
(三)注重景区游客体验
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设计应配合当地的旅游体验活动,以满足最大化需求为导向,以增强旅游者的体验为目的,用自己的综合效果实现资源属性与游客载体相互作用的成果。旅游活动的发展,应当是重点关注游客可以参与的活动。旅游企业可以引导游客参加一些活动,让游客和文化进行互动。由于游客的活动和街区的舞台双边进行接触和互动,这既增加了游客游玩的时间,也会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更会让观众的感受变得强烈,产生印象深刻的记忆。同时,文化街区还可以依靠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游客的“角色入境”的愿望。通过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当中存在的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提升游客的兴趣,给予游客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感。
三、结语
旅游文化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老门东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的现实体现,也是许多城市进行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常见的推动城市再生的重要手段。
我国于1986年初次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即历史文化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完整地或能较完整的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均应予以保护。并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划分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是一条街或几条街组成。
因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具有历史价值,能够反映该城市在相对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俗风情。对游客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同时,适度的旅游开发也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状态的持续更新,能够为街区及其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二、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它的南部以夫子庙为中心,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东西两端至城墙,是南京的居民的集中地,所以被称为“老城南”,它包括南浦厅、牛市、老门东等等。老门东地处南京城南门(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历史上是非常繁荣的商业地和居住地。早在三国时期便有民居聚落出现,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世族大家居住之地。清末以后,门东、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组成部分,位于夫子庙箍桶巷南面一带,自北面长乐路起,南至明城墙,东至江宁路,西临内秦淮河,总占地约70万平方米。现今按照传统样式开始复建,比如马头墙、中式木质建筑等等,来集中展示南京的古老历史文化。
目前明清建筑示范街区已经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同期开放的还有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字号文化馆,如金陵美术馆、老城南记忆馆等。箍桶巷是老门东的集中示范区,在此设立了展示金陵刻经、南京白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以及德云社、剪纸、手制风筝、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展示区。在三条营巷子口,打造了名为“南京味道”的美食聚集地,汇聚了小郑酥烧饼、蓝老大糖藕等12家最具南京特色的美味小吃。此外,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白鹭洲啤酒吧、星巴克等餐饮店也在老门东落户。2016年春节,作为秦淮灯会的主要展区之一,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南京老城南民居街巷和市井传统风貌。
三、老门东街区游客满意度分析
1.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产品或者服务的满意程度的一种评价,是游客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游客满意度来源于游客在景区消费某种产品或者享受某种服务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进行的对比。国外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度的定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满意度测度这三个方面。我国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模型和测评体系两大方面,而且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比如:董观志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王群的TSI模型。
游客满意度受到影响的因素众多,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在1978年美国麻省的科德角海滨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研究案例中,美国学者Pizam等首次提出海滩、游憩机会、成本等8个游客满意因子。1979年Dorfman在进行野外活动的时候发现,游客满意度不仅会受到旅游目的地众多要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其它一些要素等影响,比如游客的个人出游目的、天气温度、环境条件等等。1988年Whipple等发现游客满意度中存在一种晕轮效应,即如果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某一要素感到不满意,则会使其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不满意。
本文认为由于游客满意度是通过游客的期望与感知相互比较得到的,所以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应贯穿于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还应考虑到景区的服务与管理方面因素影响。由此,本文构建了老门东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包括七项一级指标和二十项二级指标。
2.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于2014年的3月份到老门东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00份,有效问卷数为99份。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游客的基本信息采集,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第二部分是游客满意度调查,包括总体满意度以及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游客的游览之后的行为预测,主要包括是否愿意再次重游等等。采用SPSSv19.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分析,以李克特的5级量表法,建立评价集V=[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对应的测量标度向量H=[1,2,3,4,5],作为相对应的分值,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3.游客满意度分析
