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文化交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民族文化交融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1

1、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

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认同危机的问题开始出现,外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认为“国家认同意识”危机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产生最大阻力的因素。任何人,只在在国家特定的政治生活框架中生活,民族文化就要适应这种政治生活框架。所以,民族文化的认同就会对国家认同的意识产生影响,相同的文化归属会使不同的民族互相认同,从而构成一个团结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教育就要让所有人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而民族文化就是一种将民族性和地域性集为一体的文化,并具有独特的个性,民俗文化中风尚习俗的表现就是为了维护其价值的连续性,并对各民族文化观念进行积淀。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最容易让他们产生对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并对其终身群体归属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2、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文化包容意识是文化包容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和各国之间产生文化认同的基础。我国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历经分合之后不断进行碰撞、渗透和交融之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后形成的。我国各族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课程教育,让他们了解不同民俗文化的交融碰撞,例如: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侗族人民的鼓楼建造就是借鉴汉族的建筑风格、壮族向汉族学习织锦机技术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对不同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会对不同的文化形成包容意识,而且这些历史故事会对其音乐思维能力的发散性有极大的帮助。

3、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都及其重视教育,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并在一代代人民中传承下来。一些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都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现在的学生健康都极具指导意义。另外,各民俗文化中包含的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和竞技游戏等,不仅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让他们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发展。

二、总结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2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整个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道远。

关键词: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

一、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在文化资源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日益加剧,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00-1

一、文化认同及现状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界定。在本文中的文化认同主要指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彼此依赖与尊重,即并非单纯的指对己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他文化或异己文化的认同。有学者认为,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甚至多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和合”交融中,寻找交汇点、相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文化认同的真正意义在于:尊重、认可、学习、交融。

(二)文化认同的现状分析。据调查近年来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约80%并有上升趋势。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各民族拥有各自的文化圈,在文化认同上他们呈现出积极地一面: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他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方式上有何看法上,75.50%的对此是持尊重并给与理解的态度;在面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时的态度问题上,83.2%同学选择每种文化都应该合理存在,54.5%的同学选择可以学习异族文化;同时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上给予了有较高的认同。

二、文化认同理论路径的建构

(一)以多民族区域实际为基础,加强多元文化历史渊源的教育。文化是在一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生存环境,地域性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征之一。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生存着多个族群,拥有多种宗教和文化,以汉、藏、蒙古、回、土、撒拉为主体的青海各民族,在交往中相互融合,农牧文化、儒家与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相互整合,形成多元文化的地区特点。

(二)以多元文化的实际为依托,提升对异民族文化认同的力度。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对于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日常交往的影响是重大的,客观上存在的文化差异使文化因素成为他们交往中无法回避的因素。

我们应在青海多元文化的现实上,有必要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引导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应在此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提升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异民族文化的认同力度。

(三)以文化的自觉践行为手段,完成青海高校多元文化的教育。文化与教育之间历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教育对文化的基础看,教育是文化传播、应用和发展的载体;从教育对文化的传承看,文化的传承尽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但是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教育对文化的创新功能看,文化创新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三、文化认同实操路径的建构

(一)加强公民教育和公民身份认同。哈贝马斯认为在当前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民主制度下的公民资格能够成为团结一切外来者的一体化力量。具体到高校的教育实践,则应通过现代公民教育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将公民作为一个有效地“连接点”,实现身份的一致性,消除强弱势之分,排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卑感和孤立感以及排异情结,文化的认同就会自然达成。

(二)增设高校少数民族的文化课程。从调查中了解到,高校少数民族的文化课程是一个缺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增设各民族文化课程的愿望强烈,他们都希望从开设课程中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及其风俗习惯,获取更多民族文化知识。例如通过开设宗教文化方面的课程,阐述其哲学思想、宗教文化及艺术积极地一面,这对正确宗教观的树立以及避免宗教极端行为大有裨益。这同时增进各民族大学生的相互了解,对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消除片面和极端认识,使不同的民族文化很好地对话。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民族大学生参观民族特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以帮助他们了解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可以让各少数民族大学生观赏和参与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等活动,这样可以让彼此增进了解,相互包容,加强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程度。

四、结语

文化的认同程度,对多民族地区高校稳定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正确的多元文化认同观的培养是多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文化认同现实可行的理论和实操路径,当然本文的路径并非全面,在今后的不断研究中将会更深入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

[2]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194.