(1)总体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99份有效问卷中,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很不满意的游客数为9人,占9.1%,不满意的游客数为24人,占24.2%,感觉一般的游客数20人,占20.2%,满意的游客数36人,占36.4%,非常满意的游客数为10人,占10.1%,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总目标是3.142,这说明游客对于老门东街区整体印象比较一般,景区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2)一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将一级指标满意度数值与李克特量表中5级满意度赋值相比可以看,除了旅游交通指标达到满意外,其它六项指标旅游景点、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等都未达到满意水平,见图。
(3)二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通过满意度计算结果显示,在20个二级指标中,只有3个达到满意程度,即旅游住宿中的服务人员的态度、旅游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交通安全性,其它大部分指标都是感觉一般。其中最不满意的是旅游购物的特色与种类和娱乐节目的种类。这样的计算结果显示老门东街区还不少有待提高与改善的方面。第一,在与“游”密切相关的旅游景点方面,对于景点的设施、建筑、特色与形象大部分游客都不是很满意,感觉一般。第二,在旅游餐饮方面,3个二级指标中,就餐环境相对满意度较高,而价格相对满意度较低。第三,在旅游住宿方面,这一项中游客对于住宿价格和住宿的环境卫生感觉一般,但对酒店的服务人员感觉还是满意的。第四,在旅游交通方面,游客满意度最高,大部分游客认为交通比较便利,安全性较高。第五,在旅游购物方面,满意度较低,大部分游客认为在价格和质量以及种类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六,在旅游娱乐方面,游客满意度也较低,其中对于娱乐节目种类,很多游客表示不满意,认为景区内的很多展现南京特色文化的娱乐项目还是较少,商业气氛过浓。第七,在景区服务与管理方面,景区内的服务人员态度以及游客的旅游行程都感觉一般。总体来说,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了解到,游客对于老门东的满意度并不高,街区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率与重游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景点之间存在正相关。在总体满意度中,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为46人,这46人都表示愿意将老门东推荐给他人,剩下的53人中,只有17人选择愿意,36人选择不愿意。结果显示,游客的总体满意度越高,将景点推荐给他人的愿意就越高。
而总体满意度与重游景点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总体满意度中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46人中,有30人选择不愿意再次重游,选择很不愿意、不愿意和一般的53人游客中,48人表示不愿意再次重游,这表明总体满意度和重游景点之间并没有正相关的联系,由此表明,老门东街区游客的重游率较低,仅为21.2%。
四、老门东街区旅游开发的提升建议
1.注重游客感知,充分体现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特色
有人说过:“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老门东有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古老街区,应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南京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老门东的复建吸引了来自南京以及其他各地的游客,城南旧景感染了很多人,但是也有不少人发现对老城南文化的表达并不准确。除了房子外,有很多场景也和老一辈南京人的记忆相差甚远,其中在街边有一幅展现以前老城南的旧照片,上面就有很多瑕疵。另外有一尊展示箍桶匠劳作的雕塑,也被市民指出有很多不符合历史的地方。由本文的调研可以看出,游客对传统文化和南京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目前街区内提供的相关项目数量上还不能满足游客所需,因此可以更多地提供向游客展示传统文化技艺的场所,控制过度的商业化。在项目选择上,应适当提高游客参与度,以增加游客回访率,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打响南京老门东传统文化品牌。
2.秉承古意,尽量保持传统建筑格局与尺度
老门东在修复开发过程中已经保留了一些老房子和街巷,并依附原有建筑样式进行建设。但在本文调研中,游客对老门东景区建筑景观的满意度并不高。一方面可能与街区周边新开发的木匠营小区、江宁路花园、长乐渡等地产项目有关,这些项目取代了旧式民居,破坏了景观的一致性,影响了游客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修复过程中,一些老街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仿古建筑形式做工粗糙,翻新过多。此外,过多星巴克、哈根达斯等洋品牌入驻,对景区的古意传承也有所影响。
3.增加景区内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老门东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应加强街区从业人员加深对老门东文化的了解,同时可以选择一些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导游,引导游客了解南京的本土文化,诚信待客,加强行业规范,提升老门东的品牌。
4.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监督与引导
政府要有前瞻性,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在保护和开发的同时,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或者历史遗存予以保留。遵循循序渐进审慎更新的原则,根据老门东的现状和居民的需求,对居民的环境加以改善。既要尽量保留老门东原先的街巷布局,同时也要考虑现代化城市进程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完善供电、排水、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张启全,余凤龙,齐莉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与规划--南通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实例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10-113.
[2]张学梅.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与发展研究,2011,18(7):555-557.
[3]杨俊宴.吴明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模式探索--以南京南浦厅街区为例[J].规划设计,2004,20(4):45-48.
[4]刘军.试问路在何方---有感于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J].随想杂谈,2010,26(4):95-97.
[5]刘正平,宣莹.南京城南历史地段保护的回顾与反思--借鉴法国历史地段保护经验[J].中国明城,2009,(11):11-15.
[6]李智虎.谈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提升[J].营销企划,2003,(4):39-41.
[7]俞万源.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7):824-830.
[8]陈友军.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湿地旅游开发策略---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4):10-21.
[9]Pizama,Neumanny,Reichel.A.Dimensions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a destination are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314-322.
[10]Dorfman P W.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A case study in camping [J].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1979,11(4):483-510.
旅游文化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旅游文化竞争力;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数理统计
一、引言
旅游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其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文化竞争力是一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地区增强综合实力的影响因素,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增强对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AHM-GRAP模型研究泰山旅游文化竞争力,首先必须明确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动态和静态的结合,确定泰山旅游文化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范围。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旅游文化的理论研究是相当关注,但各执一方面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于泰山旅游文化竞争力的研究更是鲜于报端。因此探究旅游文化的内涵,运用统计方法定量研究泰山旅游文化竞争力应用于对泰山旅游实力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为把泰安市建成旅游强市提供参考。
二、旅游文化竞争力概念的理解
(一)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
1、文化创新能力,即是否能够既充分地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又能够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两相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强劲的人文魅力机制。
2、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是经济参与文化的规模和高科技支持文化的力度。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以新的发展形态。
3、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
(二)旅游文化
纵观对旅游文化含义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在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基于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解。把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殊现象去理解旅游文化的含义。这是很多学者倾向的观点。冯乃康在《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上归纳出旅游文化的含义“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2、基于旅游三要素的理解。旅游三要素是指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冯乃康指出旅游文化可以概括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他们认为旅游的主体大都指旅游者,旅游客体大都指旅游资源,旅游介体大都指旅游商品文化、中介文化等。
3、基于旅游文化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的理解。马波在《现代旅游文化学》一书中给旅游文化下的定义是“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这种理解体现了旅游文化的大众性和动态扩散的过程。”
以上关于旅游文化含义的理解,总地来说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理解的。都体现了旅游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关系,但是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形成统一的关于旅游文化的概念,没有形成普遍意义上的认同。其次,把旅游文化分开成几个文化的构架,却缺少了各个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再次,把旅游有文化仅仅理解成一种文化现象,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最后,整体上缺乏对旅游文化深入的探讨,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必须分清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区别,不能混淆。“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侧重点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词,“文化”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两者不能混用。然而很多学者在搞研究时并没有分清二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理解的混乱。
综上认为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文化是包括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内的主体,在消费和经营中产生和反映出来的与旅游资源等物质相衬托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是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旅游者自身的文化通过旅游介质相互碰撞整合的结果。
三、旅游文化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一)评价模型多样化
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多种定义,带来了其评价模型的“百花齐放”。大多数评价模型都是基于以下三种方式建立的,即第一种借鉴波特的“钻石体系”和“价值链”理论;第二种是将旅游文化竞争力资本和其他要素结合,来进行旅游文化竞争力的评价,第三种是借鉴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关注城市竞争环境与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关系。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一般选取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竞争力量化评价的对象。Kozak(1999)选取旅游动机、季节竞争、满意度等旅游数据,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土耳其、法国等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Sahli(2003)选取市场份额、价格竞争力、人均收入、真实汇率、国家客运比较优势、旅馆运营率、游客相对密度等指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个OECD国家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Enright(2005)选取旅游吸引物的15个属性与产业关联的37项因素,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F检验法,对香港、新加坡、曼谷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量化评价研究主要通过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郭鲁芳(1999)最早提出采用多相测度法研究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并从旅游竞争实力旅游竞争潜力和旅游竞争发展力三个角度选取测度指标评价国际旅游竞争力。万绪才(2001)从旅游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他条件三个角度构建了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地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张争胜(2005)从旅游发展规模、外出旅游能力、旅游组织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四个角度,构建了包含15项指标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丁蕾(2006)从环境竞争力、人力竞争力、经济竞争力、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七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8项指标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四、旅游文化竞争力的数理统计方法
(一)结构方程分析法