[3]吉狄马加.青海建设文化名省的理论思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67.

[4]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8-139.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4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

展览时间:2012年3月4日至3月12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号、6号、8号、9号厅

展品数量:130余件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枢纽,多元文化在这里相汇交融,并深深植根于这片深厚博大的沃野之中,成为中华多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新疆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并对中华美术做出了独特贡献。在画家的眼中,新疆犹如一幅天然画卷,是美的富矿区。这里山峦雄伟、草原辽阔、大漠壮美、戈壁粗犷,美得撼人心魄;这里民风质朴、习俗多样、文化多元、色彩斑斓,美得让人陶醉;这里民族和睦、共融共生、变化变革、奋发进取,美得叫人迷恋。新疆的美术作品,同样是一首激越雄阔的艺术交响,是一部生命之美、和谐之美、天地之大美的壮丽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文化艺术事业犹如戈壁绿洲适逢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各民族美术工作者充分利用新疆多彩绚丽的文化艺术资源,扎根民族文化沃土,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向社会奉献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为繁荣新疆美术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也成为中国美术界一支重要的力量。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5

1、历史悠久

首先,中国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据初步统计,其种类大约有700多种。这些舞蹈大多都存在于民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民族舞蹈,生长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就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其次,中国舞蹈艺术在人们日常生产和劳作过程中诞生的,是由劳动者直接创造的。中国的舞蹈艺术是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格与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各民族人民所处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劳动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和等是不同的,表演者在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上是有差异的,因此中国舞蹈艺术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朴实无华又形象生动。

2、具有民族特点

中国舞蹈是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积淀了古代文化与民族的交融发展。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状况,决定了其主体民族文化精神的多元载体特征。虽呈现散沙之态,但却保存着极强的民族文化特点。在民族舞蹈中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即民族性格、个性、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舞蹈可以繁衍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地理、气氛、气候、环境、习俗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各民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舞蹈特色。如汉族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总体而言具有缘物寄情,载歌载舞,鼓之舞之等艺术特色。

3、风格独特

中国舞蹈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丰富,品质独特。它的技巧总体上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徒手动作技巧,二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道具舞蹈技巧,三是在原生态舞蹈中所没有的,但符合民族舞蹈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技巧因艺术而存在,没有技巧的艺术是无法存在的。技巧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舞蹈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是艺术存在的前提。技巧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艺术是舞蹈的内在精神。正是由于艺术的存在,中国民族舞蹈才更有生命力。中国民族舞蹈除技巧性之外更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其作为情感的造物更以其绚丽的色彩深得人们的喜爱。民族舞蹈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民族风格。浓郁的民族风格会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强烈的地域感。这一直是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民族舞蹈是中国民族的艺术源泉,是中华民族展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地区和民族,人们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等都不同,因此他们的民族舞蹈艺术的形式也不相同。在民族舞蹈个性化、人文化和民族化的艺术风格中,韵律和体态也成为了点睛之笔和民族舞蹈的灵魂所在。

二、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各民族文化交融范文6

纳西族是丽江最具特色的原住民群体之一,纳西族的吉祥符号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丽江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更新纳西族吉祥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应用中的设计理念,提出新的设计发展,既可以扩大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领域,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档位,又可以有效地增强丽江旅游业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纳西族;吉祥符号;旅游纪念品;设计

一、吉祥符号的内涵

中国民间吉祥符号存在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些民间符号是一些神话与图像思维交织而产生的情感寄托。人们从生活和历史文化中树立了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意识,而这些观念和意识就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表现出来,形成了特定的符号,从而更好的了解自身以外的世界,在吉祥文化中的图像或者吉祥物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或者形式,这些代表着特定的吉祥含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传统吉祥符号背后蕴含的丰富“吉祥寓意”,都心存向往,对其造型的迷恋、运用、研究一直都在延续。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展现的是对物质、观念的变演化物,表现的都是对事物象征,再现、指示、功能目的,这与吉祥符号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物质文化丰富的当今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吉祥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二、丽江纳西族吉祥符号设计应用现状

(一)丽江民族文化特征及纳西族吉祥符号

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境内共居住着纳西族、彝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59.38%,其中纳西族人口较多。因此,以在丽江民主文化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纳西族东巴文化为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现在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字”,蕴含丰富哲理的《东巴经》,以及纳西的舞蹈、手工艺等等都独具文化内涵。二是民族语言众多,民族交往频繁。在丽江有纳西族、傈僳族、白族、彝族、藏族等11种语言,各个民族之间交流交融,语言成为具有特色文化的载体之一。三是民族节日丰富多彩。藏族的锅庄舞会,纳西族的三朵节、彝族的火把节、摩梭人的转山节等节日,在丽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民族节日,由此构成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载体。同时,也是吉祥文化展现和传承的平台。四是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文化思想。由于丽江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态多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丽江各民族不同形式的原始宗教。同时,丽江处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因此从青藏高原传入的藏传佛教,从大理传入的小乘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在丽江实现交融与共存,使很多具有吉祥寓意的符号能够汇集并得以集中展现。

纳西族吉祥符号主要源于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许多吉祥符号是从自然物崇拜中直接演化而来,赋予自然物以特有的神性和灵性,能够起到保护生命、消除灾难、逢凶化吉、风调雨顺的效果。

其次,生活还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和藏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吸收、借鉴、交融,纳西族东巴教和藏传佛教、藏族苯教相互渗透是其文化交融。藏传教的一些吉祥元素也渗透到纳西吉祥文化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吉祥符号。如藏族的“吉祥八宝,对纳西族影响也很大,也形成了具有纳西族特点东巴“吉祥八宝”。

再次,自唐代开始,中原汉文化、儒家、道家文化传入开始传入丽江纳西族地区,汉文化开始与纳西文化互通互融。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对纳西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纳西族吉祥文化中领域里也吸收、继承、融合了中原文化中的吉祥文化思想。如中原文化的“龙凤呈祥”、“麒麟望月”、“鲤鱼跳龙门”、“福寿双全”、“喜上眉梢”、“百事如意”、“天官赐福”等题材常出现在纳西族文化生活中。

纳西族吉祥符号是纳西族生产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组象征符号,象征着吉祥兴旺、四方平安、长寿永恒、幸福美满等寓意,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工具、服饰、建筑装饰、生活器具、家具、装饰物等上。纳西族吉祥符号种类主要是:神类、人物类、祥禽瑞兽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器物组合类等。

(二)丽江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丽江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调查,目前的纳西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创意,纪念品比较平庸。许多产品外观和颜色上就很难吸引人,加上旅游纪念品做工粗糙,很难让人有购买的欲望。其次,我们通过与一些游客的语言沟通,发现他们普遍提出,现在的纳西旅游纪念品的价格在提高,质量却在下降,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正在过于追求市场化,过于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了传统手工艺品的质量和工艺。设计形式过于单调,据有关调查统计,几乎有一半的游客觉得这些纪念品并非出自专业人员之手,这些设计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这就导致了产品的普遍化,而且设计过于通俗,无多大意义。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导致了丽江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固步在一个恶心循环的平台上。另外,有很多带有丽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不是全都是本地制造的,很多是由其他地方的机械化自动化批量生产而来,对本地文化元素理解不透,出现乱用、错用纳西元素的旅游纪念品。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为旅游行业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设计,新产品的开发步伐缓慢。二是丽江的旅游纪念品产业竞争意识较弱,技术门槛不高,做工粗糙。三是局限于地域性的旅游纪念品,大部分依托在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部分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从业人员多是私营个体,生产方式都是小作坊作业,经营者大都为来自农村的民间艺人,他们资金较少,又是手工制作,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手段单一。五是设计上滥用、乱用、曲解纳西族符号元素的比比皆是。六是外来涌入大量雷同、低劣的旅游纪念品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纳西族吉祥符号设计开发中运用