结构方程分析法是李永强提出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新一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结构方程分析法有很多优点即:一是可同时考虑和处理多个因变量。二是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三是与因子分析方法相似,结构方程分析法容许潜变量由多个观测指标构成并可以同时估计各指标的新都和效度。四是结构方程分析法可采用比传统方法更有弹性的测量方式,如某个指标在结构方程内可以属于两个潜变量。五是研究者可设计出潜变量间的关系,并估计整个模式与数据的拟合程度。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当前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异,将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异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城市竞争力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用几个主成分来替代若干杂乱的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原指标,从而大大减少工作量。
(三)层次分析法
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如高雅、徐丽杰对河南省18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四)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的推广,它也是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一个常用方法。瞿仁祥赵静等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淮海经济区,安徽沿江地区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比,药引子分析法的因子载荷不是唯一的,这有利于明确各个公因子的实际含义。另外,因子分析法还可以检验表两组的设定是否合理。但是因子分析法无法惊醒因子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而且当构成因子的指标之间不相关或相关度很低的情况下,该法将失效。
五、旅游文化竞争力评价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第一,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的评价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了方差分析、层次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价对象多为国内某个省(区)。本课题是立足泰山,面向五岳及黄山,力求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旅游文化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应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灰色预测等模型方法,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硬实力、软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主要影响因子,从而得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策略。
第二,本课题旨在基于构建AHM-GRAP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模糊评价、灰色预测法等主流统计分析方法,使得文化软实力定量分析更加科学,提高可操作性、可比性。使泰山旅游文化竞争力在量化的基础上,找出影响泰山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泰山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拉动泰安经济增长,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
参考文献:
1、冯乃康.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旅游学刊,1991(1).
2、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2010.
3、Sahli M., Hazari B., Sgro P. Tourism Specialization: A comparison of 19 OECD Destination Countries[EB/OL]. erc.ucy.ac.cy/english;conference2003.
4、Enright M.J.,Newton J.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 Quantitative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4(6).
5、郭鲁芳.旅行社经营与管理[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2005(3).
7、张争胜.提升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Z].
8、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M].江西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高雅,徐丽杰.基于目标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竞争力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4).
10、翟仁祥,沈正平,马晓冬.淮海经济区域城市竞争力定量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
11、赵静,焦华富,宣国富.安徽沿江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兼论与江苏沿江城市的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2005(12).
旅游文化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学科建设
1.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
1.1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就是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为客体文化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依托,最能起到文化对旅游者的诱导作用,也是目的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1.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相互影响
如果离开了旅游文化的指导,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就会偏离名族化的方向,从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的形成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甚至关系着旅游文化的整体内涵。旅游活动的普及和产生,一方面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另一方面在于人类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驱力的作用,再加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
2.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旅游容体、主体、介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所以,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研究范围既涉及旅游者自身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等旅游介体文化。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不同,超出了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
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审美文化和附含文化中,成为旅游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载体;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三、社会旅游资源,展现的是异质文化和异地方言文化等,充满强烈的动感和鲜活的质感。
2.2表现形式不同
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是在旅游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是主体和客体融合所产生的文化。而旅游资源文化却是一种静态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表现出来的一种资源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有地域差异性。
2.3研究目的不同
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目的是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和景区,提高竞争力,研究旅游文化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和个性意义,广义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文化不能从旅游文化一个方面去理解,因为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包含资源文化,还包含主体文化与介体文化方面。区别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在理论上理清两个概念,使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对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上,从而更加关注旅游文化的内涵。只要人们对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旅游文化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就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旅游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
[3]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J].旅游学刊,1999,基础理论与旅游教育专刊:20-23.
[4]喻学才.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J].江汉论坛,1996,(12):74-76.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38-41.
[6]姜红莹.张家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初探[J].旅游经济,2006,(6):145-146.
[7]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6):231-233.
旅游文化的理解范文5
1.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我们苏北旅游资源丰富,每个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且地域性较强。旅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的积极性。此外,旅管专业教师要通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以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
2.旅游市场的需求。
旅游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导游的讲解和展示,因此,旅游文化教师要针对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旅管专业学生来说,不但要深入挖掘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而且要全面了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及历史渊源,为以后的职业发展作好铺垫。旅游文化不仅仅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富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及时向学生传播本地的旅游文化,又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下旅游文化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1.旅游文化教学现状
(1)旅游文化教学理念模糊,基本没有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
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历史、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传统的旅游文化教学中,教师简单地给学生介绍某个地区的历史建筑、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教师未对一些旅游文化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讲解,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够明确,没有准确地对课程进行定位。同时对于大量的旅游和地方文化知识,教师仍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兴趣,更难帮助学生感受旅游和地方文化,进而爱上旅游和地方文化。
(2)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缺乏地域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教学的教材种类众多,教师的选择性很大,但这些教材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没有融入到旅游文化教材中。大多教材只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少涉及具有地方特色建筑、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本土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当地旅游业的需求。
2.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下旅游文化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文件,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旅游文化学科来说,要在面向旅游业需求、顺应本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制定适应人才需求的教学大纲,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总之,旅管专业教师要不断对地域性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提升,把本地旅游资源合理的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中,并重点讲解与分析旅游文化主题,真正实现提高旅游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目的。
(2)把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地域性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游客可以从中直接感知到该地区的本土文化,这是旅游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旅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本地旅游文化,有利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游客的认同感,出色的完成旅游相关工作。因此,旅游文化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加深学生对本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认识。此外,旅游文化教材中还应该涉及本地旅游现状研究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旅管专业学生的职业潜能。
(3)提高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旅游文化的教学一般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达不到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满足不了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把旅游市场需要与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高旅游文化教学的综合功能,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且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习、实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提高旅游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4)提高信息化利用的概率和水平。
旅游文化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高职;旅游文化;课程建设
旅游文化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作用等在学界并未达成一致,从而导致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应用也有很大争议。本文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从旅游文化课程特点出发,对旅游文化课程进行了定位,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旅游文化课程建设优化进行了探索研究。
1 旅游文化课程的定位问题
课程定位关乎着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指导了教学任务的实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优化,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定位问题。
当前,全国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对旅游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有些院校仅把它作为专业选修课,这无助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国家教育部曾在《关于全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大量的行业调研结果来看,旅游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是具有较高的旅游行业从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适应旅游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已是旅游业的共识。了解旅游文化,应用旅游文化,开发提升旅游文化,也成为了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之一,旅游文化课程的出现正是适应和满足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从旅游文化的特点来看,不折不扣是个边缘学科,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丰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此可见,旅游文化课程是为旅游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加快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2 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问题
当代高职的课程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的目标也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使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旅游行业职业能力零差距,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职业技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既包括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
通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是旅行社、酒店等的基层岗位,比如从事旅行社导游、计调、旅游咨询、旅游营销工作;各类会议展览策划、组织、讲解与接待工作;酒店服务管理等工作。通过行业岗位调查显示,这些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但是职业技能要求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3 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问题
旅游文化是边缘学科,内容涵盖广博,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庞杂混乱。从市场上以“旅游文化”为名的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分成几类,一类是按旅游三要素来划分,将旅游文化的内容分成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另一类则是按照文化结构来划分,分成了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和观念文化等。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受课时限制,知识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而以旅游三要素来进行划分是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方法,以此为例把课程内容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主体文化主要阐述旅游者的文化要求和情趣,介体文化体现的
是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文化,这两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有相通性,因而可以简略介绍,而旅游客体文化则更侧重了为旅游者欣赏和享受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必要重点介绍。
根据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结合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特点进行专题模块划分,划分为旅游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古典园林文化,以及旅游文学、旅游美食与工艺文化等。
内容的确定,对于教材的选择起了指导作用,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基础知识》,其考试用书内容就是旅游客体文化知识,以此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内容整合,不仅满足了旅游文化教学内容要求,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起了辅助作用。结合地域旅游文化资源特点,自编教材是最佳选择。
4 教学模式的问题
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因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
从现在教育现实来说,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主动学习习惯、知识的接收能力、注意力集中方面都有待加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知识、重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效果不佳,因而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校内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设置、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实战模拟增加真实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的每一个主题模块中设置任务内容,比如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园林文化等内容模块中设置了历史故事讲述,参观古典园林、宗教寺庙,绘制游览图,设计解说词,小组合作制作课件,课堂上情景再现,学生分工,角色扮演,展示解释说明小组成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主动去获取基础知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训练了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设计线路,设计解说词,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课件,课堂展示,又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校外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加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真正就业毕业零距离。
5 学习评价问题
侧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下,单一笔试方式作为评价标准已不符合课程发展需求,有必要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考评体系,既注重学习结果,更侧重学习过程,既能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能展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内容涉及到平时课堂参与性、小组成果完成度、个人贡献,形式以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相结合,评价方式以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相参照,综合考评。
总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课的建设完善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旅游文化课程的定位、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都将持续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完善,以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可.基于能力本位的“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6).
[2] 邱德玉.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